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比喻的区别

2024-06-22

象征、比喻的区别(精选3篇)

象征、比喻的区别 篇1

七年级开始, 语文书中就向大家介绍了两种修辞, 即比喻和比拟。它们的出现却给学生们带来许多不同的认知。有人说, “比拟就是比喻和拟人”;还有人说, “比喻和拟人是完全一致的”。其实, 这些错误都是因为对它们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 因此, 今天我们再谈谈比喻和比拟, 为我们的未来的学习夯实一下基础吧。

什么是比喻呢?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也叫“譬喻”“打比方”。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提到, 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 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 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 (直喻) ”“暗喻 (隐喻) ”“借喻”“博喻”等多种类型。

什么是比拟呢?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 (即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 (即拟物) 和把这个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写 (即拟物) 等几种形式。

首先, 根据他们的概念我们其实就可以发现他们其实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比如“战士像青松一样挺拔”这个比喻句, 就把“战士”挺拔的身形比喻成挺拔的青松, 借青松展现战士的英姿。而比拟则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比如说“小溪大声的呼唤母亲。”小溪不可能像人一样, 而是将小溪直接模拟成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来写。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比喻和比拟是有差异的。

其次, 两种手段的形式构成上也有不同。

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例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紫藤萝瀑布>>) 一句, 本体是“盛开的花”, 喻体是“张满的帆”, 喻词是“像”, 三者构成了比喻句的基本形式结构, 而且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比拟却不同, 例如“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一句, 拟体完全在句中没有出现, 仅仅把“春风”的吹拂拟人化来写作, 描绘出它温柔的特征。

其三, 从两者的侧重来看截然不同。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比喻重在“喻”, 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 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 浑然一体。

而比喻中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 喻体必须出现, 不能省略。本体不一定出现, 如借喻 (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 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 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 始终都有喻体。

而比拟的本体 (被比拟的事物) 必须出现, 拟体 (比拟的事或人物) 却不出现。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如:勇敢的海燕。只出现本体“海燕”, 拟体 (人) 没出现。如果说“革命先烈像勇敢的海燕。”就变成了比喻。

比喻是以乙喻甲, 重在“喻”, 甲乙一主一从。如“西湖像一块碧玉”就是以“碧玉”喻西湖。比拟是以乙当甲, 重在“拟”, 甲乙彼此交融, 浑然一体。如“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是把油蛉和蟋蟀比拟为人。

最后, 从两者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

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而比拟把物人格化, 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亲切。常常显得色彩鲜明, 表意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 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 使两体融为一体,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象征、比喻的区别 篇2

散文诗与诗、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区别

(1)散文诗与抒情诗的区别。抒情诗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大体整齐和音乐韵律,因此,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在表现心灵或情绪时也不能不受到较多限制。正是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写出心灵的真实状态,于是才有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

散文诗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散文诗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散文的形式,散文与诗交错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与单句(诗句)的交错。这是抒情诗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2)散文诗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体,但散文诗独特的艺术特征是它的“动荡、波动、惊跳”。

承认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的文体,这与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难区分了。抒情散文总是离不开纪实,更不用说那些以记叙真人真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了。而散文诗几乎没有原原本本地记录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即使我们称为纪实的散文诗,究其实也是抒写的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印象,不过这印象很少“变形”——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罢了。

在结构上,有人说,诗是以“线”抒写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散文诗是以“点”折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时空长度,都有线索;散文诗无需线索,篇幅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烧的那一点辐射开来,而内在情绪则形成环环相扣的情感冲击波,冲动读者的心弦,进入诗的境界。

在语体上,散文诗的语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叙事性的现实的语言。散文诗的语言具有散文语言无法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较大。散文为文,语言要求简洁洒脱,更多一些娓娓而谈,写清作者情之所系的来龙去脉,抒情也更细腻,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较紧密。散文诗为诗,语言要求浓缩、跳跃,一般是跳跃式地联结意象,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

雪之象征义、比喻义 篇3

如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雪》中就借助“雪”这一物象,为我们含蓄地表达了多种思想情感。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雪”主要有以下象征意义:

1.暖国的雨——安逸保守的象征。“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种雨既没有经历过严寒,又处在暖国,安于现状,作者以此象征那些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现状的人们。

2.江南的雪——理想境界的象征,崭新春天的象征。“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明显突出了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在这里,作者用回忆、向往中的江南美景和富有情趣的童年趣事,与丑恶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3.雪罗汉——脆弱被束缚,没有自我的象征。“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雪罗汉是极美的,但它毕竟不能长存,所以只能在世间留下短暂的身影。这里,作者用雪罗汉象征不主动革命的人,如果总是任人摆布,那他们的存在价值也将转瞬即逝。

4.朔方的雪——孤独斗士的象征。“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顶风冒寒、凌空飞腾,给人力量、激人斗志的朔方的雪又何尝不是那茫茫荒原中勇猛前行的战士的象征呢?只有它,有着对“江南的雪”的美好境界的追求,是抛弃暂时的美好——是死掉的雨;是追求更加长远的更彻底的幸福——是雨的精魂。作者用它来象征真正的革命勇士,表达了对革命勇士的崇高品质的赞扬。

以上这些象征物,是作者分析当时的形势,用以表达自己情感的产物。

那么,雪有哪些比喻义呢?

1.以雪喻花。雪的洁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花的洁白,所以古诗词中多以雪喻花。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唐·卢僎《十月梅花书赠》)都是用雪来比喻洁白的梅花;“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宋·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用雪来比喻杏花;“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唐·杜甫《丽人行》)用雪来比喻杨花。

2.以雪喻沙。用雪比喻沙的句子多见于边塞诗。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用雪来比喻沙,描写了边地月下白茫茫一片的情景,写出了边塞沙漠的辽阔、清冷。

3.以雪喻白发。如“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宋·陆游《感事六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宋·王安石《壬辰寒食》)同是用雪来比喻白发:陆游是比喻自己年岁虽高但收复失地的丹心不改;李白是说人生苦短,表达“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人生态度;而王安石当官当到头发都白了,还不知“轩冕乐”,还想去归隐。

4.冰雪喻肝胆。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人把肝胆比作冰雪,是取冰雪的晶莹纯洁来比喻自己心地的光明磊落、操守的冰清玉洁。

跟踪练习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两句的象征意义是( )

A.仕途受阻

B.前程绝望

C.行役之苦

D.岁月蹉跎

2.指出下列诗句中“雪”的比喻义。

(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歌。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宋·陈普《咏白鹭》)

3.美丽、轻盈、洁白的雪花,在徐志摩看来象征着纯洁、自由的爱情(《雪花的快乐》);在海明威看来象征着不朽、永生(《乞力马扎罗的雪》),那在你看来雪还可以象征什么呢?请以“雪”为描写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上一篇:行风问题下一篇: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