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2024-10-20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共8篇)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篇1

构筑家庭安全防线 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家庭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但构筑什么样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从何处下手,怎样操作,才能取得广大职工、家庭的认同和参与,最终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电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经过实践和探索,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构筑陕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必须从我们所面临的行业特点及家庭的情况出发,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构筑家庭安全防线的新路子。

一、探索实践企业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新路子

一是明确一个思路。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的本质和核心在于人。一个不为职工、家庭所普遍认同和参与的安全生产家庭文化建设工程,其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建设功在当前和长远,利在全体职工、家庭,我们应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确定了一条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建设思路:就是借用企业文化模式,将书本上提出的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理念识别(MI)的顺序颠倒过来,从理念识别入手,走下去,先后深入基层一线班组家庭170多个(次),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学习探讨和交流2000多人次,帮助职工、家庭认识到家庭安全保平安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明确一个目标。愿景和使命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精神基础。我们确定,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建设“一强三优”陕西电力,让职工、家庭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三是干群高度认同。领导层首先需要对企业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价值最大化目标有统一的认识,并在经营决策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同时,以价值理念为导向,确立统一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才有可能坚固。

2003年3—8月,我们在全系统职工家庭中征集企业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理念表术语近700条。经过自下而上、由上到下反复讨论,确定了以“敬业诚信,拼搏奉献,平安幸福、追求卓越”为核心与陕西省电力公司企业精神相符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理念。这些植根于基层、来源于家庭、发自职工肺腑、凝聚干群智慧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理念表述语,首先成为各级女职工委员会集体力行的座右铭,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女职工的认同,并逐渐升华为陕西省电力公司下属各企业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的行为指南。

二、突出以人为本,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

我们将安全生产家庭防线作为女职工工作的一项基础和重点,提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平安至上”。“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要素和最具活力的资源,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力。

“安全第一”就是把安全生产视为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安全是基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工作中做到“可控、在控、能控”,以“零违章”、“零缺陷”实现“零事故”。

“平安至上”包含着个人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既体现了个体安全,又涵盖了整个安全,使企业平安和谐。

一是围绕安全生产这一中心工作,提出以“三保、两强、两化、零事故”安全管理方针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理念。

“三保”是指“齐抓共管保安全,落实责任保平安,消灭隐患保安宁”。“两强”是指“加快基建强电网,全员学习强素质”。“两化”是指“精细管理规范化,精心作业标准化”。“零事故”是指“消灭违章零事故”。

“三保、两强、两化、零事故” 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固化职工、家属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责任,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带动标准化、精细化的企业安全管理与职工、家庭“我会安全”的主动安全意识协调作用,共同提升,确保职工时时处处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各项规定,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工作。

同时,总结成功经验,凝炼出了具有家庭特色的安全观、安全誓约、安全座右铭。

安全观是:零缺陷零违章零事故。

安全誓约是:我永远把家庭幸福放在第一位。

我一定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对人身、亲人、电网、设备的安全负责。

我决不违章,坚决纠正和制止家人违章,保证安安全全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我保证规范作业,严格执行《安规》和作业规范。

我保证积极参加安全活动,认真接受安全教育。

我若违反誓约,工作失职,愿接受严家人和企业的厉处罚。

安全座右铭为:安全无小事,每天零起点。

二是树立一个信念,只有加强管理、真抓实干,才能构筑坚固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才能塑造出职工认可、符合陕西省电力企业实际的安全生产家庭防线。

第一是真抓实干。深入生产现场,通过奖惩并举,认认真真抓落实,一方面对表现突出的人和事加大奖励力度,一方面严肃查处违章不放松。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各级女职工委员会下现场累计1036人次,发现违章56起,处理违章153人次,罚款44970元,奖励50余万元。从2002年至2005年,全系统共有近1000个家庭相互签订了《保安协议》,根据《保安协议》查处违章213起,罚款14余万元,奖励200余万元。使违章人员家庭受到了深刻教育,违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员家庭的安全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各级女职工委员会以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将安全管理的关口移至每个家庭,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进行控制,通过家庭安全签名、家庭安全书信、家庭安全才艺展示等使职工家属、离退休职工心系安全,形成了单位、职工、家庭共保安全的坚固防线。

第二是推行安全生产家庭防线“T理念”,丰富企业安全制度文化。通过实施计划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将“年有目标、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能控制”的管理原则,落实到了对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全过程的预控、可控、在控、共控上,建立起了“T理念”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1、今天(Today)的工作今天做好。我们明确提出,今天是明天的基础,只有确保每一个家庭“今天”的安全,才能保证每一个家庭“明天”的安全。确保现场预控可控在控无违章,制度建设是关键。咸阳供局先后修订完善了《防止人身事故规定》、《安全生产奖惩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施工检修作业,对大、中、小型工作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制定了各专业《现场作业规范指导书》共143种,将每项专业工种中各级人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制度文化。

2、明天(Tomorrow)的工作今天介入。提前安排明天的工作,宝鸡供电局每日的生产工作碰头会最能体现这一特色。每天下午16:30,各单位汇报当天生产工作完成情况,提出第二天生产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工作项目、三措、危险点分析、下现场人员等,最后由局领导和主管生产部门合理安排,有效控制。坚决做到“五不开工,即:“无计划不开工,班前准备不充分不开工,‘三措’不落实不开工,领导干部和监督人员不到位不开工,无作业程序卡不开工。”

三是活化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全面营造“平安、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

1、四位一体家庭联动共控。整合安全生产四个体系家庭的资源和力量,联动共控,形成了党政工团的家庭都参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和民主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委工会团组织所在家庭的优势,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陕西送变电公司在全司党员中开展的“党员家庭责任区”活动、“党员家庭身边无违章”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党员家庭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西北电建集团公司组织职工家属到单位、到基层、到一线参观体验,座谈交流。安康水电厂共青团组织开展了“青年夫妻安全示范岗”活动。西安供电局离退休党总支组织老同志充当家庭“安全督查员”发挥了家庭安全防线作用。这些都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2、“三静两动两创建”营造氛围。三静是《陕西电力公司工会网》、《工会信息》、《文明新风户、三好女职工系列丛书》三个主要平面载体。通过在《陕西电力公司工会息网》上链接《女职工工作主页》,搭建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建设网上平台;通过《工会信息工会信息》宣传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定期编著以安全生产家庭防线为载体的《文明新风户、三好女职工丛书》为形式的文化环境建设,达到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理念的潜移默化效果;发动广大女职工积极撰稿,编辑文明新风户、三好女职工文化建设丛书,使企业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建设丛书成为陕西电力职工自己的著作。

两动一是举办“流动讲座”。“流动讲座”不固定时间和场所,由基层单位、班组来决定讲座的时间、地点和学习的侧重点,“流动讲师团”随叫随到。讲师队伍包括机关各部室的管理人员,基层

班组长、生产、经营一线职工、家属等。讲座方式采取座谈、授课、讲演、互动交流等多种手段,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安全生产经验、家庭平安温馨提示等。二是认真开展“访谈交底”职工、家属思想动态分析活动。制定了《开展安全生产家庭防线“访谈交底”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活动实施意见》,建立了完善、规范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分析常态管理机制。

两创建一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部室、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家庭等各个层面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搭建起企业内部学习-交流-反思-共享的平台,为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和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二是开展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将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纳入“文明新风户”、“文明班组”等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固化职工家庭安全文明生产行为,为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夯筑底蕴。

3、将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引入生产班组安全文化之中。在今天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都利用企业的“文化墙”,通过视觉识别的表现形式,将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蕴含其中,具有塑造企业形象,美化生产办公环境,将企业理念内化于职工的心智模式之中,从而起到警示、规范职工行为等多重作用。

咸阳供电局的“文化墙”就将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引入生产班组安全文化之中。他们在每面班组文化墙中,都有一块最为感人的部分――“温馨小家”。在“温馨小家”中,班组每名成员的全家福照片张贴上墙,下面有妻子、丈夫或子女的安全寄语,“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安全带给家庭欢乐,安全编织家庭幸福的花篮”,仿佛亲人就在眼前。在沣河变、兴平保线站、咸阳集控站等班站参加的西北电网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劳动竞赛活动中,他们的班组文化墙成为最受检查组专家注目和好评的一大亮点。

4、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家庭安全知识竞赛、三好女职工演讲、家庭才艺、服饰展示、开展以和谐、关爱、亲情,关注企业‘大家’关爱职工‘小家’为主题的“我爱我家、一封家书”系列征文等活动,融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宣传教育于活动之中,家庭成员讲安全、要安全、保安全蔚然成风,为企业安全生产形成了一道以家庭为载体的坚固防线。

四是抓学习强素质,为深化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提供坚强支撑。

要保证企业安全、稳定、和谐,职工家庭平安是基础。我们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活动为载体,加强教育培训,开展主题实践、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等形式,着力于提高职工队伍的“五大素质”,提高企业的“十大能力”。

1、集中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今年,各级女职工委员会都配合企业举办了安全知识系列培训班。安康供电局聘请局生产管理专家,分别从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以及规范化作业、安全规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授课,并组织家庭观看了省公司组织拍摄的系列规范化教学片。

2、抓基层职工技能培训。女职工委下文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工作开展职工技能达标培训。汉中供电局通过请厂家人员讲解、进入现场操作等方式积极开展各种专题培训。仅今年元月至7月底,全局各类培训活动已达68次,组织观看教学片46次,培训率52%。

3、搭建网络化培训平台。培训网络化在系统各单位内部网页上得到充分展示,西安供电局培训园地栏目就将内容涵盖电力法规宣传、培训思路、各专业岗位规范、作业规范,知识问答和技术难点等展现出来,让该局职工、工家属既可以在线学习相关法规、专业技能、查阅资料,也可下载存盘离线学习,还可在网页上发布帖子进行主题讨论。特别是针对变电、送电等操作性强工种制作的“百问百答”栏目,受到了广大职工家庭的欢迎。

4、抓家庭安全意识养成教育。

用事故案例警示人——有针对性地组织事故警示教育安全主题日活动,对于系统内发生的各类事故,组织职工、家庭观看,汲取教训,举一反三。

用先进事迹熏陶人——渭南供电局工会特邀职工、家庭举办“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演讲比赛。紧密联系本职工作和生活实际,让职工、家属畅谈自己在安全上的心得体会,讴歌身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以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感情表达自己对安全、对生命的态度,使在场职工深受教育。

用技术比武锻炼人——咸阳供电局以参加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的330kV沣河变电站、330kV兴平保线站、110kV咸阳集控站为标杆,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使职工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自觉学习安全技能,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做“懂安全、会安全”的职工。

通过几年来的构筑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是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是企业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生产家庭防线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职工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的基础,活化载体是安全生产家庭防线的重要途径,全员认同和参与是安全生产家庭防线取得实效的关键。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接纳学生

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 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支配下度过的,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不论学习哪一门课, 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 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学生, 要学习, 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 也都会希望有个好教师, 且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就如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 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那么, 为师者首先要放下控制心理, 接纳学生, 要逐渐克服和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每一个学生, 向学生开放自己心理空间, 去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 也让学生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师生之间心心相印;在深入理解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不讽刺挖苦、辱骂训斥学生, 不给学生施加各种不正当的压力。接纳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和宽容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优秀潜能。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 就要欣赏每个学生的存在及其优点, 对学生表露出来的任何感情, 不管是令人满意的, 还是使人不快的, 都应表示接纳。教师还要信任学生, 要能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短处和错误, 维护他们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对于学生的缺点、短处和错误, 不当面严厉批评、斥责、讽刺、挖苦,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真正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追求进步, 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斥责、同伴的鄙夷中沉沦。学生是有个性、有精神、有追求的主体, 教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了解学生、接纳学生, 体验学生的经验和感情, 学生就会有心理认同、心理自由, 就不会生出逃避需要, 且以此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接纳学生是基于平等的向师性, 也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基础。只有接纳, 教学才会有期待、亲近, 而没有排斥、回避。只有接纳, 师生才会更容易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而没有距离感。

二、重视学生

分析教师管理学生和形成学生理想行为的各种策略和方法, 就不难发现, 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佳策略是重视学生。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注重采用积极的状态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学生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尊重。学校的课堂经验也表明, 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鼓励学生发表想法, 在管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相反, 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如果教师对其努力缺乏应有的肯定和认可, 他就不会做出任何积极的反应, 也会变得压抑, 甚至抱怨教师的“无暇注意”。因此, 教师要设身处地, 用学生的角色来理解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去体验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 增强学生自我价值认识, 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调整改进教学, 也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参与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的决策, 师生如有不同意见, 用讨论、商榷的方法来达到一致, 而不是听凭教师独断专行;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要注意能与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要用亲近、微笑、点头给予表示;当学生安静或者等待回答机会时, 要给予鼓励,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状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调动积极性的强化, 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反应, 不应忽略或者嘲弄, 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教学气氛和学生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控。当发现气氛沉闷、学生神态迷惘、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时, 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降低难度;当发现学生热情不高、思维不积极时, 要考虑加快教学节奏;当发现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涣散时, 要及时变换教学节奏, 穿插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人能够做的, 比他现在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也就是说, 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比现在好。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 要对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因为如果教师相信学生有能力, 对学生的态度就会积极, 对学生的期望也会较高, 他们与自己期望相适应的系统积极对待会直接造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处境, 使学生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 并据此形成较高的自我期望, 使学生的动机水平提高, 学习兴趣增加, 并最终导致积极的教育后果:学习成绩优良、智力发展加快、个性的各个方面平衡健康地朝着社会期望的方面发展。更重要的是, 良性的教育后果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态度、期望和与之相适应的积极对待。而相反, 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有能力, 对学生就会是消极的态度和低期望, 学生在教师的忽视、否定中也会形成低的自我期望, 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也会下降, 教育后果消极, 这样一来, 教师的消极态度和低期望得到验证, 产生更低的期望和消极对待,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也会每况愈下, 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毫无疑问, 教师作为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 要冲出按照既有印象和期望的轨道来看待学生,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 要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方面和变化。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学生有能力、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也是教师的责任。只有积极地期望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才会不辱教师的使命, 才没有辜负学生把教师放在自己的“重要他人”行列最前头的美好情感, 才没有偏离教师的社会角色。作为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活动的特性, 随时要提醒自己要相信学生有能力, 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随时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和变化, 并及时调整自己心目中的印象和期望, 使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对待能够起到引导其积极改变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 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期望, 要积极创建和谐、融洽的氛围, 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信自己, 让学生主动尝试, 自我决定,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意识。

四、让学生有安全感

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每个学生所渴望的。在课堂上, 学生都渴望知识、渴望沟通、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自我实现。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 应有意识地制造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有安全感,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幼稚甚至错误而感到紧张、压力和耻辱, 让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与习惯受到充分的尊重, 让学生之间不会因学习的问题产生偏见或歧视。教师要避免因错误理念和下意识行为, 于有意无意之间,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无奈、负担, 甚至对教学产生厌恶和恐惧的情绪。营造课堂上安全祥和又充满生气的氛围, 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才能达到高水平。宽松而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有效、和谐的课堂追求的, 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所必需的。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收获成功、享受快乐、激发梦想, 让学生在拥有情绪安全感的前提下, 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充实自己。要让学生有安全感,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体验、思考、探索, 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调整,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教师要做到无论对任何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 都要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 使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有安全感, 才会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地、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在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中, 教学才会和谐自然, 师生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 才会交流智慧、沟通精神。

创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篇3

一、 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其作为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所指的是事物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从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来看,它包括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师生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等等;从和谐校园的形成过程看,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立足于调和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其成为一个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系统;从和谐校园的结构形式看,和谐校园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主要表现为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从和谐校园的内在精神实质看,主要表现为树立了依法治校的观念,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的理念,形成民主的氛围,广泛调动积极因素,学校师生员工之间形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氛围;从和谐校园实现的目标看,和谐校园要获得一种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和谐校园就是指校园内部各种关系以及校园与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提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公正、合理、合法、有序,并能够使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和状态。

二、 创建和谐校园的现实意义

1.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创造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和校园环境。学校是社会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的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功能,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创建和谐校园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要在教育目的上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服务人,这正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2.创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和谐校园的实质应该是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全民的、大众的、普及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事业中最突出的矛盾即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要求和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而要减缓矛盾、解决问题,就需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因为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学校各方面协调持续和谐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学校各方面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和谐发展,所以创建和谐校园,符合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符合增强校园生机和活力的现实需要。总之,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3.创建和谐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国家和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校园和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德,凝聚师生员工的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就是要营造一种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探索一种学校教育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机制,形成一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创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需要

校园安定有序指学校组织健全,学校管理完善,教育教学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校园安定有序,才能使学校各组织机构协调运转,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才能真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

三、 创建和谐校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面临的任务很多,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从具体实践来说,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要努力实现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校园内的人际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创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力量,学习的催化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是决定师生关系距离、沟通师生感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师生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在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和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二,学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学生在校园内人际交往的发展蕴涵着教育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成效。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还要看到学生间关系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力。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健康成长。第三,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只有将教学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统一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凝聚力,共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要努力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统一

学校培养人才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和完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统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生活的核心是课堂,学生生活的核心是学习,课堂是教学活动产生作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节奏和谐。因而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使课堂和谐就成为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二,要主动克服“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如灌输式和强制性的陈旧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忽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等。第三,要不断丰富“教”与“学”的内涵。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和深化,不断增添新知识和新成果,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热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3.要努力实现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统一

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统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系统有计划,但其影响却是长期的和潜在的,有时甚至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它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具的优势,指导和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离不开社会,学校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以满足学生发展自己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施展教育,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积极因素,预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消极因素,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最大效率,培养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社会的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又直接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只有三者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密切配合,才能营造出富有内涵的全方位德育、智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川生,郑师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3]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篇4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建设,倡导建立“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这是新时期我党重视家庭建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创建和谐家庭也正是在新时期崇尚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寓于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中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创建和谐家庭,既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这其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认识尚未完全理清,本文将着力于解决这些认识问题。

论文关键词:家庭责任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家庭美德 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 社会风尚

一、从和谐思想的由来看,和谐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智慧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中国古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戴震在《原善下》中说“中和,道义由之出”等。又如西方古代赫拉克利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说“一切都是和谐;和谐是普遍的、一般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等。归纳起来,古人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和谐”本身并不排斥差异与对立。只有事物内在的差异即事物本质的差异才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谐。(3)“和谐”不仅仅指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矛盾乃至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4)“和谐”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后经过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为一套指导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和谐家庭”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从概念上讲,和谐家庭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新模式,是新时期“五好文明家庭”等家庭创建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并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类似“和谐家庭”的提法还有“幸福家庭”等。相比之下,“幸福家庭”更多强调的是主体对家庭生活的舒畅和愉快感受。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和谐是幸福家庭的精神要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历来是家庭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和谐为家庭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系统的角度看,和谐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要素间高度耦合的均衡稳定状态

首先,家庭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及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存在如下基本特征:(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这种边界是指将系统、子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同时,“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家庭必须适应因其成员的成长或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各种变化,否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状况。(2)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则(明文的或潜在的)。“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这些规则包括明文的,如我国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规范;也有各种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大人对小孩的权威。“家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均衡和稳定”。(3)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恒定作用,或者说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这是指家庭内部协助其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即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总是会趋向于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当然,这种恒定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当改变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家庭系统也就无法维持其稳定状态。

其次,家庭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可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中心特点也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是重新确立被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针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家庭功能缩小论、解体论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就认为,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功能以及亲属相互扶助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众多社会功能执行主体大幅度取代,按照产业化社会“基础社会衰耗法则”,家庭、亲属的结合功能处于解体和缩小的过程中。但即使如此,当前社会的家庭所承担的功能依然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总体而言,我国的家庭目前依然承担着一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而且,家庭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越高,家庭系统就越稳定与和谐。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自然随之出现问题。所以,如果家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加强社会干预以帮助其恢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针对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社会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构成的威胁和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的稳定,满足家庭成员的利益需要”。夫妻、亲子、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家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来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在家庭的发展过程当中,夫妻关系不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亲子、兄弟姐妹子系统也对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建和谐家庭,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的和谐才会成为可能。

最后,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乃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策略。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始终都是一个生活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所以,一旦家庭系统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协助其家庭成员去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将会至关重要。

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发展中形成的。

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和谐家庭即永恒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和谐家庭的本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中形成的。

首先,家庭关系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家庭成员通过互动建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因此,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家庭不仅承担着满足其成员需要和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依其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行动,包括需要、价值观、目标及资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与家人互动中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利益及追求;但由于资源(爱、注意、权力、金钱等)往往都是有限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现象。和谐家庭是斗争和妥协互动的结果;家庭成员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各种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共生。除了因资源有限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内部冲突,如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争执、因期望与现实差距而产生的抱怨等等。总之,家庭内的冲突会始终存在、不可回避。

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它可以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维持。冲突对于家庭之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在不破坏家庭结构的前提下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具体而言,家庭冲突这种“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1)“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2)“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走向和谐”;(3)“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沉淀下来最终导致家庭的完全破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尽快改善、修正不合理因素,而使得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当然,也不能对冲突放任自流甚至故意多制造冲突。要积极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冲突,重要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家庭冲突(而且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使它不至于成为伤害家人和分裂家庭的力量。

再次,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家庭减少不稳定性与不和谐的发生。一般而言,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沟通。除了语言,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交换的重要方式。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从家庭内部看,沟通有利于感受彼此的心意,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和不和谐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夫妻之间通过沟通,能够彼此了解对方情感和意向,消除误会;良好的沟通还可以缓解紧张烦躁的压力,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家庭成为快乐的天地,养精蓄锐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或缩小“代沟”,往往与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正相关。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外在系统看,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紧张与矛盾,为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在环境,这同样会有利于家庭本身的和谐。以邻里关系为例,虽然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已趋于淡化,但是依然无法否认邻里对家庭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作用。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做到“安居”,除居家平安之外,邻里也要和谐平安。如果邻里不和,即使不是“后院起火”,而是“大院起火”,会使人心情不快,难以“乐业”。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家庭的和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从家庭自身的发展来看,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会影响家庭和谐程度。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家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源自发展学理论。家庭本无生命,组织家庭的成员赋予它生命。在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动态系统,不是固定不变,它随时都在改变与调整。“家庭也像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个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大多经过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而形成一个生命周期。家庭发展也有其周期性的历程,从两人结婚共组家庭开始,到夫妻离异或一方死亡而结束,经历各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家庭生命周期”。换言之,“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表示的就是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一般而言,处于相同阶段的家庭,大多历经相似的时间安排或阶段连续性,因而有着相似的情况、待克服的困难及需要完成的阶段任务与特质。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便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特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对家庭的发展是相当具影响力的。当家庭无法因应当前阶段的特殊需求;或是无法达成此一阶段的任务需求,进而忽略问题而直接跃入下一阶段时,就可能导致家庭停滞不前或延缓下一阶段的成长,严重者可能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甚至瓦解。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和发展的纬度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重要启示:(1)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2]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若重点的发展任务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或者家庭不能根据阶段之间的转折而相应做出调整,不仅容易遭遇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而且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f3)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也是需要家庭成员加倍投入精力,努力做出适应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四、从外延来看,和谐家庭是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

对于和谐家庭,人们往往仅限于从家庭内部来理解,似乎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良好就是家庭的和谐,其实这是片面的。从家庭生态理论来看,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涉及到家庭本身、人类制造的环境(包括道路、开发之土地、都市建筑、人工物质、被污染的水、空气等)、社会一文化环境(包括人类方面即邻里社区,文化方面即语言、法律、规范、文化价值观、模式,社会经济方面等),还包括了自然物理一生物环境(包括气温、气候、水、泥土、矿物质、植物、动物等)。因此,要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本身(家庭内部)的和谐,而是一个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这个同心圆结构,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四个层次。

首先,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内核和基础。家庭中的“成员个体”作为家庭这一系统的要素,其本身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在整体上能否和谐。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出现自身不和谐的状况,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整个家庭的平静、和谐就会遭到破坏。个体身心和谐,既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因素,也取决于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在社会因素方面,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睦的家庭关系、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等。总体而言,要创建和谐家庭,必然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用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平和的心态接受差异,从而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

其次,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这种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不仅指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融洽,还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与忠诚等内涵。美国家庭科学博士约翰·迪凡教授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的2.1万多个家庭的调查,总结出了家庭幸福和谐的六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这对我们理解家庭内部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致而言,在家庭系统内部,和谐家庭体现为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人际关系,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等。简言之,情爱、平等、民主、自由、责任、宽容、进取、科学,是和谐家庭的八大要素,也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家庭系统内部,夫妻子系统的和谐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夫妻关系是维持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夫妻关系和谐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一的爱情关系”、“相互的责任关系”与“和谐的性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贴乃是夫妻关系和谐的关键。再者是亲子关系,要改变纯粹以家长或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地位状况;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学会批评,更要会激励和赏识。

再次,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保障。一方面,把“家”的概念放大到社会的范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所以,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这一大“家”和谐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家”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邻里为例,如果一个家庭和邻里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也就无法对家庭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进而必然会影响家庭成员自身的和谐以及家庭内部的和谐。所以,家庭成员要在实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的基础上,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创建相识相知、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邻里关系。要注意经常串门走访,做到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有困难互相关心,有病痛凶灾互相看望慰问;在经济上有借有还,讲诚实、信誉;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先正己后正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达到迎刃而解的目的;对待邻居的老、弱、残、妇、幼,应一视同仁,不歧视,要关心爱护,达到团结、和睦的目的;邻里间忌闲言杂语,互挑毛病;忌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处事公开、公平、公道。

最后,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把“家”的概念从社会扩展至自然界,把自然环境当作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维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和谐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创建和谐家庭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注意树立科学理财、理性消费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普及环保理念和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装和废物回收活动;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种绿、养绿、护绿活动等。

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和谐家庭的创建是要多元化的、多管齐下的。

从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来看,需要警惕如下几个误区:(1)全盘否定和颠覆过去的家庭形态。比如,传统家庭中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已经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现在的一种倾向就是通过彻底地颠覆这些传统来实现和谐家庭的创建。这种颠覆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是需要避免绝对化(如“女权主义”),不值得全面推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2)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比如,要求家庭成员没有吵架现象等。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纯属“为创建而创建”,严重过于脱离实际,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3)标准的单一化。当前我国家庭呈现一种从传统到现代(乃至所谓“后现代”)的连续统状态,在西方社会处于不同时空阶段的家庭形态现在同一时空呈现出来。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在全社会各占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谐家庭,强行推行单一模式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中,要注意从现实出发、接纳多元、兼容并陈。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 篇5

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于促进消防部队建设,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强化消防职能作用,促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不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

一、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官兵的宗旨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消防部队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必须切实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具体地落实到消防工作中。全体官兵必须不断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落实到消防工作中,就是要清楚“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并不断丰富着我们公安消防部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内涵,做到深怀爱民之心,常谋便民之策,进一步明确为谁执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思想上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消防部队的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消防部队执法人员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做到严格、公正、文

明、理性、平和执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坚持内强官兵素质,外抓舆论导向,不断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官兵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强素质抓宣传上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部队的各项建设。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部队正规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更新的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为目标,以此来提高部队官兵的素质。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努力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当前,消防部队承担着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以抢救人员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任务,在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要提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能力,正确处理好部队职能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对职责范围内以及群众急需且有条件实施的社会抢险救援、救助,都要积极参与,圆满完成。要深入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强化六熟悉,完善组织指挥,科学制定灭火救援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实地实战实兵实装演练,不断提高官兵的实践水平。同时,要深入开展“文明执勤,文明接警活动”,从细节入手,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和语言礼仪等方面给予受灾受难群众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形象宣传和舆论引导上,要建立健全舆论研判,新闻发布机制,把握舆论主动权,加快典型培育和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推出在执法监督、灭火救援、拥政爱民等方面涌现出先进典型,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消防官兵亲民爱民的行动,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的理解和支持。

三、坚持执法与服务并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多年来,我们公安消防部队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卫国家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人民群众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各项工作离执法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消防部队为执法部门,执法是职责,不严格执法就是失职,渎职,而服务是一切执法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消防执法工作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执法就背离了立法的初衷,就会损毁警民关系,从这个定义上讲,消防执法既包括消防管理,也包括消防服务,管理与服务有时也是交叉进行的。消防执法就是服务人民群众,努力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因此,消防官兵要坚持服务先行的理念,把主动服务,真情服务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充分展示消防官兵 过硬的文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形象,进一步健全各种便民服务措施,实行窗口便民化服务。用社会法制理念审视消防工作,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消防执法行为,减少随意执法的空间,从一点一滴日常养成做起,把打击消防违法与尊重群众利益真正统一起来,把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效结合起来,追求执法与服务的有效统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

度。

四、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融洽警民鱼水关系。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篇6

优秀审计项目是审计项目中的“精品”。实施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工程能够起到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审计质量意识、审计风险意识、审计成果意识,提高审计成效,扩大审计影响。如何创建优秀审计项目,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供大家思考。

一、认真执行审计署六号令,切实打牢审计业务的基础

无论是省级还是市级优秀审计项目,其评选标准都分为两大部分,即审计业务基础部分和宏观服务的审计成果部分。其中审计业务基础部分是审计署六号令要求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应知、应懂、应会、应严格遵守的工作行为规范。如审计方案有审前调查的内容,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实施步骤具体、可操作性强,人员分工具体详细;再如审计实施程序必须完备,即审计通知书按要求下发、审计取证具体、审计工作底稿详细、审计日记要素齐全、审计报告按要求事先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法制机构履行复核职责清晰,审计业务定案会议记录齐全,审计处理的问题有相关证明材料,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到位等。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审计署六号令的各项要求,注意细节问题,做到在审计程序上严密,不遗漏、不颠倒,能够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准则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审计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当,建议切实可行,就达到了优秀审计项目基础和规范的要求。

二、超前谋划好审计项目,注重宏观服务成果的开发

从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标准来看,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占据着绝大数的比重,也就是说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审计项目才是优秀审计项目。如全省优秀审计项目总分150分,其中审计成果部分占100分,足可以看出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占据主要位置。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一是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金额。按照省级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标准,查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企业或建设单位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在1000万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在800万元以上。要达到以上标准只有在较大的审计项目中才能满足。因此,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此问题。二是在促进增收节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增收节支包括上缴财政、罚款、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归还原资金渠道等。三是揭露出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主要指揭露出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有关人员被公检法或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这部分占20分。四是审计结果被通报。主要是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被通报,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力。五是审计信息被党委政府采用,表现在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在党委或政府的有关信息刊物采用刊登。如《滨州政务信息》或《滨州信息》,都是审计信息采用情况的载体;六是审计信息被党委政府领导批示;七是被新闻单位采用;八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规章制度。从以上加分因素来看,一般来说,要取得宏观服务的成效,也只有党委政府领导关心的问题,才容易引起领导的关注,所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容易得到领导的批示,从而在较高层次上产生影响力。

三、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和办法

要做好优秀审计项目工作,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认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找出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缺乏创建优秀审计项目的基础。一是缺少大的案件、审计查出的违纪违法问题较少、宏观服务成果层次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二是法制基础工作不牢固。目前各县区审计局还没有专职法制机构,有的县区审计局法制复核人员是审计业务人员兼任,审计质量复核工作流于形式,对如何创建优秀审计项目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三是缺乏争先创优的强烈荣誉感。大多数审计机关的考核标准尚须进一步完善,优秀审计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先树优标志还没有被认可,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问题,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政治热情,从而影响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对评选优秀审计项目认识不到位。从近几年审计质量检查情况看,有很多项目具备优秀审计项目的条件,但由于对优秀审计项目的认识存在偏差,失去了被评选的机会。如认为优秀审计项目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还有一些同志担心上报参加评选后会有“后遗症”,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去年审计质量检查时,发现一个审计项目不错,基本符合省级优秀审计项目的条件,只是在一些技术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由于顾虑,自己又进行了“加工”,结果违纪违规金额降低了,从而失去了一次参选的机会。

(三)执行审计署六号令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审计方案的制定。在去年抽查的70个审计项目中,90%审计项目没有实施审前调查程序。有的审前调查时间、方式不能满足审计要求,流于形式;有的审计项目目标不准确,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不强;有的未按规定审核、批准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有的实施方案照抄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方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还有极个别的单位存在事后补审计方案、编造审计方案应付检查的问题,致使审计方案无法发挥质量控制源头的作用。二是审计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是执行三级复核程序不到位。有的没有按规定设立专职复核机构和人员,多数审计项目没有实施质量复核程序,个别审计项目即使实施了质量复核,也由于受复核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局限,致使复核工作质量不高。有的先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再复核,程序颠倒。三是审计业务基础性工作不规范。编写的审计日记不符合要求,多人合写、事后编造日记的问题突出。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有的审计底稿缺少问题定性和法规依据;有的对发现的问题或者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重要事项,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取得不合规,有的应当收集原始证据或复印件,而以审计人员编制证明材料取代,缺乏证明力;有的审计证明材料无被审计单位签章,也无审计组的说明;有的审计报告采纳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但未取得相关证据;有的取证不清晰,相关证据不强,无法准确认定违规事实;有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反映的问题未取证;有的审计证明材料无审计人员和审计组长签字;有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雷同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审计质量。

(四)审计执法力度不够。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在审计中查出的问题都应当依据该《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理,该移交的要移交,该处分的要处分。从去年抽查的70个审计项目中,没有发现一起按照《条例》规定予以移交处理的项目,对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执法到位,切实维护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也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创建工作增加有力支撑。

(五)审计项目的后续开发力度不够。在某些部位相互脱节,缺乏协调和整体作战的意识。比如审计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仅限于收缴档案,而忽视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情况的指导。信息宣传工作与审计项目结合上不够,特别是对于达到优秀审计项目标准的,在信息宣传的深入挖掘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在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建议方面还缺乏全方位的跟踪落实机制等。

四、发挥法制机构核心作用,指导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加强宣传指导,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各级法制机构或专职法制人员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创建优秀审计项目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审计人员明确省、市级优秀审计项目的概念、内容、标准和评选办法,加深理解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的重要意义,积极为领导在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计项目创建中当好参谋助手,制定好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标准和奖励政策,把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引导到争先创优、创造性开展工作上来,推动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业务质量管理,提高规范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法制机构或者专职法制人员要按照审计署六号令的要求,认真搞好审计业务质量复核。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中处理处罚的问题,在问题定性以及处理处罚等方面认真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切实把好“关”,发挥好“再监督”的作用,尤其对符合优秀审计项目条件的项目要从优秀审计项目的要求出发,严格按照优秀审计项目的标准进行质量检查,督促完成有关事项。如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业务定案会议、审计实施方案的规范等,切实搞好跟踪指导和服务。

(三)督促抓好各种成果性资料归总,扩大宏观服务的成效。法制机构人员不能等同于一般业务科室的人员,要时刻有优秀审计项目的意识,关注审计成果,及时给业务科室当好参谋,帮助出出主意,督促搞好审计成果的汇总工作,及时从优秀审计项目角度提出整理和汇总的意见建议并督促抓好落实。

五、积极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争先创优的氛围

优秀审计项目的创建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进,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一)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要成立“优秀审计项目推荐、评选、管理委员会”,全方位地抓好优秀审计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要围绕创建优秀审计项目,形成法制科具体承办、全局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积极性。要通过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解决“干”和“不干”就是不一样的导向和用人机制。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完善《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和《优秀审计项目奖励办法》,加大奖励措施,尽快把创建优秀审计项目纳入评先树优、干部提拔任用的量化考核指标,形成以创建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为契机,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宏观服务水平的业务工作格局,把培养锻炼和干部提拔使用纳入到优秀审计项目中去,切实发挥好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真正形成一种管用、好使的长效机制。

(三)内部职能机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积极争创的氛围。打造优秀审计项目,决不是单靠哪一个科室、哪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须紧紧依靠党组的正确领导,各个职能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首先从领导层面,要谋划好全局,尽量安排一些大的审计项目,从客观上具备查出较大违纪违规问题、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其次法制等有关职能机构要发挥出总揽全局、谋划好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对可能进入优秀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精心指导和安排。信息宣传机构要围绕打造优秀审计项目发挥出信息宣传指导的作用,对可能进入优秀审计项目的项目在信息宣传稿件的撰写上及时进行指导,争取在较高层次上有信息、宣传稿件出现。信息宣传工作应紧紧围绕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工作而展开,不要搞成两张皮,各自为战。要坚持做好一个审计项目跟报一篇信息、出一篇宣传稿件的制度并强化考核,对不按规定完成信息、宣传工作的科室单位进行通报,辅之以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档案管理和指导,做好审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审计项目具体实施单位要严格执行审计署六号令的各项规定,尽量做到审计日记、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的规范化,切实打牢提高审计质量工作的根基。

关于创建广西特色小镇的几点思考 篇7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2014年, 浙江省开始谋划“特色小镇”建设。2015年1月, 浙江省提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 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 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15年6月, 浙江省公布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做法,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 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及在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 意义重大。

2016年10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浙江召开了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会议, 公布了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 广西鹿寨县中渡镇、恭城县莲花镇、北海铁山港区南康镇、贺州八步区贺街镇等4个镇入选。

浙江省创建的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建制镇, 主要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 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其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

(1) 不是建制镇概念, 主要是镇中镇、村中镇、园中镇和厂中镇等。

(2) 产业特色是其特色小镇的核心。

(3) 特别重视文化特色的形成和挖掘、展示和运用。

(4) 每个特色小镇必须建成乡村旅游精品。

(5) 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投入, 活力主要来源于机制创新, 产业、文化、旅游、人居环境四位一体, 同步推进。

二、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和经验做法

浙江省于2015年启动特色小镇创建, 计划在3年内培育100个;首批37个创建名单于2015年6月公布, 第二批42个创建名单于2016年1月公布;每个特色小镇创建周期为3年。归纳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和经验做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特色小镇创建的范围和数量

在创建范围方面:相对独立于市区, 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在创建数量方面:省级100个左右, 市级一批。同时对各种产业类型的特色小镇合理布局、控制数量、差异发展、提升质量。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

在建设规模方面:每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3年内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投资50亿元左右;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适当放宽。

(二)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内容

浙江省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 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 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特色小镇须建设产业区和博物馆 (文化馆) , 建成区需按3A级景区标准建设, 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三) 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

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 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 一是企业主体, 政府服务, 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 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 政府做好大规划, 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 政府成立国资公司, 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

(四) 特色小镇创建的组织领导

浙江省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 由市县自愿申报, 省政府公布创建名单, 按“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要求由地方组织创建, 并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后申请验收命名。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创建的组织领导, 浙江省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 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 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经信、科技、财政、国土、住房城乡建设、商务、文化、统计、旅游、金融办等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并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各县 (市、区) 是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责任主体;各地按季度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和形象进度情况, 省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_浙江梦想小镇互联网村。

(五) 特色小镇主要的政策

1. 省级层面的主要政策。

一是用地政策。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 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 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 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 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目标任务的, 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二是财政政策。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 其规划范围内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 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三是动态管理。每年公布创建名单、培育名单, 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 予以退出;对完成年度任务的, 第二年直接进入创建名单。

2. 地方层面的主要政策。

一是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年度市重点项目, 所含子项目可享受市重点项目优惠政策。二是对符合市产业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经济产业等, 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限价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价。三是对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的, 每年给予补助20万元;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 每年分别给予补助25万元和30万元。四是对新设立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按平台建设投入的20%~30%给予资助, 单个平台资助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五是市投资引导基金和市创投引导基金对特色小镇核心产业的重大投资项目, 按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实施跟投。六是创成省级特色小镇的, 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200万~400万元。入选省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并经一年考核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 先期给予40%的资金补助, 创成后再给予60%的资金补助。七是建设标准厂房、公租房, 安装宽带网, 在一定年限内提供给创业者免费使用;对需要使用公共设施的提供“创新券”支持;对在园区购买厂房和办公场所的, 按成本价供给。

_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_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特色小镇”,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智慧经济”“一号工程”等相关要求, 上城区以美国格林尼治基金小镇为标杆, 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 结合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发展条件和区域特质, 积极打造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_龙坞茶镇列入浙江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这里即将成为一个风景优美、底蕴深厚、国际知名的茶乡特色小镇。

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是主动适用经济新常态, 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创新驱动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产业集聚的重大举措, 主要的启示有:

(1) 注重理念更新, 顺势而为, 精准发力。

浙江省块状经济较为发达, 对经济敏感程度更高, 在经济整体下行, 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压力下, 能够以特色小镇创建为平台, 找准适应新常态的抓手, 搭建创新驱动的平台, 增加有效供给, 刺激有效投资, 从小城镇入手,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起, 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 顺势而为、精准发力, 这种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2) 着眼于供给侧, 振兴传统, 聚焦前沿。

一是在培育类型上, 采用“7+X”的办法, 既突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总产值过万亿的产业, 也着力培育黄酒、茶叶、丝绸等传统产业, 在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中, 传统产业小镇数量接近一半。既集中打造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 也使优势传统产业迸发活力, 增加了投资热点, 扩大了有效供给。二是在规划布局上, 突出地域差别, 形成带状规模。如依据杭州湾片区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现状, 规划上沿线布局基金小镇、智慧小镇、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硅谷小镇、制造小镇等与金融资和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产业小镇。三是产业定位上, 注重资源依托。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依托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对其的扶持与试点, 将联合国地理信息论坛永久落户, 并承担许多国家重大的地理信息测绘任务;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 主要依托阿里巴巴强大资源;其他传统产业小镇基本是在产品原产地创建。

(3) 立足自身特点, 把优做强, 把强做特。

在产业集聚上, 传统产业注重完善上下游链条, 以主导产业带动新兴产业, 形成新的产业集聚;新兴产业注重配套服务,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搭建创新发展平台。如大唐袜业小镇, 除了袜业纺织和专业市场销售外, 还有纺织机械制造以及智库等, 形成产、研、售的产业体系以及集机械制造、织袜、染整、定型、物流等为一体的上下游链条, 成为行业龙头。又如地理信息小镇, 当地企业负责人介绍吸引他们进驻的原因在于:一是创业成本低, 小镇提供了免费入住的公寓、厂房等 (或政府以成本价将房产出售给企业) ;二是上下游产业配套好, 围绕企业发展所需的上下游产业基本齐全;三是产业集聚强, 小镇基本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地理信息产业基地。

_依托京杭大运河的运河财富小镇正在规划中。

(4) 破解关键环节, 创新机制, 合力推进。

一是培育政策干货多。招商引资的“买点”和“吸引力”主要在于土地政策和财税政策。浙江省紧扣主题, 在土地上推出了省安排一半用地指标, 市、县安排剩余一半指标的政策, 对不能完成创建的加倍倒扣;在财税上推出了前3年全额返还, 后2年返还一半的政策, 有效提升了地方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资本吸引大。各特色小镇在创建周期内, 需完成投资不低于50亿元, 这些资金的来源基本是社会资本投入, 政府投入较少。在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上, 浙江省注重打好“组合拳”, 着力在降低企业入驻成本上下功夫、在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上下功夫, 特色小镇内入驻了数量众多的基金、股权投资和财富管理机构等。三是服务企业全方位。只要是企业需要的, 小镇就能提供;有些小镇甚至实现了“企进政退”, 由企业实施管理和服务。

(5) 统筹发展领域, 三位一体, 三生共进。

一是注重文化传承。每个小镇都配套建设博物馆或文化馆,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形成小镇主题文化品牌;甚至连梦想小镇这样以科技前沿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也保留了粮仓、水泥厂、老街等历史遗存, 加以改造利用, 让创业者既能享受城市的快捷, 也能留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注重旅游发展。每个小镇均按照3A级景区打造, 旅游小镇向5A级景区发展, 特色小镇既是产业基地, 也是景区景点, 既创造了价值, 也改善了环境, 为全省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注重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分布在镇中、园中, 既是产业基地也是生活基地, 其配套服务不但体现在产业发展上, 也体现在生活上, 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 基本实现了产城融合。

_云栖小镇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小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特色小镇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着力建设以云计算为核心, 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

_建设中的浙江地理信息园。

三、广西创建特色小镇应重视的问题

广西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也做过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 广西将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转型升级, 即将城乡风貌改造从“外立面改造+村屯环境整治”为主, 转为“名镇名村建设+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为主, 计划建设100个广西名镇名村。至2015年底, 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命名的名镇名村达到60个;同时, 广西还组织实施了百镇建设示范, 这些名镇名村百镇建设示范, 为广西建设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探索路径, 累积经验, 夯实基础。但与浙江省相比, 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最大的差距一是在创建体制方面, 浙江省以企业为主体, 我们总体仍是以政府推动为主, 筹集资金、推进工作、聚集产业, 过多地依赖政府而不是市场主体。二是在产业聚集方面, 浙江省注重围绕延伸产业链做文章, 摒弃大而广, 追求小而精, 培育产业发展的单打冠军, 并有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逐步被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方式取代的趋势。广西大多数的镇, 包括已经命名的名镇名村, 产业聚集度低, 主导产业没形成, 缺特色、缺品牌、缺市场竞争力。三是在文化特色方面, 浙江省着力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 每个特色小镇文化内涵各具特点, 文化特色融汇于特色小镇创建、产业发展、风貌整治、精神文明的全过程。广西在这方面则远远滞后。

推进广西特色小镇建设, 需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入手, 立足区情县情, 坚持改革创新, 加强制度设计, 走出一条后发展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子。

_广西名镇名村之一都安县大定村。

(1) 发展目标。

广西特色小镇发展目标, 总体上可考虑确定这么一个定位, 从2016年开始, 选择一批基础好、特色优势明显、市县创建积极性高的地区纳入创建范畴, 用5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其中, 创建5个左右代表广西最高水平、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特色小镇;创建100个左右自治区级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市级特色小镇, 形成金字塔型广西特色小镇建设体系, 形成一批经济强镇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完善广西城镇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助力“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培育时序上, 可以考虑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的办法, 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批公布特色小镇创建名录, 并按照建成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 对自治区特色小镇进行验收命名。

(2) 创建内容:

坚持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五位一体, 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一是产业发展。突出一镇一业、追求特而强。每个特色小镇主攻一个特色产业, 至于选择什么产业为突破口, 则要因地制宜。从广西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培育特色小镇, 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 应主要考虑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海洋产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 以及糖业、丝绸、茶叶、米酒、农产品、专业市场、小商品加工、边境贸易等传统优势行业和领域, 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链, 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投入10亿~20亿元, 培育行业的“单打冠军”。

二是生态建设。建立绿色生产体系, 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建造建设行动,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构建绿色生活环境, 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控防治, 开展生态修复, 加大环卫保洁设施建设力度, 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推进绿色出行。营造绿色生态空间, 尊重自然山水脉络, 加强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 推进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 打造“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园林绿化格局。

三是文化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名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 传承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山体和水体, 提炼突显特色的建筑元素, 建造体现桂风壮韵和广西人文精神的精品工程, 塑造特色风貌。集中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四个一”, 即:突出一个主题文化品牌, 建设一个文化场馆, 打造一个小镇公园, 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机理和建筑风貌的小镇核心区, 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

四是旅游发展。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 以推进全域旅游为目标, 以建设3A级景区 (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类小镇需按照4A级以上景区建设) 为抓手, 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旅游景区, 拓展小镇业态、完善小镇功能、提升小镇品质。

五是设施建设。围绕增强特色小镇的宜居性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交通设施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立体交通体系,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提高路网密度, 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文教设施、公共运动场地、基本商业服务设施, 以及休闲绿地绿道的规划建设, 建设尺度宜人、交通便利、功能完善的生活街区, 增强生活舒适性;加大卫生、养老、文体、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发展特色养老服务产业、福利和慈善事业,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性;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培育新型住房租赁市场, 推进市政设施提质达标, 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 提高自来水、燃气和宽带普及率, 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小微绿地, 提高住房逸居性。

_在云栖小镇, 由富士康和阿里云联合打造的“淘富成真”, 为创业者搭建了创业全链路服务, 已吸引近百家智能硬件创新企业加入。

(3) 实现路径。

培育特色小镇的路径, 总体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镇一策。总结浙江省的经验做法, 结合广西实际,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产业定位要从小镇实际出发,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有独特性、有占有率、有知名度, 注重采用新技术, 注重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注重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这方面的雏形广西不少, 如兴安县融江镇 (白酒小镇、葡萄小镇) 、福绵区的牛仔裤小镇、巴马县甲篆的旅游养生小镇等, 都是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 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新建建筑体量适宜, 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 较好地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小镇周边乡村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如昭平县黄姚古镇、鹿寨县中渡古镇。

三是传承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 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如南宁市扬美古镇、靖西旧州绣球小镇。

_南宁扬美古镇。

_靖西旧州绣球小镇。

四是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配套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小镇对外交通。建成区的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满足实际需求, 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镇区商业设施、农贸市场、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多元需求。如桂林临桂区六塘镇、柳州柳东新区雒容镇。

五是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 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 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民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旅游题材。如宜州市的刘三姐镇, 依托刘三姐知名度和下枧河美丽风光、马山塘片区乡村旅游, 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六是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基于生态低碳、文化创意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城镇”, 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要加强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的连接与融合, 建立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发展智慧市政、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建筑、智能工地, 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功能;开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着力在教育、就业、环保、社保、养老、医疗、金融和文化等领域推进民生服务的智慧应用, 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方式和服务, 推动城镇经济社会进步。

七是创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小镇有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规划建设管理、基层治理、创新产业体制机制等健全;设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实现“四所合一”;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 综合办事大厅运作高效;小镇文化、商业兴旺, 社会和谐, 充满活力。

_富春硅谷2013年落地银湖科技城, 总投资30亿元, 计划2017年建成。这个占地405亩的智慧园区, 在还没建成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40家智慧型企业入驻。

(4)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重要经验, 也是广西创建特色小镇的不竭动力和方向路径。关键是改革创新, 要改什么、创什么。从广西实际看, 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创新组织方式。创建方式上, 建立地方自愿申报、纳入创建名录管理、定期考评命名的机制, 宽进严出、动态管理、激励和追惩并举。产业发展上,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形成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小镇建设模式。推进形式上, 建立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推进机制。

二是改革用地制度。探索盘活建成区内闲置地、低效用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 促进小镇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推进城市总规和土地总规两图合一和控规一张图管理;构建助于特色小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特色小镇用地指标配套奖励和用地指标倒扣制度。

三是加强财税支撑。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 形成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管理机制。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 完善价格调整、运营监管、第三方测评和政府补贴等机制, 探索采取购买服务、PPP等方式培育多元化实施主体的路径。建立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和金融工具, 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投资结构, 形成稳定的建设资金综合保障机制。

_富春药谷小镇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 规划面积3.22平方公里, 以“医研、医造、医展、医疗、医闲”为主题, 着力构建集生物医药的研发孵化、生产制造、商务会展、健康疗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健康全产业链,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示范效应的“五医”绿色小镇。

四是完善管理体制。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把政府引导、政府服务与市场决定、市场主体结合起来,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并完善“四所合一”改革, 建立权责清晰、运作顺畅、管理有序、高效惠民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形成鼓励创新和容错氛围, 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设活力小镇、活力街区的体制机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模式。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孩子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我国的时间不算长。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认为有六位雕塑家把大理石雕刻成千姿百态的雕像,这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家长在子女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逐渐增加,且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家庭,存在的问题更多。

一、案例分析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班里有位男同学唐某某,是出了名的“霸王”,经常指使其他同学给他做事情,如有不听他使唤的便拳脚相向,针对该问题我多次找他谈话,可每次总是短时间有效,时间一长这个毛病又出来了。后来,一天晚上,在另一同学没照他的意思做的情况下,竟然打折了别人的腿,一个14岁的孩子的这个举动让所有老师震惊。为了更好地教育他,我请来他的家长。他的母亲是这样说的“我们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他在家很听话,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对此我反思了很久,究竟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的行为差异这么大,后来间接了解到,这个孩子之所以那么“乖”,都是在父母的武力下屈服的。如今提倡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打骂学生了,于是家长不习惯了,毕竟大多数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学生呢,在长期被打骂的情况下,说服教育只能短时间内有效。

二、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在农村家庭教育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对于这种问题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溺爱,另一种是强力压制孩子。对于前者多数都与独生子女有关,以往农村家庭都有几个孩子,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传统的多子多孙观念被现在的少生优生所替代。一个家庭一个小孩,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爷爷奶奶更是将其宠上天,于是小皇帝、小公主便产生了。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喜怒无常、心理早熟,身心娇气、任性自私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把孩子地位摆得过高,为儿女作马牛是错误的”。说的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家长。鲁迅先生还说过“把孩子的地位摆的过低,任儿女作马牛也是错误的”,所以那些把自己当权威,出口就骂、出手就打的家长的做法同样也是错误的。这里我不是否认家长教育孩子的权威性,父母教育孩子还得有威性,但需明白的是,威性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孩子犯错了,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粗暴的方式打骂孩子,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

(1)孩子学会模仿,家长经常打骂孩子,小孩就会学会打骂人,变得没礼貌。在父母的武力强压下,有的孩子还会当父母的面一套,背着父母又是一套,对父母的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屈服,就像案例中的唐某某。

(2)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长骂小孩,说话难听,小孩就会不喜欢家长,如果是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就会更加反感,直接与家长对着干。

(3)使孩子丧失自尊心,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习以为常,破罐子破摔,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家长不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一味追求高分,甚至与其他孩子进行攀比。一个考了99分的孩子,在100分的邻居孩子面前仍然被当面说不行,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情况下易产生自卑感。成绩差点的孩子最怕与人比成绩,越比越没信心,后来干脆放弃。对于这些的基础差点的学生,我们尽量给他鼓励使其重拾信心,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泼冷水。如“我们家那娃娃读书不行”、“成绩差你混也要给我混个高中毕业出来”等。试想一个孩子听了这些话,还想努力学习吗?

3.不能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近年来,不少农民外出务工,于是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为了补偿便给孩子多拿些钱,孩子渐渐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只注重物质享受,却把学习当成了业余爱好。

(2)过分地照顾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父母的安排,从而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极差,一旦遇到大的挫折就不知所措。

(3)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的陪养,从而使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好,其他方面却存在很多坏毛病,致使别的孩子不愿意与其交往。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是一种氛围,需要家长用心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压迫感,身心得到正常、健康地发展。 孩子的个性是在实践过程培养出来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从孩子呱呱坠地,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言行、举动孩子都看在眼中。家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父母的相处方式,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那么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提高家长素质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其次,家庭教育要平等对待孩子要平等交流而不是被动命令。再次,交流要相互尊重,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对父母说“不”,要学会如何同孩子做朋友,经常和孩子谈心,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距离近了,感情深了,孩子就不叛逆了。

2.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觉孩子的行为举止越来越来像自己的父母。这正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爱读书的家庭孩子也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可在左右读书看报。曾经有孩子在日记写到:凭什么让我一个人读书,他们却整天看电视、打麻将。一个躺在沙发上玩电话、看电视的父母却要求自己的子女这样不许做、那样不许挨。我想这样的命令应该是苍白无力的。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初为人母的的我惊奇地发现,在我每次接过女儿手中的东西后的一句“谢谢”,竟然成了她最快学会的一个词。她尚且如此,而我们的大孩子呢?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全面关心——综合发展。对孩子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身心健康、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给予关注,做到每阶段仔细观察,正确疏导、强化引导,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爱严相济——家长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张弛有度,协调一致 。

上一篇:5一个值得写的人下一篇:五年级优秀作文----我爱家乡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