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2024-05-16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通用12篇)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1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霞浦县沙江中心小学 汤宝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探索,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为教师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语文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既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语言体验,塑造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精选内容,使学生“乐动”

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后首村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封建议书。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懂得了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学。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星语心愿》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主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成语故事会》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好故事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活动准备时,强调通过思考,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故事内容。比赛时学生可自由选择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全部自行解决。经过尝试,效果良好。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更多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拜访春天手抄报展》,我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标题,自行采编、构图。结果,一些手抄报的精美实在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绿韵”、“心芽”为主题的两张作品,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在活动课《演好课本剧》中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有的参与精彩的表演,如表演《陶罐与铁罐》、《负荆请罪》等经典故事;有的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力求让参与面达到最大。人人都从活动中得到收获。

3、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评价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评价,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创办班级图书角”活动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快乐、感受和收获。并以互相采访的形式来体现。”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我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灵动”。

新课程启示我们,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实践活动尤其需要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能像蜜蜂一样博采众“花”,像鸟儿一样穿越时空。

我们做教师的,头脑中想的、手里边做的,都应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着想。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灵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对对子》中,当谈到对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这副对联的特点,再让学生联想自然界中具有同样特点的景物。几分钟后,从一生口中蹦出一句“叶长枝头枝长叶”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就出现了“云追月儿月追云”、“水戏鱼儿鱼戏水”等佳句,不禁感叹:孺子可教也,有生如此,夫复何求。之后,搜集、编写对联就成了学生的一大乐事。

以上是我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中的一些探索,孩子们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培养。我坚信,在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中,我们语文实践活动的天地越来越广阔的。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2

一、选好内容, 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 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内容, 以实践性为特点, 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从课堂走向社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有较强的灵活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 它改变了学科教学教给学生结论的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的实践过程中拓展知识, 发展能力。一次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 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此情况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 同学们表现活跃, 不但学会了调查, 练习了写作, 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 只要做个有心人”。

2.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面临毕业之时, 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我开展了“赠你一言”活动, 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 活动课上学生热情高涨, 交流活跃, 不但赏析了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 还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 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 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 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 在竞赛活动中, 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 多枯燥的事情也变得妙趣横生了。

二、“权利下放”, 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 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 从而真正动起来。

1.开始时, 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 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搜集一些有趣的条目给老师。对活动过程熟悉以后, 则放手让学生设计, 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 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从活动内容搜集, 学具教具制作, 到活动场景的布置, 均可让学生参与, 教师主要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中, 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 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气氛融洽而热烈。

3.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 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 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 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更可喜的是一些手抄报内容丰富, 版面设计精美, 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 都深感自豪。

4.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先认识讨论, 再全班交流, 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 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 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 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 则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 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 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 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 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 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 充分利用活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 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之中, 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上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 我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那刚钻出来的小草, 树枝上的嫩芽, 星星点点的小花, 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的微风, 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春天的怀抱。

四、巧选形式, 让学生“全体动”

让语文实践活动\动\起来 篇3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实践活动; 内容; 兴趣; 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组织实践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贯穿于全过程,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心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

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唱"、"画"、"做"、 "读"、"赛"等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唱,即唱一首歌。爱唱歌是小学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小小的船》、《快乐的节日》、《欢庆》等,这些歌词或活泼,或抒情,或柔美轻快,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学唱或欣赏,变背为唱,学生的情感便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得到了共鸣。

画,即画一幅画。教材上插图色彩悦目,形象鲜明,有较强的立体感,观察插图,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学们,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画笔把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比比谁画得美。"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于是,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后,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这样,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在画画时,不仅对已有知觉材料重新温习,而且还充分发挥想象,对课文经过加工产生新形象。

做,即动手做小实验。教材有些课文围绕"科学与创造"这一专题,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小学生好模仿,好奇心重,学完课文,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探索科学的奥秘。如学了《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讓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读,即读相关课外书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应完成的相应阅读量,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完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阅读后,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赛,即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朗读、写字、习作等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妥善组织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为了提高同学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相继开展了"诗歌总动员"、"成语对抗赛"、"校园童话节"等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巧妙地达到了积累训练的目的。

2 把握时机,精心安排,让学生"有时间动"

各年级真正安排在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的课时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渠道,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

2.1 语文课,挤出时间。一些跟课文关联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一些和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2 综合实践课,给出时间。综合实践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如结合第六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确定了"父母的爱"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交流父母的爱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设计生日贺卡,排练爱父母的小节目。

3 凸显主体,激励为主,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1 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如我让学生设计《找春天》的活动方案,学生找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设计活动步骤。学生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设计出了富有诗意的方案:亲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图片,赏春;诗词歌舞,颂春;自创诗文,咏春。

3.2 自主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结合第六册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特别邀请了孩子的父母到学校,开展了 "情意浓浓迎母亲节"这一活动。在这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中,活动当然开展得充满浓浓亲情。

3.3 自主参与活动过程。活动课重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鼓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让学生表现自我;提倡学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难题;于是,我布置了学生编辑自己的作文选,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从整理习作、誊写(打印)、设计封面到取名,自主自动,编出了有特色的作文选。

3.4 自主参与活动总结。活动总结,能让学生体验收获成果以后的欢愉,也能让学生反思问题,更能体现"语文"的特点,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学习一些实用文体。因此,让学生自主总结,是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总结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口头的汇报,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可以是活动小结,可以是活动日记,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总结,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让思想品德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篇4

从起思想政治课实施课程改革,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旧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设“活动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正文、辅助文和活动设计方案,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因此,在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群龙无首,成为无舵之舟,学习就存在盲目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其次,要处理活动课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不是创新结果。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否高昂,是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否新颖。至于活动的结果,比如辩论赛、讨论会结论的对错及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创新结果作为主攻方向,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要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现代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和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觉意识与能动作用的支配下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同时,由于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是由正文、辅助文和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把活动课搞成纯粹的讲授课或单一的活动课,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又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先天赋予和后天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学生的个性通过创新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的个性也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或分类教学,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活动课离不开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外,重点要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复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书本中找问题,力求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原有知识和材料的束缚,要换一个角度地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做到思维“求新”、“求异”。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活动课开展创新教育,要坚持思想感情政治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要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否则,不仅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教育产生反效果。“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既利用教材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有创新,学生更要有创新;教师既要认真组织、加强指导,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或束缚学生的实践活动;既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结果。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有趣,学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都应体现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一、何为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设置活动教学

(1)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这个时期的教育规律,就得分析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贯穿人的一生。怎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呢7我构建了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线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对在活动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在活动课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强化过程参与,淡化结果评价,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实际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做我们的理想追求。教师的目标是关注学生成绩如何,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从而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4)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5)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怎样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其形式一般有以下五种:一是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二是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三是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四是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五是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

四、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做到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自主

语文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钥匙,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教学。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改变过去一味沉闷、枯燥、乏味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改良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时期。过去,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重视语文,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太过枯燥,学生不爱听,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小学生自律性差、爱玩、爱闹,老师教得太死板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不能活跃起来,当然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丢掉过去的模式,不需进行改革,优化创新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优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看似简单,教起学生来却不容易,要使学生“动”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这就要看老师教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让小学生充分吸收。教学内容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上课才会随着老师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会动起来,也会及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新的内容时,开头可以给学生讲个故事或留个悬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动”起来,最后,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上完一节课,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创新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光靠过去的教学方案是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具不断更新丰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利用多媒体,将图画动作结合起来,更能活跃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运动起来,利用色彩声音的搭配,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不怕学生不“动”起来了。游戏是激发学生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将故事性的文章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表演或是将描写景物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表演或比赛时不仅能动脑思考,也能使文章内容记清楚,使学生真正做到脑动、手动、口动。

二、放手课堂,尊重学生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是主要的,而不是老师“教”,所以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读,不知怎么读,老师要把教学目标讲清,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将学习重点一股脑全部说给学生听,利用疑问、举例子等方式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掘、理解和领悟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激发学习的欲望。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抢答的方式结束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真情流露,使课堂活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3)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成功时,及时夸奖他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其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创作,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交差,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学习,充分地、全身心地“动”起来。

(4)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许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每当写作文时就会一片空白,老师开始可以给学生定题目,让学生有目标可写,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学写作文。例如,让学生学会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学生才会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当学生写下作文时,就是他自主动脑、动手完成的作文;老师也要多让学生参加活动,活跃思维,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学生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课堂模式是有趣的、活跃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令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篇7

一、转变教学思想,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是使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认为,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多, 课堂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紧, 学生活动多了, 完不成教学任务;也有人认为, 学生的活动, 没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透彻、准确、深入、到位,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 部分学生不喜欢发言, 思维不敏捷, 思路不宽广, 活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活跃或太活跃有可能导致失控, 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 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活动。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造成以上想法、顾虑和作法的原因很多,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主要有:一是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没有将思想观念转变到新“课改”的要求上来, 没有将思想认识提高到新“课改”要求的境界上来。二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 穿新鞋走老路, 激不起学生的活动兴趣。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 教师一直以师道尊严自居, 拉开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等等。因此, 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焕发新“课改”课堂教学应有活力和新气象, 教师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1. 教师要树立和坚定“学习即活动, 活动即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通过体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 这是新《课标》和新教材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 而且这个理念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了验证和体现。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66页的第一个活动, 让学生阅读经常听到的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和名言, 并思考这些名言对人们平时的行动和为人处世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学生能加深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有了直接的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这种体验和认识比教师硬灌更能让学生记忆和接受。学生在活动中还能掌握知识, 陶冶情操, 发展能力, 提高觉悟。学生在活动中, 一方面学习了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 学生的情感又通过活动的情景, 生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受到影响而变化。同时, 活动的过程, 也是他们自主学生的过程, 在活动中, 他们的学习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 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时间动, 有兴趣动

俗话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授法。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动起来, 作为教师都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 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达的, 一定要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总结的,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能让学生思考的, 一定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交给学生, 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动积极动,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从而不断增强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 应是促进学生积极活动的动力和催化剂, 而不能拖后腿或造成障碍。

二、精心准备, 灵活实施, 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

思想品德教材基本每一课都准备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供给师生在课堂中选用。这些活动的要求和结果是一致的, 但活动的形式因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异。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设计适当的活动形式。一般而言, 教材中安排的课堂活动, 大致可用三种方式进行:

1. 学生互助模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互相启发, 共同讨论, 一道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设计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适当的分成小组,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讨论发言的积极性。例如, 在完成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的“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第一个活动“做一个小调查, 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什么环境问题”时,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学生讨论所生活的社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 商量解决的办法, 最后由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结果。在热烈的讨论中, 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和启发, 共同完成活动的要求和教学任务。

2. 角色扮演模式

让学生据平时对社会的观察领悟, 扮演剧情的角色, 在剧情中直接体验, 并为其他同学提供形象的思考的情景。

3. 情景性模式

教师自己创设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 陶冶情操, 实现教学目的。教材丰富的资料和图片所创设的情景, 教师应当充分地予以运用。情景性模式, 是教学中最经常采用的模式, 教师应当熟练地掌握其技巧和要求。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地动起来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 动起来

在新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教育纲要,开始了又一次深刻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促发展,让孩子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几年来,笔者摸索出要想真正上好综合实践课,就得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学习是在玩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才能为学生所喜爱,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妈妈生病了》一课上,学生通过看图片不仅能说出地球妈妈为什么生病了,还能说出怎么为地球妈妈治病。为此,我们领学生做了以下几个活动:首先,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小广场去捡那里的垃圾。有废纸、废塑料瓶、废食品袋、树叶、小木棍等等。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行动,不一会就捡了很多垃圾。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像小公主似的,反而都参与了其中,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了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光自己做还不够,还要告诉周围的人,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这样地球妈妈就不生病了,我们也就有了好的环境,也就不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为此,笔者布置了作业,从今天开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要留意身边的垃圾,看到之后要及时捡起,放到垃圾箱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天的上学、放学路上都能看到学生随手捡垃圾的现象,我们的活动达到了目的。其次,笔者布置了绘画内容,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我们可爱的地球,学生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一条条清澈的小河,河里有自由自在的小鱼;一片片的小树林,树上有许多可爱的小鸟;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学生在草地上唱歌、跳舞。一幅幅作品,体现了学生的心声,围绕实践活动的主线,保证了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学生的美感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前提,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季节,我们领着学生在主题墙的设计中自由地遨游。“三八”妇女节要到了,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女性的尊重,笔者启发学生做手工,让学生大胆想象,做出妈妈喜欢的东西。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做了一辆自行车,想送给妈妈,让她上班不再累了;有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做了新颖的小手提包,让妈妈的电话和钱有地方放了;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的妈妈,通过平时和妈妈接触,确定妈妈的脸型和发型,再涂上合理的颜色,学生手下的妈妈就画好了,并写上了祝语:“妈妈,我爱您!”“妈妈,您辛苦了!”“我爱妈妈!”等等。

不同季节,我们设计出不同的主题内容,春、夏、秋、冬,学生最喜欢的要数冬天了。如何让学生把冬天表现出来呢?那就是制作小雪人,于是笔者布置了作业,在家里收集能做雪人的东西。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把喝完的奶瓶拿来做雪人的身体,苹果的包装皮做雪人的衣服,为了让雪人的肚子又大又圆,可以把包装皮多放几个,再找来以前跳舞用的彩带,系在小雪人的脖子上,用海绵纸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后用矿泉水瓶盖做雪人的帽子,很可爱的小雪人就做好了;还有的孩子用吃过的药瓶做雪人的身体,再拿来很多手纸,把手纸一段一段地团成团,用胶粘在药瓶上,做雪人的衣服,肚子多粘一层,用旧布围在人的脖子上,用海绵纸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后用酒瓶盖做雪人的帽子,小雪人就做好了。

学生都参与到设计制作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家长不仅看到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师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在活动中教师要懂得用心去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做好朋友,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向学生学习,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活动,让课程回归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只有搭建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平台,才能留心抓住学习的契机,激发思想的火花,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动起来。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几年来的综合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大脑和双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学生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篇9

朋友们: 上帝曾问一个女人:“金钱、名誉、地位,你要什么?”女人说:“我要美丽。”?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全社会都在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今天,我们始终追求的何尝不是美?大千世界,女人就像一朵花,一只鸟,一首诗,千千万万个美丽的女人组成了一个争奇斗艳的美妙的世界,使人爽心悦目。

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对美丽的女人有了新的思考那是我有一次出差,在车上遇到一位打扮入时的俊俏小姐,面如桃花,窈窕俏丽,一上车就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我这个不算自卑的女人也自惭形秽、悄然嫉妒起来……恰在这时,“哧”的一声,司机的急刹车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正想看看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那漂亮小姐回过头朝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人大吼一声:“你这个死老头,踩我的脚干吗?”接下来竟是破口大骂。这时候,我觉得先前对她那种美好的印象霎时荡然无存,反而感到阵阵恶心 由此看来,美丽的女人虽然装点了这个世界,使它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但外表美并不代表美的全部含义。美丽的女人应该是外表美与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我羡慕美,羡慕美的事物,美的天使。我以为阳光是美的,因为它给人类一个缤纷的世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是美的,因为它曾使穷困潦倒的俄罗斯乡村女教师净化了灵魂,摆脱了迷惘,产生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肖邦那宁静的小夜曲也是美的,因为它使正在吵架的钢琴家梅区尔夫妇和好如初,升起他们对青年时代倾心相爱的.甜蜜的回忆 一个女人的美,不仅仅在于长相、装扮,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存在的价值!在于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位因为可爱而美丽的女人:她叫陈士芬,是毛湖淌乡湖淌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

她就像山上的青松一样扎根在贫瘠的山坳里,一干就是。19年来从校长,到老师,到炊事员,只有她一个人;三个年级的七八门课程,只有她一个人;给学生做饭、烧开水,缝补破了的衣服,只有她一个人;挨家挨户地做“普九”动员,让适龄孩子都入学,也只有她一个人。她把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却无暇顾及七旬的老母、年幼的儿子和病床上的丈夫。

也许,因为贫困她没有漂亮的首饰和衣服的装扮;也许,因为操劳她会显得过早 地衰老,但她是美的!她的美就在于她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她的美,就在于她对家乡人民无私的奉献;她的美就在于她的劳动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美的新人!?

我们枝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的女人,不止她一个,也不止是教师!我们有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文明的使者在传播着文明,在农村,有含辛茹苦、勤劳纯朴的贤妻良母;在医院,有救死扶伤胜似亲人的白衣天使;在工厂,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巾帼俊杰;在服务行业,有热忱待人,宾至如归的服务小姐。如此众多的社会女性和家庭妇女,她们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主宰了半个世界,甚至男人的功绩也有她们的一半。正是她们,这些文明的使者们

塑造了现代女性美的形象,装点出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这个世界美丽、富饶、文明、进步! 女性朋友们,在我市争创文明卫生城市的今天,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的喜庆鞭炮声中,我们要英姿蓬勃

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篇10

华容县注滋口镇中心小学 llxudong

我在英语课堂中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就是把音乐、简单的舞蹈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⒈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爱表演,所以我给每首歌都编了简单的动作,例如“Twinkle,twin-kle,littlestar.”;“Grass grows.”;“Iamalittleteapot.”(动作示范)等等,尽管有些动作很简单,但是学生却很乐于参与。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孩子们更是喜欢,甚至有些孩子编的动作比我编的还要好。

⒉把英语儿歌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针对第一单元关于颜色的单词,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瞅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

3.当“小老师”,“模仿秀”,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说“Talkabout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am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amthirsty.(可以作口渴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老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up.”;“Verygood.”;“Sitdown,please.”etc.。

4.把身体语言带入教室。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比如说在教单词“big,small,short,long”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表示很大;“small”用两个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做出这个动作,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个单词。

5.幽默―――课堂的“调味剂”。学生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对于女教师来说,这似乎比较难做到。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比如在教“sweet,sour,yummy,yukky”这几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明同学回家以后,感到特别的thirsty,于是他去找water,可惜water已经没了,这时小明发现家里厨房里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哇,soyukky,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sour的醋。”这时班里哄堂大笑,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掌握了这几个词。

6.相信学生,大胆地分配任务。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地下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11

【关键词】历史复习 优质教学 学生 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19-01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历史复习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认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和优质教学常态化的主要途径。

一、让学生“勤动口”

让学生“勤动口”的方法有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有:

(一)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文科而言,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历史科又是记忆量比较大的学科,读和记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历史复习课,更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系统地整理笔记,梳理出知识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读,重要的知识点限时记忆,当堂检查。读书不能死记硬背,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二)说。历史复习课老师没有必要再重复新课的知识点,但又不能忽视知识的梳理,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学生。老师可以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说,老师只作补充。我先把相关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板书出来,然后依次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可以检查他们是否做了笔记,基础是否掌握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掌握了知识基础,再来深化教材就容易得多。

(三)议。高考是能力型的考试,学生的知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对于疑难点,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讨论。复习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要求学生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另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两者构成因果关系。而列强的侵略又与两次工业革命有关。复习这一单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分别有哪些?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这一问题的设计总揽整个单元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纠正错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活跃了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二、让学生“勤动脑”

让学生“勤动脑”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做法是:

(一)整合知识。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学习历史要善于寻找线索,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体系,这样知识才能记得牢固,能力才会提高。在复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我要求学生先把必修二和必修三中与本单元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先找出,再以图示的形式整合。学生做,老师巡视,加以引导。再让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图示写在黑板上,并通过图示,将三本必修课文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把零散的知识连成为一个整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了,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历史事件必然会有根有据,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问题教学。历史复习课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复习课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精心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与教材密切相连,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让学生“勤动手”

让学生勤动手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有事做注意力才能集中,才不会产生困倦,教学效率才能提高。那么,让学生动手做什么呢?

(一)做笔记。做历史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好的笔记是课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和提炼。一般来说,笔记做得好的学生,复习时效率高,考试成绩好。历史复习课做笔记就更重要了,因为复习课不是对新课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知识的深化和补充。有些知识在教材中不能直接找出,老师讲的时候,学生可能当时知道了,但过后可能会忘记。这样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记下。如前面讲的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概括性很强,不写出来,答案就是大致或模糊的,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的思路。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以及课后整理笔记,充分利用笔记。

(二)课堂小测。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习惯动手,考试时,错别字多,语句不通。用课堂小测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小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小测可以以填空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是小问答题。填空题最好是以复习提纲的形式出现,这样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现。小问答题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等。

(三)练习。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可以更好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以课堂练习为主。课堂练习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训练时间要严格限制。课堂练习题目不能太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题。试题既要重视对基础的考查,又要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练习要及时评讲,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切忌一手包办,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如学生答对了,而且能说明理由,证明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如答错了,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评讲时,还要注意讲清练习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便能学会知识的迁移,从而真正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总之,高中历史复习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我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历史教学质量就自然上去了;反之,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言者谆谆,学生听者藐藐,要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奢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篇12

一、动心———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 不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时, 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首先, 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 通过创设情境, 唤起原有知识经验, 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 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 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1. (教师出示课件) 有10个小朋友站成一行, 做抢球的游戏, 比谁先抢到球。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 (生) 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 那么你认为怎样比才公平? (生) 站成圆形。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圆形, 然后问:为什么要站成圆形? (生) 站成圆形可以使每个人和球的距离都相等。……2.揭示课题。这样的情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 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 发现只要每人到球 (圆心) 的距离相等就行, 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 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了为什么要站成圆形, 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 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而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觉地参与到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来。

二、动脑———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开动脑筋,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 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 那么, 学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学习, 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 教师应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 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有一天, 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把其中的一个平均分成两份, 把其中的一份给了大儿子。这时二儿子说:“我要两块”, 于是猴妈妈把另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 把其中的两份给了二儿子。三儿子耐不住了, 说:“我要三块, 不, 我要四块”。于是猴妈妈将最后一个饼平均分成八块, 拿出四块给了三儿子。三儿子高兴极了, 可大儿子不高兴了, 大叫着说:“妈妈, 你偏心, 给弟弟的多些, 我最少”。听完故事后, 教师及时抛出问题:猴妈妈偏心了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但我们不能排除有的学生在听、看事故时, 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对猴妈妈和小猴子的好奇和喜爱所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 而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教师的良苦用心可能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并非从“生活情境”出发, 无疑是值得深思的。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讨论1) 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目的是激活经验, 并由学生呈现各种生活中的情境, 以凸现“平均分割”这一情境特征。 (讨论2) 你能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拿“一半”的物品吗?目的是呈现学生对单位“1”的朴素认识。 (讨论3) 比“一半”小是“一小半”, 比“一小半”还小呢?再小呢?目的是体验特殊情况下的局限, 激起认知愿望。然后让学生读书讨论, 将经验的概念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设计中, 课堂上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 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活情境却非常丰富。因为学生在表达“半个”这一经验认识时, 都是以各自浮现的生活情境作为支撑的。这样, 生活情境的干扰因素也就自觉地被排除在外。当然, 生活经验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 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实验操作或某些图片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去激活, 作为教师, 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 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这是使“数学生活化”有助于数学学习的根本所在。

三、动手———亲身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 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思考和猜测, 而没有动手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的整个过程, 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肤浅的, 甚至是没有依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操作和实践中探究和领悟知识。如在教学《画圆》时, 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层次:认识圆的特征之前) (师) 你会画圆吗? (生) 可以用硬币等圆形物品画圆、也可用圆规画圆。 (师) 请你们每人用圆规画一个圆。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标准和不标准的圆, 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 (1) 画圆的步骤。 (2) 画圆时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画圆, 再了解生活中的画圆。 (第二层次:认识圆的特征之后) 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1) 展示学生画的圆, 分析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 (2) 讨论所画圆的大小和位置, 揭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如此设计, 比单纯地直接由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 学生才会体验到画圆不那么容易, 才有了画一个漂亮圆之后获得的成功感, 才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第二层次通过展示, 交流画圆的过程, 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不仅进一步巩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熟练画圆的技能, 而且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样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和操作的活动中, 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四、动口———相互交流

上一篇:退购申请表(换房)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