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探讨

2024-05-20

问题分析与探讨(精选11篇)

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1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桥项目。最近几年我国的桥梁总数持续增加, 在开展桥梁施工工作的时候, 要认真分析施工过程, 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 并且制定应对策略, 确保项目合乎质量规定。作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桥梁项目在施工的时候易于出现的几个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桥梁施工,问题分析,探讨

前言

当前我国的桥梁项目在建设的时候, 会受到结构以及施工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项目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提升项目的品质, 就要认真的分析施工中存在的不利点, 研究问题的形成原因, 并且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项目的施工品质, 才能确保项目能够有较高的稳定性, 确保施工工作顺畅开展。在这个背景之下, 作者论述了当期桥梁项目在施工的时候出现的一些不利现象, 并且论述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1 当前桥梁项目施工方面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

通过分析当前桥梁项目的施工工作, 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缝隙现象, 第二是没有处理好过渡区域, 导致下沉不一致。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现象的主要形成原因有以下的几点。

1.1 桥梁裂缝的成因

第一, 因为温度应力而导致的缝隙。在开展施工工作的时候, 气温会对浇筑工作形成非常大的干扰。假如无法合理的控制气温的话, 就会导致混凝土在凝固的时候产生不利现象,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项目的强度以及受力能力等产生很大的干扰, 导桥梁在个别区域产生缝隙, 最终使得桥梁无法正常使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分析气温导致的缝隙。第二, 没有做好振捣工作。桥梁项目施工的关键点是结构的强度以及受力能力。为了实现这两方面的规定, 就必须掌控好施工时期的振捣力度, 确保密实度达标, 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总体的强度, 而且保证项目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认真的分析振捣不当导致的问题。第三, 预应力方面的问题。在项目开始的最初阶段, 我们都会对分析它的预应力, 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受到施工措施以及工艺等多方面要素的干扰, 导致预应力和我们最初设想的数值之间出现了偏差。为了将该差值控制在一定的区间之内, 提升项目的总体预应力, 就要认真的分析干扰预应力的要素。

1.2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成因

第一, 地基下沉。在开展道桥项目建设工作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掌控好主体, 还要控制好过渡区域的施工品质。虽说该区域的地基一般会按照设定好的高度来设置, 不过因为天然地基会下沉, 此时就会导致过渡区的地基下沉, 进而干扰到过渡区的施工, 最终对项目的整体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这方面的问题。第二, 没有做好设计工作。过渡区的存在是为了连接桥梁主体的。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认真的分析两者的连接特点, 确保连接顺畅。但是在真正的设计工作中, 常常会以为内设计不到位, 导致过渡区存在问题, 进而无法保证总体的品质。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设计问题。第三, 填料导致变形。在开展过渡区域的建设工作的时候, 会使用专门的填充物质填充处理。不过在填充的时候, 常会因为工作不细致, 导致填充不匀, 进而导致严重的压缩变形。一旦发生变形必然会对该区域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 没有控制好施工。桥梁建设工作和一般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 它对于整体的施工品质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 尤其是对过渡区更是如此, 该区域的品质关系到项目总体的品质, 关乎到后续的使用。一旦出现不均匀下沉的现象, 必然会导致桥头发生跳车问题。

2 桥梁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从目前桥梁施工的实际过程来看, 要想有效解决桥梁施工中存在的裂缝问题和过渡段不均匀问题,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2.1 桥梁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1) 把好桥梁用混凝土的质量关。考虑到桥梁施工中混凝土的重要性,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应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重点控制, 应严格执行图纸规定的配合比, 并做好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保证混凝土均匀搅拌, 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2) 重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设计。为了有效消除桥梁施工中的混凝土结构裂缝, 应在设计方案中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强度和承载力, 满足桥梁的实际使用需求, 提高桥梁的整体施工质量。 (3) 严格控制并有效减少地基的变形。桥梁主体结构的地基是关系到整体桥梁是否稳固的关键, 为了有效控制桥梁主体结构的整体质量, 应对桥梁地基进行重点质量控制, 主要应对地基尺寸, 地基标高和地基混凝土浇筑进行控制。 (4) 规范管理与施工。要想提高桥梁整体施工质量, 解决桥梁裂缝问题, 应规范桥梁主体施工行为, 对桥梁主体施工进行规范管理, 保证施工过程能够严格执行图纸标准, 使施工行为满足质量管理需要, 达到有效消除桥梁裂缝的目的。 (5) 有效减少并避免温度裂缝。由于温度是引起桥梁裂缝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解决桥梁裂缝问题时, 应对温度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认真做好桥梁裂缝控制, 使桥梁施工过程中, 温度变化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消除温度对桥梁施工的影响。

2.2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强化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要想合理的应对过渡区域的不均匀的下沉问题, 就要认真的关注路基以及路面的施工品质, 要确保该处的品质控制工作开展到位, 确保它们的强度达标, 确保承载能力高, 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下沉现象发生的几率, 才能够提升项目的总体品质。 (2) 强化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控制。台后填筑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在路面工程施工中, 应尽量保持搭板和桥面上的面层结构和厚度相一致, 有效地避免形成沉降差。因此, 我们应保障台后填筑方面的质量控制, 满足实际施工需要。地基处理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考虑到地基的关键性, 在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控制中, 应重点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应使地基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提高地基处理质量, 提高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台背排水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 应结合考虑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 还有渗水量等诸多因素对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只有正确选择了台背排水方式, 才能保证路桥过渡段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进而提高过渡段的整体质量。台背回填土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好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 如果同体施工条件实在无法满足, 切忌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那么必须采用倒台阶施工方式, 逐层加宽至少10cm。

3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论述可知, 在开展桥梁施工工作的时候, 由于设计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项目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最为常见的是缝隙以及不均匀的下沉现象。要想提升项目的总体品质, 就必须认真的关注项目施工过程, 结合问题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涛, 刘涛.公路桥梁中设计常见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肖红.浅谈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 2011.

[3]杨文超, 梁永春, 张小兵.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维修方法探讨[J].内蒙古水利, 2011.

[4]曾钊伟.浅谈高性能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陈宝龙.挖孔桩在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6]张海莉.混凝土桥梁的裂缝成因分析及其处理措施[J].科技资讯, 2011.

林业经济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 篇2

【关键词】林业经济 问题 应对 策略

一、引言

林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任着非常重要的比重。除了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之外,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客观的看待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林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我国新兴支柱性产业的发展

林业经济作为近些年来我国新兴的支柱性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需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有利于其领域的蓬勃发展。因此要对林业经济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府和部门也应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林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作为新鲜的血液融入到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当中,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大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更多的收入。

(三)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互呼应

近些年来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可以在林业经济发展当中得到印证。林业经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牢牢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些工作的出发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自然资源的持续再生,确保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既有数量的减少,也有质量的降低。总体来说就是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全球资源都不断减少的同时,我国的乱砍滥伐现象尤为严重,加上树种数量和品种的减少,生产周期的延长以及树种存活率的降低,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出现了严重匮乏的现象。我国的人均森林占有面积急剧减少,即便拥有一些人工树种的出现,但是还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是树种自身的原因,导致产量不断下降,森林资源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林业企业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我国大大小小的林区有着较多的林业企业,但是就在这众多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当中,很多都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这主要就体现在企业在进行生产和开发的过程当中缺乏体制的变革,使得林业生产缺乏科学的引导。同时也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严格的规定和改革。

大多数的林业企业都存在着规模较小,生产不够集中以及出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缺乏引进精神,这就造成企业的发展和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实现集约化和科学化。

(三)林业体制改革缓慢且不完善

我国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相对步伐比较缓慢,并且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需要制度的引导和体制的监制。而我国林业体制对于一些重要的现象缺乏明确规定,这就会造成企业政企不分、权责不一,或者是没有给予企业足够的自主经营权,造成林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得到抑制。

(四)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虽然在近些年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快的态势,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林业经济才开始发展,普遍存在着起步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等现象。尤其是我国的林业生产在技术和设备上都与许多发达国家有着极大的差距,抑制了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应对林业经济问题的对策

(一)增加天然林的面积和比重

林业发展提供资源上的保障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天然林的比重。除了基础性的对原有森林进行保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于天然林种植的比重。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扩大天然林的种植面积,是提升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1.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或者乱砍滥伐的现象。一方面要求群众自身参与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队伍当中,另一方面相关的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对于这类现象的打击,确保森林资源不被毁坏。

2.加强对于森林的防火工作,对于火灾隐患要及时的清除,同时对于灭火措施和设备也应该准备完善,建立森林防火体系,形成森林火灾预防系统,加大对于森林防火的宣传。

3.加强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避免病虫害对森林造成威胁和毁坏。

(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林业经济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且缺乏创新,主要就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较少,对其的科学投入力度较小,造成设备和技术的落后。这就要求林业企业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依靠高科技发展,对林業发展给予技术的指导和设备的完善。充分的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利用外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和本国优秀的技术设备对林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三)完善树木的种植结构

我国森林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加上各种对树木的毁坏,必然会造成树木种植结构的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增加树种的品种,充分的依据天气环境、自然环境和土壤环境对适宜的树木进行种植。例如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减少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切实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四)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我国不断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无论是哪一行业的发展都不能够以牺牲自然条件为代价。而我国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自然环境,只顾经济利益,全然不顾社会效益。这样的发展必然不可能长远,因为自然资源毕竟有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自然资源枯竭的那天企业的发展必然会终止。只有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林业经济的核心要求和目标,才可以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同时当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实行环境优先原则,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

四、结语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想更好的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实行环境保护的原则,只有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相互促进,才能够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文.林业经济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2]陈新云,陈建成,甄芳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林业经济问题,2004(03).

[3]刘伟平,冯亮明,戴永务.10年来中国林业经济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J].林业经济问题,2008(01).

轻油卸车工艺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3

目前, 我国轻油槽车均用上部卸油工艺, 即在卸油时, 先将鹤管从油罐车顶部插入, 将油品吸入卸油鹤管, 经集油管和输入管进入输油泵, 由输油泵送至储罐。传统的卸油工艺是以离心式输油泵为核心的卸油工艺, 离心式输油泵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和效率高等优点, 因此, 通常是卸油工艺设计中的首选主输油泵。但离心泵无自吸能力, 当吸入口工况不佳时, 如发生气阻或气蚀, 会使效率降低, 卸油速度减慢甚至中断, 给卸油作业带来较大困难。同时, 离心泵式卸油工艺不可避免地有较大的能耗或蒸发损耗及环境污染。因此, 轻油槽车卸油工艺需进一步优化。

2 卸油工艺问题

夏季气温较高, 饱和蒸汽压较高的油品 (如汽油、石油) 在接卸时, 会出现汽化现象, 造成断流, 影响卸油生产的进行。洛阳分公司夏季在接卸油品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这个问题。传统的以离心泵为主的输油泵卸油工艺, 不能消除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 分公司车间曾进行了许多尝试, 如真空辅助卸油工艺, 低压辅助卸油工艺等。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卸油生产的进行,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气阻和气蚀问题, 甚至还带来了安全和环保问题。

3 两种卸油工艺

为了保证全天候情况下油品的接卸, 主输油泵应选择具有液气混输能力的泵, 如容积式泵。

目前国内卸油方式上分主输油泵为离心泵的卸油方式和主输油泵为容积式泵的卸油方式两种形式, 前者被应用得较多。

3.1 主输油泵为离心泵的传统工艺

主输油泵为离心泵的卸油方式, 一般分为真空泵输助卸油工艺和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 分公司台五、化五均采用了这种方式。

3.1.1 真空泵输助卸油工艺

真空泵输助卸油工艺是一种成熟的卸油工艺, 台五采用了这种方式, 如图1。

工作过程:

先启动水环式真空泵, 使真空罐压力 (表压) 达到-0.04 Mpa至-0.06 Mpa, 打开e阀和c阀, 抽取输油泵吸入管路的气体, 引油品充满吸入管路, 达到灌泵的目的, 启动输油泵实现卸油。槽车内的残余油品经清槽胶管抽取进入真空罐。

卸油管路中的油品汽化不严重时, 可间断地开启c阀来排管路的气阻, 使油流连续;卸油管路中的油品汽化严重时, c阀需持续开启。油气和油液一起被抽入真空罐, 并在罐内进行汽液分离。真空罐内的油气经真空泵, 不断地排至大气中。真空罐内的油品即将充满时, 开启a阀, 由输油泵卸油。整个过程, 真空抽吸和离心泵输油这两个过程交替进行。

真空输助卸油工艺的优点这里不再说明。然而, 从上述卸油的工作过程分析, 可知其不合理性有以下四点:

3.1.1. 1 真空系统可抽取输油泵吸入管路中的气体,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路气阻问题, 但不能解决离心泵的气蚀问题, 甚至加剧了离心泵的气蚀。

3.1.1. 2 真空泵运行过程中, 由于真空的作用, 强化了真空罐内油品的表面蒸发和内部汽化, 大大地增加了蒸发损耗。

取汽油的摩尔质量为70.9㎏/kmol;水环式真空泵的排气量15~204 m3/h, 取60m3/h;油气浓度80%~95%, 取其平均值为90%;卸10节车, 真空泵累计运行4小时;标准状态下, 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m3/kmol。

3.1.1. 3 操作难度大。卸油过程中, 在鹤管回转头漏气和油品气蚀的情况下, 离心泵的性能急剧下降, 振动和噪声明显加剧, 甚至无法运行。由于离心泵的现场运行条件差, 工人需时刻紧盯现场及时调节操作, 避免机泵长时间抽空, 造成设备损坏。

3.1.1. 4 环保问题。真空泵的运行不可避免地向环境排放大量油气, 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 真空泵的运行, 消耗掉一定的新鲜水, 由于水对油气具有一定吸收能力, 也就产生了工业废水。

3.1.2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 以隔膜泵代替了真空辅助卸油工艺中的真空系统。

隔膜泵运行和维护要求比较低, 有较强的自吸能力, 是输送有毒和易燃易爆介质的理想设备, 但隔膜泵故障率高, 不适合大工作量长周期运转。

3.2 滑片泵卸油工艺

滑片泵卸油工艺是一种新型卸油工艺。

滑片泵属于容积泵的一种, 具有较强的液、汽混输能力和自吸能力。下面表1是浙江省新昌德力石化设备厂滑片泵液、汽混输的试验数据。

从实验可以看出滑片泵的汽、液混输能力和自吸能力是非常强的。既可以保证卸油工艺的进行, 也可以保证清槽工作的进行。

滑片泵卸油工艺整个生产过程, 油品均处于密闭系统, 不存在蒸发的问题, 并且流程非常简单。

4 三种卸油工艺的比较

4.1 费用: (主输油泵流量100 m3/h, 扬程80 m, 功率30 KW)

从表2可以看出, 真空辅助卸油一次性投资费用最大, 人工成本也高;滑片泵卸油一次性投资费用最少, 人工成本也低。

4.2 油品损耗。

真空泵辅助卸油损耗较大,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和滑片泵卸油工艺由于是在密闭系统内进行, 不存在油品损耗问题

4.3 操作方面。

真空辅助卸油工艺及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 主输油泵为离心泵, 不能很好地解决气阻和气蚀问题, 必须时刻注意离心泵的运行状况, 特别是当一节槽车将要卸空的情况下, 既要避免机泵抽空而造成的重新灌泵启动, 又要保证槽车的切换和卸净度, 操作难度大。另外, 真空辅助卸油工艺还需观察真空罐的液位, 防止超高引起跑油。而滑片泵卸油工艺不存在上述问题。

4.4 环保方面。

真空辅助卸油工艺不可避免地排放高浓度油气, 油气浓度高达85%~95%, 远远高于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要求 (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为150 mg/m3) 。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和滑片泵卸油工艺由于是在密闭系统内进行, 不存在这个问题。

4.5 卸油时间。

在没有汽化障碍的情况下, 上述三种卸油方式卸油时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发生汽化障碍时, 真空辅助卸油工艺及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远远高于滑片泵卸油工艺。卸油时间的延长, 影响槽车周转, 造成压车罚款。因情况比较复杂, 延时压车费的多少, 不再计算说明。

5 结论

从三种卸油方式分析,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优于真空辅助卸油工艺, 滑片泵卸油工艺优于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

几点建议:

5.1 夏季高温季节, 卸油作业应尽量选择夜间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

5.2 目前在现有设备的情况下, 台五卸油系统可增加隔膜泵系统来辅助卸油, 解决卸油过程中的油品损耗问题。

5.3 隔膜泵辅助卸油工艺和滑片泵卸油工艺是一种环保型卸油工艺, 值得推广。特别是滑片泵卸油工艺不需要辅助卸油系统, 是一种更经济合理, 操作更为简便的卸油方式, 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寿德清:储运油料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 (东营) , 1988.

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4

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缺乏活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发现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找出有效性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下文重点探究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学生;审美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实施不变的目标之一。而音乐教学的实施则是完善教育素质、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构成。但是在“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下,音乐的教学实施逐渐地凸显出各种问题。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不受重视

所谓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就是指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校方、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唯分数论。因而大部分的精力均都投入到语数外等科目上,而对音乐的学习则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校方的不重视,学生的不投入直接也影响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热情,而这也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2、音乐教学缺乏活力

音乐教学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第二个则是因为教学的实施缺乏新鲜元素的融入。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仅剩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被无情地扼杀,而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方式也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实施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

以上问题是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也是应当充分引起重视的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不断地加以解决,才可以更好地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二、如何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我们常常说要“对症下药”,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工作同样需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来解决以上两大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彻底地解决好以上问题应当从两大方向入手:一是解决好思想上的认识问题,二是做好初中音乐的创新性教学工作。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重视初中音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性教学实施。因此,无论是从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还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抑或是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都应当重视初中音乐教学。

重视音乐教学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需要校方和音乐教师切实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思想观念上为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校方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初中音乐教学时间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初中音乐的教学时间。而且,校方还应当积极地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实施的硬件、软件设施。

例如:开设琴房以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利于有兴趣的学生开展训练;结合教材开设一些充满趣味的音乐讲座或者沙龙。

而教师则应当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从备课、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阶段,教学一定要做好充分地准备。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祖国的颂歌》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教师就应当从以上三个部分来做好教学工作,并且积极地准备好相关的素材来实施好教学。因为该单元的内容包含有:唱歌——歌唱祖国;听乐赏画——红旗颂;选听——在灿烂的阳光下;欣赏——伏尔塔瓦河。所以,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应当收集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并且加以筛选,从而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方和教师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学实施,在行为上加强音乐教学实施的

方式,必将为初中音乐的有效教学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助手,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多加利用多媒体设备,继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实施与发展。

而且,多媒体设备进入到初中音乐的课堂之中,也将极大地丰富教学的素材,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为教学的创新化实施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地借助这一工作来丰富初中音乐的教学资源,进而更好地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一)》这个部分的教学中,由于该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唱歌——黄河船夫曲;欣赏——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包楞调,走绛州。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部分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歌、民调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中国经典的民调以及为学生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东方红》、《康定情歌》、《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牧歌》、《阿里郎》等加入到欣赏课中。

这样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本的束缚,使得教学的实施更加灵活而充满趣味。与此同时,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这些熟悉的歌曲进行哼唱,在哼唱中去欣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除此以外,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也很好地丰富了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

3、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学的趣味性不够、吸引力不强。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吸引进来,并且创新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施趣味教学。

简言之就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方式来创新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音乐教学实施并非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歌唱家,而是要借助音乐教学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可以是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内容来引入音乐欣赏或者在对某一个音乐曲目加以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欣赏感受或者是借助故事讲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欣赏体验。并且在学生加以阐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日期,然后再以从该学生的座位号往下寻找到下一位发言的同学。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个部分的欣赏曲目包含有:《秋》、《丰收锣鼓》。所以,在引导学生听完这两个曲子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时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该学生的生日日期为“16”,紧接着,由该下数找到下一位发言的同学。然后,一直往下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则是旨在借助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在做好初中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即兴教学实施

所谓即兴教学实施主要是指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外部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合理要求即兴开展教学。

例如:有一天教室外正下着雨,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开始教学: 教师说:老师知道同学们好像对流行歌曲都比较熟悉,现在外面下着雨。那么大家可以告诉老师你所了解的有关“雨”的歌词吗?

学生1: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学生4: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教师说:嗯,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如何这些写雨的歌曲都表达了什么东西。

借助这种即兴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内容融入到课堂之上,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继而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工作。

三、小结

初中音乐这门学科的存在为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和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不断地挖掘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年第1期; [2]张爱静,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J],软件·教学,2014年第1期;

生态型园林中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5

关键词:园林设计 生态园林 绿化 树种 成本 可行性

概述: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

1、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2、园林规划设计

2.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2.2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2.4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2.5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2.6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结:

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国内煤矿机电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篇6

1 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提升系统

随着矿井延深开采, 矿井的垂深平均都在500 m左右, 有的已达1 000 m, 要求提升系统多水平提升。原有的提升设备在升级改造后, 由于提升环节多, 提升绞车原设置的保护不齐全, 信号闭锁, 防过卷保护、超速保护、过负荷保护、欠电压保护、限速保护、深度批示口失效保护、闸瓦磨损保护、松绳保护、后备保护等部件老化, 部分保护灵敏性差, 绞车常用闸和保险闸的制动有的也不能满足要求, 漏检并超期使用, 连接装置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跑偏、倒转、断带以及轴承温度过高等问题。

1.2 供电设备

提升系统改进后, 会造成了供电系统的线路加长、负荷增加、供电网络复杂的情况。原供电系统、供电设备已满足不了深层矿井开采需要, 特别是已经属于淘汰设备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供电设备, 如KSJ型油浸变压器、及大型电机 (绞车、水泵) 及开放式电控设备等。

1.3 排水、通风设备

现在深层采矿中的排水设备效率低、抗灾能力弱、可靠性差、排水管网效率低下、安全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每一个水平都设有排水泵房, 设备维修量大、岗位多、资金投入高, 增加了煤炭开采成本。矿井通风网络较长, 会产生单位面积负压大, 总回风断面小, 导致通风设备经常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 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1.4 机电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煤炭行业险、脏、累, 使许多人望而生畏,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同时现行煤炭行业职工队伍, 人员极不稳定, 操作、检修水平得不到提高。据统计, 2005年, 原12所煤炭高校共有毕业生40 154名, 到煤炭企业就业的只有3 019人, 仅占7.5%;地矿类专业毕业生3 522名, 到煤炭企业就业的831人, 仅占地矿类毕业生的23.6%。

1.5 设备存在诸多隐患

设备老化严重, 缺少必要的备品备件, 机电设备不能得到正常的维修保养。很多煤矿的机电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 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 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另外, 现在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长时间运行以及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 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

2 改进方案

2.1 加强机电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维修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应根据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操作工、维修工开展系统的培训, 学习有关的规程、制度和标准, 并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试, 通过强化职工现场操作技能, 提升职工排除隐患、故障的能力,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就一批懂技术、重安全的专业队伍。

2.2 改善矿井提升系统

提升系统是煤矿运输的重要环节, 一旦出现问题, 将影响煤矿的生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提升绞车的限速保护、松绳保护、过流保护、信号闭锁 (包括五闭锁) 、润滑油保护、闸瓦磨损保护、深度指示器保护、连接装置、钢丝绳等要进行班班检查, 并对钢丝绳定期进行试验。立井、斜井提升机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427条规定, 装设保护装置和提升机后备保护装备, 各种保险装置必须灵敏性能可靠。在正常提升过程中严禁甩掉保护运行, 提升机的电控系统、液压及机械制动系统必须可靠, 各种闭锁关系正确, 制动能力满足运行要求。简化提升系统环节, 减少转载点, 应用大功率、长距离强力胶带运输。实现全矿的连续运输。推广先进的辅助运输装备, 解决辅助运输环节多、故障多、效率低的矛盾, 提高辅助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推广使用PLC电控系统;配置高质、可靠、免维护的国内外先进减速器;配置调速型液力耦合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起动系统装置。

2.3 增加投入, 提高装备水平

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实践证明, 矿井质量标准化的投入, 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 有力地促进了生产。首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 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其次要改造不合理的机电系统, 打通瓶颈阻滞环节, 提高主系统设备的可靠度, 发挥生产能力。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传统的设备。再次, 强势推进矿井装备的自动化, 数字化进程, 要把好设备的进入关和维修关, 保证按标准要求使用和维修设备, 杜绝伪劣机电产品、无煤安 (MA) 标志产品、非防爆产品在煤矿的滥用。

2.4 加强设备的管理

在现有条件下, 煤炭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煤炭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 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 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摘要:分析了国内煤矿存在的机电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思路, 对煤矿机电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翟红.煤矿机电装备技术创新的思考[J].煤矿现代化, 2006 (1) :49~50

[2]曲冬, 杜艳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煤炭技术, 2009, 28 (2) :32~33

[3]北京开采研究所.地下开采现代技术理论与实践新进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篇7

农村土地流转, 就是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 通过合法方式, 完成土地经营权的转让,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要保留土地的承包权, 仅仅是对经营权的转让, 是一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形式,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地土地流转面临着一些难题与困境, 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 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原有的积极效用, 甚至有可能侵害部分农民的合法权益。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通常情况下,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追亲流转、追地流转以及有偿流转等三种方式。追亲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的有限期内, 将土地的使用权转包给亲属的一种流转方式;追地流转则是在有效的土地承包期限内, 为了便于耕作, 将不同田地的、类型相同的土地置换,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的流转;有偿流转则是在土地承包期限内, 将土地租赁, 供他人耕作。

无论是哪一种流转方式, 其实现都需要有规范的流转程序, 然而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土地流转, 尤其是集体土地流转的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也是导致诸多纠纷的根源所在。

2.2 农民不全面的思想认识给土地流转的实现带来困难

土地流转的实现必须要在双方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完成, 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而改善与提升, 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这与农民落后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他们开始外出打工, 大量闲置的土地原本应该为土地流转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然而由于落后的思想观念, 宁愿土地闲置, 甚至荒芜, 也不愿意转让土地的经营权。影响下, 即便土地闲置甚至荒废, 也不愿意将其转让或者转包他人经营。

2.3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地区尚未针对土地流转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者是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土地流转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发完成的, 这种不健全的机制很容易引发一些后续的纠纷问题。

另外, 当前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形式的档次相对较低, 通常是通过最低层次的委托代管方式实现的, 以散户流转和不规模的流转为主,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积极效应的实现。

最后, 对于完成流转程序土地的开发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被流转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甚至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 并最终延缓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3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应有的积极效应,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 进一步加大宣传, 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流转双方的平等、自愿, 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全面、深入了解土地流转, 进而为土地流转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专题讲座, 将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及时转达给农民, 另外可以通过逐户走访的方式让农村土地流转的观念为大家所熟知。

此外, 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稍有不当, 就可能引发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自身出发, 和农民一起认真学习土地承包法, 了解并掌握承包法的想干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 保证在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完成农村土地的流转。

3.2 严格遵循农村土地流转基本原则

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室, 必须严格遵循五个基本原则:首先, 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无论组织, 或者个人, 不得强迫土地承包所有权一方, 必须以其自愿为前提;其次, 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说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用途;再次, 土地流转的期限必须在原有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内;最后, 在同等条件下, 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优先权的原则。

3.3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尤其是集体流转行为。具体来说, 应该做到:首先, 严把关口, 严格执行一户一基制度, 土地流转的注入方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只有切实符合条件, 方可申请;其次, 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按照流转程序进行, 保证公开、透明。流转申请的提交、流转合同的签订、村组代表大会的同意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等程序要逐一履行后, 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最后, 要记住一部加强执法监督, 对于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和非法的转让行为严厉打击, 绝不手软。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是一种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引导当地农民正确认识土地流转, 进而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指导农民完成农村土地的流转, 为其积极效用的发挥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摘要: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是生存的根本, 尤其是面临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 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更是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 剖析现状, 发现问题, 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希望能够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冬民, 周克任.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 2011, (4) :33.

[2]王选庆, 彭小辉.农村土地流转:实物流转还是价值流转[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3) :22.

[3]周志远.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52.

[4]叶剑平, 蒋妍, 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 2006, (4) :19-20.

[5]詹和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4) :21-23.

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8

一、探究课堂中的问题伪装

1. 问题伪装之一:博问而礼不约

探究自问题开始。提出一个多层次的相关联的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由于对探究学习等新学习方式理解不深刻, 教师在探究课堂上易问题乱提, 线索不清;靶子乱放, 偏离中心;问题散问, 主题不明;广角太大, 漫天撒网。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驳杂, 学生的思维不易聚焦, 教学不易聚合, 扰乱学生的思维,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拢, 出现了“博问而礼不约”的问题伪装。

2. 问题伪装之二:深问而生不适

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解答距”。“解答距”的长短直接影响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很多教师在公开课、展示课上设置的探究问题往往能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生需求, 但随堂课上探究问题的设置却时常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问题太深、提问不当、探究不活和课堂不灵, 往往使学生高兴地走进课堂, 败兴地走出教室, 一声叹息, 一脸茫然, 一片抱怨。这就出现了“深问而生不适”的问题伪装。

3. 问题伪装之三:频问而时不留

探究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生成课堂, 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开放课堂, 是一场灵动的生命与思想对话的课堂。然而有的教师却把教学过程程序化了, 把问题程序化了。探究问题一提出, 后面的程序就跟进, 学生的思维机器刚启动, 新的问题又抛来了。课堂教学如放鞭炮, 教师频频发问、处处提问、连连追问, 却没有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出现了“频问而时不留”的问题伪装。

4. 问题伪装之四:口问而心不启

探究是学生围绕着问题或任务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 是一种思维的过程。然而, 在探究活动中, 很多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过于明了, 浮于表象, 仅满足于口问嘴答而忽视启迪心智, 仅满足于“表问”而忽视了“里问”。这种触发感官感觉的“伪问题”, 根本不能触及探究的本质, 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感觉就是撇开感觉对象的质料, 而接受形式, 正如蜡块, 它接受戒指的印迹而撇开铁或金, 它所把握的是金或铜的印迹, 而不是金或铜的本身”[1]。这就出现了“口问而心不启”的问题伪装。

5. 问题伪装之五:形问而神不似

课堂探究成了当下的教学时尚, 几乎每节课教师都会设置探究性问题, 好像无它不成问、无它不成学、无它不成教。在合作学习时, 学生挪动位置, 分成小组, 吵吵嚷嚷, 说似合作, 其实不然, 聚似讨论, 其实玩玩。在探究学习时, 无须探究, 硬要探究, 恰似无病呻吟;形似探究, 实是问题, 不伦不类, 恰似新瓶装旧酒。这就出现了“形问而神不似”的问题伪装。

二、走出“伪探究”的原则与策略

康德有句教学名言:“在自由意志的运用与对必要管束的服从之间进行调节是教育的最难课题。”[2]如果说教学原则是课堂教学“必要管束的服从”的话, 那么“自由意志的运用”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1. 坚持“博问而约取”的原则, 实施“控问”策略

探究课堂如放风筝, 要有收放自如的操控艺术, 要放得开、收得拢、控得住。针对“博问而礼不约”的“问题伪装”, 应坚持“博问而约取”的原则, 采取“控问”策略。既要广问博识, 又要择其精要而取之, 注意调控问题的节奏、时机、力度、方式, 做到有序博问, 适度放开, 有效牵制, 该控得控, 该放得放, 该收得收, 使所学知识博而不杂, 约而有礼。

2. 坚持“不深不浅种荷花”原则, 实施“适问”策略

探究课堂如农夫种田, 什么土地种什么庄稼, 什么庄稼种多少深度, 农民是了如指掌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就像两块“教学土地”, 教师如果在这两块“教学土地”上种植问题, 问题要么缺乏挑战性, 要么缺乏适切性, 必定会出现“深问生不适”的“问题伪装”。因此, 课堂探究要坚持“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原则, 实施“适问”策略。该种“菱”时种“菱”, 该种“稻”时种“稻”, 该种“荷花”时种“荷花”,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坚持“此时无声胜有声”原则, 采用“不问”策略

探究课堂如下围棋, 只有善于“做眼”, 留下空地, 才有活路。问题好比思维的“原料”, 头脑好比思维“加工厂”, 从“问题原料”变成“思维产品”是需要很多工序, 需要付出时空资源和教学成本的。很多教师在课上都会精心预设一系列问题, 从问题的设问方式, 到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分析方式、问题的解决方式都被程序化地预设好了。为了完成既定的问题程序, 教师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针对“频问而时不留”的“问题伪装”, 应坚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则, 采用“不问”策略 (留白策略) 。不问是一种教学智慧, 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问题过满过实, 在课堂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 显得缺乏艺术。教师少问、精问, 甚至不问, 课堂上有了留白, 才能给予学生遐想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 坚持“传以心则受以意”的原则, 采用“心问”策略

探究课堂就好像一把“双刃剑”。问于心, 启迪心智, 问于表, 口是心非。针对“口问而心不启”的“问题伪装”, 应坚持“传以心则受以意”的原则, 采用“心问”策略。问题应当问在学生的心坎上, 问在学生的脑海里, 问在学生的需要里。正如王安石所说:“古之学者, 虽问以口, 而其传以心;虽听于耳, 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 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 则听之不专;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 而可以入者, 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 非将善其口耳也。”[3]实施“心问”策略, 让学生思考, 才能“刺激智力觉醒”, 做到“传以心则受以意”。这样, 学生的学习就会像蜜蜂一样, 既采集又整理, 酿出香甜的蜂蜜来。

5. 坚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原则, 实施“实问”策略

探究课堂就象雕饰一件艺术品, 不事雕饰而尽显质朴自然之美。课堂探究应该是自然的、实在的、朴实的、本真的。然而探究课堂的现状是新课程、旧理念;新课堂、旧学法, 两种理念对撞, 两种课堂磨合, 两种学法交集。合作不似合作, 探究不似探究。针对“形问而神不似, 虚问而实不提”的“问题伪装”, 应坚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原则, 实施“实问”策略。让问题变得更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生成性, 回归探究问题的本真, 有利于改善“虚问而实不提, 形问而神不似”的教学现状, 实现质朴与文采、形式与内容、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三、去伪存真的探究课堂, 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知识在探究中生成, 能力在探究中提升, 情感在探究中升华。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 那么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坚持“博问而约取”的原则, 坚持“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原则, 坚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则, 坚持“传以心则受以意”的原则, 坚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原则, 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走出博问而礼不约、师问而生不理、口问而心不启、虚问而实不提、频问而时不留、形问而神不似的教学误区, 恰当地实施控问、适问、心问、不问、实问的教学策略。将情境的预设、问题的设置、师生的互动、时间的留白、节奏的把握、课堂的调控、思维的启发、主体的合作、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生成、情感的感悟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时时都体现探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处处展示探究学习的魅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返朴归真, 以达成探究课堂的实效性目标。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1.

[2]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林业经济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 篇9

1 林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从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林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以及林业市场发展体制的完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全球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同时, 我国国内的森林资源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森林的总占地面积和蓄积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是少之又少。然而, 乱砍滥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国内众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虽然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 但是由于其成活率较低, 而且树木品种较为单一, 使得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令人堪忧, 这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的阻碍作用。

1.2 林业企业缺乏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

由于受到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很多林业企业仍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体制, 在自由竞争的形势下无法进行自我改造与发展。目前, 我国的林业企业只有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和管理机制, 才能够走出传统计划经济的阴影,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和艰难的过程。我国林业产业机构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 而林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过小、生产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对于林业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林业企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却很少, 这也使得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

1.3 林业体制改革步伐较为缓慢

如今,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实施, 但是在林业经济的方面仍然表现的较为缓慢, 一方面现行的林业体制仍然存在着政企不分、分隔的问题;另一方面, 产权和经营权没有明确的区分, 企业自身的自主经营权不足, 因此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1.4 我国林业基础建设仍然较为薄弱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 我国林业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从整体来看, 由于我国林业基础建设底子薄、起步晚, 而且发展的速度较慢, 所以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建设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林业科研、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仍然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另外, 我国在林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较为落后, 这也是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2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

2.1 增加天然林的比重

当前, 我国发展林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 不断的增加天然林的比重,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期货条件, 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 扩大天然林的覆盖面积, 这也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防止毁林开垦和乱砍滥伐的现象, 做好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 只有群众积极的参与进来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天保功能的宣传,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第二, 加强对现有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监理完善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保证各项预警系统、扑火设备等齐全, 完善森林防火组织机构的建设。同时, 做好森林防火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 降低森林火灾隐患;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完善相应的防治机构, 保证森林的安全。

2.2 促进种植结构的完善

合理的种植结构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只有保证合适的种植结构, 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有效性, 进而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本着以适合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使林业种植结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 以森林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充分发挥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根据客观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不断促进种植结构的完善, 在人工种植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 也要积极的提高天然林的比重, 使其能够满足当地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要注意的是, 对当地林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不断的提升, 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当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林业经济发展中投入的科研费用比例较小, 因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 建立起适合林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促进林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促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能够有效的解决以往生产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能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要抓好良种苗和树种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 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 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2.4 政府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 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 为林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思路、拓展安置减产转岗富余人员, 这些都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另外, 政府导向与资金扶持也是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所以, 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一方面, 要加快林业体制改革的速度, 确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管理原则, 使林业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 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有利于林业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 并且成为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 发展多种造林模式, 大力推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种联合形式的合作造林项目, 鼓励农户之间, 农村与乡镇集体之间, 单位与单位之间自愿组成联合体, 实行规模经营, 联合开发, 使劳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 合理配置。

3 结语

当前,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仍然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完全的管理体制与法律环境等作为基础和保障, 才能够从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实现顺利的发展。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尤其注重对生态效益的保护, 只有将林业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完美的结合, 才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基本的发展战略, 已经深入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业开发工作量不断的增加, 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 只有确保科学发展, 才能充分保证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罗军, 陈志勇.试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 2011, (33) .

[2]李扬.林业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华章, 2010, (35) .

[3]罗勇.浅谈当前我国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观周刊, 2011, (22) .

[4]刘景生.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策略[J].北京农业, 2012, (03) .

[5]张守君, 李云龙.浅谈当下林业经济的问题[J].华章, 2012, (16) .

[6]郑天汉.再论林业经济市场体系构建问题[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03) .

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10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前言

一座完美的建筑物是土建专业人员和安装专业人员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产物。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以上方面进行施工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才能提高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

一、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涉及面广,其施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因此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1、设计质量问题。设计合理与否对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不合理的设计不仅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也大大降低和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设计质量的因素有以下方面:1)设计赶时间。许多细节来不及考虑。2)设计时图省事。草率套用标准图,脱离实际。3)设计人员素质差。缺乏设计难度大的工程实力。4)设计单位缺乏质量保证措施。

2、材料质量问题。材料质量是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基础。劣质材料的使用,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甚至会引起重大工程事故。使用不合格的开关、电线,将给建筑物留下火灾隐患,危及人身安全。不合格管材引起的渗漏,导致建筑物无法使用。在工程中,有些施工承包方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尽量选用低价材料,而这些材料中,许多是不合格的劣质或假冒品牌材料。劣质的水电材料常表现在:管材壁厚太薄;电线芯径太小或绝缘性能差;阀件单薄、封闭不密等等。劣质材料的使用,必然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3、质量检查问题。(1)施工单位自管体系不全、自检不到位。有些施工单位为省费用,也图省事,不愿投入必要的技术力量,把本该由班组长、施工员、质检员、项目经理、企业技术负责人等一道道自检把关的质量控制环节随意放弃,把质量检查工作全推给监理,被动地等待检查。建筑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不抓质量,质量如何保证。(2)内业资料不真实、不及时。内业资料是控制工程质量的依据,有的施工单位未进行工程质量检查,或只检查了少部分,工程完后,为应付验收则请人凭空编制内业资料,形式上各道检查人员签字齐全。如管道水压试验记录、线路绝缘电阻测试记录等无及时检查认证,编制内业资料时随意按需填写,这如何能体现工程的真实质量情况。

4、成品保护问题。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工种、工序多,交叉作业,常出现后道工种只顾自己施工方便,不管对前道工种的成品保护。同时也有其他人为因素,致使施工安装好的成品经常遭受不应有的破损,造成工程质量缺陷。

5、人员素质问题。施工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大都选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而当施工单位进场时,项目班子和施工人员并非如此。有的是由挂靠的技术力量薄弱的小施工队和无上岗证的人员组成。这些施工队雇佣了大批民工,未经培训和考核就让他们上岗操作,像电焊、电工等特殊工种的安装工人也都无证上岗,这样的施工队伍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1、做好图纸会审。安装工程施工时,做好图纸会审交底工作,在施工时先做出样板。安装单位项目部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对分项工程严格把关,尤其是对结构阶段的安装配合和使用功能的安装施工。图纸会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一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均要进行工程质量交底。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要严把验收关,加大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制,随时纠正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消除隐患,在施工中,加强薄弱环节的施工,减少或消除质量通病。安装工程要与土建相配合,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质量问题。

2、严把工程材料、设备质量关。从材料、设备的选择、采购、验收、保管及发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抓好材料、设备质量。对重要材料、设备的选择,合同有规定的按合同;无规定的,应按设计对材料、设备的供货厂家等进行考察、比较、论证、选择。选质量可靠的材料,设备厂家应事先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核同意。材料、设备进场使用前,还必须向监理单位办理报验手续,经检查合格后方准使用。对施工单位报验的材料、设备,监理单位应严格检查、检验。采用各种检查方法来实现对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

3、加强成品保护的有效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为防止后道工序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可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同时,将易受损坏和污染的成品设备尽量安排在后道工序安装,如喷浆后安装灯具、开关和插座面板等设备,可以起到保护成品的目的。(2)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抓好成品保护责任制。把成品保护的责任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工程的全过程。对重要的设备、仪器要设专人看护。通过严格监督管理,搞好成品保护。(4)优选施工人员、提高质量意识。优选施工人员,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工程质量的形成取决于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提高人员素质,靠质量教育,靠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靠培训和优选,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质量第一,预控为主”,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4、严格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1)狠抓企业自检。施工企业应认真做好工序交接的自检、互检、交接检检查和隐蔽、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等工程的自检检查。班组长、质检员、施工员、企业技术负责人各负其责,认真做好质量检查。严格坚持上道工序检查达不到合格标准,下道工序不得施工。把好质量控制自检这一关。同时,实事求是地做好检查记录,保证内业资料的真实可靠。为加强企业的自检能力,要设置专职质量检测机构,配备测试人员,配全测试仪器。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自我保证体系,严格抓好质量检查工作,对有效实现质量目标,起到关键的作用。(2)加强监理检查。监理单位应认真履行工程质量控制职能,做好施工阶段事前、事中、事后的各项质量检查、监督工作。特别要注意认真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自我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和完善并严格监督、检查其执行。要明确监理单位的各项质量验收检查應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进行。要杜绝出现施工单位没有进行质量自检而全靠监理检查的不正常状况。在验收检查中,做到工程存在的问题不处理彻底不验收。(3)实行政府监督。政府通过对工程设计的审查;对工程建设各方资质、资格的审查和工程验收备案制度等方式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和控制。

三、结语

问题分析与探讨 篇11

一、智能天线的结构原理

作为一种具有波束形成能力和测向能力的天线阵列, 智能天线可以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然后向空间发送定向波束, 从而可以使信号主波束到达期望用户的方向。

二、智能天线的实现

自适应处理器, 天线阵列和波束形成网络作为智能天线阵的主要三个部分, 自适应处理器可以把一部分有规律的信号转换成与各波束一一对应的相位和幅度, 从而来确定网络形成的各部分。和开始使用的复杂模拟电路不同, 如今的智能天线使用的是数字波束形成方式即DBF, 不仅可以采用数模结合的方法去处理, 也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数据和信号的处理和接收, 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保证信号处理的精确度, 速度上也可以实现迅速和灵活的特点。

三、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1抗干扰, 抗衰落

智能天线在陆地移动通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信号的衰落, 一般的全向天线或者定向天线会因此而使信号较大程度上的失真。如果我们采用智能天线系统的话来控制信号的接收方向, 让天线自主去适应波数构成的方向性, 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降低信号衰落对其的影响。

3.2扩大系统容量

随着全球通讯业务量的需求的逐渐增加, 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和基站的信息容量成为了当务之急, 扩大信息容量不仅能使在一定数据量下用户数目的增加, 还能够保证系统的通信容量的增加, 从而可以提高频谱的效率。但是我们需要在尽量减少网络新建额基站数量的同时, 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用智能天线技术来代替传统天线, 即用多波束板状天线来代替传统定向或非定向电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还能够减少移动通信系统上同频信号相互间的干扰, 最大限度上增强了现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性能。扩大了系统的容量。

未来智能天线的发展趋势应该为其可以允许任何一类型的无线信号通道同任意波束进行配对, 这样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保证在信号堵塞严重的地区拥有更多的信号通道资源, 从而可以成数倍的速度增加系统的容量。并且智能天线还能够在给定的频谱的条件下通过多波束去形成可以增加的新的信息传播通道。

3.3提高系统质量

对于智能天线来说, 提高系统质量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在多径信号传播途中, 由于延时拓展引起的代码之间 (ISI) 的串扰,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所以说使用智能天线之后, 一方面不仅可以在某一特定方向上形成高增益波束, 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其他方向上形成波束的零点,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可以实现移动台的定位

在信号基站采用智能天线技术之后,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 可以将终端用户锁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使用的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所以实现移动台的定位从而可以推出很多和客户位置有关联的新的业务套餐, 从而提高各大通讯运营商的竞争实力。

四、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方向

作为我国通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与传统天线相比, 智能天线除了有抗干扰, 抗衰落等优点之外, 它还可以同样起着电磁波的辐射和感应作用。智能天线技术本身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灵活性, 不仅可以使自身信号不被干扰, 还可以减少干扰其他信号的机会, 这之中体现出来的自选择, 自由化和自适性等等新兴的概念, 对我国乃至世界上的通讯科学和通讯事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旺, 粱培峰.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通信世界., 2002 (27)

[2]曹恺, 裘正定.智能天线技术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师., 2001 (01)

上一篇:新货币现象下一篇:转换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