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2024-08-06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通用10篇)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2011 09 12 晚 占令(纯属个人观点)30年前,党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公开信中提出:30年后“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如今,计生政策实行已逾30年,中国也已站在社会老龄化的门口。人口政策的转折性时期是否已经来到?

学界已有诸多呼吁,甚至连“独生子女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田雪原也表态支持逐步放开二胎。而国家计生委仍然是最为明确的反对者。

------------摘自《南周》

时势造英雄,伟大的丘吉尔在二战时期是一个让英国历史永远铭记的人物,然而到了和平时期缺却默默无闻。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间在不停的刷新,人们的生活也从一幅幅黑白的照片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早早画上了句号,在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力下,我们不得不得重新审视政府的视角和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伴随改革开放30年,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个人口爆炸的时代,给发展中的中国资源和环境以喘息的机会。但是带来人口问题我们不能忽视:

其一,人口结构和性别的失衡。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新一代未来的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压力,养老问题;同时在性别的比例上,出现了男女比例118:100的格局,人口性别的失衡会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二,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要保持原来的经济增长,劳动力的减少,必然要用资本来替代。这种替代效应从根本上并没有达到节约资源,缓解环境的压力。

我个人认为,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不过还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一,我个人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生育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思想自由,生活自由。那么政府限制二胎政策就是不行的;历史的必然让我们来寻找一个平衡点,个人认为,在分布的全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实施允许开放二胎政策,但杜绝三胎。而在农村仍然照常实行,需要一个十年的过渡期;十年之后全部开放二胎政策;第二,希望政府尊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的遏制也回产生新的挑战。

2011 09 12 晚 占令(纯属个人观点)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 一方面可以串连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在突破难点的时候起到形象化、具体化的作用, 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例如, 一次公开课, 一位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没有触着墙的脚又是怎样枯萎的”, 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另一方面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现在常用的flash动画, 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 确实优化了课堂结构。

要做到多媒体向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教师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做一些关键性的东西, 让学生易于可感、可视、可听。

二、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我们现在备写教案常见的弊病就是没有认真地注意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与所授内容是脱节的, 目标不能正确反映所授内容。二是教学目标没有可测性。我们在定教学目标时最常用的词有“理解”“了解”“掌握”“懂得”“熟练掌握”等。其实, 这些词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一位教师在备写《凡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定的:“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说说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并说说通过这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像这个目标就很具有质和量的可测性。所以, 我们在备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目标尽量能够正确反映所受内容, 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模糊词, 要尽量运用一些具有可测性的词, 做到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而教材则是很重要的媒介。有两种意义:1.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只有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意外生成的时候才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2.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 对有些不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内容可以舍去不用, 做到“因地制宜”。

四、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贴近生活实际, 做到让教材真正为学生服务。我们到兰州政法学院听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他的《到位的指导是习作成功的扶手》报告中指出:“习作要满足孩子兴趣和使用的需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入课堂, 如《吹鸡毛》。不论是什么教材内容, 教师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整合在一起, 这样学生才会有极大的兴趣投入。

五、教师与学生的整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通过情感的相互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人格关系。

六、学生与学生的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往往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尽可能地将学生与学生整合在一起,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相互探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让学生体验共同完成任务、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学科与学科的整合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联系的。我们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就是学科间的整合。例如, 作文教学可以欣赏音乐和图画, 等等。只要我们善于整合课程, 相信时间一长,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整合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只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且枯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这几年语文教学的特点首先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遇到优美的词句、感兴趣的古诗可以抄一抄、背一背, 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的时候, 因为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 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说话时总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话题服务, 而且用词恰当, 语句畅达, 不离中心。可见, 只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得当,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整合起来, 总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于新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新计划生育;政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09-01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含港、澳、台),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中国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此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说法认为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应该坚持一胎政策还是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我认为中国应该坚持现行的一胎政策,部分地区可因地制宜实行适当的放松的二胎政策。原因如下: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和平年代的“补偿性机制”和瘟疫等疾病的减少,中国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相对较高。而这些人进入适婚年龄后又恰逢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中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另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一亿独生子女,并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一旦计生政策放开,可能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实行放松的计生政策,“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尤其是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的存在,将很可能引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第三次生育高峰中人口增长的基数如此之大,以致于通过一代人的计划生育也即城市一胎,农村二胎,根本无法消化上一代多增长的基数。一旦放松政策,真如有些人所说的年轻人会不理会放开生育吗?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人丁兴旺的梦想传统岂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不均,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就导致了东西部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东部的人口继续增多将会导致所剩无几的自然资源以更快的速度递减。中国地大物博,有资源的储备量排名均占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量资源均靠进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是迅速发展,但许是“求快而轻好”,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的增多只会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的增多也将加剧竞争,使教育资源、社会福利等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将日益拥堵,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贫瘠,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人口只会带来共同贫穷。如此一来,贫富差距问题将更为突出。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抓与宣传,庞大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恶果,城市居民也许会认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培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逐渐增高,一些人反而不愿意生二胎。但农村居民不一样,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程度也不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思想浓厚,一旦放开计生政策,生育率很可能反弹。在计生政策严格实行的时期,在较为落后的农村,超生、逃躲计生委、宁愿罚款也要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紧抓政策尚且如此,更何况放开政策?

新的计生政策中明显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生育限制,这将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如今在城市暂居,户口仍在的农民工人口如果生了两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导致城市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失业率增加,农民工的户口、医疗、教育等问题也将成为有效城市管理的一大瓶颈,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若农民工无力将儿女带在身边,家乡又只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又会日益凸显。即使农民工子女在农村工作,也只会造成农村本就贫乏的人均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的减少,加剧本就有限的工作岗位的竞争。

现如今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人口政策的放松也将导致教育与人口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村人比较不重视教育,到法定年龄就让孩子去打工,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读书好,却因自身素质等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孩子更愿意打工而非接受教育。此外,从客观方面来说,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村子甚至关掉学校,只在镇上或是市里开学校。人口的增多,只会让农村人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城市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农村那么严重而已。这也为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负担。一胎更有利于家长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二胎则加重了父母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未富”不是人不够多,而是人才不够多。

有些人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归结于计生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关。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应该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是有一定压力,但是并不如传闻中的夸张,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且不会要孩子太多赡养费。当今社会倒是存在不少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人,压力从何谈起?解决人口老齡化的问题不应当从放开计生政策入手,如何使新生劳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使老年人口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计划生育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等。

总而言之,计生政策一旦放松,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行一胎制,但应注重实施的方式与力度,特殊地域特殊对待,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只有专注于一胎的培育,用发展的效率优先取代速度优先,人才的高素质为主取代高数量为主,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郭虹飞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倪沈阳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冯曦瑶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篇4

一是认识仍有差距。一些乡、村干部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广大群众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老百姓天生就服管,没人管他们反而不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还是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民不可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缺少群众基础,条件不成熟,不符合实际。

二是村规民约不尽规范。一些村制定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村民应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极不平等,对村民规定的义务和限制、制约措施多,享受的权力、民主、政策措施少,过分强调村民的违约责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违约行为频繁,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三是经费保障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计生部门不断加大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但在村、社、组计生干部的报酬落实上仍显不足。乡计生专干岗位津贴每月30元,是岗位津贴行业中最低的,村计生专干每年1200元,社宣传员每年120元,自管小组长每年360元,按天平均分别仅为3.3元、0.33元和0.98元,报酬水平偏低。同时村级没有任何活动经费,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四是村民参与意识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虽经多方宣传,但一些群众对村民自治工作仍漠不关心,自觉参与意识不强,认为是乡村干部的事情,给工作全面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要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得到健康发展,使之形成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要从根本上转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错误认识,应当在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机制、逐步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实际中充实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为群众带来的实惠,逐步转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要我自治向我要自治目标的转变。

2、实行村民管理是主体。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必须突出广大村民是管理主体这个重点,所以在工作的开展中,应当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由全体村民选举自己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讨论制定村规民约,依法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并严格按照规定和协议办事。

3、丰富活动内容是载体。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要充分发挥乡、村青年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协助、参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4、保证资金投入是基础。各级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不大加大投入,全力保障村级计划生育正常工作运转和计生干部报酬的落实,这是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重要条件。在现阶段群众的生育愿望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各级计生干部特别是村、社、组计生干部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苦,工作压力也很大,如果不能再从经费和报酬上加以落实,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将更大。

5、强化工作指导是关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因此,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工作“指导”上下功夫,支持和帮助村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村委会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承担起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职责,达到村民自治的目的。

关于人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5

(四)重视人本管理的创新

1、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生、传递以及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任何组织要想通过占有人力资源来占有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创新成果已不可能。相比之下,对知识的创新、获取与经营,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这样,人力资源中的一部份——知识型员工就成了企业关注的重心,对国际上已有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对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人本管理就应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突出人本管理的知识意识、共享意识和效益意识。

2、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组织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建立何种形式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利润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能获得更多创新利润的组织应该是那种对知识创新、传递速度很快而成本与风险又低的组织。然而,由于企业产品类型、生产特征以及规模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组织形式也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不断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确切地说,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组织应该是一个权变型组织。

3、实施个性化管理,体现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虽然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本管理的重心,但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创新成果的占有,还需要全体员工密切配合,即需要团队精神来实现。如何才能达到既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又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呢?现行的团他同一管理模式,可能激励部分普通员工,但同时还会打击另一部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因而最终难以发挥团队整体作用。而建立共同愿望,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各类员工依据他们在企业内的不同作用进行个性化管理(比如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招聘方式,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对知创新成果占有的需求。

4、选择契约化的雇用方式,体现人本管理手段的创新。契约化雇用方式是一种依据法律来管理的方式,不同于现在的行政雇用方式,它通过契约来界定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双方所拥有的知识范围,解决知识型员工难以监督的弊端,使知识资本的归属问题合法化。

三、加强人本管理对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在一百多年前,那时马克思就远见卓识提出科学也是生产力。今天,当代工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转变,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为主导转变。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营管理作为复杂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个兴企,一人亡企”的例子,这些都说明人才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有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就能创造微软这样一个全球性企业的知名品牌。肋了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就有了“海尔”这艘航空母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人微言轻知识的载体,其作用日益显著。在烟草行业,在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基础上,要把造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当作当务之急。只有企业家人才库存丰沛了,才能有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市场经济下,做好劳动力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必须按照劳动力市场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考核和就业制度。人才的社会评价,包括录用、待遇、升迁等的依据、标准和方法,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功能。烟草行业已初步制定岗位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要来选聘人员,有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录取员工需要经过上岗前培训和一定时期的试用期,升迁应建立在良好的人员测评、考核制度基础之上。一个公正、客观的人员升迁安排和计划,是微观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人员升迁,应充分体现贡献、能力、道德优先的原则。

(三)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这要求我们在干部使用上必须“选贤任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贤任能,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评议、公示制度,走群众路线。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三是要建立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创造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五是要建立教育和监督机制,克服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

关于员工离职的几点思考 篇6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员工离职的问题。人员的流失轻则可以增加企业的成本,重则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为防微杜渐,作为生产型企业的管理者,必然要考虑到控制员工离职率的问题,以节约企业的用工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哪?首先是最开始的招聘环节。招聘环节看似与离职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你就会发现,在员工离职过程中,有一部分员工是由于不适合工作的岗位而提出离职的。当我们开始招聘的时候,招聘信息上一般只写的是招聘岗位所需要的员工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这些基本的条件,如果基本符合,一般情况下,经过人力资源部初步面试合格后,车间的经理经过询问后,都会给与入职的资格。这样做可能在当时会节约时间,但是其带来的后果是,许多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是曾经有做过此工作但是因为企业不同而导致工作程序不同的岗位,让新入职的员工感觉不适应,所以在一周之内最容易让新入职员工产生离职的情绪。

解决的办法就是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应该在一些有技术含量,相对而言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岗位,编制岗位说明书,具体到应聘人员所需哪些素质和技能,在初期就有一个筛选,以避免后面人员因为不适而离职,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在人员短缺的时候,太注意人员的岗位匹配,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丧失招聘人员的最佳时机,所以要两者兼得,需要考虑招聘时机同时也需要加强招聘的岗位匹配要求。

其次是在入职十天之后,我把它称之为过渡期。在这个阶段里,员工不断的在和企业的环境、文化等因素做着斗争,进行着磨合,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大部分外地员工吃住在公司,也有本地的员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里。这个时候,离职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住宿条件、食堂的伙食,上班的时间等都成了员工关心的问题,很多时候员工离职仅仅是因为,类似没有方便回家的车这样的理由,便采取了离职。这个情况让企业很被动,但是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协调做同一班车的员工上同一时间的班,尽量减少员工的离职。

再次,是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后,对本岗位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适应,留下来的工人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培训,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个时候员工会更加关心自己的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薪酬比较满意,他们会选择稳定的在这里干下去;如果不满意会出现员工离职现象,选择其他的企业去发展。这个时候,还会把人际关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同事之间,大家朝夕相处,对彼此都有了了解,人际关系问题也会敏感起来。因为一些误会闹得不开心,甚至因为与领导不和,为了脸面问题,员工会考虑到离职。

建议解决的方法是作为管理者在这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应该首先做好本车间的培训工作,包括岗位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保障员工的顺利工作;运用恰当的方式组建自己的团队,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拔河、知识竞赛,准备一些小礼物,以此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放下领导的姿态,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与员工沟通,交流,将矛盾及时化解。

关于“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是“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翻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在我看来,它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今后不教也能学。

二是“翻转课堂”,翻转什么,坚守什么?从学生的学习流程来看,“翻转课堂”一般由“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组成。课前“知识传递”过程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课堂上“知识内化”过程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先学后教”,翻转的是教学程序,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从改变教学结构来实现课堂转型。我以为,“学生能学的,自己先学,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更为困难或重要的问题”是“翻转课堂”的出发点,其坚守的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使命。

三是“翻转课堂”是课上课下的翻转,还是课堂内教与学的翻转?综观国内“翻转课堂”的试点学校,试验的是课上课下的翻转,这些学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毋庸讳言,这些试点学校基本上是教育较为发达地区的名校,且受益于较好的生源与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在我看来,就普通学校来说,不宜将大量的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去学,然后放到课堂来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会加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课堂内尝试教与学的翻转,即在课堂里让学生先学,在学了以后,每个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翻转为好,需因校而宜,关键是要深入思考教与学的关系,翻转自己的教学理念。

四是“翻转课堂”是否会带来“知识碎片化”的教学风险?在“先教后学”的课堂里,教师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来展开讲授的,但是“翻转课堂”的课堂结构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线索的,原本一个完整的知识有可能会被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分割成一个个相互之间暂时没有联系的碎片。因此,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的学习活动之后,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整合起来。

关于“导学案”的几点思考 篇8

一般来说,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其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不仅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导学案的实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出现了矛盾:

首先,因为课前每人都会有一份学案,学生们基本上是边听讲边完成学案,也可能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认同,他们奉学案为“秘诀”“圣旨”,认为学案上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弃课本而远之,课本上的内容与活动基本上老师一带而过,从而造成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这和我们设置导学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缺乏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和研究,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仅仅是没有血肉的“枯知”,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所以导学案这种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从书上和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下降或丢失。

其次,导学案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问题的设置,如“课堂研讨”“小小分析家”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训练与创新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由老师提出,让学生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自觉性就日渐淡化甚至消失了,并且我发现老师备课越精,提的问题就越全、越深,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越缺乏。

还有的导学案,设计“达标测评”“提升纠错”环节,目的是验证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有些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比较严重,大量做题,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习题化的弊端是直接把学生误导到做习题上去了,而把教材抛到一边。实质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让导学案喧宾夺主可不行。

值得一说的是,记课堂笔记。笔记不仅仅是记下重难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记笔记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消化、总结与升华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笔记更是必不可少。但导学案的模式,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案就是老师给自己的最好的笔记,只需要死记硬背学案就可以了。这样往往造成“课堂上全懂,课后全忘了”的局面,知识掌握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另外导学案应该是备课组内所有教师智慧的结晶,但其设置却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一定符合组内每位老师的风格,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和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酌情取舍,可有些老师不求甚解,懒得动脑筋,照着学案直接上课。结果可想而知,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的需求满足不了,甚至会出现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因为同一份导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了”以及“吃了没营养”等问题。

还有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课上课下,对学生还不够放手,还没有真正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快乐展示的空间。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思想接触各种各样的内容,对文本应该具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从听课的情况来看,教师还不敢放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不够。如已经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在上课时,教师仍然会细致讲解。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课堂很难高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寻找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真正结合点。

其一,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求全组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师之间通力合作,精心编写导学案。但是每位老师要对下周的授课内容做心中有数,毕竟每个教师对学案有自己的理解 ,每个班的学生也有差异,所以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考虑,尽量做到“二备”“三备”,以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其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求每一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展开,从整体上要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时导学案要确实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适当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一个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认真细致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习题的设计要力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三,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逐渐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使学生在理解探究的过程中不忘做好笔记和归纳总结。教师的预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精彩生成,学生的精彩生成很多时候是教师无法预料的,要想积极地促发学生的精彩生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导学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对教师综合水平的一个考验与挑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导学案”的教学功能必将更加完善。

关于高校舆情的几点思考 篇9

舆情,“舆论情况”的简称。高校舆情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一、当代高校舆情特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中,受各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影响来自外界的各个层面,显而易见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当代四大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较为广泛。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可塑性、外界环境的复杂性。高校舆情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舆情多样化。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群密集型场所,组成人员多为20岁上下的年轻人,敏感、热情、冲动、个性鲜明、个体差异大,使得舆情有着越来越多不同的特质,更易引起波动、产生动荡。舆情迅捷化。随着时代发展,舆情的方式也越来越迅捷化,广播、报纸、手机、校园网络作为传媒载体,将大量的舆情迅速、便捷地传递至校园的各个角落。舆情复杂化。当代大学生面临不少外界压力,例如:金融危机、就业困难、家庭贫困、社交焦虑等,关键时刻往往下意识寻求宣泄,使舆情更加复杂多样,带来更多挑战。舆情影响大。由于舆情受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影响加剧。不仅深刻影响其思维方式,也不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因此,对高校的决策和工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

二、高校舆情研究的内容殛原因高校学生的思想方面。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和迅捷,接收信息量非常巨大,因此学生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此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仅仅关注身边客观事务引起的思想舆情导向,显得既被动又狭隘,因此需要虚拟和现实世界双管齐下关注他们。大学,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正确、客观的舆情导向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的学习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都已实行学分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学习更轻松更开放更自由更随意。在大环境下,学生会更在意学校的“软硬”情况,即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研究表明,学生们逐渐对授课内容、上课质量和环境、教学态度、课程设置与安排、选课系统与设置等重视起来,学生更在意获得知识的深度和途径。因此。我们在关注、重视学生本体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建设,为正确舆情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学生的工作方面。在这提到“学生的工作方面”,除了指作为学生干部的工作范畴之外,还指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就目前状况,学生们的舆情导向都显得担心和焦虑。例如,一个活动结束之后,活动的组织者们就会开始着急询问周围的老师同学:正常发挥了吗?发挥得到底怎么样?别人的评价怎样?等等。此类舆情的出现,是学生们一种重塑自我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内外的舆情导致两种必然结果:好或坏。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正确、客观的舆情环境,才会催促着每个学生的不断进步及潜力的发挥。

再讲就业。谁都会皱眉,它是个老大难。人才和经济结构的不协调、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大学生择业的观念、就业市场的缺陷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外界舆情和压力的影响,调查表明,高校中有5%的大学生急需“心理救助”;而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使一些心理本身有缺陷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甚至还会有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平街心态,从而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甚至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正确的就业舆情导向显得尤为需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加强社会舆情宣传,使思想观念跟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高校学生的生活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学生们对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日益关注起来,例如校园后勤、公共服务等,受到学生关注的程度较高。想耍获得较高满意度也相对困难。但从近期一份浙江工业大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看,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有7.4%的同学对校园后勤与公共服务打了满意。有66.7%的同学对此打了基本满意,剩下25.9%的同学对此打了不满意:以上数据表明学生们对校园内各项后勤和公共服务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支持。满意度测评的结果虽然乐观,但仍然不能忽视各个高校中存在的其它问题。此份调查还显示,不少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态度、食堂菜品的质量、学校超市价格等问题都表示了不满;不满的根源很多。但和学生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为避免不利舆情的出现。学校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和提出整改办法。

三、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几点建议建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体系。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领导小组应设专人专门从事大学生舆情的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此外,高校的各职能部门都要注意舆情工作的畅通和及时调适,高校里例如宣传、教学、教务、财务、后勤、学生处等,因涉及学生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也易引起和诱发校园不稳定因素。建立高校舆情的汇集和研判机制。高校的舆情汇集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发现存在的苗头问题,并相应作出准确的预警。高校的舆情汇集,首先应结合各高校实际,在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建立信息员制度,广泛收集信息;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紧紧围绕高校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就业、医疗、评优等方面。其次,要明确舆情信息发布工作,对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实行“统一口径,集中管理”;主动、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众,也可以提高学生舆情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舆情分析研判是针对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分析研判到得出科学的预测,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从高校舆情的分析研判方式上看,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只有对两种研判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类,才能快速、有效地给出预警,同时也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研判。当然各高校舆情工作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注意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应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反应和状态,掌握规律性,增强高校舆情研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高校舆情的预防监控。预防监控是根据分析研判所得出的舆情危机,针对可能或已出现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苗头性问题的工作方式,也是解决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耍建立规范、制度化的预防监控体系,尤其要重视事前监督、提前防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BBS、博客、微博、贴吧等新型传播媒介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时性。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场所。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监测,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敏感点、热点、爆发点信息的掌控。尽量形成点、线、面的预防监控系统。加强媒介素养引导教育。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生媒介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文化冲击,同时。舆情的多样、迅捷和复杂对大学生的考验也越来越大,加强媒介素养的引导和教育也应成为当代高校重视的科目。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学生们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介,学会自制和自我过滤。学会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使媒介批评的权利。学校也可相应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信息基础教育课等,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知道如何对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同时,家庭也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等强制手段。最后,社会也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各级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为新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精确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10

(2005-02-25 08:40:1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院长 肖金学

精确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精确管理,顾名思义,“精”就是工作要

精细、做深、做透、做到位、做出高水平,“确”就是工作要明确、指令准确、具体、可操作、可控制和可衡量,总体就是坚持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思维和基本思路,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作为基本目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数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管理手段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激励等各种管理职能中,建立科学、动态的工作规则、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系统,对企业管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真正使企业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而一般所说的“精确管理模式”,是指将企业运营中的各种情况尽可能地进行量化,并且及时准确地采集、储存,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和分析,以便对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调节。由于企业是许多人组成的,人们的行为和文化背景决定人们对待事情的判断和看法,所以,企业实行精确管理必须结合文化因素。中国电信企业实行的精确管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技术与中华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技术化、可操作和具体化的管理模式,并能无限地复制,工作要用数据说话,提高信息的准确率,并贯穿于电信企业市场经营、网络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等综合管理的全过程,使电信企业能依此解决其管理中的问题,实现精确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也体现出“管理的核心在于控制、成功取决于细节”的独特思想。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确管理的核心是信息化

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管理理念到方法手段全面创新,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管理的崭新特征。精确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充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使管理实效产生了飞跃。

2.精确管理采用数理方法,实现定量的精确化

精确管理将数理方法全方位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在注重定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定量控制。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了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过程进行引导、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规范管理行为。

3.精确管理借助网络技术实现

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网络的信息传递,缩短了决策时间,提高了反应速度。信息的“实时传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信息交流“无缝链接”,使管理指挥更加快捷,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及时将管理指令下达到管理末端,使管理指挥更加直接。网络既可以传送文字材料,也可以传送声像资料,将各个终端采集到的图文声像资料适时输送到管理者面前,使决策指令更具体、更形象。

4.精确管理包括精细和准确管理

精确管理与精细管理是不同的概念,精确管理是精细管理的量化与改进,量化体现精确。精细管理是过程,主要指过程的严谨、周密和细微,如工作的规范流程、财务的月度预算、策划方案等;精确管理是结果和目标,它主要指结果的完美、有效和最佳,如规范流程的高效性、预算的精确性、方案的效益性。精确管理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控制成本,掌握收入,一切尽在掌控中。

精确管理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电信企业实行精确管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求全责备。精确管理对企业信息化和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电信企业一定要认识到精确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寻找突破点,狠抓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哪方面信息化成熟就先进行精确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目前电信企业可以以MR工作为起点开展精确管理。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电信企业精确管理的定性分析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和任何工作都要用“数字说话”的思维方式,同时电信企业战略方向不能错,否则再精确管理也是做无用功。电信企业精确管理的定量分析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够量化的一定要用数字表达,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定量分析过细而适得其反、定量分析过精形成教条和僵化模式。企业一定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3.协调平衡发展原则

电信企业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涉及人、财、物和信息的方方面面,要想将企业的所有工作环节都精确化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电信业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路,正确处理财务、客户、效率、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到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结合,该精确管理的一定要坚持,如财务上必须坚持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指标必须落实到人才能有效执行;客户市场细分工作必须精确化,真正知道电信企业的有价值客户在哪儿。在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时,能采取精确化指标的就采取,不能采取精确化指标的不要强求,以免起误导作用。不适宜精确管理的要实事求是,如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本知识容易掌握,但许多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不能靠几个考核指标解决。

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电信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方法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现在国家根据我国具体发展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电信强国”的总体思路,电信企业必须坚决贯彻。对于电信企业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行精确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速度与效益、成本与效率、市场与竞争、发展与环境等关系,要通过科学论证和量化指标确保企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实现电信强国的前提是一定要电信强企,中国电信作为国家主导电信运营商,应该承担起这个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实行精确管理过程中,要强化这方面的量化指标,加快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电信企业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

5.管理方法和模式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存在,追求企业效益是第一准则,企业的一切管理方法和模式的采取都必须符合这一最基本的要求。电信企业实行精确管理,不能沉浸于“科学的理想中”,不能脱离电信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决定电信企业的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有很大的差距,电信企业实行精确管理,绝不能全国“齐步走”和“一刀切”,基础管理工作到位的可先走一步,基础条件不好的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的具体内容

现在的一种普遍观点是: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因为“艺术”是不能量化的、难以具体的,是中国千百年文化所传承的“言所不言”的事物,也就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以“悟”为主的事物。由于管理者自身“悟性”不一样,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一样,又没有统一的精确标准,在管理决策时很难达成统一看法,管理的沟通成本很高。

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落实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激励和领导。战略管理、流程管理、创新管理等新的课题离不开科学管理思想的落实。尤其是精确概念,对中国企业尤其珍贵,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稀缺“数字”和“定量”意识,电信企业要补这方面的课。我们不反对“企业人本化管理”,但是应该认识到“人本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实施的,是在员工和管理者能自觉地贯彻科学思想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没有科学管理作基础,“人本化管理”必将是无本之木。结合电信企业实际,电信企业精确管理可具体细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1.精确的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不仅要提出企业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有战略实施的举措和行动方案。按照精确的战略管理思路,现在电信企业必须狠抓落实,结合电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明确具体行动方案,精确到每年具体的思路、举措和行动方案,这样本地网企业干有方向,做有目标,知道自己与世界级电信企业的具体差距在什么地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电信一定能够实现宏伟的目标。

2.精确的财务管理

精确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准确记录电信企业的资金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进行资金的筹集、运作和增值,核心是“控制每一分钱,掌握每个环节”。加强财务精确管理,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加强预算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执行,进一步控制和优化成本费用。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审核、指导、控制、考核作用。设立预警机制,及时通报各单位成本费用完成情况,严禁超预算开支成本费用。中国电信企业要通过实施全面预算,有效地发挥资金的作用,真正做到收入最大化、成本可控化和利润可规划,一句话,要“心中有数”。实行精确的财务管理有三条措施必须加强:一是全面预算坚持刚性原则,落实到具体环节和每个人;二是加强电信企业的审计工作,将事后审计变成事前审计,将惩罚变成指导与惩罚相结合;三是实行作业成本法,真正掌控电信企业的成本,将“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3.精确的人力资源管理

精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在招聘、使用、考核、培训和开发方面进行具体化,招聘方面要结合电信企业实际需求,关注企业员工和管理干部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文化层次、职业背景以及性格匹配;在使用方面坚持“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选人原则,利用五年时间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在考核上,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将日常考评和年终的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在培训上,将岗位培训和学位培训结合起来,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满足员工职业学习的需要,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开发上,完善职业发展的H通道和岗位素质模型,量化岗位任职资格的条件,注重员工的工作倦怠和职业枯竭问题,关心员工工作中的心理健康,释放工作压力,形成相互信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

4.精确的运维管理

推行精确化维护管理,以推进本地网AAA达标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全网网络监控、客户支撑、资源管控等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电信运行维护管理的精确化、差异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电信企业网络资源优势。加强网络维护精确管理,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真正把资源盘活用好,充分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形成“前”“后”呼应、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要重视运维品牌管理,巩固电信服务优势。要注重对预见型运维技术专家的培养,合理进行网络资源配置,建立运维的知识管理库,注重对运维工作经验的积累,完善运维工作流程。

5.精确的网络管理

精确的网络管理要从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网络规划变成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网络规划,在投资方面,加强投资精确管理。按照市场需求努力做好投资细分,确保支撑重点业务,加强专业投资分析和预算执行分析,适时调控,确保投资方向准确。同时精确筹划网络的发展,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把企业资源优势变成服务优势,认真把握网络发展方向,加强和完善网络建设投资的集中管理,发挥电信资源的综合优势。强调投入产出,注重各业务之间比例的均衡,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保证对重点区域、重点业务和重点客户的投资。在通信设施采购方面,加强供应链管理,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

6.精确的市场营销管理

精确的市场营销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细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客户定位,特别强调业务的市场调查工作和消费者心理研究,寻找企业中的大客户、高价值的商业客户和忠诚度高的公众客户,制订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客户价值,提高电信企业效益。目前电信企业在开展的MR工作,就是精确市场营销的具体体现。要明确业务定位,宣传业务品牌,建立高效营销渠道,推出合理的业务价格,控制营销费用,实施精确化经营,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营销再造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精确化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营销能力的重要途径。

7.精确的信息管理

精确的信息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电信企业的OSS、BSS、MSS,统一标准和规则,统一信息来源,剔除不准确数据,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情报,为电信企业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信息共享、面向市场、急用先行”的原则,统一企业的客户资源、网络资源。电信企业目前主要要解决财务数据、计费系统和关口局的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就是效益”的意识,要建立对企业信息负责的机制。

8.精确的基础管理

精确的基础管理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计量工作、定额管理、标准化工作、知识产权管理、信息情报、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电信企业只有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决策工作更符合企业实际。在综合管理部门尽快引入“5S”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提升企业形象。

中国电信实行精确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电信像其他企业一样,几乎学遍了各种先进企业的管理之道。然而,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与国外电信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基础不好。技术可以超越,但管理阶段是不能跨越的。电信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单凭哪一种管理理论都很难让企业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必须有组合式的、方便每一个员工操作、可复制的管理模式。精确管理属于补课,可以比国外企业花的时间短一些,但必须有这个过程。2004年,中国电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实行“精确管理”,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中国电信虽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通信的大发展掩盖了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企业粗放式管理依然存在,“长官意志”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还未完全消除,电信企业还存在降低成本的空间和效益增长的潜力。具体看,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1.电信企业计划性不强,或者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电信企业过去制订计划的基本着眼点是企业,而不是市场和客户。企业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由于企业信息不畅,“拍脑袋”现象时有发生,往往是上半年多上项目多花钱,下半年要上的项目发生资金紧张的情况,企业的“统筹兼顾”很难实现。

2.电信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客户信息数据不准确,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数据,统计到决策层的信息不一样,很难决策,其原因是企业没有统一的收集数据的标准,指标体系不一样。

3.电信企业全面预算缺乏刚性,主要原因是“心中无数”,企业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信息严重不对称,管理人员以各种理由质疑预算指标,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受到挑战。

4.电信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职业素质的训练,习惯于定性分析企业,往往理念超前、实施落后,工作停留在“大概”、“可能”、“差不多”、“就这样”的层面,心中无数,根本谈不上“精确管理”,连“精细管理”都没有做到。企业的许多管理人员对“过程决定结果”认识不清,对企业流程各个环节很难做到有效控制和准确量化。

5.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好,计算机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亟待普及,连最基本的“数据准确”概念都没有完全建立。

6.电信企业市场细分概念只停留在表面或口头上,客户资源不能准确细化,电信企业很难掌握高价值的客户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客户的离网原因不清楚,更谈不上如何有效提高客户忠诚度。

精确管理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低损耗、高收益的保证。实施精确管理,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支出、保留客户、减少决策错误、提升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改进产品结构和质量、改变公司文化,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现代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对于精确管理有很多的应用案例。如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创制的“质量控制图”、海尔公司提出的“市场链”管理以及经杰克·韦尔奇介绍而扬名企业界的“6б管理法”等,其实质都是基于“精益求精”精神之上的精确管理。其中,6б管理法是最为突出和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推行6б管理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沃尔玛的经营之道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精确管理的现实意义。

电信企业现在处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电信企业之间的差距更重要地体现在细节和执行上。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自始至终有两股巨大的流向: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的“物流”;大量数据、资料、指标、报表等形成的“信息流”。“物流”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其畅通与否决定着管理质量的高低。而“信息流”的畅通则是“物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围绕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开展管理工作,着力建立适合信息时代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方式,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化,用科技手段推动管理工作由粗放走向精确,由模糊走向清晰。竞争莫过于精确,成功更在于精确和细节。

我国通信业正迅速进入“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环境,电信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从规模型发展向规模效益型转变,确保在每一环节、每一环节的每项活动及每项活动的组成元素上决策准确,产出高效。精确管理涉及电信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市场营销、网络发展和维护,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中国电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实际上已包含了精确管理的结果,如“九七工程”及BPR、MSS、MR等管理措施,就是精确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企业的精确管理不是一种理论的管理思想,而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模式。这些实践也为企业实行“精确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中国电信实施“精确管理”不仅是有必要的,更是可行的。

实施精确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电信企业实施精确管理,必须掌握其特点和工作流程。一般来讲,精确管理具有循序渐进性。电信企业要学会如何找出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差异,创新目标,确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寻找企业优势和劣势,不妨使用“标杆对比法”,确定对比的标杆电信企业,通过诸如网络一流等主要发展指标、网络优化等主要工作项目及EBITDA等关键绩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全面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各项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各个部门的作用和责任,使各项决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校准方法,以闭环的概念探讨企业资源、组织、计划以及达到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探讨对关键客户、最终产品和利润的影响,从而了解差异、细分客户、创新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服务与业务优势,使服务与业务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电信企业在实施精确化管理过程中具体要把握三个问题:

1.更新观念,强化意识。

精确管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被人们完全接受和认同有一个过程。因此,加强对精确管理思想的宣传,认清精确管理的巨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是一个艰巨任务。当前,首先要准确把握精确管理内涵,深刻认识精确管理就是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这一本质特征,据此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精确管理要求确定工作的新标准。实施精确管理要把发展通信生产力作为终极目标,围绕实现管理决策信息化、任务目标明细化、管理手段多样化、信息管理标准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具体目标,制订明确具体、有很强操作性的新的工作标准,使精确管理的实施有所遵循,确保精确管理落到实处。

2.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实施精确管理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素质。实施精确管理依赖大批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培训,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层电信企业的科技素质有一个飞跃。同时,精确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养成严谨细致、雷厉风行、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解决精确管理“如何自觉”、“如何贴近”、“如何深入”的问题。此外,精确管理是创新的产物,要求管理者具备很强的创新素质,能够敏锐地把握当今世界电信管理科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还要能够运用当代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解决精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电信企业要优化投入、更新手段。管理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是实施精确管理的重要物质条件。

3.与时俱进,创新模式。

精确管理在选择管理模式方面要努力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人管”与“机管”相结合。“机管”可以代替“人管”中常规的、定式的、数字的管理,但“机管”并不是万能的,防止陷入“技术壁垒”和驶入“信息孤岛”。要采取“人管”与“机管”并举并重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管”与“机管”各自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精确管理的效益。二是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只有实现对动态与静态的全面管控,才能对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管理。实施精确管理,要重视研究和把握管理客体的发展变化,努力使管理标准、方式、手段适应管理对象的发展变化,通过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增加管理的成效。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机制的运用,弥补了以往长期使用的定性方式不精确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但也应看到,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是都能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的,要注意克服重定量、轻定性的问题,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管理对象的本质。四是“硬管理”与“软管理”相结合。人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管理客体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影响力的要素。要提高精确管理的整体效能,必须在抓好以贯彻落实电信各项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硬管理”的同时,抓好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软管理”,充分激发和调动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推动精确管理获得最大效益。

(人民邮电报)

以客户为导向推进电信企业精细化管理

(2005-02-25 15:15:51)

企业从重视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是当前电信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最显著的变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三个基础电信企业,围绕精细化管理思路,陆续在流程操作、组织管理、文化建设等多层面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深入到电信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为电信企业管理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格调。

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王晓初强调精细化管理时就指出,精细化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全面预算管理KPI指标,也不仅指成本管理,还延伸到市场逐步精确。客户群的细分,不同客户群所使用的不同产品,每一客户群的销售费用都要尽量精确化管理。可见,围绕电信用户,以客户为中心,也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着力点。

以客户为导向是推进电信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电信企业运营管理的精确化,必须把顾客置于中心位置,站在顾客的角度审视公司的各项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首先,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样,作为实现精细化管理重要实现手段的量化管理,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给衡量精细管理的成效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在各种不确定性变化的背后,电信客户数量变化以及对电信服务的满意度则始终是衡量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性指标。客户对电信企业来说是第一位的,建立基于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是各大电信企业普遍的共识。电信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是为有效的挖掘出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开发出客户的潜在需求,建立健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在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量化管理不可避免地与市场挂钩,与客户需求形成联动,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应变能力。

其次,企业对内精细化管理,对外以客户为导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基本原则。电信市场逐步放开,电信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电信技术日新月异,对电信企业的业务经营、运作模式已经产生巨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电信企业变革管理思维,因势而动,是市场环境变化使然,同时也是电信企业建立现代制度的必经之路。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精细化管理模式最终目标是使企业能准确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在这一点上,与电信企业推崇的“用户至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实际上就是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应变模式,因此在企业长远发展上,精细化管理与以客户为导向存在一致性,而且客户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体,更能清晰和准确反映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再次,精细化管理模式虽然在电信企业中被广泛重视,但它应用的时间跨度并不长,相比于其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思路在电信企业中还属于比较新颖的管理思想。因此,如何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充分贯彻到电信企业管理各环节,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目前中国电信正在进行的BPR流程重组,以及制定的各岗位的KPI量化指标不难发现,精细化管理理念过渡到管理实践,各项制度改革都是紧紧围绕客户和市场而展开。由此可见,以客户为导向,是精细管理从理念层面走进实践操作层面的必需手段。

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客户为导向,可实现“客企共赢”

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客户为导向,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念,在实际管理操作中也要有章可循,并避免走入一些误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王育民教授曾指出,在电信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其一忌把精确管理变成繁琐管理、复杂管理;其二忌不计成本地推行精确化管理;其三忌对所有运营细节进行全面而严格的控制。其四忌忽视管理模块和运营模块的匹配性和系统性。实际上,四点归结起来,主体上有一个共同原则,即精细化管理既要给客户带来价值,也要给企业带来效益。

为客户创造价值,是精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但企业终究以赢利为目的,精细化管理也必须能为企业带来经营效益,实际上,为客户创造价值最终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在这一原则和前提下,企业精细化管理因此既不能为一味追求内部精细管理而不计成本,也不能隔绝精细管理与客户导向之间联系,使精细管理流于形式。

实现以客户为导向,企业不仅要提高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也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现阶段,电信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企业外部资源的争夺和内部资源实力的较量。在企业内部,它将成本管理和投资管理贯穿于公司整体运作中,而在外部市场中,为争夺企业外部资源中的关键要素——电信客户,企业精细化管理措施中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无不与电信用户的消费和满意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精细管理,关键看企业如何提高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在电信企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首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进行客户再定位和服务再定位,使企业意识和行动向着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发展。而在电信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为树立客户中心意识,市场营销部门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根据营销部门的运作状况,企业及时反馈营销部门的信息,进行科学市场细分,改变过去从产品标准的市场细分方法,将是电信营销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另外,按照市场用户多样化需求,提高个性多样的电信产品和精细化服务,也是一线营销部门必须负担起来的重要职责。

企业管理意识需要以制度为载体才能贯彻,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变革上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为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运作机制打下了一定基础,不过要将这种经营服务观念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还需要在企业文化上做文章。唯有电信员工上下都能在观念上真正确立客户意识、服务意识,电信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快速响应,游刃有余。

总之,着眼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需要与市场外部相衔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电信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落实。

上一篇:优秀经典的英文求职介绍信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及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