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XX区现有3.6万残疾人,占户籍人口的 6%,涉及11万多家庭人口。其中,智力残疾6545人,视力残疾4115人,精神残疾3488人,听力残疾2387人,言语残疾313人;多重残疾人2052人,重度残疾13405人。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对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迫切愿望。
一、我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现状
围绕“机构托养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目标,XX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已经全面启动,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辅助性就业等方面的服务。
1、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XX区现有5个残疾人日间照料站,为108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残疾人日间照料站为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提供午餐和基本的照料服-1-
务,每天残疾人早来晚走,不仅有了一个让家人放心的日间寄身场所,还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培训以及必要的康复训练。尤其是光明街道胜利东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建站两年多来,积极开发一些简单的对外加工型就业项目,让残疾人在工疗、学疗、娱疗的过程中,还能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起到交流窗口、引领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
2、居家安养服务全面启动。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包括发放家庭护理补贴和提供居家照料服务两种形式。2010年,XX区为492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发放居家托养补贴98.16万元,以减轻其家庭供养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对其家庭供养人加强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知识的培训,使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同时,组织助残志愿者为居家安养的残疾人定期提供家庭护理、卫生清洁、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重度贫困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居家”服务。XX区残疾人工作者深入残疾人家庭,做到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走访居家安养对象,及时掌握居家安养家庭对重度残疾人的照料护理情况。
二、我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区残疾人托养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整体需求、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期待相比,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
大差距。
1、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在XX区还是空白。在居家安养、日间照料、机构托养“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中,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在XX区还是空白。机构托养的空白造成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依靠亲属托养的残疾人家庭负担沉重,生活非常困难,出现了“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残疾人亲属难以承受长期、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痛苦。二是以家庭照料为主的看护方式,既缺少基本的康复技术,又难以享受专业康复服务。三是社会危害较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智力残疾和发病期间的精神残疾人,由于思维、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和辨别能力缺失,加上家庭监护能力有限,与其相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2、托养服务能力与残疾人的托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XX区残联经过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我区有近1000名残疾人有集中托养需求:一是老年残疾人年,其子女也在60岁以上,已无力照顾和服侍老人,甚至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二是“三无”残疾人,没有父母或子女照顾,完全依靠村(社区)干部和邻居解决衣食问题,部分残疾人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几天才能吃一顿像样的饭菜。三是残疾人已到中年,父母都已年老,体力上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没有收入来源,很难照顾好残疾子女,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去世后残疾子女的归宿问题,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地收留和照顾他们。四是精神残疾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往往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是危害社会。
三、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XX区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都明确指出:实施残疾人托养工程,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区残疾人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安养服务同步发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1、填补机构托养空白,发挥示范作用。托养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做好居家托养服务、残疾人日间照料的基础上,XX区还应建设专业性强、运行规范、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托养服务机构,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务,发挥服务示范、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幅射作用。让广大残疾人托养有所依、精神有所托、生活有所寄、服务有所靠。
2、发展日间照料机构,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残疾人日间照料站的建设规划,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使残疾人日间照料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其他工作稳步协调推进。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借鉴光明街道胜利东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的成功经验,推广其办站模式,让日间照料机构逐步延伸至每一个街道,惠及更多的社区。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3、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居家托养服务。一方面,要对现有从事托养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把托养服务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领域,使志愿者服务成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热心扶残助残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居民为有需求的居家残疾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组织志愿者到残疾人家定期、轮流做义工,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沟通、从情感上融入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政策引导,多元化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业。积极培育残疾人托养产业,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托养工作产业化。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形式
多样的残疾人托养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业。
构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必须立足于残疾人数量多、分布广、需求差异大这一现实,着力搭建服务对象侧重点不同、服务内容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相辅相成的多层次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机构托养为骨干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务。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党内监督,体系,党内民主,监督意识
一、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 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不出事”。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是同人民群众相联系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 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 但是, 党内也出现了诸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 对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也是保证各级领导机关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使用权力, 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旧比较严峻。腐败行为隐蔽化、手段多样化、反腐的成本上升化。这说明, 我国的党内监督体系还不完善, 仍有缺失, 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 深化反腐倡廉工作, 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先进性。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可以加强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能力, 净化党的肌体, 使得党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得党克服各种不良现象与行为,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是党内生活的保障。党内民主是一种非国家形态意义上的民主。党内民主意味着权力最终归属于党员, 但同时也意味着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党员亲自参与。这时, 委托权对受委托权的监控, 便需要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监督,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密不可分,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使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党内监督,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与此同时, 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党内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意识是党内监督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 党对领导干部习惯于“自律”, 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领导干部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监督而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监督。他们拥有特权心态。还有不少人认为监督太麻烦了,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监督也不利于安定团结;监督属于软招数,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监督漠不关心, 即使发现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总之, 党内监督的意识并不浓厚。
党内监督制度法规不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 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比如,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有些规章制度仅限于号召性, 缺少具体实施策略。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有些制度程序性不够合理, 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以致在发现问题之后, 也没有响应部门去监督执行。此外, 监督机构也缺乏权威性。党内监督机构, 就目前状况来看, 没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没有独立考察权、也没有制约权, 监督没有权威性。
党内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党组织存在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党内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有些党组织的党内生活流于形式。虽然会定期举办党内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活动, 但是, 这些活动的举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流于形式、拖延时间、走过场等, 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三、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路径
鉴于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主要有:强化党员监督意识。党员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是否坚强有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党员的监督意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 可以对党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 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 使其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地进行党内监督, 勇于并善于进行监督。尤其是对于党员来说, 对其进行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使其放下包袱,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履行自身的监督权利, 勇于进行监督。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可以使党内监督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 可以结合实际来建立监督制度, 包括奖金分配制度、选拔干部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可以指定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我国已经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制度法规, 来完善和健全党内监督, 保障党内监督的顺利、有效进行。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监督不分职务高低, 没有特殊党员, 一律接受党内外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强调对领导干部应重点监督, 确保其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通过干部任用票决制度、差额考察制度、信访处理制度、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些规定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 提升了领导干部民主的观念, 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也起到了相互监督、制衡的作用, 使党内监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关于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3
“集中核算”,顾名思义就是在集體经济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和会计核算权不变的基础上,设立“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称“服务中心”),建立统管帐户,对村集体所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服务中心”的设立,在不增加编制的基础上,可以从乡镇财政所、农经站抽调1~2名同志组成。对村级资金实行“十统一”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记帐方法;统一记帐凭证;统一会计帐簿;统一收、付凭证;统一记帐时间;统一会计报表;统一财务公开时间和统一管理会计工作档案。建立帐务处理程序、资金收支划拨程序、资金约束管理的开支审批程序、民主理财的财务公开程序。取消村级会计岗位、存款户和会计档案保管权,对村级资金实行“乡管村用”的报帐制,村级配备一名报帐员,具体负责报帐业务。
强化收支管理
加强村级资金收入的管理
1、农业税附加收入,属于村级集体资金,由农税征管部门随农业税正税征收的同时同步征收,五日内缴入乡镇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按村设帐。
2、转移支付资金收入,是上级对维护村级正常运转的补助资金。县级政府可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标准,由县级财政部门分批核拨给乡镇财政所,按村设帐,实行乡管村用。
3、经营性收入。对于村级的经营收入有村办企业利润、管理费用上交,承包、租赁、投资收益等。由各村报帐员使用统一的收款收据,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缴入统管存款帐户,按村设帐,实行乡管村用。
4、“一事一议”资金收入。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集的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在征得全体村民三分之二人同意后,最高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并将“一事一议”筹资计划报乡镇政府批准后筹资,由乡镇统管会计分村记帐,并加强对资金收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严禁将“一事一议”筹资作为面向农民的固定收入。
规范村级资金的支出管理
1、计划管理。村级应根据年度农业税附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经营收入情况,在坚持“总量控制、专款专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在依据上级有关定额标准的前提下,编制年度村级支出计划,以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财政、农经部门审核后,分送各个管理部门,作为财政按计划从“财政专户”“拨付服务中心”的依据,农经管理部门监管的依据,村级支出的依据。
2、实行定项、定额支出管理。村级的收入除经营收入外,主要用于“五保户”支出、村干部工资和村级管理费三项定项支出。乡镇政府制定各项支出的具体开支范围。如“五保户”支出为“五保户”生活补助、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购置、医疗丧葬支出等;村级办公经费为办公设施的购置、水电煤支出、邮电电信支出、报刊订阅、宣传标语等支出,村级不得任意扩大开支范围。在确保三项支出的基础上,如有结余也可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农业税附加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收入主要用于弥补三项支出的不足和村集体公益事业。
定额支出。一是村干部工资的定额支出。村干部工资和村级办公经费比例以6:4分配为宜。二是“五保户”支出。保证“五保户”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为标准。
实行民主理财
1、实行预算管理。乡财政所应当建立村级资金的预、决算管理体系,每年初,“会同农经站、服务中心”指导各村委会根据项目用途和分配定额等当年综合情况,按照“总量控制、量入为出”的原则,通过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序,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并对上年的执行情况进行决算。
2、严格履行拨款手续的报销制度。乡镇财政所对村级专项资金的使用在坚持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基础上严格拨款程序,实行“五看”:一看有无收支预算;二看有无使用计划;三看是否有规定用途;四看使用额度是否符合上级的要求;五看是否根据权限经过审批。乡镇“服务中心”严把报销关,对不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盖章,村委主任签字,乡镇主管领导审批,“服务中心”负责人审核的收支凭证,乡镇“服务中心”一律不予受理。对于手续不完备、内容不规范、不完整、数字不准确的原始凭证,一律不得报销。对于突破规定的定额、任意改变资金用途,违反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违规资金,不但不予受理,还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3、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各村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先由村民小组选出村民代表,再由村民代表选举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村民理财小组一般由3~5名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为:代表村民审议年度收支预算;审理有关会计凭证;查验村级资产实际存量和监督实施财务制度。村内的财务支出,要定期经过民主理财小组、村委会报帐员和村委主任联审会签,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后,在乡镇“服务中心”报帐核销。对村委会不合理或者有异议的开支,民主理财小组有权拒绝审核盖章。
4、实行年度审计监督制度。以自查互审相结合,在各村依靠“村民理财小组” 监督检查的基础上。乡镇“服务中心”要会同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定期对村级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联审互查,特别是对享受补助人员要核对其补助是否到位。必要时也可委托社会中间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对离任的乡镇领导、乡镇“服务中心”负责人和经管人、村委会主任等有关人员,实行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财政管理所)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4
王忠
摘要:目前我们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考核虽然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仍不完善、不系统、不统一。对基层党支部如何考核,谁负责考核谁,什么时候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上下考核要有一条完整清晰的线条,各级要有各自的考核职责。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现规范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
考核
创新
一、目前对基层党支部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基层党支部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们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考核虽然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仍不完善、不系统、不统一。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结果的应用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对基层党支部考核内容有很多地方还值得商榷
1、考核内容繁杂,就目前考核而言,“三基”建设中的党支部考核很多内容是大指标、大范围。季度考核和标准化党支部创建考核等基各有侧重,但对于基层党支部来讲考核标准和内容还是繁杂。
2、考核内容在各项活动开展、党员管理方面量化、细化不够,特别是效果考核难度大。在具体考核时就难以准确判定。
3、有时考核工作单一,考核与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脱节,有时考核内容与其他考核内容重复,出现重复考核的现象.(三)考核标准无法完全统一
1、由于考核目标、重点不一样,考核内容多样性,部分内容量化、细化不够,所以考核标准也无法统一,尺度不好把握。
2、在不同时期重点工作内容随着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有一定调整(侧重点不一样),考核标准往往有所调整。
(四)考核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是独立的考核,还是与其它考核相结合,目前采取与季度绩效考核同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应当说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是只注重资料检查,还是注重过程考核?应当引起重视,目前考核检查大多只看看资料,查查记录。只要会议有记录,活动有资料就算合格,但实际会议开没开?党课讲没讲?活动开展了没有?效果怎么样?考核手段不多。加之现在资料多、活动多、会议多、文件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疲于应付,精力只有放在资料的“编写”上。
(五)个别基层支部书记责任心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1、个别基层支部书记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所以不知道该干什么,如何抓如何干,工作很被动。
2、由于个别同志业务素质不是很高,工作只能应付,谈不上创新、发展,工作收效不大,成绩不佳。
3、支部书记忙于生产或者不愿意将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来。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或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
对基层党支部如何考核,谁负责考核谁,什么时候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上下考核要有一条完整清晰的线条,各级要有各自的考核职责。
(二)对基层党支部考核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1)紧扣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基层党支部的基本职能。那么,检验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成效,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基层党支部是否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基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做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2)突出重点。对基层党支部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监督、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是必要的,但又要突出考核的重点,把考核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基层建设方面,避免面面俱到,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式的考评。
(三)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现规范性
(1)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考核的真正内涵是对党支部工作能力和绩效的考核。因此,必须根据党支部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设置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在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注重考核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在考核规则的制订上,既要对支部工作的现状有清醒的判断,又要对如何建设基层支部有明晰的思路,还要简便易行,不能脱离支部工作的实际。
(2)细化考核指标。把党委组织科、党委宣传科、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科、工会、团委等部门的考核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对基层党支部全面考核,将工作任务和目标细化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指标,使得平时考核便于比对、评估,支部工作有针对性。考核评估中,必须把考核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要素、量化为若干具体指标来进行评估考核。
在分解量化考核指标时,注意不仅要把支部工作计划的制订,以及党员的发展、组织学习等简单的基本工作内容指标量化。而且还要同生产、经营、队伍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等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3)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在扩大定量考核范围的同时,通过定量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支部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以解决考核中常常出现的目标与手段、定性与定量、考核者与考核对象的矛盾,使考核能真正客观、公正并发挥有效作用。
(四)创新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
(1)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考核模式,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为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考核工作的延续。考核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根据评估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对被考核对象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民主公开。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等都要公开,便于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监督。三是采取党支部自我评估、党员及群众测评、组织考察与党委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核,综合评定。
(2)发扬民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认真调研、分析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组织支部书记及部分党员认真讨论,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定考核内容,实事求是地开展考核工作。对支部自主开展活动且收到良好效果的经验予以认可并纳入考核范围。坚持考评工作的“三结合”: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集中考评相结合,组织考评、支部自评与群众评估相结合。
(五)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素质及履职能力
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带头人,党支部建设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的管理水平和投入情况。只有支部书记的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了,才能为加强党支部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支部书记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加强指导,重视支部书记工作,做到两个“定期”:定期召开支部书记工作例会,与支部书记进行沟通交流,总结评比,找出不足,指明方向;定期深入基层,对支部书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开展工作交流,组织党支部专题工作现场会,向支部书记展示推广典型经验。三是组织岗位培训,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为支部书记进行面对面授课,定期组织学理论、学管理、学法律、学党务知识,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拓宽党务工作思路。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段时期以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多元化服务组织成为社会各方面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学习和农业农村实际,就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谈点认识。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是前提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这个基本点。
在很多人看来,家庭经营是个落后现象,尤其是中国的家庭经营规模都很小,觉得家庭经营能现代化吗?我认为,规模是国情决定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不是搞家庭经营,是由农业产业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从产业的特征规律来看,还是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营中最有效的一个主体。家庭经营方式管理上最简单,监督上最简单,所以也是最有效的。
这是因为农业是个十分特别的产业。农业是生命生产过程。我们 1的农民是很了不起的。第一,他所有的劳动对象,无论是庄稼还是畜牧水产,都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体每天都在起变化,这种变化要非常非常留意,才能细微地观察到。第二,传统农业是露天的,是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年四季、风霜雪雨。这两个变化结合在一起,在分析判断其综合作用之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让生命获得最好的生长,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农民这么去关心气候的变化,这么去关心庄稼的生长?只有当土地是农民的,生产的产品归他所有,或者劳动成果与他的个人利益直接关联,他才会尽心尽力地去操劳。否则,农民不会有积极性,他把你哄了,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即使知道,也已经迟了,因为季节错过了。人民公社之所以发展不下去,就是因为农民感觉到种的不是自己的地,打的不是自己的粮,所以不关心生产的好坏;包产到户这所以发展得很好,就是因为农民觉得这是我的地、我的粮,所以就认真地管理。因此,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不能强制或者限制农民对土地的流转,这是一个底线。同时,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有些领域企业化经营也许是有优势的,但是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大田生产的农业来说,还是要靠家庭。现在主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多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
合作组织,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不是更换经营主体。因此,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是重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集约化生产是目标,专业化管理是手段,组织化经营是路径,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农业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组织化经营的覆盖下,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也能够得到健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当然还应包括我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
式。
二是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服务主体是保障现代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要构建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主体应包括:第一,是我们的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同时要提升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第二,是通过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来培育多元化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第三,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起到了开拓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益、创立品牌的很多作用,这是我们要大力扶持的。此外,服务主体还有其他的方面,包括和农业相关的一些农业、气象、供销合作社以及科研教育单位,还有一些其他的中介组织都是我们需要支持和培育的。总之,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地方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是落脚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很快,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多。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
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事业单位的会计必须是全面、系统的记录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的。但是在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方面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预算制度的不完善,内控监督管理缺乏执行力度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诟病。本文从产生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问题的几点建议。关键字: 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规范 问题 建议
1、现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产生的问题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是国有财政资金的拨款,受到传统制度的管制和约束。事业单位进行的资金的规划完全依赖于财政资金的多少。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薄弱,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不科学也不严谨。即便是有,也没有按照规定制度进行操作,执行力度过低。在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上存在着很多的盲点,使得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上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有些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往往只体现为形式,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
1.2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却反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相互之间缺乏相互制约和互相检查,导致了会计核算没有按照规则进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得到提高,甚至会产生违法、舞弊等现象的产生。由于受到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之间常常存在着一个人担任多个会计职位,不相容的职位没有相互分开。而事业单位领导有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的经验知识,对于会计工作不能准确无误的进行检查,这样会计的监管就会产生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单位不但不认真执行内部监督控制制度,还借工作之便进行专项资金的挪用,公款私用,给事业单位有效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虽然在我国事业单位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集中首付和集中管理,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分散管理的现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制度仍旧不完善,在预算的编制或者执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使得所编制的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使财务预算的执行的难度也越来越困难。有的事业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中,对于支出控制的力度不严格,超支和浪费的现象普遍的出现。并且在资金的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定不清,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由于预算监管制度也不完善,使得预算执行力度相当的薄弱。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问题的几点建议
2.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设
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只有会计制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有效性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的一项明智的决定。事业单位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于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会计制度,在能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混乱以及不规范的现象,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正常运行。
2.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要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等方面出发进行完善。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建设必须完善财务会计的运作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科学的进行业务流程的设计,规划监督的各项内容,落实“收支两条线”的政策。根据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财务核算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对人员在岗职责的规定、账务处理的程序、内部相应的牵制制度、财务审批的制度等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分级别进行授权。同时建立内部相应的稽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反应出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案。
2.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机制
要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改革,合理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其使用规定,实行部门的预算制度,建立国库的单一的账户制度,构架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的公共财政框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增加,则意味着财务管理的内容将会更加的丰富,而预算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中心的内容,财务预算将贯穿于真个财务工作之中。加强预算管理,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严格的执行,对于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反馈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解决。部门要根据上级的收支规模的批复进行预算的编制,对于批复的项目支出,要科学的制定项目的进度,保证项目的实施有计划、有预算。办理好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进度制定,并且根据执行情况,及时对于支出明细进行及时的调整。
2.4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管理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各种的成本核算体制,便于掌握事业单位的实际消耗,并及时进行补给,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只有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体制,才能对于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收益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能够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资金效用的良性循环,促进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121-123
[2]于红,浅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对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65-165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7
1当前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
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 有院 (系) 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院 (系) 领导对学校抓教学质量监控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院 (系) 的领导认为, 院 (系) 的主要功能是组织教学, 按照教务处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院 (系) 教学计划并实施, 接受学校检查, 较少主动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问题。这种普遍存在的对于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的依赖心理, 严重制约了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其次, 是教师对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是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和评估的最为直接的客体, 要求他们同时成为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例如, 在现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中, 不仅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同时考核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师除了把精力放在教学上, 不得不把许多精力放在学历提升、写论文、做课题上。这在客观上都严重制约了一线教师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质量提升上, 对进一步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热情不高。再次, 是学生对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参与度不够。如今, 考试成绩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和找工作的重要依据。相较于参与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而言, 学生更在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上。
1.2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实现高等学校院 (系) 的教学质量监控, 首先要确定各项质量监控的建设指标。目前, 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通常依附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直接来自于学校评价的数据, 院 (系) 很少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 这就导致院 (系) 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同虚设, 各项监控措施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如常规和非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 听课制度, 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 未形成独立于教务处检查内容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制度。其次, 教学检查通常由院 (系) 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承担, 缺少院 (系) 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小组) , 检查组成员的构成中忽视了一线教师在教学检查中的作用, 使得检查内容和检查形式不能很好的贴合教学实际。
1.3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管理不到位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运行的保障。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教学相关环节, 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生产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考试等, 通常缺乏对各重要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内容形成一系列文件规范和管理办法, 仅凭历年经验无法有效规范监控的量化和运行效率, 很有可能出现一年度一变化的随机监控措施, 使得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失去连贯性, 对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的稳定性不利。
2完善高校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2.1提高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意识
首先, 院 (系) 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可以视为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补充,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提高院 (系) 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院 (系) 领导真正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纳入自己的思维视域去认真对待, 研制切实可行的规范来保证实施。院 (系) 领导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框架下根据本院的专业特点、学生状况、师资状况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细化院 (系) 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各种相关制度的制订和落实步骤、内容的精细化、主题的系列化、资源优化、特色传承等等。其次, 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参与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为了使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自身所在院 (系) 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之中, 院 (系) 应该制订奖励措施, 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的教师要大力扶持和奖励。比如适当给予一定得工作量;在评优评先等各种奖项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等等。 再次, 院 (系) 要充分发挥学生投身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授课、实践教学、教材选购等各个方面。如, 可采取定期召开小范围学生座谈会、发展学生信息员、班主任谈心等等方式。将学生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和良好运行。
2.2加强制度建设
基于院 (系) 教学单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必须依照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 建立和完善院 (系) 教学质量标准制度, 以及教学质量和信息反馈检查制度。一是, 要建立教学培养方案编制制度,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 应注重调查研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 要建立教学大纲编写与教材选用制度, 规定教学大纲编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保证所选用教材的质量标准。三是, 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具体有:定期教学检查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随堂听课制度;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学生座谈会制度;学生信息员周报制度;完善考试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从而全方位的建立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制度。
陈秀梅认为, 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院 (系) 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情况, 要建立和完善院 (系) 教学工作质量评估办法, 健全院 (系) 级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3]。成立院 (系) 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小组) , 成员除院 (系) 领导和教研组长外, 还应吸纳一线骨干教师。委员会 (小组) 负责对院 (系) 教学质量标准制度, 以及教学质量和信息反馈检查制度等进行制定和更新,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
2.3强化过程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 首先需要院 (系) 领导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需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关政策和办法, 如课堂教学环节。在如何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方面, 可以采取提问式甚至翻转式课堂授课方式, 记录参与课堂提问或讨论的学生名单, 给予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一定的加分。学院通过听课或检查记录表等方式, 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环节, 采取开题动员、制定提交材料模板、中期检查、评审修改后抽查等方式, 强化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管理, 有效监控毕业论文质量。如考试环节, 通过试卷印刷前的试卷质量审查, 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的给分记录表归档、评、阅卷质量抽查等手段强化考试的过程管理, 做到公平、公正, 规范成绩给定的合理性。
强化过程管理还可以充分考虑本院 (系) 的专业特点、师资现状等, 通过授权并指导下属的专业教研室对所属教师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系主任及教研组长除了按照学校及学院的教学检查及考核要求进行配合操作, 诸如上传下达、互相听课、互相检查试卷袋等等, 还要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题探讨或就教学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调研, 提出带有针对性的过程管理办法和措施, 经院 (系) 教学指导委员会 (小组) 讨论通过后开展实施。
强化过程管理势必需要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院 (系) 要给教师们创造长期稳定的宽松、融洽、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学术氛围浓厚的工作环境, 同时让教学、教研、科研方面做的好的教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让所有人都动起来, 逐渐形成“所有人都在努力, 我也不能落后”的忧患意识;结合职称评定、工作量、评优等方面实现激励机制, 形成教师自身的原动力。
3结语
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 离不开院 (系) 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离不开一个立体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网络。对于院 (系) 接收和发布的教学信息, 教学干事/学生干事要及时反馈给院 (系) 领导和全体师生, 以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还应指出, 建设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不能闭门造车, 或直接套用校级教学质量监控内容。要善于向兄弟院校学习, 善于针对院 (系) 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 避免流于形式, 重复劳动。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目前高校院 (系) 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很完善, 存在诸如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站在院 (系) 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 对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提出完善高校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院 (系)
参考文献
[1]张平, 孙宏伟, 冷秀丽.论高校精品工程建设中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349-353.
[2]胡晓敏.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 (2) :34-36.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 现代物流 法律体系 完善
任何行业都需要在统一、公平和高效的法律环境中发展,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恰恰在于法律环境滞后。物流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物流环节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越来越凸显出来,严重影响着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完善的物流法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目前我国物流法律环境
在当前法治环境下,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丌法律规范,物流要实现物尽其流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为,保证物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整合物流各环节,协调各产业,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市场稳定运行。
改革丌放以来,为了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在各物流领域先后出台了大量的规范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公路运输方面,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之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围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汽车货物运输规则》《道路货物运输服务业管理办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道路零担货物运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铁路运输方面,主要有《铁路货物事故处理规则》、《铁路货物运输杂费管理规则》《铁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等;航空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外,有《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丌办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审批权限的暂行规定》等,航空运输在国际方面,我国先后签署、批准了20多个国际公约和协定书,并有80余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形成了我国的民用航空运输法律体系。
但是,现代物流已发展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各相关职能分属于不同部门,而现行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多是各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规章,这使得物流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另外从法律效力角度看,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主要有三类:法律,如铁路法、海商法等;行政法规,如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等;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规章,如关于商品包装的暂行规定、商业运输管理办法等。实践证明,目前物流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物流立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法律效力较低。目前,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是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规范性不强,甚至有些规范性文件还带有地方、部门分割色彩。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问的相互关系,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2.法律系统缺失。目前,我国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规和直接为物流或与物流有关而制定的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立法上涉及交通、铁道、航空、商业、外贸等十多个立法部门,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物流行业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加上各部门协调不够,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问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3.法律制定滞后。目前,我国执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律规范延续而来的,加之现代物流业与最初相比发展了新业务,因此相关法律出现了适用范围有误、规制内容过时以及法律交叉、法律空白等问题,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以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法律体系从技术上普遍缺乏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调整作用,宏观调控能力和微观约束能力不足。
二、完善我国物流立法的对策
针对我国物流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制订统一的物流发展规划,提高物流立法的协调性。制订统一的物流立法规划,应防止政出多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局限。从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问的承接关系着手,修订、整合、补充现有物流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协调严谨的法律框架,提高物流法规的集约性、系统性,增强其综合调控能力。物流系统主要由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及信息传递等主要环节和功能构成。而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已经由追求服务的安全、切实、迅速、经济,向追求物流的综合治理、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方向发展。因此,用现代综合物流的理念,建立高度系统化的物流法规体系,才能促进我国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和效率。
2.建立完善的物流法律体系,提高物流立法的系统性。制定和完善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尤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导致物流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这个问题口益明显。为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相关的国际标准体系,或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通用的国家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明确物流经营活动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资格,规范物流主体市场准入门槛;明确物流活动各环节及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使整个物流活动合法、有序、公平;调整国家和物流主体之问以及各物流主体之间市场监管关系,防止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形成统一、高效、透明物流市场;制定和完善物流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设施和装备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为提高物流效率奠定基础。
3.重视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物流立法的实效性。物流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健全而完善的物流法制是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依托和动力,营造良好的物流法制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国际视野,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物流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一方面要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物流立法要经过科学论证,提高立法技术和立法水平,取得各方共识,充分发挥物流社团组织、專家学者在物流立法中的作用,增强物流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前瞻性和稳定性,提高立法质量。
4.重视物流协会的作用,提高物流立法的完善性。在建立健全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法律没有调整或者不便于调整的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步将以往政府过多的管理职能逐步交给行业协会行使,同时在法律上对协会的功能、作用、职权加以必要规定,充分发挥民问组织所固有的协调功能和专业知识;要善于发挥联合会的综合、协调和引导作用,将行业内各代管协会、各地方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尽可能地团结在一起,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促进行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束语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丌与之匹配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口益加快,竞争口益激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法律体系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物流发展中的无序现象,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9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忽视或缺位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轨道。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对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现象,更进一步的分析可见,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他们面对用人单位和岗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什么单位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什么岗位是展示自己的平台,究其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缺乏或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尚有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开展,内容上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般介绍和政策规定的诠释,在方法手段上往往是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大会“灌输”形式,因而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等方面则着力较少,也同样存在着忽视或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基于学生在就业问题和学术在就业指导上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人认为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甜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一、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构建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机遇和制约等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生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标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规划和大学生职业选择规划等内容。大学生只有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才能有效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才能选择到合适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可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择业技能技巧训练等内容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的问题。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全面规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抓住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又能使指导工作较好地溶入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大局。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学生的这种主体性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可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翻。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青年大学生需要接受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的引导。由于大学生所选修的专业各有不同,他们毕业时面临的工作岗位选择也必定不尽相同,但是,职业本身并无贵贱之分,唯有职业分工不同而已。要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只要从业者敬重一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必定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更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智地审视就业市场,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到毕业时才能勇敢的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勇于到艰苦的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促使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总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溶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灵魂,也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坚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专业学习及学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搞好学习目标规划和学业发展规划。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而言,由于大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及专业学习不够深入等原因,他们往往对职业和专业设置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往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使许多大学生难以做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与当前学科安排的学习结合起来,因而在学习上往往需要我们,尤其是专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处理所学专业与职业关系的方法,确立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个人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改革而言,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涯规划这一有效载体,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做好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工作,更进一步加大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要坚决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或“多证”制度,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坚持群体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规划。以使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而不至于迷惘。一个任职者如果能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兴趣、又有适当能力去完成的职业,就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业绩,最终产生工作的满意感、自我实现感。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群体的正面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选择规划,为自己大学毕业的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兴趣与职业选择、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气质与职业选择、性格与职业选择、价值观与职业选择、专业与职业选择之间的辨证关系,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对就业市场的择业。
二、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建立和健全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行为集中发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但是大学生对社会职业、就业政策、就业制度的了解以及自身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则应该从进人大学校园时就开始积累。因此,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人点,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建立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反馈评估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设定阶段性的指导目标任务,使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
1、要认真抓好大学生入学第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和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理解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人制度,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结合大
二、大三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精心组织好大学生修订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
二、大三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稳定期,也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不感兴趣,往往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空白,因而强化大
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一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个人创业条件、特征,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等,而要完成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仅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专任教师的普遍参与。总之,要结合专业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重视和全力做好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关。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产学研基地,在实践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进行专业的实习、见习活动。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掌握面试基本技能,了解求职面试全过程及求职的途径、技巧,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劳动关系法规,制定自己的求职策略和求职计划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三、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
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构建全员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地就业,这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从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市场建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加强,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高校要通过动员,使全校各个部门的各级组织、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来,以实现全员化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一样,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地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设计好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2、要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首先,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其次,要把广大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作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认真加以落实,并从考核与评估等激励机制上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11-30
关于完善我国提起公诉证据标准的几点反思05-20
完善我国税务管理的几点思考11-20
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12-16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08-02
关于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几点思考06-11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09-27
关于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考10-29
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08-29
关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几点思考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