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1
摘要: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保障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完善服务组织、建立纠纷调处机制、明确土地流转方向、清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等有效措施,以此突破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即改变过去的传统农业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目前,许多地区还存在农村承包地分户经营,农户的承包地较分散、不集中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就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土地的相对规模经营。实践表明,推进土地流转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农业粗放生产向集生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需要。
一、对设施农业和土地流转内涵的认识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设施农业需要的工程设备、高新技术都必须依托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高效率。而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实行30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个体农户独立经营土地,技术水平低下,产出效率不高,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中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关键环节。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提出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对于许多实际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做出规定,由于实际情况复杂,也难以制定统一的制度。但是,对于各地区的具体管理或执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操作制度规定。由于没有土地流转制度参照执行,各村在解决本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各行其事,其操作程序很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合同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一旦出现纠纷,很难调解。
第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参保门槛高,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土地依然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失业农民就会将土地作为首选谋生之计。
三、破解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以县、乡(镇)、村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基础建立三级服务体系。以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民办理土地流转服务。在县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庭,在乡(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形成县级仲裁乡(镇)调解的两级仲裁调解服务体系。对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由县、乡(镇)两级仲裁员在乡镇调解庭或村服务站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的由当事人申请在市仲裁庭进行仲裁。
第二,明确土地流转方向。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要求,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土地流转的根本方向。有计划地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鼓励有承包权的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重新组合,统一规划,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流转的土地,建立专业小区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流转土地的专业经营模式。
第三,清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证流转土地经营的合法性。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工作中,对过去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和集体土地管理问题进行了两个清理和规范。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没有到位问题进行清理,达到合同、经营权证、登记簿“三个到位”。对没有到户的承包地不能进入流转大厅进行流转。坚持集体土地“两个清楚”原则,即对承包到户的土地进行清理核实登记,重新规范承包地台账。对集体管理的土地全面核查,分清预留机动地、“四荒地”和可以纳入机动地管理的土地。清理后的土地,在流转大厅建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四、思考和建议
第一,坚持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要保护承包农户的家庭承包权利不受侵害,在选择流转形式上,以转包和出租为主,不能因流转而使承包权转移。新民市过去出现的耕地被破坏,被违法占用,多数原因就是农户的承包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要依法维护土地承包农户的权益。必须明确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的农户是流转的主体,要充分保护承包户的利益,通过流转土地应该使农民得到更高的收入,流转收益要全部归农民所有。同时要进行流转土地经营期间的情况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承包农户权益受到侵害。
第三,流转土地必须保证不改变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业用途。对需要进行农用设施建设的要进行严格的项目申报审批,不能用流转后的经营权证抵押或代替家庭承包经营权进行经营活动。要防止流转后的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仲成春,李胜毅,李艳磊等.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开创天津设施农业新局面[J].天津经济,(10).
2、宝音,张晓辉,吴红艳.赤峰市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理论研究,(1)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2
1 当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征地范围过宽, 超出了公共利益的范畴
从目前的征收土地情况来看, 政府将“国家建设”、“城市建设”视为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往往为了经济建设大量动用征收权, 征地超出“公共利益”的需要, 只要是项目, 不管是不是公共利益的需要, 就可以征收土地进行项目建设。从1999年至2007年白山市城区征收土地中公益事业用地276.3413公顷、其它用地367.1362公顷, 其中公益事业用地仅占征收土地总面积的43%。
2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当前征地中征地补偿构成、补偿标准基本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严重与市场脱节。目前征地中的纠纷则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 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宪法》授予政府征地权, 但对补偿未做任何具体规定, 从根本上导致农民缺乏土地权力保障。《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的前提下, 这实际上排除了被征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其次, 补偿标准过低。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以我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旱田征收为例, 现行的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标准800元/亩, 按照以上最高标准计算对农民的补偿费, 即, 安置补助费为1.2万元/亩、青苗补偿费为0.08万元, 以现金形式补偿费为1.28万元。农民被征一亩土地所得的补偿费在城区也只能购买5~10平方米的房屋, 而被征收土地带来的增值收益远远超过对农民的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已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第三, 安置途径单一。现在征地普遍采用货币安置的方式。即征地部门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给集体或农民;第四, 补偿费用分配不当。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范围和客体范围都不明确, 缺乏可操作性, 对土地补偿费的使用缺乏规范, 结果乡 (镇) 、村层层截留, 严重侵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生活存有后顾之忧
目前, 我市征地过程中,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 以一次性支付安置补助费, 让农民自谋职业。对于大多数失地农民而言, 货币安置等于没有安置。农民失地后, 意味着他们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尽管目前给予农民的征地补偿费过低的状况有所改变, 但农民在得到补偿后原来在这块土地上所拥有的权益全部丧失, 而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在就业, 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 给失地农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户口农转非, 名义上他们成为市民, 但由于存在种种制度性障碍, 他们既不可能参加养老保险, 又不可能享受失业、退休、医疗保险。虽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如居住、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 但目前覆盖面还较小, 而且大多属短期行为和低水平保障。从长远看, 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问题和养老问题已成为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4 征地程序不透明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 并听取被征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事实上, 集体常常不过是几个乡村权力人物, 能不能完成征地任务, 是乡村权力人物能不能继续居于权力位置的条件。征地过程中的各项补偿最终要落实到农民, 但农民无法以独立权利主体的地位参与到征地协商谈判中来, 征地过程又缺乏畅通的申诉渠道, 其财产权利的保障就更成为问题。
5 土地补偿金使用管理不尽合理, 收支矛盾突出
首先, 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金在个人支配使用中存在着问题。据调查部分失地农民在拿到补偿金后, 不会合理使用资金, 有的存入银行, 有的建新房, 有的在大办婚丧事、吃喝玩乐中不知不觉的就使资金流失了大部分, 还有的因投资失误血本无归, 等补偿费用完时, 生活就陷入了困境。其次, 村集体在管理和使用属于集体的土地补偿金上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中发现一些村集体在土地补偿金管理使用上比较混乱, 个别村还存在着挪用、挤占征地补偿费现象。
6 解决失地农民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
有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范围, 才会杜绝土地被滥征用, 行政主体土地征用权也才会被限制。根据我国的情况, “公共利益用地”应严格限定在以下几类:①军事用地;②国家机关及公益性事业研究单位用地;③能源、交通用地;④公共设施用地;⑤国家重点工程用地;⑥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⑦水利、环境保护用地;⑧其他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在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的前提下, 以因公共利益需要土地时, 还必须经过充分论证, 表明是出于公共利益, 方可征地, 以确保征地权只限于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 其他非公益性用地, 不能征农用地, 而应当主要依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市场以及开放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来解决, 并以市场机制来运作。
7 完善征地程序
完善征地程序目的, (1) 提高征地工作效率; (2)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明确由政府审查征地申请的合理性、必要性。其次, 由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代表政府统一进行征地。第三, 提前介入, 及早准备。征地前发布预征地公告, 征求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 商谈征地补偿安置事宜, 报批征地方案前草签征地协议。第四, 被征地村集体在签订征地协议时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第五, 贯彻国土资源部22号令《国土资源听证规定》中征地听证制度。第六, 建立征地后期监督机制, 防止“多征少用”“征而不用”“征地闲置”及长时间拖欠征地补偿款等现象出现。
8 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 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尽管提高了根据土地年产值补偿的倍数, 但远未消除低成本征地的不合理状况。耕地的年产量因为不能反映土地的位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等影响土地价格的经济因素, 也不能反映同一宗土地在不同投资水平下出现产量差别的真实价值。因此, 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 实行公平补偿, 在公平补偿原则下, 征地补偿包括两部分:土地的市场价格和相关补助金。土地的市场价格是指某一宗特定土地处于现状土地利用条件下, 在公开市场中的正常价格。相关补助金是指因征地而导致的搬迁费用, 新工程的前期费用以及农地中一些尚未折旧完毕的投资, 对农村建设用地 (宅基地) 则还包括建筑物的补偿费。
9 加快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倾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现在大量失地农民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 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子女教育、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 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成本, 这让不少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里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 从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考虑, 改革现有的征地补偿办法, 向农民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 建立一套有效的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制度势在必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以来国家劳动保障部相继下发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问题的通知》, 我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意见》, 由于无法落实过去已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我市至今还没有出台具体方案, 从而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 建议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意见, 对征地后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应允许他们按照自愿的原则转为城镇居民,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分享城市化成果;在农村已经建立保障体系的, 应把这部分农民列为保障的重点, 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10 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安置, 努力拓宽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
目前我市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很多村民在获得货币补偿后, 基本上都用于日常生活消费, 补偿款花光后生活就无法保障。因此, 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门路, 探索多种安置方式势在必行。
(1) 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就业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就业组织体系, 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非农岗位上就业, 在城市公共项目用工中 (如环保、牧业、绿化等) , 应划出一部分就业指标专门用于安排被征地农民再就业。要鼓励用地单位把适合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2) 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 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培训, 尤其要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以适应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由单纯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的转变, 使失地农民有能力自谋出路或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在市场经济中较好地站稳脚跟。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转变观念, 自立创业, 以经商办企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11 强化土地补偿费用管理, 规范分配使用
(1) 严格按规定分配土地补偿费用。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安置补偿费合理地分给村民, 土地补偿费必须留作发展集体经济用途和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加强对这部分补偿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2) 加强对征地安置费的分配指导。
安置补偿费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 坚持政策规定前提下开展民主讨论的原则。因此, 在制订分配方案时, 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的方式来确定分配方案。为了保证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分配方案必须经有关部门和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 利用土地补偿费用, 发展村集体经济。
引导村民谋求长远发展, 并积极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 避免村经济投资决策失误。根据城区发展需要, 结合村集体留地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实现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目标, 同时, 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 加强对村土地补偿费用管理的审计监督和财务监督, 确保村土地补偿费的正确使用。
12 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管机制建设
在土地管理方面, 杜绝各类违法用地是保证征地补偿安置的一项首要措施。为此, 必须切实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 维护良好的土地市场秩序,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做到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在资金监管方面, 成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 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督, 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和保险金的发放, 以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李雪.土地征用制度中对农民利益保护的改革构想[J].甘肃农业, 2005, (8)
[2]刘向南, 曲福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问题综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3]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3, (11)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随着集体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不断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00-01
1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农村村民宅基地违法层出不穷
目前,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违法现象: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当前,有不少建房户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二是非法转让宅基地,利用集体资产进行隐形交易。在土地信访件案中有很多是反映部分村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两处甚至多处宅基地,然后将宅基地倒手转让,从中非法获取暴利。这种现象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郊区比较突出,无形中建立了土地隐形交易市场,既影响了宅基地管理,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超面积占地、擅自改变农村宅基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
1.2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使土地关系呈现紧张的状况,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的减少,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据调查,每年的非农建设所减少的耕地面积在整年所有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占据的比例至少为30%,尤其在城镇周边或者主要交通干道附近的优质耕地,这些损失是难以用开发出的荒地来弥补的。二是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三是当前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建设的合理安排与规划。在建设中没有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闲置现象较多,另外农村的居民点不集中,呈现分散状态,一户多宅、空心村以及超标用地现象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1.3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规范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地减少,导致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经济来源除了较少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甚至出现了新债务。因此,为了提高集体经济的收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随意的变更《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调整农民的承包土地,使农户的权益受到很大的损害。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为了在城镇建设中获得个人的利益,不经承包户的许可强制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土地,或者是通过高价对外出租获取经济效益,其中挪用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现象最为突出,造成农民的不满,甚至出现群体上访事件。
2 解决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2.1严把宅基地审批关,要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
新建宅基地由村民个人申请,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张榜公布,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宅基地的审查申报工作,县国土资源局统一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审批,登记确权,颁发证书。在审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每户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标。农村村民一户有两处宅基地的,必须由村民组或村委会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且事实上已形成超标准的建房用地,原则上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行拆除。对于房地产继承等原因形成的多处住宅,村民可以出卖多余的住宅,也可以维持原状,但不得翻建,房屋损坏后多余的宅基地应当依法收回。
对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及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及竣工验收到场,接受群众监督。
2.2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对我国的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因此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2.3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并重,严格土地的补偿标准
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组织征地,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依法按规定足额补偿到位,切实做到先安置后拆迁,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应当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耕地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费土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准则,开源节流,对旧城老村实施大力改造,盘活闲置基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村的征地问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补偿费低,且土地增值分配不科学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应当严格征地补偿标准,严格区分公益用地与经营用地征地补偿,结合当地的土地市场价格,使老百姓得到应有的补偿。全面考虑本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按照最低生活标准赋予土地应有的市场价值。
2.4 加强执法监督,严肃处查违法占地的行为
不断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制度,加大对违法占用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农民的土地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物价持续上涨,农民的土地创造出的净利润降低,仅仅依靠土地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且覆盖面较窄,失去土地的农民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其真正的落实,尤其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应当优先的考虑,保证其基本的生活。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数没有技术、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营之道,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保障机构,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其就业,使其生活得到保障,同时也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 结束语
我国的人口中农民占有最大的比重,农民的权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农业发展中,应当强化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的依法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作为基层的干部,应当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思想,切实的落实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志旗.关于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4
地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由于人类生存对食物和住所的依赖性,土地无疑成了国家的根基和经济的命脉,而作为食物的主要产地——农村土地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一个国家迈向强大的基石。
回首过往,中国在曲折中走向辉煌,中国的土地制度也在其间间日趋完善,纵然如此,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农村土地仍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归结如下:1: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2:农村土地征用安置补偿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4:农村土地的法律性质。
当今中国正高速行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而伴随着城市化城市化的整个进程,城市的扩张都是以占有耕地为主要方式,其直接结果就是耕地大量减少。从而引发了城市化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此外,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消极态度使得此类矛盾更加突出。
南灵 ·王莹在《浅议城市化过程中的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中指出:“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而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项目上往往只强调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在资源利用上是急功近利的,甚至不惜违法。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对策:1:加大农用土地的整顿力度。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2:树立保护耕地与城市化相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以《新土地管理法》为核心土地法律体系。
作为农村土地的另一大问题,农村土地征用安置补偿问题也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同时日渐尖锐。执法不严,土地征用条件限制不严,征地费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费用分配混乱致使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管理法》在第43条第一款规定: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而又在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和兼并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除外。这样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利益面前钻了法律的空子,而同样《土地管理法》对补偿标准的规定欠妥。
同样的,在此问题上我认为可有以下几个对策:1:严格征地审批,加强对征地工作的统一领导。2:改革现行的补偿办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3:拓宽安置途径,多渠道安置。
在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受到了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而在纵多改革方法中,土地流转制度不失为一计良策,然而其中也不乏问题。
首先,认识不统一,政策不完善,其次,机制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自发性和强制性现象同时存在,第三,合同不科学,流转不规范,业主经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第四,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存在着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李志文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中指出:“由于缺乏市场监督机制,一部分土地被反复流转,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流转程序、手续不规范将使流转双方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些通过流转得到土地的农户,为达到短期内实现最大效益的目的,往往改变土地原来的用途。
可采取以下策略: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土地流转纳入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2: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和法规,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3: 把土地使用权流转与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4: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土地流转。
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性质问题,主要有三种主张:以国有制取代集体所有制”、“以私有制取代集体所有制”、“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完善之,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而农民对土地保护意思有薄弱的情况下,私有制实不可取的,但可以通过放宽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来提高农民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5
摘要:本文是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索,对于如何改进土地流转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农村 土地 流转
当今中国以政治经济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地位在国际上日趋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三,而人口却高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占用流失,给中国的人民生活保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土地的流失方向主要是土地的流转,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可以更好的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生活才能够有足够的保障。国家的发展才会更加无后顾之忧。
一、土地流转简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1.背景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同时,在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始了局部或区域试验,并发展出了重庆农地入股、广东海南出租农地、北京郊区等地小产权房等模式。从此,国内土地流转开始揭开序幕,走向合法有序的道路。
2.规定(详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3.土地流转模式
1)土地互换: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出租: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4.流转特点
1)流转速度加快,渐具规模。2)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3)流转行为欠规范,缺少管理。
4)部分耕地被非农业化,有极少量的非法流转行为存在。5.流转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3)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4)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6.意义
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将农民从繁琐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身于现代经济建设中去;有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管理发展;有利于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三、我国人口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却同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而且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四、人口压力与土地流转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其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如同她的文化文明一样拥有着耀眼的光芒。从最古老的母系社会开始,国代的中国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求一种能够持续的提供生存资源的方式。他们开始驯化野生的动植物,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行。从最初的石器农业工具逐步发展到青铜器工具,继而又不断发展到后来的铁制农业工具。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现代农业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领域中。人不断的从烦劳的农业耕种中解脱出来,同时,因为科技带动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力都放弃了古老的耕田而生的生存方式,选择了打工、经商等更具有经济潜力的行业。
然而,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压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流失量在不断的加剧,然而但是人口的数量却在经历多次的曲折过程后而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中国面临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偏低的状况在相对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不断的缺失,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又在人口老龄化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事人口的减少,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使得土地量进一步减少。这么大的压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他们每天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的征用量在不断的增加,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的延伸,可耕地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之中,而土地的产量却无法随之而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科技的投入促进增产还远远无法满足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粮食减少问题。
同时,人们的经济观念的不断加深,大多数农民不再依赖于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实现土地的流转,不断的去争取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的租用发展,想以最轻松的方式来实现最初土地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而丝毫不去想象失去土地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
严重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全球的气候问题忽视过于严重,从而在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天气资源在不断的恶化当中,农业的产值大大受到影响,而灾难所造成的大量的无家可归的人民有给农业生产带来部分压力。
五、土地流转中人民的思想观念
自古的中国人的观念都集中在土地之上,中国人的思想都为古已有之的封建土地观念所牵绊,在经济建设中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人依旧停留在靠土地养生的观念之中。
安土重迁,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典型特征。多年的居住让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一定的羁绊。
同时,却也不乏过于盲从,丝毫不去考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因而,人民的思想在经济建设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羁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保守型:受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约束,受到土地的羁绊,在相当大的一部扽中国人之中还存在着对于土地的以来之中。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一部分人(集中于中老年层面),会考虑的过于繁琐,过于看重自己所依赖生存已久的土地之上。因而,在部分地区集体的土地承包转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老年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从而使得经济建设的脚步受到制约,甚至严重的会错过经济发展的大好良机。而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受到安土重迁的羁绊,中国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生活居所的历史所限制,受到居住环境的陶醉。受到长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中国人过于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的是对于将来的长远利益的考虑,从而在城市的更新中不断会有“钉子户”的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会出现有楼而无人居住的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更新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前行速度。
2)冒险型:受到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部分中国居民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期待对部分东西的尝试。部分国人对待土地流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政策的不够了解,对于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够熟知,而过于盲从的去进行土地的承包,土地的转让,土地的租赁等一些土地流转活动。从而会引发出相当大的一批麻烦。
3)中立性:出于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认识的浅薄,自己的从众心理,部分中国居民在于对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还是保留着自己中立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对待集体的利益问题上,自己基本不拿出自己意见,而是在最终大局敲定之后,自己的意愿随同大多数人的意愿;②在对待自己私有所属土地问题上,自己依然比较随意,不过分的去要求某些条件,而只是完全的依赖于现有的一些规定或者是当地所有的一些习惯性的规则;③在对待他人的土地上,更是从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只是完全看别人自己的意愿
六、土地流转过程中常见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由于中国古已有之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而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比较艰难。
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因为当地的一些惯例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不懂得依法行事,使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发生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倍受欺瞒。
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开不断的约束其发展现状,从而来不断规范和控制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来充分迎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七、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来指引土地流转进行的落后地区的发展。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在遵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前提之下,积极发挥地方党支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意见,争取在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之下进行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恶意阻碍土地流转活动进行的行为,将移交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不收侵害。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的发展状况,引领新型的农业发展趋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景之下,可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管理,充分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例如新型高产的设施农业),可以有效的将原有的劳动力从先前繁琐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农业发展之路,来响应党的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要求。
八是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优势,可以及时的了解当前的土地流转趋势,从而可以结合当地的现状,来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土地流转策略,来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经济道路,来迎合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1]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
[2]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6
1 当前企业用工需求的主要特点
日前, 通过抽样调查的形式, 该市共对377家企业开展了劳动用工需求调查工作。从抽样情况看, 企业用工呈现以下5个明显的特点。
1.1 用工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小微民企岗位需求“一马当先”
从调查情况看, 377家企业2012年计划需求用工11661人, 与2011年需求基本持平。从单位性质看, 有限责任公司用工需求量较大, 227家用工单位共需求6363人, 占需求总量的54.6%, 小微民营经济岗位需求旺盛, 占据需求总量的“半壁江山”;95家外商投资企业需求3677人, 占需求总量31.5%;55家台、港澳企需求1621人, 占需求总量13.9%。
1.2 生产性和服务性普工需求旺盛, 具有一定特长的技术性工人供需矛盾较突出
近年来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尤其是钢结构制造业企业增加较多, 拉动了用工需求不断增长。从调查情况看, 机械制造类的操作工需求量最大, 需求4286人, 占需求总量36.8%;电焊工需求1340人, 占需求总量11.5%;车工、铸造工等需求743人, 占需求总量6.4%;商品营销员、促销员等756人, 占需求总量6.5%;裁剪缝纫工需求407人, 占需求总量3.5%;包装工422人, 占需求总量3.7%。在管理岗位上, 销售和营销经理412人, 占需求总量3.5%;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173人, 占1.5%;财会统计人员161人, 占需求总量1.4%;食品工程技术人员58人, 占需求总量0.5%。
1.3 招聘条件放宽, 在用工方向上企业偏重聘用外来劳动力
从调查情况看, 大多数企业对用工条件放宽, 只要满足岗位需求即可。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在当地没有吸引力, 不少企业想通过外出招聘的形式进行招聘。
1.4 工资价位上扬的趋势使不少企业面临成本压力
调查表明, 面对当前职工流动性强的现状, 不少企业想通过适当提高工资标准、改善福利待遇、完善内部管理、丰富职工生活等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工资价位上扬使同行业之间规模小、产量低的小型企业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 用工竞争趋向加剧。
1.5 “以工招工”的招聘方式受到企业青睐
准备采用何种方式缓解当前的招工难题时, 企业更乐意采用通过老员工介绍或从家乡带来的办法解决当前的普工短缺问题, 尽管招聘成本加大, 但对企业来说, 职工认知快、便于管理和使用。
2 小微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 造成当前部分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有:
2.1 供求错位导致企业“招工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 外销和内销同时拉动企业订单回升, 特别是外单的增加, 使企业用工需求量上升, 而时下人力资源供给受季节、节日等因素的影响, 供求错位, 导致企业缺工和“招工难”。
2.2 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企业用工缺口
2.2.1 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
近几年该市经济发展迅猛, 就业机会的增多使单纯务工的富余劳动力相对减少, 加之新成长的劳动力因升学、参军、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分流, 造成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
2.2.2 外来务工人员相对减少
近年来, 不少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就业机会增多, 而当地原来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优势已日渐消退, 甚至不复存在, 造成输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相对减少。
2.2.3 务工人员流动频繁造成短时缺工
一方面现在不少务工人员喜欢“打工+旅游”的流动就业模式;另一方面, 工资价位成为职工流动的“导向标”, 哪里的市场价格高, 劳动力就流向哪里。调查中, 不少鞋帽制造业的老板反映, 职工流动过快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不少职工学徒期满掌握技术后, 不打招呼就“跳槽”, 企业很被动。对此, 企业本身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2.3 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影响职工队伍相对稳定
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缺乏吸引力。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 达不到同行业平均工资;二是有的企业没有依法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未缴纳劳动保险, 职工有后顾之忧;三是工作时间较长, 没有加班工资, 职工有怨言, 造成职工稳定性和凝聚力差;四是企业远离城区, 交通不方便等导致招聘吸引力差。随着企业搬迁改造, 部分企业深入远离城区的偏远乡镇办厂, 扩大生产规模, 加之同行竞争压力大, 导致招聘困难。
2.4 “留工”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 该市在营造外来工就业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务工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 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学习、生活、文化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造成留工的环境不够理想, 对外招工的吸引力不高。
3 主要对策和建议
3.1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加大就业服务力度
一是携手企业搞好招聘工作, 通过外出联系、组团跨区域招聘等形式全力帮助企业破解用工难题。
二是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制度, 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提高工作针对性。
三是积极搭建劳动力供求平台。开展“春风行动”大型宣传咨询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就业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 完善配套服务, 为企业和求职者创造更多供求机会。
四是继续培育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中介市场, 规范各种劳务中介, 疏通求职及用工通道, 促进劳动力有序化流动。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一是指导企业根据市场特点合理确定工资待遇水平, 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用工理念, 保障职工合理合法权益,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三是拓宽招聘渠道。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条件, 优化用工环境, 通过 “以工带工”等形式, 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来本市就业。
3.3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做大做强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服装鞋帽、木器家具四大制造业集群, 推动其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转方式, 调结构”的攻坚战中, 全力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努力满足行业、企业用工需求。
3.4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改善就业务工环境
继续为外来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四免一助” (免费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咨询;实施农民工在职培训援助活动) , 同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依法查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努力创造良好的务工和就业环境。
摘要:当前, 我国进入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企业产品订单数量逐增, 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旺盛, 部分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用工缺口较大, 出现阶段性、临时性招工难现象。本文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 通过走访调研, 分析了企业用工的特点、“招工难”出现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对强化人力资源保障、破解小微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招工难,破解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等.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2][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蒋斌, 张蘅,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谢晖, 唐勇.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0) .
[4]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注意事项;成因;对策
一、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需注意的问题
(一)扩大补偿范围,确定市场化的补偿标准
一是要坚决落实和实施“公共负担说”理论。事实证明,政府征地行为是为了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实施的,其行为势必会影响部分集体和一少部分人的个人利益,这种利益牺牲的补偿理应由社会和政府共同分担,给予失地集体和个人适当补偿,而不应该由村集体和农民自己来进行负担。二是要保证补偿原则的合理性。补偿原则的制定,既要参考世界各地的成功做法,更要符合我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争取使用完全补偿原则,可以有效避免矛盾发生。特殊情况也可以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但要做好调研,做好意见征求,做好政策的宣传和指导。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采用发达国家的完全补偿原则来操作难度较大,绝大部分无法实现,大多采取不完全补偿原则。如纯公共利益的土地征用,采用相当补偿原则;准公共利益的土地征用则采用完全补偿原则,适当提高对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就业补偿标准。三是要要对补偿项目进行细化,明确补偿范围和方式。补偿上要充分考虑土地征用费,还要考虑残余地造成损失的适当补偿。既要考虑直接损失的补偿,也要考虑间接损失的补偿。在条件和法律法规允许条件下,要充分考虑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尽量提高补偿额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钱款最好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避免中间环节出现问题。
(二)土地征收程序规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3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支持依法征地不仅维护村民的权益也是民心所向。无论是土地管理法还是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包括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这些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以法的形式来规范和 有效监督在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为了有效保护被征地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权益,有效防止征收补偿过程中的权利滥用,针对当前大部分村民民主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维权意识不强等现状,各执法部门、监管部门一定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比较强的普法教育和宣传。通过普法,让农民知道如何维权,既有利于积极配合拆迁工作,又能使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中职务犯罪的成因
(一)部分村干部“土皇帝”思想根深蒂固
部分村干部官僚主义、享乐思想在部分村干部身上极其严重,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徇私的工具。尤其在土地征收补偿这项机会难得、款项复杂巨大的工作上,个别村干部私欲膨胀,不惜损害国家和村民利益。
(二)部分村干部法治意识淡薄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征地补偿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然而农村基层干部中有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知道法律的存在却不懂得依法办事。部分村干部忽视学习和研究,不能按照法律规定做到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损害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利益。
(三)个别地方对村干部思想教育和法律监管不到位
在部分地区,党委和政府在评估农村工作中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指标,忽视了思想、纪律、作风教育和考核,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工作失衡。部分政府部门和领导只看重农业生产任务是否达标、看重经济工作是否达标,而忽视了普法和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三、预防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中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和法制教育,构筑道德和法制防线
要结合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农村工作特点,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
(二)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素质
要积极完善选举制度和任命办法,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努力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坚定、生活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能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干部队伍。要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坚决防止政治不过硬、私心重、综合素质不高、带领村民致富能力差的人进入农村干部队伍。
(三)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监管,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建立农村土地日常管理台账制度,土地管理部门要做到账目清晰。建立完善征用土地备案审查制度和征用补偿流程。如土地等相关部门在征用土地时,除了做了常规的土地面积、地面附着物等的登记、造册和存档,还要建立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作为原始记载。要建立公开制度,如征地补偿的相关事项要做到全程公开,包括补偿金计算方法、发放流程, 便于群众知情和监督。
(四)加强审计、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的监督力度
各职能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更要密切配合,重视和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相关补偿政策落实和标准执行情况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要主动进村入户,检查被征用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过程公开情况,加强对征用土地工作各环节的社会监督,要主动倾听农民的呼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五)加大查办打击力度,构筑法律威慑防线
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要掌握农村土地补偿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对于征地补偿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法事件,该纪律处分的纪律处分,该立案侦查的立案侦查,该法办的法办,绝不姑息。要努力做到打防结合,构筑法律威慑防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荣,高亮亮.“诊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土地征收补偿中的职务犯罪[J].法制与社会.2011(12)
[2] 马丽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10)
[3] 郑旭.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J].南方农村.2012(12)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 篇8
碎片化、粗放型是弊端
《经济》:您觉得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王银香:“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粮食实现了12连增,农民收入超过了万元大关,这为“十三五”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传统农业碎片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仍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农业的短板,因为其经营管理状态无法匹配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环保压力增加。由于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又无法在碎片化的土地上实现机械配套和资源循环处理,导致秸秆焚烧、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等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上分散、碎片的耕作方式,使监管难以落实,进一步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环保压力。
其次,产业竞争力弱、效益低。2015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滑坡,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粮价却处于高位,某些品种高出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倒挂”。归根结底,是我国农业碎片化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导致了对比效益极低,缺乏竞争力。
再次,土地质量有下降趋势。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比农业发达国家高出了近一倍,但利用率极低,造成了污染和浪费。农药的大量使用和难以监管,使一些地方的土地抗性下降,重金属超标、土地板结、沙化等问题也越发严重。所以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已经不能再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了,需要及时地调整和变革。
土地集约流转,势在必行
《经济》:如果原来的老路不适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那么我国的农业该如何进行调整和变革?
王银香:我认为,科学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实现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提升,是我们未来农业调整的方向。
土地流转能有效减少农村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产困难和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并且,科学的土地流转也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现代化农机装备有了用武之地,有助于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我国的土地流转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通过对经营者和农民的大量基础调查,我了解到目前这一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无效流转现象,土地管理和经营压力影响土地流转的进程,土地流转价格超出农业经营的实际水平,流转后的经营主体面临较大的风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的产业环境复杂等。
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经济》:现在都在讲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您觉得如何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以上的问题?
王银香: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我国要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就要高度重视提升土地效益、降低投入成本。
第一,实行先集中、后分配、再集约的方式。一方面能使支持农业生产的财政资金落到实处,促进基本农田建设,减少经营者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农业生产有了规划框架,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责更加清晰,减少了风险和矛盾,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第二,加大政策导向力度。在政策上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加大农资补贴力度,使规模化农业生产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通过立法、行政和经济等方式,减少土地撂荒、搁置等现象的发生,以避免国家和社会的资源浪费。依靠政府力量搭建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技术服务等方面解决经营者的后顾之忧。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改善土地流转的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能力。引进爱农业、懂经济的高层次人才,增强各经营主体间的交流联系,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第四,推行“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模式。龙头企业有更好的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新型经营主体的劣势。对于形成农业生产的集群效应、品牌效应,增加农业综合收益,规避市场风险都有益处。
第五,加大土地监管力度。成立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和土地质量监管部门,确保流转土地不受破坏,土地质量持续提升,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多部门交叉管理的混乱问题,提升土地流转效率。并且有效限制农药、化肥等制剂的大量使用,减少土壤生态的压力,实现土地长久可持续地生产。
第六,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养老、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缩小农民与市民在思想方式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土地流转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土地流转是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要尽量使二者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推荐阅读:
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11-19
关于执行和解中问题的思考10-23
关于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08-25
关于申请增添员工宿舍设施的请示08-31
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06-08
关于解决档案室设施购置经费的请示06-01
关于规范钢铁行业脱硫设施运行管理的通知09-23
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22
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