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

2024-09-19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精选7篇)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 篇1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经平等协商,就变更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达成协议,从而使原执行程序不再进行的制度。执行和解是我国民事执行中一项重要制度,具有简化程序、缓解社会矛盾、减少执行对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诸多优点,在执行案件中占有较高比重。但执行和解的局限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一、执行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几种突出问题

1、和解协议履行率低,执行和解被一些被执行人当成了拖延履行义务期限甚至规避义务的手段。

《民事诉讼法》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民事案件,执行难,危害,问题,对策

一、民事案件不能顺利执行的危害性

(一) 对于申请执行人的影响

执行不到位会使申请执行人因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甚至产生情绪失落和精神疲惫, 以至对社会诚信度、法律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二) 对权力执行机关的影响

执行不到位容易让人们对执法机关的工作效率、执法力度、监督力度、执法公正等产生质疑, 法院权威和尊严受到损害, 甚至这种质疑会转嫁给党和政府。

(三) 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当债权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时, 一旦变为债务人, 也很可能会效仿而不履行和承担应尽责任, 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甚至影响国家政治大局。

二、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一) 执行立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

当前还没有关于民事执行的专门法, 可参照的法条原则性规定多, 具体操作条款少, 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具体操作少之又少, 甚至存在空白, 这种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给法院执行的具体工作带来困难, 存在把握不准和无法可依现象。

(二) 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个别地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受人治思想影响, 以权压法, 对法院执行活动进行非法干预和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赖、躲、拖的方式拒绝执行, 甚至发动身边其他人对执行行为进行人为阻挠, 甚至伤害执法人员等。

(三) 地方保护主义给执行带来干扰

由于法院系统机构设置和干部人事管理的特殊性, 导致执行工作很难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扰。尤其当被执行主体是当地利税大户或者地方经济主要来源时, 有些地方和部门就会从维护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执行工作进行非法干预。

(四) 人民法院自身工作还有待改进

个别法院系统内部存在责权不分现象, 审判与执行脱节, 存在重审判轻执行现象;对于执行工作缺乏内部的有效监督;同级执行机构相互沟通配合不到位, 甚至相互牵制;法院执行队伍的人员配备仍显不足, 执行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一) 申请执行人主动搜集被执行者信息

执行人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执行机关开展执行工作。可以通过合法渠道主动获取被执行人信息, 如通过悬赏方式获得被执行人信息或者奖励其他人主动劝解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法院受理诉讼前或审理中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转移财产或其他可能影响执行的行为时, 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财产保全。当事人发觉被执行人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 可以进行报案或者举报。

(二) 尽快制定专门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律

随着被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和执行工作的复杂化, 原有执行工作参照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规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执行工作需要, 出台专门的民事执行强制法刻不容缓。要通过立法明确公检法的责权。对于执行工作的原则、程序、措施、权利、义务以及拒不执行裁定和阻碍执法过程的处罚等均应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执行活动有法可依, 规范操作。

(三) 人民法院主动改进和创新工作机制

要加大对执行干警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和执法能力的引导和培训, 引导和鼓励他们树立新的执行理念, 探索执行工作改革, 摸索执行规律, 积累执行经验。执行机关要勇于接受来自社会各级的监督, 坚决遏制执行腐败, 争取整个社会对执行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为解决执行难提供动力和群众基础。要增加为民服务意识, 排除各种干扰, 缩短执行周期, 体现司法权威。

(四) 申请执行人应当积极树立举证意识

申请执行人应该树立举证意识, 提高对举证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予以配合, 要走出不承担举证责任和义务的误区, 打消认为通过诉讼程序确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后, 执行中的调查取证是法院的事情, 自己没有举证责任和义务的思想。要明确举证即是责任义务, 也是维护自身权利的必要之举。法院也可以探索线人举报制, 扩大被执行者信息的来源渠道, 提高执行效率。

(五) 积极完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方式

民事案件诉讼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法律途径请求法院判处被告方履行一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他们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程序上承认权利, 更要求得到实体上的权益, 如果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 诉讼人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还要承担一定数额的诉讼费用。所以, 应该探索合理的援助机制, 也可以减少诉讼费用, 或者诉讼费用在得到有效执行后直接向被执行方收取。

参考文献

[1]李烨.民事强制执行中的财产调查权探究[J].法制与社会, 2014 (04) .

[2]王琳.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之完善[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4 (04) .

关于推进税务行政和解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纳税人;税务行政争议;税务行政和解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纳税人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税务矛盾纠纷涌现在税务机关面前,对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如何改进执法方式、降低执法成本、规避执法风险、和谐征纳关系成为了整个系统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注重运用和解、调解等方式,积极稳妥地解决税务行政争议”成为了税务机关解决税务矛盾纠纷的重要突破口。税务行政和解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柔性执法措施,对于预防和化解税务行政争议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进税务行政和解需要税务机关长期思考和积极破解。

一、税务行政和解的现状

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一直秉承“公共利益不可让渡”、“行政权力不可自由处分”、“争议双方地位不平等”三项原则,拒绝承认在行政行为中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在实务中一直将行政和解拒之门外。但随着社会矛盾纠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种类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响亮提出,片面强调公共权力不可自由处分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国行政领域先后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 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和解、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 499号)第40条首次规定了复议和解制度,使行政复议和解找到了法律依据和“生存空间”,在解决行政纠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行政复议中的特别部分,税务行政复议和解制度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中得到了确立,为推进税务行政和解提供了先例和参考典范。

另外,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纳税评估办法》中规定了税务约谈。此外,在当前的税收实务中,很少有关于税务行政和解的明确规定和有益尝试。

二、税务行政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有效的税务行政纠纷解决方式,虽然税务行政和解日益受到税务机关的重视和采纳,但是其中理念倡导的成分远多于具体操作程序。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识还尚未统一,严重阻碍了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1.税务行政和解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

在当前税收实务中,虽然已经认可了税务行政和解的存在,但仍散见于税务行政复议和解、税务约谈等部分零散的和解类型之中,从根本上看,税务行政和解亟待构建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性规定。

2.税务行政和解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从纳税人的角度看,他们被强制要求让渡一部分利益给国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天然的倾向于采用各种途径减轻自己的纳税负担,使和解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税务行政和解归根到底还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具有权力性。作为单一的个体,纳税人相比税务机关而言处于弱势,这就给权力的膨胀留下了可乘之机。

3.税务行政和解缺乏具体的救济机制

根据“有权利必有救济”的要求,申请人在税务行政和解过程当中正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予以救济,不然,再好的纠纷解决机制都会沦为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的天然温室。

三、推进税务行政和解的思考

1.关于税务行政和解启动的思考

(1)合理限定税务行政和解的申请主体

税务和解的启动主体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发生税务行政争议后,针对一定范围内的争议事项,纳税人和对应的税务机关主要办理人员都可以主动申请采用税务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

(2)适当放宽税务行政和解的申请方式

笔者认为,税务行政和解的启动方式可以参考行政复议的申请方式,允许纳税人或税务机关采取书面或口头两种方式向对方提出和解。无论税务机关是否接受纳税人的和解申请,都应当书面告知纳税人。

(3)合理界定税务行政和解的适用范围

在制度设计上,采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和解协商的方式处理某些重大事项显然不妥。在适用税务行政和解时,只有税务行政主体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行为引发的对其合理性的争议纠纷才能纳入税务行政和解的范畴。

当前,税务机关涉及到的自由裁量权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因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引起的税务行政争议;②税务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行为引发的其他纠纷。同时,我国立法中明确规定不适用和解程序的有以下几类:①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②侵害案外第三人利益;③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④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如有以上情形之一且已达成和解的,应当认定和解行为无效。

2.关于税务行政和解的运行的思考

(1)进行税务行政和解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应坚持依法和解原则。税务行政和解的参与者在和解过程中,应当遵守我国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不得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不得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

二是应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双方当事人在和解过程当中平等地享有权利,當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随时提出终止和解,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

三是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税务机关和纳税人进行和解的事项很有可能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有可能私下达成协议,出卖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因此,整个和解过程应当公开进行,并接受监督检查。

(2)和解过程应落实三项制度

一是要落实告知制度。在开始和解前,税务机关可以参照税务行政处罚中税务事项告知书的形式,以书面形式告知纳税人和解过程的程序、时限和享有的权利义务,特别应当告知纳税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相应的救济渠道和时限。以便于纳税人充分了解具体事项,积极准备,促进和解结果的公平公正。

二是要落實保密制度。税务和解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相互妥协让步,确认事实,解决争议的过程。税务机关对于和解过程中涉及到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切实保守秘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泄露。

三是要落实回避制度。税务人员在和解过程中应当严格遵照规定,在与纳税人或者税务争议中涉及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进行回避,从而防止以权谋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和解的程序正义。当然,纳税人在和解过程中发现参与和解的税务人员与争议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也可以主动提出该人员回避的请求。

3.关于税务行政和解终结的思考

经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充分协商,和解最终只可能存在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两种结果。

(1)未达成和解协议

如果经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充分沟通,仍不能化解分歧,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一方提出终止和解,则意味着税务和解程序终结。此时,关于课税事实的争议,则由税务机关继续依职权调查,后续还可能会采用复议、诉讼等其他方式解决纠纷。并且,纳税人在协商过程中所做出的妥协让步、对某些事实的自认,不能作为税务机关在其他程序或后续行政行为中的证据,“任何人不得自证其罪”。

(2)达成和解协议

如果双方达成一致的合意,签订税务和解协议后,应当报审查机关确认,经审查符合税务行政和解的适用范围,且不损害公共利益和第三人权益的,应当批准双方的和解协议,并告知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应当遵守协议,自觉接受协议的约束,按照约定的内容全面履行各自应当承担的义务。

四、关于税务行政和解效力的思考

对于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由于是在没有第三方主导又没有查清争议事项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税务行政和解协议不能像税务行政调解书那样具有法律效力。但和解协议具有事实上的确定力和终局效力,也就是说双方争议的事项应当以和解协议达成的内容为标准确定下来,在对方没有欺诈、胁迫等不当手段或没有发现新事实、新证据的情形下,任何一方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行争执,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相应部门也将不予受理。

参考文献:

[1]叶剑泉、李媛:《浅谈行政和解制度》,《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二期.

[2]吕林:《论我国行政和解制度之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 篇4

【摘要】解决好监狱财务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监狱经济的财务管理,提高监狱的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监狱事业更好的发展。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重要法规的实施,原来的财务管理办法和规定已不适应监狱管理工作的需要,财政

部结合我国监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了《监狱财务制度》、《监狱会计制度》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原制度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把监狱的监管改造经费和监狱的生产成本费用严格划分开,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的正常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利于监狱执行刑罚工作;不利于正确考核生产经营成果;不利于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新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和规定,对保证监狱执行刑罚职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在执行监狱财务会计制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现行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果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控制,预算对支出的控制非常薄弱。这样预算管理不太规范,直接影响着监狱财务预算的执行,影响监狱改造罪犯的有效性。

(二)经费支出界线不好确定

由于监狱的经费支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项目较多,专项经费和经常性经费支出的界线、专项经费和经常性经费内部各项费用之间的界线不太明了,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如:在经常性经费,罪犯改造经费中狱政业务费反映的是狱内侦察费用、罪犯特情费用、罪犯档案卡片购置费用以及其他所需的费用。负责改造罪犯的监狱人民警察为此所需的一些费用,应该是记入狱政业务费,还是记入监狱警察经费的公务费中;警用车辆费用是否记入狱政设施维修费;另外,用于改善罪犯生活卫生环境的支出、一些警务支出等诸多费用,分清界线较为困难,这样直接影响了监狱各项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同时也给财会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三)特殊人员的费用开支渠道不明

监狱是一个特殊的单位,为了对罪犯进行有效的改造,需有武警部队、检察院工作人员长期驻监。监狱财务制度对长期驻监的地区检察院人员的水电等一些公用经费,没有规定其开支渠道;财政拨入的驻监武警部队补助经费不足,超支部分应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在实际财务核算中不易将其归属于哪个会计科目下,操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四)确认固定资产的标准与现实不太相符

监狱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按监狱财务制度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许多物品不好确认为是固定资产,还是一般的物资或消耗品。如:按规定监狱购置的图书也应是固定资产,若丢失一本书或破损一本书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这样就会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产生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二、对完善监狱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要强化预算管理

监狱预算是监狱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监狱预算反映了监狱年度工作任务的目标和方向,是监狱各项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督,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真正做到“犯人吃囚粮,干部吃皇粮”,优先保证人头费,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合理有效使用各项经费,规范预算的管理基础。这样有利于完成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的任务,促进监管改造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划清经费支出界线,制定确认固定资产的适应标准

由于现行监狱财务制度对费用的划分不太清晰明了,执行起来较困难。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度把握不好,直接影响监狱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所以要制定可行、合理、合法的经费支出界线,明确开支渠道,特别要分清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的界线;经常性经费中罪犯改造经费与监狱警察经费的界线;专项经费中狱政设施维修费、技术装备费以及各明细科目之间的界线。真实、客观反映各项经费支出的实际情况,更加完善预算的执行,给予监狱经费的必要保证。对监狱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使用年限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减轻监狱会计人员执行的困难,避免国有资产得不到妥善保管。

(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督机制

执行和解协议 篇5

案号:XXXXXXXXXXX 申请执行人:XXX(身份证:)被执行人:XXX(身份证:)案外人:XXX(身份证:)或者公司

依据(判决书标号)民事判决书申请人XXX申请执行被执行人XXX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年 月 日判决书判决如下:

1、由被告XXX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归还原告XXX借款450000元;

2、由被告XXX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XXX借款利息、逾期还款利息(自2010年10月22日起至本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止,借款320000元按月利息2%计息,借款100000元按银行同期同贷利率的四倍计息)。

如果义务人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则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6483元(减半收取),财产保全费人民币5000元,合计11483元,由被告XXX负担。

申请执行人于2014年 月 日向五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标的为:1013993元,计算明细为:

1、由被告XXX归还原告XXX借款人民币450000元;

2、借款利息:自2010年10月22日起至2014年7月22日,小计45个月,借款320000元X2%月利息X45个月=6400X45=288000元

借款100000元X2.37%月利息(7.12%X4÷12=2.37%银行同期同贷利率的四倍)X45个月

=2370X45=106650元

3、逾期还款利息:自2013年10月26日起至2014年7月26日,小计9个月,(6400+2370)月利息X2倍X9个月=17540X9=157860元;

4、案件受理费人民币6483元,财产保全费人民币5000元,合计11483元; 以上合计为:1+2+3+4=450000+288000+106650+157860+11483=1013993元

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及案外人(XX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XXX),经过充分合议且真实意思表示,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共识:

一、被执行人自愿用其与案外人合作的《XXXXXXXXXXXXXXX项目》中的部分应收款归还申请执行人欠款,截止2014年 月 日被执行人与案外人确定作为被执行人归还申请执行人欠款的金额为人民币: 85 万(大写:捌拾伍万元整);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的案款为人民币:11483元。

二、经三方协商一致同意执行案款由“XXXXXXXXXXXXXXX公司”于2014年 月 日内支付人民币 20 万元(大写:贰拾万元)到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剩余款项按照业主单位(XXXXXXXXXX)后续拨款总金额比例的 20% 支付到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

三、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如业主单位(XXXXXXXXXXXXXXX)拨付《XXXXXXXXXXXXXXX》工程款到“XXXXXXXXXXXXXXX公司”,案外人未按上述条款履行或以挪用、抵押、借贷等其它理由占用此项目工程款,则案外人同意对未付款部分自愿承担担保责任,且案外人不承担业主单位在此项目中未付工程款部分担保责任。

四、在申请执行人未收回全部欠款之前,被执行人不得向案外人主张《XXXXXXXXXXXXXXX项目》的全部债权。

五、申请向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对被执行人XXX失信人员名单的限制,恢复其民事权利。

六、被执行人按照生效法律文书,履行完法定义务后,双方当事人债权债务结清,申请人权利实现,本案即可终结执行。

七、自本协议签订后,申请执行人自愿放弃生效法律文书执行标的中捌拾伍万以外的法律权利。

八、案外人(XXXXXXXXXXXXXXX法定代表人:XXX)、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对上述约定条款一致认可,确定无异议。

九、本协议一式七份,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案外人各持一份,五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备案四份。

甲方:(签字)年 月 日

乙方:(签字)年 月 日

执行和解协议书 篇6

被执行人一(以下简称“乙方”):

被执行人二(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因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一案,经张店区法院调解达成以下调解书:(20XX)鲁0303民初___号民事调解书,(20XX)鲁0303民初___号民事调解书。以上两调解书生效后,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经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以下和解协议,共同信守,绝不反悔。

一、以上两民事调解书一并处理,乙方一次性给付甲方___元(大写___元整),案结事了,甲方同意,并自愿放弃不足部分。

二、上述款项在签订本协议时当场付清,甲乙双方就此事再无纠纷。同时终结本案执行程序,将乙方从因本案而列为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摘除。

三、本协议经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四、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___法院执行存档一份,内容相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

浅谈执行和解 篇7

(1) 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低下。和解协议既然称之为协议, 应该理解为是一种民事合同。一般的民事合同一旦签订, 即产生法律效力;违约的一方将负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和解协议的违约, 只产生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的法律后果, 所以说和解协议连一般民事合同的效力都没有。由于和解协议的效力很弱, 导致涉案当事人在和解问题上态度不严肃, 经常把达成和解协议作为拖延执行的一种手段。

(2) 双方当事人翻悔和解协议的法律后果明显失衡。民诉法第211条第2款及民诉法适用意见第2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 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如果债务人翻悔了, 债权人申请恢复执行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债权人翻悔了, 按照法律规定必须由“对方当事人”即债务人申请恢复执行, 试想债务人怎么可能申请法院对自己执行呢?这显然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因而造成大量的执行案件难以和解结案。

(3) 和解翻悔后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较难把握。民诉法适用意见第267条规定, 申请执行的期限因达成和解协议而中止, 其期限自和解协议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连续计算。按照目前我国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执行期限为2年的统一规定, 其初次申请执行时已经经过的期间要扣除, 剩余的期限是申请人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这样的规定客观上造成每个和解案件都有不同的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 有的甚至几乎没有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

二、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执行和解

(1) 实行预后告知, 防止当事人因对和解制度的不了解而造成权益的丧失。告知债权人和解复执期限的计算方法, 避免因过了时效而导致执行权的丧失;告知债权人翻悔的法律后果, 即除非债务人申请恢复执行, 法院不再继续执行;告知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上述三项内容的告知情况必须记录在案。

(2) 注意控制财产, 防止利用执行和解拖延执行时间或转移资产。执行和解时, 应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审查, 该查封的查封, 该扣押的扣押, 确保日后复执的顺利进行。对一些确无足够财产履行义务, 即使给予一段期限亦履行无望或和解只是拖延执行时间的案件, 不能批准和解协议, 而应果断地采取执行措施, 再视案件具体情况分别作出中止、终结或继续执行的决定。

(3) 严格和解条件, 有效控制执行和解案件的恢复执行率。由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低下, 致使有些被执行人不能认真对待, 为躲过一时的强制执行往往签订一些不切实际的和解协议。如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与申请执行人签订2个月偿还1000万元债务的和解协议, 显然是无法履行。这些俗称“空调案件”的复执率几乎百分之百。为防止和减少“空调案件”的发生, 应当要求被执行人在初次和解时必须到位一定比例的资金, 从而降低了和解案件的恢复执行率。

三、执行和解和审判调解的区别

(1) 对象不同, 执行和解的对象是法律文书确定的执行标的, 法院调解的对象则是诉讼争议。

(2) 主持人不同。调解需要第三者主持、说服、劝导, 一般是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而和解则不需要, 它是由当事人直接地、自愿地达成的协议, 一般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 法院一般不参与。

(3) 效力不同, 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具强制执行的效力, 而和解协议则没有。但和解协议是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内容、方式方法和时间的一种变更, 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按照该和解协议履行的, 则对方当事人可以立即恢复执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构建士官升级培训教学方法体系刍议下一篇: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