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用10篇)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
语文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单位:湘乡市龙洞镇中朝小学
作者:舒丹
时间:2016年9月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和练习。等。
关键词: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 探究策略 探究性学习
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 21 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对某一阅读目标,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创新,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课堂活动的组织应力求把握以下三点策略。
一.确定探究主题的策略 1.从生活中设定探究主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主题。我们班在神舟十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九’跨越‛、‚‘神十’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2.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主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主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3.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主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主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二.创设问题的策略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阅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中,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三.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
1.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合作形式。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整个探究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学生靠他们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负有主要的责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路,探究较困难的问题。‚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2.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合作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问题,批判性地倾听他人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质疑。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6篇课文,可以知道这些文章描写了6位杰出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辩论课,以‚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为论题,学生组合成三个组。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自己选出本组的主辩、一辩、二辩、三辩,其他组员都是助辩。小组每一位成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合作,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自身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焕发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2]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3]潘涌.论语文探究性学习[J].学语文,2005年第1期.4—5.[4]褚治明.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教书育人,2004年12月.34—35.[5]邵林荣.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学习的策略[J].安徽文学,年第2期.64.2007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一、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 是把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单向学习转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上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 把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明确目标, 发现问题, 引发其探究。因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 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取代“知识传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适合他们探究的问题或情境, 让学生通过实际性的动手演示, 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 充分交流, 并在交流中不断加以修正, 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把知识、技能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合作和交流, 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既巩固课内知识, 又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这样教学, 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 充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探究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师设计练习, 更应该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练习, 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 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纯重复所学知识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 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练习中, 要让学生把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 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罗田县实验中学 秦学志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3 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 4 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在学生认真预习、多方查阅、专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和任务去有目的地阅读、观察、采访、试验,指导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感受、理解和领悟,主动解决听说读写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
它的意义在于
1、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需要。
2、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高效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以下: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7
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 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 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 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 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 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 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 而且要会读, 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 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 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 生活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 在阅读中质疑,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书有所疑, 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 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 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 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 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这段话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明确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正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 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过程并发表独立见解。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 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好,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 这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所读文章理解的不同。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
让“对话”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质疑对话。诱导体验
阅读源于期待,源于需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正体现了这种期待和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因此,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看一看,想一想,这节课你们想学什么?
生1: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罪人?他到底是不是罪人?
师: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板书:“罪人”?)
生2:“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作者有什么感受?
师:提得不错!(板书:三次感受)
生3:作者这样爱中国,为什么要离开中国?
师:谁来帮帮他?
生4:因为作者离开中国,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
师:老师了解到咱班同学不仅会提问题,还能抓住主要问题,(手指板书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最主要的问题呢?请看看课文再回答。
生5:“‘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最主要。
师:真聪明!(在“三次感受”前加“△”号,板书:“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饱含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让我们抓住这个主要的问题,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晚。”让学生质疑,为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首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肯定和赞许,激励学生踊跃提出“想学会”的问题。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即主要问题留待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次要问题当场请同学帮忙解答。再次是点拨体验、感悟方法,启发学生抓住最主要的问题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个性对话。自主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新事物意义的理解。因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自己探究的意识。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并且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这需要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宽容来取代强制专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探索才能得以实施,创新才能如期而至。
语文教学应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让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符号。结合自己的见解、思想、情感,与教师、文本之间做一次次地碰撞、交流,做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对话。例如,在教学《鸬鹚》一文,当学生读到“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时:
师:请大家发挥想象,说说这“一抹”还会抹出些什么?
生1:还能抹出金钱。
师:为什么钱也抹出来了?
生2:因为渔人到市场上把鱼卖了,就有很多钱了。
师:这就叫“勤劳致富”。
生3:还抹出了“热闹”。
生4:还抹出了“丰收”。
生5:还抹出了“鸬鹚”的本事。
生6:还抹出了“乐趣”。因为第一段比较平静优美,第二段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就抹出了许多“乐趣”。
生7:还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
师:应有尽有。抹出了渔人一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也抹出了渔人的心情。
(生喜悦。)
师:同学们,这“一抹”抹出了这么多,祝贺你们,对“一抹”的研究太深刻了,如此丰富地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来享受这种喜悦,自由欢快地读读课文2—4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你的感受。
这一环节中,笔者紧紧抓住“一抹”还会抹出些什么这一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通过想象体会“鱼跃人欢”的情景,感悟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我感悟,使其情感与作者情感自然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赞叹渔人的幸福生活。学生的感受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是教参上没有的,正因为这迷人的个性色彩,所以才特别珍贵。
三、拓展对话,展示个性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文是为学生提供的例句。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堂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阅读一篇篇文章就好像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笔者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笔者在教学时,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的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拥有一个广泛思考的自由空间,就能从字里行间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自己学习、做事的情感态度融人语文学习中。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的认识、情感、感悟一步步地升华,逐渐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四、反思对话,强化自我
施蒂尔纳在《虚构文本的阅读》中认为:“文本作为一个文本空间,其中各种潜伏的联系无限制地增衍。从读者
的角度看,这种文本乃是一种反思的空间,或反思的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一步探讨,却无法穷尽。”无疑,学生凭借文本,并与之对话,不再只是寻求统一的建构,而是还包含着对权威的批判与挑战,在批判他人、批判自我中达成一种新的视野融合。阅读反思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已过去的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一种重审。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缺,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与“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新课标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具有重新整合教材目标的能力,具有大胆取舍教材内容的魄力,具有打破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的胆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持某种观点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辨明其思想源流、社会价值、文化品味、艺术特色等。通过强化反思,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一位教师在教完《麻雀》一课后总结道:“课文通过描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歌颂了一种崇高伟大的母爱精神。”而学生昕后质疑道: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麻雀的性别,怎么肯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反驳,教师感到愕然。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找不出这只麻雀的雌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泛指,学生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大家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师生都比较认可这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亲子之爱。
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篇9
珙县洛亥镇中心学校 张居先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语文教学现实是课堂沉闷,教学手段不当,探究的切入点不准。教学依然是“授受”式,学生被动地坐等知识,习惯于听、记知识。因此,要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策略一 创设情境,明确探究方向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形成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教学课文《自然之道》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导为什么看到小幼龟受到伤害却表现得若无其事”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当看到弱小受到欺负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可有这样一位向导看到这幕时竟然是若无其事,难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现在,我们就仔细读读课文,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待会儿说说我们这位向导为什么会那样呢。好吗?”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投入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不懂自然之道,所以才会有想去救那只小幼龟这种愚蠢的想法。思维活跃的同学还会联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并且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然之道是不能违背的。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策略二
激发兴趣,提供探究氛围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未来社会呼唤的是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的是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因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策略三 自主选择,提供探究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因而教师应该赋予每一个孩子在探究学习中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我便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探究学习,于是我提出学习目标:“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为什么?”由于每个孩子的感受和见解不一样,感兴趣内容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虽然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合作探究,但大多老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形式都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就会使学生没有新鲜感,丧失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如果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如可以让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自由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学习。我在习作教学《写动物》时,我刻意注意了小组的安排,我让写相同动物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究所选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这样探究伙伴发生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探究的效果。
策略四 引导发现,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过程性,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创设探究活动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精心引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切忌“放羊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引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为让学生理解 “万年牢” 三次不同含义,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我抓住“质量”、“生意”、“人品”三个方面精心进行了板书设计,使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人品的万年牢才能确保质量的万年牢,只有万年牢的质量才会赢得生意的万年牢,只有生意的万年牢才印证了人品的万年牢,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就会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从而让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策略五 适时评价,享受探究乐趣
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通过多种手段的评价,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仩并非仅仅只是简单地找出学生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还要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且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发掘其学习的原动力,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天地广阔,新课标大力倡导各科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如何让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 篇10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我要学,即自觉自愿学,积极主动地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标志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心由“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进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的5月份,我积极申请课市级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研究”,课题立项后,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以及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我撰写了开题报告,并根据指导专家意见及时修订了开题报告,明确了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范围、方向、基本内涵,提出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使本次研究方向明确,实施操作具体。经过学习我认为教学一方面要交给学会必要的知识,要让学生有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快乐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教给他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因此我确立“激发兴趣、高效学习”和“鼓励合作、质疑问难”为子课题,具体开展情况如下。
一、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 生是激励学生高效进行各种学习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传统教育下,由于受师德尊严的影响,师生缺少互动交流,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次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幼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探究的心里自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把自己的思维用较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思想认识到位,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
1、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3、把鼓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探究的意念与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使其享受到语文的灵动与诗意,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在实践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导入激趣,引导学生。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得以激发。情境渲染无疑是课堂的最佳激趣方式,引用一例在教学《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欣赏过美丽的黄海,将要到达无边的大草原,同学们先请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这样的质疑,学生的主动性迅速被调动起来,他们阅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自己的感情也将融入到阅读中。
2、课内寻趣,互动生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例如在教《黄山奇石》第二课时,学生归纳出黄山奇石的几种命名规律后,个个兴趣浓厚,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让学生为黄山奇石改名,要求名字既体现景物特点,又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学生兴趣大增,妙语连珠。“猴子观海”被改成了“猴子看海”、“猴子望海”、“猴子赏海”、“猴子眺海”,接着我让学生比较“看”、“望”、“赏”、“眺”与“观”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观”和“赏”才能突出猴子对云海的着迷等等。学生活用文本,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深入了许多。
3、美读吟诵,打牢根基。
课堂即阅览室,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我采用“自由读”、“想象读”、“有个性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要求学生“眼里有神情,脸上有表情,语气有感情。”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真正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互动交流。
4、课外研趣,自主探究。
课外是课内的先声和延伸,课内是课外的演奏与开发,只有紧紧抓住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教《海伦·凯勒》在结束新课前,我布置了一份作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都被海伦·凯勒那种超越苦难、战胜自我的精神折服,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海伦·凯勒一样的人,请课下收集这方面的人物资料,我们将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学生十分投入,搜集了许多名人和身边身残志坚的事迹。整整一堂课学生侃侃而谈,完全沉浸在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境界里,学生的情操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净化,知识得到了拓展。
三、提倡小组合作,鼓励质疑问难。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顾问”等多种角色,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待转化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应注意这几个原则:(1)注意学生间的性格特点,形成优势互补;(2)注意学生间的知识层次差异;(3)注意学生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4)注意学生间智力水平的差异。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科学合理分组,才能使各成员真正动起来。
2、培养小组长,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长是关键,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小组长,并一改过去教师指认的办法,有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每周评议一次组长。
3、注重倾听,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易兴奋、善表现,但最最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能力的培养。(1)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例“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你把xx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啊!”。
(2)借技能训练,培养“听”的习惯。例一节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的合作技能是“注意倾听”,那么手势、表情、姿态等这些动感语言将充分发挥作用。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宝宝”同桌相互合作学习。那就可让学生做到“你读一遍给他听,他读一遍给你听,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如果读错了,告诉他,如果全对了,那就朝他笑笑。”这样的效果比两个人一起读一遍的效果要好得多。
4、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其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①、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②、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独特的见解,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反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冲破教师和教材的既定结论,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允许学生出现偏差,切忌粗暴地对待他们,拒绝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09-07
让探究性实验教学走进高中物理新课堂10-28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05-15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11-15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10-15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05-14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09-02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07-27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09-23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