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兴趣

2024-10-02

数学学习的兴趣(精选12篇)

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1

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好奇心理、热爱心理、向往心理、孜孜以求的心理, 数学是人类理智中共同美感的一部分, 是一种美的综合体.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 欣赏数学中的美, 进而创造数学之美, 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那么数学美在何处呢?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呢?在此略谈几点拙见:

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和谐、统一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 它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及其与总体的和谐一致, 其实是数学中对立统一的概念、运算、命题、图形等在结构与形式方面的体现.

和谐的特征之一, 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 数学尤其表现出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统一是数学发展的深层动力,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不同的三角形有统一的面积公式:undefined, 不同的曲线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有统一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寻找数、形乃至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对称、雅致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其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对称美.如: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奇偶函数的图像、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等.黄金数undefined就是现实中的美的反映.

3.讲述数学故事, 介绍数学的新、奇、趣、巧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如介绍数学著名悖论龟兔赛跑问题、格尼斯堡七桥问题、两大几何体系对第五公设的不同诠释.表象和本质的不同和内在联系:如undefined, 分别令undefined或undefined, 若只从形式上看显然两个式子不同, 结果却相等, 能否得到undefined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起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所学的内容, 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用数学结论解决地砖图案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容器的最值问题, 用数学思想解释摸彩游戏的中奖问题, 用数学方法揭穿江湖骗子的猜数 (猜姓) 游戏, 用数学概率分析“水滴石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问题.让他们看到数学在广阔的现实中所闪现的巨大价值, 并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 善用批改时多样的符号及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看见学生作业做得漂亮我会在旁边加一个笑脸, 并写上“真棒”;如果某个地方因为粗心而做错我会在旁边画个哭脸, 并写上“真可惜”;如果一名学生用很复杂的方法做出一道题目本人会在旁边画一个流汗的脸, 并写上:“是否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多用“你领悟力很高”“你这道题的解法很新颖”“你太有才了”等鼓励的批语……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 想必一定会非常期待每次作业的发放, 因为或许作业评语当中就有老师对自己的赞赏与鼓励, 能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期待.因此作业批改过程中善于使用多样的符号与语言, 能够使得作业批改不再是冷冰冰的对与错, 而是能够点缀学生们那繁忙而单调的学习生活, 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使学生和作业都“活”起来.

2.让学生体会到解题中的无穷乐趣, 加强课堂课间课后的师生互动, 激起学习兴趣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对于这节课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疑惑与想法, 但下课铃声一结束, 教师往往书本一夹就走了, 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甚少.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作业结尾处夹上小纸条, 纸条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作业之后,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写上一些对老师的话, 可以是对于本节课的疑惑, 也可以是本次作业的感触, 甚至可以写下自己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

3.教学方法竞赛化, 激起好胜心理提高兴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 一听比赛就跃跃欲试.在教学中充分引用竞争机制, 把一个班分成实力相当的几个组, 每组之间开展竞赛, 不仅能提高兴趣, 还能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力求用丰富多彩的、新奇的、不断变化的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可组织一些猜数学谜语、做数字游戏等活动, 课间组织制作数学工具, 进行数学测量, 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举办数学文艺晚会, 看数学电影等,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发展智力, 提高兴趣.

五、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 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静为动,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可通过Flash动画设计出波浪滚滚的正弦曲线、欲达不能的渐近线、翩翩起舞的蝴蝶定理等, 激起好奇心, 提高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试验,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2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蒋普兰

吉林省松原市油区教育处第十二中学(138000)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1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平移旋转等组织学生设计优美图形等活动。

1.2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设计这样一组题:连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个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从而由书上的一道例题总结出规律,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当对角线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当对角线垂直时所得的四边形为菱形,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正方形,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1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论文范文 )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对待学生作业,教师每次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教师总是精心批改,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排除其学习的障碍,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4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

我们教师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差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差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还给吃“小锅饭”,对于他们,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更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3.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3.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3

关键词:例谈 激发 学习兴趣

一、悬念式开场白,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他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授指数函数y=ax这节新课初,我先拿出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白纸只有0.1mm厚,但经过反复对折27次后,其高度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学生惊奇和疑惑的神情中,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计算:这张纸对折一次厚度为0.1×2=0.2mm,对折两次厚度为0.1×22=0.4mm,对折三次厚度为0.1×23=0.8mm,…则对折27次厚度为0.1×227≈13421.7728m,大于珠峰高度8844.43m.这种生动有趣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入诱人的知识境界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善于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如:已知f(x)=x5+ax3+bx+8,且f(-2)=10,求f(2)。学生常采用常规思路:由已知条件确定a、b,再代入求解。但那是行不通的。如果教师激趣设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题目特点,考察函数y=x5+ax3+bx的性质,点燃由已知到未知的“导火线”,学生顿时大彻大悟,茅塞顿开,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解法:令g(x)=x5+ax3+bx,则f(x)=g(x)+8;由f(-2)=10,得g(-2)=2;且g(x)为奇函数,得g(2)=-2.很快求得f(2)=6.

三、学习数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其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耀着数学前辈们的智慧和光芒。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之前,我先介绍了德国数学家高斯及其童年巧算1+2+3+…+100的故事,而后我趁势问:你们能根据高斯巧分组的解题思想计算2+4+6+…+100的值吗?凭借着故事的启迪和产生的“热效应”,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快速算出答案。紧接着,我说:“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凡数学家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真理。只要同学们平时能像高斯那样勤观察多动脑,一些巧妙的解法定能在你们中间产生!”这一番借古论今之语,使学生信心倍增,跃跃欲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用“首尾相加法”导出求和公式。

四、化枯燥为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对所学内容形成牢固的记忆。例如,关于排列的问题:7人排成一排照相,问:(1)甲一定要排在正中间,有几种排法?(2)甲与乙一定要分开排,有几种排法?(3)甲乙连排有几种排法?这本是一道较枯燥的题目。我在不改变本意的情况下,稍加包装变成:我们班委七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1)学习委员好展示自己,个子虽最矮,但一定要排正中间,有几种排法?(2)后来学习委员与体育委员因站位时有矛盾,闹情绪,两人一定要分开排,有几种排法?(3)最后经其他同学的劝说帮助,两人重归于好,照相时一定要连排,有几种排法?经过“包装”后的题目,生动诱人,不仅使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法印象深刻,而且听来饶有趣味。

五、探索解题技巧,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4

一、趣味情景构建, 激发学生热情

巧妙有趣的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心生欢喜, 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那么,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究竟该如何构建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情景, 并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呢?教师应该从高中生的内心角度入手, 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等, 然后以此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 从而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在逼真、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概率》的学习为例, 在开展教学之前, 我曾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趣味情景:“老师很好奇, 你们父母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机?”这一问题作为开场白, 让学生们兴趣陡增, 纷纷告诉我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机。我继续问:“大家用的手机牌子好多啊, 看来三星、索尼、苹果是大家的最爱。不过, 到底是用三星手机的人多, 还是使用苹果手机的人多呢?”听到这个问题, 大家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但是,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的。所以, 我接着说:“大家的回答过于笼统, 大家想不想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能快速了解我们班有多少人使用同一品牌的手机呢?”这时, 学生们纷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于是, 我立即将《概率》知识引入:“现在以我们班的同学家长为例, 请大家结合《概率》的知识计算一下, 哪款手机在我们班的受众人群最多?假如随机选出两名同学, 那么他们使用相同品牌手机的概率为多少呢?”由于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 且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因此, 以手机为例创设情境教学, 并以此唤醒学生们的探索兴趣, 这时的课堂学习将会变得更加灵动自然。

二、趣味问题规划, 提高学生认知

好的问题比好的知识更加宝贵, 因为问题往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 在谈及兴趣对数学学习的促进意义之时, 我们还要从趣味问题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 研究哪种形式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唤醒他们的热情, 让问题带着他们翱翔在知识的宇宙之中。那么, 究竟该如何规划趣味问题呢?当学生们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 以及相应简单习题的演练之后, 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达到一定的程度, 这时适当地提出稍带难度的问题, 并按照竞争机制的方式让他们展开解答,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办法。

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之后,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看书本上的图, 请大家思考一下, 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来解答出图上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总的来看, 这是一个发散性很强的题目,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求出答案。不过, 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对《解三角形》知识的应用能力, 所以我提出了建议, 即:结合《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时, 通过基础性习题演练而获很大成就感的学生纷纷赶到好奇, 并积极投入到思考当中。而我则趁机说:“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比一比, 看看哪两位同学能率先取得成功。”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 我适当地对他们进行了点拨, 比如将五角星的点进行连接, 从而得出几个三角形, 接着从这几个三角形着手计算。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兴趣的洗礼中展开学习, 同时还能间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继而让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

三、趣味作业设计, 引导学生探索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三, 从而让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中, 作业形式往往偏向单一化, 缺乏延伸性和探索性, 从而让大部分高中生觉得厌烦、无趣。久而久之, 很多高中生都会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 认为写作业不如看参考书。所以, 及时改革作业形式, 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和延伸性, 这显得迫在眉睫。

比如在学完《统计》后, 我们可以这样给他们布置作业:“老师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美剧, 比如《邪恶力量》、《绿箭侠》等。现在以我们班全体同学为主要调查对象, 然后选取三部美剧, 分别是《邪恶力量》、《破产姐妹》、《绿箭侠》展开调查, 接着大家根据分层抽样的方式在调查数据中选取容量为20的样本, 那么每一部剧被选中的可能性为多大呢?”由于美剧深受学生的喜爱, 所以当我以它为对象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 学生不仅会感到新奇和有趣, 同时还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 学生在面对课后作业的时候将不会再显得被动, 而智慧的火花也会在瞬间迸发, 继而让趣味作业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此外, 除了这种贴近生活的作业设计之外, 我们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具有延伸性探索价值的习题, 或者是某些奥数竞赛的题。当然, 我们这样规划作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求解, 而是希望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挖掘出知识的更多亮点, 继而充实自身, 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培养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篇5

二、对孩子多一些鼓励。我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尽力了,就可以了。每一个人的起点不同,我们不能太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用了心,尽力了,就是考得不好,也要鼓励他,对他的压力不要太大,现在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成长期,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理解一下孩子,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一些自己管理自己的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让孩子轻装上阵。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到亲情,驱除压力感,有话乐意向你说,有苦愿意向你诉。

2、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沟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贪玩是天性,我们大人也一样,一天工作累下来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所以,对于孩子的贪玩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他快把功课复习完了再去玩。不定时检查作业,抽查功课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时刻的关注着他。家长在有些时候还是要做出牺牲的,陪着孩子看看书、看看电视,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爱意,我相信“有失必有得”,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了,你还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以前,孩子不爱和我交流,有事不主动说,问起来他也不知道,不做生活的有心人。问得多了,他也慢慢注意观察了,学会思考了。现在学校发生什么事,他都主动跟我讲。

3、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我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让他们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

三、家长要放低姿态,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观念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会乐意与你谈心,有苦愿意向你倾诉,你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与学习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成为孩子的朋友,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陪孩子一起读书、看电视,引导孩子多看、多言、多思,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鉴赏水平。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四、言传身教。孩子成长初期的认知水平较低,模仿水平较高,我们给他们讲道理,特别是大道理,他们不会太懂,而我们的所言所行,就会像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好是歹,后果不可估量。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时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用自身行为来教育孩子,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良好的情绪;学习愿望;关爱;信心;兴趣;因势利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兴趣。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对所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去积极思维,才可能去发展思维,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的学习必须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120÷40=3,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兴趣:浅谈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7

一、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 利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欲说不清、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概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深奥的原理通俗化, 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 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想活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环节中, 教师用电脑制作出动态的课件——“魔法盒”。输入一个数, 经过“魔法盒”的变化, 又输出一个数, 比如:输入6, 输出的是16;输入30, 输出的是40;等等。学生本身对魔法表演就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一来,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怎样变化的呢?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关系, 结果发现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总是大10, 从而发现规律。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a→a+10的答案。最后, 让学生找出用字母表示任何自然数的方法。这样一来, 使同学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知道了它的由来, 学会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让他们感到学得有味。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等差异, 进行分组, 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 组外强调竞争, 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动手机会。培养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面积”的时候, 利用小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内的同学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比一比。学生已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字母公式是S=ah,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梯形的上底+下底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 梯形的高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通过动手, 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 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由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要除以2。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 小组合作交流, 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再如《圆的面积》、《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都可以放开学习, 通过小组动手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这样, 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参与热情很高, 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得到知识, 培养思维, 让学生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是十分有益的。

二、数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 收集数据材料,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感受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这样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 又可进行德育教育, 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虽说学生的年龄小, 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教师要有意识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发数学问题, 使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我让两位学生表演走路相遇的情境, 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向、相反、同时、相遇”等一些数学术语。又如, 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讲台布置成一个小商店, 给出商品的价格, 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购买商品的过程, 并计算出所找的钱数, 这样, 孩子们通过实践, 知道了购买商品要花钱, 花多少钱, 找多少钱, 减轻了孩子对人民币认识和计算的难度。再如:“折扣”“百分数”“填存款凭条”“邮票中的数学”“计算利率”这些知识都可以放手, 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在教常见的百分率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用气枪打气球的游戏,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的命中率, 检查并计算班级里桌椅板凳的完好率,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计算的正确率, 最后请学生算一算, 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等。这样采取生活数学的实例, 由于是学生熟知的, 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 联系实际,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摘要:多媒体课件进课堂, 溶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 诱发兴趣。学生动手操作会开拓思维, 产生兴趣。教师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会增加学习兴趣。

兴趣:浅谈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一、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 掌握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某项活动, 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1. 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开始直到结束, 都要强调地理知识、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经济、军事、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一副动物园导游图, 从图上看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如果从南门进去, 如何选择观看长颈鹿、熊猫、老虎的最近路线。这是同学们参观动物园经常碰到的, 通过大量学生可亲身感受的事例体会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学习和学好地理的欲望和兴趣。

2. 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 它虽不是课的正文, 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 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不可忽视。例如:我们在讲述地球运动时, 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有白天有黑夜?季节是怎样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此现象, 但却不知为什么。今天我们就要揭开这个奥秘, 这时教师就引入这节课, 经过这样的提问, 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保持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诱发兴趣对地理学习重要, 而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要。

1. 设置悬念教学, 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现的刺激, 而是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 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比如, 在讲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时, 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收到国外小朋友寄来的一封信, 邀请他暑假期间到纬度40度, 经度116度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帮助小明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个地方, 看谁能找到, 是否有什么差错。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的想法。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保持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教学可提供跨越时空、及时新颖、人机交互和资源共享的地理信息和多重感官刺激,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保持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西亚和北非时, 播放录像:巴以之争, 美国袭击阿富汗等资料, 引出西亚在区域地理上与北非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特征。这样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教学手段,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趣味教学, 感召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 知识面广的科学, 课上的生动有趣,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从而感召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内蒙古草原辽阔的牧区时, 用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向四方, 百鸟齐歌唱。”还有在讲长江时, 引用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你向东海奔去, 说明它的发源地“雪山”, 又说明了它注入的海洋。

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 就是说在诱发学生地理兴趣和保持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

1.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在讲长江的内容时,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从长江发源地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 先画干流, 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注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蓝色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

2.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发展地理兴趣。

地理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地理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保持和发展的, 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 不但是传授知识、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方法, 也是发展地理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到当地气象环保部门和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类型、时段、成因以及当地企业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然后分组撰写出调查报告, 并向政府提出环保建议。这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既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训练了学生基本人际交往技能与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使学生知道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如果所提的合理化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标。

兴趣, 数学学习的动力之源 篇9

一、导入引趣

一节课的成效如何, 导入新课至关重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提出:今天由同学们考考老师, 请大家随便说一个数, 老师可以马上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老师出题, 有的说的数字特别大想难住老师, 还有的把自家的电话号码也搬了出来, 可老师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2、3、5整除。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利用这个极好的教学机会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二、操作引趣

操作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的, 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 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操作活动。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 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 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大家试验一下。顷刻间, 人人动手参与, 你搞那个试验, 我搞这个实验, 气氛十分活跃。教师拿细绳的一端系住纽扣, 手拿细绳的另一端, 绕动细绳, 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 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师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高涨, 很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练习引趣

老师从实际出发, 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参与信心。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 安排如下的练习 (小组讨论) 。

1. 利用3、1、5、0四个数字卡, 排列成能被3整除的数, 看一看共有几种排法, 再说一说任意拿掉一张数字卡行不行?为什么?

2. 把手中0~9十张数字卡,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一个十位数, 若不求各位上数字的和可否直接判断能不能被3整除?二十位数、三十位数呢?

3. 有一位同学, 要给远方的小朋友写信, 可他把邮政编码忘了, 但他知道邮政编码是个六位数, 能同时被2、5整除。第一位是5的倍数, 第二、三、四位是最小奇数, 最小的偶数和最小的自然数, 第五位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请同学们帮他查出邮政编码。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重视数学价值的教育, 在对数学的重新认识中, 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数学价值从数学家的头脑中“走出来”, 从书本中“走出来”, 变为学生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请典型的人物作报告。

报告人可以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成功者;数学家与平民;数学爱好者或转变了的厌学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成败的关系, 让真实的故事感染学生, 认识数学的价值。

2. 搜集有感染力的资料、历史和新鲜的人物和事件等, 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

3. 参观和采访科技馆、商场等, 从而直观、客观、立体地感受数学价值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

行程问题、利率问题、工作问题、最值等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为生活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人民服务, 并在其中认识数学价值, 认识自我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动机。

通过上述努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然界这部书是数学写出来的” (伽利略) , 感受到数学对整个科学技术的推进和提高、对数学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的繁荣、对人们科学思维的提高以及文化素质的增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价值。

二、改进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巧妙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 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躁、乏味, 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显然, 它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其实新课和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 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问题悬疑法、趣味导入法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可一开始就设下悬念, 如: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多远?这样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活动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 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层次化、作业层次化、辅导层次化、检测层次化, 使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发现与创造的快乐,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学习,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3. 倡导“主体参与式”学习。

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创造空间和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说“想说的话”,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书互动”等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要始终把质疑探究、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教学理念, 重视有效地利用教具、挂图、投影、录像、微机等手段, 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思维等方面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做到手、眼、身、心、口的统一, 如:让学生用纸做正棱柱、正棱锥、正多面体等, 让学生在做中学, 认识立体几何体的性质和数学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并给学生以展示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鼓励———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药。

俗话说:“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孩子们有强烈的上进心, 当他们受到鼓励和表扬时, 会增强他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 鼓励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采用口头表扬、在作业本上写批语等, 也可适当地进行物质奖励等等。

5. 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积累和学生学习方法;二要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 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否则会适得其反, 切忌“空中楼阁”、“拔苗助长”和过早的抽象训练。

6. 利用数学思维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方法是学习数学知识并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去领悟数学真谛, 发现数学奥秘;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联想、类比、抽象、公式化等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不仅会做题, 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能力。

兴趣: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持久,他就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程。现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我认为可以不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化学的学习,而是可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像“溶液变色”、“碘水写字”、“点铁成铜”、“黄铜变白银”、“溶液导电”等等。学生在观看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授课的教师也想急于了解和认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讲清楚化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学习有何用?怎样学好它?等等,把学生领进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在他们的脑海里对化学的第一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今后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二、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探究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给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十天准备三个干净的小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实验气氛,让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尽量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让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变“导演”,让学生变“演员”,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结合教材进行化学史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了舍勒、普列斯特里、拉瓦锡等化学家,可结合教材内容,介绍这些卓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化学上的巨大贡献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介绍我国在化学上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看到化学研究成果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舞他们为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踏踏实实地学好化学。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以往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形式可采取:生生讨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师生间互相讨论。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他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

五、利用多媒体,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动态集于一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能更有效地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信息,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时,由于分子和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讲解起来犹如讲天书,学生特别难以接受,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出其微观过程,通过三维动画不仅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平时最不爱听课学习的同学此时也是兴趣盎然。

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得法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关系极大。教师除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概念、原理能用简明的语言和生动恰当的比喻表达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而掌握新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时候,针对“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可向学生打比方说:“这好比你婴儿时,妈妈将你抱在怀里;学会走路的时候,妈妈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妈妈则会说:‘走,到外面玩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了“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在讲分子性质时,可以先举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八月桂花开,为什么不在树下还能闻到香味?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为何容易干?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深记忆。

七、因材施教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强求一律的。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把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对有创见的、肯钻研的、爱提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肯定。对基础差的学生,要从“双基”上补课,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讲解审题要领和解题技巧,并了解他们思想上知识上的缺陷,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帮助他们逐渐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直观形象, 唤发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 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 以丰富深化感知。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 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唤醒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音乐情境、超市情境、儿童乐园情境等,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起到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之以悟, 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 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精心设疑, 诱发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 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 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 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通过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 爱笑, 爱动, 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 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 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 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找朋友, 夺红旗, 开汽车, 我是小小邮递员等小游戏都可以。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 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兴趣浓,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动手操作, 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 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主动,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大项目教学法下一篇:配电线路的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