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精选12篇)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1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文/王 旭
摘 要: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课堂导入;情景教学
高中英语对学生未来各方面的教育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愿针对这个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和消极心理,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懈怠、散漫,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我会在每节英语课的一开始,精心设计一个课堂导入,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注意力及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拆分新单词,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拿“family”来说吧,我会在课堂上讲述它的具体含义: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就是family的真正内涵。单词这么一拆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让我能更简单、轻松地开展课堂知识的讲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单词的学习,为以后单词的累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更不用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了。因此,我会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比如,针对“Computers”这一部分知识点,我会安排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一些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以“Computers”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论述电脑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利与弊。通过辩论,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慷慨激昂,在辩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对电脑文化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提高,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实现。
总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 山东省成武县第一中学)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2
根据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发展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认知特点,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
一、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正所谓“有疑才有思”、“学贵知疑”,只有对所学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才会有寻找答案、解决疑问的探究欲,才会自主探究.因此,作为数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该阶段,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疑问难,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
例如:在讲授“分段函数”这一小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
例如: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1(x∈(1,+∞))的图像和函数y=-x2+4(x∈(-∞,1])的图像.
思考:问题1所作出R上的图形是否可以作为某个函数的图像?
问题2是什么样的函数的图像?和以前见到的图像有何异同?
问题3如何表示这样的函数?
在呈现一系列问题后,笔者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探索,化被动为主动,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在教师设疑问难、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选派经典例题,解疑导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合作探究形式:生生合作探究———同桌之间展开合作,发挥各自探究优势,就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小组合作探究———秉承“同组异质,组间均衡”的分组原则,以6~8人为一组,就疑问展开深入探究;集体合作探究———全班集体参与,就关键性问题或有争议之处,学生们发表各自见解,见仁见智.
例如:在讲授“分段函数”这一小节时,笔者选取了如下一道经典例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初步掌握分段函数的内涵与应用.
三、明理开智、强化探究
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之后,就要进入强化探究阶段了.基于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探究成绩、检验探究效果,最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围绕“明理开智、强化探究”,笔者根据前面两个阶段学生的实际探究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对自己所用探究方法进行有效概括,并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四、鼓励评价、引深探究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强化探究的基础之上,就要进入最后的深化阶段了,即“鼓励评价、引深探究”.在该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对已经历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和反思,简单而言,就是对所取得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深化所学.与此同时,笔者秉承“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充分肯定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并对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所给予的新颖思路和独特方法给予了充分赞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此外,还应注重原题素材的高效挖掘,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通过适时、适度、鼓励为主的评价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富有趣味.
结语
总之,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体验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有效培养数学探究意识,逐步发展数学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们应认真遵循“设疑问难、自主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开智、强化探究”、“鼓励评价、引深探究”的实施步骤来积极展开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快乐.
摘要: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之下,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简要概叙了探究性教学,并给出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步骤,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卢高东.新课程数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08,47(2).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课堂导入;情景教学
高中英语对学生未来各方面的教育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如何使學生能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愿针对这个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和消极心理,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懈怠、散漫,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我会在每节英语课的一开始,精心设计一个课堂导入,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注意力及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拆分新单词,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拿“family”来说吧,我会在课堂上讲述它的具体含义: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就是family的真正内涵。单词这么一拆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让我能更简单、轻松地开展课堂知识的讲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单词的学习,为以后单词的累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更不用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了。因此,我会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比如,针对“Computers”这一部分知识点,我会安排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一些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以“Computers”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论述电脑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利与弊。通过辩论,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慷慨激昂,在辩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对电脑文化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提高,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实现。
总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4
摘要: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本人在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几次微写作教学之后,对微写作的概念、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成效,以及将课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2016年新修订的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进行归纳总结出了未来本人在微写作教学上的努力方向,这让我以后微写作教学不再是毫无头绪,而是有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写作;实践;探究
语文新课标中有这样的目标: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一、微写作教学的概念
所谓微写作就是写作微型作文,而微型作文是一种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迅速反映生活的文体。近年来,微型作文的写作考试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微型作文在揭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事一物,挖掘其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或象征意义,加上丰富的想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写作微型作文,有记叙描写,有说明介绍,有议论抒情,篇幅短小,收放自如。微型作文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一道思想的闪光,一个景物或场面的摄取,或者是撒下几粒感情的珍珠,却同样要揭示某个道理,反映生活之甜美、心灵之圣洁,奏出时代的主旋律,唱出未来心声。
而在2014年的北京卷,就出现了对微作文写作的考查:
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是这标志着微写作正式地出现在了高考的考卷当中。当然,这个出现不是偶然的,在之前微博、朋友圈等写作形式的出现与风靡,早就意味着这种写作形式的受欢迎程度,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运用与普及,就意味着它会进入到课程当中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查。目前?F州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暂时还没有出现对微作文写作的考查,但不代表它不会出现,或者说它就没有了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个点,我们才决定将微写作实践于教学当中,探究一下微作文写作教学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何作用。
二、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一)教学方法
既然是将微写作教学与图文转换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么选择适当的图片是很重要的,在一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一幅鲸鱼在海边搁浅的图片,图片当中,海水湛蓝,与晴朗的天空相映成趣,但是一条硕大的鲸鱼在蔚蓝的海边搁浅了,美丽的景色与搁浅的鲸鱼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鲸鱼旁边,一位印度人端着一盘水果虔诚地在祈祷着什么,他正对着鲸鱼,眼里充满了怜悯。
就是这样一幅图片,我先让学生对其画面直观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学生能够很快地看出里面的各个要素,但是再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这幅图片的意蕴,并且用相应的文字进行表述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二)教学成效
在把学生的写作成品收上来后,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首先说一说优点: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撇开图片背景不说,很多学生想象出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这反映出了单纯的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抱有极大的希望和向往的,他们完全沉醉在美丽的景色当中,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去极力地渲染世间万物的美好。学生在对图片的解读过程中都能够表达自己对美好的追求与期待。想象力是很好的。
其次说一说缺点:
1.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搁浅”这个词的含义,可以说,在他们想象力的背后,其实是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缺乏。
2.这幅图片它真正的含义是在赞颂人类对生命的尊重,鲸鱼已经搁浅了,而且是在如此美丽的景色反衬之下,他们应该更能够感觉到那种强烈的反差,当然,答案不唯一,但也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3.学生的词汇量很匮乏,大多数学生能用的词语多是“美丽”“和谐”“美好”等词语,换来换去都是类似的词,缺乏语文味。
三、微写作教学努力方向
(一)加强平时的词汇积累
因为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刚从初中义务教育模式升到高中,而初高中的学习节奏和侧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词汇积累方面难免会有些匮乏或者欠缺,那么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词汇方面的积累,夯实基础才是硬道理。
(二)加强表达与交流练习
学生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从何说起,除了跟他们的词汇量有关以外,其实跟他们上课的状态与老师授课的形式是有很大关联的,把课堂适时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不要“满堂灌”,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去表达自己,与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练习,让他们自己来给自己找问题,并且自己来解决问题,让教师“退居二线”,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可。
(三)不光要说,还要写
有很多学生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但一涉及文字的东西立马就现了原形,遣词造句、文章结构一窍不通,多写多练才是让他们真正提高的不二法门。
总之,在微写作教学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发现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蔡明艳.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建设依据和实践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作者简介: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5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情景体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31-01
“探究式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而物理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更是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情况,谈一下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总结观察现象的能力、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的,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其实是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探究式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力图让学生轻松活泼、自主地学习知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营建一个允许质疑、讨论、探索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民主的环境下,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此外,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实验探究,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过多地强加给学生,当然也不能使课堂成为“放羊式”,不加制约。不顾学生的基础,没有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会让学生难以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三、创设恰当情景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创设出恰当的物理情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讨论未知的气氛中,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恰当的物理情景可以把抽象单调的物理概念形象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四、重视探索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根据问题或现象创设出物理情景,多创造一些条件,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与讨论来经历学习过程,能够准确清晰的理解物理现象和问题,也会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进行“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的教学时,我鼓励同学们大胆猜想感应电流可能会与那些因素有关。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表看法: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听到这些回答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判断猜想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同学们充满热情地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读课本、查资料、相互交流讨论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最终,同学们根据若干实验结果总结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纵观整个教学活动,气氛热烈、情绪高昂,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采用激励性评价
物理教学评价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传统的物理教学评价,重在结果评价,以考试分数论成绩。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同,探究的最后结论不是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的学习状况来综合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优缺点和进步情况等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激励会使学生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较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定位为“成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接受知识、领悟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宜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能有所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后领悟其中真谛,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以上点滴是我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 ]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 职教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70-01
一、分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层教学的做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更加明确具体了。比如,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课堂上,a层学生必须理解李白风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b层学生理解李白风格并与前文的柳词比较。c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作业布置上,c层侧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这样,a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这样避免了以往教学中一些学生因没有压力、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因听不懂,完不成作业而弃学的现象。
二、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学生“举手摘桃”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在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只需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收获为原则,为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抬抬手就可以摘到桃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不能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负荷,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兴趣缺失。对此,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之更适应各个层面的学生,对于语文优秀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的学习要求,确保他们的精力能够花在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维探究活动;对于语文后进生,教师应将教学目标适当放低,主要以学生对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为主。
三、分层教学实际操作策略
1.分析学情,科学分组
1.1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根据实际,将基础较好、学习目的性明确的分成a层;语文成绩相对薄弱、但兴趣尚浓的分成b层;基础差、几乎无兴趣的分成c层。
1.2向学生讲明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和偏见。
1.3分层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每过一段时间,根据学情要进行个别调整,实行动态管理,使a、b层学生逐渐增多,c层学生逐渐减少。
1.4健全整层的评价管理,建立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体系,合理要求,科学评价,形成互相促进、整体提高的竞争趋势。
2.区分差异,因材施教
2.1备课设层次。备课时,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内容为第二层次,使b层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内容为第三层次,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2.2讲课设层次,降低难度,分层递进。a层学生可适当引申,增加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b层学生加强语文关键语句的理解、文章结构的领悟,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c层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增加最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分层教学的易出现的弊端
由于各层的教学目的很笼统,以致学生不明确自己学a层与学b、c层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分与不分都一样,甚至有许多学生为了减轻压力,愿意到b层甚至c层、d层。现行的语文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明显地印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无视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差异。这样的所谓分层,不仅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重蹈优差生区别对待,“重优轻差”的旧辙。首先,一些分层考试的试卷只是个别题目难易不同,到底什么样的题目才算难,什么样的才算易,出题老师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其次,分层考试中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其结果是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这对学生评优很不公平。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选择a层。
五、语文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建议
要使分层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层。职业高中文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学习方面有某些兴趣爱好或专长的学生口胃。教材可选用校本教材。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本教材可开设《诗词赏析》、《广播社团》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现行教材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就很能适应当前的升学的需要,我们便在其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让他们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让他们有很强的阅读和独立写作的能力,让他们能在升大学的应试中游刃有余。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7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1“活动与探究”栏目的设置
苏教版高中化学1中共设置了12个“活动与探究”栏目。我们认为, 每个栏目除了承担化学具体知识内容的载体外, 还蕴含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列表如下:
二、苏教版“活动与探究”栏目对教师的要求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载体, 只是提供师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范例, 这种范例考虑到教材的可读性和一定的自学可能性, 往往以比较直白、简洁的结论形式直接呈现在师生面前, 从而消除了探究的问题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因此需要针对探究栏目的目的和真实意图, 教师重新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 搭起书本知识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实践桥梁。这就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更新传统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中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行为方式, 尽最大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进而把活动与探究行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在活动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总结及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 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进行“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时的实际问题探讨
1. 教学内容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规定,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构成, 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 36学时。实际情况是一般高一化学每班每周安排3个课时。由于化学1涉及的化学知识多, 实验多, 栏目多, 即使不增加额外的互动与探究内容, 仅仅让学生完成每一个“活动与探究”栏目, 也会耗费一定的课时, 造成其他栏目或者教学内容的压缩。
2. 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的时效性矛盾
班级学生层次水平差别大, 有很多同学基本实验技能还很欠缺, 表现在:不会试管震荡, 试剂、药品用量随意取用, 胶头滴管使用不正确;还有很多同学学习习惯很差, 进入实验室就忙着去观察药品、仪器, 不注意听教师讲解, 做实验时一头雾水, 差错百出。还有一些随意做实验, 药品任意混加, 却又很喜欢借机问老师问题。造成进行“活动与探究”时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3. 学生刨根问底式的提问和当前教学程度的矛盾
值得欣慰的是,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高, 问题意识也很强, 往往能从教材的叙述中发现新问题, 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有较高的追求, 能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 在学习教材P13“活动与探究”时提出“胶体为什么有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为什么能净水?”的问题。在学习教材P52“活动与探究”时提出“碳酸氢钠为酸式盐为什么也呈碱性?”等。这些问题提得都很好, 教师如何回答才能让学生信服, 又不打击学生积极性, 值得思考。
4.“活动与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活动与探究”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提出了必要的实验操作, 给学生一定的支持性内容, 方便学生提出实验探究方案的同时, 有一些叙述同样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教材P51“活动与探究”【实验2】学生就提出“为什么强调用浓盐酸?用稀盐酸会怎么样?”“是否所有的碱性溶液都具有去油污能力?”, 教材P53“活动与探究”学生提出“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值得探究的内容在课堂上能否继续探究呢?也是教师在处理教材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活动与探究”栏目的教材处理策略
虽然在实施“活动与探究”栏目时存在诸多困难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是我们认为, 困难的地方其实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契机。面对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等提出的更高要求, 大力开展学生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正是我们为学生终身发展,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提出“培养、锻炼学生能力比单纯讲授知识更重要。”“花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 比直接灌输更重要。”因此, 我们认为在探究上多花时间,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自学能力等。如何解决在实施“活动与探究”中的问题呢?
策略1:明确目的, 合理选择, 大胆取舍
新课程理实施理念之一“利用教材教, 而不是单纯教教材”。我们觉得对于能体现化学核心知识、学生的核心能力、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内容,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活动去探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去改进。而对于一些重复的能力培养, 操作技能训练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删减, 因此我们对在实施“活动与探究”栏目时进行一定的变动。如P13胶体溶液区别、胶体净水, 栏目的目的是交给学生方法, 明白胶体的作用, 因此改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而教材P19页的“观察与思考”涉及到的萃取与分液, 隐含着为什么CCl4能萃取溴水中的溴, 而酒精却不能的问题, 因此我们改为“活动与探究”, 提供CCl4和乙醇, 让学生探究萃取剂的选择。作为典型的活泼金属“钠”能体现研究金属的科学方法, 如果学生能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后面镁铝的学习都大有帮助, 因此也可以改为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学习, 但要注意安全。而后镁的学习,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
策略2:结合重点、难点, 适当变动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 并根据学生学习时的具体困惑, 也就是通过教师自定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对有些教材上给出实验方案的“活动与探究栏目”进行适当的变动, 力图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方法。P42氯水性质的探究重点在于让学生分析, 新制氯水中有哪些成分?到底哪一种成分具有漂白作用?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探究的时效性, 改为教师引领下的探究。P21几种离子的检验,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检验的方法和为什么要使用该试剂。因此, 在“活动与探究”时适当地增加对【实验1】提供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 和NH4Cl、 (NH4) 2SO4固体, 让学生体验不同浓度时, 放出NH3的难易;并提出问题, 实验室要制取少量NH3能否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实验2】【实验3】, 结合教材P109附录Ⅱ, 探究为什么要用到稀硝酸和稀盐酸。
策略3:抓住核心, 重点落实
当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结合教材上核心知识, 如:教材P51碳酸钠的性质;P52碳酸氢钠、碳酸钠区别;P75Fe2+和Fe3+转化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检验。下面是笔者在进行碳酸钠的知识教学时采取的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简要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引导:
(1) 从物质类别上看, Na2CO3应属于盐, 为什么却称它为碱呢?
(2) 碳酸钠的热溶液有去污能力吗?
请用实验事实说明。 (提供试剂药品:碳酸钠固体、酚酞溶液、pH试纸、沾有油污的铜片、蒸馏水)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实验现象交流、解释。
新的问题引导:
从化学反应的类型角度分析, 碳酸钠可能发生的反应并用实验证明你的分析。 (提供试剂药品:C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BaCl2溶液、6mol·L-1HCl、6mol·L-1硫酸、醋酸)
学生分析, 提出猜测、验证、总结。
五、小结
我们认为, 学生活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实现的, 而是在学生不断地训练中磨炼出来的, 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期望或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能达到教师的期望水平, 而要有一个不断深化锻炼的过程。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的设置也是逐渐深入要求渐次提高, 反复训练, 最后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活动与探究栏目进行适当的变动, 以适合学生的实际程度为出发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第5版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1
广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晚的地区。对于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广西一线教师努力探索。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一)探究的含义
“探究”一词在词典中被解释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在新课改理论中,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可以屡创佳绩,但很少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有专家说这与过去中国基础教育缺乏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无关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学成为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构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已由“灌输式”转变为“探究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虽然未达到“科学研究”的高度,但是可以借鉴科学研究的思路,包括总体思路、设计教学环节、把握时间分配和拟定课堂类型等几个方面。
1.总体思路: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
2.课堂基本环节:课前预习——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学案;课堂活动——全员参与,分组探究,交流总结;课后复习——反馈训练,内化提高,拓展延伸;课业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
3.时间分配:目标展示——1至3分钟;探究活动(包括阅读、实验、讨论、交流、总结、点拨等)——20至30分钟;反馈训练——5至10分钟。
4.拟定课堂类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探究活动的深度、难度灵活调整时间和调控教学,选择课堂探究方式。课内讨论型——对简单的内容可以直接学习,若时间允许,采用课内探究方式;课外探究型——教师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前探究,如搜索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或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型——针对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属于学期计划层次的、有组织的、专人专项的探究活动。
(二)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例
下面以高一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为例说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1.三维目标设计
(三)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特点
1.问题研究贯穿始终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中编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案例和活动栏目内容,章首列举若干思考性问题,章末也插入研究性学习课题,很多知识没有直接说明或简单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探究活动进行获取。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相比,新课堂提倡“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理事物,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
2.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师生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是提出研究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倾听学生见解、及时评价和提出建议的“导演”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由应答者转变为质疑者。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探究,通过分工协作、经历和感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新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1.明确目标,制定学案
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由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拟定并告知学生。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探究什么,谁来探究,怎么探究”等问题。“发现并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更高的问题对探究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多少、任务的难易和探究过程的繁简程度直接制定学案或引导学生制定学案,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实施探究,获取结论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但实施起来要多花时间和心思,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固定小组或就近分组两类。根据每班学生情况,可以成立6个小组,每组6—8名成员,组员按成绩的上、中、下合理搭配,男女生按比例平衡分配。每组设立正、副组长各一名,由负责任、有能力的人担任。小组长是各小组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代言人,他们在小组中的作用是最大的。
探究活动分课内讨论、课前探究和研究性学习三类。科任老师提前把学案的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各小组根据学案制订详细的探究方案,并把任务细化落实到各个组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动用各种资源查找、讨论、整理答案和结论,并以书面或课件的形式做好汇报。
3.多方评价,及时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机、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评价要素不只限于作业和考试成绩,可以把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善于提出问题、借助平台收集资料、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表达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要素,评价方式有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
三、效果与反思
(一)优势与不足
探究式教学贯彻“少告知,多研究”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但时间不足、问题多、资源有限是目前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困难所在。在目前大班教学的情况下,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方式、探究能力和个性不同,在问题的设计以及探究方法、探究深度方面很难把握同步性。另外,在实施探究过程中,学校在学习资源提供方面也是有限的。
(二)改进建议
新课堂要多多挖掘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加高效的地理课堂。建议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探究问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实用、留有弹性;其次,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景,增加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对于分组,固定小组自然是最好的,但班级里的座位调整会把小组也打乱了,其实采用前后左右四个学生的组合进行探究交流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郝志军.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9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10
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思考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多媒体;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17―02
1前沿
教育教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如何从教育教学角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并不断反思的课题。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基于对知识接收途径的敏感程度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听觉型”和“视觉型”。其中,“听觉型”学生对听到的信息敏感;“视觉型”学生对看到的信息敏感,各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
历史学科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研究,资料繁多,结论又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分析、推理得出。多媒体课件存储信息大,调用资料速度快、灵活性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
如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无可代替的优势,已被教师广泛接受。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体现课改精神。
3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
搜集资料,整合内容,确定主题 科技发展与网络普及使教师备课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备课时上网查阅相关课件、教案、学案、设计、图片、文章、视频等课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实际,首先抓住主题“统一”,确立教学线索:“统一之由”“统一之策”“统一之路”“统一之望”。研究大量的资料后,筛选保留“七子之歌”,有关香港、台湾、澳门的图片,香港、澳门回归时的视频,余光中《乡愁》的音视频,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并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课本,据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归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的过程,并准确掌握其特定含义;
2)学生依据图片、文字材料,归纳出香港回归的三个步骤,合作探究回归的原因、意义;
3)合作探究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
4)结合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体会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
设计教学,呈现材料,适当使用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的导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对课的导入有过一段经典诠释:“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本?课课前播放“七子之歌”,一张张有关香港、澳门历史和现今发展的画面交替呈现,熟悉的歌声、歌词把学生深深吸引,然后配上教师旁白。接着出示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学习目标。
除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么做外,在环节过渡时也可以合理创设情境。如为更好过渡到“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环节,设计多媒体课件,徐徐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配以音乐《思乡曲》)。深情的朗诵,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们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期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2)动态地图,生动形象。讲述历史,当然不能忽视历史地图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挂图、投影地图等或因粗略,或因难以显示动态变化进程,显得呆板而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选用动态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处理能够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把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讲到“统一之由――港澳台分离的历史”时,用小动画的形式演示香港、澳门、台湾三地一步步被割让、割占、租借、与祖国分离的过程。由于这部分内容本节教材没有涉及,而是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又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必要知识准备,因此,动态化展示方式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既生动直观形象,又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
3)视频展示,情境再现。设置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教学录像的应用是历史情境教学的首选方案。如能将录像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固化于教学课件内部,实时播放,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到“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首次实践时,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资料片段,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的激情一刻,重温洗雪百年屈辱的喜悦。伴随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感动自豪之情达到高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分析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水到渠成。
4)看图说史,以图引思。图片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形象的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时政图片,会再现历史,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本节课在讲到“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时,展示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遍布各地的台资企业、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访问大陆、“三通”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感悟祖国统一的必然。一张张图片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达到“借图说理”“以图启智”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的应用策略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己也曾走了一些弯路,上课一味依赖多媒体课件,无论什么课型、什么内容、多长时间,都是从头到尾点课件,不再板书,不再写纸质教案,不再在黑板上圈圈画画。课堂容量虽增加了,但调查发现,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有时还没看清、没理解,投影片就闪过去了;找不到重点,知识体系建不起来,上完一节课往往感到很茫然。
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只有恰到好处才是“中庸”。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而不是主宰历史教学。用与不用、何时使用、用什么样的媒体、用到什么程度等,要看具体情况,也就是必须搞好多媒体教学与学科间结合的取舍关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进行取舍。
突破教学重难点宜用多媒体 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可以只把教学内容中某些重点、难点设计成独立的情景片段,把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解决。如教学“梨园春秋”时讲到京剧的“特点”,枯燥、难懂,理论性强,教师不好讲,学生没兴趣学。于是笔者让学生边观看网上下载的《京剧的特点》微课,边体会文本介绍,干巴巴的理论形象逼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把知识变抽象为直观感受,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某些生活、文艺内容教学宜用多媒体 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文艺”“19世纪以来世界文艺”等内容时,搜集筛选展示典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文艺作品的高雅,引导学生挖掘不同时期文艺作品特色所折射出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状况,感受历史之厚重。
复习课宜用多媒体 复习课涉及内容比较多,学生已经学过,只不过比较零散,需要条理化,教师板书串讲费时费力;使用思维导图,将复习内容制成幻?羝?,逐级显示,将大量的知识网络化,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
使用多媒体不要忘了板书 板书体现着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一堂课全部知识的浓缩,也是逻辑思维的呈现,更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媒介。教师可以用关键词写写简化的板书,既节省了部分时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利用板书可以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便于消化所学内容。随着教师的一笔一画,师生在进行心灵和思想的对话。
注意材料的适度 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问题的设置,都要适度。如教学“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内容,有的教师选用众多的图片、音像资料、文字材料制作了四五十张幻灯片,课上从头到尾播放欣赏。本来是想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不仅没有上完课,有的学生光去注意画面、视频情境了,忽略了课本文字内容,也没有了回味消化时间。5结语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动;创新探究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59-01
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想探究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应用到现实中去。
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椭圆随处可见。你能举出椭圆形的例子吗?生1:斜着切出来的四色卷是椭圆的。生2:教室前的花圃是椭圆的。生3: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创设情境:请拿出预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圆心为O,F是圆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所得到的图形。
探究1:多媒体演示。让我们回到折纸活动中,看看得到的椭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来分析其中的一个折叠过程。此时圆周上的点A与点F重合,连接OA,交折痕BC于点M,那么点M的轨迹是什么?
探究2: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线,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情境: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的处理,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迫切探究的状态,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发挥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环境,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解决问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选择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合理、科学的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与想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积极探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动”起来。
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例题”的教学为例: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并且双曲线上两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5),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可让学生先思考该问题的解题方法,自己去动手尝试一下,再让学生对照课本的解法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比较一下谁的解法好,再由学生总结此题的解题思路.大多数学生会运用待定系数法去求解,并且花较大的精力用在解方程组上,当用换元法圆满解出时,都认为此题已圆满解决.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质疑:“此题是否有条件过剩?”有学生会说:“条件全用到了,怎么会有多余的条件呢?”,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全体学生又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讨论了,最后,再由学生得出可删去“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这个条件,創造性地得出设此双曲线标准方程。学生自己评价说还是这方法简单,易掌握,计算量小。
如果只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重知识传授,轻知识体验,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源于生活,抓不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同学们的参与及思考的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是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及参与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乐趣.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动”了,课堂也就“活”了。
三、转换思维,让学生能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题目,只从一个角度看,有时会找不到解题方法,或虽能解这一道题,但计算量大。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使用知识间的联系,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往往可以化繁为简。如:函数y=ex-e-x2的反函数。A。是偶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B。是奇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C。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D。是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
探究:如果按惯性地去直接求出反函数,再判别其奇偶性和单调性,或一头雾水,或高耗低效,弄不好错误百出。换个思维:反函数与原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和相同的奇偶性,考虑原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很明显原函数y=ex-e-x2为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单调递增,所以反函数为奇函数,而且也在(0,∞)上是单调递增。所以应选C。转换思维的方法有很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也在此列,如有些数学问题,所要求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推出,但在特殊情况下,反倒易处理,因为有些问题的普遍性经常寓于特殊性之中,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特殊问题,再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论应用到或推广到一般问题上去,解决问题就易如反掌了。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篇12
《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单词, 力求快速、高效地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一是通过介绍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 (合成、派生、转化等) , 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纳, 从中发现规律。同时, 根据这些规则向他们介绍更多的符合这些规则的生词;二是根据本单元的有关话题, 从Word family的角度, 向学生介绍该话题的更多生词。
二、目前Word Power的教学现状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自2005年9月开始在江苏省全面推广使用以来, 不同的学校与老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重视程度和使用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发现有的教师对这一版块的教学只是走过场, 没有认真处理, 以学生自学为主, 缺乏教师正确有效地指导, 学生只是记记其中的几个单词而已;有的教师只是像处理生词一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虽然师生在这一部分要花费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 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只是孤立地记忆单词, 没有语篇、语境。这样死记硬背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且课后教师对这部分的词汇又不作及时检查, 致使学生对这一版块的学习也失去兴趣, 遗忘快。
三、教学实践
1. 创设真实语境, 构建有效课堂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 任何词汇也将变得没有意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创设真实的课堂语境, 使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得到高度统一, 使英语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英语。
2. 化难为易, 化“静”为“动”, 游戏激趣———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词汇教学比较抽象、枯燥, 并且学起来非常乏味, 因而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很容易产生厌倦感。但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需求, 学习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 并乐此不疲, 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 艺痴者技必良”。中学生好动好玩。动, 可以转化为他们学知探知的能力;玩, 也蕴涵着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的契机。游戏是青少年尤为爱好的一种趣味性活动。这种活动引进课堂, 能产生乐学效应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模块一Unit 3 Word Power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游戏:我把aerobics, fencing, shooting, boxing等目标词汇分别写在小纸片上。然后, 我请一些同学上台来抽取小纸片, 并把纸片上的单词表演出来, 让全班同学猜这是哪一个词。同学们若是猜出来了, 就大声说出这个词。就这样在欢笑声中, 每个关于运动的词汇都得到了积极的记忆。
另外, Word Power版块中还有很多有关构词法的词汇。在这部分词汇教学中, 采用竞赛激趣的方式, 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 让语言训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实践, 否则, 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语言训练的过程非常重要。为此, 我在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中设计了下面多种训练形式, 以模块二Unit 3 Word Power为例。
活动一:猜词竞赛。全班学生分为A, B两组, 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到台前, 背对屏幕。下面的每位同学在看到屏幕上的单词后即可举手并迅速起立用英语对其进行释义, 在释义的过程中不得出现所给词, 每位同学最多释义两个单词。台上的代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抢答猜测。先猜出的可为本组获得一分。如果同时答出, 各得一分。如果均答不出, 则pass掉!最后分数高的组获胜。小组成员均可获得小卡片一张作为奖励。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对构词法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学生对各种职业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思考, 从而增进对一些职业的了解, 同时也对一些职业名词更加熟悉, 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得以从枯燥的词汇学习中解脱出来, 也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活动二:设置情境, 练习写作。以教师职业为例就教师职业好与坏进行辩论, 分正反两方进行。正反方即时由学生举手自由组合, 并迅速组织组内讨论, 选出辩手, 准备辩论。辩论开始, 各方先陈述己方观点, 随之展开激烈辩论。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探讨职业相关话题,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从广度上拓展学生的词汇和语用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08-2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12-11
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10-18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优化策略的实践与探究07-18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08-24
高中英语作业的有效性探究11-25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