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18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共10篇)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我们应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探究性学习。

新时期,随着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见识面比较广阔,思维也比较灵活。这些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本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就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作了初浅探究:

一、生活联系,丰富探究内容

1、贴近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于数学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更能焕发光彩。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找找看,哪是我们刚学习的物体。十分钟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3、跳出生活,学会拥有数学眼光

如果说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是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那么能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就是由实践到理论的第二次升华了。它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高不可攀,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能运用加法时,就出示这样的练习,出示一幅的家庭图,让学生去寻找“明明”家中有什么加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找寻加法。接着再由静止画面变为动态情景去寻找。如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片段,让学生去寻找其中各式各样的加法。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动态地、生动地寻找加法,从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了。

二、合理建构,完善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理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会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是完善探究形式的重要特性:

1、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时,他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在掌握只是“是什么”,而忽略了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创设让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猜想,独立探索。例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老师一反以前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梯形来推导,而是出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拼剪。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他们在拼剪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方法也各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猜疑、矛盾、困惑、惊喜。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合作性

当今社会不管是科研活动,还是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合作,合作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看一分钟录象,播放的是某地段各种车辆的流通情况,同时让学生独自登记各种车辆数。当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老师就让学生想想可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欲望。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从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优势,学会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要与人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评价,形成探究动力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各种才能的培养。同时,学业就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例如,评价指标可分为这几项:考试成绩、学习积极性、合作情况、品性与性格等。这样,让评价从更多的角度、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2、质评、量评相结合,实现评价多样化

如果说将学生所有的发展状况全都抽象在一组组数据当中,那么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个性特点及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都将泯灭了。教育的评价不仅需要量化,更需要质化。只有质评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平常的评价中可分为纸笔测试、课堂行为记录、书面报告、作业等。将质评、量评相结合,可以更清晰地体现学生的发展情况。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2

教学片段

一、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字信息的运用非常广泛, 大家说说, 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 运用数字信息有哪些优点?

生:我爸的车牌号是苏GC22**, 这说明车是江苏赣榆的, 上网后还能查到我爸的其他资料。

生:可以知道你爸爸的电话号码吗?

生:应该可以吧, 我家的电话是0518—869031**。

师:你们知道这个电话号码所蕴含的信息吗?

师:生活中大量的数字都代表一定的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探究新知

1. 师:

出示一组数字110、112、114、117、119、120、121、122、12315, 你们知道这些号码的意义吗?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 看一看

师:出示信封, 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组数字, 叫什么?有什么用?

生:叫邮编, 用来寄信的。

师:我们这里的邮政编码是222100, 这么一组数字怎么寄信, 它们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 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交流汇报。

师:写信给南京的笔友该怎么样填写信封?他的邮编是210036。

3. 比一比

师:在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师: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 集体评价。

师:你还知道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吗?用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呢?我以上述的教学为例,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 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诱发探究意识, 激活探究思维。

这节课的引入是比较直白的, 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 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得到满足, 这也利于新课的开展。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即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 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 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 用事实或推理证明哪种是正确的解题方法。

二、自主选择, 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 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并从不同的视角, 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 追求人性化、个性化, 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 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是人性化的。课堂上, 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 共同合作, 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 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 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 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三、巧拨妙引, 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 相机诱导, 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

1. 围绕矛盾处质疑

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所在, 然后围绕矛盾大胆质疑, 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 捕捉“空白”点延伸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交互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交互工具,这种教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利用它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交互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其最终目的是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仍很落后,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忽视实践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得他们无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限制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而将交互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体验教学情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可见,交互工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运用交互工具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可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有效性原则,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三是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四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数学问题。

三、交互工具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趣味性。如在讲解 “同样多”的问题时,教师利用交互工具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小雷和小明,他们在一起玩游戏,小雷右手拿了4块糖,左手拿了6块糖,问小明怎样使小雷两只手的糖一样多?小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教师提问怎么帮助小明答对问题,让他们有一样多的糖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跃跃欲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尝试着利用手里现有的东西摆弄着平分。

2.利用课堂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小学生要通过实践与探究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教师可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问题列出来:12÷3,18÷9,25÷5,14÷6,24÷7……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除法算式一些是可以除尽的,另一些则除不尽。由于学生之前没接触过除不尽的算式,可让学生对这类算式进行讨论,学生带着疑惑来讨论问题,互相对话的形式就形成了。

3.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体验,由于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如在教学“加法知识”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工具,画图示意“加法知识”,画出几个一样的三角形和几个一样的圆形,让学生计算有几个三角形和几个圆形,并逐一列出算式,诱导学生列出基本的加法算式。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共同特征,深入探究加数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4

[摘要]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时代和学科特点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如何在现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实践性、创造性、广泛性、自主性、民主性;通过探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反思与评价,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 1

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也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知识需要创新,学习方式也需要创新,如果固守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势必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势必不可能创造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就是我们探讨的一种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它把学生臵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开明宗义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按照传统的观 2

念,课程实施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由此形成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模式,就决定了学生“奴隶式”的被动学习地位。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理念,在科学(综合)课程或理科课程中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正因为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显然化学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开放教学、合作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保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3

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也将会大有裨益。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五大主题的第一主题,足见其科学探究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坚决贯彻。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五个方面:

1. 实践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也是探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 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运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践。实践性是其特点,亦是其优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创造性。此创造性不同于科学家的创造性,科学家的创造性是发现,而探究性 学习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再发现。但是,两种创造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 广泛性。探究性学习不局限于探究性学习这门课,只要具备条件,随时随地都 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充分肯定他们创造的潜能,而不仅仅是瞄准少数尖子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

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4.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参与课题的设计,自己搜集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探究性学习才算成功,否则便是失败。

5.民主性。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冲破常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现以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六单元课题2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一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2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7个“科学小组”)。

(二)、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三)、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 5 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臵,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指甲油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墨水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吸管、细软管代替;止水夹用输液开关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透明胶带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小药瓶、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臵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臵,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四)、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 6

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创设情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讲解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给同学们留的预习作业是一个小故事:警察牵着警犬追坏蛋来到一座深山里,发现这座深山很久没有人来过,这里有陡峭的峰峦,奇峰绝壁,一座座是大自然天才的杰作,松柏茂密,在微风中婆娑起舞。在不经意中,警察看到一个山洞口处似乎有被踩过的迹象。他带着警犬进入这个山洞。进入不久警犬突然倒下死了。警察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他明白了。……通过这个故事,我给同学们引出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情境。同时问题也自然出现了,使他们自然而然去研究去探讨去学习。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引导导协作:协作应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 7

终建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常,小组学习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合作学习中,也有利于实现“角色扮演”。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为了不是个别人“借用”知识,小组必须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搜集的材料。

(四)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五)、组织交流:这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式的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先前的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其次,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予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使命,这对已经进入注重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为特征的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上海基础教育而言,新课程教材改革(或简称“二期课改”)的启动,正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环节。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育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功,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课程改革的方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改革,亦应遵循这一目标与方向。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现实的矛盾

1、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体人格、人性与品格的完善、提高与升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基于这一认识,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改革,必须围绕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对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精心筛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未来工作与生活有价值的基础知识,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2、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因此,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自然科学学科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科课程教学中;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曾企望通过课程的整合以形成综合课程,使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以具体落实,但学科长期割裂的现实难以突破,因之,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为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材体系与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通过分科学习而能在学生身上形成知识的综合,并进而发展为综合能力。

3、历史是通过史料证据堆砌与科学辩证研究的交叉运用,重现与认识“过去”,达到“知今”与预示未来的学问。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索诸多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即在知识综合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过程变迁延续的感悟力、对历史现象复杂关系的分析力、解释历史现象论据的构建力等,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如何对待、判定、分析和运用史料与论据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学生对史料与证据进行鉴别与处理的能力,是学习历史应当形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4、历史在初中教育阶段是一门“副课”,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学生与家长不重视历史、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重“理”轻“文”,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所形成的唯“标准答案”为“上”,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有任何超越“标准答案”的非份之想,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何谈起?解决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矛盾的出路,唯有改革。

二、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

1、“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杨福家院士语)。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启示,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的载体,选择为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的,从而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引起困惑与不解,有的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尚不具备,难于开展课题研究;有的认为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单独排课,难免与原有设置课程形成隔裂,未必能收到预期成效;……这些,都是对探究学习含义理解的偏差。笔者以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2、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历史知识的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和内容上的综合性,具有知识层面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包容性特点,这就给予课程教学内容采撷与剪裁增加了难度。为了实施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使之既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笔者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追求其专业深度,以形成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问题的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对每一个时空及交叉点上的全部历史过程进行全面阐述,而只能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亮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以掌握观察、认识历史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的剖析,尽量避免给出唯一的或武断的结论而让学生硬记死背,通过剖析,既增加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三、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

1、教学模式的设计

综观已有的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较多倾向于设置探究性课题或“课题——辩论赛”相结合等形式,笔者的探索实践,更着重于“渗透”,即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比设置独立的探究性课题或辩论题更需要精心设计与筹划的。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冲破“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文科类课程,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探究性学习?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3)课后的作业:要打破对“作业”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而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小组互助,……;

(4)阶段考核: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作相应变动,可以是笔试,也可以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替代;笔试的内容,也可以有所拓宽,如笔者曾探索实践的以一段小故事为引让学生撰写议论文的试题,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极受学生欢迎。

2、探索实践案例

●“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要特别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产生追求其奥秘的强烈愿望与激情。由于历史是一门副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以致在历史课教学中,学生既没有好奇心,甚至几乎没有了提问与思考,这一症结正是历史教学与应试教育导致的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这是很悲哀的。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期盼着故事的铺展;教师则欲擒故纵,在这里稍作停顿,让同学们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待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了:“穷奢极欲”、“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斩本为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教师又提出以讲述小故事形式对这些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分析与归纳农民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一句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让学生引发思考,分析、推证,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各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产生,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实现,无一不是人类运用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毋容置疑,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产生或涌现,正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激发兴趣与好奇,只是推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先导,一种手段,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等的因果关系的梳理、分析、思辩、评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辨别、考证史料、史实的能力,并从中升华为人生哲理。仍以前引课文为例,秦始皇、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这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个个历史事件,各具鲜明的个性特色。课文中有一段描述:“秦始皇出巡路过会稽,项羽看到了皇帝的排场与威风,就遥指秦始皇说:„他可取而代之‟,项梁吓得连忙捂住他的嘴,但从此觉得他不同凡响。”教师及时赋题,让同学从他们的言语、举止、神态,分析他们的个性异同;之后,又从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的“两个对垒”作出评述,即秦朝军队与农民起义军的对垒和楚汉对垒,引导同学以历史的思考能力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生哲理,升华自已的人格。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发现”的思辩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既有历史典故资料的探寻挖源,历史人物的传略撰写,图书馆与网上的搜索探秘,历史现象的剖析辩论,……,既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或互助形式进行,使作业真正成为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阶梯。此外,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是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中的重要组成,撰写读书笔记、历史人物传略、史料搜索与鉴别、历史现象的辩论,均可形成考核的有机组成;本人还曾在考试试卷设计中除常规测试内容外,增添了“根据历史材料写作文”一项,拓展了

历史与语文学科在学力与技能培养上有着不可分割的一致性的密切联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能力。

3、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创新是时代发展前进的动力, 是当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教育是培养人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亟待继续进行, 因此, 在《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中, 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以主体,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足够的探究空间, 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 同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 让学生在探究中爱上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并通过这一过程,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 并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 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养成自主探据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一句话对当前教育改革做了很生动的解释:“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这句话也就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 如果是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一个探究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就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是学习的效果大大提升。因此, 现今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 使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合理的增加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着, 并适应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是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学科。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 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动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猎取知识, 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考, 自由发挥见解, 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其实就是由一个专题引出, 在一个有效的领导下, 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实践的有力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作为一个核心的领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课题和条件。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共同合作, 做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

新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依据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实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小学数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 提高学生自学、自己理解、自己提高, 这样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即自己、主动,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站在学生的思维中去考虑他们对学习的认知, 积极创造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 让他们爱学、主动学,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

2. 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 学生是一个求知者, 老师应该女里创造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和谐、有趣、平等充满愉悦的平台,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自主求知, 自主创造, 而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结论, 让快乐的气氛带动同学们展露个性, 大胆提问, 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交流。

3. 亲近生活, 亲近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去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在把他们带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可以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健.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5.

[2]蔡李平.如何培育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0) .

[3]常军.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林区教学, 2010, (4) .

[4]谢丽萍.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下) , 2011, (2) .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7

虽然在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大量帮助,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数学事实、建立假设、归纳和演绎推理及做出结论时,教师起着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定向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搭建一定的“脚手架”,并没有铺平学习的道路,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

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又可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数学概念的探究学习、数学原理的探究学习、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由于概念、原理、问题解决的学习各有其特色之处,即便都采用类似的探究模式展开,也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 数学概念的探究学习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8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科学教材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空气世界大探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气体组成的,我通过制作小模型来让学什么了解,在通过播放视屏片段,直观的去了解我们的世界是由哪些气体组成,哪些气体是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所离不开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所看到的来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科学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指南针》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指南针,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先通过自己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让小组合作。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我利用模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9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对《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进行了立项研究(省教研第七批立项课题),通过近三年的系列研究,目前刚结题,应该说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次讲座拟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起:

一、《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概述

主要谈研究缘起、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本课题

二、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策略(重点阐述部分)

(一)练习活动设计要从整体构思,首先做好“三备”

1.备教材——从面到点,了解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明确教学重心;

2.备目标——从长到短,了解知识的价值,从而明确教学重点;

3.备学生——从低到高,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需求,从而明确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

(二)练习活动设计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后,教师除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时空之外,还需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提炼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练习活动设计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思维的挑战性”

(四)练习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富有启发性与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在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设计数学练习活动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五)练习活动设计的内容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探究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对传统多奉行的“师道尊严”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引人入胜的课堂的构建,将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都挖掘出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探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中提升其认知能力。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准备过程

1. 提升储备技能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过程需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而不是盲目开展。自主探究过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缩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自主探究学习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也能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部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如“要对一个长方体水池的四壁和底部铺设瓷砖,长方体水池长5米,宽3米,深1.5米,那么需要的瓷砖总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需要对长方体的基本外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要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道题目,而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学生平时做好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2. 精心挑选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而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则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精心挑选素材,选择一些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事物、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很快融入对对象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的要点,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也更容易抓住问题的重点,然后条理化、简单化问题,并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和应用。

比如在学习“求平均数”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参与了一个“夹球比赛”,比赛一共分两组,一组9人,一组10人,然后在比赛中看看哪个小组夹球的数量多。这个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第二组学生获胜。此时第一组的学生表示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第一组的人数比第二组少一人。于是教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学生想了想说道:“可以计算每组传一个球的平均时间,这样比赛才比较公平。”在这个简单的课堂小活动中,学生就将平均数积极地应用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由此也体会到了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

1. 教师合理引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引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问题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应用。合理的问题能够促进学优生的能力提升,也能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能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周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周长”“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学习周长有什么意义”,然后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教材的阅读和课外探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理解,如花匠要给圆形花坛制作一个篱笆,如果事先知道花坛的周长,就可以合理使用篱笆材料,避免制作的篱笆过长或者过短。学生对周长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进行圆形钟面周长的测量?”此时有的学生说:“用绳子围绕钟面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周长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量出钟面上一大格的长度,然后乘12,就能知道钟面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可以量出钟面的半径,然后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出周长。”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引导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周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 构建合作平台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知识探究,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阔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因此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提升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下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将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且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问最多可以裁剪成多少个小正方形,最少可以裁剪成多少个小正方形?”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先对“公因数”的概念进行回忆,然后分析出18和12的公因数是1、2、3、6,于是可以进一步得出:在裁剪正方形的时候,最长的边长是6,而最短的边长是1,最后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的时候可以裁剪出216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的时候可以裁剪出6个小正方形。在这样的合作分析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公因数的理解,并合理地将其应用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三、自主探究学习的反思过程

1. 反思教学评价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充满信心。教师的评价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过程充满欲望。而不合理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敢积极大胆地思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学生刚接触方程的时候,可能对设“x”这个过程不能准确理解,所以一直不愿意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继续用之前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选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体会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便捷性。比如“两辆车从A、B两地相向出发,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98千米,两辆车经过1.5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倍,请问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对于这道题目,学生之前的解决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是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但也有一些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方程的思想,将乙车的速度设成x千米/时,然后列出1.5(x+1.2x)=198这个方程。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方程的思想,能够简化学生的思考过程,通过未知数的引入列出直线式的方程。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掌握方程思想的学生进行积极地表扬,给出“对方程的理解很深刻”“独立思考能力很强”等评价,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认可,同时也激励别的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将方程思想积极地应用其中。

2. 反思教学细节

学生自主探究式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不是说学生认真记笔记、认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就是优秀的学生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而不仅仅是认真聆听。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犯些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而当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后就会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信心,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自主探究中。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对找规律的知识点有简单的理解之后,教师给出了一道题“36、( )、26、10、42”,让学生思考在括号中应该填上什么数字。这道题相对于学生之前学习的找规律题目来说较难,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可教师依旧花费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解出这道题的只有3个人。可见这道题的选择并不合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太高,而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对学生的神态、行为进行观察,因此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有限。所以在自主题目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探究题目,一些较难的题目可以作为示范性的题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升。

上一篇:关于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通知下一篇:重庆艺术类单录院校高考前填报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