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

2024-06-26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通用6篇)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 篇1

一、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外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主体行为。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兴趣的培养, 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关注与认可,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1. 生活导入。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只是就文讲文, 而是要将视野引向生活, 在生活与文章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 与文本的距离, 让学生不再觉得文学作品远离我们的生活, 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激情与探究的动力。

2.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与可视性, 这尤其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将之引入语文教学中, 能从图文声像等多个角度来呈现信息, 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之中,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探究中来。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选取丰富的图文素材,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 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情境, 发挥音乐的渲染与画面的烘托效果, 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引发学生丰富想象, 使学生入情入境, 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二、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体活动。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 在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提问不是为问而问, 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们要提出趣味性问题,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有所困惑时, 我们要提出启发性问题, 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生探究中出现问题时, 同样也可以问题来加以指正, 让学生找到症结自行修正。

2. 提问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是无法同步同时完成同一目标的。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激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到探究中来, 都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探究的主人。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成学生的共同活动, 促进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三、质疑问难,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来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过多的提问扰乱正常教学活动而加以禁止, 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的发现更多的不同, 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推向高潮, 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1. 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问为什么, 但这种爱问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不要以教师的权威来打压学生, 而是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教师, 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这样, 学生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2. 相机诱导, 启发学生提问。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生活阅历有限, 在阅读文本时往往难以深入, 理解肤浅, 所提问题大多只是局限于字面层次, 此时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表面, 深入本质的探究,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与启发下能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3. 激励评价, 实现学生乐问。

对于学生所提问题的评价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不能只是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 更要看学生是否展开了独立的思考, 是否能够积极提出, 从学生思考的过程入手,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才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信心, 发现问题, 客观对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爱问、乐问。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开展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 (4) .

[2]李世峰.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去学习[J].读与写, 2013 (12) .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 篇2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回来时只剩下一部分(黑板出现一箱9瓶,别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16瓶。

生2:我是2瓶2瓶数……一共16瓶。

生3:我是4瓶加5瓶加7瓶一共16瓶。

生4:我是先拿1瓶和9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6瓶合起来是16瓶。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教学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通过事先的设计一环一环、一层一层引着学生走,整个教学程序成了一部“教案剧”。而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1、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3、使学生学会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 篇3

一、引趣诱导增强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教师提出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应该是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则来自于学生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采用新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把无声的词句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尽可能创设运用情景来引学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生好说爱动,表现欲强,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倍感兴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信心培养。所谓的主体参与的学习氛围是指学生有一种“我要学”的意识和“我要学”的大环境。而这种要学包括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等诸多因素。有了信心,再加上动机和兴趣的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学习氛围也就形成了。

在教学中,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多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时常感到学习的成功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授之以法培养自学能力

陶行知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因此。学生的得益不仅在于获得了结论,而且他们的认识能力也必然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得到锻炼和发展。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学习方法正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正确,不仅费时费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使学生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从“指导学习”逐步向“独立学习”转化,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培养学生自学和预习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中,疑难问题能促使他们查阅有关资料,甚至相互询问、探讨。这不但能查漏补缺和质疑解惑,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更会针对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用心听课,积极操练。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化互动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时间应由老师占用变为主要由学生使用,学生只有在拥有充足的时间之后,才能充分地阅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善于创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多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的环境。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火花是难于迸发出来的。因此应采用:1,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同位对读等学习形式,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2,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还应该有学生向老师发问的机会。3,师、生、境互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问”,使学生处于师、生、境诸多因素产生的互动中,利于形成创新,易于创新良好氛围。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教师要适时引导,小结,去粗取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提高。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议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相互讨论,自我归纳辨析。教师只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变教材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论证说明,这种教学既能让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又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概念,拓宽加深教材知识,达到能力培养、发展思维的目的。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 篇4

第二天, 教学得心应手多了。我先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请学生齐读后, 让学生思考:产生了这个好奇之后, 斯帕拉杰就开始了实验, 实验了几次? (四次) , 接着教师追问:这四次实验地进行情况怎样呢?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昨晚发放的表格 (出示表格) , 结合自己的预习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们积极举手, 我分别从好、良好、一般以及一般偏下的学生中各选一人, 让他们谈了自己预习所整理完成的表格信息。学生总体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内容, 填入表格, 于是我进行了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 既然是填写表格, 那么大家从课文中找出的那些长长的句子是不是该“瘦瘦身”呢?下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 对表格所填内容进行浓缩与概括, 尝试用一个关键词填进相应的空格, 看谁脑子转得快, 想得好?一时间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再读再悟中。一会儿就似乎有了答案。先请一个学生说说, 他自信满怀地说道:第1次实验的猜想是:靠眼睛飞行, 过程是:堵住眼睛, 结果:轻盈敏捷。感觉学生已经有了思考, 可是他刚说完, 马上有学生举手, 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堵住眼睛”我看用“蒙住眼睛”更准确些。我点点头, 接着又有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我看两个字“蒙眼”更精辟。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露出惊讶的赞叹, 我顺势小结道:恩, 看来大家概括一个比一个精辟了, 那我们一起看黑板, 把刚才概括的关键词“蒙眼”填入空格。接着我鼓励学生说: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呢?把你深思熟虑所精辟概括的词语先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板书, 最后集体对照板书评议, 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生完成表格, 了解了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和结论后,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四次实验有什么区别吗?学生概括出:有详有略。我说:对的, 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呢?请你读读 (课文的第3自然段) 能具体说说详细在哪里呢?在学生充分自由讨论、交流和补充后再集体朗读感悟一下。接着我说:其他的三次呢?你能不能展开想象, 像第一次那样选择其他的一次实验写具体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静下心来, 认真动笔。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 感觉善待预习: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熟读精思, 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倒不陌生, 经常布置, 第一课时的预习, 学生有看得见的预习成果如课后生字的描红、生字新词的书写、组词、课文段落的划分等, 所以学生预习情况还好, 而第二课时的预习它往往侧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与精思, 不易有看得见的成果,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口头作业尤其是语文思考题不算作业。这种意识下学生对预习往往马虎应付甚至根本不预习或假预习。而本次预习, 我做到了既有明确的要求更有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表格, 在要求和表格的引导下, 学生必然要有目的、有安排地熟读课文, 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完成表格。这样的预习, 学生当然要真正参与了, 长期下去, 便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有利于落实语言训练,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情况看, 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自己预习时的探究结果, 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 大家纷纷各抒己见, 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相互反驳中明确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写的实践, 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足够的时间, 所以在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时, 更显得如鱼得水, 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与此同时, 他们的自主阅读、口头表达、概括整理等等各项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三、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有了预习的落实, 整节课, 教师只是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来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和引申。这样课文内容学习透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能力训练也达到了, 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天下,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让学生真正“卷入”实验探究之中 篇5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氛围;自主研讨;探究延伸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实验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实验探究氛围,让学生都“动”起来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下面就先谈谈如何在“準”“够”“透”等方面下工夫。

1.精减器材,使实验做得更“准”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器材与实验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对部分实验器材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比如:在研究“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只要一根橡皮筋和一张废纸即可。将废纸折成纸条,再将纸条对折,用橡皮筋多次把纸条打出去,通过比较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与纸条飞出去的距离来反应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这样既能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又可以研究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准确揭示实验内容,印象深刻,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贴近生活,将实验做得更“够”

有些物理实验课过程和结果并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总认为实验做得还不够完全。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活动中,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家长烧开水、做饭等家务劳动,对水的沸腾已有一定的认识。其中,一位同学对“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表示怀疑。课后我带他们将原来的酒精灯换成三芯酒精灯,用大试管代替烧杯,这样,既减少了水量,又去掉了石棉网……当大试管中的水剧烈沸腾时,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温度计,看了又看,兴奋地叫起来:“100℃、100℃、真的是100℃!温度不变!”

3.八仙过海,把实验做得更“透”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对科学方法的感悟。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甲学生用导线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等器材串联起来,先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得出结论: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乙学生用导线将电流表、定值电阻、电源、电键等器材串联起来,通过变换定值电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得出结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两位学生设计电路略有差异,得出结论也有差异,前者为定性结论,后者为定量结论,这说明: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究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思维深度也不一样。但两位学生的探究过程与得出的结论都符合教学要求。因此,全员参与,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层次性和过程性是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创设自主研讨氛围,让学生“活”起来

1.讨论,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更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好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使“讨论”真正成为学生发现真理的阶梯。例如,两个磁体中的两个异名磁极相互接触后,被吸在这两个磁极上的铁钉将会怎么样?我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磁极接触后,铁钉掉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再次陷入沉思,通过自主讨论得出结论:磁体两极较强,中间较弱,导致铁钉掉落。通过小小实验验证,同学们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兴趣浓厚。

2.创新,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根据多元化智力理论,学生的智力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状态。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信心,证明自己能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例如,学生在课上用自制的“土电话”来证明棉线能够传声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可以用这个‘土电话’做骨传导实验!我用牙咬住棉线,双手堵住两耳,拉直棉线,对方说话时我也能听到!”我在全班当众表扬,对他的创意表示欣赏。这样保持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质疑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兴奋感、满足感。通过物理探究活动,班里喜爱物理学科的人逐渐增多了。

三、注重实验探究延伸,让学生“乐”起来

刘默根老师说:“我们每一节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打开课堂,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1.捕捉“研究后延伸”的方向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就应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如:活动“练习使用电磁继电器”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电磁继电器来做一个自动报警器。”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的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电磁继电器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

来了。

2.提供“研究后延伸”的条件

研究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开展研究后延伸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研究时间、空间的支持。教师可以考虑集中使用课时,把学生的课外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经常性联络工作,尽量开放学生研究后的延伸空间。

3.抓好“研究后延伸”的评价

对学生的管理、评价是学生开展研究后延伸的激励和保证措施。学生按照自己拟订的研究方案进行课后周期的研究后,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仅要求教师对他们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要有切合实际的激励评价指标。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评”,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显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功能。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式教学 实践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去解难释疑。探究式课堂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以期通过自我探究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教育家罗斯認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让学生人人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以平等对话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诚恳对话、交流、合作,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敏锐发现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独到见解都应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自主探究的切入点

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一开始,学生有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切合主题,没有实用性。教师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思维定格在某些词句上,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教给孩子们提问题的一些方法。如:对题目提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对不明的现象提问、对一些用法特殊的标点提问、对人物的行为提问、对重复的句子提问……使学生提问题的水平逐步提高,让学生不仅爱问,而且善问。

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引导学生多次质疑。上课一开始,老师请学生自己读读课题,说说想从课文中了解些什么。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自主探究,解答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小朋友真聪明,自己读懂了那么多问题,你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行第二次质疑:⑴在我们周围有的人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而谈迁在厄运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靠的是什么?⑵谈迁最后取得成功除了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第一次提出的问题相比,这些是覆盖全文的问题,很有探究价值。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宽自主探究的渠道

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逐渐形成共识,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这样,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成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合作讨论,鼓励实话实说,甚至鼓励争论,有保留意见。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自主探索,又有合作交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合作小组,明确分工,角色轮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通过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让探究走进生活,使自主探究延伸到课外

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件多么快乐、多么有趣的事!

学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后,学生们对景色奇异的黄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来一个“祖国名山”知识展览。课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去上网……一周之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重视鼓励性评价,增强自主探究的激情

上一篇:国营企业下一篇:课堂提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