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选9篇)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论文
分数大小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分数大小比较的几种方法容易相互干扰,再加上分数与整数、小数的书写形式区别较大,学生易受过去整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定势影响。我在教学五年级“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专门安排了一节整理练习课。下面介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
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值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值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值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一、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 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 老师讲, 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 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 努力使知识的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 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
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因而, 作为一个教师, 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 把信息变为知识, 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 触类旁通, 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三) 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 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中, 我规定“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 答案可以突破老师现成的结论”, 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服务, 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探究式学习是应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 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 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如“线性规划”教学, 它对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最值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为此, 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寻找素材, 编制应用题, 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 而且由于有了亲身经历, 因而学得较扎实。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多维营养”的源泉。
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 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教师与学生要真诚交流
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 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 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 学生只是听众、观众, 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 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 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 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 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 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 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 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 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 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 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 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 教师要适时“点”和“导”
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参与到学生中间, 及时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 不要怕, 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 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 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中要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潜能, 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好奇心强, 但思维还欠成熟, 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鼓励猜想, 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 乃至有些古怪, 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 然后再加以引导, 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 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 进一步解决问题。因此, 为了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
立足课堂进行“课堂革命”, 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 更是我们数学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奋斗, 努力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感悟, 有不足的地方还望多多指教。
摘要:新课程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活动探究、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 认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安排课堂大量的时间都由学生自由支配,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也使学生对新课改的学习陷入迷茫。实际上,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 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 反而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
【关键词】学生;学习;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说到底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湮没于时代进步的潮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我会什么”、“我懂什么”,更重要的是对人才学习能力的肯定。因此,学校应当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再厌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上,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一个具有强逻辑性和十分抽象的学科。小学生记忆力较好,形象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强,但逻辑思维就相对差一些,因此原理、公式往往是学生最反感的内容。而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将知识理解的深刻、透彻。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因此应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一章,我创设了包书皮的情景:新学期开始了,老师为大家发了崭新的课本,小明为了更好的保护课本,打算买纸来包书,(课件演示课本,并展示长、宽、高),他需要买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争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主张先计算各个侧面的面积,再把各侧面面积加起来;有的则想象着把书皮展开后的样子,按照新的长宽高重新来计算。学习的主体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与表面积相关的公式也掌握的十分牢固。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习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感悟的能力。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以点到面,突破思维定势带来的禁锢,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欲望。
例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
解法1.[357-(79×3)]÷3
=[357-237]÷3
=120÷3
=40(公里)
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40公里,
已知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
∴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就是
79-40=39(公里)
答: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39公里。
解法2.79-(357÷3-79)
=79-(119-79)=79-40=39(公里)
答:(同上)
解法3.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
79×3+3x=357
3x=357-237
3x=120
x=40(公里)
79-40=39(公里)
答:(同上)
解法4.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
3x=357-79×3
解法5.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
357-3x=79×3
解法6.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
79+x=357÷3
解法7.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
357÷3-x=79
解法8.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79-x)×3+79×3=357
474-3x=357
3x=117
x=39(公里)
答:(同上)
解法9.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79-x+79)×3=357
解法10.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79-x)×3=357-79×3
解法11.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357-(79-x)×3=79×3
解法12.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79+(79-x)=357÷3
解法13.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357÷3-(79-x)=79
解法14.设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x公里
79-x=357÷3-79
这道题目,既可以从算数法入手,又可以从设未知数的角度来解答,可以说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了解问题;不同的未知数求解法又让学生们看到了x的强大魅力,单单是一道题,凭借小小的x竟可以变换出多种解题思路。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学生对求设未知数的兴趣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说“不”
朱熹曾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久以来,学生一直在老师和家长设计好了的轨道上,循规蹈矩,习惯了对老师的言听计从、对课堂讲解和教科书的深信不疑。可是这种生怕学生“红杏出墙”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是泯灭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作为教师,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刻意犯一些错误,让学生来发现。例如,在一次计算法则教学中有(a+b)÷c=a÷c+b÷c,但a÷(b+c)=a÷c+b÷c却是不成立的,但我在板书时故意将a÷(b+c)=a÷c+b÷c当作公式写了出来,并鼓励学生找出错误。对于及时发现错误的学生,我予以表扬,并向大家表示老师和课本也有犯错的时候,鼓励同学大胆提出质疑。
“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学习我做主”是新课标下提倡的学习模式,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周兴国.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J].教育研究,2008(11):69-72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3]张奠宇.构建学生容易理解的数学教育形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7):48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4
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刘象卉
现行语文教材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我在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三潭印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三潭印月美丽?哪段在写“三潭印月”名字的来历?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三潭印月”的美丽和人们的喜悦。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西湖的“三潭印月”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
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傲霜篇》,我问学生:“菊花有哪些品格?你最喜欢哪个?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课文《石榴又红了》课后让学生表演出来,这要求学生能熟记课文,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课文,学生肯定兴趣不浓。教学时,我紧扣习题,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
学生仅仅积累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而今语文教材就注重了这一点,每单元都有一篇优美的选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吸收”和“倾吐”两部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倾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语言,即经常使用的语言;一种是消极语言,即积累了而没被使用的语言。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如果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这些语言就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1)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富饶的海洋》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洋是富饶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我在一旁倾听着,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我又让学生讨论:未来的海洋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
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搔头摸耳,举笔维艰。这是我们长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的缘故,其实,它并不是最好的训练形式。新教材“语文生活”板块的设计将各具功能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互相配合,融为一体,实现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学习的整合。教学中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演讲、调查、讨论、表演、朗诵、采访、介绍、辩论、探究、策划等。让习作与活动同步,在活动的基础上,把习作融于其中,使口语交际、习作与综合性学习得到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5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2.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成效
1.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06分(满分为10分),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02分(满分为16分),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体会?
1.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7
一、更新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为了更好地达到此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树立“三主意识”, 即: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 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因而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根据他们的成长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这样在教学民主、思想民主、生活民主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 每天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自信、快乐地成长。
二、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的。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 而消极的情感会起到抑制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创设友善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的简单过程, 而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接触和情感交流。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其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 其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载体所获得的智能发展是这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讲,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在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生心目中, 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他们就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会愿意参与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 特别是后进生, 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 消除他们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 学习是个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 互相合作的过程。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这样, 就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
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干劲。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干劲。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导演者, 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索, 自主地去学习, 而不是把知识原本地教给他。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因学定教。
三、大胆放手, 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胆放手的基础在于,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建立发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绝不能强迫或代替儿童去学习。大胆放手的基础在于,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建立发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绝不能强迫或代替儿童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如将传统的纵排学习小组改为两人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等, 这样可以扩大参与面, 有利于参与面,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可根据需要互补方面进行组合, 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处于一组, 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 形成合作学习的情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绿了,花开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开了,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芽……
(二)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很多。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土,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2.抓标点符号。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认为语文工作者都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
临河四小史冬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是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一)课堂是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
课堂,不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教师不是权力的代表;学生,也不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督促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要把目光盯在学生的正确答案上,学生说对了就眉开眼笑,说错了就紧锁眉头。而要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堂观念: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可以利用的可贵的教学资源。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发言必须先举手!”这样一些话语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换之以“想说可以大声说,错了没关系!”“等不及举手可以马上起来说!”“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质疑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二)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学会学习,获得发展。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越俎代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例如阅读教学,许多教师一味地进行繁琐细碎的分析,以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来苦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方面,教师不能急躁,要指引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 多情趣,少刻板。
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强调多次,订正多次,仍旧照错不误。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其中的“情”,寻其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的软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自由的课堂常规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应该创造条件千方百计
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不要用各种条条纲纲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2.倡导自主的良好学风。
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要尊重学生不苟同他人的意见,允许学生向同学、老师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是平等的。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4.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首先,教师要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注意向课外扩展延伸的。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认识过渡句(段)及其作用”,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虽然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如,教师可利用某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利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让学生用想象拓展补充,并把它表演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找骆驼》时,教师可从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最后找到了骆驼处出发,让学生想象,如果商人再次碰到老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先组织大家讨论,然后再让全体学生设计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表演,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角色重认,其内在机制是将主体对象化,又将对象主体化的心理置换,小学生喜欢表演,希望通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移情作用,缩短与读物的心理距离。表演活动不仅是把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生活言行,便于理解感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良好方法。又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再次,教师还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四、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当前新颖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设计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讲起故事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
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4、实践学习。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说直接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5、当“小老师”学习。
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五、挖掘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
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抵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荐阅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06-27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06-13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10-22
涂子沛:怎样成为“真正的数据企业”07-05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06-26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角10-26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09-09
当三国杀成为真正的三国……作文1600字05-27
大学生演讲稿 真正的奉献精神09-24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