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分析讲稿

2024-09-08

问题与分析讲稿(精选8篇)

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1

集体备课讲稿

主讲人:穆丽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同时,本课内容还是高考常考考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识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作用,并能运用其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组比赛,在合作中探讨,在竞争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围绕生活实际,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重基础、重能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的体系的哲思之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成就之美。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1)本课的教学重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本课的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立的理由是:

关于矛盾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学习这一理论,就要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因此,创设情景,通过教师巧妙的设问,学生分析、归纳等环节,去探究新知,这些都是通过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来完成。(利用猜谜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之一:它是人们正确认识的基础。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2、注重信息反馈。

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提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反复过程才得以完成的。我组织学生分成学习组,通过竞赛、讨论、总结等步骤、得出结论,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好胜心,通过帮助县令侦破案件的活动,使他们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之二: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坚持“发展为本”。

教法的使用,首先要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在本节课,我力求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各抒己见,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认同。

三、说学法:

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思路。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分析、思考、讨论、比较、释疑、练习等活动,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宋朝裁缝”的故事导入课程。通过“你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设疑,引导学生体会到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出授课的内容,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我先介绍近几年高考情况,向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学习的任务,整体感知主要脉络,做到从有疑到质疑,再到释疑。

3、自主探索,构建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采用“创设情景一自主探索一教师引导一效果测评”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情景—问题—探索一引导一讨论—结论—升华”。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我国对法轮功分子的不同处理办法,让学生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深深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区分和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4、归纳小结,结束讲课。

通过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动画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违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危害性,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5 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利用生动有趣的地方独特民俗:“云南十八怪”,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课内容———《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做好铺垫。

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2

关键词:桥梁施工,问题分析,探讨

前言

当前我国的桥梁项目在建设的时候, 会受到结构以及施工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项目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提升项目的品质, 就要认真的分析施工中存在的不利点, 研究问题的形成原因, 并且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项目的施工品质, 才能确保项目能够有较高的稳定性, 确保施工工作顺畅开展。在这个背景之下, 作者论述了当期桥梁项目在施工的时候出现的一些不利现象, 并且论述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1 当前桥梁项目施工方面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

通过分析当前桥梁项目的施工工作, 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缝隙现象, 第二是没有处理好过渡区域, 导致下沉不一致。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现象的主要形成原因有以下的几点。

1.1 桥梁裂缝的成因

第一, 因为温度应力而导致的缝隙。在开展施工工作的时候, 气温会对浇筑工作形成非常大的干扰。假如无法合理的控制气温的话, 就会导致混凝土在凝固的时候产生不利现象,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项目的强度以及受力能力等产生很大的干扰, 导桥梁在个别区域产生缝隙, 最终使得桥梁无法正常使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分析气温导致的缝隙。第二, 没有做好振捣工作。桥梁项目施工的关键点是结构的强度以及受力能力。为了实现这两方面的规定, 就必须掌控好施工时期的振捣力度, 确保密实度达标, 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总体的强度, 而且保证项目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认真的分析振捣不当导致的问题。第三, 预应力方面的问题。在项目开始的最初阶段, 我们都会对分析它的预应力, 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受到施工措施以及工艺等多方面要素的干扰, 导致预应力和我们最初设想的数值之间出现了偏差。为了将该差值控制在一定的区间之内, 提升项目的总体预应力, 就要认真的分析干扰预应力的要素。

1.2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成因

第一, 地基下沉。在开展道桥项目建设工作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掌控好主体, 还要控制好过渡区域的施工品质。虽说该区域的地基一般会按照设定好的高度来设置, 不过因为天然地基会下沉, 此时就会导致过渡区的地基下沉, 进而干扰到过渡区的施工, 最终对项目的整体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这方面的问题。第二, 没有做好设计工作。过渡区的存在是为了连接桥梁主体的。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认真的分析两者的连接特点, 确保连接顺畅。但是在真正的设计工作中, 常常会以为内设计不到位, 导致过渡区存在问题, 进而无法保证总体的品质。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设计问题。第三, 填料导致变形。在开展过渡区域的建设工作的时候, 会使用专门的填充物质填充处理。不过在填充的时候, 常会因为工作不细致, 导致填充不匀, 进而导致严重的压缩变形。一旦发生变形必然会对该区域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 没有控制好施工。桥梁建设工作和一般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 它对于整体的施工品质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 尤其是对过渡区更是如此, 该区域的品质关系到项目总体的品质, 关乎到后续的使用。一旦出现不均匀下沉的现象, 必然会导致桥头发生跳车问题。

2 桥梁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从目前桥梁施工的实际过程来看, 要想有效解决桥梁施工中存在的裂缝问题和过渡段不均匀问题,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2.1 桥梁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1) 把好桥梁用混凝土的质量关。考虑到桥梁施工中混凝土的重要性,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应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重点控制, 应严格执行图纸规定的配合比, 并做好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保证混凝土均匀搅拌, 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2) 重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设计。为了有效消除桥梁施工中的混凝土结构裂缝, 应在设计方案中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强度和承载力, 满足桥梁的实际使用需求, 提高桥梁的整体施工质量。 (3) 严格控制并有效减少地基的变形。桥梁主体结构的地基是关系到整体桥梁是否稳固的关键, 为了有效控制桥梁主体结构的整体质量, 应对桥梁地基进行重点质量控制, 主要应对地基尺寸, 地基标高和地基混凝土浇筑进行控制。 (4) 规范管理与施工。要想提高桥梁整体施工质量, 解决桥梁裂缝问题, 应规范桥梁主体施工行为, 对桥梁主体施工进行规范管理, 保证施工过程能够严格执行图纸标准, 使施工行为满足质量管理需要, 达到有效消除桥梁裂缝的目的。 (5) 有效减少并避免温度裂缝。由于温度是引起桥梁裂缝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解决桥梁裂缝问题时, 应对温度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认真做好桥梁裂缝控制, 使桥梁施工过程中, 温度变化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消除温度对桥梁施工的影响。

2.2 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强化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要想合理的应对过渡区域的不均匀的下沉问题, 就要认真的关注路基以及路面的施工品质, 要确保该处的品质控制工作开展到位, 确保它们的强度达标, 确保承载能力高, 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下沉现象发生的几率, 才能够提升项目的总体品质。 (2) 强化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控制。台后填筑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在路面工程施工中, 应尽量保持搭板和桥面上的面层结构和厚度相一致, 有效地避免形成沉降差。因此, 我们应保障台后填筑方面的质量控制, 满足实际施工需要。地基处理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考虑到地基的关键性, 在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控制中, 应重点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应使地基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提高地基处理质量, 提高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台背排水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 应结合考虑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 还有渗水量等诸多因素对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只有正确选择了台背排水方式, 才能保证路桥过渡段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进而提高过渡段的整体质量。台背回填土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好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 如果同体施工条件实在无法满足, 切忌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那么必须采用倒台阶施工方式, 逐层加宽至少10cm。

3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论述可知, 在开展桥梁施工工作的时候, 由于设计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项目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最为常见的是缝隙以及不均匀的下沉现象。要想提升项目的总体品质, 就必须认真的关注项目施工过程, 结合问题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涛, 刘涛.公路桥梁中设计常见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肖红.浅谈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 2011.

[3]杨文超, 梁永春, 张小兵.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维修方法探讨[J].内蒙古水利, 2011.

[4]曾钊伟.浅谈高性能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陈宝龙.挖孔桩在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台湾贸易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3

台湾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台湾总体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出口增长放缓与贸易顺差下降

台湾是出口导向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较为成功。然而,近年来,台湾经济与对外贸易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外贸出口增长逐步放缓,贸易顺差开始减少。从出口增长的幅度来看,台湾地区在1995年以前的出口增长速度比较迅速,一度达到20.43%。近几年外贸出口的增长幅度不大,1998年出口增长开始下降,2001年还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可见,台湾地区的整体贸易情况不是很乐观。从贸易顺差的情况来看,台湾的贸易顺差自2002年开始就有所下降,到2004年大幅降至61.25亿美元,2005年1~7月降至不足8亿美元。8月份开始,出口有所好转,顺差增加,1~9月累计为19.4亿美元,官方预计全年外贸易顺差将维持在30亿至40亿美元之间(经济部预计为40亿美元,财政部预计为30亿美元),但仍是近十年来最低的。需要注意的是,台湾的外贸顺差减少究竟是一时的现象,还是长期的趋势,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2、对香港地区和日本的贸易依赖比较大

自1967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1984年,台湾对美国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数的比重高达48.8%,以后逐年下降,到1994年台湾对美国的出口额仅占台湾总出口的26.2%。同时,台湾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在逐年递增,到1995年,台湾对香港的出口达到261.21亿美元,成为了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从2003年开始,台湾向香港地区的出口超过了向美国的出口,香港地区一跃成为了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近几年来,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地和进口地分别为香港和日本,这说明台湾对香港地区和日本的贸易依赖比较大。此外,台湾对美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具有一定的贸易依赖性。台湾对香港出口依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香港地区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为台湾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1989年美国取消了对台湾的“普遍化优惠关税(GSP)”待遇,予以种种进口限制,迫使台湾的出口不得不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而台湾对日本进口的依赖则主要在于日本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致使台湾对日本的产品产生了这种依赖性。

3、台湾农产品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台湾农产品出口所创造的辉煌受到世人的瞩目,其出口占到了台湾农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1965年台湾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63.7%,有力地支持了台湾的工业化战略。但是,自1996年以来,台湾农产品的出口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同时,台湾农产品也受到海外市场的冲击,因此,自1974年以来,台湾的农产品贸易就一直为赤字状况。到1997年,逆差值达到了最高水平,为59.4亿美元。其后几年,该逆差状况略有好转。到了2002年1月,台湾农产品的进口金额就一路攀升。尽管其出口金额也有所增加,但是明显小于进口额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台湾农产品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据统计,2002年,台湾农产品的贸易逆差还只有39.7亿美元,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该逆差持续扩大,到2005年该值达到了57.7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台湾农产品的贸易逆差状态在短时间之内不会改观,反而有可能会加剧。台湾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对其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4、农产品出口集中度过高

近年来,台湾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渔业和畜牧业上,约占70%之多,其中渔业产品占的比重最大,2005年占农产品总出口的43.0%。而台湾农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产品上,2005年占农产品总进口的59.5%。台湾农产品出口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美国、越南、泰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印尼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美国和香港是其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随着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最近两年,台湾经常在大陆组织诸如产品展销会之类的活动,而台湾农产品由于其品质较好,受到大陆人民的喜爱而在大陆热销。2005年,台湾出口到香港及大陆的农产品值较2004年增加了3.7%,而销往日本和美国的农产品同期急剧下降了7.8%和3.9%,出口至大陆的农产品占台湾农产品出口的比值也由2003年的5.4%上升到2004年的8.3%,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10.1%。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的几年内,台湾出口到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农产品将进一步增加。高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一方面反映了台湾农业的高端性,另一方面从台湾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变化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台湾的农产品出口环境正在恶化。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是WTO大家庭中影响力大的成员,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压力较大,与外部农产品贸易争端频繁。

二、台湾对大陆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5年,台湾海峡两岸贸易达到了912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12.6%。据2005年12月的单月统计数据,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增至39.8%。根据国际贸易理论。40%为一个分界线,超过40%表明贸易已经形成大量依赖关系,因此,台湾贸易已经对大陆形成了严重的贸易依赖关系。可以想像,如果台湾失去了大陆这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其经济将会面临崩盘的危险。从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来看,台湾的出口对大陆的依赖性也是不断增强的。1991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只有9.84%,到2004年该比重已经达到了25.84%。可见,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赖性非常强。

2、海峡两岸贸易往来严重失衡

长期来,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存在高额顺差,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自1991至2005年,台湾对大陆一直为顺差状况。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台湾总的贸易顺差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02年底,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为160.44亿美元,其后,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顺差额逐年上升,到2005年台湾贸易顺差达到317.00亿美元,显示出海峡两岸贸易往来的严重失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加上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台商纷纷来到大陆投资。随着台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顺差也在迅速增加。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发展与两岸贸易顺差的变动曲线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动走势有着较强的趋同性。例如,1993年台商在大陆投资金额增长199%,同期,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的增幅也达到了122%,显示出投资增长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从台湾对大陆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四省市即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集中地。其中,广东省为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其贸易顺差占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总额的60.86%。海峡两岸贸易之所以严重失衡,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实施了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同时,大陆对台湾则实行了积极开放的经贸政策,这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导致台湾对大陆贸易形成巨额顺差,并促使该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发展台湾贸易的对策分析

一、发展台湾总体贸易的对策分析

1、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台湾产品的来源地和去向地比较集中,导致了其对香港地区的出口依存度比较大,对日本的进口依存度比较大。这种高的贸易依存度对台湾贸易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旦台湾和香港或者台湾和日本之间产生了贸易摩擦,就会影响台湾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因此,台湾必须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首先,台湾企业要培养更多的懂产品、懂外语、熟悉国际贸易流程的外销人才。其次,企业要积极参加互联网营销平台、广交会、国外参展等活动,利用多种方式让外商知道台湾公司的优势。最后,在已发现的客户中,培养长期合作伙伴,协助他们开发当地的市场。

2、大力促进农业的出口

台湾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对其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台湾当局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台湾当局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来促进农产品的出口,以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首先,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政策,鼓励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企业出口,重点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其次,要建立促进农产品出口发展基金,帮助出口企业了解国外市场信息,特别是国际市场消费变化趋势和国外技术壁垒。最后,台湾当局也要为农产品出口做好服务工作。注重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准确信息,为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如签订多边、双边农产品贸易协定,消除非贸易壁垒。

3、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的平衡发展

台湾农产品出口集中在渔业和畜牧业上,而其出口去向则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台湾农产品的平衡发展,需要积极增加其他农产品的出口量,并且,把出口市场拓展到欧盟、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台湾的谷类及其制品、砂糖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花卉與种苗、茶叶等农产品发展比较好,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台湾可以积极发挥这些农产品的优势,为这些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出口,为台湾农产品的出口创造出新的亮点。在出口市场方面,欧盟、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市场比较大,可以积极开拓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将台湾的农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

二、发展海峡两岸贸易的对策分析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海峡两岸贸易的不平衡与当前海峡两岸的目前的政治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台湾问题一直是困扰海峡两岸的大问题,由于台湾当局的错误做法,导致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同时,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贸易的种种限制政策,也导致了两岸贸易的不平衡。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原来一直困扰台湾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得到合理解决。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而随着祖国的统一,海峡两岸贸易的限制也会逐渐取消,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顺差额逐年上升的情况必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2、加强台湾海峡经济特区的建设力度

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4

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从1995年11月起中国的“复关”谈判改为“入世”谈判。经过14年漫长而曲折的谈判,我国“入世”已进入了最后阶段,可望于不久的将来实现。我国“入世”后,将享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将承担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承担的义务。这一权利义务也体现在立法方面,一方面我国负有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使我国法律法规与世贸规则衔接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制订、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我国利益的权利。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有关世贸规则及“入世”后我国立法的因应措施问题。

一、世贸规则的调整范围和约束力

1(一)世贸组织、世贸协议和世贸规则世界贸易组织(WTO),按照其秘书处的权威性解释,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家(单独关税区)与国家(单独关税区)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以下简称世贸协议)。

它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世贸协议是经成员签订生效的国际法律文件,构成了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的基本法律框架和世贸组织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其实质是规范成员相互权利义务的世贸规则。世贸组织也被人们称作是一个致力于公开、公平和无扭曲竞争的规则体制。

(二)世贸规则的调整范围

世贸规则的框架,包括《建立世贸组织协定》和四个附件。有关世贸规则的实质性规定都体现在四个附件中。这四个附件中,前三个附件构成了《建立世贸组织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的成员有约束力;第四个附件只对接受的成员有约束力,对未接受的成员不产生任何权利和义务。第四个附件只有少数成员参 加,我们基本上可以暂时不予考虑。

(1)附件1。

附件1A:货物贸易多边协议。其中包括GATT1994;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船前检验协议;原产地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保障措施协议。

附件1B:服务贸易总协定。

附件1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2)附件2: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3)附件3:贸易政策审查机制。(4)附件4复边协议,共包括四个具体协议:民用航空器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国际奶制品协议;国际牛肉协议。

附件1中的协议构成了多边贸易协议。当《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规定与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发生冲突时,应以前者为准。当GATT1994的规定与附件1A中其他的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冲突时,后者优先适用。建立世界组织组织协定第16条第3款;多边货物贸易协议对附件1A的一般解释性注释。

与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世贸协议调整的范围要宽得多,不仅包括原关贸总协定调整的货物贸易,还扩大到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同时,世贸协议还确立了适用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三)世贸规则的约束力度

世贸规则的规范约束力度比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大大增加了。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世贸规则对成员规定的义务主要是通过成员的国内立法来实施的,要求国内法律、法规、行政决定、司法裁决与世贸规则的要求相一致,这一要求与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是不同的,其要求的标准、约束的力度远非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可比。《建立世贸组织协定》第16条明确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其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项协议规定的义务”。这表明世贸组织成员有义务使其国(域)内立法与世贸协议相一致。《关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解释谅解》在原第24条规定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成员应对遵守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全面负责”的规定,如果地方政府没有遵守有关规定,成员应采取合理措施来保证遵守有关规定或提供赔偿。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学者曾主张世贸组织是一个超国家的经济主体和司法机构。世贸组织的规范高于成员国国家的法律规范,任何国家的经济立法与世贸规则相抵触,就可能被裁定违背世贸规则和受到制裁。(见《中国“入世”的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 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序,第1页。)而原关贸总协定是临时适用的政府间协定,没有经过立法机关批准,不要求国内立法与其接轨,而是“在不违背现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内临时适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二部分”(即所谓的祖父条款,grandfather clause)。(临时适用议定书第1条(b)。)“伯卡特·范德伍公司诉美国案”就是“祖父条款”适用的案例。世贸组织与原关贸总协定的法律地位有很大区别。世贸组织协定是经各成员立法机构依宪法程序正式批准的国际条约,立法机构在批准这一协定时也承担了使国内立法同世贸规则接轨的义务。同原关贸总协定包含的祖父条款相比,世贸规则的规范力度不但大大加强,而且有质的飞越,在国际经贸法制规则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人们常常把国际法称为“软法”,就是因为它不像国内法那样具有强制实施的保障和有力措施。世贸规则在这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这在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中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贸规则的实施保障机制经验证明,国际经贸规则无论制 订得如何完备,如果缺乏保障实施的切实有效的措施,最终就会变成形同虚设,不起作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世贸规则不但规定了广泛的规范标准,而且也规定了保障规范实施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改国际法的“软法”特性。

以下准备就下面几个问题逐一说明:法律法规的透明度、通知和评审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它们都是涉及世贸规则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世贸组织规则的透明度要求世贸组织要求成员的法律、法规、终局判决、行政程序等必须与世贸协议规则接轨。这不仅是原则要求,而且有一系列措施来切实保障其实现。“透明度”原则就是提供这种切实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要求通常称为透明原则或阳光原则,旨在使各成员及贸易者对其他成员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行政决定及相关的其他国际协议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熟悉,为贸易机会提供可靠性和预期性。是否符合世贸协议的要求、履行没履行接轨的义务,都置 于阳光之下,照得一清二楚。这就为成员法律法规等与世贸协议接轨奠定了基础。

透明度要求主要规定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0条、服务贸易总协定第3条、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63条。根据以上要求,各成员应迅速公布有关法律、法规等。无法公布时,必须提供公众可以获得的条件。

透明度要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成员的法律法规与世贸规则的一致性,同时又为判断、监督成员的法律法规是否与世贸规则一致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要求,任何成员或贸易者都可对某一成员的法律状况一目了然。在现有的贸易争端案件中,许多案件都含有没有满足透明度要求的争议,争端解决机构也做出了要求履行透明度义务的裁决。

(二)通知要求

透明度要求是对成员公布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在自己国 内的媒体上公布法律法规等,而通知要求则是要求成员向世贸组织的有关机构通知其法律法规的情况。通知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成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需要通知的事项既包括现有的规定,也包括对现行法律规章的修改以及新颁布的规定,还包括对有关协议的适用措施。多边贸易协议的许多协议都规定了通知要求。例如,《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要求各成员向世贸组织通知有关的法律、提供的补贴以及对外国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世贸组织的整个协议中包含有200多项有关通知的要求。从世贸组织成立到1996年2月才一年多的时间,即收到成员依据有关协议所提供的1500多份通知。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部长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通知程序的决定》,规定了需要通知的措施清单,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该决定还规定在世贸组织秘书处内设立一个通知登记中心。(三)贸易政策评审制度

作为世贸协定附件3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是世贸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新协议,确立的新制度。贸易政策评审机构每隔一定的时间对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审查,审查的频率依据成员的贸易量确定。对美国、日本、欧共体和加拿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量70%)每两年一次,贸易量占第五位至第二十位的16个成员,每四年一次,第二十位以后的成员每六年评审一次,对最不发达成员,评审周期更长。至2000年9月总共进行了15次审查,其中欧共体被评审过三次,美国和日本被评审过二次,香港被评审一次,韩国和泰国被评审过二次。

被评审的成员要提交其贸易政策与做法的报告,世贸组织秘书处单独提交一份报告,其他成员也可以提出有关被评审成员的贸易政策和做法的报告。在评审会上,任何与受评审成员有利害关系的成员都可以提出质询、批评或表扬,受评审方对提出的质询和批评要作出回答或答辩。评审结束后,秘书处将受评审成员的报告、秘书处报告、评审记录概要和贸易政策审查机构主席的结论 四份文件合订公布,并提交部长会议记录在案。

除《贸易政策评审机制》规定的审查外,许多具体协议也规定了各自的审查制度。例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63条规定成员应将其现行法律和细则、终审司法判决和具有普遍适用的行政决定,通知给知识产权理事会,以有助于理事会审查本协议的执行。理事会据此做出了《依第63条第2款通知和普遍登记国内立法与条例的程序》的决定,规定一般成员应在适用TRIPS协议30天内(需要翻译时在60天内)将相应的法律和细则通知理事会。1999年10月21日,理事会进一步规定,对1999年底过渡期满的约7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两批在2000年6月和11月进行审议。其余42个成员将在2001年分三批进行审议。事前可以向被审议成员提

出问题,会上被审议成员先作简短发言并回答提出的书面问题,接着口头提问和回答。会上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应在会后八个星期内提出答复。据TRIPS理事会负责人、WTO知识产权部主任Adrian Otten介绍,我国入世后法律评审程序分四段:(1)入世后30天内将国内法律等通知理事会;(2)其后约两个月时间由各成员提出问题;(3)其后的两个月时间由我国政府答辩;(4)最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召开评审会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入的成员没有过渡期,几乎立即启动评审程序。

贸易政策评审制度是确保透明度和一致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虽然评审结果和提出的建议对被评审方没有约束力,但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监督和反馈的机会,对其他成员认为与世贸规则不一致的法律,被评审方如果不作出改进,很可能被其他成员利用争端解决程序提出指控。

(四)争端解决制度

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是保证成员的国内法律法规与世贸组织规则要求一致的最有力的措施和制度,该制度继承并发展了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制度。

1、统一的多边的争端解决制度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建立了统一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该谅解的调整范围不仅仅限于一般的货物贸易,而是扩大到了WTO协定涉及的、包括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以及原来游离于CATT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所发生的争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负责审查争端、帮助争端解决机构做出裁决和建议。争端解决机构(DSB)实际上就是负责处理争端时的总理事会。但争端解决机构有自己的主席、议事规则和程序以及专家组、上诉机构的人员。上诉机构是常设机构,而专家组则是不时根据申诉方的请求而设立的,专家组的组成人员从秘书处的符合任职资格的人员名单中确定。

争端解决制度将成员间的贸易争端解决置于多边制度的约束之下。成员在寻求解决违反义务和利益损害时,应诉诸并遵守争端解决体制的规则和程序。成员不得单边做出确定发生违反义务和 利益受到损害的裁定;成员应遵循有关程序确立实施建议和裁定的合理期限,确定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水平,并在中止前按程序获得争端解决机构的授权。这一原则具体规定于《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第23条,在多个案件中都强调了这一原则。最能说明这一原则的案件是对美国301条款的审理。而欧共体香蕉体制案则充分体现了确定实施的合理期限、中止减让的范围的多边性。

2、争端解决制度的主要程序

争端解决机制强调争端成员间磋商的重要性,鼓励争端方通过磋商达成相互接受的解决方案。被要求磋商的成员有义务与提出磋商要求的成员进行磋商,如果没有提出磋商要求就不能向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设立专家组的申请,进行下面的专家组程序以及上诉程序。如果磋商没有达成相互接受的解决方案,申诉方即可以提出设立专家组的申请,进行专家组程序,由专家组对争端的事实、法律的适用进行审查,做出裁定和建议。如果其中一方对专家组报告中的法律问题或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有异议,可以向上诉 机构提出上诉。上诉机构只审理法律问题,不再对争端的事实进行审查。最后由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上诉机构的报告,做出裁决、提出建议。

对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和建议,有关成员应予执行,并提出报告。如有关成员未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和建议,申诉方则可请求赔偿或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中止对有关成员的减让或其他义务。申诉方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报复”。该报复首先限于受到损害的同一部门,在同一部门的报复不足以补偿受到的损害时,即不可行或没有效时,可以在同一协议的其他部门(跨部门)或另一协议下的部门(跨协议)进行报复,即所谓的交叉报复。如在欧共体香蕉体制案中,厄瓜多尔获得授权对欧共体进行报复,授权报复量为每年2亿1百万美元,但争端涉及的消费品部门没有这么大的数量,厄瓜多尔要求对TRIPS协议下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和广播组织方面中止减让。

3、争端解决程序的两大特点 争端解决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上的时间限制。在提起磋商要求的30天内应进行磋商;磋商60天未达成相互接受的解决方案,申诉方可提出设立专家组的申请;专家组审查一般不超过6个月,最长不超过9个月;争端方提起上诉后,上诉程序一般不超过60天,最长不超过90天。从专家组设立到争端解决机构通过报告,如果没有上诉,一般期限为9个月;如果提起上诉,一般期限为12个月。实施裁决和建议的合理期限由争端方协商决定,在争端方不能就合理期限达成一致而经由仲裁时,该期限为通过报告时起的15个月。如果争端方就中止减让的范围有异议而提交仲裁,仲裁应在合理期限届满后60天内完成。在仲裁过程中不应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

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的另一特点是实质上的自动程序。设立专家组是自动的,争端解决报告的通过是自动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争端解决制度下被诉方阻挠程序进行的缺陷。尤其是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报告的程序,与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专家组的设立和通过专家组报告,都要求全 体一致同意,一票不赞成就不能设立或通过,这称之为顺向一致或肯定性协商一致。这一制度运行的结果是被诉方会阻挠程序的进行,或阻挠通过专家组做出的报告,使得专家组的裁决得不到执行。而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只有全体不赞成时才能予以否决,即反向一致或否定性协商一致。其运行的结果是实质上的自动通过程序。美国国会在通过乌拉圭回合协议时曾对这一规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人提出这是对美国主权的限制或侵犯,但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实施乌拉圭回合协议的法案。

由于上述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以及实际运作的结果,该机制获得的信任越来越大,通过该机制解决争端的案件大增。自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9月底,受理了多达205件争端,而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存在近半个世纪受案数仅为238个。世贸组织处理的第一个案件是对美国提起的有关汽油规则的案件,该案件经由专家组程序、上诉程序做出裁决和建议,美国宣布实施这一裁决和建议。这一案件为争端解决机制开了个好头。原则上,世贸组织成员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平衡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如 此。一方面成员不得违反世贸规则规定的义务,如果被裁决违反义务或对其他成员造成利益的损害,则应取消不一致的措施或给予赔偿,否则即可能受到其他成员的报复;另一方面,申诉方不能自己单方面决定其他成员违反了有关义务、造成损害,不能自己决定报复措施,被诉方享有受该机制保护的权利,在执行裁决和建议的合理期限内以及中止减让的范围没有确定之前,申诉方不得采取报复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成员的立法与世贸规则相抵触,就可能被认定为违背世贸规则而最终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并不违反国家主权原则,因为是否参加世贸组织是主权国家(以及单独关税区)自主选择决定的。

三、“入世”与我国立法的因应措施

(一)与世贸规则衔接同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入世”后,既要享有应有的权利,也要履行应承担的义务,体现权利义务的平衡与统一。入世对我国的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我国法律法规如何与世贸规则靠拢、或者说是衔接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凡是不抱偏见的公正人士都会承认的。二十年来,我国制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逐步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由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过渡时期的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现行法律法规与世贸规则之间还有某些差距也是客观事实。“入世”就要全面研究范围广泛的世贸规则,结合我国做出的承诺,对国内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措施,履行我们承担的遵守世贸规则、国内法律法规与世贸规则衔接的义务。

实际上,根据世贸规则采取相应的立法措施,是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目标相一致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我国法律制度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入世”后世贸规则对我国法律建设将起到促进的作用。即使不入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也要借鉴世贸规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我国立法工作需要采取的措施考虑到世贸规则对成员的要求,考虑到我国法律的现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需要在立法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说来,“入世”前后我国法律法规将会经历立、改、废三种情况。

“立”,就是制订一些世贸规则所要求或允许的、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新的法律法规。世贸规则要求制定的法律必须制定。无论是透明度、通知还是与规则的一致,都需要首先存在相应的国内立法。印度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被争端解决机构裁定违反了有关义务。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世贸规则调整的事项,在许多方面我国都没有相应的立法,自然也谈不到权益的保护。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保障措施法、电信法以及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等等,都需要考虑提上全国人大的立法日程。

“改”,即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中不符合世贸规则的一些内容,或者补充规定不充分的内容。

这部分数量很大,涉及许多部门。需要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 下,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进行修订。既要慎重研究,又要抓紧时间。也可以考虑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对于明显违反世贸规则的,一律修改。例如,涉及到进口数量限制(限额和许可证)、贸易平衡要求、外汇平衡要求、当地成份要求、优先购买国产品等,都要适当修订。关税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外商投资立法等等,都要参照世贸规则、结合我国承诺加以修订。印度尼西亚对汽车工业采取的措施涉及到当地成份要求,就曾被裁决与有关规则不符。

“废”,就是废除那些不符合世贸规则的规定。首先,“内部文件”要废除,不能作为法律依据。过去清理过内部文件,但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内部文件有待清理。一些因时过境迁而不再适用的法规也要明令废止。

应该看到,中国的立法修订工作是艰巨的,除了上述的工作量大、范围广外,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因素,某些成员对我国实施世贸规则的态度、决心和力度持怀疑态度。有些对我“入世”后的政策、法律及实践,很可能挖空心思,伺机找碴,不排除通 过争端解决机制寻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在法律方面,还是思想方面。

(三)法律的修改、制定应尽可能维护我国利益

世贸规则在要求成员制定相关立法的同时,也给予成员相应的权利和立法空间。我国“入世”要行使应有的权利,运用于我有利的立法空间。除了利用例外条款外,还可以制定、实施世贸规则允许成员保护国内产业的措施。例如,人们常常谈到的最惠国待遇就有利于我国建立多边的长期稳定的对外经贸关系。世贸规则中的“保障条款”的规定和《保障措施协议》是我国“入世”后的“安全阀”,对于保障我们的经济安全,将非常重要,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能够具体实施。在补贴问题上,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则对国内产业提供补贴,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外国向我国出口的受补贴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面对外国产品的低价倾销,我们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依据世贸规则采取的救济措施。反垄断法也应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服务贸易总协定》第8条明确提到了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的问题。一 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会严重妨碍竞争,几家企业瓜分市场或约定限价(price fixing)控制市场也属于反垄断法的范围。

目前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还不能调整类似的问题。

总之,承担的义务要履行,享有的权利要用足,于我有利的立法空间要及时填充和使用。

(四)其他相关问题

中国入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需要深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入世后世贸规则是否能够在我国法院等执法机构直接适用?当世贸规则与我国法律法规有抵触时优先适用哪一个?这涉及到国际条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在这方面一直不明确。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对这一问题加以规定。争端解决机构认为,即使在宪法规定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的国家,该适用的主体也仅限于法院。(阿根廷对鞋类及服装品采取措施案。)在我国,全国人大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就现在来看,一些发达国家都没有采取世 贸规则优先国内法适用的做法,如美国的乌拉圭回合协议法。这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国内法。

有些问题很复杂,要深入研究。如国民待遇义务问题,在不同的协议中其义务的性质是不同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民待遇作为成员经谈判而承担的义务,而不是必须遵守的一般义务;同时即使是一般义务的情况下,也允许国民待遇的例外。《199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规定了义务(包括国民待遇义务)的一般例外。我们应深入研究分析这些复杂情况,适当运用于我国法律法规中以维护我国的权益。

最后,还需要提到,运用世贸规则实施条款也是“入世”后我国的权利。通过透明度和通知机制,我们有权了解其他成员的政策、法律以及其运作实践。我国也有权参加对其他成员的评审,启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经贸纠纷。对某些成员对我国采取歧视待遇或其他违反世贸规则的做法,世贸组织制度提供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解决途径。与主要依据实力进行双边谈判的渠道相比,世贸组织 的多边制度对维护我国合法权益显然更为有利。

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5

1.SSL协议提供的服务主要有

(1)用户和服务器的合法性认证;

(2)加密数据以隐藏被传送的数据;(3)维护数据的完整性,2.SSL协议的工作流程

(1)接通阶段:客户通过网络向服务商发送连接信息,服务商回应;

(2)密码交换阶段:客户与服务器之间交换双方认可的密码,一般选用RSA密码算法,也有的选用Diffie-Hellmanf和Fortezza-KEA密码算法;

(3)会谈密码阶段:客户根据收到的服务器响应信息,产生一个主密钥,并用服务器的公开密钥加密后传给服务器;

(4)检验阶段:服务器恢复该主密钥,并返回给客户一个用主密钥认证的信息,以此让客户认证服务器。

(5)客户认证阶段:服务器通过数字签名验证客户的可信度;

(6)结束阶段,客户与服务商之间相互交换结束的信息。

3.SSL协议的缺点

(1)客户的信息先到商家,让商家阅读,这样,客户资料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

(2)SSL只能保证资料信息传递的安全,而传递过程是否有人截取就无法保证了。所以,SSL并没有实现电子支付所要求的保密性、完整性,而且多方互相认证也是很困难的。

4.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交易不同,因为有商户参加,形成客户――商家――银行,两次点对点的SSL连接。客户,商家,银行,都必须具证书,两次点对点的双向认证。

第三张SET 概念: SET协议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公司于1997年5月联合推出的规范。SET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商家和银行之间通过信用卡支付的交易而设计的,以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商户及持卡人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SET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公开密钥加密、电子数字签名、电子信封、电子安全证书等。

1。SET支付系统的组成

SET支付系统主要由持卡人、商家、发卡行、收单行、支付网关、认证中心等六个部分组成。对应地,基于SET协议的网上购物系统至少包括电子钱包软件、商家软件、支付网关软件和签发证书软件。

2。SET安全协议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务

(1)保证客户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确保商家和客户交易行为的不可否认性:

(3)确保商家和客户的合法性:

3。SET协议的缺点

(1)只能建立两点之间的安全连线,所以顾客只能把付款信息先发送到商家,再由商家转发到银行,而且只能保证连接通道是安全的而没有其他保证。

(2)不能保证商家会私自保留或盗用他的付款信息。

4.SET的工作流程

①消费者在互联网选所要购买的物品,并在计算机上输入订货单

②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器与有关商家联系,商家作出应答,告诉消费者所填订货单的货物单价、应付款数、交货方式等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变化

③消费者选择付款方式,确认订单,签发付款指令,此时SET开始介入 ④在SET中,消费者必须对订单和付款指令进行数字签名,同时利用双重签名技术保证商家看不到消费者的足球新闻账号信息

⑤商家接受订单后,向消费者所在银行请求支付认可,信息通过支付网关到收单银行,再到电子货币发行公司确认,批准交易后,返回确认信息给商家

⑥商家发送订单确认信息给消费者,消费者端软件可记录交易日志,以备查询

⑦商家发送货物或提供服务,并通知收单银行将钱从消费者的账号转移到商店账号,或通知发卡银行请求支付。

第四张:SSL与SET协议的比较

(1)在认证要求方面,早期的SSL并没有提供商家身份认证机制,不能实现多方认证;而SET的安全要求较高,所有参与SET交易的成员都必须申请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识别。

(2)在安全性方面,SET协议规范了整个商务活动的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商务性、服务性、协调性和集成性。而SSL只对持卡人与商店端的信息交换进行加密保护,可以看作是用于传输的那部分的技术规范。从电子商务特性来看,它并不具备商务性、服务性、协调性和集成性。因此SET的安全性比SSL高。

(3)在网络层协议位置方面,SSL是基于传输层的通用安全协议,而SET位于应用层,对网络上其他各层也有涉及。

(4)在应用领域方面,SSL主要是和Web应用一起工作,而SET是为信用卡交易提供安全,但如果电子商务应用是一个涉及多方交易的过程,则使用SET更安全、更通用些。

总结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 篇6

灿洪 [日期:2006-10-15] [字体:大 中 小] 【适合年级】高一年级 【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教材分析】

广东省编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第1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信息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水平。【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全面介绍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同学们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2、初步了解信息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讨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研究问题能力。【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学习内容】

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教材中关于信息安全问题的五个案例分析,并从中提及相关信息道德和法律问题;

2、讨论并完成表6-1 信息安全相关案例分析表;

3、根据第四章信息发布所学内容,学生自己完成发布分析表;

4、学生总结信息安全问题;

5、在线课堂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6、网络论坛交流活动,讨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信息安全及相关信息道德问题。【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信息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水平。【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问题。【教学策略】

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主导。以Wquestion、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与Internet相连,带音响设备);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3、web服务器(支持ASP);

4、信息技术教学网(平台);

5、FTP服务器软件及客户端软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详细的教案;

2、“在线课堂”网络教学课件与powerpoint课件;

3、架好FTP服务器软件及ASP支持的网络论坛。【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第六章书。【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特色】

1、Wquestion教学法,“在线课堂”提供大量素材及课堂练习。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合作完成相关分析表,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3、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研究问题能力。【教学后记】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标,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1、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7

1 自底向上语法分析

自底向上语法分析,也称移进-归约分析,指从给定的输入符号串w出发,试图将其归约为文法的开始符号。其实现思想是对输入符号串自左向右进行扫描,并将输入符逐个移入一个后进先出栈中,边移入边分析,一旦栈顶符号串形成某个句型的句柄或可归约串时,就用该产生式的左部非终结符代替相应右部的文法符号串,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归约到栈中只剩下文法的开始符号时为分析成功。

在自底向上的分析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句柄的识别问题,即每次规约时按当前句型的句柄进行规约。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主要有优先分析法和LR分析法。下面以两种分析法为例求解句型的句柄及可归约串问题。

2 优先分析法

优先分析法可分为简单优先分析法和算符优先分析法。简单优先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一个文法按一定原则求出该文法所有符号即包括终结符和非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按照这种优先关系确定归约过程的句柄,其归约过程是一种规范归约。

算符优先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只规定算符之间的优先关系,不考虑非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在归约过程中只要找到可归约串就归约,并不考虑归约到哪个非终结符名,其归约过程不是归范归约。

2.1 简单优先分析法中的句柄

简单优先分析法的分析算法:

先根据已知优先文法构造相应优先关系矩阵,并将文法的产生式保存,设置符号栈S:

1)将输入符号串a1a2an#依次逐个存入符号栈S中,直到遇到栈顶符号ai的优先性大于下一个待输入符号aj时,停止进栈;

2)以栈顶当前符号ai为句柄尾,由此向左在栈中找句柄的头符号ak,即找到ak-1的优先性小于ak为止;

3)由句柄akai在文法的产生式中查找右部为akai的产生式,若找到则用相应左部代替句柄,若找不到则为出错,此时可断定输入串不是该文法的句子;

4)重复上述三步直到归约完输入符号串,栈中只剩文法的开始符号为止。

例:已知文法G[S]:(1)S→b Ab(2)A→(B|a(3)B→Aa)

其简单优先关系矩阵如下图所示:

对符号串#b(aa)b#的移进-归约分析过程中,根据算法及优先关系表求得归约的句柄依次分别为:aa、AAaa))、((BB、bb AAbb。

简单优先分析法中句柄的求解过程是每次察看句型中相邻的两个符号,通过两个符号的优先关系判定出前一个符号是句柄的尾。然后,再反向找出句柄的头。如下图所示:

图中U即为移进-归约分析过程中当前句型的句柄。

2.2 算符优先分析法中的句柄

自底向上的算符优先分析法,也称自左向右归约。由于算符优先分析法不考虑非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在归约过程中只要找到可归约串就归约,并不考虑归约到哪个非终结符名,因此算符优先分析过程中的句柄是一个最左素短语的求解过程。对一文法来说,需先求得句型的所有素短语,处于句型最左边的素短语即算符优先分析的句柄。一个算符优先文法的最左素短语形式为NiaiNi+1ai+1…ajNj+1,符号的优先关系应满足:ai-1<ai;ai=ai+1=…=aj;aj>aj+1。

使用算符优先分析法的规约过程与规范归约是不同的,以文法G[E]为例,

如果对输入串#i+i#进行规范归约分析过程需要12步,然而使用算符优先归约时只需要7步,分析过程中形成的归约串只有三个:i、i、E+E。原因是算符优先分析中去掉了单非终结符归约,其归约过程是一种快速归约过程。

3 LR分析法

LR分析法是一种能根据当前分析栈中的符号串和向右顺序查看输入串的k个(k≥0)符号就可以唯一地确定分析器的动作是移进还是归约和用哪个产生式归约,因而也就能唯一地确定句柄。LR分析法是规范推导的逆过程,是一种规范归约。

LR分析过程:将文法的终结符和非终结符都看成有穷自动机的输入符号,每次把一个符号进栈看成已识别过了该符号,同时状态进行转换,当识别到可归前缀时,相当于在栈中形成句柄,认为达到了识别句柄的终态。

LR分析器的关键部分是分析表的构造。LR分析表是LR分析器的核心部分,是总控程序的依据。一张LR分析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动作”(ACTION)表,表示当前状态下所面临输入符应做的动作是移进、归约、接受或出错。另一部分是“状态转换”(GOTO)表,表示在当前状态下面临文法的输入符号时应转向的下一个状态。

对一个文法构造了它的LR分析表后就可以在LR分析器的总控程序控制下对输入串进行分析,即根据输入串的当前符号和分析栈的栈顶状态查找分析表应采取的动作,对状态栈和符号栈进行相应的操作即移进、归约、接受或报错。

LR分析法中的归约过程:

当在栈顶形成句柄为β时,则用β归约为相应的非终结符A,即当文法中有A→β的产生式,而β的长度为γ,则从状态栈和文法符号栈中自顶向下去掉γ个符号。并把A移入文法符号栈内,再把满足Sj=GOTO[Sm-γ,A]的状态移进状态栈,当归约到文法符号栈中只剩文法的开始符号S时,并且输入符号串已结束即当前输入符是‘#’,则为分析成功。

例:已知文法G[S]:(1)S→AB(2)A→a Ba(3)A→ε(4)B→b Ab(5)B→ε

求得SLR(1)分析表如下图:

对符号串#baab#分析过程中,归约过程中求得的句柄依次为:εε、εε、aa BBaa、bb AAbb、AABB。

4 结束语

在编译程序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句柄的识别问题。简单优先分析法其归约过程是一种规范归约,准确、归范、但分析效率较低,实际使用价值不大。算符优先分析法其归约过程不是归范归约,但分析速度快、简单、直观,特别适于用手工方式来实现,很多编译程序都使用算符优先法分析表达式。LR分析法分析速度快,能准确、及时地指出输入串的语法错误及出错位置,比自底向上优先分析法对文法的限制要少得多,对大多数用无二义性的上下文无关文法描述的语言都可以用LR分析器予以识别。

摘要:语法分析是编译程序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检查词法分析器输出的单词序列是否是源语言中的句子。该文以编译程序自底向上语法分析为主线,探讨自底向上语法分析归约中的句柄求解问题,希望对编译原理的课程教学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编译器,自底向上语法分析,句柄,栈,归约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姜守旭.编译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素琴,吕映芝.编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昱,陈意云.编译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陈火旺,蒋伟进.编译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依法治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8

一、调研分析的基本思路

学者对依法治校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笔者认为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其最高境界在于使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与正义。将依法治校落实到学校管理中,我们就必须运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的学校管理体系,运用法律的基本思维理念来追求程序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提高主体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对依法治校进行铺垫和纠偏,从而追求学校管理的实质正义的实现,保障依法治校在学校管理中的正确实施。

基于此种考虑,我们的调研分析主要围绕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程序正义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实现、实质正义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实现等方面展开。在调研过程中,随机对119位中小学管理者进行了调研,其中市区学校30所,县城学校45所,农村学校44所。

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分析

1、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积极意义

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法人化,学校的法人化对学校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对学校管理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使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回复正常;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2、学校法人化的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对学校法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九条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应以法人名义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

3、学校法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

既然是法人,不管是事业单位法人,还是民办非企业法人,均要按照法人制度之相关规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笔者的调研,对于学校的法人资格,学校管理者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为:法人分类不合理,如公办学校要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民办学校要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法人的行政色彩浓厚,不同的学校要套用不同的行政级别;法人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学校的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以校长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在校长负责制体系下,校长只对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在法人内部缺乏能够制约校长权力的机构,职代会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当然,学校法人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立法有关系,我国目前民法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四类,学校法人属于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属于中国独有的一个法人类型。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划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实质上行使公权力的事业单位法人,如中国证监会等;基本上已经企业化的事业单位法人,如文化出版机构等;仍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法人,如各级各类学校等。我国法人立法的不完善导致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不明、治理结构不完善。笔者认为,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立法应当先行,应当借鉴国外法学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民事立法进行完善。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法人基本上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有不同的制度构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社团法人以人为基础,有自己的组织成员,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没有法人成员;社团法人设立人在法人成立时就成为其成员,并享有社员权,财团法人设立人于法人成立时与法人相脱离;社团法人有自己的意思机关,财团法人没有自己的意思机关;社团法人可以是为了营利,也可以是为了公益,因此,社团法人可分为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财团法人只能是为了公益,只能是公益法人。不管是社团法人还是财团法人,都有一套完整的、严谨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在公司法人中,形成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监事会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监事会三者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表达其意思的权力,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目前在我国不宜采用财团法人制度,其一,我国民众对财团法人比较陌生;其二,我国长期采用事业单位法人,如果贸然改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所以,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我们可以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重塑,按照财团法人的治理结构来重塑财团法人。在财团法人里,执行财团法人设立人意思的重要机构是理事会。学校法人虽然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可以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功的经验,构建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各有侧重、创出特色的策略。如,我国学校法人的理事会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代表(主要出资者)、地方知名人士、教育专家、学校教职工代表构成。监督机构可以考虑由改造后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担当。

三、程序正义的实现问题分析

程序正义是对依法治校的制度层面的理解,它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与实体正义相比,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它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在程序正义方面,章程、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法治校在程序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章程存在缺陷、规毒制度的制定与实现不符合法治理念。

1章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制定学校章程是《教育法》的规定,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依法规范管理和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它是学校规范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规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是维护学校及学校中各法律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是保障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需要。

章程是法律规定的学校法人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对学校法人的章程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章程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调查情况可知,作为法人制度构建非常重要一环的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还很不完备,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

2规章制度不符合法治理念

程序正义要求我们在依法治校时首先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公之于众,并严格按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目前的依法治校在追求程序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程序正义而言,距离依法治校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就静态的规章制度而言,仍然有9%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如果考虑受调查者的折衷思维(倾向于选择基本完备),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比率可能会更高。就规章制度的制定而言,30%的学校是中层参与制定,10%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由领导制定的,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至于在内部行政处分时,给受管理者以救济途径就更不理想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依法治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实质正义的实现问题分析

程序正义是对实质正义的保障,但是实质正义的实现,最终要依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法律素养。特别是在我们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领导的封建特权思想还比较严重、我国的人治文化还很浓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对实质正义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主体法律意识存在欠缺

“法治的本质是‘民治而不是‘治民”,法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要求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树立依法、依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任何人任何行为在制度约束之下的观念。消灭“制度不管人”,“人不问制度”的法律虚无现象,摒弃“权大于法”的人治思想。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者规章制度存在缺陷时,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问题的正确处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管理者的依法治校意识存在偏差。

首先,在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方面,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运用法律思维的理念来管理学校,在学校管理中真正直接用到法律的地方很有限,但是有36%的受调查者选择“用法律来管理学校”。甚至还有5%的受调查者认为依法治校就是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

其次,在依法治校与学校管理的关系方面,依法治校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环节,选择这一答案的只有31%,甚至还有3%的管理者认为依法治校与学校管理没有关系。

第三,在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知识的学习方面,36%的受调查者“经常学习”,44%的受调查者“偶尔学习”,20%的受调查者“需要用时再去学习”。管理者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不够主动。在组织教师学习方面(多选),经常组织的占33%,聘请专家讲座的占41%,自学的占70%,聘请专家讲座和自学是主要学习方式。但是聘请专家讲座受到讲座内容和次数的限制,采取自学的方式又容易放任自流,这也是我国普法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2普法教育重形式、轻实质

我们的教育普法已经进入到五五普法阶段,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依法治校方面表面文章做得多,宣传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地方少,普法效果不够理想。在调查者反馈的问卷中,有许多校长建议普及法律常识,这说明我们教育普法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上述分析有可能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反映依法治校的真实情况,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的问题对下一步的依法治校工作应当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段茹宏,依法治校的实质与最高境界,教学与管理,2006(1)

[2]景朝阳,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改革的五大法律问题,检察日报,2005-11-28

[3]王韧农,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思考,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党员外出活动申请报告下一篇:再融资审核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