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2024-12-18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共8篇)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执行力是指干部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提高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它是保证上情下达、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执行变异”、“有令不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使党和政府的目标难以实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史自觉,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我们党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肩负起执政兴国这一伟大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市干部执行力正在稳步提高,但不执行、虚执行、乱执行和难执行等执行力不强现象仍然存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也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够到位、立法不够科学、执法不够严格、体制不够完善、政令不够畅通、监督不够有力等弊端,影响了我市各级机关部门的执行效率,影响了政府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执行力建设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市正处于全力加快经济发展,全面改善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保持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和处理各种历史性难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政府自身建设和行政执行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开展“执行力建设年”活动,号召全体干部“争当五事干

部”,这都是顺利履行当前政府历史使命和职责的迫切需要。

加强执行力建设,目的是建设一个具备依法行政能力、高效服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的政府体系;建设一个责权明确、运转协调、政令畅通的政府机制;建设一支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重点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行政执行力,努力建设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加强执行力建设,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行机制,是提高机关执行力的重要载体。目前,不少行政机关之所以存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职责不清,必须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职能执行机制,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事管人”的执行制度和责任明确,执行有序的行政执行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制,实现政府管理程序化,决策科学化,审批简约化,行政行为规范化。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首先突出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强化领导意识和责任意识。行政首长问责制的出台是用制度规范官员行政行为的巨大创新,加大了对行政首长的监督,建立了适者生存,不适则遭淘汰的良好机制,从而增强了“一把手”的责任感,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高执行力的决定因素。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树立执行理念,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更好地、主动地担负执行的责任,确保上级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执行;要规范公务员培训制度,让所有工作人员对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贯彻执行;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学习培训的考评考核和质量评估,为提高机关干部执行能力创造条件,为加强执行能力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是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使行政监督无处不在,形成强大的内部监督压力,实现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财政性资金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第一要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完善政府内部监督体系,要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监察机关在政府内部监督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最终编织成纵横交错,上下相通,覆盖全市各领域,各层级的严密、高效、强大的行政监察和监督网络,形成问责、治庸、反腐的强大合力。第二要扩大行政监督范围,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监察。第三要强化责任追究,形成责任体系的“闭环效应”。第四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行政监

察工作效果。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行政监察和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宽行政监察的渠道,创新惩戒手段。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法律救济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界定

自1986年杨雪萍女士在《亟须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一文中最早提出行政强制执行这一概念以来, [1]学者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和讨论, 至今仍是观点不一, 众说纷纭。但根据行政强制执行主体的模式不同, 大体上可以把其概念归为两派。其中一派代表的观点有:“行政强制执行是指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时, 由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的手段, 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行为。”[2]“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 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3]《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可见, 上述定义都主张行政机关和法院均可作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另一派代表的观点有:“行政强制执行是指个人、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4]“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逾期不履行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 有关行政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迫使行政相对方履行义务或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执行行为。”[5]这些学者是以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来定义的。笔者也是从后者出发, 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下面几层含义:1.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主体;2.行政强制执行发动的前提, 一般为被执行的生效的行政决定 (基础行为) 已具有“不可争议性”或称“法律上的形式确定性”, 而相对人逾期不履行该决定中的义务;3.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使得相对人负有的行政处理决定所确定的义务得到履行或达到与义务履行相同状态, 即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4.行政强制执行要依法进行, 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二、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取向分析

(一)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现状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6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 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7条“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定既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的补充规定,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采取的是行政机关和法院并存的双轨模式。这种模式在《行政强制法》中得到明确, 依该法规定, 可将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特征概括为: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由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 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作为强制执行的请求者, 由法院确认并强制执行。

然而, 上述行政机关自身强制执行和申请法院司法强制执行的双轨制并未在行政法学界得到一致首肯, 行政机关和法院在强制执行体制中的地位谁主谁辅也存在异议 (例如:是行政主体主导模式还是司法主体主导模式)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 应实行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行机构实施强制执行行为的体制, 即由行政机关作为单一执行主体。笔者也赞同改革现行的双轨制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 建构单一主体模式。

(二)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建构

1. 确立以行政机关为行政强制执行唯一主体模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可以用一个“乱”字概括。首先是大量行政机关可以作为执行主体,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 往往一般性法律规范性文件甚至于非法律规范文件都赋予了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 如税务、质监、公安、海关等, 各部门手段不一、程序不一;其次是人民法院;再次, 一些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也可实施强制执行。笔者认为, 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来看,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都应当排除法院, 而将行政机关设置为唯一的执行主体。原因之一, 由行政机关作为唯一执行主体体现了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性, 实属法理选择。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强制的具体类型, 行使的是行政权, 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而不可能是法院。若由法院接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进行行政强制执行, 试问, 作为委托方的行政机关无行政强制执行决定权呢?还是因为属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呢?答案是显然的。可见, 行政机关委托法院强制执行缺乏法理基础。其二, 排除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资格, 可以避免产生因执行主体的不同而导致的执行权划分不清的问题, 也有利于厘清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 避免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不恰当替代与干预。其三, 选择以行政机关为唯一执行主体的模式, 体现了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力的特征, 更利于实现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借助于在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合法合理的执行程序又保障了公平的实现, 使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得到有机统一。尽管法院作为执行主体也能实现公平但却难以体现效率, 有时由于法院与行政机关关于执行权限的分配问题导致难以执行, 最终连公平都无法实现。最后, 选择以行政机关为执行主体的模式反映了我国以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理论精髓的这一传统。

2. 以行政机关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

尽管《行政强制法》确认了由法院与行政机关共享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双轨制主体模式, 但由于上述原因, 笔者坚持认为, 应排除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 探索一条既能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又能切实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 符合我国国情的路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立法例, 例如:德国自17、18世纪至今一直是由行政机关自身实施强制执行 (除不动产为执行标的的由法院执行外) ;奥地利《行政强制执行法通则》规定, 行政强制执行原则上由行政机关行使, 具体由县级国家行政官署负责强制执行, 并明确了行政强制执行的范围。[6]立法时可参照《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规定。具体模式设计如下: (1) 行政强制执行由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2)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在法定授权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3)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4) 经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可以设立专门的行政执行机关, 该机关由具有专业法律知识、执行技术的人员组成, 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名义专司行政强制执行。

三、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救济

行政强制执行是一种给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 其体现的公权力的强制性比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尤为突出。我国《行政强制法》虽在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对于实施行政强制的违法情形以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但却没有明确赋予行政相对人寻求救济的法律途径。笔者认为, 行政强制执行应构建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相结合的救济制度, 以切实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一) 申诉

《宪法》第41条规定,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公民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利。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有向作出强制执行决定的机关或其监督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利, 这是宪法赋予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接受申诉申请的机关应受理申请并认真复核, 认为申诉合理的, 应依法作出撤销或变更强制执行的决定, 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给予国家赔偿。

(二) 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法》第6条关于行政复议范围的规定, 尽管没有明确列举行政强制执行属于可以提请复议的事项, 但笔者认为从立法本意来看, 该条“ (二)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规定应该适用于行政强制执行。再者, 该条“ (十一) 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的概括式规定, 也使得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执行这一具体行政行为, 有权依法向复议机关提起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认真审查被申请的行政强制执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并依法作出复议决定。

(三) 行政诉讼

司法救济是保障公民、法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最后一条法定途径。如果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而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可以说行政强制救济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但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对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 与《行政复议法》一样, 也没有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该条“ (二) 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 笔者认为也应理解为适用于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正因为立法没有规范这一行为, 导致在学界对于该行为是否可以提起复议或诉讼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 行政强制执行不过是将已生效的行政处理决定中的内容付诸实施, 未给相对人设定新的权利和义务内容, 所以不可诉。但笔者认为, 行政强制执行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已是没有疑议, 再加上该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系列可以划分的步骤, 如督促催告、制作和送达强制执行决定书、强制执行等, 假若在这些环节中给相对人造成合法权益损害且不可诉, 相对人的权益将如何得到保障呢?所以, 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 有权依法以行政强制执行主体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四) 行政赔偿

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强制执行过程中, 因其违法或不当的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向造成损害的机关请求国家赔偿。

《行政强制法》的颁布与施行,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但在实践中违法实施行政强制的现象屡有发生, 只有更加完善行政强制体制, 落实行政强制制度, 才能真正合法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职权, 进而推动行政法治。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胡建淼.行政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97.

[2]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7.

[3]胡锦光, 刘飞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96.

[4]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198页.

[5]崔卓兰.行政法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251.

关于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执行力 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与服务同质化趋势日益显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越发严峻,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本企业的执行力。本文就提高企业执行力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明确认识企业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

企业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和量化指标,各部门完成的情况参差不齐,表现优秀的部门当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指标,而总有一些部门存在拖延生产时间、质量不达标等诸多问题;细化到员工表现也是如此,表现良好的员工总能出色的完成生产任务,而表现相对落后的员工总也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追本溯源,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就在于逐渐弱化的执行力上。顾名思义,执行力是指企业员工理解、贯彻、落实经营者战略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办法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强弱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任务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执行力不强的企业,即使决策层制定多么长远的发展目标,也如空中楼宇,并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从某些层面来讲,执行力也代表这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执行力不强,何谈长足发展?

2 初步分析企业执行力不强的原因

经初步调查分析,造成企业中部门和员工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只要包括五点: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单位、部门、人员思想上责任意识不强,对上级部署的生产任务持观望心态,甚至无动于衷。更有甚者,有些部门和个人竟出现相互推诿扯皮、不作为的消极表现,导致生产目标无法顺利达成。二是制度措施不健全。少数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中无章可循,造成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出现职责不清,工作扯皮。再比如,决策层下达发展目标与生产任务后,一些单位或部门盲目执行,整个过程缺乏一套适合本单位或本部门客观条件、科学合理的量化方案,造成最后没能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三是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对生产任务,部分员工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不按相关规范进行具体操作,生产计划难以顺利实施;一些员工没有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以至于执行时遇到困难表现出手忙脚乱,措手不及,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四是有效沟通不多。有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在执行生产任务时难免因步调协调不一致使彼此之间产生隔阂;领导决策层没有与员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缺少起码的信任,无法形成整体合力。五是督查力度不够。部分单位或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懈怠情绪,生产任务层层下达,却不及时跟进督察,没有制定必要的绩效考核目标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奖惩制度形同虚设,得不到真正落实,久而久之,企业中上至管理阶层下至每个员工,执行力越来越弱。

3 寻求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途径

针对以上五点原因,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要提高企业执行力,重点把握以下五点:第一,强化责任是前提。责任心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常提到“责任重于泰山”,说的就是责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责任应该体现在具体行动中,而不仅是流于形式。无论是单位部门还是员工个人,带着责任心上岗,才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且还有可能产生更多创新的想法,工作就会精益求精,企业的执行力自然会提高。鉴于此,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参加责任教育,逐步引导其树立“责任第一”的思想观念,恪尽职守,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第二,完善制度是保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机制,使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规范体现在管理制度上,使每项工作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督查、有考核,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第三,选用人才是根本。经营者的经营思想、经营举措等必须由人来执行,人是执行的主体。首先,抓好中层管理人员建设。要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重点是任人唯贤,选聘的中层管理者必须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其次,搞好基层员工队伍建设。企业的执行力主要取决于基层员工的工作表现。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理念和员工队伍建设,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计划顺利实施。第四,有效沟通是基础。加强企业内部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顺利实施生产计划的基本保障。有效的沟通往往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掌握问题的表象及本质,从而快速查明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也能全面了解设定的计划目标与企业执行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而群策群力做一些改进,使执行更加顺畅。第五,奖优罚劣是动力。部署生产任务以后,应及时跟进监督其执行流程,以便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在事态扩大前尽快采取纠偏措施,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以外,还要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奖励先进,批评落后,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类群体中不乏智慧超群之人,但只有懂得如何付诸于行动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众多企业中也不乏精明强干之企业,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贯彻执行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总之,通过以上对执行力的简要分析,希望能找到提高企業执行力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为实现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岳婷,潘新华.提升组织战略执行力的研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2]张丽.以推进制度执行力为抓手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4

执行力(Execution),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把战略与决策转化为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一源自企业管理的理念,近年来被引入了公安机关管理体系,也成为当前公安队伍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基层公安政治工作心得,试图从当前公安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粗浅分析,对建立高效、便捷、科学的执行力考核机制进行探讨,管中窥豹以期抛砖引玉。

一、公安基层所队执行力建设现状窥探

公安基层所队,是执行上级战略意图最直接、最基础、最关键的单位。“二十公”以来,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快速推进,队伍执行力建设也随之逐步推开。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安机关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倍增,基层执行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逐级弱化现象。上级公安机关的决策和部署,由于各种原因,落实下来,很多安排和要求逐渐变样,特别是到了最基层的所队,执行的措施和效果都不符合上级要求。比如一项主题活动,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很严格,指导意见也很明确,各级公安机关也做出相应部署和安排,但到了基层,就成了众多主题活动、专项行动中一项普通任务,仅仅从书面上应付,部分基层所队领导不重视甚至敷衍搪塞。

(二)移位现象。执行上级决策、安排不到位现象颇多。主要表现在基层所队领导身上。上级各种安排,到了基层,仅仅点到为止,做做样子,不求深入,不求质量,“量上百分百,质上不及格”,执行力自然不到位。

(三)机制缺失现象。各级公安机关围绕执行力,做出了许多的规定,也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多,一方面不够全面,覆盖面有限、深度不足,另一方面比较分散、粗放,不够精细、不够科学,未形成有效机制。公安机关关于纪律的规定,关于绩效考核的规定,哪一项不与执行力有关?但公安实践中,能够把这些制度形成专门机制,用于推进执行力的,还是不多。

二、基层所队执行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笔者认为,基层所队执行力不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冗政”导致执行力疲软。最近,从各地的反映上,不难看到很多关于基层民警思想动态的调研文章,都认为各地公安机关各项专项行动、主题活动、集中行动实在太多,让基层不堪重负。本来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任务,到了基层便成了全局有部署,侦查部门有部署、治安部门有部署、政工部门有部署……有的派出所,一个月上报的表格居然有一百多种。如此“冗政”之下,基层虚以应付尚且不及,何来执行力一说?

(二)超负荷压力弱化执行力力度。基层压力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超负荷的压力下,基层疲于奔命、应接不暇,要把每一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非常困难。在当前警力配臵的现实情况下,没有科学的用警机制,粗放型的警力使用模式难免让执行力大打折扣。

(三)过于强调主观因素是执行力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执行力建设上,很多观点认为是因为个体主观意识造成的。但笔者认为,执行力培养的环境应该是在完善的制度之中,而并非过多强调基层领导和民警个人。如果有科学的机制,庸者自下,能者自上,有标准,有监督,有问效,执行力自然就到位了。

三、武侯分局在基层所队执行力建设上的探索

今年以来,武侯分局立足队伍实际,紧抓主要环节,推出了比较科学的执行力考核新机制,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和完善,证明分局执行力考核新机制对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战斗力是有效的,有生命力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制定科学标准,提高执行力考核的精度

分局结合实际,从三方面入手,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一是“定岗、定责”。结合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编撰了《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岗位职责汇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规范,细化、明确了政工、办公、国保、刑侦、治安、派出所等各内设机构的工作职责、领导职责以及民警职责,确定考核范围。二是将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岗、到人,把每个部门、领导和民警的工作成效、工作进度、工作态度纳入执行力考核范畴,实行“百分制”,不设上下限,重点考核部门和中层领导干部。三是整合、优化各种专项行动和主题活动。各种阶段性的、内容相似的工作任务、专项行动,由各职能部门报送分局执行力考核办公室审核,能合并则合并,能整合则整合,能压缩则压缩,最后由考核办统一下达、归口考核,避免

多头下达、多头考核、多头标准,造成考核混乱,加重部门以及民警负担。

(二)、严格流程控制,强化执行力考核的力度

在考核的具体实施上,分局采用了梯次考核制度、“红黄牌”制度、“周评月评”等制度,确保执行力考核落到实处。分局执行力考核办公室直接对党委负责,考核部门和中层干部工作的执行力度,原则上民警的执行力考核由各部门负责,形成考核梯次结构,防止执行力逐级弱化。对发案率超出常量、工作作风虚浮等执行不力的,进行“黄牌警告”,两次“黄牌警告”或者不履行职责、拒绝执行命令、工作推诿拖沓情节严重的,予以“红牌”处理。今年以来累计对2个部门、10名中层领导进行了“黄牌警告”。同时,每周对各单位的队伍建设、打击处理、治安防控等各方面工作进度进行考核,每月对周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得出部门和中层干部执行力得分以及排名,在分局公安信息网上予以公示。

(三),抓好结果运用,强化执行力考核的深度

对于考核结果,分局严格逗硬,实行“三个挂钩”。一是与评先选优挂钩。分局规定,连续受到两次“黄牌警告”、一次“红牌警告”以及连续三个月在全局执行力考核排名后三位的将取消该部门及其领导参与评先选优的资格,对于完成任务速度快、质量好的,执行力考核分数高的,作为先进典型表彰、推荐。二是与职级待遇挂钩。分局规定,凡是执行不力的部门领导及民警,取消或者暂缓选升职级的资格;对于执行任务、命令到位、成绩显著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优先选升职级。三是与职位挂钩。受到“红牌”处理的领导,采取诫勉谈话、责令述职、停职、免职、调整等措施,对执行力差的民警,实行离岗培训。对执行到位、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纳入分局后备人才库考察、培养、提拔使用。今年6月,分局根据执行力半年考核情况,结合第五轮科级干部竞聘,对中层职位进行了调整,选拔了16名执行命令坚决有力,综合素质高的同志充实干部队伍,对2名民警采取了分离培训措施,逗硬了执行力考核。

如何强化企业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5

企业文化部

作为一个企业,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一切的成效靠执行来支撑。执行力较弱的公司也是缺乏成效的公司。如何强化我们的执行力,我觉得一个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执

行力的方向。

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前,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象盲人骑马,走到哪算哪;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

二、团结协作——执行力的保障。

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一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你不团结就无法达成目标。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不团结对自己是不划算的。



三、知识与技能——提高执行力的基穿

知识与技能是靠人员来提供的。它不仅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上,而且体现上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所以对一个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要把它放在时间、费用、质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同样完成一种事,所花时间有长短,费用使用有高低,完成的质量有好坏,对资源的使用有多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好坏。所以对他及他的能力的评价应是多维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都有时间和资源的要求,同时要把它放到一个系统中去给予重视。一项任务完不成,下一项任务就无法开展;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影响整个目标。这样就对我们的从业人员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是应引起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的。



四、领导风格——执行力的重要影响者。

对执行力的维持,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因素,包括战略层面、人员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等很多东西。其中领导风格对执行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管理界,我们有过“严管重罚”的例子,也有过“文件会议满天飞”的例子,对执行力产生什么效果,其实效果都不会太好。“严管重罚”与整天的开会、发文件,就是一种领导的风格。虽然这对执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好多事往往适得其反,大家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大家看贯了;为了发文件而发文件的事也屡出不穷。这又谈何有效执行呢?

杰克.韦尔奇把深入一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他一说大事与小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正象《执行》中所讲的有些小事作为领导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一种领导风格。这种风格导致的结果就是执行力的强化。杰克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来搜集信息,评价员工,发现执行力的强弱和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这种风格就成为执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对执行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五、企业文化与执行力

公司企业文化部的一员,下面我想谈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执行力的关系。

关于监外执行的几点建议 篇6

根据现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收监:骗取保外就医的;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的;以自伤自残等手段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经教育不改的;违法犯罪的等等,可称之为法定收监情形。但是这些规定均忽略了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保外就医罪犯因经济困难无力就医的,二是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扶养义务人不能尽扶养义务的,三是取保人不能履行担保职责的。对前两种情形,《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13条第1款虽然规定:“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由其负有扶养义务的亲属负担;个别确有困难的,经当地公安机关证明,可以酌情予以补助。”但对于不宜采取经济补助方法解决或采取此法也解决不了的,该办法未提及。

笔者认为,对患有严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目的就是让罪犯能够在扶养义务人的照料下更好的生活和医疗。当罪犯在监外无法得到和维持这样的生活和医疗时,刑罚执行机关就不应再采取监外执行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确有一些罪犯因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就医要求监狱收监,有的扬言监狱如拒收就上访等。这已经成为一个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

笔者主张:对确有困难无力就医的,监狱可酌情予以补助或收监;如罪犯的扶养义务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对罪犯有虐待、遗弃甚至加害行为的,监狱可予收监。这样做不但符合立法初衷,也有利于消除罪犯因求助无门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对后一情形,如取保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不尽职责、不愿继续为罪犯担保的,监狱应要求罪犯重新提供担保人,罪犯不能重新提供担保人的,监狱可考虑收监执行。上述三种情形, 可称之为酌定收监情形,建议纳入立法。另外,对取保人的职责及其恶意不履行担保职责的如何处罚立法上也存在空白,应当尽快弥补。

二、收监执行的办法欠缺灵活性、可操作性

刑事诉讼法第216条只原则性地提到“应当及时收监”,至于由哪个机关负责收监,何时收监才算及时等问题未明确。监狱法第28条有“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监狱收监”的规定,但也显粗略。《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

第12条第1款虽然规定由监狱收监执行,但仅针对“保外就医罪犯病情基本好转的”这一种情况。纵观现行规定,既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

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增设罪犯主动回监制度,规定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后罪犯应当三日内主动回监服刑。为此,首先应当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明确何种情况属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已经消失,并作为司法部狱务公开内容向社会公布,有针对性地告知罪犯及其担保人及有关基层组织等,以利于执行和监督。2.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罪犯依照规定及时回监的可根据计分考核规定予以加分或给予表扬等,对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应与不主动回监罪犯区别对待。规定罪犯不主动回监服刑的,自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次日起至收监执行之日止的时间不计入刑期。3.规定监狱对主动回监的罪犯应及时作出处理。监狱审查认为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确已消失的应当立即收监,反之应当向罪犯说明情况,通知其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因主动回监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监狱可酌情补助。二是规定收监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并在时间上作出限定,监狱应当予以协助。因为公安机关与监狱相比能够更及时全面地掌握罪犯的情况,例如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是否已经消失,罪犯住址有无变动,社会关系及行踪等,对那些应收监而监狱难以收监的罪犯,更要依靠公安机关的优势才可达到。

三、暂予监外执行文书的送达制度应严谨

暂予监外执行的文书应及时送达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便于有关方面及时掌握罪犯及其担保人的情况,便于移交执行和监督。对此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第216条规定较简陋,甚至未规定应向公安机关送达文书。监狱法第26条、第27条规定的稍细,但对应送达的文书范围列举较窄,受送达对象不够具体,将送达义务赋予监狱管理机关实践中不便操作。且现行规定均对送达时限未作要求,均忽略了是否应向罪犯及其担保人送达相关文书的问题。实践中因上述原因而导致的衔接工作不及时、罪犯脱管失控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笔者建议立法对送达问题作如下规定: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应当在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批准决定书、罪犯在监内改造情况、担保人情况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检察院和原判法院,同时抄送担负监狱检察任务的检察院。罪犯及其担保人应当在监狱指定的期限内到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报到,公安机关应当在其报到时送达罪犯和担保人义务书,告知其应当遵守的规定。监狱管理机关批准延长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应当在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批准决定书送达上述单位。公安机关发现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应当立即通知监狱,必要时先行采取监控措施。监狱应当立即报请监狱管理机关决定,对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立即将罪犯收押并及时解往监狱。收监执行情况由监狱及时通报罪犯居住地的县级检察院、原判法院和担负监狱检察任务的检察院。

四、增设保证金方式以适应实际需要

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特别是保外就医罪犯,一般均采取人保方式,由其提供担保人,监狱审核同意后方可批准监外执行。法律和司法解释虽然未规定保证金方式,但确有必要予以设立。因为有的罪犯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定条件,但提供不出适合的保人,如其经济条件许可,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将有助于增强其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加强执行机关的约束监管力度。而且与可以使用财保方式的取保候审相比,二者在实质要件上并无区别,适用对象都是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都要求不致有社会危害性。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用于侦

查审判阶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前者用于执行阶段的罪犯。实践中在侦查审判阶段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执行阶段如上述情形仍未消失,经批准往往也可以转化为暂予监外执行。既然取保候审可以选择适用人保或财保方式,暂予监外执行何不加以借鉴呢。

笔者不同意那种以为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是负罪在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疑罪在身甚至可能无罪,因而认为前者的危险性大于后者,主张对前者不宜采取财保方式的观点。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后者的危险性可能更大。因为疑罪在身可能正说明其罪恶尚不见底,甚至可能罪孽深重,判断其危害性大小更具或然性;而前者法槌落定,罪行昭然,评价其危害性大小更具确定性。后一类型的人,因其罪不可测才是险莫大焉。因此比较而言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更适宜采取保证金保证。当然应尽力避免监狱为利益驱动而滥收保证金,徇私舞弊以钱抵刑等问题的出现。可以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罪犯刑期长短、现实表现、经济条件等因素并参照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确定一个上下限,防止金额过高或过低。

五、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提请减刑、假释程序应作特殊规定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时,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执行机关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裁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假释,也均是由监狱等原关押监所提请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裁定。但从实际情况看,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执行地由监狱转至其居住地,实际执行机关由监狱转为当地公安机关,后者通过管理监督更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罪犯的改造表现,便于就地及时收集整理其确有悔改或立功事实的材料。对立法本意也应如此理解。从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第6款、监狱法第27条的规定就不难看出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主要由当地公安机

关对其执行管理监督,监狱应处于协助执行的地位。对罪犯提请减刑、假释理应成为当地公安机关管理监督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况且明确当地公安机关享有此项权利,还可以促使罪犯改变对待管理监督所持的消极态度,自觉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特别是改造表现,积极服从管理监督,以争取公安机关及时为自己报请减刑、假释。因此建议立法明确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假释建议,由其居住地公安机关向当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请。减刑、假释建议书副本由公安机关在提请之日起三日内抄送当地县级检察院、罪犯原服刑监狱。

六、对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责应按属地原则确定

关于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7

执行力通俗地讲,就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发出指令到达成目标的中间环节;是把学校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教育效益、成果的关键。“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不管决策多好、思路多清,如果不付诸实施,不执行到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一、提升领导班子执行力必须强化执行意识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当前,一些学校领导班子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执行不力,往往并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是认识问题。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将不折不扣执行学校战略、规划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才能使执行更加全面、准确和富有成效。为此,必须着力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着力增强危机意识。“人在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常存危机意识是化危机为转机,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着力增强责任意识。对领导班子而言,抓落实是本职,抓不好落实是失职,不抓落实是不称职。为了严格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各级都层层签订了责任状,这些责任状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抓落实就是一句空话。要着力增强大局意识。学校的战略、规划是从全局出发,站在学校发展这一全局利益的高度制定的,不可避免地会与一些局部利益产生矛盾,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破除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思想,自觉做到局部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

二、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必须注重能力培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领导班子执行力的提升,首先有赖于领导班子成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提升执行力,仅靠提升思想境界、强化责任心是不够的。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想把工作干好,都想在工作上取得突出业绩,没有谁真正想甘为人后,但为什么实际工作效果却千差万别呢?除了思想境界不高、责任心不强以及环境差异外,个人业务素质欠缺、能力难当其任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前教育处于新课改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人驾轻就熟的工作经验、工作路子变得不那么管用了,面对种种新情况,不少人出现了所谓的“本领恐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切实提高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所谓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小的方面讲,包括能表达、会书写、善协调、会做学生思想工作、会操作现代办公设备等;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决策能力(管理团队、班级与课堂)、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发动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没有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一个执行力强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必定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三、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蔡林森说:“学校出了问题,根子都在制度上,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因为制度上有漏洞,或者有制度不执行而被钻了空子。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制度,并坚决执行,就能很快解决问题。一个好制度,就像一个法宝。”因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科学、合理和全面。学校制度要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管理重心下移,做到集中决策、统一管理,增强学校的应变能力。一方面,制度要随着形势和要求的变化及时修正优化,要体现人性化特征。另一方面,制度要有一定的持久性,不能多变,要有时间和过程让教师逐渐习惯,逐渐内化。

绝大多数学校并不是没有好的制度,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在于对制度是否坚强有力地执行。有的学校的制度只是纸质的文本,只是口头的要求,没有化为师生的行为规范。有的学校只有计划和总结,没有过程和检查,明显过于浮躁。有的学校执行制度因人而异,没有掌握“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制度的公正性和持久性就令人怀疑。因此,学校必须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令出禁止,以强势推动制度的执行,强化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所有领导、员工和所有工作无一例外,从而有力保障学校的执行力。

四、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必须注重细节落实

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就要树立一种严谨些、再严谨些,细致些、再细致些的作风,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我们永远要牢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树立榜样。美国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认为,执行力就是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切实执行。

落实细节就是要大力提倡实、细、严的管理要求,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建立民主、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要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要大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做到互相沟通、协作支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战斗力;要大力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监督到位。学校执行力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指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五、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必须大胆改革创新

对提高学校工作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8

一、责任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关键

责任重于泰山,责任大于青天,责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责任是对所负使命的忠诚及信守,责任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的表现。以前总觉得一个单位工作上不去,是人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问题,其实责任才是关键。因为责任心不强就不可能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尽心尽职,就不可能很好地贯彻上层领导的工作意图,而使得一些“粗制滥造”的细节组合成了一个“劣质”的整体,造成工作局面打不开,工作思路一团糟,根本谈不上创新意识。当然,责任心也可以通过外部的作用来强化,如树立工作典型,引领员工积极向上;制定长短期工作目标,培养员工团队精神;制定制度,培养员工参与意识,最终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进行捆绑,产生共鸣共振,通过增加责任意识,使得对制度的执行变成一种养成行为和自觉行动。

二、务实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保证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讲究实际。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工作,真抓实干,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我们要将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及工作各个环节中。如果没有务实的工作态度,就会做而不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发展才充满生机。因此,务实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一个坚持团队利益至上的人,工作必定是务实的,我们只有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真抓实干工作的重点,才能推动执行力的提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希望。北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在他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操作》主题报告中提到,执行——来自务实的智慧。只有务实,才能带来工作的成功。

三、协调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润滑剂

协调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事物间的联系,在工作中主要是指为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过程,是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综合考虑。沟通、协调是工作制度执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工作中观点上的分歧、意见上的不同都是难免的,这就需要通过沟通、协调解决。可以说,协调就是充分沟通,协调的水平就是管理的水平,领导的艺术就是协调的艺术。通过协调可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等出现问题时,都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互相理解,解决工作中的矛盾,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协调,可以深入基层,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作为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协调、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服务意识,掌握沟通、协调技巧,为学校这台大机器增加润滑剂。

四、团结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基础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就是合作,团结就是和谐,团结就是要求全体员工通力协作、沟通配合,形成执行的合力机制,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产生效益。高尔基说,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每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实现个人的愿望和理想,而一个单位的整体目标,又是与每个人的工作相关联的,任何一个人的工作失误都会给集体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在一个单位中,所有的工作关系都很和谐、团结,相信每个人一定会发挥最大的潜能,团结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正所谓团结协作抓落实,和谐友爱铸辉煌。

五、服务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助推器

服务是不以实物形式而满足他人某种需要的特殊劳动,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在学校,虽然各个部门工作职责不同,个人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但是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部门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别相关部门的配合,每个人都在为其他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也接受别人的服务,服务是双向的。任何一个环节服务不到位、不及时、不顺畅,都会影响到正常工作的运转。只有相互提供有效服务,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ISO质量体系标准将学校的产品定位于服务,明确了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树立起一种教育服务新理念,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学校的服务质量。按照质量体系,将学校的教育服务过程认定为招生、教学、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就业推荐等六个方面。每一种服务都与学生有关,就是说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在工作中要求每个人要有服务意识,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执行力。

六、奉献是提高工作执行力的催化剂

奉献指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是服务的更高层次。具有奉献精神的职工,一定可以提高工作执行力;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一定会遵守职业操守,为了学生不计报酬地备好课、上好课;具有奉献精神的管理者,一定会为了学校建设和发展拼命工作。奉献精神具有示范效应和感召作用,如果一个学校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提倡以奉献为荣,每个人一定会自觉地为学校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本身就是奉献精神的楷模,上班“早出晚归”,心系学校,以校为家,和教师融入一体并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学校各种现状,为教师排忧解难,在教职工中自然会形成为学校发展奉献的氛围。《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倡导了一种精神——忠诚、奉献,这是一种非凡的执行力,书中罗文——一个美国军人接受任务不讲“价钱”,遇到困难想尽办法,完成工作不图回报,这种精神值得当今社会每个人学习。执行在于奉献,就是要求每个人要胸怀大志,处事大气,发扬奉献精神,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真正提高工作执行力。

制度是规范学校管理的依据,是学校发展的机制保障,是构成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制度在于执行,执行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理念、发扬奉献精神、保持务实态度、注重协调、增进团结,坚持以制度约束行为,就一定能推动学校不断进步,取得科学发展新成效,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上一篇:母亲节快乐温馨短信祝福语下一篇:礼品网络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