比喻词语

2024-10-25

比喻词语(共3篇)

比喻词语 篇1

一、引言

比喻词语是通过比喻的造词方式孳生的词语。由于过多地涉及意义, 该类词语饱受质疑, 与其他造词方式造出的词语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正视的问题是, 比喻词语的结构和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 有时成为中文信息处理时的瓶颈。比如结构相同而意思不同的“白菜”和“木鱼”:“白菜”是“菜”而“木鱼”却不是“鱼”。

就意义而言, 比喻词语也有其特殊之处。比如, 古时许多动物的分类是非常精细的。像“马”可以分成非常细致的类:骊、骓、骢、骆、骠、骏、骁、验、骥、驳、骄、骐等。这表明当时人们已具有在牲畜的年龄、大小、体形、性别等方面的充足知识。动物比喻词语则通常取该类词语的类名作喻, 如:角马 (比喻事物失去本来面目) 、跃马 (策马飞奔。比喻富贵得志) 、筹马 (古代投壶记胜负的用具[1], 我们归纳成下面公式:

(1) 必要的语言规则知识

(2) 共享的背景假设

S相当于本体, P相当于喻体, R为通过喻体P想表达的实际意义。这是塞尔关于隐喻在句子中意义真值的公式。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比喻词。比如:

【木鱼】打击乐器, ……

由于文化背景差别 (语言规则知识当然也有差别) , 人们更愿意在默认的共时条件下探求P和R之间的意义关系并比较不同语言里比喻词语之间的不同, 借此彰显汉族文化和进行汉外对比的文章随处可见。不大在意分析本族语言内部比喻词语的历时变化———一般认为, 共同的文化隐喻真值R的P的意义的确大多传至后世, 同时也在缓慢发生变化, 其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比喻词初始表达意向, 或者理解出现偏差。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说, 了解P的历时变化, 是探求隐喻真值R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 本文致力于阐述下面两个问题:

1. P古与P今的关系。

2. P范畴内联想特征的古今变化。

比喻词语内部可以分成多种类型。本文以动物比喻词语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语料来源有两个:一是《古代汉语词典》[2]中的比喻词语, 二是《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3]中的比喻词语。《古代汉语词典》收词范围主要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 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唐宋以后古白话作品中的词语、佛经中的特殊用语、诗词曲中特有意义的词语一般不收。”《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 它主要记录现行普通话词汇。现行普通话词汇中包含部分传承自上古的词汇, 这会导致比较时出现词语重叠现象。但两部词典的词条仍在词语数量和词语意义方面有很大差别, 从这个方面来考虑, 《古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动物比喻词语可以进行比较。

比喻词涉及到造词理据, 而部分词语由于年代久远, 其理据或出现讹误现象, 或已不可考。谨慎起见, 我们选择理据相对明晰的比喻词语。具体判断标准笔者另文已有阐述 (2009) 。

二、P古与P今——动物喻体的计量与比较分析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 比喻词语喻体古今趋于一致是大多数人的直观认识。这是因为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些问题:喻体是否被后世全部传承?传承至后世的喻体其数量与比例是多少?古今喻体的使用频率是否一样?为此我们搜集了《古代汉语词典》中434条动物比喻词语 (其中涉及的动物有105种) 。《现代汉语词典》中776条动物比喻词语 (其中涉及的动物有100种) 。并对作为喻体的动物从种类、数量、使用频率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

1. 喻体的计量与比较

种类与数量:

我们把比喻词语中涉及的动物分成5类:禽鸟类、走兽类、昆虫类、水族类, 还有一类较特殊, 是传说中的动物 (龙、凤等) 。传说中的动物按功能本可以归入这四类之中, 考虑到它主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非现实动物, 因此单独列出。

下面用表格列出比喻词语中应用动物数量比:

从表中可见, 在总数上, 古今动物喻体的数量相差不大。古今动物喻体种类比为:

古代:

走兽类>禽鸟类>昆虫类>传说中动物>水族类;

现代:

走兽类>禽鸟类>昆虫类>水族类>传说中动物。

前三种动物喻体的数量排序相同, 只有后两种顺序略有调整, 今天传说中的动物作为喻体的机会日益减少。

另外, 在古今205种动物喻体中, 有115条词中的动物古今都用作喻体, 有90条词中动物喻体古今不同。很多动物只出现在特定时期, 如“狮子”“豹”“象”“鳖”“蚯蚓”“蜻蜓”“螳螂”“鳄鱼”“猩猩”等都是上古没有出现的喻体, 而“蜉蝣”“青蚨”“蠖”“羯羠”“虮”“虱”等动物喻体今天也不再应用。动物喻体从比例上看, 56.1%古今相同, 43.9%古今不同。相同的动物喻体优势并不特别明显, 不同动物喻体的数量则相当可观。

频率:

我们对动物比喻词语的喻体使用频率做了整理, 排除类名“动物”“鸟”“虫”“鱼”, 古今应用频率最高的前十种动物是:

在古今应用频率最高的前10种动物中, 有6种动物:马、虎、龙、狗、牛、鸡古今相同并始终位居前列。除此外, “鹤”“雁”“凤”“鹄” (天鹅) 在古代使用频率较高, “猫”“羊”“鼠”“狼”今天使用频率较高。

综上所述, 假设动物喻体为P, 那么古代动物喻体P古和今天动物喻体P今呈下面关系:

图中阴影部分为古今动物喻体的相同点。这一部分面积较大, 表明动物喻体在种类、数量及使用频率方面古今相比同多于异。动物所承载的文化也伴随词语传承到后世, 继承是文化传递的主要特征。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P古与P今的差别并不在少数。大的类别如禽鸟类、走兽类、昆虫类、水族类、传说中的动物使用数量与比值大致相同, 但具体的动物种类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古今共205种作喻体的动物种类中, 相同的动物有115种, 不同的有90种) ;使用频率方面古今的同异比值为6:4, 古代在人们精神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吉祥动物“鹤”“雁”“凤”“鹄” (天鹅) 让位给今天生活中常见动物“猫”“羊”“鼠”“狼”。

2. 喻体古今继承的典型个例

作为文化稳定的例证, 水中动物是比较有趣的一类。如图:

如果把自然界的动物粗略分成鸟、兽、虫、鱼四类, 那么水中动物用作喻体时与其他类动物是有区别的:其他类动物用作喻体时大都为个体动物名称, 如上图加框的动物, 这些动物是“鸟”“兽”“虫”这样的“属”的下位“种”这一层次。但是水中动物大都用上位层次作喻体, 即泛指水中动物的“鱼”。如:池鱼 (1.隐喻受仕宦束缚而丧失自由者;2.隐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者) 、贯鱼 (穿成串的鱼。隐喻前后有秩序) 、鱼鳞 (军阵名, 意指像鱼麟一样相互接次) 、鱼目 (隐喻以假乱真;隐喻眼泪) 、赪尾 (隐喻忧劳) 、鱼贯、鱼丽 (古代车战的一种阵法, 似鱼之比附而行, 故名) 、曝鳃 (隐喻挫折、困顿) 、枯鱼 (干鱼。后用以隐喻人身处困境) 等等。只有少数时候会出现具体的鱼名, 如:鲸鲵 (隐喻凶恶的人;隐喻遭杀戮的人) 、涸鲋 (喻身陷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以及今天的“炒鱿鱼”。

隶属不同层次的喻体反映了人的认知范畴的自然离散性。即在人们的心目中, “鱼”和“狗”“马”“蜂”“蝶”等是并列分离的, 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不符合生物学需要, 但契合当地的文化心理。这种认知心理一直传递到今天, 现在, “鱼”仍常作喻体, 如从古代传承到今天的:鱼贯、池鱼、鱼目 (混珠) 等。其他《现汉》中出现的:鱼白、鱼龙混杂、鱼水、如鱼得水、鱼水情、鱼死网破、鱼尾纹、鱼游釜中、衣鱼 (昆虫) 、鱼雷等。

当然,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方言中有许多以具体水中动物作为喻体的比喻词语, 如闽语中的:螺、蚶、虾、鲈、鳗、龟、蛏等等[5]。

三、动物喻体P范畴内联想特征的古今变化

比喻词语中的动物喻体在历时发展过程中有传承、有变化, 前者阐述者众, 后者谈者不多。较为重要并且通常被忽视的是普通动物喻体。一般认为它们在民族内部的心理印象始终如一。事实上, 随着时间的发展, 人们对于动物的心理态度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一旦稳定, 势必反作用于词语, 影响比喻词语的生成。那么, 怎样观察人们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呢?本文从比喻词中动物喻体突显的特征入手。动物自身具有多种属性, 如年龄、生活习性、牙齿、翅膀、外在形体、声音、颜色、动作等等。一般说来, 动物喻体范畴内典型、突出的特征更容易激发联想, 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时期突显的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这反映了人们对于动物认知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料分析, 我们认为动物喻体范畴内的特征变化大致可分为突显特征增多、减少和变换三种情况。

1. 动物范畴内突显特征变化类型

A突显特征减少

古代汉语中以“虎”为喻体的比喻词, 突显出“虎”的多个特征, 如:

市虎、虎将———勇猛

虓阚———声音

虎穴———住地

虎变, 彪炳———斑纹

虎视———目光

虎步、虎踞———动作

虎口、虎吻、履尾———形状/部位

《现代汉语词典》除传承自古代的比喻词语, 新增加的如:

拦路虎、母老虎、纸老虎、老虎凳、虎狼、拉大旗做虎皮骑虎难下、虎口拔牙、捋虎须[7]将动物比喻词语喻体范畴内特征大致分成习性 (包括动物自身的习性和人们赋予的性质, 如龙的高贵) 、视觉形象 (如形状和部位) 、动作、声音、颜色五方面, 进行归纳统计。

在《古汉》434条动物比喻词语中, 排除典故造出的动物词语, 如“狐首” (为狐死首丘的简缩) ;相关的动物词语, 如“网漏吞舟”等, 剩下344条。在344条词语中, 人们创造比喻词语所关注的动物特点顺序依次是:

习性 (147条) >视觉形象 (122条) >动作 (60条) >声音 (8条) >色彩 (7条)

在《现汉》776条动物比喻词语中, 按上面标准排除典故造出的动物词语 (鹿死谁手) 及相关动物词语 (溜须拍马) , 剩下609词条。除去2条关于动物气味比喻词语, 其他关注点排列顺序依次为:

视觉形象 (328条) >习性 (145条) >动作 (109条) >色彩 (21条) >声音 (6条)

可以看到, “习性”在古代是造词取象的重点, 而“视觉形象”则是现代造词取象的重点。

动物喻体范畴内突显特征的变化实际体现了关注焦点的转移, 这有些类似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图形 (figure) 与背景 (ground) 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中感知突出的部分, 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图形/背景的区分有其心理基础。”[6]如果暂时忽略其他突显特征, 只比较动物喻体两大特征“习性”和“视觉形象”,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今突显特征的转换, 如图:

黑色圆点表示突显特征, 灰色圆点表示退居其次的突显特征。如同图形/背景理论所揭示的一样, 图形与背景在一定的条件下催生了变化:古代人们与动物关系密切, 在与动物频繁的接触中, 感知到了动物“习性”这一突显特征, 它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天, 城市化的生活使人与动物拉开了距离, 动物的习性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心, 人们更多感知到的是动物的外形特征, 即“视觉形象”。

这种图形/背景的转换条件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的变化, 最终促成人们感知图形的转换。

结语

上面我们分析了比喻词中的喻体尤其是内部特征的历时变化情况。喻体中所含意象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以“象”为基础来感知世界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这种象在每一代人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自然获得, 因此是一个社团稳定的基础。但并非一成不变。动物比喻词语喻体的传承与变化表明:一个民族选择的意象具有稳定性, 能够传承下去, 可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意象内的特征同时进行着缓慢地变化。这就使后世人对于古时的比喻词有时难以理解真正含义。因此, 探求喻体P的历时变化对于解码隐喻真值R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掌握隐喻真值R对于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则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说明的是, 动物喻体的意象, 其内涵特征不仅仅存在于词中, 也存在于其他语言单位中, 如短语和句子。但是, 词作为固定在词汇系统中的语言单位, 已经获得全民认可, 具有稳固性, 出现在词中的动物喻体表现出来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时代的基本面貌。

参考文献

[1]John Searle, Intentional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6

[3]《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8

[4]肖模艳《基于语料的比喻词构词规则研究》,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肖模艳《闽南方言隐喻词语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李海霞《汉语对动物命名取象的优先规律》, 《南京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比喻词语 篇2

春天,像一位母亲,轻轻的为杨柳梳头发,为小草和大地披上了衣装,本文为大家整理了描写春天比喻的词语,仅供参考!

描写春天比喻的词语1

春风宜人:春天的和风使人感到舒适温暖.形容春天可爱.例:“春风宜人,鸟语花香,正是旅游的好季节.”

满园春色:春色满园,四处都是春天的景象.例:“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傍柳随花:春天依倚花草柳树而游乐的情调.比喻狎妓.暮春:晚春.如“暮春三月”.初春:春季开头的时节.例:“初春之风仍有凉意.”

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而又有“青阳”之美称.如:陈子昂诗云:“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春季: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浅草:长得不深的草.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杨柳风:春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东风:春风.例“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

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给春天以“阳春”或“阳春三月”的美称.李白诗“阳春召我以烟景”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在我国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又分别正月称“早春”,二月称“酣春”,三月称“晚春”、“暮春”与“末春”.芳春:春天气温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天又有“芳春”的美称.如:陆机的笔下有“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之句.与春意关联的词:春意盎然春意正浓春意阑珊春事阑珊

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野草:野生的草,野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小草:指生长得小的草.例:“刚下过春雨,小草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开春:春初(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例:“开春农村又将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春光明媚:春天的景色鲜明可爱.例:“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熙春:和煦的春天.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春耕:春季的耕种.如“春耕时节”.也作“春事”.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惠风:和风.书面语.例:“惠风和畅,拂人脸颊,使人感到无限舒服.”

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春意:春天的气象.如“树梢发青,已显春意”.九春:春季三个月为九十天,十天为一春,称为“九春”,如阮籍的笔下有“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之句.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光:春天的景色.如“大好春光”.春暖花开:春天暖和,花儿开放.表示春天来临,春景优美.例:“春暖花开,香气四溢,游人如潮.”

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孟春:四季节令中的第一个月.春天开头的第一个月.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描写春天比喻的词语2

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嫩草:初生而柔弱的草.例:“嫩草油油,充满生机.”

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春:春季;一年的第一季.如“四季如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可组成“春景”、“春光”、“温暖如春”等.漏泄春光: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残春:余春.漏泄春光: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后比喻泄露男女私情

季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东风送暖:东风,春风.春风送来暖意,表示春天来到.例:“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春汛:春天的潮汛.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

春暖花香: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春意盎然:春天的气氛浓厚.例:“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雪化冰消:冰雪融化,表示春天来临.例:“雪化冰消,万物复苏,又是春到人间.”

春雷:春天打的雷.如“春雷一声惊天地”,“春雷催耕”.春天:春季.例:“明媚的春天,万物充满了生机.”

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和风:春天的温和的风.一般只用于指温和的风,含有宜人的情味.如“和风拂拂”;“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春风:开春后吹的风.如“春风解绿江南树”.阳春:泛指春天而言.例:“阳春三月好风光.”

百卉含英:卉:草的总称;英:花.各种各样的草都含着花朵.形容冬去春回,花草争妍的景色.也用以比喻太平盛世多有才识的人纷纷显露才华,大显身手.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春天.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为“三春”.如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芳草:香而鲜的草.例:“春回大地,芳草天涯.”

晚春:春之末.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柔风:春风.例“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

大地回春:冬去春来.例:“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韶光:美丽的春光.例,“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也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春草:春天的.草.例:“春草初露;大地已经泛青了.”

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春联:春节用的对联.早春:初春.如“早春二月”.绿草:绿色的草.例:“山上绿草茵茵,野花飘香,真迷人啊!”

春雨:开春下的雨.如“春雨绵绵”.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余春:犹暮春,晚春.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新春: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泛称新春.如“新春佳节”、“恭贺新春”.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春光融融: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春光漏泄: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春华秋实: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艳阳天:明媚的春天.如“九九艳阳天”.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韶景:美好的景色.如“滇春好,韶景媚游人”.青草:绿色的草.仲春:孟春之后阴历二月为仲春.韶晖:明媚的景色.例,“织恨凝愁映鸟飞,半旬飘洒掩韶晖”.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例,“迎得韶华入中禁,和风次第遍神州”

关于比喻太阳的词语 篇3

比喻阳光的词语1

幽阳 遮阳 阴地 荫干 阴敝 荫室

阴坡 荫影 余阴 映日 瘐死 月球

余晖 月光芒 照临 郑琴 钟山 昼光芒

资源 阳德 阳煦 阳明 曜日 阳炎

阳曦 阳焰 阳日 阳畦 遮荫 迎阳

遮洋 炎炜 炎光芒 炎晖 檐阴 雪彩

雪眼 延日 眼罩 阳景 晚照 舷窗

隙日 微阳 曦微 温柔 微熹 曦景

比喻阳光的词语2

温暖 曦光芒 晞阳 晞光芒 喜阳 夕照

西晒 晞微 熙阳 夏至 斜晖 夏阳

新曦 斜景 斜曦 曙光芒 背阴 朝曦

朝暾 晨景 晨晖 晨光芒 昞灵 暴晒

白日 顶尖 春阳 翠鸟 春精 初旭

春分 春彩 迟迟 春晖 澄阳 朝晖

朝光芒 朝晖 晨曦 灿日 草帽 庇荫

夫遂 干晖 浮阳 返影 翻晒 返景

比喻阳光的词语3

斗笠 堆土 冬暄 拔节 日中 色散

十辉 寒晖 和煦 和暄 皓曜 光芒影

暵暵 嫩日 明旭 眯紧 密阳 明媚

满月 扪钥 烈光芒 凉帽 林光芒 灵景

凉伞 隆阳 流泻 列光芒 朗日 立表

酷烈 骄阳 腈纶 涧阴 积阳 灰光芒

比喻阳光的词语4

黄化 化日 化育 烘晴 赫炎 赫曦

寒景 和暖 空光芒 曝晒 日景 秋光芒

秋分 秋晖 强烈 晴波 晴朗 晴沙

晴旭 晴照 桑榆 晴翠 晴晕 日阳

晒图 秋阳 秋曦 蓲阳 日照 爱景

比喻阳光的词语5

和暖 刺眼 夕照 鲜红 充足 暖和 暗淡

明亮 炙人 朱红 照射 强烈 晴和 炙热

紫红 斜射 晨辉 朝晖 残照 耀眼 火热

明媚 灿烂 微弱 夕晖 四射 冉冉 斜晖

绯红 金黄 彩霞 照耀 映照 光柱 艳丽

柔和 投射 温暖 初升 火红 金色 和煦

上一篇: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下一篇:碳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