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2024-08-06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共8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课 题:§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 题:§3.1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交集、并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2)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

课 题: §3.2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全集与补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课题: 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定义;

(2)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能力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情感目标

(1)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案课题: 区间的概念及求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区间”、“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正确求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第31页

函数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解析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作函数图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⑴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⑵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⑶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这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某些性质.第43页

教案课题: 函数的单调性(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能说出单调函数、单调区间这两个概念的大致意思

(2)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用自已的语言表述概念;并能根据函数的图象指出单调性、写出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解决一类具体问题:能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紧迫感 教学重点: 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利用函数单调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案课题: 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教案课题: 指数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作出其图象,(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2.能力目标

(一)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

(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例1(P57):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1,2,3,4,„,x 细胞个数:2,4,8,16,„,y 由上面的对应关系可知,函数关系是Y=2X 我们把这种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上而底数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二、新授内容:

1.指数函数的定义:

教案课题: 对数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二)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

(一)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二)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发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4.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2

一、分析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函数”知识点考查要求

1.了解层次的知识点:区间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函数的列表法表示,映射的概念,根式的意义,无理指数幂的意义,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对数的换底公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幂函数的概念,函数零点的概念,f(x)=0有实根与y=f(x)有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符号y=f(x),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值域,函数的解析法表示,函数的图象法表示,描点法作图,分段函数的意义与应用,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的概念,对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概念,连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判定方法,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①y-a.(a>1);②y=logax(a>1);③y=xn(n>0).

3.掌握层次的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奇函数、偶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对数函数的性质,幂函数的图象,幂函数的性质,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4.灵活运用层次的知识点:函数的综合应用.

二、分析“函数”的分值分布及考查重点

1.从所占分值来看,必修一“函数”的分值在13~20分之间,占总分的18%,近五年都很稳定.

2.从分值分布来说,“函数”部分通常设置选择题1~3道题,填空题1~2道题,解答题1道题.从考查的知识点来说,体现了“重点知识年年考”这一特点.历年考题中,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的知识点都非常相似,主要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对数运算,二次函数性质,幂函数的定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值等,解答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应用.因此,这些考点需要重点复习.

3.在复习中要重视常考知识点,力求过关和达标,强调通性通法,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依据选择题的解题特点,灵活运用直接法,特殊值法,验证法,估算法,排除法,图象法,数形结合等方法;依据填空题的解题特点,重点训练定义法,直接法,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分析推理法等;对于解答题,注意规范的解题格式,严谨的推理过程和正确的演算步骤.

三、对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函数”专题复习题型示例

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

[知识要点]

(1)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2)函数的表示: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

[解析](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x-1>0,即x>1,故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x|x>1}.

(2)要使函数有意义,则,解不等式组得x>-3且x≠0,故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x|x>-3且x≠0}.

(3)要使函数有意义,则27-32x+1≥0,得3≥2x+1,所以x≤1,即x∈(-∞,1].

[说明]本组题属于理解层次,考查了求解函数定义域的几种典型情况——分式、根式型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不等式的求解,是容易题.

2.函数的奇偶性

[知识要点]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例]2(1)1已知函数则f(x)的奇偶性是().

A.奇函数B.偶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D.非奇非偶函数

(2)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在区间[1,2]上单调递减,则f(x)在区间[-2,-1]上是().

A.单调递减函数,且有最小值-f(2)

B.单调递减函数,且有最大值-f(2)

C.单调递增函数,且有最小值f(2)

D.单调递增函数,且有最大值f(2)

[解析](1)由已知易得f(-x)=f(x),根据定义可知f(x)是偶函数,所以正确答案为B.另外本题也可画出函数图象,它关于y轴对称,且定义域为R,可知f(x)是偶函数.此题重点考查了分段函数的奇偶性.

(2)画出函数图象,注意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易知正确答案为B.此题重点考查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讲解时应从中归纳出求解抽象函数这一类题目的技巧——数形结合,利用图象法求解.

[说明]本组题属于理解层次,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为中档题.

3.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知识要点]

(1)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2)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①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f(x)≥M);

②存在x0∈I,使得f(x0)=M.

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r=f(x)的最大(小)值.

[例3](1)已知函.

①当a≤0时,指出函数f(x)在(0,+∞)上的单调性(不要求证明);

②当a>0时,求函数f(x)在x>0时的最小值,并指出取得最小值时的自变量X的值;

③当a=2时,求函数f(x)在上的值域.

[解析]①函数f(x)在(0,+∞)上为增函数.

②当a>0时,因为x>0,所以,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即时,f(x)的最小值为.

③当a=2时,先证明上为增函数.

证明:任取所以上为增函数.

又,f(2)=3,所以函数f'(x)在[,2]上的值域为[,3].

(2)函数y=2x+log2x在区间[1,4]上的最大值是______.

[解析]根据增函数与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易知当x=4时,取得最大值18.

[说明]本题属于应用层次,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单调性方面,主要涉及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通过函数四则运算判断其单调性;而最值的求解主要考查了结合单调性求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和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两种情况,为稍难题.

4.指数与对数的运算

[知识要点]

指数的运算性质:

对数的运算性质:

(3)已知loga2=m,loga3=n,则a2m+n=___.

[解析](1)原式

故选B.

(3)已知am=2,bn=3,所以a2m+n=(am)2·bn=4×3=12.

[说明]本题属于理解层次,考查指数、对数的运算,涉及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换,以及指数、对数运算,为中档题.

5.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知识要点]

(1)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定义域为R,值域为(0,+∞).当0<a<1时,y=a.为减函数;当a>1时,y=a.为增函数.

(2)一般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定义域为(0,+∞),值域为R.当0<a<1时,y=logax为减函数;当a>1时,y=logax为增函数.

[例5]当x∈[2,8]时,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

[解析]因为在x∈[2,8]上为减函数,所以当x=2时,;当x=8时,.

[说明]本题属于掌握层次,考查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简单的对数运算,为中档题.

[例6]已知函数.

(1)求f(x)的定义域;

(2)证明函数f(x)是奇函数.

[解析](1)由,得(1-x)(1+x)>0,即(x-1)(1+x)<0,∴—1<x<1,所以f(x)的定义域为(-1,1).

(2)因为f(x)的定义域为(-1,1),关于原点对称,又因为,则f(-x)=-f(x).

故函数f(x)是奇函数.

[说明]本题属于掌握层次,为中档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查定义域的同时,贯穿了分式不等式的求解;而对于对数型函数奇偶性的判定,在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常用的方法为“f(-x)+f(x)=0⇔f(x)为奇函数;f(-x)-f(x)=0⇔f(x)为偶函数”.

[例7]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

(1)求函数y=f(x)的解析式;(2)求证:f(x)+f(-x)=1.

[解析](1)∵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即,得a=1.

函数.

[说明]本题属于掌握层次,为中档题.主要考查指数函数的定义及指数式的运算.

6.幂函数

[知识要点]

(1)一般地,函数y=x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

(2)幂函数y=x,y=x2,y=x3,y=x-1,的图象和性质.

[例8]若函数f(x)=(2m-)x3是幂函数,则m=______.

[解析]根据幂函数的定义,可得2m-1=l,解得m=1.

[说明]本题属于识记层次,考查幂函数的定义,为容易题.

[例9]若点(2,)在幂函数y=f(x)的图象上,则f(16)=___.

[解析]因为y=f(x)为幂函数,所以可设f(x)=xa,又点(2,)在幂函数的图象上,所以,解得,所以,故.

[说明]本题属于识记层次,考查幂函数的解析式,为容易题.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知识要点]

(1)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x)·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例10]函数f(x)=2x+3x-6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A.(0,1) B.(1,2) C.(2,3) D.(1,0)

[解析]因为f(1)=5-6<0,f(2)=4+6-6>0,所以选B.

[说明]本题属于理解层次,考查学生应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判定零点所在区间,为容易题.

8.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要点]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特定的函数模型,求解函数问题,用所得结果解释实际问题.

[例11]一工厂生产某种产品,已知该产品每吨的价格p(元/吨)与月生产量x(吨)之间的关系为p=242-,生产x(吨)的成本为r(元),其中r=50000+2x.问该厂每月生产多少吨产品才能使利润达到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注:利润=收入-成本)

[解析]每月生产x(吨)时的利润为所以当x=600时,f(x)有最大值22000,即每月生产600吨产品能使利润达到最大,最大利润是22000元.

[说明]本题属于应用层次,考查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为稍难题.

[例12]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BC,且AB=4,BC=CD=2,点M为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过点M作直线a⊥AB,令AM=x,记梯形位于直线a左侧部分的面积S=f(x).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作出函数f(x)的图象.

[解析](1)过D作DE⊥AB,垂足为E,则四边形BCDE为正方形,且A E=DE=2,∠DA E=45°.

当0≤x≤2时,梯形位于直线左侧部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①),则;

当2<x≤4时,梯形位于直线a左侧部分为△ADE和矩形DEMN(如图②),

(2)函数f(x)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说明]本题考查分段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和图象的画法,属中档题.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兴趣 地图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重视对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之一。中学地理教师应建立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平时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知识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除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

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始,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中地理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同时由于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被学生定位为“副科”,学生们并不重视地理内容的学习,再加上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以致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形成了夹生饭,即使到了高三经过一轮、两轮的复习还有很多知识点不能彻底领悟和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勉强得到一定的分数。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易犯的错误很多,如答题时地理术语、地理名词极少出现,专业名词的错别字多,读图析图能力不强、答题的条理性较差等。以上这些问题,都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提出了难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迅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面前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必修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示意图如下)。

结合必修一结构示意图,针对考试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必修一的学习和理解。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激情。教好一堂地理课,需要老师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如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写教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周密细致的安排。但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把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改革地理教学的突破口,当成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有力措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1.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在第一堂课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想学地理爱学地理这点很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历届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一定要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不仅仅体现在第一堂课上,同时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必修一的教学抽象性强,难度大,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入手,多给学生总结规律,深入浅出,与身边的生活案例相结合,突出生活中的地理,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版本之间案例的相互借鉴和运用,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明白道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地图等教具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地理的眼睛”。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近几来,各地文综试题一般采图表呈现材料,进而设问的方式,因此重视课本地理图表的研读这一点在教学中很重要。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必修一涉及的地图主要有:光照图、物质循环图、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正确使用地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互动,加深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必须始终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首先想到翻阅地图,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基本地理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从图表中总结延伸。使之感受地理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爱上地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凭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主体,要是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地学习、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使用积极的语言、赏识的态度鼓励学生发问。同时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注重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要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树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把问题意识带出课堂,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解决。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是每个地理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高考考察学生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一开始、从必修一开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高中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4

对重点内容应重点复习.首先拟出主要内容,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相关内容的题目,着重收集主要题型和技巧解法,像小论文式地重组知识,不要盲目地做题,要有针对性地选题,回味练习.

重视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方法

高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分离常数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应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的研究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必修一的主要内容。而这一节的内容以上一小节指数和指数运算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指数基本运算式Nab所构成的第一个函数形式yax,这就是学生在高中所学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尝试利用所学的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来分析具体函数的一节课,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借助图像来分析函数性质的一节课。这节课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身,更是可用于今后研究一个具体函数(如: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的一般方法,使图像和函数的关系在学生心中更加清晰,为整个高中数学中对函数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如定点、变化情况;

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函数值的分布等;(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③增强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抽象到具体(抽象函数与具体函数)、从现象到本质(由图像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把研究指数函数的方法应用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中)的辩证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②全课围绕指数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用比较思想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钻研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延续到后面的学习当中。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数函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学生对于一个抽象的函数形式往往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体形象的“指数函数”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突破口。

(1)教学重点: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发现和总结。(2)教学难点:指数函数图像性质与底数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1)从具体直观的图形出发,引导学生抽象出其中的客观规律;(2)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启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行发现和总结问题;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

高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引导。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出发,以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及其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基本流程和情境设计

1、引入:由两个应用问题引出指数函数定义。(1)两个问题:

①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由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1②碳14半衰期问题:函数关系式P2t5730

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2)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yaxa0且a1

思考:这个形式有什么特点?(回答:系数为1,底数为常数,指数为自变量x)

思考:为什么要对常数a有范围限制?(回答:没有研究意义)(3)指数函数概念辨析:

①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形式):

y4xyx4y4xy(4)xyxyxxy(2a1)x

②函数y(a23a3)ax是指数函数,求a的值。(指数函数对系数和底数范围的限制)

2、认识:用“列表﹣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画出指数函数y2x的图像。

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醒学生注意,取x2,1,0,1,2五点即可。教师在黑板上规范作图,并要求学生修正自己的图像。

观察图像,思考:这个图像有什么特点?关注:过点、过象限、变化趋势、变化范围。(回答:过点(0,1),呈上升趋势,全部在x轴上方,当x0时0y1,当x0时y1)

11

3、探究:用同样方法作出函数y3,y,y的图像。

23xxx(1)分小组讨论下列三个问题,然后派代表总结:

①这三个图像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回答:共同点:过点(0,1),全部在x轴上方,只单纯上升或下降;不同点:变化趋势和范围)

②这些共同点说明了什么?(回答:无论a取什么值,当x0时都有y1;定义域为R,值域为0,;函数单调递增或递减。)

③变化趋势为什么会不同?(回答:因为a的取值不同,函数当a1时单调递增,当0a1时单调递减)

(2)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较指数幂的大小:

1.71,①1.72.5与1.73:指数函数y1.7x单调递增,2.5<3,所以1.72.5<1.73;

343②与2:由y图像知0<1,又由y2x图像知231所以

43433<2。41321323x132练习:比较大小:①0.8-0.1与0.8-0.2;②1.70.3与0.93.1

(3)注意图像恒过点(0,1)的意义:无论a取何值,它的0次方一定等于1。

迁移应用:函数y2x33的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

4、延伸:观察图像,思考指数函数图像怎样随底数a的变化而变化。(1)几何画板展示:指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从小到大变化的变化情况。(2)变化特征归纳:

①a从0到1再从1到+∞变化,曲线“逆时针旋转”;

②0a1时,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函数单调递减,a越小越靠近坐标轴;a1时,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函数单调递增,a越大图像越靠近坐标轴;总而言之,a离1越“远”则图像越靠近坐标轴;

③a1是转折点(当然在指数函数中规定a1,这里只提出来作参照)。

(3)练习:

①如图是指数函数(1)yax,(2)ybx,(3)ycx,(4)ydx的图像,则a,b,c,d与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1②思考题:已知实数a,b满足,则下列五个关

23系式中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1)0ba;(2)ab0;(3)0ab;(4)ba0;(5)ab

ab5、小结。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们通过什么研究方法得到这些结论?(3)能不能将这节课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6、作业:巩固、反馈和延伸。

(1)《金牌作业本》本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效果

(2)思考:今天所学的指数函数性质是由观察图像得到的,那么这些性质(如单调性)能否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呢?——问题延伸,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总结与反思

1、学生对于指数函数图像印象深刻,尤其是“指数函数图像随底数a从小到大变化的变化情况”,多媒体教学手段取得明显效果。

2、对于指数函数性质的相关结论,应引导他们在适当的练习中反复思考、熟悉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6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注: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

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

7、“古巴导弹危机”

8、朝鲜战争

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版)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1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

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2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课后研讨】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请大家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了解西周法制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罚” 的法律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4(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有秩(大乡)亭 亭长 5 篇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

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7

作者:俞祖平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发行部门:江苏南师大教材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8号易发科技大厦7楼A座 (210024)

订购热线:025-58783619 (杨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本。然而,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缺乏厚实的铺垫, 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学生面对篇目繁多的新教材, 多少有点应接不暇。至于语文读本的问题, 语文教师虽知重要, 也无法考虑将之穿插于教学之中, 设计相应的导学导练, 所以, 对读本的处理,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也是信手翻读便抛之一边。鉴于此, 俞祖平老师组织语文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精心编写了《阅读新视角》系列丛书, 对读本中的文章逐一处理, 从阅读提示、拓展积累、实战演练等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组可供学生思考领悟、便于操作的训练题, 每组题后附有详尽的答案, 可随时让学生先思考后对照, 方便有效, 教师也可加强对训练题的查批评析。

作者简介

俞祖平,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教研员, 南通市骨干教师, 南通市新世纪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江苏省新课程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近百篇, 主编教学用书数十本, 达数千万字。

锐点悦读

1.贴近教材读本,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读本, 设定阅读目标或提示,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体悟文本的内涵。

2.积累拓展, 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老师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实战演练, 配合适量相关的训练题, 延伸学生、老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辑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上一篇:美甲创业计划书范文下一篇:花卉生产与营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