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2024-06-23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精选8篇)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篇1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崔爽

【摘要】:本文论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困难。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学生冷落名著阅读的原因,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措施,应由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名著阅读,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关键词】: 名著阅读 现状 原因 对策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一、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变迁的考验,是因为它们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对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是大有裨益的。经典名著通过形象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和人格的熏陶。《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少有学生能有耐心读完一部经典名著,就连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了解,更有甚者,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还经常混淆。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则普遍都知之甚少。这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太远。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冷落名著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就要了解名著阅读低迷状况产生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首先,他们还未阅读名著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因为经典名著大多文字比较多,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学生就已经犯愁什么时候才能读完了。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名著,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较少,课余时间都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了。再次,有些经典名著距离现实太遥远,主题难以把握不说,有些文字的意思都读不懂,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最后,班级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些学生虽然阅读了,但是没有人同他分享心得体会,他体会不到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小小的“成就感”,最终在紧张的学习中把名著束之高阁了。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名著阅读在试卷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是有限的。教材中有几篇名著的选段,受到课时的限制,也只能处理相应的几个问题,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我原来教学生读课外阅读名著时只是结合课本中的“名著欣赏专题”讲解书中所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看看名著、写写心得而已。平时,教师缺少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关注与考察,没有了“监督机制”,学生就会慢慢懈怠。再有,教师追求“短期效益”,只是就题讲题,试卷出了什么关于名著知识的题,就讲解那两三道题,对名著内容的延伸并不多,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满足不了考试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更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名著教学这方面,我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将名著阅读指导与常规的语文教学相结合,使二者不再“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

三、让名著走进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以《陌上桑》为例,它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罗敷与居心不良的使君斗智斗勇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分析罗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描写人物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的余地。与同学们分析到这里,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我国著名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叫范进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低微,穷困潦倒,可他一心只想做个读书人。他久经科场,老大不悔,屡败屡战,到54岁终于考进秀才,中举后,他喜极而疯,被他的丈人胡屠户一打一骂后才清醒。《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如果同学们想继续了解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就走进《儒林外史》,走进《范进中举》。同学们听得尽兴,我继续简单介绍书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比如严监生,因为临终时仍在可惜灯盏中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而成为吝啬人物的典型,等等。这时已经充分燃烧起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儒林外史》的愿望。又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抓住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名著阅读“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要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渐渐变成一种习惯,师生还要作出许多努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

1.明确篇目,制订计划。

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学生阅读《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到八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推荐学生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2.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1)博览。一位名人曾说:“见多识广义,学才遍天地。”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广泛地阅读大量有营养、有价值的书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特点,浏览自己所要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捕捉、获取、汇集,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兴趣。(2)精读。认真指导学生,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从中找重点片段进行指导阅读,甚至指导学生找出哪一句话最生动,它有什么意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反映人的什么样的品质,等等?都要认真指导学生精读。

3.开设活动,营造氛围。

由于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要让初中生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磨炼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可以尝试开展如下活动:(1)班专门设计一个园地——凡是有好的心得体会、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就张贴出来,让全班同学学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开展新书推介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使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成功的喜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从书籍中探宝。(3)开展“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4)讲名著故事比赛,等等。我深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会越来越浓,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科技文,2007(1).[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学实践平台,2002(10).[4]李强.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第五期.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篇2

然而,当前高中学生语文名著阅读还停留在背背材料、应付考试,甚至高中三年一本名著都没有读完的状态,实在可悲可叹。这完全和语文教改制定“名著阅读”这个版块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名著,学生回答“难读”,“读不下去,都是文言文”,有时候让学生看名著拍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他们也是不感兴趣;有时代原因,他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电视、电脑、手机上各种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经常被“轰炸”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当然也有教师缺乏“导”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名著教学基本是放任自由,印发一些材料给他们背。学生虽然要考,但根本不会自觉地读。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教师必须花心思采取一定措施,让名著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必须“先行一步”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自己先读熟、读透要“导”的那本名著,对学生的引导才能游刃有余。一个教师如果有能力像说书人那样每节课给学生说一段名著,势必就会给他们制造很大悬念,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还怕他们不读名著吗? 然而,很多语文老师对高中规定的几本名著都是半生不熟的,如何给他们讲,难怪名著阅读只能放任自由了。

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一个不能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怎么能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殿堂, 引进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中呢? 曾几何时,很多语文教师心灵的触须已经不再敏感,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已渐渐远去。他们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和模拟题集, 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教师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导”的时间

教师先行一步,读熟名著,接下来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导”学生。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没有导,学生就没有兴趣读,一切都是白搭。那么怎么做好“导”读工作呢? 一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方法,由课文自然导入,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名著中。二是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资源,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三是把握“导”的时间。在清明、五一、国庆节小长假等节日前和寒暑假前进行导读,时机最好,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有足够时间预览名著,对于较短小的名著,学生可以读完,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名著,学生也可以读到爱不释手的章节,回校会挤时间自觉读完。如果把握好“导”的时间,那么名著阅读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三、帮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没有计划,学生就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停下来,然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想读的时候,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一本名著都没有读完。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制订阅读计划,并且监督他们完成阅读计划。如《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如果每天坚持读两回,那么两个月就能读完,大概将近半个学期。多了的话,可能完成不了,因为课业负担很重。

当然这有监督落实的问题, 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抽查学复述读过章回的故事情节,或者过一段时间进行练习检测,帮学生争取时间阅读。如双休日让学校开放教室,为留校学生提供阅读空间,还可设置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读名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常规学习外,还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使阅读实践中方式方法更灵活。如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展现成果。当一篇篇心得、一本本笔记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自己的介绍引起同学的共鸣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如举行名著知识竞赛,比赛永远是一个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形式。再如我校举行的“我与名著”征文比赛,辩论赛《曹操是奸雄》与《曹操是英雄》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精心指导,帮学生合理安排,已成为名著阅读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名著阅读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因为它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而且因为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它像一条长河涓涓不息地流淌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像一首老歌传唱着人类灵动的智慧。我们读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扬,更是心灵的散步、思想的熏陶,让教师引导学生真正闻到名著的“馨香”。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名著阅读课程目标,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任重而道远的教学工作。总的来说,一方面,教师先行一步,做好导读工作,帮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监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推动他们更努力地阅读。

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篇3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讲述名著故事为出发点。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点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时间紧张,往往不够分配;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名著的内涵比较深刻,在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障碍。对此,教者可以按人物或情节把全书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承包以学习小组,每人讲述名著中的一个主要情节或一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便能更快更好的畅游在名著海洋里。

三、以设置悬念、巧留空白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为此,教者要有目的地设置悬念,安排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利用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达为免吃官司弃职离开后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可以课后找来《水浒传》读读……”结果很多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以改编、表演课本剧为激发点。名著一般都有较强的故事性,而故事情节往往就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每教完名著一类的节选课文,就让学生将情节改编成剧本,表演课本剧。要想把剧本写好,光靠所选的课文是不行的。它的前面情节如何,后面结局怎样,都需要了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名著中去,而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阅读原著,编写剧本、排练、课堂表演一系列的感知、运用,无形中被名著所熏陶,也逐步地认识名著并开始阅读名著。

五、以名人读名著的事例为激发点。很多文学素养高的名家都在童年、少年时期就痴迷上了文学作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期爱读名著的例子,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从而爱上文学名著。比如学生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她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她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就会产生兴趣。

六、以设题解疑为激发点。就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而言,即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丰富情感的需要,也是解答中考试卷中编制的名著阅读测试题的需要。因此,教者从必读名著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导读,会满足学生应考心理需求,从而调动他们认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激发点。文学从一定意义讲是人学。名著是人类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智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名著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名著的艺术魅力。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必须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教会学生学习,该如何做人?在浩瀚的文学之林里,我们总能找到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的弱点与不足,也照亮孩子们漫长的人生路途。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篇4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拉卓玛姐-让习作走进阅读课堂 篇5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名:拉卓玛姐

工作单位:互助县巴扎乡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互助县巴扎乡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81050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584366825@qq.com 教

龄:9年

让习作走进阅读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离开阅读谈习作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因立足课堂,做到以下两点;

一、落实课堂积累,充实学生习作内容;

二、在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让生掌握习作技巧;

三、紧扣文本,进行片断写作训练;

四、复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每一篇课文写导语。关键词 :

习作

阅读

课堂积累

感悟

片段

导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离开阅读谈习作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写作走进阅读课堂,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落实课堂积累,充实学生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材,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是名家名篇,不少充满童趣,不少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慢慢地理解感悟。当然,或许对于许多精彩的片段,小学生的理解可能不透彻,不能全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孰能成诵积累沉淀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积累时,对学生而言将会是受益无穷。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小学各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篇篇文质皆优,文章的思想内容美,结构布局美,风格情调美,遣词造句美,简直美不胜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尤其是精彩的章节和片段、语句。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度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同时,在朗诵的过程中还要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神韵风姿、微言精义。熟读成诵可以将感悟到的东西悄悄的潜入自己的头脑中,吞之于胸才能吐之于笔的道理正在与此。因而,教师要注意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不仅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也表现了大

自然的无限生机。其次,作者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平且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是学生积累好词句的丰裕水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为主线,运用多媒体展现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录像并配以悠扬的音乐,将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热爱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表演读,竞赛读,在读中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想象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在读中欣赏美丽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带入优美的文字之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的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今蝉蜕壳》一文用细致、生动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今蝉蜕壳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尤其的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记叙脉络清楚,内容浑然一体,是学生仿文习作的好例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感受,圈出有关语句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品词析句,然后边读边现象金蝉脱壳的过程,同时配合手势动作辅助背诵。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不断推敲、揣摩、内化、吸收,体会并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动物的方法,促使他们在学语言的同时,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从而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写作训练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学《中外短诗五首》时重点讨论下面的句子。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篇幅虽然短小,意蕴却非常丰富,其主旨历来存在争议。在学习的时候既可以理解成一首爱情诗,也可以理解成一首哲理诗。作为小学生,应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明确“生活中,你不只扮演着一个角色,在演好自己的同时,你又观看了别人的演出,生活也正因如此才变得复杂,变得精彩,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是观众,也是演员”。同学们可以从“责任”、“做人”等方面尝试写作,也可以自选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⑵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这一句写出了年轻人的那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对中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社会犹如大舞台,作为中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有较强的责任心、上进心。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因而应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可以写一段个人感言,或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证。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有陶冶了学生美好情操,从而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掌握习作技巧

学生开始习作时,表达方法等技巧几乎是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又不适合直接给他们讲什么写作技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生感悟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很有效的做法。如《彩色的非洲》这篇优美的课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说话,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比喻句,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和怎样打比方。如又如学习《颐和园》一课,对于昆明湖的描写,作者写道:“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读了此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到,昆明湖非常美。我反过来追问学生,“你们为什有这种感受?”学生们讲到文中把昆明湖比作镜子、碧玉。于是,我在此强调,“你们说的很好,如果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也能注意运用一些方法,发挥想象,我们的文章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借阅读感悟写作技巧的做法,实质是让学生在情感的释放中学到理性的东西。而这,对孩子今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紧扣文本,进行片断写作训练。

学生欣赏完一段优美文字,或者让人深受感触的文段内心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为此,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进行片断写作练习。在学习《记念刘 和珍君》一文时,我这样设计写作训练的:

(1)鲁迅曾经说过“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如果一个时代缺少英雄,缺少振臂而呼、天下云集的英雄,那是

一种悲哀。对于英雄,为什么我们常常都是十分虔诚地捧出满怀的崇敬与敬仰?为什么他们也总是以一种雕塑的姿态永远屹立我们心中?因为他们在我们焦渴的心里撒播阳光和雨露,给我们带来灿烂与芬芳;因为他们在我们身陷黑暗痛苦的时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如外交挫折、贸易不平等、领土主权受到挑战等问题,鲁迅告诉我们要勇敢地直面困难挫折,积极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大无畏的姿态生活处世,消极地躲避,被动地接受只能使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在英雄们的眼里,他们与“牺牲”是等同的,在民族危难的关头,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刘和珍面带微笑,从容就义,带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感动。同学们可以联想“感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一些影视作品,选取其中最能感动你的人或事,写一个最感人的生活片段。

⑵战争是残酷的,它屠戮生灵,滥杀无辜,灭绝人道。刘和珍的鲜血、南京三十万的亡灵和当今伊拉克平民的罹难……这些血腥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和平共处,远离战争。我们中学生应该有一种向往自由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结合自己的认识可以尝试写一些歌颂和平、向往自由的演讲或小诗,以此陶冶情操,锻炼写作能力。学生刚刚学完《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激情澎湃,下笔即有千言,下笔真有神,很多学生幽默得感慨“有纸还能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复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每一篇课文写导语。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安排学生下一段不多于120字的导语,学生认为字数不多,纷纷尝试,在尝试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了很多让人感到惊艳的片段,多篇导语在报刊发表或被一些杂志、图书引用。如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就很有特色,写出了较高的水平。具体如下:《诗经》——《诗经》是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上有古代版的“爱我的人却伤害我最深”“我们相爱又分手”的那种让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戏;有为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上演士兵突击抵抗外侮的战争大片……我们富有情趣的先民不分男女,无论日夜,不停地唱,唱出了心声,唱响了中国。《离骚》——楚国亡了。他不忍心看一眼曾经一片大好而今已满目疮痍的河山,他不忍心看一眼曾经优雅富足而今流离失所的楚国人民。他黯然神伤,他毅然选择了汨罗江清清的河水,只把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和《离骚》诗里的声声叹息留给了世人!《孔雀东南飞》——一千七百年前,为了爱情,刘兰芝“走”了,焦仲卿也“走”了,仿佛什么也没留下,只有他们化作的双飞鸟与空中美丽的孔雀一直徘徊在千百年来的上空,从未走出劳动人民的视野。为什么呢?因为一曲《孔雀东南飞》断人心肠,一篇《孔雀东南飞》催人泪下。《诗三首》——流光容易把人抛,看它红樱桃,绿芭蕉,白了无数人的少年头。面对“流光”,纵使有万丈豪情也奈何不了岁月的剪刀一点点剪下日子的红绿布。好景不在人生苦短,岁月无情,难怪《诗三首》中“采芙蓉者”感到彷徨,曹操感到压抑,而陶渊明却感到更悠闲了。

让写作走进阅读课堂,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动力,促进学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6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让名著走进课堂 篇7

关键词:名著塑性,名著激情,名著造心

课堂是我们最神圣的殿堂, 我们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辛劳, 全都融化在三尺讲台之上, 怎样让我们在课堂上享受自己的工作, 怎样让学生汲取到知识的雨露, 成为大写的人, 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 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名著塑性

何谓“名著”?名著是不衰的经典, 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 不就是那一部部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名著在激励着我们吗?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激励着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告诉我们苦尽甘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向我们诠释着生命二字;一部《三国》教会我们荡气回肠……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冰心曾说过, 她初期的写作, 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朱自清也说, 书籍陶冶着他的心灵, 使他受益匪浅, 历经挫折而志气不衰。由此可见, 名著对于我们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也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有一个学生, 以前很不爱读书, 一见到书本就头痛。有一天我们在上课, 说到了三国的周瑜, 他一听就来劲了, 当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时, 他也被吸引了, 下课以后, 他也发奋地读三国, 最终成了一个“三国迷”, 知识面也增加了不少, 还读了其他许多书。因为名著的这种魅力, 他终于成了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我想就是名著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孩子。

二、名著激情

阅读名著, 如同与大师共携手, 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还可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 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名著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而且在中考的时候还进行了检测。那么我们老师在教学当中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读名著?是否把名著当作学习语文的养分, 提高整个语文素养的途径?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文时, 文章虽然没有要求背诵, 但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 就很难发现它的深刻内涵, 也品味不到泰戈尔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与泰戈尔的另一篇文章《开端》结合起来学习, 最好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背会这两篇文章。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如果学生都能够背会这两首诗,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上《金色花》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把《开端》一文发放给学生, 要求他们先背, 然后写出自己读此文的感受, 没想到很多同学通过背诵, 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母爱,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 提笔就写下了几百字的读书心得, 当看着他们写下的感受时, 我简直不敢相信, 因为他们写出的心得不但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而且语言优美, 简直可以和大师们媲美。不但学习这篇文章如此, 很多篇文章我们都可以把它与名著结合起来。比如学到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我们自然会谈到《羊脂球》, 我们也会被善良的主人公而感动, 憎恶围在她周围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在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这类文章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官场现行记》《儒林外史》这些作品, 最好拿出时间给学生阅读和交流, 把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 这样不但能学到知识, 还能塑造他们的灵魂, 这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名著造心

课堂是师生塑造心境的圣地,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受课文的启发, 特别是名著走进课堂后影响会更大, 会改变师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教学, 不加以拓展和延伸, 而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是很狭窄的, 他们生活的空间狭小, 又缺乏阅历, 内心的情感世界是很贫乏的, 怎么会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一个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说写不好作文, 语文还会好吗?他对语文学习还会有兴致吗?因此, 我们不但要教会他们动情, 还要教会他们抒情, 要抒情心中就要有情, 情从何来, 来自我们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文学名著, 我们可从中体悟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 产生悲天之情, 悯人之怀, 达到精神的真实, 从而激起他们心中的千层浪, 造就一颗颗真实的心, 然后做真人, 说真话, 做真事。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练就了一颗无坚不摧的心, 让他们懂得拥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就了学生一颗豁达的心, 让他们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三国演义》培养了学生们豪气之心, 让他们做一个生活中真正的英雄……名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 这只是我肤浅的认识, 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感受。我看学生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 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笑逐颜开、时而悲悲戚戚、时而豪气冲天, 这些让我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快乐, 也正是这一部部名著, 让我的学生不再读死书、死读书,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真正自主的人, 名著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更塑造了一个个精神丰盈的灵魂。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教育;语文课堂

对于青少年来说,语文教育是一项悠久漫长的工程,语文教育不像别的学科在短期内就会有十分明显的提高,它更需要时间的积累,然而积累过后,语文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成绩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文学素养和全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彰显社会主义价值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名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在文学的发展中更是一脉相承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的最重要证据。是当代学生必须要加以品读和深度了解的精华。而我国先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基本教授的是语文的基础知识,经典名著由于其深度性较难被小学生所接受。但小学生正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新鲜感,而经典名著可以帮助小学生知识的萌芽。更好地将经典名著融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去,这对新时代语文教育结构体系的建立来说吗,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引导小学生探索名著

一般称之为名著的读物,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的从而被人们所认定的经典作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翻译过来的名著,都是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度可读性的。而小学生正处于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对于一些有深度的经典建筑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自己探索去攻克难关。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在市场上例如四大名著之类的图书都有注音版或者是适合小学生的版本,教师可以多筛选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在课堂上或者课下推荐给小学生看,现时代的图书很大一部分都转化为光影的模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这样小学生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了解名著。一开始的读物最好配有图片,图文并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这样一来,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校应积极开展阅读活动

名著是历史上伟人所总结出来的珍贵历史结晶,名著中精神的传承和历史文献资料的保留是人类延续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必须要肩负的责任。而且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萌芽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引导对他们情商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名著中优秀人物的传记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朝着这些优秀人物会不自觉地去向他们看齐。而作为校方,应积极举办阅读竞赛活动,小学生往往希望表现出自己良好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比赛角逐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动力与兴趣,激起孩子们的竞争心理,并组织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相互交流经验,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言和想法,这些活动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有质量和作用,老师不能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要积极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学道路上发展。本着让更多孩子们爱上阅读的思想去举办各类活动。让孩子们真正能够感受到阅读经典名著所带来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名著阅读直接带来的增益效果。而写作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阶段都是语文试卷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了语文试卷或者说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而中外的名著通常字字精髓,有的辞藻华丽优美,有的用词简单明了。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名著而从中学习到的字句表达方式都对小学生们今日和日后自己的词句表达风格有着极大的助益。每一本名著都有其自身的含义,由于小学生阅读水平仍处于基础的阶段,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没有锱铢必较的必要,要学习古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阅读法则,先根据自己阅读速度的快慢总观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去探求自己喜欢的语句。老师们要培养和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积极做阅读笔记,遇到不懂意义的字词时使用字典等工具或者咨询老师等及时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给他们阅读带来莫大的动力。另外,在名著阅读时,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书中主人公的心理想法和行为习惯,并对学生可能不了解的历史背景作积极的解释和引导,主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名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和向往,为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保驾护航。

四、采取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针对小学生之前的接受文化熏陶的程度不同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圣人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对于那些出自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孩子来说,注音版对他们文化水平提高的助益不大,这时应多鼓励他们阅读原版读物。而原版读物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当时所想所写,所以相对更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对能够读懂的小学生来说帮助更大。而对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注音版和图文版反而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动力,最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发展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更早地领略到先贤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新世纪的趋势潮流,更是教育改革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经典名著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孩子们更早更好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养成良好的品格,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2012(69).

[2] 郭保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河南教育,2014(1)

[3] 潘春辉.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2014(89).

上一篇: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下一篇:成组技术在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