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2024-07-19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共12篇)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篇1

摘要:大多数孩子不爱学习, 不会学习, 这种现象已成为令家长和孩子头痛的问题, 现从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时间观念入手, 家校联合让孩子把学习当成生活的兴趣。

关键词:厌学,家校联合,兴趣

现在的孩子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不爱学习, 不会学习。提到学习他们就会浑身不舒服, 而提到玩他们就会兴致勃勃。谈到孩子不喜欢学习, 不愿意学习的状况,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摇头叹息, 随之无尽的烦恼也涌上心头。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让他们将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呢?

一、心中永存责任意识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存, 所以, 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为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告知孩子, 不要指着大人为他们付出多些, 留下多些, 作为家长把他们养大成人, 就已完成我们应负的责任, 而以后就应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会给他们太多帮助。

为人师的我们更应教导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憧憬, 无论想法是否切实际, 都要告知他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让孩子了解和明白, 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个美好的未来, 现在努力读书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培养时间观念

我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 要注重给孩子限定时间,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专心地做事情, 提高效率。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搞疲劳战术, 如果看见孩子坐在书桌前就高兴, 不问其学习效率如何, 这样时间久了, 孩子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性变为被动性, 开始厌恶学习。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 学习时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 规定多长时间学习哪些内容, 学完这些可以休息或玩, 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养成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共同营造学习氛围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强的学习氛围, 在班级里使学生有个“比”的意识, 一个班级只有几名学生不爱学习, 时间久了也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共同学习。

家长在孩子学习时, 更不要看电视、玩麻将, 而应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也应在家里多读书, 这样久而久之, 孩子也会喜欢上读书, 进而喜欢上学习。

四、鼓励孩子获得成功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先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让孩子从一点点进步开始, 逐步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才会努力超过自己既定的目标。

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使学习成为生活兴趣, 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但无论怎样做, 使孩子想学习、要学习、爱学习是我们作为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 也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篇2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乐园

方志峥

(浙江省义乌市东河小学)

摘 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乐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氛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中学生读得少、练得少,对问题争议少,主动探究机会少。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怎样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乐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民主学习的机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最能促进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在课堂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与学生真诚交流。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学生喜欢那个教师,就一定会喜欢这个教师所上的课,从而形成“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学习也就越有劲”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面对微笑、情绪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诚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正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起来。(2)运用激励性语言。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慷慨地运用一些激励、赞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这样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妙”“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好喜欢你”“你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密了”……正是这些激励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意识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一起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在奏响优美旋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自己去安排、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创造。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合作交流过程,小组合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不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小组合作能够彼此取长补短,能够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能力、学习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样既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民主性和主动性。(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形式。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新活动的有利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探究性学习能够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看法,对于生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基本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积极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一一探究他们提出的问题,例如:闰土家生活条件不错,为什么还给人家当短工?鲁迅为什么喜欢自由的生活?正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才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注重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等等,学生正是在自主选择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2)提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手抄报比赛、背诵古诗、课本剧表演、讲故事、开展辩论会等活动,学生正是在实践中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让孩子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篇3

关键词:主体性 开放 创新 音乐课堂 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人们有感于物、有动于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歌舞起来,用叫喊、动作、敲击等种种行为来宣泄情感,这是人类的自发需要。一方面,音乐教育必须唤起这种人人生来具有的音乐本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其次音乐教育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我们必需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当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把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使其产生联系,获得新的意义,迸发出创造的灵感,让孩子们能够从音乐学习中享受到乐趣。

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这个学习体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在台上台下的教学活动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时代发展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了,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准确地为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何为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教学中是权利的拥有者、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一种不平等关系的制约下,产生了主导型的教学,它让课堂的组织井井有条,可以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根本没有主体可言,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了,个性被磨灭了,他们变成了一个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心理过程,使学生变得机械、被动,失去了自己的见解、害怕失败、害怕尝试,这样他们如何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呢?

一、我喜欢——我主动——我体验

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扮演一个授业解惑的“机器”,而是遵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如果教师成为学生所需知识的提供者,把所要教的知识串设在一个个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围绕着某个课题去找资料、搞创作,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既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的教学中,我设计介绍瑶族的风土人情这一环节,因为这只是音乐欣赏前的开场白,展示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在课前我给了学生一个人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查找关于瑶族的资料,根据文字和图片的记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现。在最后的教学中,同学们通过互相的合作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展现了他们优秀的创造才能。有的把民族的特色节日和热闹的音乐场景带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了一回;还有的把家里所有的可用道具都拿来制成了民族服装,来了个别开生面的服装秀。这给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同学们在组织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相互间的合作更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我发现了许多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他们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更加地热爱学习。

这样的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和自觉自理的能力;注重了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了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这其中各有所获。其实,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首先强调的应该是自我实现,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和自我认可,老师在这中间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调控的作用,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个小点子,在他们有为难情绪的时候适时地给予鼓励,在参与的过程中启发他们的思维,关注他们的成长,这才是适合现代教学发展的教师。

二、我喜欢——我尝试——我体验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体验就是认知知识使其内化的催化剂。当前教育界提倡开放式的学习,旨在通过开放性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互相间的交流解决问题。如:在新授五线谱中第四线的re时,学生轻而一举地就得出因为根据音阶的排列,第三间的dol后面总是re,我接着就用赏识的表情鼓励他们:“来,看着黑板上的音阶用竖笛吹奏一下,请用C调。”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拿起竖笛吹了起来,可还不到10秒钟,他们就有人在问:“今天新认识的re应该怎么吹?”我的回答是,自己试一试,所有的知识相互间都是有联系的。接着就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要求尝试,可都失败了,在失败的启发中,最后由一个同学运用了C调和F调之间的联系破解了这个“难题”,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并为大家能够齐心协力解决这样一个难题而感到骄傲。换个方法,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音应该如何吹奏,也许同学们掌握这个音的速度比刚才的方法要快10倍,表面上看课堂效率非常高,但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一个学习内容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通过这样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使原来被动接受的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得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在这里充当了一个旁观者,在学生有能力解决教学任务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勇敢地、不断地体验、尝试。

三、我喜欢——我挖掘——我体验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虽然年纪很小但他们不是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只要从孩子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种内容引入教学中,让他们在教学中找到生活的共鸣,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共通点。在这样的基础中再要求他们用音乐来表现这些生活,他们就能够自己去进行音乐的创造。这些内容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就是一种创造,在课堂中找寻对生活的体验。

在教授《祖国最美丽》这首歌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的特殊性(附歌词:“小鸟的心里蓝天最美丽,小鱼的心里大海最美丽,小蜜蜂的心里花园最美丽,小朋友的心里祖国最美丽……”)这些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学生对小鸟、小鱼、小蜜蜂等小动物都非常地喜爱和了解,贴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谈话的活动,让学生以“谁的心里谁最美丽”所用节奏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喋喋不休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美好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歌曲的歌词、节奏,更为歌曲的重新创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了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类同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地与周围人相互作用,思维辐射在这里得到展现,他们看到听到了身边更多的美好事物,充实了他的认识结构,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倾听者或旁观者,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因为生活是属于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能力对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我喜欢——我想像——我体验

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上要求"齐、准、象",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老师一遍遍教,学生一次次练,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

在欣赏教学中,音乐本来就是抽象的为何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的形象呢?在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时,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或者慢吞吞的乌龟等。在欣赏一段欢快、活泼的音乐后,他们会认为是展翅飞翔的小鸟、聪明伶俐的小兔,他们的想象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确实符合音乐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与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进行创造。教师在这中间无非只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当学生进入了学习空间后就有他们自己去发挥。

在这样的一系列的体验尝试中我感到,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而且他们时常会有一些闪光的智慧火花,在心与心的教学交流中,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不同层面的发展。记得,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篇4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了激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真情实感,必须来源于正确的教育理念,自己遵循的儿童观,和人生价值观,这种情感的流露不能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廉价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真情,在一点一滴的细微处凝聚成一股爱的力量。在新课程的精神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微处。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新学科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整合的发展,让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条件上好每一节课。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多媒体教学应该严把课件的制作质量,通过课件反映出教学的中心思想。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就是要学生凭借书面的语言,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还要能够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灵只有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充分发挥电教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辅助阅读课堂教学,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生活是最丰富的百科全书,要让学生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我相继组织了同学记者团、好朋友文学小组参观农村新貌,特别是对近年来农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进行了采访、调查,并写成了传记或报道。在实践活动中,还充分利用了广播、电视等媒体拓展了积累的渠道。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查询、下载有价值的信息,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要选择健康的网站,来扩大知识面;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办报、绘画、书画、自制读书卡,小主持人和故事大王评选以及展评欣赏会等,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使语文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每次上语文课,讲到眉飞色舞处,看到学生亮晶晶的眼眸,流露出会意的神情,真是如遇知音。下课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常常拉着我问:“老师,下节课还是语文课吗?”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不单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孩子有了学习兴趣,又有了学习方法,自然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能够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享受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如何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篇5

回想陪伴儿子成长的这几年,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费尽了心思。现在回顾起来,最大的安慰是儿子对学习一直保持了很大的兴趣。不论学什么,很少有主动放弃的时候。还记得当初无意中经过一个琴行,儿子一眼就喜欢上了小提琴,当场哭着闹着要学小提琴,考虑到小提琴的高难度和他幼小的年龄,我们并没有立马答应他,心想给他一天的时间也许他就忘记了,没想到他没有,而是时刻在提醒我们他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儿子明确了他对小提琴的浓厚兴趣后,我们就鼓励他去尝试,当然前提是要下一个不怕吃苦的保证书。如今儿子已经考过小提琴4级了,回想这一路走来,有汗水也有泪水,为了保持儿子的兴趣,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像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等。偶尔儿子也会因为不想练琴而哭闹,这时我们发现强迫他练习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坚持不喜欢的就不做,因为即使做也效率很低,所以这时我会告诉他:“剥夺你拉琴的权利”,这样的做法是我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学来的,当初使用这种方法时还是有顾虑的,怕儿子真的放弃了小提琴。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我给加上一个“度”,那就是一个“期限”,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等,不过说到一定要做到,说几天不让他拉小提琴就真的不能让他碰。等到他又想拉小提琴的时候,告诉他要学就要把它学好,当然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贵在坚持,而且爸爸妈妈会陪着他。

儿子也曾经上过很多兴趣班,最多的时候是一学期6个,有些家长问起来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们却发现那一学期儿子学的多也快乐的多,原因很简单,因为都是他自己挑的感兴趣的,像线描、儿童画、围棋、思维训练等等。如果是我们家长想让儿子学的东西,大多数也是鼓励他尝试,不给他太大压力,比如街舞,我曾经让他尝试过,先给他看了一些街舞的精彩视频,激起他的好奇心,然后在报名的时候向他保证一两节课下来如果不喜欢可以随时中止。结果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包括他自己,他特别喜欢街舞,面对他严厉的街舞老师,儿子却说:“我喜欢街舞老师,严师出高徒嘛。”这样的话总是让我们欣慰,也是我们小心呵护他的好奇心和兴趣的最大动力。虽然有些兴趣爱好因为时间和精力慢慢放弃了,但却养成了儿子对新东西、新知识探索的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好习惯。不论是学习自行车、轮滑鞋、活力板还是乒乓球,虽然也曾经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做,偶尔被剥夺过学习的权利,都也都在磕磕碰碰中学会并坚持下来了。

让兴趣成为数学学习的阶梯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激发;促进意义

由于高中数学难度偏高,且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再加上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僵硬,无法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难懂,继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我觉得,若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强化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从兴趣的角度进行挖掘。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直接动力。那么究竟该如何激发高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趣味情景构建,激发学生热情

巧妙有趣的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心生欢喜,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究竟该如何构建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情景,并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呢?教师应该从高中生的内心角度入手,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等,然后以此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从而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逼真、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概率》的学习为例,在开展教学之前,我曾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趣味情景:“老师很好奇,你们父母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机?”这一问题作为开场白,让学生们兴趣陡增,纷纷告诉我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手机。我继续问:“大家用的手机牌子好多啊,看来三星、索尼、苹果是大家的最爱。不过,到底是用三星手机的人多,还是使用苹果手机的人多呢?”听到这个问题,大家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的。所以,我接着说:“大家的回答过于笼统,大家想不想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能快速了解我们班有多少人使用同一品牌的手机呢?”这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立即将《概率》知识引入:“现在以我们班的同学家长为例,请大家结合《概率》的知识计算一下,哪款手机在我们班的受众人群最多?假如随机选出两名同学,那么他们使用相同品牌手机的概率为多少呢?”由于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且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因此,以手机为例创设情境教学,并以此唤醒学生们的探索兴趣,这时的课堂学习将会变得更加灵动自然。

二、趣味问题规划,提高学生认知

好的问题比好的知识更加宝贵,因为问题往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谈及兴趣对数学学习的促进意义之时,我们还要从趣味问题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研究哪种形式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唤醒他们的热情,让问题带着他们翱翔在知识的宇宙之中。那么,究竟该如何规划趣味问题呢?当学生们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应简单习题的演练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时适当地提出稍带难度的问题,并按照竞争机制的方式让他们展开解答,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办法。

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之后,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看书本上的图,请大家思考一下,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来解答出图上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总的来看,这是一个发散性很强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求出答案。不过,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对《解三角形》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我提出了建议,即:结合《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时,通过基础性习题演练而获很大成就感的学生纷纷赶到好奇,并积极投入到思考当中。而我则趁机说:“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比一比,看看哪两位同学能率先取得成功。”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我适当地对他们进行了点拨,比如将五角星的点进行连接,从而得出几个三角形,接着从这几个三角形着手计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兴趣的洗礼中展开学习,同时还能间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继而让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

三、趣味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探索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三,从而让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在以往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作业形式往往偏向单一化,缺乏延伸性和探索性,从而让大部分高中生觉得厌烦、无趣。久而久之,很多高中生都会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写作业不如看参考书。所以,及时改革作业形式,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和延伸性,这显得迫在眉睫。

比如在学完《统计》后,我们可以这样给他们布置作业:“老师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美剧,比如《邪恶力量》、《绿箭侠》等。现在以我们班全体同学为主要调查对象,然后选取三部美剧,分别是《邪恶力量》、《破产姐妹》、《绿箭侠》展开调查,接着大家根据分层抽样的方式在调查数据中选取容量为20的样本,那么每一部剧被选中的可能性为多大呢?”由于美剧深受学生的喜爱,所以当我以它为对象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学生不仅会感到新奇和有趣,同时还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学生在面对课后作业的时候将不会再显得被动,而智慧的火花也会在瞬间迸发,继而让趣味作业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此外,除了这种贴近生活的作业设计之外,我们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具有延伸性探索价值的习题,或者是某些奥数竞赛的题。当然,我们这样规划作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求解,而是希望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挖掘出知识的更多亮点,继而充实自身,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总之,只有唤醒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取得辉煌的成绩。但是,该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让课堂教学别具一格,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给予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还需要我们结合单元课的特点实施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继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享受。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篇7

我们都知道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 阅读更是如此!从教以来我一直任教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对于如何激发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 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做法。

一、老师引读, 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之窗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文字是用来读, 用来听, 不是用来看的。”手捧一本精彩的书, 面对一群静静聆听的孩子, 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朗读者, 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天笔者都尽量抽出几分钟时间, 给孩子读课外书。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给孩子们读过整本《绿野仙踪》。那段时间, 只要笔者拿起这本书准备开始读, 教室里便是一阵雀跃, 孩子们会用最快的速度做好聆听的准备。二年级的时候笔者准备在班里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 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少孩子异口同声地选择读《绿野仙踪》。那时笔者感到非常震惊, 距离笔者给他们朗读这本书已经快一年了, 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惦记着它。这个学期刚开学, 笔者给正在学拼音的一年级孩子读《小乌鸦花袜子》系列。在一节课的中间, 孩子们累的时候讲, 在一节课结束后空余的时间讲, 每回笔者都尽量留下一个小悬念, 等待下回分解。可一下课了, 就有孩子忍不住好奇, 悄悄跑到讲台上翻看正在讲的书。当然了, 还有小朋友请家长给他买这套书并带到学校, 每次笔者一开始读, 他就拿出书来和同桌一起看。其他孩子藏不住羡慕, 跑去和同学借书, 这可谓是一箭双雕呀, 让孩子不仅想读书了, 还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树立榜样, 为孩子们插上阅读风向标

向师性是小学生的特征。所以早读时候笔者和他们一起放声朗读, 可以读课内的, 更可以读课外的;中午带上书, 坐在教室里和孩子一起安静阅读;下课了, 和围在身边的孩子讲自己最近看了什么有趣的书……让孩子们打从心里认为:他的老师就是条爱看书的大书虫, 他也就乐意跟着你做条小书虫了。

在课堂上, 笔者喜欢随机树立阅读榜样。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 便是笔者极力夸张表扬的时候。记得上汉语拼音《d t n l 》一课, 在看图说话环节, 有个孩子说:“小兔子一定是有着急的事情, 它都跑得满头大汗了。”另一个孩子补充道:“因为马背上的袋子有个缺口, 小兔子着急告诉大马才跑得满头大汗的。”笔者借题发挥, “你们肯定是爱看书的小书虫, 满头大汗、缺口这样的词语你们都会啊, 还用得这么准确, 真厉害!”其实这样的词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难, 都是生活中能用得到的, 但因为笔者这一夸张的称赞, 不少孩子对他们投出了羡慕的眼神。

三、趣味活动,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阅读

1.讲故事比赛应该是低年级最常见的活动形式, 除了年级和学校要求举办的大型的讲故事比赛外, 笔者更喜欢低成本的“课堂小故事王”比赛。哪节课时间有多了, 哪天下雨做不了操了, 只要有个三五分钟就可以让孩子有一次展示的机会, 笔者会对他们每次讲的故事做简单的记录,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小“小故事王”的评比、颁奖。

2.词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歇后语……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又容易操作的一些简单的游戏, 对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非常有帮助。比如词语接龙, 每次有孩子说出新的词汇时候, 笔者就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同时将孩子的名字也写上去。游戏结束的时候, 问问孩子怎么知道这个词语, 逮着个机会就少不了夸他是条爱读书的小书虫。

3.笔者和孩子们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草地读书会。身下是柔软的草, 头上是蔚蓝的天, 有的独自一人, 看到开怀处放声大笑, 有的三五成群或齐读, 或分角色, 不亦乐乎, 多么美好的场景。

四、亲子共读, 拓宽孩子阅读视野

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更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陪护。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 可以让孩子不会因识字量不足引起的阅读障碍而畏惧, 可以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有交流者和肯定者, 从而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 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 笔者也努力通过不同方式让家长参与进来。

1.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 笔者都会给家长讲近段时间班级里的阅读活动, 提醒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来。为家长们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 同时为家长推荐一些家长读物。如果条件允许, 邀请家长现身说法效果更好。有一次的家长会上, 笔者就邀请了一位热爱阅读的资深妈妈做了《让孩子在阅读中快乐成长》的分享讲座。从现场家长们专注的神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少家长被触动了。

2.家访。每接一个班, 家访是必然的;而家访内容之一一定是了解孩子的家庭阅读氛围、沟通孩子的阅读情况, 让家长了解阅读的重要性, 争取取得家长的支持。这种面对面的、一对一的交流更为直接有效。

3.“小书虫阅读存折”。“小书虫阅读存折”是这个学期笔者在一年级实行的一个阅读活动。开学第一天开始笔者每天的语文作业都有一项:亲子共读15 分钟以上。这么做的意图是让每一个家长行动起来, 每天陪孩子一起读书, 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笔者给每一个孩子制作了一个小笔记本, 请家长记录孩子每天独立阅读或亲子共读的书目, 有心的家长还将孩子的阅读情况做简单的反馈。而笔者经常利用下课的时间和孩子聊聊昨晚和家长读了什么书, 或者请学生给我讲昨晚读的故事, 从中了解孩子的真实阅读情况, 到每周三将阅读存折收上来查阅, 给每天都阅读的小书虫给予表扬激励。

五、图书漂流, 让每个孩子都看自己喜欢的书

学生喜欢阅读, 但如果没有可供阅读的图书, 长久的良性阅读自然难以开展。书从何来?笔者的做法是———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 充实班级图书角;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分发给孩子们阅读, 并定时更换图书。经常带学生到图书馆、绘本室阅读, 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图书, 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图书阅读。

2.个人藏书卡。即帮助学生学习整理自己的个人藏书, 并做好书目卡, 在班级中开辟出“小书虫图书馆”专栏, 将学生的书目卡张贴在上面, 供学生之间相互借阅时使用。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能从班级中读到好书, 同学之间还能交换阅读, 不仅开拓了书源, 同时也让孩子们在相互借阅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管理、如何与人交往。

3.班级图书漂流。笔者个人购买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加上孩子们添置在班级图书角的一些优秀图书, 每到周末,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带回家阅读, 并在扉页登记好阅读信息, 周一再将书收回。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种方式让孩子都很珍惜自己借到的书, 在周末会比较认真地阅读, 而笔者也会根据扉页的阅读信息, 准备一些小小的活动, 让读过该书的孩子参加, 一来可以检查孩子们真实的阅读情况, 又可以找到机会表扬认真阅读的孩子, 激励更多的孩子像他们一样热爱阅读。

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相信, 阅读是最好的童年礼物。阅读, 让童年更精彩。

摘要:要让孩子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 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 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断阅读, 热爱阅读。

让兴趣成为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篇8

以“听”为主是通过“听”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他们主动地感受音乐, 体验音乐, 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同时在情感上得到良好的熏陶, 把培养学生的听力作为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和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 使学生从听中感受美, 了解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分析作品风格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 然后再欣赏《蓝色多瑙河》。前者气势宏大、激昂, 犹如千军万马, 狂风扫落叶一般;后者以它优美的旋律, 舒缓的节奏, 给我们描绘出了一派和平景象。通过对比, 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音乐的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变化会造成不同的音乐感受和效果。经过总结归纳后, 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歌曲中, 用不同的处理表现不同的歌曲, 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作品的风格表现特点及规律了。

由“听”激情是指教师应以动情的语言、优美的歌声、形象的动作去感化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喜爱,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设置直观的教学场景, 运用律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情绪, 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之中,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唱、奏”为辅是通过演唱和演奏乐器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听力训练和音乐欣赏中获得的各种感受并得以深化, 从而加强他们对音乐艺术的体验和理解, 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不断丰富乐感。“唱”则是表达的一种方式, 唱歌曲不是仅让学生唱出曲调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唱出感情来。如:在学唱《摇篮曲》时, 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演唱环境, 学生就能很容易分析出唱《摇篮曲》时应以轻柔、舒缓的音调来演唱。再通过视听、范唱到对比,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及音乐表达的一些基本方法。

以“趣”为系即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音乐教学中的“趣”, 不是单纯的游戏和随意的玩耍, 而是由教师按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规律和学生乐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去精心设计安排的教学方法。通过“趣”可促进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 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欲望, 强化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 逐步把他们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听力, 我曾经做过一些尝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把一个班分为七个小组, 每组代表一个音, 当学生听到本组的音时站起来。反复练习多次后, 当大部分学生能够听准本组音之后再换音。这样, 学生就会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分辨音程的方法及技巧, 在“趣”中学到知识。

以“育”为归就是“听”、“唱、奏”、“趣”的教学必须服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有鉴赏能力的“音乐人”和爱好音乐的“音乐知音”。因此, 音乐教师都有责任致力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丰富的表现能力, 使他们在音乐课的学习中, 不仅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 音乐天赋得到最大的发挥, 而且从音乐中了解什么是美, 什么是真, 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 鉴别美丑的能力, 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让数学学习成为兴趣 篇9

一、善用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活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化紧张为轻松、化沉闷为愉悦、化枯燥为有趣,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催化剂”。课中穿插, 悟理益智。例如:数学教学认识数字时, 可以设计“游公园”的游戏。上课伊始, 老师说:“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游公园吗?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看公园中可爱的动物, 比如熊猫, 还是我们的国宝呢”。接着放录像展示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 让学生仔细观察, 找出相应数量的东西。如找“4”。孩子们会争相恐后地观察发现:一只熊猫有4条腿;一只熊猫有两只耳朵, 两只熊猫有4只耳朵;两只熊猫还有4只眼睛……这样, 不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训练与培养, 而且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真有趣。

二、强化数学的生活性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人们每天都在生活, 学生熟悉生活。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 特别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了教学的内驱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数学教学“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导入时, 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假如你是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 就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与性质”。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 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 使学生倍感有趣, 精神为之振奋, 思维愈加活跃, 也就乐于学习了。

三、培养学习的成就感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培养成就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 做题不要做太难的, 从基础题做起, 循序渐进, 慢慢加难。基础打好了, 难题自然也难不倒我们, 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分数高了, 在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老师家长都会表扬, 这样会刺激学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那你就不怕数学了。

四、创设良好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 应试教育下, 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 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 课件、录音录像, 简笔画, 故事表演等等, 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简易方程》等课时, 我借助教学课件, 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 产生了新问题, 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学习效率很高。

五、品味数学的学科美

数学同语文、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一样, 有着它独特的学科魅力。庞卡莱说:“所有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的美感”。我们不是数学家, 但我们却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的美, 以美引趣,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简洁、准确的数学定义、公式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语言朴实无华、高度凝练的美;我们可以从相似的数式、应用题联想到相似的解题方法, 发现隐含的规律, 从中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的规律美。学生敏锐的数学思维是一种美, 学生巧妙的解题思路是一种美, 学生精辟的数学见解是一种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从数学中获得成功的美, 欣赏数学赋予他们智慧的美。

让孩子的学习经历成为快乐的回忆 篇10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哪些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美好?老师传授的哪些东西让我们终身受用?我相信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有无尽的感慨:我们的学习经历苦涩多于快乐,我们所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是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看来,我们的教育确实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否还在把曾经留给我们噩梦的事让它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是否还在大量地浪费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灌输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怎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思想观念,在学校领导的思想高度,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海师大胡东芳博士说: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一所学校所有的成员都有一种统一的文化内涵,所有的教育教学行动都成了一种自觉,那么,实现一种共同的愿景就会水到渠成。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这样一种文化。

学校文化既是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那么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等就应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一个校长怎样才能构建好学校的文化呢?

首先是校长的榜样作用。这个榜样要求校长首先是道德的模范。身教重于言传,校长的道德模范作用自然会感染教师,感染一个个具体实施教育的工作者。一个校长如果形成了一种气场,那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无需事必亲躬,老师的工作就会形成一种自觉。如果一个校长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真正处处为老师的身体、家庭、精神需求等考虑,还有管不好的教师和学校吗?校长的示范作用必定会带动教师这样去关怀和尊重学生,这样耳濡目染下的学生是不可能没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不可能不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可能不快乐和幸福!校长还要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教育永远是一个过时的工作,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人来应对明天的社会,如果校长不能多学习,更会成为落伍者,校长的博学多才,是学校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乐于学习!学生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一所学校如果有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和感动的学校!校长还应该是教育的行家,学校教育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校长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评课,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到课堂中去,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导师。校长可以不是企业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但校长必须是懂教育的行家。

其次是制度的规范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靠制度去落实,靠执行者的言行去落实。因而通过制度规范不符合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行为,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我们的学校文化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源。让制度成为一种老师内化的自觉才是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学校文化内涵是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学校既要有类似于国家宪法的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制度建设的总纲,又要有健全的全方位的具体实施制度。制度宜粗不宜细,因为它不可能涵盖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和过程中所生成的东西。制度不仅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更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学校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

第三是教育教学行为的诠释作用。学校文化要靠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去诠释和演绎,化学校文化为具体的实施行动。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是否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是衡量学校文化是否建立的关键。那种满堂灌、只管知识传授不管能力培养、只重教学结果不重教学过程、只顾知识讲解不顾道德培养等的课堂只能误人子弟。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认识体验而不是痛苦的回忆,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这个目标,让学校文化得以内化为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

最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形成一种尊重的氛围和特色建设。作为尊重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对老师而言就是识人用人,充分发挥每一个老师的特长,让每一个老师在学校工作都有尊严。对学生而言,就是把每一个个体都当作一个家庭的支柱、当作一个班级和这所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尊重和爱心是师德的灵魂,获得尊重,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前提。与此同时,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教育,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特色教育,根据孩子的特长或者培养孩子的特长兴趣,来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为孩子的未来留下快乐的记忆和幸福的基因!

现在,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有尽自己责任和义务的时间,很少有属于自己喜欢的天地,很少有独立解决矛盾的机会……不要认为我们是在爱护孩子,其实我们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我们的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规矩教育而不是理想道德情操教育,接受的是升学与自己个人挣多少钱的教育而不是我存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接受的是苦读书才有好前程的教育而不是成长就是一种快乐体验过程的教育……不要以为我们告诉孩子的就是社会真理,我们是在让孩子从小就感受社会的残酷而不是人间充满爱的光辉!

让兴趣成为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11

首先,目前市场上英语輔导机构众多,并且这些辅导机构为了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更加注重成绩的提高,往往忽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已经有做不完的英语作业,可是父母又在外面给他们报了辅导班,并且得完成辅导班布置的大量的练习,学生累得苦不堪言,又何谈会对英语有兴趣呢?

其次,目前市场上英语教材种类繁多,牛津英语,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学习英语的教材。本来这些教材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可是部分学生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材,今天用这种教材,明天又换另一种教材,学习失去了系统性,学习当中充满了困惑,又怎么会对英语有兴趣呢?

除此之外,目前的英语教育没有全部实现分级教学,英语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长期混杂在一起大班上课,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进度,没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那些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的学生怎么会对英语感兴趣呢?

那么,到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现在很多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能够承受得了孩子出国旅游的费用。家长带着学生去一些英语国家旅游,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体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魅力所在。通过在当地购物,与当地人面对面的交流,参观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了解英语使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是否比学生整天拿着英语课本强行记忆单词更好呢?

第二,即使承受不了出国旅游的费用,学生也应该明白,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英语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宽广。诚然,周围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但学生完全可以创造虚拟的语言环境。常问问自己,这个事物用英语怎么表达,在这种场合下,老外会说些什么话。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找一个英语伙伴,共同交流,彼此帮助。笔者相信,只要有了这种意识,学习英语不会再变得枯燥无味,而是兴趣盎然。

第三,因材施教,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上课,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与取舍,讲解详略得当,进度安排适中,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赋予课堂更多的趣味性,譬如英文电影和音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收获到英语知识。另外,业余的时间,家长和教师也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的课外活动,比如说夏令营,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和别人交流,不要怕犯错。只要我们能够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里,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趣味性,那么,即使那些曾经对英语有些反感的学生,也会慢慢爱上英语的。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家长和教师必须共同努力,一起来慢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让英语成为一门终身受益的语言。

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12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在觉得教学十分有趣的情况下, 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 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所以, 要想使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导人情境, 利用一切资源,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进行“认识三角形”部分内容的讲解时, 借助于多媒体设备, 为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 然后将其进行抽象化处理, 变成教学中的平面三角形, 让学生们观察变化的过程,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屏幕上面, 接着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内容丰富的动画, 让学生们找到画而中的角形。通过这种方式,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不仅对三角形有了充分的认识, 还了解到了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为依据, 而是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判断, 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作为依据。所以, 我们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在进行“计算圆的周长”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们进行思考, 怎样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 提出了一些办法, 比如:用绳子将圆缠绕一周, 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将圆四周涂上颜色, 进行滚动, 通过滚动痕迹就算出圆的周长等等, 给出一些圆的实际模型, 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际的测量, 看哪位同学测量的速度最快, 结果最为准确。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课堂氛围十分融洽, 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学生测量结束后让其进行思考:果园特别大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计算其周长呢?在计算圆的周长时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呢?圆和长方形的区别有哪些?借助于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埃。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将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 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课堂还给学生, 还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创造,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地环境中进行学习,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朋友关系。例如, 在学习完混合运算的知识后, 为学生设置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周末学校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参观, 参加的学生移动有一百二十人, 教师有八人, 在动物园门口售票处写到:成人票票价为二十元, 学生票票价为十元, 团体票票价为十五元, 其中购买团体票时, 人数不能少于四十人, 让学生思考, 改怎样设计买票方案, 使花费的钱数最少。学生们一看到动物园, 便有了很大的兴趣, 积极进行思考, 提出了很多种计算方法:如果学生和老师全部买团体票, 总票价为: (120+8) ×15=1920 (元) ;如果全部教师和一部分学生买团体票, 总票价为: (8+32) ×15+ (120-32) ×1=1580 (元) ;如果教师买成人票, 学生买学生票, 总票价为:20×8+120×10=1360 (元) 。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三种方案哪种最经济, 从而选出最终买票方案。通过这种方法,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发言,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成绩交叉的同学, 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方案,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 关系更加密切。

四、注重赏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鼓励

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表扬, 得到他人的认可。小学生同样如此,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例如, 在班级中, 一个男生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 他父母在市场中做蔬菜生意, 在一次课堂演算中, 我发现他的计算速度很快, 而且准确性也很强, 抓住这个机会, 我对他尽心了表扬, 奖励给他了一朵大红花, 并让他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计算方法, 小男孩开始十分害羞, 后来慢慢地讲出来自己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这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十分努力, 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一篇:大冬会下一篇:房产测绘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