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2024-06-28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1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Part B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了,但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教学设计不就是备课、写教案吗?若果真如此,教学设计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了。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教学设计是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专业方向,绝非备课、写教案可以等量齐观。

那么,教学设计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如此学术化的领域呢?教学设计与备课、写教案有什么本质区别?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和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文化传承与养成活动。

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活动的目的需要经过精心预设的有准备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计划及其实施,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计划及其实施,才能达成。教师作为有经验学习者,了解学习特性,设计出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预设活动的引导下,内化学习内容,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已知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已知条件而制定的,显然这种制定计划的活动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是人类制定改变现状、依据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而制定计划方案的活动,设计的方案是为了制造新事物或解决某些问题,其形式可能是行动方案、计划、设计图等。

教学设计也是这样的一种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依据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而制定新的行动计划的设计活动。

不过教学设计的教学二字不是“教”的代称,而是“教与学”的合称,其英文表达Instructional Design中的instruction也是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合称。[1]

从教师的教学实践视角看,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等学习需求分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教学设计技术与工具也可用于对于课堂教学进行过程性、质量性分析。

显然,从教学实践的视角看,教学设计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技术,是一套工具,是一个过程,这一技术和工具主要用于教学准备,但也可用于教学评价。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学设计不是一般意义的教学准备(备课),因为一般的备课只是教师自己根据惯例进行教学准备的活动,没有必须使用的工具,没有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规定的要素。而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自身的工具系统的技术,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更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

从过程看,学习是通过个人实践引发个人行为与能力发生变化的活动过程;从结果看,学习是按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

学习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大多数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所以有教师引导和指导的学习,可以更快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从传播理论看,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活动,因此对教学的研究也需要传播理论的指导,而对教学的设计就自然需要研究对教学中传播的设计。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对于教学的设计显然需要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显然是一种设计活动。设计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的活动。

设计具有一下基本特征:预设性。所有设计都是计划,是未实践的方案。后理性。设计是基于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的,这些都是理性的产物,显然设计是基于理性产物的后理性活动。可修改性。设计的方案在没有实施前、在实施中都可以修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设计出实施的修改计划过程的预案。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都表现出这些特性。教学设计是教学之前的预设,是在已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基础上的后理性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可以修改教学设计。[3]

显然,教学设计与备课、写教案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学设计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学准备的过程,然后才是备课的一种方法,不过采用的是科学化的程序进行备课,而非日常的经验型地备课、写教案可比拟。

二、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

英语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等外语学习需求分析,设计外语教学目标、外语教学过程、外语教学策略、外语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外语教学准备的过程。[3]

英语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现代外语教育技术,体现一种外语教学理念,是一种外语教学技术,是一套外语教学准备工具。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技术设计、评价目标确定与方法选择、形成性评价设计和总结性评价设计这一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4]

基于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应该是:

1.分析[5]

(1)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就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求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习目标与学生起点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习需求分析的关键。确定学习目标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经费等)和各种相关的促进与制约因素,才能确定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目标。

对于英语教学设计,开展学习需求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依据社会需求、个人发展需求,科学地确定英语学习的目标。可以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很多困难,来自于学习目标的不合理。

在总目标层面,在社会层面,我们确定了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以培养外语运用能力为总目标的外语教育目标,而我们并不需要全体国民都成为外语使用者。对于个人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确定了高考、中考等外语学习目标,绝大多数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只有很少学生会为了外语运用能力放弃外语考试分数。

在课时目标层面,我们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把词汇、语法作为基本的重点学习目标,而且要在一课时之内就彻底掌握所学词汇和语法项目,而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准确分析学习者是成功开展教学设计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学习者分析是通过分析、调查,把握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学习风格、已有知识和技能等,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学习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特征,才可能设计符合这一特征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显然,教学设计的一切都基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对于英语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目的、真实学习动机、已有知识技能、知识认知机制、学习心理顺序、学习逻辑顺序、英语学习机制等,因为这些要素都对英语教学设计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案例1: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县级中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英语学习并不系统,而本课是第一次学习be doing的用法。因此,学生几乎没有任何be doing学习的基础,不过学生在初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动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动词be的用法,尤其是否定句、疑问句形式。由于be doing的否定句、疑问句形式与动词be的否定句、疑问句相同,而教学前已经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这些用法,所以本课不把句型问题作为重点,而把语言知识重点放在动词ing变化形式上。同时,学生对于be doing的用法可能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需要教会学生在所给语境中正确地使用be doing进行口头表达。

刚上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还没有本质区别,还喜欢游戏活动。不过县城学生可能比较拘束。

(3)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就是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和。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五个层面。具体的学习内容是课程标准规定、通过教材实现的语言材料。

分析学习内容是要使教师、学生明确,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学什么,与教学目标密不可分。

当前,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时都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语义内容,很多也能比较好地把握语境内容,但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存在把握语用内容的困难,甚至普遍出现在分析教学内容时,只分析到语义内容,或者分析到语境内容,却没有分析到语用内容,这导致语用学习目标的严重缺失。

所以,分析教学内容时,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语义、语境、语用内容,尤其是语用内容,只有这样采用可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案例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英语》(外研社)7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项目

语词

on a school trip, take pictures, lie in the sun, postcard, enjoy

结构

be doing

语篇

课文

Betty

Hi Mum, can you hear me?

Betty’s mum

Yes, I can.Where are you?

Betty

I’m standing 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nd talking to you.Betty’s mum

Really?

Betty

We’re on a school trip and we’re having lunch.And we’re lying in the sun and we’re taking lots of photos.Betty’s mum

That’s great, Betty.What are the others doing?

Betty

Well, Tony is eating an ice cream, and Lingling is buying some presents and postcards.And Daming is eating lunch and lying in the sun.Betty’s mum

Can you send me a postcard too?

Betty

Yes.Lingling and I are writing postcards.We’re enjoying the school trip a lot.Anyway, we’re going home now.Bye!

Betty’s mum

Bye bye, Betty!

语境:美国学生Betty和同学在长城游玩,给在美国的妈妈打电话,描述自己有关的情形和同学们的行动,以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快乐。

语用:本段课文呈现的是运用be doing在电话里向不在现场的人描述现场正在发现的事情,这是be doing的常见用法,关键在于说话人之间要有信息差:或者看不见描述对象在做什么,或者不理解描述对象在做什么。

2.设计[6]

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含各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技术等。

当然,教学的设计性要求所有设计都预设多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种可能选择预设的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否有足够的、有效的预案,是教学设计能否有效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也是教师是否具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显著标志。

(1)教学目标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

尽管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所有教师几乎每次备课都要开展的,看起来也似乎不难,但教学目标不够科学却是当前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教师抱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陷入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的一个根本因素。

同时,教学内容的语义目标、语境目标往往比较容易把握,但语用目标则普遍存在欠缺,甚至方向性错误。

案例3: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

能理解be doing在电话中的用法和相关语词的语义

语言技能

能听懂他人对自己正在做什么的询问并给予回答,能向他人口头陈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语言运用

能运用be doing把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不在现场的人,向不了解画面含义的人解释正在画面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文化意识

能得体地向外国人介绍本地春节的活动

情感态度

能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文化态度

学习策略

能通过归纳doing的动词变化,进一步掌握归纳动词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be doing的运用

教学难点

动词doing形式

运用任务

给电视片配音,说明电视节目里的人正在做什么;若学生不喜欢,则调整为Watch and catch的“警察抓小偷”活动;或者调整为新闻报道活动。

(2)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教学因素的总体设计,包括对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序列设计,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系统问题和期望的学生反应的设计,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媒体呈现信息方式的设计,具体包括课时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必须基于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内容,适合学习者特征,还要考虑实际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创造性地设计,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巧妙地设计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各有关因素,形成系统的、总体的设计,使之能够发挥整体的教学功能。

教学策略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为: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呈现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策略,确定教学信息传播形式和媒体、教学内容传递顺序的教学传递策略,将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协调起来(包括时间的安排与组织、教学时的资源分配等)的教学管理策略。

对于英语教学设计,这些策略都是不可或缺的。

案例4:教学策略设计

1.传递策略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发现式语法学习法、学生中心教学法,以及有语境的操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

鉴于学生真正运用英语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本课设计为电视节目配英语解说以便让外国朋友了解我们的春节活动这一任务,让学生在这个指向真实的任务的驱动下,认真学习be doing的用法,同时通过操练、游戏等,了解be doing的其它用法。

本课用发现式语法学习法,让学生总结动词加ing的变化形式,因为这一内容不是很难总结,比较容易发现基本规律。同时初一学生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若学生语法掌握较好,则减少机械性的语境训练时间,而增加开放性活动时间,尤其是任务展示活动时间。

2.管理策略设计

县城的学生比较难以管理,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不像农村学生那样朴实,知识面比较广,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可能见过电视采访这类活动。而且初一学生还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比较好动,自我监控能力还比较弱。在电视节目配音、以及watch and catch这样的警察抓小偷的活动中,很可能出现场面失去控制的现象。

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上做到收放自如,若学生的活跃程度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则采取具有更强吸引力的活动来控制教学过程,比如更好看的电视节目(现场新闻报道、动画片或动作片现场配音等)。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组织策略的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但教学过程对于英语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需要专门探讨。所以英语教学设计单列出教学过程设计,以突出其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英语教学理念形成了强调学习过程的任务教学,这也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英语教学途径。

案例5: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预备铃响之后

热身准备

第1-4分钟

启动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第5-7分钟

导入新语言项目

第8-15分钟

呈现新语词

第16-26分钟

呈现课文,学习课文

第27-30分钟

总结发现语法规律

第31-33分钟

实践操练语法项目

第34-45分钟

运用新语言项目完成任务

(4)教学技术设计

教学离不开技术,无论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等形成的彩色粉笔使用和板书技术,还是现代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设计需要教学技术设计。

教学技术设计包括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应基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各种教学媒体所具有的教学功能和特性,选择选择教学媒体和设计教学媒体辅助活动,因为各种教学媒体对于教学的功能不同,效果不同,各有所长,而没有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媒体。教学中也没有必不可少的媒体,只有有效的媒体和媒体的有效使用。

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

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由于视频、音频媒体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媒体,所以对于这些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为了媒体而媒体、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应以教学需要为依据,来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

案例6:教学技术设计

本课需要呈现动态的画面,所以必须使用视频媒体。教师事先拍摄春节活动,或者找出本地电视台春节新闻片,让学生进行电视节目解说。

本课还需要PPT幻灯媒体,以便更快捷、更直接、更明晰地呈现动词加ing的变化。

本课也使用黑板、卡片等传统视觉媒体,呈现新语言。

对于课文内容,由于本课是对话课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准确的发音,我需要采用录音机这样的听觉媒体。

若学生语音存在较大困难,则播放录音,逐句跟读,帮助学生形成按照意群朗读的良好习惯。

3.评价[7](1)确定学习成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评价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关键,而学习成效的评价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基础,确定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是开展教学评价的前提。从评价目的分,学习成效评价可分为诊断评价、学业成就评价等;从形式分,可分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确定学习成效评价标准应该以学习目标为基础,诊断评价的标准要以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学习情形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则可以直接依据学习目标确定。

形成性评价常用于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标准可根据评价需要确定;终结性评价常用于对于学业成就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基于学习目标确定,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评价标准过偏,评价手段单一,往往用单一的语言知识目标代替语言综合运用目标,用终结性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是日常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过程之中的活动,以诊断和促进为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学的重要因素。英语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应基于激励原则,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毕业学业考试等。

总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结性评价应根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和语言知识运用等。

基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确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体目标,英语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试题应以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为主,合理配置主观题和客观题,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不能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点,更不能考查对知识的机械记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总结性评价目标过偏的问题,我们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尤其需要强调基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设计和开展终结性评价。

案例7:教学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展示任务时,让小组、全班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相互和全班评价: 1.How many sentences with ‘be doing’ did the reporter use in his/her presentation?

2.Did he/she use them correctly? If not, help him/her correct them.若学生错误很多,则及时板书总结ing变化主要方法。

4.反馈修正[8]

反馈修正就是根据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预设,自然可能因为分析的误差、设计的失误,而出现教学过程中的顿挫,教学评价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预设,而应该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各种教学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甚至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一些预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不断修正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大量案例,随时捕捉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学设计就是一种理性化的教学准备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实践从经历到经验的提升,帮助教学经验不多的教师在较短时间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师,达到可以随时捕捉教学信息反馈、根据教学信息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的程度。

英语教学设计作为外语学习,存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充分等特定困难,尤其需要根据教学信息反馈随时修正教学策略。案例8:反馈修正

1.教学效果反思与调整

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基本达到,在最后的电视节目配音中,全部学生都能正确使用be doing进行陈述表达。但疑问句的掌握存在问题较多,少部分学生出现Is he take a photo?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在看图说动词时说take a photo、然后学习He’s a taking a photo.就出现了这类错误。这说明在初次学习新的动词变化形式的时候,还是应避免从动词原形导入动词变化形式。鉴于本班同学基础一般,我们没有指出lying的变化形式,也没有学生问到。看到这一处理方式还是可以的。以后可以多采用这一方式。要找适当时机对doing构成进行总结。2.媒体设计反思与调整 媒体使用情况不理想,主要是电视新闻中介绍的活动学生兴趣不是很大,不过学生对于当电视新闻播音员还是表现出了足够兴趣,但我们没有安排对学生播音的录像,学生有些失望。这本来是应该提前注意到、并事先进行准备的。以后要事先准备。

教学设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基于学习者、针对目标的科学设计,显然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最直接因素,这使得教学设计成为提升学习成效的基本路径。

不过,教学设计不能保证学习成效的必然提升,因为教学设计只是教学的预设,不能预设教学中所有的生成,更无法预设生成的可能千变万化的无限的发展。教学设计可以保证设计本身充分把握学习者特征、体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策略与评价,但设计毕竟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学习过程本身才是教学设计的实现。

当然,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永远存在。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课堂教学中瞬息万变的生成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机智,所以教学设计本身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对可以预料的生成进行必要的预设,以有效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2

一、高中必修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缺乏, 再加上一些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大纲等因素, 造成要么出现草草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很差;要么有时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两个课时也完成不了, 为了新课而压缩复习时间, 效果会更差, 因为必修班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综合能力差, 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比较, 他们是很难清晰的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那么, 必修教学中的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二、高中必修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 吃透大纲

(1) 明确知识点范围及其能力要求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 说明》认知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个水平层次, 技能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 体验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Ⅰ、Ⅱ、Ⅲ三个水平层次。每个教者必修深刻研究和理解每个内容对应的要求, 这样不仅能在上课时清楚地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还能对于学生训练的习题有一个理性的选择, 最终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明确知识点的阶段要求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模块与后续选修课程模块的关系是基础性与多样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知识的阶段性要求是有区别和联系的, 比如说对于《化学2》中烃的衍生物的要求是只要掌握乙醇、乙酸性质和用途等, 而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就扩大到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并且知道它们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转化关系等, 也就是说必修课程模块本身虽是自成体系的一个小系统, 但是这个系统绝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它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对内容的“度” (深度、广度) 的把握非常重要, 要防止过犹不及的情况发生。

(3) 防止两个误区

吃透大纲的前提是要破除经验主义, 据我所知, 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不喜欢专研大纲, 这是要不得的, 就拿2009年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说明》与2010年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 说明》的对比来说, 我们发现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的知识点有几十处之多, 如果我们不去加以研究的话, 势必会给教学带来影响, 所以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还有一类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许多老师在担任必修科目教学的同时还担任选修科目的教学,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这些老师自觉不自觉的以选修的内容或要求对待必修的教学, 这就会使必修的教学事倍而功半, 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这一部分老师一定要注意对必修内容另行备课, 备课时重点要注意对比必修和选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区别, 哪些内容要删掉, 哪些要求要降低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必修的教学高效推进, 少走弯路。

2. 强抓基础, 功在平时

以课标或课本基本内容为基准, 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如在《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侧重于方程式的书写, 侧重于不同物质性质之间的对比和转化这些基础知识。而《化学2》中物质结构基础部分的的电子式的书写, 1~18号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判断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既是常考点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 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所侧重, 可以作为专题来抓, 确保人人过关, 这样才不至于所学知识越多, 学生越不知所措, 以至于到了总复习时, 感觉什么都会一点又什么都不全懂, 因此只有平时打好基础才能确保总复习时高效。

3.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不少学生之所以选择必修化学, 就是因为他们对化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 而探究式的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式的课堂以及即时的课堂评价是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先进方法, 如对于基本方程式的专题复习, 如果只是让学生反复的复习、默写, 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会觉得复习方程式很枯燥, 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会大打折扣,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模式:首先是布置课前复习方程式, 课上分组由进行小组内方程式互默互评再到小组间方程式互默并且记时、计分, 最后小组间评比, 结果发现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很高, 方程式的掌握情况非常好。

4.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必修班的学生有不少基础不太好, 也有一些基础还不错,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也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 我们可以采取“一帮一”的方法, 让一些基础不错的和一些基础稍差的进行结对合作学习, 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基础好的这部分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在练习题上安排一些提高题等方法, 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以防他们减弱对化学的兴趣。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课堂需求, 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必修课 选修课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04-01

1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改在高中教学中的逐步应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衔接教学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必修教材是对化学基本知识的阐述,而选修教材则是对化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而且难度差距较大,这对于学生来说,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好好的把握了,而化学教材的跳跃发展又给学习造成了更大的困难,难以适应。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难以衔接,课程学习跨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贯彻新课程改革很是不利。

2 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与必修难度差距大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教材,在必修教材里,大多是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概括和浅显的总结,只是常识性的了解,根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自然难以此为工具解释化学事实问题,如讲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涉及配平问题,讲电解质而不区分强弱电解质,讲化学反应的限度而不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等等。而在选修教材里,课程内容又过于复杂、深奥,学科体系严密,部分大学内容下放,难度加大,甚至超过了竞赛水平,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排布等,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内容走了难易的两个极端,知识跨度大,衔接难度大,不利于学生分层逐级的掌握,很多学生因为难度过大而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也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必修教材教学过程中知识严重越位

在当前的化学课程中,由于必修教材里的知识是基础性的,而在选修教材里,内容大多是对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在老师讲课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必修教材里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对化学进行分析和探讨,而选修教材里的内容又过于跳跃,不能与必修教材很好的衔接,所以,有的老师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减小二者的差距,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深层含义,就有意识的加大必修内容的深广度,甚至是合并讲解,一步到位,严格体现学科体系的逻辑性。但是,学生因为学习的内容有限,很难对跨度较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掌握,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如果长时间累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3 必修教材内容学习不能满足选修教材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为选修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选修教材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基础能力,在扎实的基础能力之上,才能够有效的吸收和掌握选修教材里的拓宽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但是由于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难度差异太大,必修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学生从中很难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也就难以满足选修教材学习的要求,从而不利于对选修教材的学习和掌握。

2.4 内容重复

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教材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本教材,在必修教材中,主要的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阐述,但是在选修教材里,虽然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对基础知识的阐述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知识的重复。比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速度在必修课中位于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而在选修教材中,出处是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对于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它们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教材内容的重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对基本内容的重复学习,这对于学生在选修教材中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追求化学的深入发展,贯彻多元化发展理念形成了障碍,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 有效衔接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建议

3.1 分层次教学,严禁内容越位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必修教材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阐述,有些老师在讲课时,由于教材的局限而难以系统传授学生知识,于是就提前向学生讲授选修教材的内容,以期将必修与选修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师生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也不利于对学生化学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坚实的基础,也就难以学好选修教材的知识了。所以,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新课程结构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明确内容的模块化和主题化,提出必修与各个选修模块所担负的教学责任,对化学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各模块教学要求不越位,授课内容不越位,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石。

3.2 明确必修的基础性和选修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的,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而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选修课程的内容比必修课程更深、更广、更细、更活,由此可见,必修是基础,选修是发展。如果在选修课程中,老师一味的加深、拓宽知识而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要求、落实,那就会导致学生基础能力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渗透必修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以保证后续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老师对于选修课程的授课,要在严抓学生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选修教材的内容,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3 整合好新知识和旧知识

在新的化学教学课程中,由于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的大量重复,而在选修教材中,对重复知识的要求比必修教材更高,难度也相应的加深,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范围也相应的扩大。知识重复要求却不一样,这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的要求整合起来,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只能重新学习这部分知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呈现的方式、程度、区别于联系,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认识,向学生传授已学知识的新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选修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衔接教学内容,要做到在巩固好必修课程的知识基础点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融合和整理,从而在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选修教材的学习,实现与选修教材的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篇4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臵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旋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做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臵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臵,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臵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有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清)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

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徇: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

集:成功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B.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C.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D.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D.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2)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9.“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有人说这一典故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你如何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将进酒》里悲叹时光如水,人生易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抒写人世恍如一梦,何不以酒祭月,排遣苦闷,获得精神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英雄人物跃马扬鞭、驰骋疆场、横扫千军的风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熬至滴水成珠(节选)

池莉

前天傍晚,天空静穆,晚霞明丽,西天已然跃出一颗耀眼的寒星。我喜欢在这样的时刻外出散步,便迎着那颗星星走去,悠然淡然。

半路遇上了一位男邻居,推着一辆婴儿车。一个婴儿,在天地之间,端然大方地熟睡着,皮肤如此洁净细嫩,嘴唇如此新鲜红润,眉眼与鼻子,生得如此横平竖直。我的天!刚满月的婴儿居然是这样的面目俊美和慈祥啊!而且居然是这样的娇小啊!娇小得我简直不敢碰他,伸出去的手指不知不觉又收了回来,生怕碰坏了这样娇小的俊美和这样娇小的慈祥。我自己也有孩子,我自己也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怎么以前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婴儿娇小成这个样子而且完美到这种程度呢?我也不知道怎么才好,简直一塌糊涂,散步到天黑也忘记回家。一路走来走去,都是认真地回忆与辨识我女儿的婴儿时代,用刚才那婴儿的娇小,去证明世上所有婴儿的娇小,包括我自己的。原来我竟然识不得生命之小呢!①

有一邻居,在二楼阳台吹笛。想必是一个专业笛手,吹了多少年的,笛声婉转,把人的千般柔肠万般情感都勾引出来了。这个时候,我立在湖边,湖水汤汤,烟波浩渺,天幕上的那颗星星一直与我对望。这生生不息的人世啊!就是从这般的娇小开始的吗?这娇小的、俊美的、慈祥的生命啊!爱得叫我连一个“爱”都说不出来了。

最近,我在后院的菜地里撒了一把萝卜籽。几天以后的一个清晨,我忽然发现,出萝卜苗了!可以重达公斤的萝卜,它的苗却幼小得不可思议:细长的茎纤细如发丝,孱弱地弯曲着,竭力顶住两片绿色的叶;而这叶,亦小得仅仅是因为有黑色泥土才得以被衬托出来。我连忙返回书房,取来老花镜,戴上,蹲在田头,认真端详萝卜苗。我用手指碾碎了一疙瘩又一疙瘩的泥土,轻轻培在萝卜苗的根部。与这样孱弱的小生命共处,你会感到人类的强大,感到自己有满腔的怜惜。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我就开始惦记它们,我得适时地为它们浇水、松土、施肥、间苗、除虫,让它们顺利成长。我当然知道,农事一旦做起来,就跟抚养孩子一样,有着没完没了的琐事,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但是我会做下去的,一个人,即便是面对孱弱的萝卜苗,一旦由衷地产生了郑重的情感,那也该是一种掷地有声的承诺。

其实我做过农活。我17岁的时候是知青,曾经在田野上劳作。现在于后院种菜,依靠的就是知青时代获得的经验。然而,到了现在,我才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发现了萝卜苗的纤弱,并对它们产生了抚育者的责任感。而当年,17岁的我,被下放几个月之后,就靠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被贫下中农选拔到大队小学当教师去了。尽管我在所有的假期里,都积极投入到生产队的农活之中,还是从来没有把萝卜苗或者白菜苗看在眼里。少年意气,眼睛看见的都是大,成年以后才逐渐发现小。②当过农民三十年之后,我才在自家后院里回归田野。在48岁这年,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清楚了萝卜苗,才知道心疼它们,才意识它们都是生命,也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的纤弱细小。我恨不能回过头去,做一次自己的母亲,一个意识清醒的母亲,好好端详自己,好好心疼自己。

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吃苦耐劳也不少,生儿育女也曾经历,却犹如没有看到目的地的火车,只管轰隆隆地一径朝前开去。某一日的黄昏,有瑰丽晚霞,去散步,眼界忽然被打开,才真正认识了婴儿和萝卜苗。一瞬间,眼里有了,心里也有了。人世间,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

(选自《池莉文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第二段,作者对婴儿主要进行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婴儿的俊美与慈祥。

B.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第三段写邻居的笛声,都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C.作者精心地照料萝卜苗,是因为农事比抚养一个孩子有着更多的没完没了的琐事。

D.作者在青年时代是做过农活的,只不过那时没有对小的生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E.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在当过农民之后的三十年里,作者逐渐地对纤弱细小的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作者笔下的婴儿有什么特点?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原来我竟然识不得生命之小呢!

②少年意气,眼睛看见的都是大,成年以后才逐渐发现小。

(4)在人生历程中,人们对“大”与“小”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你对“大”与“小”有哪些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孟超:“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李秀婷 李珺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一两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 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60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 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2015年12月17日《南方日报》)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百度百科”词条“吴孟超”)

②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的生平概况,突出了他献身医学事业、专攻肝胆外科的感人事迹,选材精当,不蔓不枝。

B.在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之前,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也是零,直到1960年3月1日吴老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C.吴孟超认为,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做得好,还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因而有着从事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光荣感和幸福感。

D.吴孟超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把工作当事业来做,“一生只挖一口井”,在中国肝胆外科方面取得卓越贡献,在学养和人品方面也堪称世人楷模。

E.本文很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描写,特别在典型细节上下功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慈祥而坚毅的外科医生形象。

(2)吴孟超为何毕生钟爱肝胆外科?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6分)

(3)吴孟超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吴孟超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医患关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银行家群体一度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然而不知何故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群体很快便________了。

②丰收的秋天已经远去,萧瑟的冬日悄然降临,曾经活跃在田野里的各种动物都已 ________,雪花漫天飞舞着,为大地披上了一身银白色的服装。

③正如伟人所说的那样,一切稳固的东西都会 ________,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遭到亵渎,很多企业早已明白,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生意。

A.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风流云散

B.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C.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D.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打造一流的产品,在首钢京唐公司管理制度、工艺技术和大型装备上,构建了从冶炼到轧材一整套完整的工艺稳定、质量保证体系。

B.我市明年将扩大新区的建设力度,力争把它建设成为集办公、旅游、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C.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没有把握住自己。

D.统计数据显示,2011至2013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分别为130.5万、123.4万和138.3万,大家对“国考”依然热情不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些年轻导演的亮相,尽管对青春类型片做出了有效而有创新的开拓,在艺术上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探索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因过度地拔高而沦为浮夸和臆造现实的境地,暴露出伪浪漫主义的病相。

①而对于精神层面亮点的开掘与提升则所涉有限

②部分青春片作品仅仅满足于青春故事的时尚性编织

③但在青春的当代性及其内涵的开掘上以及思想、文化正能量的凝聚上

④则显然尚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

⑤缺少对未来的憧憬

⑥或者因过分自恋而流于灰暗、扭曲

A.①②⑥⑤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⑥②①⑤④

D.③④②①⑥⑤

16.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述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深层含义。(5分)

(1)内容:

(2)含义: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①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反对冷战思维,倡导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呼吁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彰显的正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③

,决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坚守的正是中国立场、中国态度。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世纪的石匠雕刻出了用于装饰哥特式教堂的怪兽状滴水嘴。它们有的位于教堂的上端,有的藏在飞檐后面。总之,在地面上无论站在何处,人们都无法看到这些滴水嘴。然而石匠们仍然精心雕刻,哪怕知道一旦教堂完工,脚手架拆除,他们的作品将永远不会被人看到。据说,他们雕刻的东西是给上帝看的。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5

一、学科思想

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地位及其重要性

本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英语必修一是高中阶段五册必修教本中的起始册,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材摒弃了以往单纯的外语工具观,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体现了人文教育思想。

三、教材编排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5个单元,每单元七至八面,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每单元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

1.热身(warming up):该部分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背景知识,以启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归纳和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为其预测、了解和讨论话题作辅垫。

2.阅读(Reading):该部分包括“读前”、“阅读”、“读后”三个步骤。“读前”活动设计了2—3个与阅读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回答,从而引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愿望。“读后”(comprehending)设有若干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练习题。

3.学习语言(1eaming abou tlanguage):该部分由词汇学习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部分提供该单元出现的新单词和习语的有关练习,还系统地介绍英语构词法知识、英语释义和习惯用法等。语法部分有计划地和相对集中地介绍了高中的基础语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4.运用语言(using language):该部分包括口语(Speaking)和reading and listening该部分提供更多的是专题性会话的语言素材(例如对某个话题发表评论、交换看法、展开讨论、提供建议和表达意见等)。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提供主题、情景和意念功能项目,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话,讨论,采访或报告等。听力(listening)则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语言材料,设计了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总结(Summing up):该部分以表格形式设计,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回头看看自己到底都掌握了那些内容(useful verbs,useful nouns,useful expessions,a new grammar item)。学到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6.学习建议(Leaming Tips):该部分主要是综合单元所学内容,用简单的英语就如何运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该部分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妙趣横生,有英文诗歌欣赏,绕口令(tonguetwisters),谚语,名人名言,汉英诗歌互译,如:Unit3安排了赠汪伦(to Wang Lun),学生读来朗朗上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

四、教材内容安排突出特点

1.本册教材排版图文并茂,编写内容新颖,题材广泛,教学理念先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时代气息。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体现真实,反映时代,富于启发。趣味生动,寓教于乐,教育性强,警示意义大。

2.充分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本册教材各单元之间、各课之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特点。在教材的处理上,重点的选择上,讲解的方法上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刚由义务教育阶转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体现反复出现原则。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注重语法、单词、语言功能项目的反复出现,对于重要的语言现象,都会保证有足够的再现率。

五、教学思考

结合以上教材编排及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本套教科书在教法上的要求较高,又由于该教材题材广泛,语言素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注意以下问题: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

5.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解惑。课堂设疑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如何解答,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设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而教师提问要富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愤”“悱”的心理状态。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6

一.重点词汇

Rare(ad.)----rarely fog(a.)----foggy truth(a.)---true

Firmly(a.)--- firm freeze(a.)---freezing distance(a.)---distant

Darkness(a.)---dark change(a.)---changeable deadly(n.)--- death

Deeply(n.)---depth treatment(v.)---treat volunteer(v.)---volunteer

Deserted(v.)--- desert stressed(v./ n.)--- stress; stress data(单数)----datum

Sweat(形似词)---sweet drown(形似词)---drawn reduce(反义词)---increase

Accept(反义词)---refuse latter(反义词)---former impossible(反义词)---possible

Fear(反义词)---fearlessness likely(反义词)---unlikely unpleasant(反义词)---pleasant

Nowhere(反义词)----everywhere sniff(近义词)---smell observe(近义词)---watch

Method (近义词)---way tip(近义词)---advice chance(近义词)---possibility

Rough(反义词)---smooth ignore(近义词组)---pay no attention to

Beat(过去式,过去分词)----beat; beaten stick(过去式,过去分词)----stuck; stuck

Fly(过去式,过去分词)--- flew; flown tap(过去式,过去分词)--- tapped, tapped

Panic(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panicked; panicked; panicking

二.重点短语

Watch out for …留心... make achievements取得成就 glance at扫视

Step out into …走出去到... hold one’s nose捏住鼻子 in sight看得到

Stare(up) at (抬头)凝视 after midnight午夜之后 wish for 盼望

Make a decision做出出决定 be lost in the fog在雾中迷路 set off出发

Reach out 伸出(手) bang into 不小心撞到 breathe in 吸入

Pay back 报答,偿还 feel frightened感到害怕 work out 制定

Turn to 变成 by underground乘地铁 go hungry挨饿

By sight根据外表或形象 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 manage to do 设法做

Lose sight of看不见 be related to 和... in the distance 在远处

Make the most of 充分利用 set sail for ... get close to 靠近

Take the pain忍受疼痛 the sixth sense第六感 make sense 有意义

Compared to 与。。。相比较 ring out发出响亮的声音 can’t afford买不起

As long as possible尽可能长地 warm sb. Up使某人暖和起来

Express one’s thanks to sb. 向某人致谢 follow one’s advice听从某人的建议

In a scientific study在一个科学研究中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与。。。有关

Have high blood pressure 有高血压 be frozen with fear由于害怕而呆住

Can’t help doing禁不住作某事 in everyday life在日常生活中

Hold sb still使某人一动不动 lose one’s sense of taste失去味觉

Over a long distance越过很长的一段距离 be likely to do 很有可能做

Take one’s usual bus home乘某人常坐的车回家

Contact sb. Through the newspaper 通过报纸和某人联系

Unit2

一.重点词汇

Simplify(a.)---simple eventually(a.)----eventual standard(a.)-standard

Record (n.)---record create(n.)---creation contribute(n.)---contribution

Racial(n.)---race combine(n.)---combination direction(v.)----direct

Promise(n.)---promise confusing(v.)---confuse development(v.)---develop

Ending(v.)---end drawing(v.)---draw pronunciation(v.)---pronounce

Action(v.)-act pure(n.)---purity replace(n.)---replacement

Ox(复数)---oxen process(形似词)---progress disagree(反义词)---agree

Upper(反义词)---lower servant(反义词)---master modern(反义词)---ancient

depend(近义词)-rely indicate(近义词) ---suggest

Originally(a./n)---original; origin differ(a./n.)---different; difference

二.重点短语

Stand for 代表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Pick up拿起,捡起 differ from不同于 consist of 由…构成

Lift up 拿起,举起 back and forth来回 take control of 控制

Result in 结果导致 a waste of time浪费时间 work as 担当;担任

As a whole 总体上 mainland China中国大陆 upper class people上层人士

Mother tongue 母语 looke into one’s eyes直视某人 a pair of words一对词

Lose face丢脸 in addition 另外 throw away丢掉

Right away立刻 in a word 总之 sort out安排,拣选,分类

Instead of 代替,而不是 set a standard确立标准 look forward to 期望

Take action采取行动 what if倘使。。。将会怎样 care about 关心,担心

Look up查找,向上看 Chinese character中国汉字 at one time一度,曾经

Agree with 同意,适应 turn into使变成 solve a problem解决问题

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 sign language 手语up and down 上上下下

Official language官方语言get one’s attention吸引某人的注意

Have an impact on对。。。造成冲击 stop sb.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Inform sb. About sth通知某人做某事 replace….with用…来替代

Have a word with sb.和某人说句话 take…into consideration 考虑到…

Depend on 视…而定 mix … with… 把…与…混和

Contribute to有助于,是…的成因之一 disagree about sth在某事上有分歧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简体汉字 develop from…into 由…发展为

In the 1950s在20世纪50年代 exchange information交换信息

Get along with进展,相处 undergo huge changes经历巨大的变化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3重点词汇与短语

一.重点单词

burial(v. ) ---- bury wealthy(n.)--- wealth commercial(n.)--- commerce

erupt(n.)--- eruption cultural(n.)--- culture similarity(a.)--- similar

destroy(a.)--- destructive(n.)---destruction director(a.)-direct( 反义词)---indirect

poetry(诗人)--- poet unfortunately(反义词)--- fortunately

memorial(v.)---memorize(n.)--- memory

remains(v.)-remain remains意为遗迹时常用复数

ruin(动词词义;名词词义)--- 毁坏,废墟(常用复数形式)

house(动词词义;名词词义)---储存,收藏;房子

二.重点短语

Be in use 在使用中 set sail for 去航去 by the time 到…时候

As early as 早在 in the future将来 take over 接管,接任,控制

Lead to 导致 in memory of 纪念 in return for 作为……的回报

Burial chamber墓室 lost civilization失落的文明 carry out实施,执行,进行

No more不再 be off to 出发去 too…to 太…而不能

Pour out 涌出,倾泻 go to a lecture去听演讲 more than 多于, 不仅仅

Be buried alive被活埋 be covered with被…覆盖

Neither … nor 既不…也不 not only …but also不但…而且

On board在船上,飞机上或火车上 in good condition处于良好的状态

Prevent sb. from sth/ doing sth 阻止某人做某事 declare war against 向…宣传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7

一、冷热不均———“永远都是那么几本。”

从各学校选用的教材看,主要集中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几本教材上。这主要是基于高考试题类型的训练考虑: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角度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部分学校还会补充选修教材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等教材,其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同的思考。而其他教材基本上不作考虑。以至于谈及选修教材,教师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么几本”,其余的教材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于是选修课实际上成为了必修课,选不起来。

二、惯性滑行———“无非就是再教一本。”

必修教材上完后,经过期中考试,各学校马上投入到了选修教材的教学之中,基本上属于“无缝对接”。教师与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和课程意识上并没有做好迎接选修课的准备,部分教师从备课到课堂授课都延续了必修教材教学的状态,并没有认真分析选修教材的特点。不少语文课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无非还是预习、授课、复习、反馈,唾沫与粉笔齐飞,试卷共讲义一色。

三、紧盯高考———“瞄得越准,差得越远。”

到了高二,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开始迫不及待,目标直指高考。于是,各种类高考、仿高考的讲义材料横行。《史记》被上成文言文题型讲解课,教师热衷于大谈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点,不厌其烦地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让学生背诵,抽查。好好的一篇篇经典就这样被支离破碎地处理了。对于“文”的教学,草草带过,以至于学生学完之后,只知道项羽是莽夫,刘邦是流氓!《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大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发材料让学生背诵意象、艺术手法,真正的诗词涵咏,意境赏析抛在脑后。试问这种教学呈现背离了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多远?

四、施教盲目———“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从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看,与必修教材有较大差异。可以说对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以《史记》为例,要求教师对司马迁生平经历和《史记》原著有一定的了解,对《史记》的历史观念和艺术特色有所研究。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的最重要能力就是文本解读能力。曹永军老师也曾介绍他们学校在《史记》选修教材授课之前组织教师系统研读《史记》,最后个个都成了《史记》的半个专家。而相当多的语文老师还是教材教参打天下,于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成为了常态。另一个关键在于对学情、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后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掌握,各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状况如何连接,重组,这些是要在授课之前就要想好的。

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首先必须认清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这说明必修课重在基础,强调共性。而选修课按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五个系列展开,其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重在拓展性,强调差异性。但《课标》中还明确指出:选修课“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所以选修课本身也一定具有基础教育的功能。尤其在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安排上,必修五个模块的教材仅仅安排了1.25个学年,从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拓展性是建立在基础性之上的,两者并不能完全割裂或找到明确清晰的分野,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很难脱离语文基础谈拓展。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必修教材的教学必然会涉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学生的选择学习、拓展学习、差异学习。这在必修教材中设置的语文活动明显体现。所以从总的教学思路来说,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似乎需要一点逆向思维:必修教材的教学勿忘拓展,选修教材的教学仍然需要重视基础。从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取与舍

根据以往的经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时间比例为1.25:1.75,其实选修教材实际上没有1.75个学年可以实施,因为至少有0.5个学年是高考复习(不少学校甚至更长)。必修教材五个模块在1.25个学年要充分实施课时尚且不够,选修教材的课时的捉襟见肘可以想见。所以,立足教材,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取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整本丢弃,而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语文学习特点,领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全貌,真正让学生选起来,真正提升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对于选修教材中的热门模块《史记选读》,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对选文进行了筛选,拟定了如下几篇文章作为课堂重点研习的文本:

司马迁其人———《太史公自序》

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理想人格的守望——《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屈原列传》

《史记》教我写作文———《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

这9篇文章组成四个教学系列在课堂上重点呈现,配合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教材的其他文本或略讲,或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以问答和练习的形式加以补充。

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增加了《唐宋八大家》的教学,选文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是尽量保证八大家均有文章入选,尤其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重点;二是确保每个文体都有代表性的文章入选。

《唐诗宋词选读》按照“1+1”的模式组织教学,即同时代、同作家、同题材诗歌选取一首精讲,另一首自读赏析。

热门教材的精选精讲,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其他选修教材的教学,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新闻传记选读》《红楼梦选读》《论语孟子选读》等。但根据实际情况,各教材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写作》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穿插进必修的1.25学年实施。《语言文字运用》分两个时间段实施,一是高中入学的衔接教学,另一个是高三语言基础知识一轮复习。《鲁迅作品选读》《红楼梦选读》以及《论语孟子选读》则注重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高一、高二学年段开设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文科班学生也可利用每周阅读课时间对上述教材进行补充阅读和课堂教学。学校文学社团如文学社、诗歌社可将相关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新闻传记选读》等教材可作为艺术传媒类学生学习的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取与舍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选修教材中,必修教材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二、快与慢

“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从教材文本的实际情况,还是学生学习接受的一般规律上看,教材中不同文本或学习内容的处理方式应是不同的。有的地方适宜“清风拂面”,有的地方讲求“重锤敲打”。这样的理念在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当然,在之前的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有所感知。

教材教学实施何时快,何时慢应该基于以下考虑:

(1)教授内容是否为重点、难点?

(2)是否为第一次呈现的知识?

(3)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性质?

(4)与现有学情,教学安排是否吻合?

(5)文本(知识)适合以何种方式呈现?

以上五个思考的角度大部分比较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教师对文本以及对学生应该达成的深层次语文素养目标的理解极为关键。篇幅的长短绝对不能决定课时的多少,长文短教也绝不是片断的节选,而在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位的清晰。《〈物种起源〉绪论》可以仅仅拿来进行行文思路的训练,《拿来主义》则不适合用来进行一般议论文要素的教学,而要反复品读、揣摩。“这一篇”还是“这一例”,教师的眼光很重要。

关于课型,文本研习课型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鲁迅《拿来主义》等,这类课文内涵较为深刻,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较为复杂,有些地方需要“精雕细琢”。大部分文言文也采用文本研习的课型模式。阅读鉴赏课型如《月是故乡明》中的《乡土情结》,目的在于以人为本,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诗文诵读课型如《笔落惊风雨》,由诗到词再到文赋,都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回归了学习诗词文的本质。活动体验课型《向青春举杯》《我有一个梦想》等,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现场运用的能力。不同的课型(呈现方式)也暗示着教学节奏的快与慢,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好好拿捏。

关于“重锤敲打”,要侧重在“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与评价越来越倾向于学生对文本深入鉴赏和细致探究的现在,教师要少在结论性的答案上花时间,而要肯花时间引领学生真读文本,自主发现,涵咏感知。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醉花阴》教学为例,深入探究,具体研讨,横向整合,先读、再品、后悟,将课堂时间大方地交给学生,诗歌教学的“真义”才能慢火炖出“味”来:

师:注释上写“一作比”,“似”和“比”,你们认为哪个更好?

生:“似”更好。因为作者是用菊花来自喻,体现出自己的憔悴。

生:我认为“比”好,既然体现自己的憔悴,那么比黄花更憔悴就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凄苦。

师:最早的版本是“似”,人“似”黄花,意味着人的憔悴感一分不增,一分不减,刚好与黄花一样。而“比”的程度可能更深,似乎情感更强烈。

生:作者是“东篱把酒”,有“暗香”飘来,这些都在暗示作者在赏菊。所以人与菊的形象是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花面相映,用“比”字更贴切。

师:这种解读很有意思。让我们感受到“比”字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更强烈。李清照曾经“买得一枝春欲放”,就是鲜花,怕郎君认为她没有花美丽,所以“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比”字生动地展现了少女与鲜花的交相增辉,现在却是人花共憔悴。所以我个人认为“比”字稍好一些。

三、破与立

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但结合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文应用能力是基础,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发展和提高。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

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

选修教材的教学当然侧重于后两个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铺垫。笔者在《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三篇文章的教学中,让学生不仅概述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尝试分析课文行文的思路,还要求学生归纳三篇课文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文本之间联系与区别相结合的意识。教学过程由《乡土情结》出发,使学生初步领会什么是故乡,什么是乡土情结。主要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依恋自己的故土家园?”让学生领会因为在自己的故乡承载着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情和景。由此转向《前方》,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启发学生在《前方》和《乡土情结》里总结出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两层原因。由恋家转向出走,再由出走、离家引向思乡和归乡的欲望———《我心归去》,通过学生举例和体会,明确离与归,出走与回归的欲念都是人类心灵选择归宿地的结果。紧接着补充余秋雨《乡关何处》的部分章节,说明人类的乡土意识是一种内在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心灵之乡是虚幻而难以寻找的。这样的整合教学的过程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破”,也是基于能力要求与学生达成目标的“立”。

当然,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突破需要恰当的切入点。从具体操作上看,必修教材模块五比较关键。作为高二年段语文教学的起始模块,它是最后一个必修模块,是进入选修模块教学的过渡。笔者认为,要利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意识,要上出一点选修课程的味道。

必修五模块提供的教学文本语言优美,思辨深邃,有很大的拓展阅读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利用其中的几个板块重新组织了教学流程,形成了若干个学生自主研学汇报主题。如利用《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篇文本进行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古今文学作品中爱情”专题研究课。学生由这两篇文章切入,探讨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人物塑造的艺术形式,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中外爱情主题文学作品的差异等等。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汇报展示中,《简爱》《傲慢与偏见》《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恨歌》等中外文学名著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要素得到了细致的分析,电影和戏剧的表现手法在课堂上得到了直观的呈现,课堂教学不仅探究了文本,也对学生的生涯观念尤其是爱情观进行了教育。

同样的教学形式也应用到教材的《直面人生》专题:学生在司马迁、屈原、渔父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中上下求索,利用读书笔记和辩论会的形式深入研讨,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而《记念刘和珍君》和《直面苦难》带领学生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让他们意识到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是一种最大的尊严。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痕的生命教育,有同学在课堂交流中想到了刚刚进入高中时的场景,想到了高一所学的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想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们已经在主动思考如何面对生命,而充分的阅读与思考也让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深入和个性化的认识,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令人欣喜地呈现出来。整个模块学完后,笔者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题让学生写了一篇教材学习心得,不少学生经过一个模块的学习,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在选修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跨越与整合,上文已有涉及。又如笔者在高二下学期进行的《太史公“论赞”专题教学》,利用《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选读》相关篇目进行的《中国古代贬官文化专题教学》,让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高中英语必修一二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物理必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后,教育部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原则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促进公平,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具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要为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本人从多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物理必修课课程内容要紧抓简要的物理核心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要“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一、必修课程内容应该紧扣“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规律应用,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

1.现行课程内容与数学教学衔接不畅、数学应用要求太高

必修课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现行新课程共同必修部分仍延续“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不同夹角)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较高要求,使得数学处理的教学比重超过物理规律的教学,这里所涉及的数学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也没有衔接好,如: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所需要的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4》等等。这些物理必修所需要数学的教学滞后,是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最主要的原因。大量数学应用的教学“喧宾夺主”,使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力和运动的分析要领。

2.改革的历史实践

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对物理必修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高一、高二上“必修物理课”,高三学理科的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一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最基本,学生最容易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必修物理课”,只要求应用力学规律解决一维情况下的问题,在当时却遭到猛烈的批评。很多老师感到“话到嘴边留半句”6,很多学校都是抛开教材必修选修“打通”教,然而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时感到困难。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出缺乏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该保留的就得留,总不能为了“清楚”把理论物理都一并教下去,不能只顾自己讲“清楚了”,而不管学生犯“糊涂了”。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克制高大上的教学癖好。

3.修订建议

课程标准应该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妥善解决数学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衔接。建议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物理规律应用的教学,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对“内容标准”进行修改:《物理1》仍然设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只要求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解简单一维的力学问题,降低矢量运算的要求。《物理2》设三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电场;电流。电场着重于一维情境下的电场力和电势能的教学;电流着重于利用电场力做功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解决简单闭合电路的问题。这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排除数学学习滞后的困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又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特别是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物理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力学现象、电学现象遵循相同物理规律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分析思维习惯。待到选修3系列时学习多维的力学和电学,着重分析二维的矢量运算及曲线运动。选修本系列模块的同学具有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加上高一的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对力和运动、功和能规律应用的巩固提高。

二、 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使物理课程“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1.当前课程资源的应用上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很有限

现行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尽量使教师方面所作的决策最小化。保姆式的教材、教辅材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挑战其出版团队所塑造的权威性是相当困难的,敢于删去其中的偏题、难题、怪题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造成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培养,使得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觉得上课是煎熬。建议构建公共的“教育云平台”,广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平台上取来资源,由“取来”替代“删去”,给人以自主和从容。

2. 缺少一线教师参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容易脱离教学实际的设计

探究程序化。例如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一些教材里“实验与探究”后马上给出胡克定律,学生在预习时都已经认识胡克定律,而在课堂上还大搞“作出实验图象”“以弹簧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这样的“探究”大都流于“程序”,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认为“科学研究”也不过是走走过场。

媒体虚拟化。例如在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材里作为学生实验:用可调内阻电池来探究闭合电路中内电压和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其直观的电池结构,改变电池内电解液的横截面积可以调节电池的内阻,通过它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闭合电路。但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删去了这个实验,而是以“滑滑梯”、“抽水机”等代为类比。教学中许多老师还设计生动的动画模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法达到实验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实验器材是最好的媒体,清晰的实验现象胜于雄辩。

实验魔术化。有新教材在引入“库仑定律”时利用“迷你实验室——看谁能赢”:给气球充气后,在头发上摩擦,将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即使气球未接触易拉罐,易拉罐也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再用另一只气球摩擦头发,从相反方向靠近易拉罐,观察易拉罐的运动情况——看谁能赢。设计趣味十足,然而操作起来很难成功,特别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科学实验首先要严谨,要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展现,不能为了“趣味性”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

3.课程资源的需求是多元的

物理学教育相对于横向的地域差异,纵向的学生个体差异更为显著。虽然当年甲种本、乙种本的探索不是很成功,为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同一地区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教材需求。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设计精良的课程资料的功能之一,是在教学中解放教师,发挥他们的独创机智、灵活性、自信心。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纲领作用,不应大包大揽,只提出最一般的统一要求。像例题、习题、案例等等都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去补充,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些资源开发中来,既满足横向地区差异的需求,更可以满足同一地区不同特色、不同难度的需要。

4.课程资源应该源于教学实践

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与评价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和合作建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发展。当前大量的习题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只侧重于演算环节和推导环节,缺少了问题的始末两个环节,直接导致了科学思维开始和终结直觉思维的缺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学。应该说,这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选国外的,就不如选我国的;选外地的,就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就不如选当今的。基于本地的、当今的原始问题解决,才能显示出思维的内涵、色彩,品质,才能显示出思维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和规律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去量身打造教学平台,给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是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总之,高中课程改革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共同必修内容要突出基础性,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 以课程多样化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涛,袁贵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发挥个性留空间[D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5-1

6/6180646.shtml.2014-05-18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李炮.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物理教学探讨[J].2009(11)64

[4]马扎诺著,邓妍妍,彭春艳译.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

[5]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9

[6]黄李炮.中学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探讨.物理教师[J].2012(11)10

[7]邢红军,张喜荣,胡扬洋.创造教育.文化与传统视域下的反思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J].2014(5)20

(※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项目“高中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30

0879)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的理想作文300字下一篇: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