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2024-12-25

广告学现状与问题分析(通用8篇)

广告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1

广告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摘要】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已是遍地开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然而在这比比皆是的广告中,虚假广告也随处可见,让消费者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与广告相关的法规出台了很多,却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尴尬,面对层出不穷的违法广告,社会在呼吁:广告法规,你何时对媒体动真的?

【关键词】广告管理体质 现状 存在问题

一、我国广告管理体制现状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保证广告界秩序的正常运行,保证广告业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健全广告管理体制。我国广告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一)、广告监管体制

1.形成多层次的法制体制。有基本法(《广告法》)、地方性规定、行业规章、政策性文件等等;

2.从法律内容看,已基本构成广而全的法制体系。形成了商业广告为主体,兼融社会类、公共类广告的多方位调整对象,从多方面对广告进行规范;

3.从法律性质看,已基本形成多角度的法制体系,包括程序性规定(《户外广告管理登记》)、限制性规定(《酒类广告管理办法》)、政策性规定(《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

不同的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行为作出规定,形成竞合关系。所有涉及广告管理的,均应首先适用《广告法》,这是在广告管理活动中应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发成立的民间行业组织,通过自行制定的广告行业自律章程、制度、工作守则、职责公约和会员守则等,对自身从事的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和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要求。

中国广告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经民政部批准登记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广告行业组织,其办事机构是国家工商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广告协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广告行业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监督。

(三)、社会监督

广告的社会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消费者对虚假违法广告向广告监管机关或者消费者保护组织投诉举报;其二,新闻媒体对虚假违法广告的舆论监督;其三,社会公众监督。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主要是揭露曝光虚假违法广告,把违法广告的伎俩和意图公之于众,对虚假违法广告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然而,由于体制的问题,中国消费者保护组织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的威力。作为广告发布者的新闻媒体往往为了自身利益,对虚假违法广告不仅视而不见,甚至串行合谋,置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于不顾,更放弃了对广告活动的监督之责。再加上,中国公民的消费维权意识不够强。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广告的社会监督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广告监管体系中,工商行政机关既是广告监管的主导机关,又担负着指导广告行业发展的职责。与行政力量在广告监管中的强势地位和作用相比,我国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明显薄弱。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广告协会,作为社会监督组织的消费者协会和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消费者和公民,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

二、广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广告管理体制简言之就是对广告业进行管理的体系与制度,进一步讲就是指对广告业进行管理的主体层次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原则、方法等。综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度对广告业管理的主体层次不外乎三层,即国家对广告业的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对广告业的管理以及社会群众性监督组织对广告业的管理。广告行政管理是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利用政权的力量对广告事务进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行业自律是广告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对本行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旨在协调本行业自身内部矛盾.促进本行业发展;社会群众性监督管理,则是全社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形成对广告业的广泛群众监督,旨在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我国广告业的管理体系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构架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

(一)就整个管理体系而言,各环节力量分布不平衡.配合性差

尽管我国广告管理具备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个层次,但在我国广告管理实践中.后两者发挥的作用甚微。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广告管理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而且主要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的。这种单一管理体制给广告业管理带来如下弊端:

1、管理效率低下。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广告经营单位已达7万多户.专业广告公司4万多家.从业人员64万多人。而我国的广告专管人员只有几千人,这与庞大的管理对象是很不相称的。广告管理部门对广告业事务的处理不免挂一漏万,对整个广告业的质量和发展问题顾及甚少。因此,其管理显得无力度,也难深人。再加之一些地方基层工商所的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使管理工作更难以铺开。

2、灵活性差。我国是一个拥有近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幅员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质与民族风情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广告本身不仅是一种经济事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就使得广告在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各自不同的特色。在一些地方是禁止的现象,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是允许的。这就要求广告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因地制宜。但是由于我们管理体制的单一性使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决策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法规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作为执行部门其管理主要是依据决策部门的文件,这种上令下行的必然结果导致管理古板,缺乏灵活性。

(二)广告行政管理的力度不够

就广告行政主管部门自身而言.在处理违法案件时,没有力度.也使管理显得脆弱,缺乏权威性,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方面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缺乏必要的手段。一些广告违法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广告主管部门而言,缺乏必要手段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我们管理部门对违法者有罚款的权利,但没有冻结其银行存款权,这就使违法者有可能有机会抽逃非法款项,化整为零.使处罚难以实现,这样管理就难奏效。

2、与其它部门的权力交叉问题。尽管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实现了省以下垂直.但工商工作仍不能完全脱离地方政府的约束,而且还要处理好与同级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使许多地方工商机关履行职权时独立性差,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不正当干预。在我国财政包干的分灶体制下,许多地方政府缺乏全局观念,为本地区经济利益.大量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在流通环节,一方面限制外地商品在本地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又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推销本地劣质商品,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许.致使工商机关处于两难境地。第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配合不力。广告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连接各个部门的纽带,广告业的正常发展需要许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管理。但目前在广告管理过程中,其它行政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甚至干涉工商部门的工作,致使工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业务繁重.效果不佳。比如对户外广告的管理,需要城建、卫生、环保、变通等部门与工商机关共同参与管理,分工协作。其中工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广告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至于设置位置、卫生状况等则应当是其它部门的职责。但在许多地方工商部对这些琐碎的工作必须一揽无余,致使出现了卫生大检查时,工商部门全体出动打扫卫生的场面。

另外.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庇护下属单位的违法行为,使工商部门无法开展正常工作。一些大的新闻媒介单位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赫位置.使工商部门在处理其广告事宜时不得不慎之又慎。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新闻单位的权利在无形地膨胀。于是出现了在经济纠纷中受害人屡屡求助于新闻单位的怪事.其中包括许多虚假广告的受害人。这一方面说明了工商部门广告管理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政企、政

事不分的现象仍很严重。作为广告经营单位的新闻单位无论位置如何优越,都应当无条件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应配合工商部门开展好广告审查工作以及广告宣传工作。

(三)行业自律组织不成熟

广告业自律是指广告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对本行业成员的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的行为。行业自律组织一般是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最典型的是行会组织。我国最主要的广告业自律组织是中国广告协会以及地方广告协会;专业广告协会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广告业自律组织不是在该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就中国广告协会和地方广告协会而言,目前实质上是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工商局的一个附属部门。广告协会的工作只是工商机关广告管理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其职责是非常不明确的,独立性差。它缺乏行业自律组织天然的特质。所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有效的广告业自律组织,广告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徒有虚名。

(四)缺乏广泛的社会监督力量

社会各界对广告业及其有关经营活动的监督均可称之为对广告的社会监督管理。在我国发挥这方面作用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但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职责是非常广泛的,它不是广告业专门的监督组织。因此它和广告主管部门的具体广告管理工作缺乏密切配合.在对广告业的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从这方面讲.我国也没有真正有效的广告社会监督组织。

【参考文献】

1.苗杰 现代广告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2-2016年中国平面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潜力研究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中商经济研究院 2012(3)

3.郭晓云 中国广告业的管理制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郭晓云 甘肃省广告管理的规章制度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2)

广告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2

微博 (MicroBlog) , 即微型博客, 指在140字的范围内, 通过Web、手机客户端、IM及时通讯软件 (包括QQ、MSN……) 等网络设备发表简短的文字以达成抒发心情、谈论实事等目的, 并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2006年Twitter (推特) 这一微型博客先驱在美国的走红使中国各门户网站看到了希望。2009年8月, 国内知名网站新浪网开始内测, 并在之后仅用了66天注册用户就突破了100万大关。新浪网于2011年8月份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中显示其微博用户已经突破2亿, 再加上腾讯、搜狐等国内其他门户网站的微博及饭否等独立微博, 中国微博用户注册量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一、微博广告发展现状

随着微博自身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全民化”的发展态势, 商家们从中寻找到新的商机, 微博也成为了一个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平台, 微博广告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微博广告, 即在微博信息中有目的的发布产品和品牌的推广信息,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促进销售。微博广告可以是个人行为、企业行为, 也可以聘请专门的广告团队进行打造。根据目前微博广告的发展现状, 可以大致将微博广告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 通过微博中介平台转发广告微博。自微博摆脱“少数人的享受工具”之名成为 “今天你微博了吗”的大众资源之后, 微博广告的发展也开始来势汹汹。目前, 网上已经存在专门为广告主和微博用户牵头拉线的微博中介平台, 号称“中国最大的微博营销平台”的“微传播”网站就是其中之一,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告主提供发布信息的渠道, 同时为想要通过微博赚钱的用户提供广告来源, 从而在广告主的“悬赏金”中抽取提成以维持盈利。

(二) 利用微博名人资源进行商业营销。广告主自身通过关注名人、向名人发私信、@名人微博等方式联系名人, 以一定的报酬换取名人转发含广告内容的微博, 以实现更大的传播范围, 扩大企业影响力, 并对积极参与者进行抽奖等奖励措施。著名编剧石康在自己微博上爆料, 其微博是付费微博, 2元/字, 且大多数明星也如此, 一条广告微博按100字计算, 其转发一条微博至少也能赚两千余元, 这也成为很多明星对转发广告微博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三) 企业自己开设微博, 发布有趣的内容, 吸引博友主动转发。新浪微博专门开设了“企业版”, 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捷的与目标用户相互沟通, 提升营销效果, 挖掘更多商业机会。著名购物网站麦考林就开通了企业的新浪微博, 时常发布最新的商品广告及折扣信息, 并用抽奖的方式吸引网友们的参与。

(四) 微博隐性广告。这种广告行为并非其发布者主动意愿, 而是微博自身的内容对广大网友产生了吸引力, 其中提及的商品等被大家所认可, 很多网友会通过私信、评论等方式寻问购买途径、商品价格等, 从而间接地成为一种广告。例如新浪上人气比较高的“零食主义控”等, 就经常在微博中发布各种零食图片, 其评论栏里常常会看到不少心动的网友询问购买地点。这种微博无疑为提高商品人气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微博广告的传播效果分析

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种, 其衍生物微博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大众传播效果, 那么微博广告的大众传播效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伊里调查”中显示,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微博广告传播过程中, 发布广告的用户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尤其是明星和草根微博达人, 他们有着庞大的粉丝基础, 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粉丝们的选择, 他们在发布含广告内容微博的同时, 为网民们提供广告信息, 并对其选择施加影响。

(二) 微博广告的“议程设置”效果。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互联网衍生物的微博广告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微博广告的发布和广告信息的传达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1.感知、重视与判断。

微博广告通过多次的发布与转发, 将广告内容带入受众的视线内, 使受众感知到广告内容的存在, 再通过对某一广告或产品的功能的突出强调, 使受众对该产品的某一性能产生重视感, 对不同产品或不同性能报道的重视程度不同, 会左右消费者对不同产品进行排序, 择优而购。

2.提供“公共议题”平台。

微博广告为有共同喜好的网友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 同时也为广告主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等功能探讨喜欢的产品, 也可以通过转发广告内容让更多的人关注该产品, 提高微博广告传播范围, 使本是“个人议题”的广告信息上升成为被大家所共同关注、热议的“公共议题”。

3.舆论导向影响传播效果。

作为舆论导向第一个阶段的“议程设置”, 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微博广告主投放大量的广告到微博中, 转发者和用户在有选择地转发和浏览感兴趣的广告时, 也会将注意力停留在那些出现频率极高的广告上, 尤其是多次被名人和草根达人转发的广告微博。

(三) 微博广告中的“沉默的螺旋”。

一个微博用户的账号会同时关注很多其他人的微博, 当所关注的大多数微博用户都转发同一条微博广告时, 人们就会好奇它的具体内容;而当大多数人在同一条微博广告中给予好评, 相信不少人也会相信该产品的性能。这一过程中, 微博广告主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 微博用户被来自周围的意见环境所影响, 导致不少人选择跟所处群体中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产生“共鸣效果”和“累积效果”, 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沉默的螺旋”效果。

三、微博广告面临的问题及补救措施

微博入门的低门槛和操作的便捷性为广告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作为新兴的广告传播方式, 微博拉近了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并能够及时迅速地传播企业的最新广告信息。近两年, 微博广告在我国迅速发展, 三家大型门户网站 (新浪、腾讯、网易) 的微博广告都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 其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大量买卖“僵尸粉”。

在微博广告日趋走红网络的今天, 拥有大量的粉丝是每一个微博用户所想要的。微博用户在转发含广告内容的微博时, 其自身粉丝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所赚取的利润, 拥有千万粉丝量的明星转发微博广告可以按字计费, 而粉丝量低于1, 000的普通用户每条的转发费仅仅为几角到几元不等, 如此大的悬殊使得不少用户开始倒卖“僵尸粉”, 他们专门利用系统自动批量注册的粉丝, 即“僵尸粉”。淘宝上就曾出现此类倒卖“僵尸粉”的人, 只需30元就可以立即拥有10, 000的粉丝量。这些粉丝不会参与发表状态、评论、转发等微博日常活动, 只是一种名存实亡“僵尸式”存在。“僵尸粉”的大量存在将会导致微博广告市场的混乱, 广告主的既得利益会受到直接影响, 其花钱后的传播效果相较于预期也会大打折扣。据悉, 新浪微博目前已成立了专门的团队, 对各种恶意注册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并且开始屏蔽“僵尸粉”。

(二) 虚假广告、骗子信息泛滥。

微博注册用户鱼龙混杂, 投放微博广告的用户不仅仅有正规的厂商, 也有个别恶意传播者借此平台散发虚假广告蛊惑消费者。笔者的微博就曾多次被陌生账号“@”、评论、转发, 同时伴以“【公告】:你的账号已成为新浪微博一年庆幸运用户, 请登录:“【http://t.cn/adTsi3】索取”的评论文字, 链接的网址打开后就是一个欺骗性质的网站。 针对“牛皮癣”小广告、虚假信息在各大微博上开始泛滥, 新浪微博相继推出了“微博虚假活动曝光平台”、“微博不实信息曝光专区”、“微博违规公示平台”, 将治理重点定格在刷粉丝、发广告和发布虚假活动上面。

(三) 博主唯利是图。

微博广告为很多用户带来商机, 不少博主为赚取广告费而大量转发各类广告性质微博, 这些广告既包括了一般的商品广告, 也包括一些不正规的小广告, 甚至还会有含色情词汇的广告微博, 有的用户所有的博文均与广告有关, 这就破坏了微博秩序的和谐和微博广告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问题, 各大门户网站应该对用户的博文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筛查排除其中的不和谐因素, 严格限制微博用户每单位日内的广告转发条数, 对违规用户采取“禁止评论”、“禁止转发”等相应措施;对情节严重者, 可以采取“封号”的手段。

四、微博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

微博在发布广告和消费信息的同时, 也可以将购物融为一体。目前的微博广告形式多为简短的内容配图加淘宝网的网址链接, 用户若有意购买, 可以直接点击进入链接, 简化了购物的流程, 节省了挑选商品的时间。各门户网站可以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 开展“一站式”购物体验, 集浏览、选择、试穿、购买、付账、送货于一体, 将网络试穿系统引入微博, 用户在挑选到喜欢的商品之后只需将自己的照片传到微博指定网站上, 就可以看到本人试穿后的效果图, 真正做到不出家门就能购物的“一站式”消费享受。

微博这一新型的广告形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微博的竞争异常激烈, 各网站的微博都以免费的方式向公众开放, 这在阻挡微博商业化进程的同时, 也为公众和广告主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快捷、价格低廉的交流平台, 微博广告势必会成为一匹黑马在广告界占有一席天地。

参考文献

对网络广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篇3

【摘要】本文通过网络平台和微电影崛起的特点,分析网络广告的效果,简析广告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同时对微电影植入广告的利弊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網络广告;效果;微电影;媒体

网络广告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广告,以网络的巨大的实用功能为依托,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及的特点。1994年首次出现在美国一个网上杂志Hotwired上之后,就开始了它高速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它毕竟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其效果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希望。

一.网络广告的传播特点

1.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二次功效

这是网络广告区别于传统媒体广告的最大特点。网络广告一般以banner(横幅广告或旗帜广告)、按钮广告、插页广告等形式出现,这些广告一般以GIP、JPG或FLASH的格式建立图像或动画文件,放置在网页中,或者伴随用户打开的网页弹出新的广告窗口。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可能会被醒目的广告画面所吸引,此时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广告信息的传播,给用户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这时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会选择点击还是不点击这些广告,如果不点击,广告的效果就到此为止,如果用户一旦点击,将会进入广告主自己的页面中,这时广告主就不再受网页空间的限制,可以制作非常精美和全面的网页,将产品信息无限量地展示,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更有些广告主在自己的网页中已经放置了在线试用在线购买商品的电子商务服务,用户可以即时购买,这样网络广告完全利用了网络媒体的互动特点,充分达到了广告的目的。

2.覆盖范围广

因特网是无国界的,网络广告可以通过因特网覆盖全球,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快速联系,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广告角度看,作为广告媒体,其传播信息的范围越广,接触的人群越多,广告效应越大。从广告用户市场看,用户市场普及世界各个角落,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上网,都有可能一夜成为国际性公司。

3.信息量大

在因特网上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广告主可以提供您认为合适发布的广告信息和说明,而不必顾虑传统媒体上每分、每秒、每个版面增加昂贵的广告费用。可以说,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广告主能够不加限制的增加广告信息,这在传统媒体上是无法想象的。正如www.click.com的专栏作家Martin在其一篇专栏文章中所言:“消费者知道得越多,他们选择你的可能性就越大。”

4.网络广告是伴随着新科技而发展起来的

网络广告由于有先进的网络支撑,具有了传统媒体在文字、声音、画面、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方面的一切功能。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在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感受。

5.实时性与持久性的统一

网络媒体具有随时更改信息功能,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广告信息的改动,广告主可以24小时调整产品价格,商品信息,可以即时将最新的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并且网络媒体也可以长久保存广告信息。广告主建立起有关产品的网站,可以一直保留,随时等待消费者查询。从而实现了实时性与持久性的统一。

6.定位、投放精准

互联网是大众传播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站。除了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以外,其他网站基本上都是有特定的指向性,如女性网站、学校网站、人才网站等等。而门户网站的二级链接通常也是由一个个专业频道组成的,这就决定了网络广告的投放将会非常精确。这种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标市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广告受众的准确性上,上网是需要付费的,消费者浏览站点的时候,只会选择真正感兴趣的广告信息,所以网络广告信息到达受众方的准确性高。

二.网络广告与微电影植入广告实际效果分析

以上是网络广告特点分析的理想效果,而实际上网络广告的效果不管从统计数据还是从实际形态分析,现阶段是处于一种不太理想的状态。

1.从统计数据分析

从整个广告行业来看,网络广告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1988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各路广告主在网络上只投放了1700万元的广告费用,而同期中国市场的广告总额为537亿元,位列世界第9位。而根据互联网广告署(IAB)提供的数据,1998年互联网上广告总额25亿美元,中国的网络广告收入不足千分之一的份额。市场虽小,但网络广告集中程度却很高,排列前几名的大型网站一般要拿走60%以上的份额,仅搜狐一家就切走了1700万元的一半,宣称广告收入超过百万美元。①如此集中的广告投放,难以想象其效果会有多好。

除此之外,虽然每个网站都有很多网络广告发布,但实际上有不到1%的广告被点击,只有不到一半的广告会吸引人们的目光,还有很大一部分会影响网络用户的页面下载速度和浏览内容,引起用户反感。根据尼尔森(Nieison)和Net Rating关于网上广告的调查数据,人们上网点击广告的比率很小,家庭上网者平均只有0.41%的点击率,而公司上网者仅仅只有0.23%。另据调查,用户对上网的态度属于不常点击和不点击的占63.13%,认为网上广告将延长下载网页的时间;经常点击,并从中获得很多有益信息的仅占7.68%,①这使得本来基数不大的网民中,广告受众量大打折扣。

根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CNNIC)2002年1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网民有36.2%集中在18-24岁的人群,占了网民构成的最大比例:其次是25-30岁,占16.3%;18岁以下,15.3%。这几个年龄层次的人们大多数是大学生、高中生和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他们或是还没有经济来源,或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储备,属于购买力不强的年龄层。真正有购买力的年龄层次36-40岁、41-50岁只是分别占了8.2%和7.6%,②这也从用户的个人月收入情况得到证实,调查报告指出,网民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了23.6%;501-1000元的占25.3%,是最大比例;还有12.3%的网民无收入,而收入越高,在网民中占的比例就越小,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网民只占2.3%。③因此,网络广告所面对的大多是一些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要,但又都买不起的受众,即使他们对商品的印象或进一步引发点击,但最后能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却少而又少。

现实中,当被问到“是否愿意收到网络广告邮件作为选择物品或服务”时,往往有37.4%的人回答“不愿意”,可见网络广告的可信度确实不高。用户对网络广告最不满意的地方首先是“广告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占39.2%,然后是“广告出现的方式影响了网民正常的網上活动”,占31.3%,“广告数量太多”占12.2%③这说明目前网上广告的质量、数量和出现方式已引起网民的反感。网络广告制作比较容易,不需要特别技术,这就极有可能套上虚假面具,伤害广告的可信性,这是为什么真实性成为网络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2.从网络广告的形态分析

网络广告的效果不尽人意,这从其本身的形态也可见一斑。首先,网上大量的“哀求广告”的出现正反映了这个问题,在一些网站中可以看到网站的主人哀求访问者点击广告,以支持网站的发展。好心的访问者可能会点击,但很多访问者对这种哀求会置之不理,即使是有点击广告的人,也不是因为对其真正感兴趣,而是帮忙增加一个点击率而已,这种广告效果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另外,网络上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传统媒体的强制广告。网民一打开某个网页,往往就会有一个漂浮的广告标志跟鼠标飞来飞去,还会立即跳出另一个或多个广告窗口,慢腾腾地等待下载;当用户将向下拉动滚动条时,刚才静止不动地几个广告又跟着一起向下跑,总是出现在页面的下方,无法摆脱,这些广告似乎在说,你不点我就把你烦死。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性,使得广告受众具有了其它媒体所不能提供选择广告信息的主动性,同时相对于受众主动性的便是广告本身的被动性。虽然前面分析的广告的二次传播效果听起来十分诱人,但这也只是网络广告商一厢情愿而已,当广告主把广告投放到网站上之后,往往要等待访问者把它“拖”出来才能真正与受众见面,如果访问者不光顾你的网站,即使网站再精彩,网页上的广告也只会落得“养在深闺人未知”。而且越来越滥的网络广告也会破坏用户的第一印象,二次传播均成了无效传播。

对此,美国学者杰克·Z·西塞斯和林肯·布巴在《广告媒体企划》一书中对网络做了这样的分析:“使用因特网作广告问题之一,是许多人在网络中使用的方法。目前,因特网服务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很多使用认为这是一项工具,而不是一个娱乐项目。这个差别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广告导入媒体成为一个争论点。人们通常认为广告是他们娱乐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很少有人愿意在被视为个人工具的媒介中接受广告。”④因此,种种数据和分析都显示网络广告的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网络这种新媒体的特点,没有依照它的特点去进行适合它的广告制作。

3.微电影植入广告利弊分析

微电影市场的崛起,引来了多条相关产业链联动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个人加入微电影的阵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微电影自身发展的潜在问题和困境逐渐的凸显出来。从微电影的性质上看,它究竟是广告片还是电影艺术,从一开始就引发争议。目前能够看得到的有关微电影的界定,也是比较混乱,大多数定义一方面无法否认微电影作为电影门类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微电影的商业目的,甚至有些定义直接把微电影看成是竖立企业LOGO的载体,而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诞生就纠缠于艺术与广告之间的微电影,它与广告商业的联姻既是它快速崛起的资本保障,也可能成为遏止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是微电影先天的二元悖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微电影是借助于广告植入才得以登堂入室,渐成气候。但既贯之以“电影”之名,就说明它在本质上仍属于电影的一个品种,电影具有的艺术要素,在微电影中也是通用的。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植入频频出现在各类中外大片中,像《家有喜事2009》、《杜拉拉升职记》系列等,这些广告植入无论怎样尝试以“无缝对接”的形式嵌进影片,但仍能让观众一眼认出。2011年《变形金刚3》大规模植入中国品牌广告更是把这一行为推向新的高潮,引来一片哗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植入广告打乱了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影片的持续性与完整性,给观众带来极大反感,这种反感进一步使观众对影片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感受大打折扣。因此,电影人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并特显电影艺术本性的前提下,权衡它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亲疏远近,二者关系处理得当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反之亦然。如何让两者兼得,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方面要做到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审美与艺术享受;另一方面如何让微电影适当盈利,这是微电影今后发展的主要途径。因为微电影的播放平台都是免费对观众开放的,实施微电影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寻求广告商的赞助,如何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是微电影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三.网络广告如何提高效果

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广告也有成功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大众性、互动性的特点。任向晖的直复营销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网站“网络广告先锋”(wisecast.com)是一个专门卖广告的网站,用直复营销的方法进行广告发布。网站发布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网民通过注册、点击、填写问卷、收发E-mail来获得相应的点金,积累的点金可以兑换现金或奖品。网络开通一个月后,营业收入100万元,收支大体平衡。正如他自己所说:“网络广告的精髓是互动,消费者看了广告,我们也了解了消费者,我们甚至可以精确地区分出哪些消费者爱吃苹果哪些消费者爱吃橘子,哪些喜欢张惠妹哪些喜欢张信哲,我们可以建立丰富的用户数据库,把最合适的广告精确的投给最需要的人群,广告数字化后会有强大的力量。”另一个例子是用户认可程度较高的广告网站“双赢在线”(winwin2000.com.cn),双赢在线将广告与游戏巧妙结合,把大受欢迎的Bingo及Wingo游戏的最新技术移植到中国。它的广告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旗帜广告,Bingo游戏是通过9个广告标识的滚动来展示广告,而Wingo广告则通过受众不断翻看广告牌寻找相同的广告标识,然后配对,同时采用图、文、声、像并茂,既创造了用户对广告的高度聚集,又不会引起反感。从前面对广告效果的分析和两个成功的例子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广告的效果。

1.避免盲目在网站大量投放不合时宜的广告,而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来建立长期的消费者关系和忠实度。为了将消费者从陌生人转变为朋友再至忠诚的顾客,网络广告的创意必须从启动消费者的反映出发,建立与消费者的某种对话关系,并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和服务。电子邮件也可以方便地和每一个顾客取得联系。这个联系不能是生硬的宣传性质而是联络感情、提供服务的方式,这样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2.网络广告要突出广告主对消费者的服务。在网络媒体,服务应是第一位的。因为在网络上作广告与传统媒体相比费用低廉,而用户却要付出一部分上网费用,如果没有服务为本、回报顾客的理念,而光是狂轰滥炸,只会有反效果。因此,最好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上体现一定的服务和让利,而不只是引起好奇。

3.建立专门的广告网站。这类类似于报纸上的分类广告,把一个类别的广告集中起来,网民需要那方面的信息就浏览那一类的广告。这充分利用了网络带给人们的主动性,而且方便了网民寻找信息的过程。这类广告网站也可以和资讯类网站相融合,而不单独存在。

广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网络媒体有自己的传播信息方式,网络时代有自己的广告理念,传统的广告策略不一定适应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广告从业人员需要在了解网络特点的基础上制作广告,这样才能提高其效果。

注释

①.《新媒介与网络广告》,陶丹、张浩达著,科学出版社,P137

②.www.cnnic.com,《第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③《广告媒体企划》,杰克·Z·西塞斯,林肯·布巴著,企业管理出版社,P48

④.www.wisecast.com

参考文献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4

摘 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文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添加剂解决对策

近几年,虽然中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毒物质大量在食品中残留

在原料农、牧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使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如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残留,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粮食作物中铅、镉等贵重金属污染,猪肉中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的残留都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水产品养殖业中,不法业主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不惜使用禁用鱼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在成品中残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问题,部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达不到规定的卫生要求。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销售环

节的再次污染,都能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甚至导致有些产品被致病菌污染,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2)食品加工中天然有害物未完全消除,引起的食源性问题。比如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生四季豆中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的秋水仙碱等,加工中处理不彻底易引起食物中毒。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油炸类食品在加工中油温过高,食用油多次重复利用,都能导致成品中过氧化值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过量食用这种食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3、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滥用工业添加剂

(1)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有些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或手工作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防腐剂、化学合成甜味剂等严重超标。

(2)不法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品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和其它工业添加剂,比如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块,火腿生产中使用敌敌畏,在水发产品中添加甲醛,在辣椒制品添加苏丹红等。有些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食品,无标签、无商标,甚至使用伪造的食品标签,致使检验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检验。

4、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甚至故意制造伪劣食品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生产者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肉加工熟食肉制品,用工业酒精勾对白酒,用工业皮革残品生产假奶粉,用毛发生产酱油等等。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4、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各类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

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4、加强宣传,提高中国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倡合法经营,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5、加强立法,加重处罚手段,使制假、售假者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当其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违法所得,生产不法食品无利可图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法食品的出现。

四、结 论

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 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7-10.[3]丁昌东.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4,(7):16-18.[4]赵晓锋.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美中经济评论,2003,(1

1):34-37.[5]雷红淘.蔬菜农药残留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6):18-20.[6]杨江龙,刘拉平.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6):51-53.1

[7]张继宗.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启示.中国工商管

广告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5

徐州铜山区教育工会王兆义

“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构建教师的业余生活显得犹为重要。

了解农村教师当前业余生活的现状,对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教师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铜山区中小学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师业余生活调查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匿名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中学教师180人,小学教师130人;男教师200人,女教师110人。

一、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教师业余生活与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教师的工作时间固定,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各种活动设施配备齐全。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加上中学普遍是住宿制学校,早晚自习,拉长了教师的在校时间,使得教师的业余时间收到压缩。同时各种活动设施较少,书籍、体育、文体、阅览室等活动设施少甚至没有,限制了教师的活动范围。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教师业余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质量提供了各种可能。而农村相对比较闭塞,现代活动地点和设施基本没有,限制了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

(二)、业余时间界定模糊、活动时间随意性强。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但事实却并非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你每天拥有多少业余时间”这个问题中,农村中学老师80%选择了3小时以下。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外界人士总是不解,老师每周十几节课,每天也才三节左右,为什么那么忙呢?。

其一,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农村中学多数是寄宿初中,学生每天5:45起床,20:40熄灯,早晚自习,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余生活和业内生活并没有多大界限。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事件、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良心”工作,不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就属于自己。

老师的工作性质比较繁重、琐碎,这决定了他们难有大块的业余时间,而且教育的这种 “忙碌”现状,估计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业余时间对老师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身心的补充和调整。

(三)、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缺乏计划性,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除寒暑假外,由于教师业余时间不固定,导致教师业余时间缺乏计划性,表

现为随意支配和散漫。调查显示,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17%,很

多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从而导致某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

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在回答“你的业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时,做家务、上网、看电视,占据前三

位,分别为家务59%,上网57.5%,看电视44%。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

读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其中女老师业余时间花费在家务上的比例远高于男老

师,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

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家务及网络休

闲上。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知识面不宽,业余时间释放工作压力的渠道

少。

老教师家庭、工作的两副担子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与多姿多彩有一定距离。

年轻教师虽然家庭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出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工作之余,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这也促使教

师们应该“慢”下来思考:如何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缓压防病,愉悦身心。

其二,“宅”文化延伸。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时间少。

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

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市教师的距离。但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是显著的,在调查中,回答“你每周体育锻炼几次”时,高达62%的老师,每周体育锻炼最多一次,其中0次的占到20%,天天锻炼的仅为8%。即使进行

锻炼,形式也比较单调,以散步、跑步等个体性运动形式为主,而跳舞、球类、文体活动等集体性运动较少。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年轻老师的锻炼时间远不

如中年以上的老师多。

其三、教师课余阅读时间偏少,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回答“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看书”时,超五成老师选择“不到一小时”。

仅有30%的老师选择“一小时到两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5%的男老师表示

基本没时间看书。“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时,数据显示,休闲娱乐、教育、文学类的书籍是中小学老师们的最爱,分别有63%、57%、52%。在这

个问题上,男女老师的差别不是太大,女老师更偏爱休闲娱乐和文学的书刊。

阅读使人身心“放假”。读书能缓解老师工作中的压力。老师要快乐一点、幸福一点就应该多读书。不要功利地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丰富自己,都可以涉猎。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丰富业余生活的常态。

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

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

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对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老师来说,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如何

妥善安排工作与业余生活,活出富有个性的自我对老师们来说仍然是一道必须琢

磨的“课题”。

(四)、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项目单一。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所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是众所

周知的事实。资源有限,校园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比如,校阅读

室本应成为师生共阅的精神场所,而在调查中,几乎没有教师是在校阅览室进行

阅读。其中原因无外乎是阅览室空间狭小,书籍陈旧破烂,甚至有的就是纯粹为

了应付检查的。

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

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

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

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婚姻状况等对教师的业余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业余爱好集中在用上网、游戏、体育锻炼、棋牌

和阅读,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逛街、做家务、看电视、阅读为

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的教师业余时间

从事家庭或其他劳动的较多;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业余生活应该休闲娱乐。认为业

余时间应该“从事第二职业和其他劳动”的男教师远高于女教师,其原因可能是

农村男教师承担更大的生活工作负担。

第二职业和商务活动也开始走入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这在青年教师中有很

大的市场。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从事家教、课余辅导、网店甚至打工

等各种商业活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具有股票、基金等高端理财能

力的老师较少。

(六)、教师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满意度低

在“你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的问题中,7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业余

生活“一般”,2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不满意”,只有1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满

意”。男女老师也有较大差异,男老师觉得不满意的有34%,女老师为16.3%。

原因在于其

一、由于社会生活成本增大,男教师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要么从事

第二职业或其他活动,缺少休闲的时间和精力,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消磨时间,但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二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

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其三,被调

查教师教龄在50-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职称也较

高,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不少还是学校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他们操持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

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

好等活动呢。

(七)、教师渴望的业余生活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务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在“你理想的业余生活

是怎样的”这道开放性问题上,大部分老师希望业余时间能更多一些。同时,他

们希望每天按时下班,不带工作回家,有较充裕的时间看书、看电视、健身、与

朋友聚会。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从事第二职业,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

间少之又少;近几年,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波及到教师,挣钱、攒钱;买房子、置家具、买车、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等,那还有“余”进行休闲旅游呢。

三、思考与建议

(一).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还停留在生存需要或

享受需要,远没有达到休闲需要,我们认为应热情关注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唤醒

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老

师业余时间不在于多和少,关键在于有节奏地去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教师

成长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老师业余时间使用的差异。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

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

身心的补充和调整。业余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一种心态—如何去创造丰

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教师工作中的每一个愉快的早晨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个轻松的夜晚是家人的需要;每一个自主、充实的周末是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的氛围

如何让教师在匆忙中稳步发展,如何让教师挺起脊梁,享受职业的快乐,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更是我们对教育应该履行的责任。

因为,健康在,快乐在,幸福在,事业才成功。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

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追求。

教育本身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它需要教师精神的关照和灵感的滋养。学校

要帮助教师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

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

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要

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

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

这次的问卷调查基本上反应了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情况。教师业余时间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在无法改变工作环境和工

作强度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业余生活与工作有机地融合。

总之,智慧的教师善于生活,享受生活需要生命智慧,教师唯有用智慧才

能书写属于自己美丽而丰富的幸福人生。

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调查表

一、基本信息(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前中打钩“√”)

1、性别①男②女

2、教龄①1-3年②4-6年③7-25年③26-33年④34年以上

3、职称①中二②中一③副高④高级

4、婚姻状况①未婚②已婚③其它(离异或丧偶)

5、是否担任班主任①是②否

6、是否带毕业班①是②否

7、一周课时①10节以下②10-15节 ③16节-20节 ④20节以上

二、选择题(您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

框中打钩“√”)

1、您日常有哪些类型的爱好

①体育类②棋牌类③书法美术类⑤音乐类⑥手工类⑦技

术类⑧阅读⑨其它

2、您平时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有计划吗?

①经常计划②很少计划③没有计划

3、您认为您的业余生活时间

①严重不足②不足③一般④充足⑤很充足

4、您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对自己的教学质量的影响

①影响很大②影响一般③影响很小④无影响

5、您觉得业余生活应该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多选两项)

①休闲娱乐②工作和其他劳动③家务④进修学习⑤其它

6、在学校时,您在课下时间一般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处理班级事务②备课、批改作业③研究教研教改

④辅导学生⑤其它

7、您在业余时间选择什么方式休闲(最多选两项)

①上网②看书③书法等艺术类④看电视、打牌等娱乐

⑤体育锻炼⑥家务⑦逛街⑧其它

8、您业余时间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观看影视剧②浏览新闻③玩游戏④聊天⑤购物 ⑥查

资料⑦看小说⑧其它

9、周末时间里您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备课②走亲戚③看电视打牌娱乐等④照看孩子⑤家务

⑥体育锻炼⑦阅读书籍⑧上网休闲⑨干农活⑩给学生补课○1

1其它

10、寒暑假你经常处于那种情绪状态

①忧郁②平静③无聊④快乐⑤充实⑥没感觉

11、暑假您一般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单位组织培训②自我充电③给学生补课④旅游⑤干农活

⑥走亲戚⑦打牌、看电视⑧体育锻炼⑨其它

12、您每周体育锻炼(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

①0次②1次③2次④3次⑤几乎每天

13、您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可多选)

①散步②跑步③球类④跳舞⑤钓鱼⑥没时间锻炼

⑦其它

14、您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①没有时间②太累③没有必要④身体不允许

⑤学校没有配套设施⑥其它

15、您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

①半小时以下②半小时-1小时③1-2小时④2小时以上

16、您一般在什么地方读书看报

①办公室②家中③校内图书室④网络⑤其它

17、您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可多选)

①小说文艺类②历史传记③学科相关类④科技类

⑤生活励志类⑥杂志报刊类⑦其它

18、您最近几天在读的书是

19、本学期学校组织多少次集体活动?

①0次(跳过20题)②1次 ③2次 ④3次 ⑤4次及其以上

20、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有哪些?(可多选)

①体育赛事②才艺展示③读书活动④户外旅游⑤没有⑦其它

关于村干部的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6

————以M村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 吴甘霖 学号110840327)

摘要:村干部作为基层行政干部,即起到传达上级精神和指示,落实上级组织制定的方针政策,也起到联系群众,建立群众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本文在深入调查M村的村级干部工作的环境、工作思路、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后,对M村的村级干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村干部 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村干部是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村干部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再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村干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村干部包括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和村会计;狭义的村干部就指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里的主要干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村级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显突出。首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次是党中央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最后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的发展对村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M村为例,为了进一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村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对该村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以下五点:第一,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班子要团结,集体要稳定。第三,要严格依法办事。第四, 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五,全村建设要一盘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让广大农村的居民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基层村级干部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改变存在的问题,实行什么样的新的工作思路,将是本文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8月1日对湖北省巴东县M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对M村的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访谈。并深入农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观察,发现了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找到一些村干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农民的反馈分析和观察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

二、村干部工作的现状分析

1、高付出与低待遇。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2、工作和家庭不能两顾。村级干部一般的在工作的时候,又得必须承担起家庭农时安排和工作,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3、群众急切的求富心理与村干部实际领导能力相冲突的问题。当今农民迫切需要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对村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和期待,而有些期待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4、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村级干部办事的效率,让村级干部失信与广大农民,再加上M村没有相关的经济来源和支柱,让本村的公共

事业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三、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

1、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思路老套。缺乏以下几种精神,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二是缺乏学习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三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

2、脱离群众,没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和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主要表现在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3、工作思路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

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

4、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四、政策建议

当好几层的村级干部不仅是政府部门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村级干部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是广大农民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好村级干部,做好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和联系纽带,增进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感情,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村级干部要恪尽职守,熟悉本村的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认真做好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只有在村级干部熟悉掌握党何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落实政策,联系群众;只要在村级干部熟悉法律法规和基本的业务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7

1、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扩大, 劳动收益率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程度发展,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中、高等教育也发展迅速, 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上升到21.2%;社会办学力量迅速崛起, 民办学校、私立学校以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研讨班、技术培训班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同时, 与社会智力投资有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的印刷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较之改革开放前, 中国教育支出在绝对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投入、产出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本在绝对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但相对数值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据相关资料显示, 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支出一般占GDP总量的6%~7%,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 而2004年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总量的2.8%, 并呈现出下滑趋势。近年来, 以政府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明显增加, 但人均占有经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 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增长潜力十分有限。大量投入低素质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收益率是相当低的, 考虑到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素质, 资本收益率的极低水平是由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

2、人力资本存在地区差异

(1) 人力资本的质量存在地区差异。人力资本的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出中国五年左右。除西藏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外, 其他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都在八年左右。北京、天津、上海地区已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省份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其他省份。北京、天津、上海的大专以上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左右, 高于其他比重较低的省份15%左右。三是高中 (含中专) 人口所占比重地区差异较大。中国平均比重约为6.7%, 其中北京高中 (含中专) 人口比重最高, 高出云贵地区大约25%。中国的人力资本质量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而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而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因此, 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不仅仅要在物质资本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也要在人力资本投入上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

(2) 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存在地区差异。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地区差异共同形成了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的地区差异, 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医疗卫生设施等的差异。现阶段,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中部次之, 西部最低, 其中, 西部人均收入水平不及北京、天津地区的三分之一。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讲, 东部地区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高于西部地区。其中, 北京地区是西藏地区的数倍。因此, 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远胜于西部地区, 且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差距仍在持续拉大, 呈现出一定的“强者恒强, 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3) 人力资本城乡差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发展, 市场机制逐渐在劳动力的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流动主要是农村向城市间的流动, 一般而言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子弟通过在校教育, 从而具有了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而出于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思想, 想脱离农村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走向城市, 以取得更高的层次或地位。这种流动虽然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追求, 但当这种行为演化成一种社会潮流时, 必然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 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滞后, 农民进城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向了城市, 而一般农民则延续了世世代代的耕作方式, 意识不到采用先进方式的巨大作用, 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农村人力资本的进城也给城市人口就业带来了压力, 使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城市也由此对农村人口的进入设置了种种障碍。

二、中国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人力资本培养不足, 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

基础性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向民众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和基本的技能培训等形式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形态。所谓低素质人口, 主要是指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以致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

中国人口数量虽然多, 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 人口众多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水平低下, 低素质人口占有相当的比重。据衡量现代化水平的相关指标显示, 中国的同类指标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的落后。虽然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在逐步的普及, 国民文化水平与历年相比上升了许多, 中国也拥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 但从总体人口的素质而言, 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而且,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当一部分的人口特别是就业人口将会沦为新的“科盲”、“电脑盲”、“功能性文盲”等。因此人力资本存量依旧不足, 特别是中国农村 (尤其是中西部) 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 而且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低的问题依旧很严重。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国民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缺乏。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与历年相比, 虽然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 处于落后地位。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思想观念的落后, 最终导致人力资本培养不足, 这必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2、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够

人力资本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 但如今中国许多人和企业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 人力资本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必定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才能取得最终的效益。而国内许多企业鼠目寸光, 不能从长期上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高回报率。相对于长期的、无形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企业更偏好于短期效益的有形投资。人力资本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当前中国人力资本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其次, 中国的传统观念把升职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位。晋升、高职称成为了大多数人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当自己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并取得一些成就时, 只会向更高的领导地位前进。这种官位心里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多有能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最后, 中国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培育的重任几乎是由国家独揽的, 因此, 学校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育人, 大批从各类院校的毕业生都不能成为有效的人力资本, 使得拥有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均不尽人意。由于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中国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因人才配置不合理而存在着浪费和失衡现象。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以及人才配置的不合理必定会影响到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和质量。

3、人力资本短缺和人力资本闲置并存

人口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一定是坏事, 如果国民普遍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则众多的人口就可以成为丰富的人口资源, 从而也可以形成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近年来, 我国虽然加快了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但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导致教育等人力资本投入历来不足, 使得中国教育一直滞后, 潜在的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一直难以迅速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本。现有的人力资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而言仍显薄弱, 而且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有相当差距。按现代化标准, 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为12.5%, 而中国只有4%, 相差很远。中国平均每万人口的科技人员数仅为200人左右, 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00人的水平。

4、大量人力资本的流失

人力资本的流失是指在人力资本的跨国流动中一国人力资本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一方面既包括高级人才的跨国流动, 又包括一般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既包括人才移居国外或人在国内头脑在国外, 又可指人才流向本国外企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地对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竞争力。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人力供给严重不足, 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 为招纳外国留学生和人才提供了多种优厚条件。而中国的人力资本流失现象较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三、政策建议

1、健全人力资本市场机制

人力资本市场是直接进行人力资本配置的首要途径, 它通过人力资本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的相互作用, 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

2、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化程度, 积极发展网上人力资本市场

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活动;鼓励和促进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信息指数体系, 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定期发布人力资本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 发挥信息在人力资本供求机制中的导向性作用, 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信息服务。

3、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

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必须有一整套有关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使用、流动等方面的组织规范和管理体制, 市场运作设计必须能保证资本的投资者、所有者、需求者迅速公平地参与交易, 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并且保障人力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实现人力资本市场的规范有序运作。

参考文献

[1]边雅静: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2) .

[2]陈钊等: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 2004 (12) .

[3]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依法治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8

一、调研分析的基本思路

学者对依法治校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笔者认为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其最高境界在于使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与正义。将依法治校落实到学校管理中,我们就必须运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的学校管理体系,运用法律的基本思维理念来追求程序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提高主体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对依法治校进行铺垫和纠偏,从而追求学校管理的实质正义的实现,保障依法治校在学校管理中的正确实施。

基于此种考虑,我们的调研分析主要围绕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程序正义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实现、实质正义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实现等方面展开。在调研过程中,随机对119位中小学管理者进行了调研,其中市区学校30所,县城学校45所,农村学校44所。

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分析

1、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积极意义

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法人化,学校的法人化对学校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对学校管理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使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回复正常;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2、学校法人化的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对学校法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九条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应以法人名义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

3、学校法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

既然是法人,不管是事业单位法人,还是民办非企业法人,均要按照法人制度之相关规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笔者的调研,对于学校的法人资格,学校管理者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为:法人分类不合理,如公办学校要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民办学校要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法人的行政色彩浓厚,不同的学校要套用不同的行政级别;法人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学校的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以校长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在校长负责制体系下,校长只对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在法人内部缺乏能够制约校长权力的机构,职代会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当然,学校法人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立法有关系,我国目前民法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四类,学校法人属于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属于中国独有的一个法人类型。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划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实质上行使公权力的事业单位法人,如中国证监会等;基本上已经企业化的事业单位法人,如文化出版机构等;仍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法人,如各级各类学校等。我国法人立法的不完善导致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不明、治理结构不完善。笔者认为,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立法应当先行,应当借鉴国外法学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民事立法进行完善。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法人基本上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有不同的制度构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社团法人以人为基础,有自己的组织成员,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没有法人成员;社团法人设立人在法人成立时就成为其成员,并享有社员权,财团法人设立人于法人成立时与法人相脱离;社团法人有自己的意思机关,财团法人没有自己的意思机关;社团法人可以是为了营利,也可以是为了公益,因此,社团法人可分为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财团法人只能是为了公益,只能是公益法人。不管是社团法人还是财团法人,都有一套完整的、严谨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在公司法人中,形成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监事会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监事会三者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表达其意思的权力,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目前在我国不宜采用财团法人制度,其一,我国民众对财团法人比较陌生;其二,我国长期采用事业单位法人,如果贸然改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所以,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我们可以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重塑,按照财团法人的治理结构来重塑财团法人。在财团法人里,执行财团法人设立人意思的重要机构是理事会。学校法人虽然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可以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功的经验,构建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各有侧重、创出特色的策略。如,我国学校法人的理事会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代表(主要出资者)、地方知名人士、教育专家、学校教职工代表构成。监督机构可以考虑由改造后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担当。

三、程序正义的实现问题分析

程序正义是对依法治校的制度层面的理解,它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与实体正义相比,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它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在程序正义方面,章程、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法治校在程序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章程存在缺陷、规毒制度的制定与实现不符合法治理念。

1章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制定学校章程是《教育法》的规定,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依法规范管理和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它是学校规范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规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是维护学校及学校中各法律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是保障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需要。

章程是法律规定的学校法人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对学校法人的章程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章程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调查情况可知,作为法人制度构建非常重要一环的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还很不完备,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

2规章制度不符合法治理念

程序正义要求我们在依法治校时首先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公之于众,并严格按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目前的依法治校在追求程序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程序正义而言,距离依法治校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就静态的规章制度而言,仍然有9%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如果考虑受调查者的折衷思维(倾向于选择基本完备),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比率可能会更高。就规章制度的制定而言,30%的学校是中层参与制定,10%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由领导制定的,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至于在内部行政处分时,给受管理者以救济途径就更不理想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依法治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实质正义的实现问题分析

程序正义是对实质正义的保障,但是实质正义的实现,最终要依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法律素养。特别是在我们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领导的封建特权思想还比较严重、我国的人治文化还很浓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对实质正义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主体法律意识存在欠缺

“法治的本质是‘民治而不是‘治民”,法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要求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树立依法、依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任何人任何行为在制度约束之下的观念。消灭“制度不管人”,“人不问制度”的法律虚无现象,摒弃“权大于法”的人治思想。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者规章制度存在缺陷时,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问题的正确处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管理者的依法治校意识存在偏差。

首先,在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方面,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运用法律思维的理念来管理学校,在学校管理中真正直接用到法律的地方很有限,但是有36%的受调查者选择“用法律来管理学校”。甚至还有5%的受调查者认为依法治校就是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

其次,在依法治校与学校管理的关系方面,依法治校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环节,选择这一答案的只有31%,甚至还有3%的管理者认为依法治校与学校管理没有关系。

第三,在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知识的学习方面,36%的受调查者“经常学习”,44%的受调查者“偶尔学习”,20%的受调查者“需要用时再去学习”。管理者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不够主动。在组织教师学习方面(多选),经常组织的占33%,聘请专家讲座的占41%,自学的占70%,聘请专家讲座和自学是主要学习方式。但是聘请专家讲座受到讲座内容和次数的限制,采取自学的方式又容易放任自流,这也是我国普法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2普法教育重形式、轻实质

我们的教育普法已经进入到五五普法阶段,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依法治校方面表面文章做得多,宣传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地方少,普法效果不够理想。在调查者反馈的问卷中,有许多校长建议普及法律常识,这说明我们教育普法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上述分析有可能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反映依法治校的真实情况,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的问题对下一步的依法治校工作应当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段茹宏,依法治校的实质与最高境界,教学与管理,2006(1)

[2]景朝阳,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改革的五大法律问题,检察日报,2005-11-28

[3]王韧农,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思考,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强化安全监管确保红线不破下一篇:汽车零部件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