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2024-06-05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共8篇)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1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执行力话题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挂在嘴边的一个常用语,执行力不够,执行力不足,执行力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做企业经营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叹执行力的重要与提升的难度。有关执行力的培训也是海量的。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角度,当我们谈到执行力的时候,首先用要素分析法进行分解,很快就会看到清晰的执行力提升方向:

根据分析得出的这张树形分析图,有经验的管理者立刻会按图索骥,继续探究解决方案。

在个人层面,执行力不佳的主要因素继续分析(例如,加粗加黑是主要因素):

1、执行心态:自信不足、对标准没有坚持

2、执行能力:思维能力(不会做事)、人际能力(含领导力或跨部门沟通能力)、专业技能

解决方案:

1、针对“对标准没有坚持”造成的执行力不足:

假设我们说执行力不足主要指的是员工对公司的业务标准没有坚持(例如5s,环境标准、财务制度等),总是不按照既定去执行。按照问题分析与解决要求,再次对这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能会得出下表:

对操作标准没有坚持 主要影响要素 可能的最佳解决方案 标准流程不合理 管理干部没有监督 员工不理解标准 调整业务流程使之合理化 教育中层干部监督落实 解释说明公司标准

无论作为培训经理还是课程顾问,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对领导或客户进行深入一步的访谈,尽量准确的把握核心要素,从而产生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2、针对“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执行力不佳: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执行力是指执行能力。在这部分中,思维能力人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思维能力就是我们说的问题分析解决,也就是怎么做事、怎么思考,怎样系统化的全盘考虑。对于普通管理者来说带领团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达成业绩目标,特别是中基层干部,每天面对实际的业务问题,需要他们运用有效地思维方式、思维工具去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快速解决问题。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2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是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目前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李明振 (1999) 认为,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中, 借以思考假设、选择和采取解决方法与步骤的方针与原则, 是对解决数学问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是区别于数学解题方法与具体技巧的、具有普适性的、最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方法。在研究中, 有时候学者们也把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简称为策略。

对于数学应用题解决的研究较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是Mayer等人做的。他们将数学应用题解决分成四个基本过程即表征问题、问题综合、制定和调整解答计划、执行解答计划。

随后,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了应用题解决过程的不同理论模型, 在此基础上, 意大利研究者Daniela Lucangeh (1998) 等人做了一项更有意义的工作, 他们收集了以往有关应用题解决的研究文献, 找出了七种研究者们普遍公认的应用题解决中所涉及到的过程:情境理解、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估计、解题计划、自我评价 (对列式的自我评价和对计算的自我评价) 。然后设计了一系列的分步应用题, 让被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时候, 同时回答七道选择题, 这七道选择题是按照上述七个过程设计的多项选择题。通过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 他们发现有五个过程是被试解应用题时所必须的, 即情境理解、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自我评价。

针对中国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路海东等人 (2002) 以Daniela Lucangeli等人的研究为范式, 通过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上述五个过程都对小学生应用题的解决有重要作用。

二、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训练的有关研究

由于问题解决策略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也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重点和最后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方面都做过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关注解题过程的思维训练, 一般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一是通过开设专门的思维能力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而迁移到应用题解题中, 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 德波诺 (Debono) 的数学思维教程、科文顿 (covington) 的创新性思维教程等。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研究工作者看来, 这类课程虽有一定的价值, 但得到严格评估的不多, 而且有些在经过严格评估后被发现不具有长期效应, 也即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策略迁移到课程以外的领域;二是结合应用题教学, 开展有关解题策略的训练。例如, Mayer将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表征问题、问题综合、制定和调整解答计划、执行解答计划。

Wiilis等人 (1988) 和Lewis (1989) 分别采用了图式图画法和线段图法去训练学生对应用题进行有效地表征, 结果发现采用这两种方法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表征应用题的效率。Alison King (1991) 采用了提问策略去训练学生在解决计算机辅助问题中的认知和元认知活动。结果发现提问策略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成功率。

刘电芝 (1989) 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应用题解题思维策略训练, 主要采用六种具体策略:简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和对应法。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且训练的解题方法能迁移。姚飞和张大均 (1999) 采用应用题结构分析方法训练小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在该研究中, 主要采用了两类策略七种方法, 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显著提高。沃建中 (2001) 等人进行了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策略训练, 提高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路海东 (2004) 对小学生进行三种方式的解题策略训练, 即问题情境理解训练、画图表征策略训练以及整体模型策略训练, 结果表明均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策略水平, 进而显著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成绩。

三、执行功能与数学能力关系的研究概况

许多研究表明, 算术学习困难儿童常常表现为计算慢、不准确, 这些方面的缺陷通常被认为是由于执行性工作记忆的缺陷所致 (Hitch&Mc Auley, 1991;Siegel&Linder, 1984;Siegel&Ryan, 1989;Swanson, 1993) , 儿童在完成既要回忆信息又要操作或加工材料的任务时, 表现较差。执行性工作记忆同样对儿童成功解决计算应用题有重要影响, Cooney and Swanson (1990) 研究表明, 工作记忆和问题解决 (如, 个体问题图式表征语以及广度存在显著相关) 存在正相关。

Rourke (1993) 的实验发现, 当任务由加法换为减法时, 转换功能不好的儿童, 计算犯错率更高。Mc Lean&Hitch (1999) 研究了高计算能力和低计算能力在三个经过改编的连线任务上的表现, 这三个连线任务都需要转换能力, 结果发现, 计算困难儿童完成三个连线任务要比计算正常儿童慢。Bull (1999, 2001) 等使用WCST来测查转换能力, 结果发现WCST的持续性反应与计算能力存在负相关, 也就是说, 计算能力差的儿童在策略或规则转换上存在更大的困难。

Passolunghi (2001) 的研究发现, 计算困难儿童与优秀儿童相比, 在工作记忆任务 (如Listening Span Task, Animal Dual Task, and Listening Span Completion Task) 的回忆结果中存在大量的干扰错误, 因此, 他们认为:计算困难儿童工作记忆的缺陷与抑制控制能力差有关。换言之, 抑制控制差是影响儿童计算问题解决困难的更基本因素。Sluis (2005) 等使用快速命名数字、字母、数量任务 (rapid naming of digits, letters, or quantities) 测查抑制能力, 探讨四五年级计算困难儿童、阅读困难儿童、阅读和计算都困难儿童、控制组儿童的抑制功能, 结果表明, 计算困难儿童完成数字和数量的命名任务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儿童。

四、问题的提出

以Siegler等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 从策略提取、选择和发现的角度, 对儿童的算术认知表现给予解释。策略的选择执行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 执行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对高级认知活动进行控制协调, 这两者从理论上说应该存在着联系。而在实证研究方面, 近期的相关研究 (刘凡, 1994;陈英和、王明怡, 2006) 表明, 与执行功能关系密切的工作记忆及其中央执行成分与算术认知策略的表现存在着相关, 策略转换功能越强的儿童, 策略的使用越灵活;抑制功能在儿童提取策略的选择和执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新的一项关于儿童执行功能与算术认知策略关系的研究 (陈英和、王明怡, 2009) 表明, 在转换任务指标上表现得更好的儿童, 策略执行的正确率都更高, 换言之, 转换能力更强的儿童, 更能灵活正确地运用策略。抑制能力强的儿童采用分解和交换策略次数更多, 策略执行正确率更高。在工作记忆负荷增加时, 刷新成绩更好的儿童, 策略执行的正确率也更高。

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要成功解题, 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策略, 在心理上完成对策略的转换, 例如在解“工程问题”的时候需要将其转化为熟悉的“行程问题”才能达到成功解决。又如李晓东等人 (2002) 的研究表明, 学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中出现的错误主要为转换错误, 在不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要多于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经过解题策略训练, 能够灵活转换策略、成功解题的学生, 其转换功能可能也会得到锻炼。而要达到成功的转换往往又跟抑制离不开, 需要抑制自己的定式思维, 才能转换到另外一种策略。比如有一些研究表明成功解题跟抑制分心物有关, 成功解题者能够成功抑制无关信息 (金志成, 1999;董妍, 2003) 。经由策略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后, 抑制功能可能也会得到改善。此外研究显示执行性工作记忆对儿童成功解决计算应用题有重要影响, 如Cooney&Swanson (1990) 的研究表明, 工作记忆和问题解决存在正相关。而经由策略训练可以将困难的复杂任务分解成简单任务降低工作记忆负荷, 在这个过程中, 刷新功能可能也会得到锻炼。

鉴于策略运用与执行功能的相关, 以及应用题解题策略与执行功能理论上的联系, 推测通过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 掌握了策略的学生在刷新功能、转换功能和抑制功能上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目前有一项研究 (李凌云、刘电芝, 2007) 表明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刷新能力, 但是这项研究至少存在着两项不足, 一是在执行功能的前后测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任务, 这使得研究的结论打了一个折扣。Phillips (1997) 提出准确测量执行功能的任务内容和形式必须新颖, 也就是说, 只有当任务比较新颖时, 需要中央执行功能的参与最强, 而重复的任务会减少执行功能的实际参与程度。因此, 执行功能任务不宜在同一被试身上进行重复测量。二是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执行功能仍在发展, 因此虽然他的研究表明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刷新能力, 但是这真的是训练的效果呢还是被试执行功能的发展所致,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摘要:执行功能与认知策略的运用密切相关, 而在数学认知领域, 策略在应用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由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 能够灵活应用策略成功解题的学生, 其执行功能可能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有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刷新能力, 但他的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在执行功能的前后测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任务, 二是没有设置对照组考察成熟带来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3

为什么会成长这么快?主要是产业环境在变化。大的生态系统从PC产业变成移动产业以后,原来产业秩序破坏掉了,比如有了Android后操作系统被大众化了,有了ARM后SoC被大众化了。一个产业不管是哪个区域,成功都依赖于对市场应用和客户的理解、产品的定义以及最后的执行力,也就是说真正的核心增值在什么地方。这比较符合我们国内产业,因为我们有很大的市场,也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这是我们成功的要素。未来我相信本土企业还会继续成功。因为从地域上讲,未来的大量增长将来自于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无外乎中国、巴西、印度等等,但哪个国家有真正完整的产业链做这件事情呢?应该说舍我其谁。我们的定位非常好,非常贴近市场,地域优势也非常明显。

当然也有一些挑战,特别在高端制程方面。我认为两岸产业应该做更深一步的合作,从过去仅仅贸易的关系,变成更像一个是技术合作伙伴的关系。今后几年高端精密制造业方面国内这一块不可能离开台湾地区产业的支持,同时台湾产业链如果没有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的支持也没办法走下去。从宏观来看台湾地区所有科技产业做得很成功的无外乎搭上了两趟快车,一个是移动产业,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大陆市场。再往下他们也需要与大陆市场在文化上更融入、更结合。我们需要探讨未来的深入结合,因为从全球格局来讲话两岸产业链崛起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再往下需要解决产业链整合以及执行力的问题。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4

----秦洪涛

关键词: 法院 执行 执行难 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紧密结合法院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总结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影响制约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方式方法,为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文】

一、法院执行难的背景

执行难是指由于执行人员的内在因素、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执行难问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不少纠纷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而逐渐进入司法领域,需要法院进行裁判和执行。受体制、制度等各种因素交错作用的影响,执行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突出,逐步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执行难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1]

二、法院执行难的现状

(一)公民法制观念淡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的价值观念。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1

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认为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才到局,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这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一些是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

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差不多都是判处有期徒刑入狱进行劳动改造或本人基本没有履行能力,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赔偿能力低下,而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这一类案件也加重了执行的负担。

(三)被执行人难找

一些被执行人欠债后,为躲避执行而外出躲藏或与执行法院搞游击,这些被执行人大都有能力履行,却不愿意履行,采取各种手段与法院软磨硬顶,你发传票他不到,发限期履行通知书他不理,经常使案件并没有实际解决,而且还加剧了法院执行工作未来的压力。[3]

(四)被执行财产难查

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转移、隐匿、消耗其所有的财产,达到不履行或少履行其应履行的债务的目的。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甚至在诉讼乃至仲裁阶段就开始转移、隐匿财产,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早已是人去楼空,财产踪影难觅。[4]

(五)执行财产难动

一方面,一旦查找到了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人、案外人以各种理由提出执行异议;另一方面,不少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局限而不能实施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由此,许多案件因难以执行而被拖延积压。

(六)立法滞后 [2] 2

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执行人员的手脚,限制了执行工作的力度。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民事诉讼法涉及执行程序的条文远远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现行的法律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措施少、手段弱,无法对付恶意赖债、逃债者的形形色色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状况没有有力的制裁措施。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员和单位妨碍和抗拒执行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对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应有的保障。上述情况限制了执行人员的执行力度,使得执行工作非常被动。[5]

(七)协助执行人难求

受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协助执行人不愿自觉、及时地协助法院执行的现象司空见惯,并往往导致执行战机贻误,执行案件难结。

近几年,通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人大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强化执行队伍建设,加大执行力度,执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执行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执行难案件类型各异,执行难度非常高。其中,以下几类案件的执行尤为困难:

1、受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及其他各种非法干预未执行的案件。

2、被执行人涉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军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的案件。

3、申请执行人为困难群体的案件。

4、涉及农民工工资、建筑工程款的案件。

5、涉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一些无牌无证的轻便摩托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肇事者和被告人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偿付高额的赔偿款,致使案件的执行陷入僵局,尤其是被执行人被羁押服刑的案件,执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6、涉及房屋土地为标的案件。一些农村宅基地房屋以及权证不齐的房产买卖纠纷,因法律规定的局限性而使房产变现的可能性很小。

7、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逃避执行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法院根本就无从下手。执行难问题的存在,使当事人对执行工作不断进行投诉、上访。

8、其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未执行的案件。[6]

三、执行难问题的成因

(一)司法执行制度不健全,司法权威缺失

目前法院依法实施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一是法律法规;二是司法解释,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及《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宪法对司法强制执行仅作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执行案件的执结期限。执行工作立法的滞后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司法权威缺失,执行工作的随意性概率大大增加,被执行人往往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或躲避履行义务,或公然暴力抗拒执行。[7]

(二)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形成

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少市场主体对经济活动中蕴藏风险的认识相当不足,认为产生了纠纷,反正由法院最后一道防线进行救济和解决。实际上,相当部分的案件无法执行,其实是市场风险的延伸。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好比一个病人送进医院时已死亡,医院只能查明死因,却无法起死回生。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当其穷尽办法仍于事无补的时候,当事人把交易风险带来的执行不能归咎于执行不力,到处投诉、上访显然有失公允。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尚处萌芽状态,制度的缺失与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等种种诚信缺失行为尚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而社会舆论及其公众又没有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致使无形中纵容甚至助长了这种失衡观念和行为的滋长和蔓延。

(三)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对执行工作的制约

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也是导致执行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部门往往从维护本地方、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出发,对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干扰执行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个别党政领导以行政思维方式对待法院执行工作,直接告知暂缓执行某起案件或暂缓进入执行程序,客观上也影响了法院的执行工作。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金融、工商、劳动、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及中介机构等各方的配合,但现有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执行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联动机制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和作用,但各联动部门本身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相互紧密配合还未真正形成,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例如有的银行在同一系统间具有联网查询的功能,但银行不愿提供联网查询功能,致使法院执行人员只能一家家地跑。工商、劳动等部门管理

制度完善与否,中介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必然影响到执行工作的效率。

(四)公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保障救助功能不足

不少当事人视生效判决为白纸一张,对法院的传唤不理不睬,甚至到处逃避,再小的执行标的也要让执行法官来回奔波。有的被执行人一旦被司法拘留,还觉得冤枉,认为自己一不偷、二不抢,没有羞耻的感觉。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来看,保障范围过窄,对于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农民,一旦成为被执行人,偿付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的巨额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款,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这些案件大都陷入了无法执行或中止执行的状态。

(五)突破疑难案件的方法不多

面对涉及一些设计政府部门利益的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以土地为标的案件以及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等诸多疑难复杂的案件,执行人员存有畏难情绪,办法不多,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六)审判和执行兼顾没有协调好

审判和执行是法院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执行必须以生效的裁判文书为依据,审判必须虑及执行的可操作性。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法官忽视了审判、执行紧密关联的关系,调解力度不够,作出的裁判文书不严密,致使实行执行中碰到困难。

(七)执行流程管理规范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上存在差距

流程管理规范对执行人员在各个环节中的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个别执行人员未能尽职尽责,所做工作在卷宗材料中难以明确反映,个别案件中止、终结的理由尚不充分等。

(八)少数执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个别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难以提出有效的执行方案,对一些应列为被执行人的案外人不敢追加为被执行人,致使案件的执行标的难以到位;有的执行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处理案件时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片面强调工作忙而错过执行时机;有的执行人员对当事人态度生硬,作风粗糙,执行方法简单,损害了法院的形象。

四、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一)建立与完善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人民法院的信息通报机制

[8]

加强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法院之间的工作互动,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对于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不稳定因素的执行案件,法院应当提前将案件具体情况及工作方案向党委政法委进行通报,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商研究。党委政法委发现因执行工作存在问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应当及时与法院沟通,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法院一起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二)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各级单位要同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制定和实施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的具体办法,对逃避、阻碍、干预及拒不协助法院执行的单位,不得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直至实施一票否决。对非法干预法院执行及实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单位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并予以纠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直至一票否决。对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进行查处。

(三)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增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

要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执行法律宣教活动,提高公民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为执行案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司法行政部门应将民事执行工作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法院也应当主动与普法、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组织基层相关人员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案释法教育,扩大宣传效果。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市场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完善各类交易活动的制度,防止或减少纠纷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也要加强诉讼风险教育,使诉讼主体认识到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问题的诉讼风险,从而减少纠纷,减少法院执行不能的现象。

(四)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建立并明确信息征用、公开、失信行为的处罚等一系列规定,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要鼓励法人、组织、自然人保持良好的信用,同时对诚信不良的市 6

场主体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其在一定领域内的活动设置种种限制,使其为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使进入司法领域的被执行人不敢以失信行为为代价而逃避、抗拒执行。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救助机制

要拓展司法救助功能,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为主,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救助的积极性,扩充救助财力。司法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当事人申请、法院审核、民政部门批准的程序,给予司法救助对象以救济。

(六)建立执行工作联动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协助和配合。工商、税务、城建、公安、国土资源、金融、电信等部门,要配合人民法院建立相关信息通报、情况反馈和协作配合机制,尽快实现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共享。负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要积极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拖延、阻碍执行,不得违规收取手续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或妨碍执行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执行义务外,可以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对拒不履行判决和干扰、阻碍、抗拒执行的党政领导及工作人员要视情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予以通报。

各新闻单位和法制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增强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要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以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执行为耻,以服从、协助、支持人民法院执行为荣的舆论氛围,对抗拒、阻碍人民法院执行或拒不履行执行义务的行为要予以曝光。

公安、检察机关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对人民法院已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财产,不得重复采取强制措施。对暴力抗拒执行事件,当地公安、检察机关要紧密配合、快速处置,对因不履行法定职责酿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9]

(七)加强法院自身建设

一是法院应当更加主动积极的向地方党委、人大等领导部门汇报工作,让领导更加重视法院工作,重视执行工作,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执行工作更有保障。二是妥善处理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在审判实务中,既要依法裁判,体现判决的公正性,又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大量的民事诉讼案件,审判法官既要裁判严密,又要多做一些艰苦的法庭调解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后续执行的难度。三是不断深化执行工作改革。要继续抓好案件流程管理、执行公开、裁执分离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要继续完善执行工作考核机制,将执行结案率、标的到位率同执行法

[10]官的考评、奖惩紧密挂钩。四是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执行方法,着力提高执行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款的到位率,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努力改善执行装备、执行条件,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办案效率。五是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要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进思想工作作风,严守执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杜绝懈怠执行现象,杜绝 “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要努力加强业务建设,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法院执行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工作能力。[11]

(八)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克服执行难问题

1、要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构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执行积案的长效机制。

2、要进一步健全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确定重点

措施,确保法院对案件的执行。

3、对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要定期通报,对相关部门的 配合要明确责任,实行对领导追究责任制度。

4、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共同

关心和支持执行工作,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法律手续、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思考和总结,为完善执行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作好基础数据准备。

5、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打好坚实基础。

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看,执行难无疑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有历史现象。执行难问题的形成,是思想意识、道德水准、文化传统以及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理念先行,必须长期坚持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实现建设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的法治理念,摒弃与法治目标相悖、短期、近视的行为,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必须找准突破口,从解决体制、制度、机制等阻碍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性问题入手,依法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必须使法院系统内外的力量积极联动,形成合力,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只有这样那个执行难问题才会会得到妥善解决。[12]

注释: [1] 孙小虹,“克服执行难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载《人 民日报》1999年3月10日.[2] 贺卫方,“又执行难见”,载《工人日报》1998年7月10日.[3] 刘清元,《“执行难”现象的探究》,兰州学刊2000(4).[4] 梁红照 《论我国强制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载《强制执行与参考》总第10集.[5]李政、杨惠玲,《从“执行准”透视执行程序之立法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5

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制度执行环境和积淀。从企业历程看,大多数企业或脱胎于国企,尽管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缺乏可资传承的有效制度建设实践,企业制度执行犹如“摸着石头过河”。因缺乏执行环境和积淀而导致执行难,在制度建设初期尤为明显。因此,制度执行难有其客观因素,也是特定阶段的特定表现。

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本身存在难执行的因素。制度本身难执行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制度不符合实际、内容有所缺失、职责不明晰、流程不通畅、规定不明确、缺乏奖惩、修订不及时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不成体系。制度制定的不同步,或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往往会导致一个制度的执行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使制度难以执行。

制度执行难在于对制度认同度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制定过程中沟通协调不足,导致辅助、协同部门不认同制度,敷衍执行;二是制度执行比原来要付出更多努力,损害既得利益(潜规则),使执行者不认同制度,抵制执行;三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往往会出现成本增加、效率下降、矛盾频繁等情形,导致一些人降低对制度的认同度。笔者认为,利益是认同之本,只要存在利益区隔,就存在不同的认同度。

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知不到位。从秦冶重工的实践看,对制度的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员工对制度的知晓程度和了解不完全。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员工看不到通过(OA)发布的制度,而基层又缺乏对制度的全面宣传和贯彻。二是由于知识、能力、岗位的不同,员工对制度中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三是同一事项不同方面的规范分布于不同的制度中,如对销售合同的规范就分布于合同管理、合同评审、销售报价、订单设计、货款结算等不同的制度中,靠单一的制度难以形成对同一事项的全面认知,制度越多又不加以整理分类,这种情形就会越严重。

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执行规划、执行资源配置不到位。有的制度创设程度较高,如秦冶重工在2012年8月发布的《招议标管理办法》、《采购价格管理办法》就属于创设程度较高的制度,其中的年度招标、集中招标、价格调查、采购指导价、价格审查等都是新创设的。创设性规范往往缺乏实际支撑,没有经验可循,其执行和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资源配置,需要对执行作出一定的规划。但实际上往往缺乏执行规划、资源配置不到位,造成创设性规范执行难。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检查、惩处。缺乏制度检查主要表现在检查机构、检查意识、检查规范三个方面。在检查机构方面,主要是组织体系不健全,检查机构缺失,制度执行几乎完全依赖部门和职工的觉悟。在检查意识方面,主要有缺乏检查意识、推脱检查、不敢检查或敷衍检查。在检查规范方面,主要是检查方式和检查手段还比较简单、违章跟踪和整改不到位。

制度执行难 解决之道

笔者从环境和历史积淀、制度本身质量、制度认同、制度认知、制度执行规划和制度检查惩处等多方面分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冶重工从2009年开展自主制度建设,在解决制度执行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近年来,秦冶重工将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出台了《规章管理办法》、《规章检查办法》、《制度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制度制定奖励规定》等制度建设的重要规章,为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提供了制度依据、规范和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制定质量,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解决由制度自身质量所带来的执行难问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制度体系框架,对经营、技术、生产、采购、质量、成本、财务、人力等各方面和相互间关系有一个全面的制度安排,并根据紧要程度安排制度制定的先后顺序,然后再通过3年~5年持续的制度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基本全覆盖、有章可依,满足制度执行的基本需要。

三是提高制度认知。秦冶重工通过制度公告形式多元化、开展制度培训等方式提高制度认知度,为制度执行奠定认知基础。秦冶重工还通过局域网公告、企报刊载、公开场所张贴、车间部室内部看板宣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广而告

之”,将制度显性化,让员工多途径了解制度。同时,可以对制度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编撰制度汇编,以电子版和纸版并行的方式予以发布,使之成为员工工作的必备手册,便利员工学习和执行制度。此外,开展制度培训,也是提高制度认知和统一认知的有效方法。

四是编制制度执行规划,推进制度有序执行。编制制度执行规划是解决创设性规范执行难的有效方式。所谓制度执行规划,就是根据制度要求和业务实际而对制度执行所做出的统筹安排包括: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先后顺序和时间的安排,对业务梳理的安排,对执行方式的安排,对执行技术、资源的安排。制度不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执行资源,但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配置。

五是建立健全执行检查机制,加大执行监察力度,依章奖惩。秦冶重工通过健全检查机制,依章奖惩,有效促进制度执行。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检查制度化,制定了《规章检查办法》,为制度检查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二是检查职能化,将制度检查明确列入机构职责,对于不履行检查职责和所管辖制度执行存在严重问题的实施问责,克服不敢检查、怕检查的畏难情绪和心理。三是检查方式丰富化,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随机检查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同时利用ERP等信息化技术丰富检查手段。四是在坚持专业检查常规化的同时,加大对制度综合管理机构———企业策划部的检查力度。五是依章奖惩。依章奖惩既是制度执行的结果也是制度权威的重要体现。六是公开检查和奖惩结果。秦冶重工每月以《制度检查月度报告》、《奖惩公告》的形式公布制度检查情况和依据制度奖惩的情况。通过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6

法院查询被执行人存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作者:陈泽鑫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1期

【关键词】法院查询;被执行人;存款

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查询和人民银行协助查询被执行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名称的联合通知》(法发【2010】27号,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为法院查询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引,统一查询的办法还有助于协调法院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但《通知》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法院便捷查询与当事人权益保护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执行期限,影响了执行效率。

一、《通知》“统一查询”的规定不合理

(一)查询反馈信息不合理,造成新的执行不能

根据《通知》,人民银行只提供查询“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备案的结算账户”,仅向法院反馈开户行信息,不提供账号、账户余额、资金流动明细等基本信息,执行人员还须到相应的商业银行查询,增加了执行工作量。而且,其中所提供的信息还不包括信用卡账户、保险箱业务、封闭贷款账户等非结算账户信息。当执行人员要求查询非结算账户信息时,有些银行依据《通知》肆意引申,不予配合,造成执行不能。

(二)排除“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紧急保护

该规定将查询对象限制为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被执行人,有将诉前和诉讼中的财产信息查询排除在外之嫌。同时,因查询时间过长,明显与《民事诉讼法》中“„诉前保全‟申请后应当15日内起诉,„财产保全‟应于48小时内裁定并立即执行”的规定冲突,不利于当事人在紧急状况下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人民银行“免责”于法无据

协助人民法院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而人民银行“不负责审查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具有规避协助执行完全义务,增加法院执行工作量嫌疑。另外,《通知》规定“人民银行因协助查询被起诉免于起诉,依法执行公务行为,免于强制措施”,明显与《民事诉讼法》相关法律规定相违背,凌驾于基本法之上,既排除了当事人的起诉的诉讼权利,亦妨碍“强制执行”的司法权。

(四)人民银行不负责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显不妥

明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是行政许可,其应当负有审查相关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义务。如果允许人民银行提供不真实和不准确的开户信息,既不利于社会诚信,也使人民银行有怠于履行司法协助义务之嫌。特别是《通知》规定“人民银行上述机构及工作人员执行本通知规

定,或依法执行公务行为,免于采取强制措施”,这明显与《民事诉讼法》基本规定相违背,很难保障人民银行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能准确地履行司法协助义务。

二、执行《通知》规定增加了执行工作的难度

(一)影响执行效果,增加诉讼风险

查询被执行人开户行信息,需层报送至省高院统一查询,报送时间较长,尤其是非柜台银行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很有可能被使用或转移,容易产生被执行人规避执行,增加了被执行人的诉讼风险。

(二)结案期限延长,影响了执行效率实行集中查询后,下级法院查询要层报至省高院,省人民银行回复也要经过省高院,整个过程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个月。如果向外省人民银行查询,则更长时间。查询周期太长,严重影响了执行效率。

(三)各省协助查询机制不统一,增加了查询的协调难度

《通知》仅是一个原则性文件,各个高级法院与当地省级人民银行分行相继又制定了本省的具体操作规程,但对如何协助外省法院查询更显得“政出多门”,工作衔接协调难,影响工作效率。有的外省高院因人手紧缺等原因,对外省法院的查询基本不配合,导致查询材料“石沉大海”。

(四)申请人对查询程序不理解,增加了涉诉信访压力

由于查询账户程序复杂,时间较长,时常有申请执行人认为法院在拖延办案、消极办案,进而对法院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而查询难可能导致被执行人转移存款,让“执行难”难上更难,造成申请人对法院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上诉上访,给下级法院增添不小的工作压力。

三、构建司法协助查询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健全银行协助查询体系

这主要包括:第一,人民银行应客观认识法院“执行难”问题,为法院完善查询要素,寻找财产线索提供必要协助。第二,人民银行应对账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责,人民币银行账户是行政许可,人民银行应当负有审查相关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义务,这也是完全履行司法义务的客观要求。第三,司法解释应服从法律。严格遵循《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要充分考虑到人民银行的政府协助功能,也树立法律权威,处理好“司法解释”和“基本法”的平衡。

(二)赋予执行法院查询的选择权

执行法院应具有直接向商业银行查询被被执行人存款,或报送人民银行它“统一查询”的选择权利。执行法院可以根据需要,既可以利用人民银行掌握的开户信息资料以查找财产线索,也可以直接从各商业银行进行查询扣押、冻结,高效率执结案件。

(三)加强账户监管,完善查询信息反馈内容

第一,被执行人存款信息应向司法公开,银行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全面的财产状况,至少应当包括开户信息、账户余额、资金流动明细等基本内容。第二,人民银行应严格开户管理的规定,对同一存款人的开户条件及数量作必要限制,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结算账户和

非结算账户的备案管理,严禁出现“黑户”情况。第三,人民银行应将查询权限下放至各市县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网点,查询权限不应受地域或级别限制,以方便法院迅速查询相关存款信息。第四,应充分考虑“保全”的紧急性,增加“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相关规定,增加快捷查询“绿色通道”,缩短查询期限,保证财产保全效果,以保护当事人在紧急状况下的合法权益。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7

1 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源于企业管理, 是外来的移植词。用中国文化来解释, 就是贯彻实施计划、决策的能力。在企业, 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执行力不是那种呆板地、机械地、盲目地执行, 而是唯物地、辩证地、科学地执行。总的来讲, 具有约束力、精神力、形象力、创新力、发展力的综合执行力, 才是完美的执行力。

2 国外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特点

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深深体会到企业家精神不可忽视, 因而社会舆论十分推崇创业的企业家精神。相应地, 它们的创业教育也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2.1 企业的发展是中心

国外, 许多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围绕小企业的创办做文章的。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对小企业创业者与经营者本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求、进行评定、启发和引导, 对企业创业、经营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和综合论述, 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在于能力挖掘和素质教育。

2.2 多以商学院 (或管理学院) 为依托

许多创业教育项目都是发端于商学院 (管理学院) 或以商学院 (管理学院) 为依托的。如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管理学院就支持一系列的创业导向活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 也是利兹商学院以及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实施。

2.3 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踊跃参与

在美国, 创业教育组织活动极为活跃。这些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它们进行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还取得了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 这些机构提供经费以赞助创业教育竞赛, 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3 执行力不强, 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主要表现

3.1 分心走神, 尽职尽责不够。

不是一门心思干工作, 抓落实, 而是身在项目心在外, 把应尽职责挂在墙上, 说在嘴上, 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上。

3.2 业务生疏, 履职能力不够。

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 没有学习和掌握本职业务的紧迫感, 长时间处在“冷手抓不住热馒头”的状态。

3.3 各取所需, 顾全大局不够。

一事当前, 不是站在全局上想问题, 而是先替自己、小团体打算, 对其有利的就执行, 对其不利的就束之高阁, 漠然处之, 并不执行, 或不去积极自觉地执行。

3.4 拖拉懈怠, 雷厉风行不够。

计划决策形成后, 不是抓紧时间, 抢抓机遇, 紧张快干, 而是等待观望, 拖拖拉拉, 不能按时间要求去完成。

3.5 粗枝大叶, 严谨细致不够。

完成工作, 执行任务, 粗粗拉拉, 不认真, 不严谨, 不细致, 明知“细节决定成败”, 可一到事上, 还是草率处置, 漏洞百出, 难以接受。

3.6 有头无尾, 一以贯之不够。

经营创业项目, 缺乏坚忍不拔, 一抓到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往往是虎头蛇尾, 有头无尾。

3.7 照搬照抄, 开拓创新不够。

在执行过程中, 惯于照搬照抄, 形而上,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经营项目和手段。

3.8 各自为战, 协调联动不够。不善协调, 单枪匹马, 各自为战, 结果是孤掌难鸣, 单丝不线, 任务完不成。

3.9 贪图名利, 无私奉献不够。

干工作讲价钱, 有名有利就上, 无名无利就推, 张口讲待遇, 伸手要补助, 没有利益, 宁可耽误工作, 把索取实惠放在第一位。

综上所述, 这些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如不加以解决, 就会使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打折扣, 导致学院的创业教育工作大受损失。

4 怎样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执行力

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执行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价值取向, 都是要靠思想政治觉悟来保证的。一般说来, 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 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就强, 价值取向就正确, 执行力就强, 反之, 执行力就弱。因此, 提高执行力, 首要的是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二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必须把经营好自己的创业项目当成应尽的责任, 当成神圣的事业, 这样才能兢兢业业, 充满激情地去执行和完成任务, 而不是敷衍搪塞、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正如荀子所说“凡百事之成也, 必在敬之;其败也, 必在慢之”。就是说对工作怀有敬仰、敬爱、敬重之心, 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谋事、干事、成事, 提高执行力也就在其中了。

三是要精通经营流程。业务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水平, 业务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精通业务, 就事半功倍, 执行力就强。因此必须刻苦学习业务知识,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业务水平的提高没有尽头, 只有精益求精, 向更高层次、更强境界努力奋斗。

四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执行力的内在要素, 是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和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改进工作作风, 应当着重在严、细、准、实、快五个字上下功夫。严, 就是要严格按上级计划决策的规定要求去执行, 力戒随意性, 严, 就是严谨慎密, 防止草率应付;细, 就是要细致入微, 不能粗枝大叶, 囫囵吞枣;准, 就是要准确无误, 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实, 就是要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不能弄虚作假, 不能飘浮偷懒;快, 就是要雷厉风行, 紧张快干, 不能皮皮沓沓, 拖拖拉拉。工作作风达到了这“五个”字的标准, 执行力就会大大增强。五是要增强创新能力。经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难免的, 新情况, 新问题也会经常出现。正视困难, 解决困难,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就需要我们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方式方法,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寻找适应和促进事物发展规律的新举措, 这个新举措也就是方式方法的形成, 再加以运用, 矛盾和困难, 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会得到迎刃而解。

六是要树立账目意识。古人云,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任何一项目的经营, 都应该有与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只有建立帐目, 明晰收入、支出、盈余, 日清月结, 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并盈利。为此, 建立账目, 是企业发展的光明之路。

作为未来的企业家, 大学生应在学校的创业实践过程中,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积累创业经验, 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为明天成功的驾驭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办学规模日益增强, 但就业形势却越发严峻。为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国家和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中都存在“执行力”不强, 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此类情况, 首先简要说明执行力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意义;而后详细分析大学生在创业中执行力不强的一些具体表现;最后总结性提出提高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执行力,高职,创业,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淑梅, 杨涛, 胡元庆, 王斐.试析企业执行力——强势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半[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S1.

[2]温洁茹.浅谈领导执行力[J].大众商务, 2010, 16.

[3]张卫民.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瓶颈”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 2010, 19.

问题分析解决与执行力 篇8

一、程序非法操作的产生

学生们在学习Excel的高级筛选内容时,对于较小的数据清单进行操作时一般都能顺利按要求完成任务,而当遇到较大的数据清单时(如当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时数据记录超过25条),许多学生在执行操作时都遇到过“程序执行非法操作”的问题。

每当遇到这样的“程序执行非法操作”问题时,只能选择“关闭”Windows错误提示信息窗口,退出Excel的操作窗口,必然造成前期的劳动成果前功尽弃,当再次打开原工作簿,提示以“只读”的方式进行操作,而且重新执行高级筛选操作时,还会再次出现“程序执行非法操作”提示问题。

究其原因,当数据清单接近或超过Windows窗口的可视范围时,由于筛选条件通常设置在数据清单的下方,这样在执行高级筛选操作时,就需要通过鼠标指针反复滚动窗口来选择数据区域、筛选条件区域及结果存放区域,再加上操作的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造成最终的Excel内部程序模块定位不准而出现了“程序执行非法操作”的信息提示窗口。

二、程序非法操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1.缩小工作区显示比例

为了避免在执行高级筛选操作时的窗口滚动,可以在设置好筛选条件后,将Excel工作区的显示比例缩小到一屏幕能够容纳全部的数据(比例大小视数据的多少而定),如图所示。

当执行完高级筛选操作后,再将Excel工作区的显示比例还原为100%。但这种方法对于很大的数据清单就不适用了,因为再小的显示比例也不能完全呈现全部的数据,另外,比例太小也不利于执行高级筛选的具体操作。

2.冻结窗格

缩小Excel工作区显示比例的方法不适用于大型数据清单。而利用“窗口”菜单上的“冻结”命令,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具体操作方法是,先设置好筛选条件,然后将活动单元格定位在数据清单的任意位置,执行“窗口”菜单中的“冻结”命令,在活动单元格的左上方出现一个“十”字分隔线,将工作区分成四个区域,左上方区域被固定不能随窗口而滚动。

當执行完高级筛选操作后,再执行“窗口”菜单中的“撤消窗口冻结”命令,恢复Excel的正常工作区。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很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3.终止程序

当执行了Excel的高级筛选操作时,如果出现“程序执行非法操作”信息提示窗口,单击“关闭”按钮后,将退出Excel操作窗口,此时再次打开原工作簿,将会在Excel的操作窗口中弹出Windows信息提示窗口。如果单击“只读”按钮,该工作簿以只读方式打开,可以继续操作,但结果不能保存在该工作簿文件中(可以另存为其他工作簿文件),给操作者带来不便。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出现了“程序执行非法操作”问题,而未能正常退出Excel操作窗口,原来的工作簿文件Excel程序仍然驻留在内存中,造成Excel程序不能正常运行。要想能正常运行Excel程序和操作该工作簿,并把结果保存到该工作簿文件中,可以先退出Excel操作窗口,然后按Ctrl+Alt+Del组合键,打开“关闭程序”对话框,从中选择Excel的程序,并单击“结束任务”按钮,将内存中运行的所有Excel程序终止,这样就可以正常执行Excel的操作了。

上一篇:纵论朱子民主思想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下一篇: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