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2024-05-14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共8篇)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篇1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建设,倡导建立“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这是新时期我党重视家庭建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创建和谐家庭也正是在新时期崇尚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寓于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中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创建和谐家庭,既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这其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认识尚未完全理清,本文将着力于解决这些认识问题。

论文关键词:家庭责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家庭美德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社会风尚

一、从和谐思想的由来看,和谐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智慧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中国古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戴震在《原善下》中说“中和,道义由之出”等。又如西方古代赫拉克利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说“一切都是和谐;和谐是普遍的、一般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等。归纳起来,古人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和谐”本身并不排斥差异与对立。只有事物内在的差异即事物本质的差异才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谐。(3)“和谐”不仅仅指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矛盾乃至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4)“和谐”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后经过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为一套指导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和谐家庭”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从概念上讲,和谐家庭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新模式,是新时期“五好文明家庭”等家庭创建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并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类似“和谐家庭”的提法还有“幸福家庭”等。相比之下,“幸福家庭”更多强调的是主体对家庭生活的舒畅和愉快感受。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和谐是幸福家庭的精神要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历来是家庭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和谐为家庭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系统的角度看,和谐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要素间高度耦合的均衡稳定状态

首先,家庭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及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存在如下基本特征:(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这种边界是指将系统、子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同时,“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家庭必须适应因其成员的成长或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各种变化,否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状况。(2)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则(明文的或潜在的)。“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这些规则包括明文的,如我国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规范;也有各种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大人对小孩的权威。“家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均衡和稳定”。(3)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恒定作用,或者说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这是指家庭内部协助其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即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总是会趋向于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当然,这种恒定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当改变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家庭系统也就无法维持其稳定状态。

其次,家庭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可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中心特点也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是重新确立被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针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家庭功能缩小论、解体论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就认为,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功能以及亲属相互扶助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众多社会功能执行主体大幅度取代,按照产业化社会“基础社会衰耗法则”,家庭、亲属的结合功能处于解体和缩小的过程中。但即使如此,当前社会的家庭所承担的功能依然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总体而言,我国的家庭目前依然承担着一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而且,家庭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越高,家庭系统就越稳定与和谐。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自然随之出现问题。所以,如果家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加强社会干预以帮助其恢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针对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社会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构成的威胁和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的稳定,满足家庭成员的利益需要”。夫妻、亲子、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家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来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在家庭的发展过程当中,夫妻关系不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亲子、兄弟姐妹子系统也对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建和谐家庭,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的和谐才会成为可能。

最后,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乃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策略。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始终都是一个生活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所以,一旦家庭系统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协助其家庭成员去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将会至关重要。

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发展中形成的。

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和谐家庭即永恒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和谐家庭的本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中形成的。

首先,家庭关系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家庭成员通过互动建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因此,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家庭不仅承担着满足其成员需要和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依其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行动,包括需要、价值观、目标及资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与家人互动中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利益及追求;但由于资源(爱、注意、权力、金钱等)往往都是有限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现象。和谐家庭是斗争和妥协互动的结果;家庭成员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各种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共生。除了因资源有限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内部冲突,如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争执、因期望与现实差距而产生的抱怨等等。总之,家庭内的冲突会始终存在、不可回避。

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它可以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维持。冲突对于家庭之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在不破坏家庭结构的前提下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具体而言,家庭冲突这种“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1)“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2)“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走向和谐”;(3)“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沉淀下来最终导致家庭的完全破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尽快改善、修正不合理因素,而使得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当然,也不能对冲突放任自流甚至故意多制造冲突。要积极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冲突,重要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家庭冲突(而且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使它不至于成为伤害家人和分裂家庭的力量。

再次,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家庭减少不稳定性与不和谐的发生。一般而言,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沟通。除了语言,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交换的重要方式。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从家庭内部看,沟通有利于感受彼此的心意,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和不和谐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夫妻之间通过沟通,能够彼此了解对方情感和意向,消除误会;良好的沟通还可以缓解紧张烦躁的压力,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家庭成为快乐的天地,养精蓄锐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或缩小“代沟”,往往与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正相关。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外在系统看,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紧张与矛盾,为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在环境,这同样会有利于家庭本身的和谐。以邻里关系为例,虽然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已趋于淡化,但是依然无法否认邻里对家庭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作用。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做到“安居”,除居家平安之外,邻里也要和谐平安。如果邻里不和,即使不是“后院起火”,而是“大院起火”,会使人心情不快,难以“乐业”。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家庭的和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篇2

关键词:人文外交,外语人才,理论,实践

一、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

2008年10月,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就“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做了专题报告, 指出今后我国“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 加深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情谊。”“积极扩大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 进一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同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智库和专家学者的交流, 广交朋友, 增进了解, 消除误解。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 争取国际社会最广泛的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概念。“人文外交”是一种凸显人的价值,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对外交流方式,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文外交是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结合, 以对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形式开展。它既包含了普世性的价值理念, 又有着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具体来说, 人文外交具有如下特征:其一, 在外交主体上, 强调非官方的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 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潜力。例如, 人文外交注重中外智库、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交往, 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其二, 在外交方式上, 强调将外交渗透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与普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 因而使当代中国外交方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性和普遍性。其三, 在外交理念上, 强调世界各种文化的共生并存、对等交流、求同存异。其四, 在外交目的上, 强调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促使“和谐世界”的构建。

总之, 中国人文外交具有“国之近在于民之亲”、“民惟邦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独特的价值理念, 依托多层次、多轨道、多领域的实施机制, 肩负着将“和谐中国”呈现于世界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2009年7月20日,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 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要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繁荣。这表明, 在新的形势下, 人文外交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 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外语人才肩负着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使命

人文外交的主体是中国人民, 人文外交的资源寓于民众之中。近年来, 中国外交的参与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 中国企业、民间团体乃至网民群体与外交部门的互动急剧增加, 外交的社会参与度日益增大。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多层次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支撑, 实实在在地担当着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直接构成对外交流的窗口, 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人文外交需要大批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的外语人才。因此, 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外语人才的培养迫切而关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和加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 现有的千余所普通高校中, 除了体育、艺术类院校、部分中医院校外, 其它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 共讲授53种外国语言, 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涉外性大批人才。

然而, 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与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知识结构单一

建国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 被当做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专业教育, 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 培养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外语专门高级人才”, 这样的专业界定和学科分类明显将外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 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这种单科培养特征, 使我国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多年来过多地强调了外语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 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 内容陈旧老化。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 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 对人文和社科知识学习重视不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缺少文化底蕴的单向度外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二) 实践和创新能力缺乏

外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很不适应。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重视知识的传承, 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 尤其不能主动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人才;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 课堂教学为主, 教材为主, 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入学年龄、考试、评分等一切都是统一模式, 不能因材施教;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相关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等原因, 实践教学活动实施难度大。各高校未能重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各种涉外交流活动, 更是欠缺主动利用对外交流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开展人文外交对大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曾提出, 外交外事人员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是爱国, 要知道国家利益所在, 并懂得时时刻刻为国家谋利益;二是要懂世界, 外交就是与世界打交道, 因此了解对方的文化、需求, 发现双方的利益交汇点;三要懂中国, 一名优秀的外交人员要能把发生巨变的中国对外界讲清楚;四要懂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相互沟通了解, 对外国人讲中国, 对中国人讲外国。他尤其强调外交人员懂得交流的重要性, 他说, “懂得外部世界的人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不是懂几句外文就可以了, 懂几句外文并不等于懂得全部世界。我在国外常驻期间, 接待过来自国内的各类代表团, 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从事商务活动的, 也有进行外事访问的。我发现, 我们在与外国人接触时常常不知如何交流。”

现任文化部长蔡武曾说过, “外语院校毕业的学生外语好, 但专业知识不过关, 要下基层锻炼才能适应, 但又可能荒废外语。因此, 应在学校解决。”

三、适应人文外交需要, 加强外语院校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人文外交的性质决定了发挥公民个人力量的重要性, 因而积极培育广大民众的外交观念, 促使其掌握国际和外交知识, 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中国外交事业的建设, 共同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 也就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了。外语院校是培养我国外交人才的摇篮。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借以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素质, 进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才, 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 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伴随着外语院校向多学科性大学的转型, 外交学作为一门涉外学科, 在许多外语院校先后建立起来。外交学学科的广泛建立, 对于在外语院校开展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 加强外交理论、外交实务等课程学习

周恩来总理的“大外交”思想 (外交人员不但要有外交外语知识, 还应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中外历史、地理文化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认为, 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仅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 “一定要学习驻在国的语言, 尊重驻在国的文化, 向他们学习。”为了使外语人才毕业后在各个岗位上充当人文外交的生力军, 就要加强对其外交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 外语教育“不能只靠外语, 要加大内容, 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 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第一, 加强外交学理论的学习。为了培养人文外交的人才,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外交学理论知识。为此, 可以增加外语类院校公共必修课, 增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 也可将以前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 改换成“外交学概论”课程内容。可适当增设当代中国外交、当代国际政治、中美关系、中法关系、苏俄研究、战后中日关系、中国与西亚非洲关系、战后中日关系、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美欧关系研究、联合国研究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外交外事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全校公选课程。第二, 开设交流学课程。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总结到, 在几十年的外交工作中, 通过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观察对比, 发现交流学是一门当前中国十分紧缺的学问。很多中国人不懂得交流, 结果在对外交往中效果就大大地打了折扣。吴建民认为, 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过分重视考试成绩, 而忽略了交流能力这一基本的素质, 如北京一个名校的学生走丢了竟然连问路都不会。加上长期计划经济等原因, 中国人的交流能力普遍落后, 如果把交流当作一种生产力或者对生产力的解放, 那么交流力的缺失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浪费。目前, 外交学院率先在高校中开设了“交流学”课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其他外语院校借鉴。第三, 加强对外礼仪等外交实务课程的教学。如开设外交谈判技巧、外交政策分析、外交外事调研、领事与侨务知识等课程, 使学生了解外交工作中的具体知识。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避免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带来的误解和隔阂。学习和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风俗禁忌、礼貌礼仪。第四, 各高校外语院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 可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通过双学位、辅修专业、精品课程等途径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修经贸、管理、旅游、教育、法律等专业课程, 以拓展其知识面, 培养其综合能力。对于外语专业, 学院课程授课内容可增加外交外事方面的知识, 除了常规专业课程之外, 还可以开设诸如外语政论文章选读、外交文献与外交研究、谈判与冲突处理、国际政治导读、国际经济文选等课程。

(二) 加强外交实践教育

外交是一门交流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它应该紧密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 如果缺少实用性, 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而, 加强对学生外交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使学生具备外交外事工作所需的“五种基本素质” (政治、专业、语言、交流、信息技术) 和“五种能力” (调研能力、办案能力、礼宾能力、谈判能力、创新能力) , 是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外交实践能力可从以下两个环节着手:

第一, 增加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除了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外, 还可尝试增设与外交一线工作相关的模拟课。如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 或就某一件事进行外交交涉, 此外, 开设外交政策演讲课、接受记者采访课等, 以提高学生应答、应变、应急等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诸如宴会着装、桌次排列、餐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门介绍示范, 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 以便工作后能从容应对各种交际场合, 达成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目的。第二, 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各外语院校要创造条件多举办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外交谈判、模拟新闻发言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 学校还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诸如国际会议的翻译服务工作以及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增强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应加强校外联系, 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的课堂学习, 和有关的企业外贸、行政事业单位结合, 建立有效的外事实习生制度, 为未来的外交外事活动积累经验和人才。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 使学生贴近社会, 接近实际,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和思路。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就有如空中楼阁。因此, 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外语能力过硬, 专业知识扎实, 人文素养深厚, 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的教师梯队。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 我国外交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 政府依托的专门从事外交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 很多外语院校的师资队伍自身外交外事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更缺乏外交实践经验,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包括加强他们与外交一线工作者的交流。二是高校要为教师建立激励机制, 提供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 挂职参加外交实践, 借以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大教师海外研修的力度, 优化知识结构, 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增加教师对外交流交际工作的能力。三是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外交外事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 以加快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洁篪.奥运后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 2008-10-06;“2009两会杨洁篪记者招待会中英文实录”[DB/OL]. (2010-01-24) .http://wenku.baidu.com/view/67509d4bcf84b9d528ea7a4d.html.

[2]新华网.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DB/OL] (.2009-07-20) .http://www.gov.cn/ldhd/2009-07/20/content_1370171.htm.

[3]何其莘.外国语言文学:跨越文化的桥梁 (2009) [DB/OL]. (2009-10-30) [2010-08-18].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发展研究网:http://isbrt.ruc.edu.cn/rwlh/html/fzhbg/index.asp?rootid=10_30&leaf_id=10_30_5 0&article_id=525.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篇3

关键词:和谐 思想 文化精髓 管理创新 和谐校园 办学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十分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和谐思想,为什么要创新和谐理论,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古籍《国语》里。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周幽王八年时,郑桓公与太史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疏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①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人”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人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②

二、和谐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的创新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范畴,毕达奇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新毕达奇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教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放大的国家。认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管理国家是理性强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是意志强的战士,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欲望强的民间艺工。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见解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他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早早就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企业结构的混合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和垄断企业规模的巨型化,向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催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些新的和谐理念,如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管理思想不是注重单向度的和谐,而是多方面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的对外和谐、管理过程的和谐、企业功能的和谐。而在当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大限度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因此又有人提出综合型和谐管理的理论,并称之为生态时代的绿色和谐管理。这种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思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应该是比单向度的人机和谐、人际和谐、整体和谐、生态和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全面和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活动,提高政府效率,惟有改革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实际上,社会和谐也就是中国现代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三、和谐校园——中国高校办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载体,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的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理念求真务实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感知的,具有可操作性,而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彻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科学发展规律,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指导思想的高度一致,方向、结构、规模、效益等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重大问题决策要透明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和谐统一。实施计划要合理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工作脚踏实地、实现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计划目标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

2、坚持管理人本现,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证。学校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就是让所有学校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奋发努力地工作,勤奋刻苦地学习,愉快幸福的生活。

满足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制度制定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具体制度建设要尤其注重教代会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奖励评优制度等制度的建设。④

3、贯彻人文关怀观,校园环境温馨向上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之一,是实现校园内人与环境、人与人、心与身和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师生积极参与决策管理,以校为“家”,视学校发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学校建设以实际出发解决好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科学规律;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立参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校园文化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天和”的协和平等精神,构筑高校发展与社会自然、校内活动开展与校园自然环境、学校治校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营造校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心和”的自律宽容精神,形成学校师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豁达开阔奋发进取的健康心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①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8-46.

② 王传满.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71.

③ 成思危.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工教育,2006(11):56-59.

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篇4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又明确提出“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为创建“学习型乡镇”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县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其中包括创建学习型乡镇)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学习型乡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乡镇?以及如何创建学习型乡镇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一、创建学习型乡镇的重要意义

“学习型乡镇”是“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延伸,它体现的是一种组织文化现象。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广泛渗透性和历史发展性。所谓学习型乡镇,即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不但干部勤奋工作,而且更加聪明地工作,从而提高群体智商,使干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促进乡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学习型乡镇中的“学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其特定涵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乡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乡镇中的各个级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乡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乡镇的本质要求。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乡镇更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机关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学习型乡镇能够通过提高学习的能力,及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创建学习型乡镇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1、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在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乡镇必须建成学习型乡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2、创建学习型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自己的先进性。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它的出现,对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乡镇工作人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公共事物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中的先进阶层,理应首先掌握和运用这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更具体地说,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县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执政本领和执政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要转变作风,增强本领,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机关的整体素质,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否则就会丧失了执政的骨干力量,就无法完成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创建学习型乡镇,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乡镇,有利于推进乡镇的工作创新,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创建学习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比如体制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据笔者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深刻认识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乡镇的科学内涵认识不到位。笔者对我县38个乡镇进进行了问卷调查,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肤浅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看成一场“运动”,是做做样子,给上级看的;二是简单地认为建设学习型乡镇就是多读读报纸,多学学文件;三是片面地认为建设学习型乡镇就是多拿文凭,没有高学历以后在机关混不下去。以上种种,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乡镇是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领导理论和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殊不知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服务人民。

2、缺乏体制创新

当今社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外乎两种类型,即等级权力控制型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体制,它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但是,政府机关长期实行的是前一种管理体制(等级权力控制型,是一种垂直型组织管理结构),组织运作的惯性很强(有时甚至有些僵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变革压力

虽然近年来我县也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称机构改革),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但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毕竟不像企业那样,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也远远小于企业。因此,自觉创建学习型乡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不太高,且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据笔者对乡镇400个干部的随机调查,认为学习很重要的虽占85%,但能主动、自觉地去学习的仅占21%。

4、缺乏实践经验

追根溯源,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主要是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立的,目前也主要应用在企业界。虽然该理论在国内外不少知名大企业的实践中取得成功,但现在尚未普及开来。尤其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借鉴、应用到乡镇,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5、缺乏文化阵地

近年来,我县投入了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文化阵地建设,有些乡镇象岩头镇、碧莲镇虽启动了“金海岸工程”,创办了阅览室、电子信息馆等,但是产生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学习的氛围不浓,甚至有些乡镇象溪下乡、岭头乡等至今都没有创办供乡镇干部学习的场所,干部的文化生活相当枯燥、贫乏。

6、缺乏评价标准我们知道,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习型社会(当然也包括学习型乡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有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怎样才叫初步建成了学习型乡镇呢?有哪些定性、定量的指标呢?目前都无答案,尚需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拿出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创建“学习型乡镇”的主要措施

虽然各乡镇的情况有所不同,创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的环节,处理好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保证创建学习型机关沿着既定轨道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1、广泛发动,营造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良好氛围

创建学习型乡镇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机关上下对创建学习型机关重要性及科学内涵的认识。在这方面,我县鲤溪乡党委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其中有一点很值得借鉴,就是他们在一开始就广泛发动,提出并努力做到:以学习为载体,推进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创建竞争型乡镇、创新型乡镇、服务型乡镇。要通过广泛宣传激发乡镇干部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从而营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良好风气。

2、更新观念,切实转换乡镇干部角色

观念决定行动。创建学习型乡镇,需要有学习型领导。领导必须带头转变观念,破除“真理在我手中”的僵化思维,同时,要引导干部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理念。要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要将那种为了领导要求而学,转变为为了自我发展而学,为了竞争需要而学,为了兴趣而学,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乡镇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学习、不掌握新的知识和本领,就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知识更新、扩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变被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为主动自觉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法,将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坚持终身学习。三是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将学习融入组织运行,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这样学习,是一个把被动接受客观知识变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使学习的作用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向更加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向转变。

3、探索方法,确立一种开放互动的学习形式

(1)确立开放的学习形式,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乡镇,有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要使干部具备“活”的知识观和“活”的信息观。不再是只重视已有的知识、死知识,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重视信息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不再是单一学,而是广泛地学,不但要学理论,也要学技能;不但要学业务、也要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律、学外语、学电脑;更要学现代科技知识、学市场经济知识、学业务新技术、学管理新理论。使干部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做到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新知识、新形势、新环境的挑战。

(2)确立互动的学习形式,就是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乡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的互相促进,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的程序,使之相互促进。一是多组织一些新颖的、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发动广大干部参与的活动,如演讲、征文、知识问答、技术竞赛、心得交流、“疑点”“热点”争辩等活动。利用小品比赛、歌舞比赛、书法摄影比赛等激发干部的学习创作热情,鼓励干部关注农村、关爱生活、陶冶情操,活跃干部文化生活,形成对学习型乡镇创建的导向、激励和推进作用。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专家、教授请进来,把兄弟单位请进来,虚心走出去求学;三是把干部请上台来讲学习,领导下基层谈体会。四是有机地结合文明建设工作,如:结合“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走访农户、优质服务”、“争创学习标兵”等活动加强学习。

4、搭建平台,推动乡镇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把各科室、群体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乡镇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这个学习载体。乡镇领导班子是整个乡镇的风向标,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创建学习乡镇的重要环节。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型领导班子,才能对整个学习型乡镇建设起到导向作用,乡镇领导班子都是中心组的成员,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心组学习制度,拓展学习内容,设立“中心发言题库”,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行“1+X”学习模式(它是指一个单位或党组织在举行集中学习会时,改变以往“一人读、众人听”常规做法,采取1人作中心发言,其他人对讲课人的中心发言内容和讲课风格进行讲评的一种学习形式),建成学习型班子;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种觉悟、修养、境界和责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学习型党员,以此影响广大干部群众,促进学习型乡镇的创建。其次,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乡镇干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促进学习型科室的建设,从而形成建设学习型乡镇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再次,开辟学习场所,投入一定资金购置各种实用书籍,建立乡镇图书馆或阅览室,建立“学习角”,这样可以为学习型乡镇建设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

5、健全制度,保证学习型乡镇创建顺利进行

制度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在各项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独特的作用。在创建学习型乡镇的初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包括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学习指导员工作制度、量化考核制度,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学习的执行和落实。第一、制度约束,要对乡镇干部的学习从时间、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行政手段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量化考核,为保证学习活动的落实,要从学习时间、发言内容、讲评效果、调研文章、学习体会、读书笔记、学习指导等方面,确定相应分值,量化考核学习绩效,实行目标管理。第三、激励机制,党委理论中心组要按规定参加考试,乡镇一般干部要实行理论学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要参加补考,连续二次补考不合格者取消驻村干部奖励,对每位干部的学习情况记入档案,年终考核与干部使用、奖金福利、工作绩效挂钩。第四、述学评学,主要是指述学制度、评学制度。述学,即每位乡镇干部每年年终要写好一篇总结,主要阐明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目的、参加培训情况、撰写的学习体会和调研文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等;评学,即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和乡镇干部所驻片村的经济发展、班子建设、社会稳定等的考核结合起来,每年评出若干个学习型科室和学习型干部。第五、学习指导,实行驻村干部学习指导员制度,各学习指导员每月到联系村指导学习不少于1天,有关村里的学习与驻村干部个人考核相挂钩,提高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的要求、竞争的要求、自我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创建学习型乡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创建学习型乡镇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镇领导、各个科室齐心协力,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底庙镇学习型乡镇建设纪实

底庙镇是县城所在地,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镇域面积384平方公里,辖7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 28709 人。近年来,我镇克难求进,负重赶超,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镇义务教育阶段现有中小学24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23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综合教育中心1所。

近年来,义兴镇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关于建设“学习型乡镇”重要意义,重点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新村、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工作核心,以壮大支柱产业为抓手,以提升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镇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一个根本,注重两个到位,抓住三个关键,围绕四个基地,发挥五校职能,开展六项培训,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根本:即以富民兴镇为根本,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战略目标的

指导下,以创建“经济强镇、教育大镇、文化名镇”为契机,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企事业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工作思路,围绕树立全镇终身学习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为“强镇富民”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两个到位即:认识到位、激励机制到位

(一)认识到位。镇党委政府专题研究学习型义兴的创建思路,研讨创建措施。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不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二级班子成员和各站所长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实行目标管理,将完善该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鼓励区域内成员不断共同学习,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文化。

(二)激励机制到位。认真制订并出台学习型义兴创建激励政策。一是抓评比激励,定期开展创建工作明星单位和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二是抓经费扶持激励,特别是规定在职机关干部参加在岗学历培训,待毕业后报销全部学费;村(社区)干部参加在岗学历培训,毕业后由镇上解决50%的学费。三是抓考核提拔激励,将各级干部的学习考评情况作为评先选优、晋级升职的重要依据。

三个关键即:宣传发动、制度建设、示范引导

(一)抓宣传发动关键,营造创建氛围。镇政府及时召开了有各村、社区、镇属单位负责人和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学习型义兴创建动员大会。针对创建工作实际进行大力动员并就有关工作做了初步安排。各单位都制订出了本单位每阶段的创建工作计划和安排。相继建立了文化学习室、学习专栏、橱窗等学习园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抓制度建设关键,规范创建措施。我镇把学习型义兴的创建活动具体细化为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村、社区等符合实际的创建活动,并制订了相应的创建规划和措施。一是建立了学习责任制。年初都把建设学习型义兴纳入工作目标。二是建立了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及时讨论和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三是建立了日常学习档案管理制度。重点采取分层教育的方法,要求做到“五有”:有安排、有考勤、有记录、有心得体会、有专用笔记。四是制订完善考评激励制度。建立了干部职工学习活动考核制,推进了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抓示范引导关键,突出创建效果。一是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活动,有计划的开展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活动。二是突出机关示范。我镇将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一项牵头工作,主抓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并带动村社、家庭全面开展学习型活动。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步达到“想学巧学,学必所获,获以致用”的效果。三是突出活动载体示范。我镇着力以井玉沟村为创建载体示范。广泛开展“做学习型公民,创学习型社区”载体活动。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围绕“充分就业和提升文化品位”,在重要节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了浓厚学习和文化氛围。四个基地:即紫罗区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联坪区肉牛养殖园区建设,凤台高科技大棚蔬菜园,科举、白珍的肉鸡、蛋鸡养殖区。

这方面我镇工作的主要做法是:发挥,镇综合教育中心,镇昌兴职业技术学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镇、村农技校,镇兴才中学五所职能校,开展六项培训。

一是镇综合教育中心加强与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协作配合。镇政府适时组织专兼职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开展下乡调查,及时了解农民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需要后,制订全镇性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聘请各方面相关师资按计划实施培训。每年培训达3000多人次。

二是镇昌兴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岗前教育、下岗再就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刺绣、电工等就业准入机制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举办了创业指导、会计从业资格证、农村电工、刺绣、五谷画等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成功协助下岗人员430人实现再就业,指导98人开展创业,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

三是利用农科教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我镇充分发挥基地人才培训、项目试验、产品销售等多种功能,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服务。利用凤台大棚蔬菜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及天园草业公司、联坪养牛生态养殖场等实体,对农民进行实地操作示范,实例解剖,帮助农民掌握新品技术、种养管理和病虫防治等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支新的农民种养大军,更直观有效地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四是镇、村农技校指导各村、企业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岗位培训。根据镇政府年初关于“心系事业、志在富民”农村实用技术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文件精神,组织本校教师深入各村、企业调查研究,在力所能及的方面为他们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如制订培训计划,提供技术资料等。

五是以兴才中学为依托,开展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多年来,我镇坚持对初中生进行“绿色证书”教育,每年毕业的每一批学生都能拥有“双证”。坚持做到毕业一批,成功一批,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地方实用人才。

六是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用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文艺作品,向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二是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利用农闲、民间传统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结合当前各个行政村建立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四是积极开展舞蹈、书画、棋类活动等比赛,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一个目标:即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以来,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我镇迅速铺开井玉沟、前南峪等1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

一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人居环境得以提升。全镇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达到8743.6万元,共硬化街巷161150平方米,绿化47256平方米,美化132850平方米,安装路灯268盏,建小公园5个、医疗室29个、文化室29个、小超市24个、文化广场1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红红火火,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在进一步建设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同时,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围绕人人想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终身好学的教育理念,创新工作目标和工作载体,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第一,协助镇文化中心、各有关村和社区创建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区文化活动;第二,协助各社区建设社区老年学校,开展书法、健身操、扇子舞、太极拳等在社区学校的培训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着力营造全民学习,共建美好家园环境。取得的实效 一年多来,通过狠抓以上工作,我镇建设学习型义兴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础教育普及情况良好,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全镇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了100%; 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7%、99.8%。2006以年,全镇投资789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微机室29个,多媒体教室99个,配备电脑1200台,卫星接收器21套,彩色电视机150台,DVD130台。投入190余万元,购置图书20万册。这些设施配备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与各村学习型村组建设形成了资源共享,满足了村民学习提高的需要。

二是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形成。学习已经成为全镇广大群众的热门话题。全镇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新变化:读书看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相互交流学习发展本领的多了,闲谈议论无所事事的少了;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的多了,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的少了。学技术、学健身、学知识,促发展、促和谐等已成为城乡群众的一种时尚。

三是学习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镇各村(社区)、各单位新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文化活动室等学习阵地,添置了电脑、投影、DVD等学习设备,学习条件、学习设施不断改善。

四是各具特色的典型层出不穷。通过开展学习型乡镇活动,全镇涌现出学习型机关21个,全镇机关的工作作风焕然一新;学习型村42个,乡风日趋文明;学习型社区4个,职工素质得到了提升;学习型家庭1750个,村民的学习蔚然成风;养殖专业户280个,知识引领,科学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篇5

专业论文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摘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提出的总体要求。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创建和谐企业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谐企业;特征及意义;矛盾和问题;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honesty and friendship, full of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Enterprise is the cell of society, creating a harmonious enterprise is the basic uni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Key words: harmonious enterprise;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创建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1.1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

和谐企业是企业结构合理的企业。所谓企业结构,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文化结构、员工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种资源要素结构等等。所谓合理,是指企业结构的各个子系统处于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企业内外部的张力很小。因此,企业内部资源要素的整合以及对企业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小,成本较低,企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

和谐企业是行为规范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是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诚信经营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把握企业内部关系时,应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企业,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有透明公正的晋级和薪酬规则等等。

和谐企业是运筹得当的企业。有了合理的企业结构和良好的企业规范,还要有优异的企业运筹能力,企业才能最终得以和谐。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在企业中的作用。

1.2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财富源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只有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致力于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企取得长足进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培育了自己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改变粗放性、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就显得更为必要。

第三,建设和谐企业是解决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在不断调整;就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无序化,劳资关系白热化,利益相关者关系紧张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频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理性发展中寻求妥善化解矛盾与企业冲突的理想方案,只有化解了诸种社会和企业矛盾,才能避免冲突与对抗,企业才能顺利地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使整个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1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识不深。国有企业虽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企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但整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强调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重视不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2部分企业重企业发展。轻职工权益,劳动保护不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双低”。一些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仅仅把职工看成是“打工者”和管理对象,“以人为本”的和谐双赢理念不强。某些分配不公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均可按贡献参与分配,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公平的,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却处于强势地位。职工收入偏低,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成为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不少企业还存在着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相应增加。

2.3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企业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必然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一些企业盲目强调做大,片面追求规模,忽视对先进、成熟技术及清洁工艺的开发应用,对新建项目安全环保“三同时”把关不严、审核不力、措施落实不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形成了新的浪费和污染。

2.4企业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包括在岗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内部退养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属工、待业子女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之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互相交织,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竞争日益激烈;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性较强;国家对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企业维护和谐稳定增加了新的难度。

3创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3.1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

①要处理好依法治企与加强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严格遵守《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依靠”方针,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管理,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要处理好科学发展与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企业要和谐,根本地讲主要取决于两条:其一是要把“蛋糕”做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其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用分配原理的合理化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要处理好企业稳定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谐企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企业。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着力发挥维护稳定网络的作用,及时沟通、及时收集、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要主动超前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要进一步严格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远着眼建立起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要下大力抓好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

④要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一是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一切有利于企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二是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同时,要始终坚持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要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要正确处理在岗职工与离岗职工、主体单位职工与改制单位职工,干部与职工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承受能力;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形式,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员工关系。

3.2创建和谐企业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①注重抓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和谐。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要严格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②注重抓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要坚持把施工所在地当作自己的家园,时刻注意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当地公益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以及当地群众的沟通,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强化环保意识,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绿色环保施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成企业与环境和谐相融。

③注重抓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因此,企业在营造自身“小环境”的和谐氛围时,还应该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和谐。要十分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介的沟通联系,既要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信息,更要注意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民需要和谐,企业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创造国家的繁荣昌盛。党的十七大发出了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成为人心向往的时代最强音。我们要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在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工作中,唱响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又安全地发展。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篇6

(摘要)

孙仲彝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确立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调整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必要的和必然的。

然而,到2010年,公有制资产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为34.0%,非公有制资产的比重为34.14%,联营经济占0.30%,有限责任公司占25.28%。如果将联营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的公有制资产按1/3折算约为8%,2010年公有制资产也只占42.0%(其中国有经济为37.96%,集体经济为4.04%)。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资产的比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作下降是必要的,但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坚持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改革过程中,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不能毫无限度的下降,否则,无法体现包括国有和集体的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主体地位。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 篇7

关键词:特色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内涵发展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论及教育内容和目标等规划要点时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该规划纲要在对高中教育的阐述中更是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论述充分说明, 要想使中学教育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就必须创新办学思路,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走出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为此,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模式, 以便寻求中学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办出自身特色, 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是把教育办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因此, 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规划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这些认识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也预示了当代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 “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着教育真正地回到“人”, 回到“真实的人”, 这就不仅切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社会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高中办学模式, 创办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 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势在必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首先, 实施教育必须认识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优势何在, 特长何在;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其次, 在施教过程中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 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才能够使教育真正地走向“以人为本”的良性发展道路。基于此, 普通中学要把加强艺术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艺术特色教育的主体构架

1. 创建特色学校的基本思路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要强化学生艺术能力的养成,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全面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 从中选拔、培养艺术特长学生。并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 使他们彰显出个性精神和风采, 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特长又兼备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 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2. 培养目标预设

我们将特色学校高中艺术班的培养目标设定为:通过高中阶段三年系统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向高等院校音、体、美相关专业输送合格的艺术特长生, 使艺术教育的高考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并保持逐年有所增长的态势。

3. 艺术班班级设置及文化课教学

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加强艺术教育。同时, 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可偏废。因此, 学校高中艺术班可按两种体制进行班级设置:一是音乐、美术学生独立或组合编班, 以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设置和实施;二是体育特长生分散编入同年级普通班中, 以普通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影响和促进体育特长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四、实施措施

1. 实施灵活的办学机制

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 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性支持, 为学校艺术教育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在此前提下, 实施校际联合办学的实践:由学校提供优越的条件邀请和吸引兄弟学校专业教师前来学校办班、讲学, 以此辐射和带动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鲜明特色的形成、完善。同时, 校内艺术班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人员安排等方面采取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灵活的办学机制。

2. 执行新型的艺体教育课程体系

艺体教育由艺体特色班、艺体必修课、艺体选修课程、学科课程的艺体渗透及艺体课外活动五个方面构成。这五个方面共同推进、相互影响, 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艺体素养的渗透, 以期产生持久的教育效应。

3. 完善艺体特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艺体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将艺体特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评价目标进行考核, 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教学过程及行为进行严格管理, 以此规范艺体特色教育。

4. 继续加强艺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有特色, 师资是关键。在已有分配、招聘、选调等渠道吸纳责任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艺体教师的基础上, 学校可通过校本教研、培训等方式, 进一步提升艺体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5. 深入开展艺体教育的教学研究

努力倡导和鼓励艺体教师积极投入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 规范艺体教师教学和教研行为, 促使艺体教师朝专业化发展。

6. 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办学

要加大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力度, 争取与更多的艺体院校进行合作。

五、实施步骤

1.初步建立健全艺术特长生招生机制, 拓展招生范围, 适度扩大艺术生招生规模, 并按计划进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与普通班学生培养结合的探索实践。同时, 尝试引进合作院校前来学校办班授课, 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合理安排艺体教育场所, 通过建设标准音乐教室、专业美术教室、舞蹈教室, 增设教师画室、美术作品展室等增添音、体、美教学的基本设施, 为艺体特色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创造优良的条件。

3.加强艺体特色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 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及专业技能, 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备特长教育中的紧缺教师。有计划地向中央音乐学院、西北师大等合作院校选送业务能力强、具有可塑性的中青年艺体教师进行深造, 以期打造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 促进艺体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育改进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全国范围内创建特色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为我们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和支持。我们将励志进取、知难而进, 努力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创建和谐师幼关系对策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师幼关系;和谐;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良好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谐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写道,“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建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一、和谐师幼关系的内涵及在幼儿教学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

师幼关系是指教师与幼儿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是在共同的交往中形成的,是师幼互动的结果。既体现师幼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体现两者互相联系的方式和性质。师幼关系和谐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谋求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积极互动、相互促进、以教师、幼儿互为主体的师幼关系。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师和孩子之间不断地良性互动,促进双方和谐,健康的发展。

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亲子、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突出。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幼儿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仔细分析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在和谐师幼关系创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中国教育现状是师长为尊,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孩子受批评多受表扬少。往往教师在批评某些孩子时常常说“你看人家‘某某’表现的多好”,或者单一孤立一些表现不好的孩子,这点在幼教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这样就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幼儿在成长中自信心的建立。久而久之,教师和幼儿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二)不能正确处理幼儿人格尊严与教育的关系

虽然幼儿教育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但在传统观念里,幼儿还是被看做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幼儿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教师都能认识到教育幼儿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但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会以强制、管教的方式对待幼儿,因为,他们相信从严管教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都能树立“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些问题。如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和约束幼儿,从而忽略了幼儿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能动主体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创建和培养和谐师幼关系的主要对策建议

针对师幼关系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尊重幼儿人格及提高幼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探索创建发展和谐师幼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解放传统的“照顾”思想,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教师要树立适合新时期幼儿成长的教育观和与幼儿心理相适应的新型幼儿观。现代社会中的幼儿“独立性”较强,见多识广,问的问题也经常超乎想象。他们渴求平等、友谊、理解。幼儿教师要善于引导,投其所好。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学会融入到环境中去。以往那种“看”孩子的幼儿教育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老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定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避免因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而带来消极影响。幼儿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性。不管幼儿是聪明的还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听话的还是顽皮的,都要能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应该主动调整对幼儿的行为,使师幼关系互动,形成一个平等的、积极的、有利于师幼关系发展的新型师幼关系。

(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日常的教学和幼儿主题活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没有给幼儿施加外来压力的教学环境中,非常有利于师幼之间有效互动的,如果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的操纵和控制,去导演或者指挥教学活动,或者干脆放任自流,不干预幼儿的活动,必然影响建立积极有效的和谐师幼关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扮演伙伴角色和儿童一起游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中,会真正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地、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教师能够在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等,为今后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依据和素材,为发现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提供细致观察的机会。

(三)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要当好一个先生吗?那要先当好一个学生,只有当好了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人格上没把孩子当成民主、独立、平等的主体,导致孩子被训斥,创造力被扼杀,表现欲减弱,严重影响了师幼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的需要,尊重幼儿及其独立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获取成功感。但这种尊重和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对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通过慎重的观察和判断,利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设法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和谐师幼关系创建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和谐的师幼互动中吸取经验和养分,逐步提高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和谐师幼关系的创建。一是要提高对幼儿的领悟能力。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表面现象、主观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在误解的基础上开启与幼儿间的互动,必然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不断循环的互动,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型的接纳心态,充分了解幼儿外在行为和内心想法,确保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合理、积极的反馈,从而实现良好的师幼和谐互动。二是教师要提高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互动的过程在回味一遍,进行一个小结。一方面,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动作、与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促进下阶段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互动中的言行、态度是否合理、是否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要经常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改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促使师幼互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介绍同学特点的作文1000字下一篇:物业清理楼道杂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