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篇1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主要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无法提供有力的担保。政府要继续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支持银行获取更可信赖的软信息,帮助企业增加信用等级。要打造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动地方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散失在各个部门涉及小微企业和经营业主的经营及信用信息,集中归并到政府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档案中来,便利银行低成本查询。要创新担保机制。纠正担保公司不规范行为,堵塞制度漏洞,真正发挥其行业功能。建立由地方政府、银行、小微企业三方共建的信保基金或者风险基金池,并利用政府公信力,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银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二、政府要继续引导和支持银行向小微企业融资。小微信贷投放力度不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资源供给总体上依然不足,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和支持。要放宽融资服务准入门槛。进一步支持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专项性、区域型小型金融机构,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要创新社区银行设置方式,降低对网点面积、必备人数等要素的限制,鼓励地方中小银行到乡镇和社区与农信社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要增加信贷资源供给。监管部门要适度放松信贷额度指标,并将银行通过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发放的贷款进行单列,不纳入贷款总额计算,从总体上增
加小微贷款指标配给。要适度给予政策扶持。参照对农信社系统收费优惠的规定,降低它们的查询费用。政府可按照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力度,给予一定的财政性配套存款,扩大风险补偿范围和力度。
三、金融机构要研究探索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处于经营发展的黄金期间,但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将带来一系列挑战。唯有达到商业上的可持续,才能坚定不移地支持小微企业。要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引进高品质的战略投资者,并且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的消耗。要积极应对未来市场竞争,比如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大银行的小微专营支行。要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断走集约化经营道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篇2
1.提高认识, 科学引导, 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
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提供优质的服务, 服务质量的好坏, 与农业机械自身的技术含量密切相关, 大型机械新技术含量高, 作业质量好, 小型机械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只是畜力的替代物, 它的作业质量明显低于大型机械, 各级政府的领导及专业部门的技术人员首先要带头宣传大型机械作业的优越性, 科学带动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适度规模, 连片耕种, 提高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
受30年土地联产承包政策的影响, 土地种植规模过小, 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 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 引导农户互相串换土地, 进行连片耕种, 另外要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步伐, 把他们承包田向种田能手和养机大户手中转移, 前提是自愿的基础上, 有偿进行。
3.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作用, 合理运用大型农机更新补贴资金。
近几年, 国家在农机装备上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目前, 农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 但是与大型先进机械的高价位差距很大, 靠贷款购车其经营风险农户自身很难承担, 有很多养大型农机的农户由于上述原因都相继低价甩卖了大型农机具, 并且背上了沉重的购机债务。因此, 应该对购买大型农机的农户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补贴, 减轻农户购机负担, 激发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的积极性。
4.加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驾驶操作水平。
好马配好鞍, 好车也要配好驾驶员。近三年来, 我市利用国家投资先后建起了12个农机作业合作社, 装备了60余台大型农业机械, 其经营状况很不理想, 除了受土地规模、燃油价格等因素影响外, 就是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 作业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农户个人的大型机械作业质量更差, 农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使用大型机械,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型机械作业效率的发挥。因此要加强对农民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
5.新机具引进难, 缺少农机技术推广经费。
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 新机具要想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作用, 国内外的农机生产厂家的产品, 其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自然生态特点和不同的耕种方式, 只有当地的农机技术推广部门, 才能结合本地区特点科学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大型农业机械, 然后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才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而近几年由于缺少业务经费, 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相当困难。因此, 地方财政应从为三农服务的角度出发, 增加农机推广业务经费, 使先进实用的大型农机及时引进、试验、示范最后推广运用, 使农机新技术, 新机具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科学合理装备农机具, 避免重复购置, 浪费资金。
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几点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立法 信息平台 担保中心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有关数据表明在社会就业、GDP、商品销售额、出口、税收、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等方面中小型企业均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标志着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后劲的重要标志,发明专利中小型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超过82%的新产品来自中小型企业。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省份,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仅占银行放款总量的10%,经济状况好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只有不到30%的企业信贷需求得到了满足。银行贷款有一套复杂的系统,一个企业要贷到款首先信用等级要高,企业经营状况要好,其次还要有足够的抵押物,或者能找到满足条件的担保人。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因在抵押和担保方面的欠缺而无法获取银行贷款,这一比例占到了56%。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平均还不到4年,比美国的8.2年和日本的12.5年都低很多,有些“很红火”的企业,一夜之间突然崩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这些倒下去的企业,有很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融资无门造成的。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良性发展,政府、金融系统等有责任帮助中小型企业改善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今天依然存在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这一难题愈发突出。由于国家实行紧缩政策,银行能贷给企业的款,其总量比前几年大幅减少,中小企业想获取银行贷款变得非常困难。不少企业转向民间融资,由此引发的民间借贷“疯狂”生长、很多拿到借款的企业,面对每月3分以上的利息,还款无力,纷纷“跑路”,发生在2012年春节前各地的民间“借贷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了社会有识之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提出几点策略
(1)在国家层面上国家通过立法,对中小企业融资予以扶持和优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国家层面上对一切企业应一视同仁,税收上要求一致在法律法规的地位上也应一致。不管你是私营的还是国有的,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应有专门条款明确规定国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向中小型企业倾斜,所占的贷款额应有比较高的比例。同时对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其他金融机构作出规定,禁止限制和歧视中小型企业,增大扶持的力度,拓宽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促进其创新发展。同时对那些信用差,采用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或把贷款挪作他用的企业也应规定其惩罚措施,杜绝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强化管理,提高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有没有市场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能否开发出能被市场认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技术层次高,产品质量好的产品。企业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也要强化和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准确预测出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把有限的资金科学规划用活用好,为争取外部的资金支持打好坚实的基础。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机制。根据国家经贸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各级经贸、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法院、公安等有关部门,把自己在职权范围内从企业采集的信息或自己掌握的信息汇总起来,建立一个同一的信息平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向外发布,就像公安部门建立的公民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共享。假如真正建立起了这个信息平台并且这些信息是实时的,那么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情况、资金运转状况和流向、出口收汇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等信息就可以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各银行在对这些企业放款时采集所需要信息的成本就会降低,其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都大为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时就不光只看过去的数字、企业提供的报表,对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也能够及时全面了解。那些信用好、经营状况好的中小企业在信用评级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向银行融资时也比较容易,这也间接带动了其它中小型企业的良性发展。当然这些信息关乎企业的的一些商业秘密,对使用和查看这些信息的人和单位必须在法律上做出严格的规定,以防信息外泄,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国家通过立法,允许中小企业自发组织互助型的协会或联盟。协会实行会员制,企业根据不同的会员等级交纳一定的会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把用不着的资金存入协会获取比银行存款利率高的利息,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可提出申请,经理事会审核后,给予数倍入会费额度的贷款。技术先进的企业则可以有偿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在向银行贷款时协会内部的成员可以相互间提供贷款担保,按区域形成小企业内部的资金市场。但在运作上必须接受人民银行等法定部门的监管。
(5)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担保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出担保申请后,担保中心负责对其规模、经营、信用、前景等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再为中小企业发放担保贷款,这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在法律允许和政府指导下的前提条件下开放民间借贷市场,在这一点上,温州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经验,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终究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不管是担保机构还是民间借贷市场,必须依法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使其有序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伟.小企业融资式创新之我见[J] .《经济师》.2010年2期
执行工作警务化的几点思考 篇4
“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执行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着人民法院的执法声誉。之所以形成“执行难”,有外部执法环境原因,也有执行立法滞后的原因,但应该看到执行难现状形成的主要因素,乃是法院内部的执行机构内部不利于执行工作因素,改革执行工作体制是解决执行难的重要途径,可以起到事关功倍的效果,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就达成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必须改革的共识,笔者认为,执行工作中的裁决权的强制权应分别由不同主体行驶,强制执行权由执行员行使,执行员由具有司法警察身份并熟悉法律知识的人员的担任,即执行工作警务化。执行工作警务化是改革现行执行工作体制的重大举措,是强化执行工作的有效方法,是解决执行难的良药。现就执行工作警务化的可行性、必要性、现实性及操作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执行工作警务化的可行性
执行工作警务化就是执行工作承担者的身份由法官变更为司法警察,将执行人员从法官系列不分离出来,划入司法警察序列,实行准武装性质,半军事化管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变为领导关系,执行工作警务化能增强机动性、武装性和威慑力,同时与执行工作的性质相对应,与执行工作的.强度相符合。
1、司法警察是法定的重要执行力量,执行工作警务化具有法律根据。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独立警钟,与其他人民警察一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可以使用武器、警械,可以依法执行拘留等强制措施,这为司法警察承担强制性工作实施强制手段提供了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第六、七、八款明确规定,司法警察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承担执行死刑任务,完成法律、法规的其他职责。此条例明确规定司法警察负有强制执行的职责。《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规定,执行人员执行公务……,必要时应有司法警察参加。最高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在组织集中执行、专项执行若其他重大执行活动中,可以统一调度、使用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力量,包括执行人员、司法警察、执行装备。这都说明,司法警察承担执行工作具有法律依据的,也是法律法规赋予法警的一项任务。而司法警察的特殊性决定其在执行工作中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司法警察可以配备公务用枪和器械,在当前执法环境恶劣、暴力抗法时有发生的今天,作为具有准军事性质的掌握“枪杆子”的法警成为执行队伍的生力军,无疑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2、司法警察承担强制执行权,不仅不会削弱执行中
如何强化企业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5
企业文化部
作为一个企业,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一切的成效靠执行来支撑。执行力较弱的公司也是缺乏成效的公司。如何强化我们的执行力,我觉得一个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执
行力的方向。
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就企业运行而前,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象盲人骑马,走到哪算哪;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团结协作——执行力的保障。
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一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二是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你不团结就无法达成目标。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不团结对自己是不划算的。
三、知识与技能——提高执行力的基穿
知识与技能是靠人员来提供的。它不仅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上,而且体现上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所以对一个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要把它放在时间、费用、质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同样完成一种事,所花时间有长短,费用使用有高低,完成的质量有好坏,对资源的使用有多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好坏。所以对他及他的能力的评价应是多维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都有时间和资源的要求,同时要把它放到一个系统中去给予重视。一项任务完不成,下一项任务就无法开展;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影响整个目标。这样就对我们的从业人员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是应引起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的。
四、领导风格——执行力的重要影响者。
对执行力的维持,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因素,包括战略层面、人员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等很多东西。其中领导风格对执行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管理界,我们有过“严管重罚”的例子,也有过“文件会议满天飞”的例子,对执行力产生什么效果,其实效果都不会太好。“严管重罚”与整天的开会、发文件,就是一种领导的风格。虽然这对执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好多事往往适得其反,大家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大家看贯了;为了发文件而发文件的事也屡出不穷。这又谈何有效执行呢?
杰克.韦尔奇把深入一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他一说大事与小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正象《执行》中所讲的有些小事作为领导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一种领导风格。这种风格导致的结果就是执行力的强化。杰克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来搜集信息,评价员工,发现执行力的强弱和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这种风格就成为执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对执行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五、企业文化与执行力
公司企业文化部的一员,下面我想谈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执行力的关系。
迈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大步 篇6
赵英颖
--------------------
访谈对象: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龚晓虎
综治周刊: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上,南充中院迈出了一大步,如何让一连串的执行工作专项活动形成整体合力?
龚晓虎:2015年年初,南充市委组织多家单位,召开平安南充“百日整治”工作安排会,会议要求,全市各部门充分发挥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机制作用,按照职责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抓好平安南充“百日整治”工作的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院积极协调,与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达成开展执行工作、破解执行难的共识,工商、银监、房管、国土等部门就本系统协助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检察、公安、交警等部门明确认识,统一标准,配合法院开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犯罪行为专项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街道办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农民工及未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政法委、财政等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特困申请人,及时审批、拨付司法救助金。
在各成员单位的连贯协作下,全市法院的执行工作才有了如此大的进步。
综治周刊:南充中院执行工作有部署,活动有安排,在具体的实施中是怎样抓落实的?
龚晓虎:为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南充全市法院成立了执行攻坚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确保执行专项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建立了执行工作监督机制,明确两级法院分管领导和执行局长的工作职责,要求每一位执行人员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
为实现执行案件的全程监督,中院及部分县区法院试行分段集约执行的机制,将执行人员分为执行审查、执行查控、执行实施等工作小组,各组按分工,分别负责审查文书、保全案件和先予执行等情况;常规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处置被执行人的财产,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为加强执行案款的管理与监督,2015年,南充全市法院还开展了“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活动,对案款收支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清理一年以上案件、涉民生、金融三类案件3.872万件,核录、补录案件8558件,确保专款专用。
全市法院建立了周点评、月小结、季通报的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法院执行案件办理情况、法定执限内执结情况、实际执行情况、执行标的到位情况、执行中止终结率等,进行考评,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症结,以便对症下药,确保责任落实。
对于新到执行岗位或执行工作成绩不够突出的人员,南充中院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加以帮助,促使其尽快熟悉工作;对于执行不力或在执行中存在违纪行为的人员,一律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于执行工作突出的人员,全市法院在年终考核、职级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
综治周刊:南充中院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好下一阶段的执行工作?
龚晓虎:南充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执行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好抓落实。下一步,南充法院将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和完善执行信息库,推动执行工作。
一是优化“总对总”网络查控平台,通过法院内网,继续与公安、房管、住建、金融机构等单位及部门对接,对网络查控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建立“大一统”的网络查控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到被执行人财产的信息。
二是优化执行服务窗口平台,将执行立案咨询、案款缴纳和兑付、约见执行法官、执行信访接待等事务性工作,全部集中在执行服务窗口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篇7
1 环境科学简介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它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我国的环境科学自1973年召开全国环境工作会议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科学研究体系[1]。
1.1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汇理、工、文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本专业十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及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进行系统掌握。
1.2 环境科学研究方向
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环境科学方向、环境规划管理方向。环境科学方向主要研究各种污染物在自然界之间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体健康以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等。环境规划管理方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从规划、管理、政策、经济等角度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
1.3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知识面宽,思路开阔,能力强,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毕业生,使其能够适应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环保部门从事监测和监理、环境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环境工程设施的运行管理等工作,在环保咨询机构从事环境评价和环保政策咨询等工作。
2 环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造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当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复苏迹象缓慢,导致许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很多企业迫于压力纷纷裁员。上述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科学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然而近年来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环科难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警示语,于是很多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拒绝填此专业,进入高校后许多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提出申请转学其他专业,本专业大三的学生因毕业找工作难纷纷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造成当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很多学生被动学此专业的尴尬局面。
2.1 环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
笔者始终认为没有就业不了的专业,只有就业不了的人。环境科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己。环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1)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有待改变。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定位偏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不注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自身在企业中的发展潜力,就业时往往只注重自己工资待遇的高低和工作环境的好坏,对于那些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相对欠缺的岗位很少问津。(2)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要改变。许多毕业生有比较严重的就业地区的优越感。很多同学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供的待遇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也不予考虑。(3)很多环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于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岗位表现出兴趣不够或信心不足。(4)一些毕业生缺少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也比较欠缺,应付不了当前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于是就出现有些毕业生刚刚工作几个月就因适应不了工作压力,而选择辞职重新找工作或返校考研。(5)有些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同时部分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在校时也不注重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6)社会上提供的与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还不是太多。时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环保节约型转变,虽然环保观念正在深入人心,政府也正在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但是整个环保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环科学生的就业。
2.2 提高环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2.2.1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技能
(1)在务实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经常关注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时刻保持应有的专业敏感度。
(3)关注当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市场热点,例如,环境友好材料研究与应用、三废处理与资源化、室内外空气污染研究、噪声污染与控制、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治理、绿色技术与清洁生产工艺、核电站环境与安全设计等等。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2.2 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策略
(1)改变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
要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家干部和非国家干部的界限,要打破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观念的束缚,要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着重考虑是否能发挥个人能力。
(2)毕业生要树立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
要提早准备,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要多渠道广泛联系,推销自己。
(3)要克服不良心理。
要克服从众心理、克服挫折心理、克服虚荣心理、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这样,就一定能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2]。
(4)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发挥专业所长,将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为他们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最新研究工作,为相关部门应对大气污染、水污染提供理论支持;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灵活应用管理、规划、经济、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注重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方法,注重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方法,最终纳入到政府的宏观社会、经济与环境决策、企业微观决策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的个人行为决策中。环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要利用外校、外地的各种人才市场,获取就业信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扩大就业领域和空间。
3 环境科学的未来
3.1 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出现“环境科学”这一概念以来,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一新兴学科发展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型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3.2 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的需要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问题,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原材料单耗过高,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另外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现象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切实采取有效地环境保护措施,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彻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在日益恶化,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类有关环境的规范法规也日趋严格。
总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必将得到更加广阔地发展,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陈定茂,宇振东.我国环境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预测[J].环境科学进展,1994,2(2).
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妙手” 篇8
这一新增条款立时被学界及民间所追捧,视为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妙手”。而事实上,对于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法律上已经有了一些相似或相同的规范。比如强制执行、司法拘留,直至刑法所调整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但由于行政机关国家公权力的性质及司法行政之间的关系复杂性,这些手段对于行政诉讼而言,几乎无一点可落实之机率。更由于许多强制措施本身就要依赖于行政机关或行政力量。因此,事实上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所采取的司法强制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的民事、经济、刑事自诉案件。
因此,在行政诉讼法中,直接将行政机关责任人员的司法义务,纳入司法强制措施相对方,在相关条款中进行明确规定,无疑对促进执行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的责任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将行政诉讼中法院作出的裁判及其执行当作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行政诉讼法应当增加相关条款,树立起行政机关履行裁判文书义务不仅是司法义务,同时也是行政职责、行政义务的观念。因此,可以将“可以”一词改为“应当”,并增加对拒不执行且产生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负责人参照刑法相关条款以渎职罪入刑的规定。
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是行政职责
2006年,山东某市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这位名叫李民生的市民,其实正是被不履行行政判决的市房管局逼到这一步的。该市一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拆迁,但在未能与拆迁对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在市房管局拿到一纸拆迁“裁决”。2006年3月,经拆迁户提起行政诉讼,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此裁决。然而,该局却于5月再次作出一份裁决,对拆迁户进行强拆。目睹一切的李民生感觉前路迷茫自杀身亡(据2006年11月《记者观察》)。
行政机关对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具备双重义务—法定诉讼义务和行政义务的特征。执行行政诉讼裁判是法定诉讼义务,这一点,对于涉诉各方当事人而言都不是问题。但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除了是法定诉讼义务外,还是行政职责,是行政义务。
从行政机关的职能上来说,行政机关要在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范围内,承担相应职责,发挥相应功能。现代政府或者说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是责任,行政职责就是行政主体在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在行政诉讼中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由于其基于行政行为而产生的特点,其实质还是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自然,司法义务中除去程序部分的实体部分,对行政机关而言,既是司法义务,也是行政义务。这种基于诉讼产生的行政义务,是由法院经法律程序所确定的法定义务,是一种派生的法定职责。
认清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是一种法定职责和义务,对行政诉讼实现其目的—依法行政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视行政诉讼为行政机关与法院的关系问题,而非职责义务的问题,以致有行政机关以公函形式要求法院“讲政治顾大局”,如果行政机关败诉,法院要承担相关“后果”。确定行政诉讼中的实体责任是行政职责,有利于将行政诉讼回归于行政行为当事人双方的关系,认识到法院只是根据法律居中裁判。这样,有助于法律准确设定相关环节措施,使法律执行更简单、更单纯一些。具体来说,就是行政机关不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所确定的义务,应当认为是渎职失职行为。以前述案件为例,该市房管局在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即产生了行政义务:不再执行被撤销判决的行政义务,也就是“不作为”(消极作为)的行政义务。该局随后却作出一个新的“裁决”,并依此裁决进行执行,是一种滥用职权的渎职。
不履行裁判严重者可判渎职罪
目前,对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有强制执行、司法拘留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手段,保障法院判决、裁定的落实。在司法实践中,此几种方式的落实,都要依靠行政机关或行政力量。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强制措施的落实几近于无。此次修正案草案对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司法拘留的建议条款,看起来使行政诉讼裁决更具刚性和威慑力,事实上其作用仍值得怀疑,力度也不够。因此,尚可从现行法律之中,找到更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
前述案例,因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致拆迁户自杀,后果特别严重。而一起发生在2012年,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央政法委督办的天津市公安局塘沽分局拒不执行法院行政判决的案件,则堪称“影响特别恶劣”。此案当事人黄友元做煤炭生意,与一公司因煤炭发热量标准发生纠纷,噩梦从此开始。1990年6月18日,几个陌生人以谈生意为名,将黄友元叫出宾馆,推进一辆面包车。第二天,天津公安以“涉嫌投机倒把”将黄友元关进了看守所。后来,天津市公安局塘沽分局以代为处理债务等名义,将黄友元存放在港务局的3万多吨煤炭,批给包括广钢在内的十多家单位和个人。1994年12月27日,塘沽公安分局以“不构成犯罪”为由,撤销取保候审,解除了对黄友元长达54个月的人身限制。此后,为追回自己被违法处理的煤炭款,黄友元向法院起诉并胜诉,塘沽分局被判赔500余万元。但塘沽分局拒绝执行。此案先后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及中央政法委发函督办,却一直得不到执行。时任天津市公安局长,后曾任天津市政协主席,并因滥用职权被开除党籍,成为第一个自杀的正部级高官的宋平顺曾干预此案执行,称“谁给赔钱,就撤谁的职”(据2008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最终此案在舆论的强力介入下获得“解决”,却是打了法律折扣:一是金额减少;二是搁置了判决,以双方“友好协商”的名义,给的“和解费”(据2008年6月6日《华西都市报》)。
可见,几乎每一个拒不执行行政诉讼裁判的案例背后,都有着干预司法、蔑视法律的“故事”。
在笔者看来,“依法行政”已经喊了多年,虽有成效,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显滞后,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来强制植入“依法行政”的核心思维。此次借行政诉讼法大修,确立起“拒不履行法院行政诉讼裁判为渎职失职”的基本规则,其实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从规则角度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石。
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篇9
发表时间: 2010-01-04 11:18阅读: 640次
摘要:高校后勤中层干部在后勤管理何服务中既是执行者又是决策者,在其中不仅要做好桥梁纽带作用,更要为如何执行和执行质量负责。制定的战略决策,由中层干部去负责执行,中层干部执行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后勤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可见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主要从什么是中层的执行力、目前中层干部在执行力上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中层执行力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后勤中层;执行力;做法
执行力是管理学中经常阐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系统工程,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单位竞争力的核心,是把单位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一个单位是一个组织,一个完整的肌体,单位的执行力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单位管理成败的关键。只要有好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好的带头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管理执行力就一定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服务目标。而中层干部作为单位的中间力量,在执行力执行上就更加举足轻重了。只有中层干部正确的执行才能让战略落地,只有准确的执行才能让策略落实,只有严格的执行才能让组织运行,只有尊重执行才能让文化扎根。学院后勤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关键的因素在于是否拥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沟通、踏实、公道、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的中层干部。
一、高校后勤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
高校后勤中处在各层级的成员都有着不同的主体责任,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层管理者主要是掌握政策、把握方向、构筑愿景、策划战略、制定方案、组织执行。生产班组作为基层服务层则主要是组织团队成员积极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现目标的满意度。而作为高校后勤中坚力量的中层干部则应主动承担实践后勤决策、目标落实、战略执行,以及任务分解、基层管理和与决策层的协调沟通的职能,中层干部在整个执行力系统中主要扮演辅导员、协调员、裁判员、创意者等角色。中层干部既是执行者又是决策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就是基层与高层之间的桥梁、纽带;发挥得不好,就是基层与高层之间的一堵墙。
二、高校后勤中层干部在执行力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思想阴影仍然存在,他们认为执行属于细节事务的层次,执行力主要体现在基层工作者。他们乐于布置任务,做决定,不重视过程管理与指导,也不去分析布置的工作能否完成,或高质量的完成,还是从事着简单的计划工作,造成执行力下降。
(二)学识和管理学理论的不系统,凭经验办事制约着执行力的提高。目前高校后勤的管理者,有的一贯按照自己的经验处理工作事务,缺少一定的管理学理论去指导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将战略、计划、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和衰减,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或者有的部门甚至没有制定自己的策略、计划和措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制约着执行力。
(三)只有计划,不抓落实,影响工作效率。后勤工作多数都是些务实的工作,要在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去体现效果,有时在工作速度上,计划、方案执行得不坚决,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执行速度。
(四)在力度上,计划、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虎头蛇尾,没有成效。有些工作在会议汇报上是一套一套的,考虑的也挺细,风声很大,但是在执行起来,效果就两样了,甚至出现最后“报告打给谁谁都不承认”的局面。
造成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想当然地认为执行力不强是下属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落实。实际上,管理者制定目标和策略后更需要参与执行,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准确及时发现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并及时根据执行的情况调整策略,这样的策略才可以有效达成目标。同时,在企业管理中,一项决策的完成,必须经过PDCA循环,有计划、有实施,还要有检查和修正,在整个过程中,员工主要是实施,而管理者无论是从服务角度还是从管理角度都要关注全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后勤中层干部的作用更大,对中层干部的要求也更高。中层干部必须做到:不仅要告诉全体员工完成某项任务的标准和时间,还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检查和协助,保证有最合适的员工去完成该项任务。
三、高校后勤中层干部何提高执行力
要提高后勤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整体素养,做好以身作责,并将敬业重德、主动积极、细节完美、做事到位、不讲接口、立即就办等成为后勤中层干部的作风和习惯。另一方面公平、公正、顾全大局和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理念。具体来讲:
(一)提高素养,关注细节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每一位中层干部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从自身角度去考虑工作问题,其一,追求团队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二,指令明确——指令是否明确也是当中层干部最重要的功夫之一。有歧义或自己想当然的认为下属已理解,后果是严重的。其三,关注细节,身体力行,跟进、再跟进——管理一定不能将管理的问题形而上学,过程、细节一定要关注、要督促、去指导。其四,有坚韧的情感强度——首先是“有性格”的人,总是坚决拥护某种事物——一种价值、一个理想、一项事业,另一方面,表现在有韧性上。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忍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其五,掌握节奏,必要的时候善于转大弯——执行力要求行动迅捷、简洁明快。因为形势在瞬息万变,速度常常决定成败。但是,该快的时候要“动如脱兔”,该慢的时候要“静若处子”。
(二)正确接收和执行高层指令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高校后勤虽然是学校的一个部门,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的后勤部门都按照一个模式在运行,那就是企业化管理,做为一个企业要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就涉及中层如何接收和执行后勤高层的指令问题。现就用著名管理学家余世维关于《中层危机》讲座的内容来谈论这方面的问题。
1、中层要正确接受高层指令
⑴后勤领导给中层传达指令,有时会传达的很含糊,中层要特别注意。领导讲话后,中层就应该重复一遍,避免不必要的误解。⑵后勤领导说话,中层尽可能让他们考虑可操作性。这叫指令接收报告,后勤领导传达指令给中层干部时,中层必须要让领导了解这个指令所需的资源、支持和执行时间。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是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等。所以领导布置一个任务,中层就要把所了解的任务的正确性写出来,把这个任务的可行性、成功几率分析出来等。⑶克服做事之前喜欢拍胸脯的坏习惯。现实当中,我们的后勤人也有这样的例子,事情开始做之前喜欢拍胸脯,说没问题,往往问题就出在后面。老外这点和我们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喜欢把话先说清楚,小心求证,前面推进视乎慢点,后面就比我们快多了。
2、中层怎样执行领导指令
⑴中层要学好跟踪和反问。中层将指令布置下去后,要反问下属,因为他们往往听了一半,对问题理解不准确,或者对问题的顺序理解不到位。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中层干部主动去问。我们中层干部必须要将反问当做一个习惯来养成。⑵中层与基层讨论问题时学好用脑力激荡法。用脑力激荡法要注意三条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以打断或者批评;要不脑力激荡的成果整理出来。演播大楼的卫生怎么搞,该楼清卫员最清楚,可是后勤领导永远不会去问清卫员。
3、中层要学好用权利
中层在管理一个部门时,要弄清自己有那些权利,一般来说中层权利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完全自主,不要向领导报告,可以自己决定;第二种叫有限自主,告知高层领导后,自己可以操作;第三种叫不能自主,没有许可绝对不能做。哪么中层干部只有弄清自己的定位后,我们的执行力才会提高,否则就是徒劳。
(三)将目标、规章和人力完美组合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要设立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表:这个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不能模棱两可。再者,目标一旦确定,一定要层层分解落实。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搭建好组织结构:企业做大之后,只能通过规则来约束,规则是一个组织执行力的保障。“PDCA循环”说的就是制度制订与执行、检查和绩效四者间的互动关系。找到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人在执行企业的策略,并反馈企业的文化。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要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四)营造企业执行文化,是提高执行力的润滑剂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执行文化:其一,讲求速度:崇尚行动,雷厉风行,允许小的失误;其二,团队协作:沟通直接,拒绝繁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其三,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其四,绩效导向:拒绝无作为,关注结果,赏罚分明;其五,继承文化:对企业中优秀的传统、规章及成果要注意继承,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会事半功倍;其六,用人文化:文化始于招聘。人才引进要严把关,力争将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挡在门外;最后,要营造爱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倡导“真诚•沟通”的企业文化,发挥合力: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相互尊重、相互激励。
倡导“细节决定成败”的企业文化,关注细节,跟进、再跟进:制定战略时,我们更多是发挥“最长的指头”的优势,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就要切实解决好“木桶效应”的问题。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
四、强化高校后勤中层的执行力建设
中层干部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建设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塑造中层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执行力。
(一)中层干部要重视塑造人格魅力
“小胜靠智,大胜用德”,中层干部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塑造个人人格魅力和威信,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好承上起下的作用。
1、要在职工中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中层干部必须具有感召力,有良好的品德和形象,使员工想到或看到他就充满战斗力。他要有良好的自控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下属听从指挥。他应对下属富有同情心,关心、理解下属,帮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与部下沟通,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他要勇于承担责任,心甘情愿地去承担下属的过错与缺点,当下属犯了错以后,他就应当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领导者,而推卸责任的管理人,就不配当领导,因为这样的人不具备一个干部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和最基本的做人道德。
2、中层干部要用自身的魅力和实力,让职工心甘情愿的服从和信赖,而不是其在领导职位上的权威。魅力源于实力,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发展对中层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层干部要增强分析和判断意识,在行业复杂多变的改革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分析形势,具体预见力,自觉并坚定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政策方针策略,紧紧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服从大局,增强合作意识。要站在企业大局上,将本职工作有机的与企业其它发展战略结合,发挥高层决策的整体效应。要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学习、消化、吸收现代营销知识、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库。
(二)中层干部要全面提升执行力
中层干部要成为合格的执行者应该努力提高以下九项能力。
1、领导能力。中层干部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自身对部门职工领导力的过程。因为要提高执行部门的执行力,不是光靠中层干部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2、领悟能力。领悟力是对于一件事情的充分了解、正确判断,以及科学把握、合理决策的掌控程度的具体表现。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首先要学会聆听,听懂、听全上级的意图,弄清楚上级希望你做什么,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同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都要能够准确把握,科学判断,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积极采取措施,使事情向着有利于企业及个人的方向发展。千万
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3、计划能力。中层干部的首要职责就是将上级的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并设立可衡量的、阶段性的目标,制订可操作的计划,将计划贯彻下去。如果仅是方向性的口号,而期待下属去自行理解和筹划行动,定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及执行偏差。在计划的实施与检查中要把握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
4、指挥能力。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5、控制能力。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控制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6、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中层干部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单位部门、客户之间的协调,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
7、授权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中层干部不能像专责、班组一线员工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8、判断能力。判断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供电企业经营和运转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中层管理者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
9、创新能力。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把工作的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三)全面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需要把握的问题
1、纪律。纪律是企业执行力当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企业的命脉。纪律不严,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严守纪律、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抓执行,才能确保上通下达政令畅通,才能完成企业既定的任务目标。
2、速度。高校后勤企业里有好多事都是要用速度解决问题的,哪么中层干部在执行力上必须以速度做完保障。
3、细节。细节是执行力的差距所在,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灿烂星河是因无数星星汇聚,伟业丰功也是由琐事小事积累,当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亮的时候,执行力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4、平衡。即执行力与能力的平衡,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执行力是能力的展现,没有能力的执行力是盲目的、初级的执行力。
如果把后勤企业比做一个人,那么高层管理者就是脑袋,其要思考企业的战略,中层干部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基层。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不强,就像是脊梁很软,缺“钙”,支撑不了整个身体的正常活动;执行的方向和方式不对,就像是脊梁不正,整体的效果是歪的,这些都有悖于战略和计划的初衷。关于中层干部的作用美国麦卡锡学校出版的《改革领导人》一书,得出一个最新的结论:学校后勤能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领导,而在于后勤是否拥有一批懂业务,能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踏踏实实、公道正派、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的中层干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今,每所学校的后勤企业规模都在不断的壮大,但是管理却是一个致命的瓶颈,他制约着我们的前进,尤其是对处在管理层的中间层的培养和使用上,现在有许多政府都将部门领导作为培养和重用目标,例如杭州每年选送管理干部去国外学习等。因此处在改革中的后勤只有一个目标:只有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执行能力,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解决执行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意义10-16
迈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大步06-11
对提高执行力的几点思考07-18
汽车物流执行解决方案06-26
如何解决执行力问题10-03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06-05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07-04
农村饮水安全的几点探讨及解决对策05-28
解决作文难的问题09-08
如何解决招聘难的问题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