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共10篇)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科研人员申请科研课题都希望获得成功 ,科研课题立项的竞争当然是水平的较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水平的课题一定能得到支持。其实申请科研课题也是一门学问 ,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直面竞争 ,不怕失败
现阶段 ,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立项是僧多粥少 ,竞争异常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 ,许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课题尤其是高层次课题的申请往往望而生畏 ,信心不足。不敢申请 ,何以谈得上支持,只有敢于申请 ,直面竞争 ,才有获取成功的可能。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初 ,申请课题也并非一帆风顺 ,同样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其实申请课题失败了只要未失掉信心 ,申请者并未失去什么 ,只要善于分析原因 ,汲取有用的信息 , ,失败的过程也就成为资本积累、自我提高、走向成功的过程。
不知名单位较之大院大所,资历浅、名望低的同志较之知名专家学者申请课题得到支持的难度更大一些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也符合一般规律。但是只要有锲而不舍、不怕失败的精神 ,不断总结 ,提高水平,总能感动上帝 ,获得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代表着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课题资助率仅有十分之一二 ,课题立项矛盾十分突出。九十年代初 ,莱阳农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这一领域名不见经传 ,申请课题很少获得支持 ,刚刚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一批有志青年毕业归校后凭着一股闯劲和不怕失败的精神 ,虚心向同行知名专家学习请教 ,勇敢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几经失败和厉炼 ,终于获得成功。尤其是在果树次生物质代谢研究这一领域迄今已连续八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在国内同领域研究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吃透指南 ,有的放矢
任何一类科技计划尤其是重大科研计划课题的申报 ,主管部门大多会发布申报指南 ,说明科研计划立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资助范围和重点资助领域 ,供申请单位和个人参考。申请者只有认真阅读申报指南 ,深刻领会其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才能确定正确的选题方向;也只有在规定的资助范围之内选定合适的研究课题 ,才有获取资助的可能 ,当然如果选题在重点资助的领域内 ,获取支持的可能性就更大。
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资助的研究类别也不尽相同,如 :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中间试验、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产业化前期研究、产业化开发等等。申请课题的类别必须符合科技计划资助的研究类别 ,否则 ,形式审查即被淘汰 ,根本谈不上获取支持。其实 ,内容大致相同的研究项目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申报研究类别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例如应用生物技术的手段选育出花生新品种的研究 ,可以采用“花生体细胞杂交法研究”、“体细胞杂交法在花生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及开发”三个不同的题目申请基础性研究、应用类研究、开发类等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因此 ,选择合适的侧重点对申请者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仔细推敲 ,科学选题
选题是申请课题的首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 ,选题本身已经决定了课题能否获取支持。选题的核心要突出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和灵魂 ,可分为原始性创新和跟踪性创新。课题的创新性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从事他人未曾问津和开展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可以填补某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二是在学科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方面进行新的拓展和探索;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 ,即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老问题。科学选题的关键在于对创新的把握。因此 ,申请者必须对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正确的分析 ,同时要开拓视野 ,熟悉和把握邻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进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既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 ,能跳出传统束缚 ,打破常规 ,结合自身优势 ,选择研究方向 ,提出新的课题 ,使自己的研究领域处于合理恰当的位置。选题确定之后 ,申请者要选择合适的题目名称。合适的题目应当是对一个适度的研究问题的高度概括 ,题目要简明扼要 ,体现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开题报告 ,精益求精
开题报告是申请课题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申请者学术水平和申请课题学术价值的表现 ,是申请者说服同行专家和决策者认可的陈述词 ,是申请课题得到支持的最重要的依据 ,对有些科技计划来说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依据。这就要求申请者必须有大量的信息积累和文字表述能力 ,因而往往令人绞尽脑汁。完整的开题报告通常包括立论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案、研究基础、效益分析、经费预算、课题组成员组成等部分。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三部分是开题报告的核心 ,申请者必须高度重视。
立论依据反映的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背景 ,价值和重要意义 ,体现了课题的创新性。要在全面叙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及趋势的基础上 ,论述该研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意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要求申请者在大量信息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较强的分析能力、洞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清楚地表明申请课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目标和内容是课题的核心。研究目标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明研究目的 ,说明要做什么和解决什么问题。研究内容是依据研究目的而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 ,应突出重点 ,层次分明 ,表述具体明确。研究内容适中 ,不宜面面俱到 ,杂乱多序。申请者叙述完研究内容之后 ,应针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难点 ,点明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反映的是申请者如何实现其研究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可性分析、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研究进展和成果等方面。研究方案是整个开题报告叙述最详尽的部分。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技术路线是说明申请者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通过哪些措施和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应具体详尽和准确清晰 , 并与研究目标相一致。技术路线可采用示意图和流程图的形式 ,并加以必要的说明 ,对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特色和创新之处要具体明晰 ,要突出自己的研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创新”一词不可滥用 ,有的申请者唯恐自己提出的课题创新性不够 ,在创新上玩文字游戏 ,一个研究课题竟列出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实践上的创新等种种创新 , 既不现实 , 也不严肃 , 更不科学其实 , 对更多的课题来说 ,在这里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新颖性也就足够了。可行性分析要根据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说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和可行性 ,达到使决策者对申请者的研究工作产生信任感的目的。预期研究进展应根据不同科技计划的要求以半年或一年为单元进行安排 ,包括单元研究内容和进展情况。预期成果要客观实际 ,多以实物、技术规程、研究报告、专利、专著论文、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形式表示。研究基础是申请者前期做的与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工作积累 ,要有一定的客观自我评价。好的工作积累意味着申请者的课题研究更容易获得支持。在扶优扶强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指导思想下 ,立项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研究基础的竞争 ,特别科技攻关类的研究计划尤其是一些专项计划支持的往往是即将取得成功的申请课题。因此 ,研究基础是开题报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认真对待。申请者应尽最大的可能介绍自己课题研究的前期积累 ,说明课题研究已经做了那些工作 ,取得的进展如何 ,并能附注已发表的相关文章、鉴定的相关成果、获得的奖励、专利和其它有关证明材料。申请者另一个必须说明的问题是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的支持条件 ,包括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 ,要说明已经具备了那些条件 ,尚不具备的条件要说明解决的途径。通过这一部分的陈述 ,要给决策者一种信息即申请者的工作积累和支持条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对于应用开发类研究课题 ,经济效益分析在开题报告中占有重要份量。申请者必须对课题未来的应用前景做出准确地预测和分析 ,科学地计算出应用后的经济效益 ,理性地分析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做到合理、精确、切合实际。成功的效益分析是让决策者认识到申请者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增加课题获得支持的筹码。经费预算和课题组人员组成也是开题报告不可忽视的部分。经费预算要实事求是 ,计算要科学准确 ,计算依据要充分。不同的科技计划对资助强度有不同的要求 ,许多科技计划要求课题申请额度达到一定数额方能立项 ,因此经费申请数额要符合不同计划资助强度的要求同时要避免两种可能 , 一是漫天要价 ,申请经费额度过大 ,容易让人以经费有限不予支持而得不到立项;二是申请经费额度偏少 ,一旦获得立项影响课题研究 ,或者因申请经费额度达到规定要求 ,不被支持。课题组结构要精干合理 ,学历、职称要有梯队 ,要根据课题分工合理组合 ,尤其是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攻关项目要真正体现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
五、细节问题 ,不容忽视
科学是严谨的 ,对待开题报告的态度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申请者对待科学的态度。日益激烈的竞争 ,使得人们对课题申请的细节问题越来越挑剔 ,对开题报告的要求也近乎完美无缺。因此申请者对课题申请的许多细节 ,不可麻痹大意。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早做准备。大多数科技计划的申报往往是年复一年 ,申请时间和资助领域范围在通常情况下变化不大。申请课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申请者应该在有关部门下达课题申报通知之前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有关部门下达课题申报通知之时是申请者根据通知精神修改和完善开题报告 ,而不是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多向专家学者请教。同写文章一样 ,开题报告只有反复修改 ,多次易稿才能更加完美。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许多科技计划采用的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资助的做法。因此 ,经过许多专家反复修改的开题报告再送给专家评审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管理者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经过他们修改的开题报告会 ,更加合乎要求和更趋完美。网络社会为我们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许多便利 ,应当充分利用。
多学科、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各级计划下达部门倡导的做法 ,因此 ,申请课题应尽可能的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申报 ,强强联合 ,同时在开题报告中要有明确的合作协议和合理的任务分工。
认真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严格按照规定格式撰写 ,不可缺项、漏项。
开题报告要语句通顺 ,避免错字、漏字 ,逻辑力强。语言要准确 ,尤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描述要避免使用可能、大概、估计、据说等模糊文字尽可能提供多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有利信息。除了课题申请要求必须提供的附件材料要完整外 ,课题前期研究已投稿但尚未发表的论文、拍摄的照片等都可附注 ,特别是照片更具有直观表现作用 ,应重视利用。
开题报告需要课题组成员签字的应有本人签名 ,不能代签 ,以免引起必要的麻烦。开题报告版面美观 ,字体清楚一致,格式条理 ,装订有序。
科研课题的申请是一项复杂工程 ,成功与否受许多因素制约 ,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只要不言放弃,选题科学 ,撰写出高水平的尽善尽美的开题报告 ,离成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篇2
实施“大科研”战略是加快推进综合强校进程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现高校科研实力整体跃升的关键举措。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 实施“大科研”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不少教员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认为还不如“小科研”干得舒心, 这些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科研”激励机制缺失, 周期长见效慢, 使科研人员等不及用不上。
“大科研”项目研发周期长, 成果获奖署名人员又有限, 因此, 不少科研人员说“大科研”是“一忙几年白忙”、“总是给别人打工”,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研发过程的科研工作量。特别是职称评审年限不等人, 没有成果会很麻烦。而小项目见效快, 经费开支自己支配, 一二年就可以结题并申报科技奖励, 小富即安, 容易又实惠。
2.“大科研”组织机制缺失, 成员多管理难, 使课题组长控不住耗不起。
一般情况下, “大科研”需要联合攻关, 成员很多, 有的还跨院系、跨校际, 课题组长承担的组织工作量很大。实际上,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大科研”组织机制缺失造成的, 很多可以规范的程序却要一一人为地去协调, 影响了专家们从事“大科研”的积极性。
3.“大科研”来源渠道不畅, 项目大经费多, 使很多专家够不着拿不到。
“大科研”必须要有大项目支撑, 而目前, 一些高校的科研工作对上没有归口的科研管理部门, 就难以形成畅通的重大项目来源渠道。
二、推进高校“大科研”战略的对策
1. 立足校情, 抓住重点, 从内涵上科学理解“大科研”应具备的“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开放性, 即要消除科研个体之间的壁垒, 使“联合攻关”蔚然成风。这是“大科研”战略的最基本特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科研工作越来越体现出技术综合、设备综合、人才综合的特点, 竞争方式越来越体现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小作坊”式的科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作为高校, 特别是综合性大学, 必须首先强调团队作用, 从专业学院、专业系的科研思维中摆脱出来:对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依托学科形成综合优势;对外开放合作, 增强开放的能力和实力。
二是高端性, 即要全面提升科研层次, 使“标志成果”不断涌现。这是“大科研”战略的本质特征。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 不可能把科研做大做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 “大科研”就是“高精尖”科研, 就是要立足于解决国计民生、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立足于信息领域的最前沿, 立足于催生新兴交叉学科, 才能争取到重大项目和经费支持, 才能具有凝聚各方科研人才的强大向心力, 才能有效突破科研个体之间的壁垒, 从而使科研层次得到全面提升, 科研规模迅速扩大, 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不断涌现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进而确立在国家信息领域的战略基础性地位, 发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来来”的关键作用。
三是拳头性, 即要不断日趋扩大科研品牌的影响力, 使“特色优势”更加显著。这是“大科研”战略的必然特征。在军内外信息领域的科研同行中, 军事信息特色鲜明, 优势明显, 长期具有排他性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品牌影响力。为此, 高校科研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与地方工业部门、军内专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属性差异, 不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的生产中去, 而应放在关键技术的攻研上, “牵一发动千钧”。坚持自主创新, 在重点科研方向先人一步, 占领理论和技术的制高点, 从而使特色优势更优, 强者恒强, 形成“拳头”, 进而占领绝对优势, 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2. 开阔思路, 着眼长远, 从战略上认识到推进“大科研”的“三个迫切需要”。
一是成为军委总部名副其实的“智囊团”, 引领我军信息作战体系研究的迫切需要。军委郭副主席视察信息工程大学时指出, 胡主席对其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理论、技术支撑寄予厚望。但目前我校的科研工作还主要局限于为三个业务部局及相关部队服务, 在引领军队信息化建设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 在战略层面上基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这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与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和军委总部首长对我校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只有推进“大科研”战略,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把军事情报技术侦察、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军事信息安全、空间定位与导航、网络攻击等主要科研方向纳入我军信息作战体系研究之中, 实现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不断扩大服务面, 突出集成创新, 争取在军委总部战略规划、战略决策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智囊团”。
二是成为信息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引领我国信息领域前沿研究的迫切需要。我校的宽带信息网、移动通信等研究团队在信息领域是多年的“国家队”, 作为信息工程大学, 应在更多的信息领域占领前沿制高点, 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支持的是一些有条件、有基础、长期在某一方向上有研究能力的单位, 做小科研、散科研进入不了核心层。推进“大科研”战略, 可以强化高校的科研综合优势, 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涌现出更多的国家级专家和团队, 研发出更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具有重大影响、得到广泛应用的创新成果, 从而在国家信息领域前沿研究上确立战略基础性地位, 使学校从整体上成为国家信息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三是成为综合强校名副其实的“先行军”, 引领高校学科综合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科研工作要在实施“综合强校”战略中先行一步。学科综合化是综合强校的必然要求, 而学科的综合有赖于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所以, 我们要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院系之间的科研联合, 不断向其他传统行业进行渗透。一旦确定交叉方向, 就要坚持连续性和深度, 前赴后继、添砖加瓦, 不断催生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3. 立说立行, 攻坚克难, 从实践上走出“大科研”发展的“三条新路子”。
一是要走出科研管理的新路子, 为“大科研”创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条件。要创新科研体制, 改变目前多层管理、多头管理的局面, 形成扁平化模式。建立“大科研”的评价激励机制和便捷高效的组织机制, 畅通重大项目来源的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组建科研项目管理中心, 推进GJB5000A二级软件能力评价, 形成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大学统筹规划、全局协调和宏观调控等职能, 扩大科研管理人员编制, 在大学科研工作月例会制度上探索校院两级联署办公模式。提高管理能力, 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培训班, 对大学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还要创建人文环境, 让乐意和兴趣成为创新的源泉, 让大众创新成为精英创新的基础。
二是要走出专家治研的新路子, 为“大科研”提供充足可用的智力人脉资源。要增强学术委员会的权威性, 充分发挥其在凝练科研方向、项目申报、评奖等工作中的决策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在军内外各类专家组任职的专家的作用, 重点推荐那些学术影响大、全局观念强的同志出任专家。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 谋大思想、促大发展。培养一批有学术权威、有组织能力、有凝聚力、有宽广胸怀的工程带头人。从很大程度上讲, “大科研”就是工程科研, 要搞“大科研”就一定要有这样的帅才, 以他们为领率, 形成若干跨院系、跨学科, 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研团队。还要多请一些真正的大家、专家来校讲学, 邀请国家有关部委、总部机关领导以及重大项目决策核心人物来校作报告, 参与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研讨。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篇3
一、 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
可以说,我们提出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克服大课题研究中中小学教师无法参与到研究中来这一弊病。如果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仍然与大课题一样的去选题,去进行过程管理,我们就没必要提出小课题研究这一概念。因此,小课题研究是在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中产生的。一般来说,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区别如下表一所示。
1.目标与选题。大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学校乃至一个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问题比较宏观,影响面大,更多偏重于教育管理,如学生评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长与学校关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师工作压力等等。小课题研究是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使广大教师成为研究者。因此,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是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如某一题目该怎样讲,某一节课怎样进行设计,怎样进行差生转化等。
2.研究方法。大课题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方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方法,一般是一个团队进行研究,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甚至进行学校制度变革。而小课题研究则是教师个人行为,主要方法是读书、行动、反思。它不强调一种研究方法的完整运用,而强调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困惑对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3.研究步骤。大课题研究一般要经过课题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分工研究、实施大型活动或推行重大制度、中期检查、课题结题等。课题管理要比较严格。而小课题研究则不必有这么严格的步骤,只要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然后读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方法有效性,它不必有立项,不需要进行中期检查,也不需要有结题报告,它更加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
4.研究成果。大课题研究最后要有结题报告,而小课题最后可能是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当然,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区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进行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进行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许多大课题研究都可以细分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具体化。
二、 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失败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要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靠拍脑袋想出来的,还是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你寻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并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既不要幻想马到成功,也不要因为再一次失败而沮丧万分。
第四,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斯腾豪斯指出,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经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整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总而言之,小课题研究是我们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正确认识小课题研究,把它与大课题研究区别开来,采取正确的步骤进行研究,那么小课题研究将会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赟.谁在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2).
[2] Stenhouse,L.,What Counts as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9(1981)(6)2.
[3] 陈赟.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围:直面真实.当代教育科学,2006(7).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篇4
关键词:科研训练;科研能力;综合素质
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训练以往多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受到重视,而从1998年开始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教育实践表明,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近几年也积极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一、开展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忽视了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针对某一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方向或专题进行探讨、研究、综述,或进行研究或社会调查,分析探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领域从课本延伸到社会,也可以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最前沿与最新动态,吸收新知识,扩大视野,加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研能力
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定义,科学研究是系统性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有关人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他们设计新的应用。科研训练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项目的提出、课题报告的书写、项目的论证、工作计划的安排、科学研究的进行、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等,使学生从不知到入门再到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科研训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擅长的领域以及兴趣取向,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使学生的成长由“他人塑造”变为“自我塑造”,对于开拓学生的潜能、创造力、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创造发挥潜能和特长、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条件。
4.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结合,提高业务素质
科学研究是教师保持专业发展和不断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的必要的促进性机制。一方面教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寻求知识、汲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掌握的知识去独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情况的发展方向,给学生安排适当的科研训练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参加科学研究,培养其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科研活动,教师既是科研训练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又是直接参与课题,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探讨的同伴者。科研训练活动内容的广泛使其交汇与融合各种知识,会使教师接触到新的领域,使教师不断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又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开展好科研训练的几点思考
1.把好科研训练活动选题关,结合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大学生越来越趋于多极化,不同特长、不同特点的学生随处可见。教学管理部门或学院定期组织科研训练项目的收集工作,教师方面及时细化自己的在研课题,提出既涉及学科前沿或结合生产实际、又适合本科生实践的科研训练项目。学生方面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立题;也可以学生与教师协商确定。待题目征集完毕后组织一次选题会,首先由出题者向学生介绍课题的有关情况和要求,学生可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和特长选题,并同时选择指导教师。因学生选择的题目内容更接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题目的深度与广度适合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与要求,查阅材料,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研训练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质量。
2.完善规章,规范学生科研训练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科研训练管理规章,规范科研训练活动的组织及考核要求,使科研训练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防止科研训练活动流于形式。教务处和学院要在开设科研训练活动的学期及时做好宣传、发动与组织工作,根据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法将学生分组,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意向、实际能力和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下达任务书,明确整体工作内容、资料、数据、论文撰写及技术要求,并通过中期检查等方式监督和督促学生做好科研训练活动,并严格考核科研训练活动成绩,促使学生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
3.加强指导教师管理,提高科研训练质量
科研训练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科研训练活动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有部分指导教师仅仅只是挂名,对学生的教师应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科研训练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业务上有具有较高造诣。教师导师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的专业素养与科研精神,强化学术道德,这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并在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思想道德、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及生活方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学生创新教育立项及学术活动月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建立学生创新教育立项制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建立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并添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保证创新立项研究顺利开展,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积极了解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参与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学术活动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报告及研讨活动,作关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研究动态以及时获取有关学科的最新信息,接受新感觉、新思维、新收获,进行创新知识的储备。
5.设立创新教育奖励学分,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竞赛、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各种学术活动、创造发明活动等,如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计算机网络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软件开发、创造发明与专利申请、发表论文、专著、作品等,并规定每个项目级别的创新学分奖励获得标准,为学生创造自己思考、实施和完成的更多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篇5
表的几点说明
学历学位:
1.教育类别选择全日制教育或在职教育;
2.学历选择研究生、大学或专科。需要说明的是党校毕业要注明是中央党校的、省委党校的还是市委党校的研究生、本科或专科。
工作岗位:
1.工作岗位开始日期是指从事现在所在岗位的工作日期;
2.工作岗位截止日期只有离、退休人员填,在职人员不用填写;
3.工作岗位选择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
党籍信息:
1.加入中共组织类型是指加入党组织时是共青团员的填写共青团加入、加入党组织时是群众的填写新入党、特殊情况可填写上级特别批准、火线入党、基层推荐等;
2.转正情况选择按期转正或延长预备期满转正或延长预备期;
3.入党时所在党支部是指个人初次加入党组织的党支部。
组织关系:
1.组织关系所在单位是指现在个人的党籍关系所在的党支部;
2.进入党支部日期是指进入现在个人党籍所在党支部的日期;
关于书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陈扬朝讲座稿 2017.4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书法的黄金时期。
书法还应包含硬笔书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硬笔书法作为实用和艺术的结合体,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硬笔和毛笔只是工具不同而已,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硬笔侧重于实用,毛笔侧重于艺术。
一、培养兴趣端正态度
1、兴趣。
学习书法以孩子的兴趣最为重要,但如果不能尽快入门,孩子就很难体味到个中乐趣,对书法也将慢慢失去兴趣。提倡多鼓励,尤其是对中等生和差生。
2、态度。
认真地学习态度是学好书法的重要保证。量的积累首先是要质量,然后才是数量。写得多不见得就好,临帖不是盲目书写,还应该包括对照、思考。
3、坚持。
要有恒心毅力。坚持不懈的学习,必定会有收获。
二、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硬笔和毛笔同时学习,可以互相
低年级重点铅笔:掌握书写要领,借助田字格把握间架结构,做到卷面整洁,通篇字的大小匀称。
中高年级重点学习钢笔、毛笔。钢笔字要求逐步做到卷面整洁,字迹美观,通篇大小一致。毛笔要求能守住一本字帖。能较熟练的进行对临,并能根据字帖特点创作一些小作品。
2、入门选帖
A、硬笔普及规范字(卢中南、田英章等)B、毛笔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可以练习线条)
楷书《智永千字文》、《颜勤礼碑》、《自书告身》、《九成宫》、《皇甫君碑》、《倪宽赞》、《阴符经》、《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张黑女墓志》
隶书《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乙瑛碑》、《西狭颂》 行书《集王圣教序》、《兰亭序》、《蜀素帖》、《苕溪诗》、《文赋》、《前后赤壁赋》、《李思训碑》
3、软硬同帖、互为补益(提高班,兴趣小组)
毛笔硬笔学习同一本字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硬笔更少受时空的限制,毛笔则可以丰富硬笔的笔法。毛笔硬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三、形神兼顾临摹结合
1、形指结构,神指用笔。
2、通常情况下,临指对照着字帖写,摹,是用薄纸(绢)蒙在 字帖上面写。
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姜夔《续书谱》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3、示范讲解
教师的示范起桥梁作用,是书法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了解的不单是书写,还包括笔墨纸的使用。
4、训练手段
点画生结构。注意笔画方向、长短、粗细、形状。看其下笔处。A、选字临(选择有特点的或者自己喜欢的字),要少而精 B、先放大临,再原大临。
C、可以结合放大钩、摹,体会细微之处。
四、集字创作学以致用
集字创作是创作的初级阶段。在确定了文字内容之后,在所 临碑帖中寻找每个单字,然后按一定的格式、章法集字成篇。
书写要将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协调一致,使整篇气韵连贯,浑然一体,达到形神兼备。
最好的集字作品是怀仁的《集王圣教序》。
1、确定内容,严格选字 将原碑帖中的字严格挑选,组合成一个新的内容(词语、名言、对联、诗词等)。所临碑帖中寻找不到的字,可找出相同部首和主体部分进行 重新组合,也可以从风格相近的碑刻中查找。
2、选择形式,认真练习
按照一定的要求,确定作品的形式(斗方、对联、横幅、条幅等),并写出小稿。认真对照临摹,直至书写的字和原碑帖相似为止。
3、不断调整、通篇协调
调整字的大小、形状、及笔画轻重。整幅作品没有特别显眼的字 4随意创作,择优定稿
将宣纸裁成作品规定的尺幅大小,折好格子,进行创作。从创作的几张作品中选择最满意的一张。
五、参与展赛检验成果
1、学校定期开展书法比赛、展览,为学生提供展 示自我的平台,带动学校整体书法水平的提高。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 篇7
一、认识到位, 积极主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我们就收到了200多份课题研究申报书, 这得益于各学区师资专干们对这件事的重视, 精心组织, 服务到位, 为这件事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多服务。也得益于基层学校的认识到位, 能把课题研究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联系起来, 这一点从收上来的课题也可以看出来, 三中交回的课题中与读、研、点、练、悟紧密结合, 这一教学模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
二、服务到位, 精心审定
收到215份课题之后, 我们依据事先制定好的方案和要求, 对这些课题申报书进行了三轮的审定。首先, 我们先进行了初评, 对这些申报书有了大致的了解, 并给出了初步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校长进行了示范评议, 大家对评议方式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梳理, 然后再分组审定, 并给出审定意见, 一份份鉴定书, 一份份汗水, 这些都是审定老师们的心血的结晶。短短四天的时间, 有112份课题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 让申报的老师们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也更明确了自己的行动计划。
三、课题过大, 不易研究
我们说校本课题的研究的土壤在学校, 所以我们的课题选择一是要实用, 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 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着眼于未来。二是要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要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 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要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但从申报书来看, 不少课题的选题过大, 操作性不强, 没有扎根的土壤。
四、重视形式, 内容单调
在我们收回来的课题中,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课题中理论依据比较单薄, 不足以支撑课题, 有的课题只是把课标要求照抄过来或者某本书的观点照搬进来, 没有自己的理论学习, 缺乏自我的内化。有的教师申报课题只是为了上职称的需要, 功利性太强, 其实做课题一定要克服功利思想, 端正科研态度。这样, 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 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我们要切合教学实际, 不能为搞课题而搞课题, 我们做课题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地去研究一个问题。其实,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真实的、实际的, 有思维的教师会把这些问题加以梳理、提炼, 并予以持续的关注, 结合教学实际克服这些困惑, 这样问题就演变成了一个课题。教育科研说到底是为教学服务的,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是在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修改和完善实际上就是有科研性质的。教师有意识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活动, 并有一定的规范引领, 就上升到了教育科研。
五、背景空泛, 缺乏衔接
我们说研究问题要来源于教学实际, 且研究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适合研究者的研究。从上交的申报书中可以看出, 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只注重了理论上的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而缺乏和自己实际的教学相结合。这样的研究就缺乏了根基, 缺乏了实际意义。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是形不成研究的。背景的提出必须是教师发自教学一线的需求, 必须与自己的学生、学情相契合。这样的课题才有生命力。
六、目标欠妥, 方法单一
我们说预设的研究目标要适当, 符合研究者的身份和实际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问题要匹配, 可行。可是在不少的课题中, 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混为一谈, 没有分开表述, 不够具体、清晰、明确。有的研究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方面, 有些局限, 应该还有理论方面、对教师的影响等方面的目标。有的基本的研究思路等同于研究的步骤或是研究的阶段, 没有突出“基本”一词。有的研究方法只罗列名词, 没有结合课题稍作阐述。
七、成果不全, 表述不当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的经验都是宝贵的教科研资源, 我们会把这些资源提炼出来大家共享, 这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预设的研究结果要和研究目标紧密结合, 呈现形式应多样, 如相关理论、师生收益、物化成果等, 如研究出的可推广的策略、方法、师生变化的相关案例、论文等。但从课题中可以看出, 有些研究成果的表述过于简单, 只从一个方面总结出了理论性的内容, 没有学生的收获, 也没有相关的案例、反思等。
学术期刊编辑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期刊编辑科研能力 期刊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反映某一特定研究领域成果的论文进行系统、规范、能动的编排,达到展示研究成果,引领研究方向,推动研究深化的目的。在期刊的编辑过程中,编辑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对提高期刊编辑质量至关重要,而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编辑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提高编辑质量意义重大。
一、科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的意义
(一)增强策划选题的针对性。编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对研究信息有足够的感知,掌握研究资料获取的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术期刊涉及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了解相应的研究力量分布,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这样的选题策划才能有现实的基础,符合研究发展需要,抓准研究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关注,启发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从而使期刊在作者和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达到期刊策划选题的目的。
(二)提高选择稿件的准确性。尽管学术期刊多采用专家匿名评审的方法解决编辑对于大量的非本人专长的学术领域稿件的评价问题,但是初审依然是要由编辑来完成,而且选出的稿件交由审稿专家评审,也依然存在选稿的准确性问题。很多年前人们提出编辑学者化问题,具体实践中编辑学者化可能一时难以达到,而且也都想出许多的办法弥补编辑非学者有可能造成的稿件误选、误用,但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是学术期刊不能不做的工作,纵然达不到学者的层次,也要保证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只有编辑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他对期刊策划的意图才会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应的研究力量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约稿;而且面对众多来稿,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有较丰富的学术研究实践,他对稿件的基本评价才会趋于准确,与审稿专家的沟通才会没有障碍,从而实现对稿件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约稿、选稿、用稿的准确性。
(三)实现稿件修改的高质量。对学术稿件的修改考验的不仅仅是编辑的文字水平,还包括对稿件中作者未能准确表达创新之见的发现并能进行再提炼、再深化,使淹没于文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以清晰呈现,这就需要编辑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编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发现文稿中的精彩与不足,通过与审稿专家较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得出对稿件较为全面的和能够认可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或由编辑对稿件做出适当的修改,还是由编辑依照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的修改,都需要编辑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有与审稿专家、论文作者对话交流的条件,否则专家的审稿意见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采纳,不能把专家的审稿意见准确地传达给作者进行必要的修改,达不到通过对稿件的修改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提升编辑科研能力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加强学习积累。足够的知识积累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常常是剪刀加浆糊“为他人作嫁衣”的被动性工作,有时编辑人员也常因为工作头绪多而杂使自己深陷日复一日的编务工作中,忽视了学习和研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实际上,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且编辑的知识积累越丰富,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越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编辑人员要提高科研能力,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一要加强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这是手里的工具,掌握得越多,越有主动权;二要加强学术期刊某一相关专业的知识积累,这是仓里的粮食,拥有得越多内心越沉稳。科研活动可以不局限于编辑领域抑或是某个专业领域,主要通过知识积累和科研实践,掌握科研方法、感受科研的过程,激发对新知识、新问题的追究探究的热情。
(二)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是编辑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是不变的法则。科研能力也是一样,要在参与课题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引发自己对该课题的要求、方法、实现途径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等的深入思考,通过这种思考对自己的知识积累又是一个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关注于课题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积累研究资料,掌握研究信息,让自己的思维与学术研究的前沿同步,能够敏锐地感知新思想,接受新观念,形成新思路,发现新选题,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三)参与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编辑与学术交流活动具有天然的联系,要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及时获取学术前沿信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研究的思路,从而提高学术素养,提升研究层次。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期刊编辑学方面,还应该包括期刊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学科范围,这是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编辑人员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9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学风建设,就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虽说学风一直是是高校建设的重点,但是学风存在的问题依旧非常之多,所以对于学风的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风包含的范围很广,影响范围也很广。一所大学的学风不仅会影响到大学教师的教书育人、科研创造的态度和成果,而且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合我院目前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习动机。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积极开展马克思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以各种形式的教育加强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不断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
2、深化教学改革,抓教风促学风。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并组织各类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全院上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确立“爱党爱国、献身教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追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要遵循教学规范,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奖优罚劣,优绩优酬。经常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教研成果评比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选拔骨干,铸造名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严肃考试纪律,抓考风正学风。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强化班级管理,抓班风建学风。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学风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干部的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室、寝室、图书馆的管理,加大对学生到课、自习和早锻炼的考勤和巡查力度。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创建求知上进,生动活泼、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各系各班级都要以创建优良学风为抓手,扎扎实实地推进班集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5、加强学生奖惩制度改革,以典型带学风。进一步加强学生奖惩制度改革,将学风作为学生奖惩的重要指标。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风先进集体”、“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专业学习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强化学生钻研理论知识的意识。
6、营造学术氛围,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的文化品位。经常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通过举办读书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增长才干。要加大学生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力度,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施展才华。要组织学生到城乡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探索新知。美化校园,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和育人环境,使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提起学风建设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自习教室、想到通宵教室、想到图书馆、想到阅览室,想到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工地上隆隆的机器声,四环路上呼啸而过的汽笛声,想到丰富的社团活动、想到多样的社会兼职等等会影响我们学习的事情。
上了四年大学,大概有一百多个同学,单纯凭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来分类,我认为大学生可以分为如下四类:态度端正不断努力且小有收获者、态度端正不断努力但无甚收获者、六十分万岁者、一切皆可抛者。一个系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是一直努力学习的,而且他们的学习总是会得到回报,这些人是少数;还有少数人总是努力学习,就像过高中生活,不过可悲的是他们的疲惫并不能换来好的成绩,这种人更少;有的人平时活得很潇洒,课可以不上,作业可以不作,每日的主业好像就是踢球、逛街、旅游之类的,可是他们考试的时候一点也不潇洒,那个时候他们很忙,有的可能会忙着复习,有的则是在老师不给布置考场的情况下他们亲自去布置考场,把强人安排在自己周围,或者说把自己安排在强人周围(毕竟强人少啊),这种人为数众多,但我觉得可悲;这最后一种人就是大学一直很潇洒,潇洒到毕业都成问题。这种同学我也是有的,他前三个学年都没怎么学习,挂了众多课程,到了大四的时候不得不全部重修,累得他一把把的掉头发。
鉴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所以我认为学风建设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有针对性,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上述第一种同学而言,他们应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多做贡献,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还要指导同学怎么学习;第二种同学精神可嘉,但方法尚有不足,需要学校对他们多加指导,多给他们提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对第三种同学而言,他们是逃课、抄作业、作弊的中坚力量,如果把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过来了,那么学校的真个风气都会焕然一新;第四种同学,我总感觉他们游离于学校边缘,大学对他们来说好象不是那么重要,对他们我认为应该从心理上纠正他们对大学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分类方法不同,学风建设的途径就不同。学风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分类方法就不同。比如说,今年学风建设的重点是学以致用,那么对学生采用上述分类方法就不大合适了,而应该把学生分为为赚钱而广泛兼职类型、为锻炼而广泛兼职类型、较少兼职类型和不兼职类型,进而再针对不同类型制定不同措施。
对于学风建设,我们任重而道远。一个良好学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大力倡导,更需要大学中教师、学生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4、对策
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体制,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更新教学内容,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统计结果中,有77.5%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可见课堂和教师是导致他们逃课上网的首要因素。建立或改革并健全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居主导地位,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学生的思想。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沿用传统的方式,虽然高校的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但是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潜意识影响仍然存在。许
多老师由于自己以前接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无形之中将应试教育的思想运用在课堂上,缺乏教学之开拓精神使高校教学改革步伐依然滞后社会需求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能力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学生普遍认为知识渊博、讲授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分析透彻、逻辑严谨、敬业勤勉、风趣、诙谐的老师最为他们接受,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比例比较小。随着新技术地出现和学科地交叉发展,这种当时能够体现效果的机制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逐步暴露不少问题,如学生教学意见反馈不及时,教师接受意见是否改进跟踪不到位或错过等等。这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教师教学意识的加强和教学思想的改进。把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效果监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基于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激情,以深深吸引着大学生,让同学们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启迪和收获,很多教师追求教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照本宣课,而忽略了课堂管理,只要求学生顺从和狭隘的遵守,而互联网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这样的发泄窗口因此灵活、有效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将会积极培养学生的民主心态和潜意识,从而使他们的对课堂有一个健康心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总结
无论有多少正当的理由,逃课成风毕竟不是正当的,它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情绪,也打破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就是说,对于逃课不管肯定不行,关键在于怎么管。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教育的目的。现在的考勤制度都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还逼得学生们想出了种种应对之招。为了应对考勤,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代答,甚至人帮忙上课的情况屡有发生。至于在课上看与教学无关的书,甚至打瞌睡的更是大有人在。在教育理念上,大学本身需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固有观念,完全可以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他们研究和学习。同时,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机制,让学生有渠道针对教学提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于从严治警的几点思考 篇10
胡主席多次强调指出,要坚决贯彻从严治警治军方针,把从严治军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紧抓不放。这一重要指示,既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治军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新形势下从严治军地位作用的新定位。结合武警部队特点,要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就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一、目前基层在从严治警方面的误区
(一)简单的把从严治警等同于单纯抓行政管理。
从严治警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一贯坚持的治军方针原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体现在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上,也反映在党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工作、经常性管理教育和后勤保障各个方面,更体现在军人举止、行动规范的具体要求上,最终体现在部队战斗力提高上。而在目前部分同志在认识上失之于浅,目光上失之于短,力度上失之于软,范围上失之于窄,不能着眼全局,立足长远,树立大教育、大管理的思想,把狠抓管理当成从严治警,一味地强管严抓,使从严治警简单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质量,也不能使从严治警的要求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为。
(二)片面地认为从严治警就是保稳定、保安全。
从严治警是我军建设的基本方针,但有官兵片面地认为从严治警就是抓安全、保稳定,把它看“偏”了。因为没有把握从严治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所以在抓工作过程中就事论事,抓表面现象多,抓实质内容少,使许多问题治标不治本。贯彻落实从严治警方针要把从严治警贯穿到执勤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和后勤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从严治教、从严治训、从严治官的良好局面。
(三)对“严”于“法”的关系把握不准确,简单的认为从严治警就是越严越好。
从严治警的实质是依法治警,就是要严格落实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度,严之有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干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抓部队建设不是看条令条例是如何规定的,而是凭个人意志办事。有的凭经验代替法规,凭感情执行法规,对战士想严就严,往往视战士“表现”而定,甚至根据自己的情绪而定;有的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层层加码,随意制订“土政策、土规定”;有的把从严执纪当成是惩罚,认为处罚的越重越好,处理人数越多越好。凡此种种,都是把“从严”看作是树立个人威严,以强调“从严”来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
(四)错误的理解从严治警就是从严执罚。
有的干部把从严执“罚”当作从严治警的全部,轻视了以情带兵。我们强调从严治警要严管理,严纪律、严制度,一切依据条令条例办事。平时要严格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依照条令条例办事,防患于未然,把“严”放在发生问题之前。对问题的发生,在实施奖惩时也应该严格依据条令条例,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不能根据个人好恶,一味的从重处理,使当事人接受不了,承受不了,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极端,导致更为严重问题的发生。
(五)消极地认为从严治警就是领导和机关的事,与自己无关。从严治警是各级的共同职责,要严在合力上,而一些干部认为,从严治警是领导和机关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有了这种推卸责任的想法,因而在各项工作中要求不严,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对本单位发生的问题,遮遮掩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矛盾,严重败坏部队风气。
(六)认为从严治警是短期行为,就是搞整顿,不能严在经常上。一些同声总是把从严治警当作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重突击轻经常。我们都知道,长期和平环境,容易使部队产生麻痹思想和懈怠、懒惰之气,必须不断地解决思想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驰的问题。现在的问题解决了,将来的还会存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防止行为失控、思想失控、组织失控与管理失控任务十分艰巨,单靠一两次整顿是不能解决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持之以恒的经常抓落实。
二、全面贯彻从严治警的要求,促进部队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调动官兵的积极因素,提高从严治警的质量。首先深入开展思想动员,增强从严治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针对官兵中存在的从严治警是上级的事,与我无关等模糊认识,通过集中教育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及时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提高官兵从严治警的自觉性。开展以学职责、知职责、尽职责为主要内容的条令学习,组织条令训练,统一规范内务设置、勤务组织,请求报告、会议组织等方面内容,充分利用小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大造从严治警的声势,努力使从严治警的要求进入官兵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其次,要抓好教育,打牢从严治警的思想基础。要深化法规教育,紧密联系官兵的思想实际,进行经常性的法规教育,强化官兵的条令意识。坚决纠正以权代法、以官代法、以土政策代法等有勃于条令条例的作法,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部队执勤训练、工作和训练秩序,维护条令条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讲清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是官兵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自觉地置于法规约束之中,主动投身于部队各项建设之中。再次,要树立重在育人的观念。当前部队管理教育中,片面强调把人管住,简单的切断了官兵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种作法既违背了启发自觉的原则,又曲解了“封闭式管理”的本意,真正的解决外界不良环境给部队带来的影响,最根本的是提高人员素质,把官兵教育好,提高官兵的基本觉悟和自控能力,增强官兵自身免疫力,由管住人向管好人转变。
最后,确立战斗力标准的观念。按照战斗力的标准,端正工作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与提高上,放在扎扎实实打基础、抓根本、谋打赢上,以不断增强从严治警的实效。同时,切实把思想和作风建设作为从严治警重点突出出来,总结工作、部署工作要把问题讲够、讲透;要把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找准、查实;把干部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到部队建设上。这样才能促进部队各项工作的落实,使部队整体建设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从严治警必须从干部严起。
干部是部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应把加强干部教育管理作为从严治警的首要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促进从严治警要求的全面落实。一是严思想,通过管思想管住人的行为。长期和平的环境,经济体制转轨出现的无序现象,以及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少数干部是非不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因此,要把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加强干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坚持弘扬主旋律,牢固筑牢思想防线,帮助干部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免疫力。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纪律上、制度上、作风上、生活上全面加强教育、监督和管理,切实把干部的形象树起来,把风气搞端正,带动和促进从严治警的落实。
二要严作风。教育干部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报喜藏忧等不良风气,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部队建设上,自觉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群众,讲实情、说实话、办实事,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觉同“人情风”、“虚假风”、“漂浮风”作斗争,以良好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带动部队,促进从严治警的落实。
三严精神状态。目前个别干部有的心浮气躁,精力不集中,工作标准不高,精神萎靡不振,留不安心,走不甘心,干不尽心,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贪图安逸,不愿到艰苦偏远的地主去;有的盯着利益,盯着位置,盯着领导干工作,整天琢磨歪门邪道,跑官要官。因此,上级党委应健全用人机制,对精神状态明显滑坡的同志应坚决采取组织措施,消除干部不思进取、甘居平庸,无所作为的颓废思想,强化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促进从严治警落实。
(三)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治警规律,构建和谐警营。
首先,要深入探讨新形势下从严治警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这篇“大文章”做好。要研究战士出现的新变化,针对独生子女多、入伍前经历复杂、思想比较活跃、民主意识比较强的特点,探索从严治警的管理规律;深入研究环境发生的新变化,针对“灯红酒绿”影响较大,信息传播交流快、对外联系交往多,探索改革开放环境中的从严治警规律;深入研究政策体制调整出现的新变化,针对社会分配制度多元化,劳动用工制度多样化、干部和兵役制度不断调整改革的特点,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从严治警规律。
其次,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干部骨干的言行,对待在内部关系上出现的问题,严肃查处,防止有错不罚,重错轻罚,搞下不为例。同时,提高干部骨干事业心责任感,使干部骨干做到勤知兵、深爱兵,不断提高运用条令条例带兵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管理与说服教育的能力。还要教育战士强化命令意识,服从意识和奉献意识,自觉尊重干部骨干的教育管理。
【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09-27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08-29
关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几点思考07-13
关于提升员工素质的几点思考08-21
关于矿井瓦斯管理的几点思考10-18
关于创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10-20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12-18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07-03
关于EEPO有效教育的几点思考07-30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