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2024-10-21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共9篇)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1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决策,小型决策如买什么样的烟酒;中型决策如找什么样的对象,买什么样的车子或房子;大型决策如企业的投资战略、发展项目的确定,以及国与国之间怎样处理纠纷等。其中,较小的决策即使错误,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的损害,但是,如果中型、大型决策一旦做错,就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善于分析,谨慎决策,正确决策。

通过学习,我了解并掌握了正确决策的要点及方法等相关知识。

一、正确决策的关键

Æ 首先要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症方能下药; Æ 其次要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

Æ 再次要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做出有效的评价; Æ 然后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出理性的分析; Æ 最后对决策带来的风险,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1)决策的通用模型

Æ 第一种模型就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工具,包括一些很简单的方法,也包括一些比较复杂的模型,如柱状图、树型图、柏拉图、麦肯锡的7S分析法等。

Æ 第二种模型就是自己创造的适合单个企业情况的模型,如鱼骨图等。Æ 第三种模型则是依靠个人的感觉、直觉,靠个人对问题的判断、经验。(2).逻辑思维

逻辑学告诉我们,要想知道问题的本质,最低限度要问七个为什么,才有可能知道这件事情的真正本质是什么。(3).问题分析与决策模型

这个模型里,包含有四个模块,即状况评估、问题分析、方案决策和应变措施。而每个模块又包含四个环节,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十六个步骤。

三、状况评估(1)查明具体难题(2)排出轻重缓急(3)计划行动步骤(4)准备采取行动

四、问题分析

要走出这些误区,就需要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问题分析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桥梁。问题分析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观察实际发生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问题,就要确切地学会怎样定义问题,辨别问题,以及有效地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问题,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只有获得与问题本质有关的有效信息,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就必须通过提出问题来确定问题,必须全面地描述问题的性质,分辨可能的原因。同时,要借鉴已有的经验和常识,提出导致问题的可能因素,详细记录实际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承认原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把这些可能的原因汇总并记录在表格上,这样可以避免妄下结论。

在识别可能的原因时,要运用知识、经验和常识来帮助找出若干种可能性,列举可能的原因,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这样不能找到发生偏差的原因,则可以使用“问题分析”的技巧。

五、方案决策

孙子兵法曰:“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其中,“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这一道理在今天仍然适用。那么如何把握可战还是不可战呢?今天的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单纯依赖经验和直觉会非常危险,而采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决策必须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决策时必须搞清:有没有信息;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分析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是否清楚。查明这些问题决策就会更加准确。决策分析的程序

Æ 第一:明确决策目的,即为什么要做这个决策。决策的目的必须确定,并且要明确反映在决策里。决策目的应该集中在决策的结果和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时间等资源条件上,以便为今后评估、选择方案提供标准。Æ 第二:评估决策方案,即找到满足目标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个选择方案都需要收集、评估选择方案的相关信息,从而了解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决策目标的要求。

Æ 第三:评估决策风险。如果忽略方案的不利后果,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任何方案都有风险,特别诱人的选择方案也是如此,往往有潜在的风险。

Æ 第四:做出最终决策。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每一个备选方案的优点和相应的风险,权衡利弊后,最后确定实施方案。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应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决策后人们往往认为工作会顺利完成,但复杂多变的世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计划实施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潜在问题,识别潜在问题,对之进行分析,为最终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可以确保实施风险的减少,必定会使人们更加成功。所以,通过学习我不但了解和掌握了问题分析和决策的方法并且掌握了我们应该在做决策如果预防风险避免问题的搓搓。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2

自20世纪以来, 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了粮食短缺、住房紧张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起源从而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中发现, 土地是各种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土地的供给保障和征收制度在稳定粮食产量和解决住房问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研究我国征地问题时发现,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民在日益激烈的征地矛盾中的权益时常受到侵犯, 社会矛盾被再次激化, 自杀、自残、示威等过激事件频发。农民群众在护地失利后自发成立了护地组织, 而护地组织参与公共问题决策对维护农民自身权益、缓解土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现状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 农民一直被称为“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 由于政治地位低下、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 无法与基层政府和其他社会集团平等对话, 农民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村支部与村委会是目前中国农民唯一能参与部分公共决策的组织, 被称为农村的类政权组织, 但在实际运行中它们却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与制度赋予的“草根性”严重背离, 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护农民权益, 在不少地方反而成为冲突的根源[1]。护地组织是农民护地失利的产物, 这些组织目前面临着难以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首先, 政府有关部门不认可, 并且予以不同程度的打压, 一些地方官员认为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存在严重的隐患;其次, 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狭窄。目前, 农民护地仅有的渠道是上访或信访。村支部与村委会不能很好代表农民利益, 农民自己组建“政治组织”不能得到承认, 而农民不能有效参与公共决策, 自身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2]。因此, 既维持政府建设性要求, 又满足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使护地组织与地方政府达到利益均衡,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参与征地决策的必要性

土地征用问题不仅是土地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 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征地引起的一系列悲剧成为了现如今“和谐社会”的最大毒瘤。究其根源, 是作为利益相对方主体的被征地人在征地赔偿中话语权的缺失。当农民土地被征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安排, 导致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护地意识时, 便产生护地组织。所以无论是对“公共利益”界定的不透明, 或是对“赔偿标准”估价的不公平, 征地过程中适当的公众参与是对此不透明和不公正的最好救济[3]。

由土地征用现状分析, 村民自治组织与制度赋予的“草根性”严重背离, 农民护地组织缺少护地途径, 暴力冲突难免发生。护地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 参与征地公共决策是保障农民的话语权, 促使了村民民主参与, 是保证政府征地政策合法、合理并有效执行必要途径。

(三) 龙令镇实例调查

龙令镇位于县城的西南面, 北面与城关镇接壤, 东面设有县级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所占土地均为基本农田, 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订, 全部降为一般农田, 为征用铺平道路[4]。由于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龙令镇征地矛盾尖锐, 护地组织运动高涨。龙令镇银秀村田地稀缺, 平均每人水田仅0.4亩, 园区征用补偿费仅3.2万元每亩, 仍需拖欠5年, 失去土地, 银秀村民上班无岗, 而不合理的征地补偿费根本无法保障村民的后续生活, 因此, 银秀村民拒绝土地被征, 村民与征地部门的矛盾激化, 发生多次暴力冲突。银秀村村长违背民意, 签署被征协议, 激起民怨而被罢免, 村民在王纯海与盛二安的组织带领下, 结合自身现状, 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及土地政策, 组织上访共发信6封, 结果石沉大海。但银秀村护地组织任然抵住了强征土地的浪潮, 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在征地冲突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农村护地组织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弱、缺乏法律知识等缺陷, 加上信息不对称与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征地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 农村护地组织缺少护地途径, 暴力冲突难免发生, 实质上征地部门强征土地只是暴力冲突的诱因, 农民不能参与征地决策, 任人宰割自己的土地才是他们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因此, 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 掌握自己土地的主导权, 是农民组织走向胜利的突破点。

二、农民参与征地决策的国际经验

征地过程中适当的公众参与是征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为了有效完善和改革中国土地征用制度, 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方面的经验。

在美国, 农民参与征地决策只要体现在征地价格方面, 征地价格不是单方意志来确定的, 征地双方均可依据法律程序提出自己的要求, 最终取得双方都能承受的价格。另外, 民间组织可以代表居民对地方政府滥用拆迁特权提出质疑甚至起诉[5]。在越南, 2005年, 河内市条例规定由政府、开发商和被征收人代表组成“专项拆迁与赔偿委员会”, 让被征收人作为利益相关人直接参与征地方案的谈判和决策, 赋予了作为主要利益相对人的被征收人话语权, 有效缓解了征地补偿不公引起的社会不满。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征地过程中看不到农民参与的影子, 那么有效维权就无从谈起[6]。

另外, 欧洲、美国、东南亚的合作社, 日本、韩国的农协等, 除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外, 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 还通过游说、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影响选举、停止合作等各种方式产生着影响力, 间接参与公共决策。进而使政府部门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中考虑到农民利益[7]。

三、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的问题分析

农村护地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决策, 有助于增强政府政策与农民需求的相互适应性, 有利于保障农民在征地中的合法利益, 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政策的绩效。但是, 农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中, 产生的许多问题和障碍是不容忽视的。

(一) 农村护地组织政治化倾向的产生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显著特点是始终难以摆脱行政化色彩。农民护地组织缺乏资金来源, 一旦参与公共决策, 在工作工程中经受不住诱导产生政治化倾向是无可避免的。但不摆脱政治化色彩, 势必会影响护地组织自治性与自主性的发挥。

(二) 提高农民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程度会影响社会稳定

首先, 公共决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专业性, 农民组织参与其中显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而这些障碍很可能造成农民护地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更大冲突。其次, 由于政策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个人素质、意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暗含问题的存在, 农村组织参与公共决策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

(三) 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策决定

农民对政策问题的本质与核心认识不清, 在不恰当的时机或涉及国家机密政策时参与决策可能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判断, 造成行政当局的困扰。不是所有的征地决策都需要农村护地组织的参与, 因此, 对于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问题, 一定要划分明确的参与界限, 确定不同程度与不同深度的公共参与。

四、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公共决策的路径探索

(一) 参与度

众所周知, 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公共决策的质量, 进而影响政府的效率及其在公民中的合法性。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其著作《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指出, 公众确实想参与政府决策, 但也要求政府能果断、迅速地采取行动。可见, 不适当的农村护地组织参与可能会使征地决策过程变得迟缓而影响决策的效率[8]。

基于以上对农民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决策问题分析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法治理念和实践经验, 提出以下对策。

农民组织参与征地决策行为的“度”应该适当, 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社会稳定, 应制定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若是过弱则会导致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错位与缺失。我国农民人口比重大, 若是农民在护地过程中利益表达机制不畅, 在日益激烈的征地矛盾中权益就会受到侵犯, 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不稳定因素。龙令镇在征地过程中也出现参与过弱问题, 由于缺乏参与权限与路径, 护地组织在面对征地部门强征时, 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引起暴力冲突。若是过强则会诱发不切实际的公众期望, 造成公共决策的短期效应。由于绝大多数参与决策的护地组织可能并不具备政策所需的专业知识, 限制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造成征地决策的短期效应。另外每个参与的农村护地组织或失地农民也和政府一样具有自利性。过高的参与往往是情绪参与, 造成征地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现有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公共决策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参与的程度。确定农村护地组织参与的程度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征地决策本身性质方面确定农村护地组织参与的适宜度。考虑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较低、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护地组织组织化程度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等因素, 我国应采取农村护地组织中度参与决策, 政府辅助其参与。若是龙令镇银秀村在护地过程中能适度的参与征地问题, 可以让利益表达主体享有足够的利益表达空间, 拓宽征地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 减少农民在护地维权过程中的利益损失, 进而提高征地决策的效率[9]。另外一些征地决策需要护地组织为政府提供可靠、符合实际的决策信息, 而不要农民施加实质性的影响。这就需要参与的广泛性, 而不讲求参与的深度, 其形式包括农民接触、农民调查、农民网上参与、农民投诉等。这样的参与度有利于征地政策执行主体及时和充分有效地了解农民的利益要求, 增加公民对征地政策执行内容的认知和支持, 提高对政府的信任感, 进而积极推动征地政策的执行[10]。

(二) 参与方式

护地组织作为农民利益代表, 是土地被征用的直接利益关联者, 在征地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 集体土地被转让的征求同意权利, 同时也应该出谋划策, 为解决征地矛盾贡献己力。龙令镇银秀村的暴力抗争是走投无路的必然选择, 它所造成的后果无法想象。为此, 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护地组织参与方式:民主政治参与、协同治理和核心领导的轮换制。

1. 民主政治参与。

结合国外农民参与征地决策经验, 最核心要素即拥有完备的民主政治参与性。美国与英国征地成功经验主要在于政府按照法律程序确定的、双方都可接受的协商价格;越南河内市的“专项拆迁与赔偿委员会”的做法是赋予了被征收人话语权。我国农民护地组织应同样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参与到征地方案的谈判和决策中, 使农民享有足够的利益表达空间, 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协同治理。

农村护地组织与“业缘性质的专业合作组织”、“地缘性质的村民自治组织”有密切联系, 它们依赖于土地来创造经济价值, 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势必影响其经济效益和法律权益。协同治理使得组织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从而能使经济支出有了保障, 摆脱了对地方政府经济依赖, 避免被诱导而产生政治化倾向。另外, 农村护地组织协同这两种组织参与到征地公共决策, 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 组织结构更完善, 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

3. 护地组织核心领导轮换制。

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征地决策, 其核心领导人不仅要了解农民的迫切需求, 代表农民维护土地的主导权, 而且要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参与征地决策更具专业化和理性化。实行核心领导人轮换制, 一是能够充分掌握政策的最新变动, 消除行政当局的困扰, 使拥有全面知识的农村能人补充到组织里面, 时刻保持着组织的先进性;二是消除护地组织领导人被收买同化的可能, 保持护地组织的自治和独立原则, 加强护地组织参与征地决策的有效性。

(三) 参与程序

护地组织参与公共征地决策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我们重点从征地用途、征地补偿费用的确定和征地后续问题入手, 拟提出以下程序:

1. 明确征地问题。

用地单位在初步选定某农用地为建设用地后, 不仅要向国土资源局、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咨询是否符合该农用地的各项规划, 同时也应该告知护地组织, 使其了解被征土地的面积、用途。

2. 组织村民民主讨论。

护地班子依据土地用途在征地补偿费用问题、农民失地就业问题、农民后续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讨论, 确定能够解决问题的几个措施。

3. 政治参与、协商地价。

根据民主讨论结果, 护地组织与地方政府进行洽谈, 充分反映民意, 在双方的最大让步范围内, 确定土地出让价格, 否则, 继续协商。

4. 公示、公告。

将征用土地开发公告张贴在村内醒目的地方, 让大多数村民对土地征用方案中的土地补偿标准、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再次明确, 预防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因不同的补偿标准产生矛盾。

5. 签订协议。

村委会、护地组织、村民代表、地方政府共同签署征地协议, 方可征地。国土资源局根据批准的供地方案, 在征地的补偿、安置补助完成后, 向用地单位发出批准用地文件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被征地单位应在弹性期限内交出土地。

6. 后续关注。

由护地组织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监督, 一旦开发商违背合同约定, 擅自该变土地用途, 应该上报地方政府, 并要对村集体土地增值部分进行补偿。

结语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 学校管理决策 问题分析 科学化决策

学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学校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制定决策、执行决策和实现决策目标进行的。一个学校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其管理效能的高低。笔者对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思考。

一、学校管理决策的特点

决策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分析并把握好学校管理决策的主要特征,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行使决策职能。一般来讲,学校管理决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本性。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所有决策制定要积极听取所有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大部分老师的普遍情况和个别老师的特殊情况,制定的各项决策得到所有老师的拥护和执行。

(二)公平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

(三)可行性。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考虑决策方案的教育资源的支撑度。

(四)教育性。学校管理决策始终是以育人为目的,因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五)发展性。发展性是学校管理决策的生命力所在。

(六)目标性。决策以目标为基础,目标是决策的核心。

(七)动态性。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1]。

二、学校管理决策的问题分析

现行学校管理决策存在封闭性、集权式、简单化等弊端及一些与当前学校管理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不能相适应的问题。

(一)决策主体一元独裁。校长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分工而不分权,缺乏有效的授权,事无巨细都要由其拍板。

(二)决策参与流于形式。决策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关键事不开会”。

(三)决策认知偏离方向。学校管理决策时,由于对决策的认识先入为主,使决策似是而非,产生一定的偏差。

(四)决策过程简单专断。决策过程中,为了急于求成,决策过程趋向简单化。

三、学校管理决策科学化的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决策水平。正确的认识是成功决策教育活动的前提。因而,要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习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乃至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以加深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认清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各种基本关系,避免因认识的模糊带来实际行动的偏差。例如,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做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决策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又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学校管理者为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避免知行脱节,必须善于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于科学决策实践,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策教育活动,调整控制教育行为,切实使理论学习掌握转化为强大的武器。例如,只有把中學生“早恋”问题同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认识,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我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校行政班子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专家讲座、业余进修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

(二)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当前,随着校本管理理念逐步兴起,学校日趋社会化和开放化,学校管理决策日益复杂化,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因此,学校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策才能提高决策成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决策时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管理者要从学校整体着眼看待学校的各个部分,使学校职能部门的一系列决策服从学校整体的目标。同时,要把学校放到教育系统乃至社会系统整体中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学校系统的目标。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等顾此失彼决策,都是违背系统性原则的。

2.民主性原则。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决策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

3.科学性原则。科学化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为决策从经验到科学创造了条件,只有遵循科学化原则,才可能进行有效决策。要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反馈机构和监督机构,且各个机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学校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反馈力和监督力成为有机整体,形成自主决策、自觉执行、自动反馈和自我监督的管理决策运行机制。

(三)增强理性思维,规范决策程序。在学校管理决策中,并非都是理性决策,还有一些借助经验、直觉、创造性等非理性决策,但这并不排斥决策遵循理性过程。决策的程序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随意性。学校管理决策可细分为发现问题、设定目标、搜集资讯、拟订方案、优选方案、实施方案、决策追踪七个过程。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每个阶段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多层次的循环。

(四)倡导多元参与,完善决策方式。决策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成效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决策过程中,除了保障个人决策,还积极推进集体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及家庭、社区参与决策,同时,注重完善不同的决策方式。这种多元参与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学校管理决策的发展与创新[2]。

学校管理决策的成效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进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决策作为一门科学,还要把决策视为一门艺术,要用科学的精神做决策,用艺术的眼光看决策。只有正视学校管理决策的时弊,并对这些弊端进行对策研究,提出卓有成效的措施,才能成功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产品推广与品牌推广教程学习心得 篇4

通过对产品推广与品牌推广教程学习,使我对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的的方法和作用等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以下谈谈我了解并掌握的知识:

推广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有形的手段和无形的手段,使得一件事物被广泛认知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已经定型的一件事情让大家都清晰的知道。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是对谁做工作,推广的具体目标是谁。在营销领域,推广的目标应是广大消费者,因此要向消费者推广,希望消费者认知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按推广的内容,推广可分为产品推广、品牌推广、服务推广和企业形象推广四种。

一、推广相关知识:(1)推广的形式 1.广告 2.促销活动 3.人员推销 4.公关活动

(2)推广的策略组合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顺利实现推广的目的,必须首先设计合理的推广策略。1.促销策略

推广的过程需要利用促销行为来达成目标,促销就是促进销售,为了最终实现销售,必须采取有力的促销策略。2.传播策略

产品从厂商到消费者有一个传播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传播渠道,采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这些都是传播策略需要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在制定传播策略时,必须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消费者的特征以及产家的经费预算等多种因素。3.媒体策略

媒体是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专门制定媒体策略。现在的媒体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选择最有效、最经济的媒体,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是媒体策略的根本准则。(3)、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 1.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的联系

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之间紧密联系,层次渐进。产品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所以推广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让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产品。品牌推广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接受品牌,把品牌卖给消费者。品牌也是可以贩卖的,通过促销过程让消费者接受,实际上品牌已经具有了价值。

2.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的区别

产品和品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目的不同,产品推广的目的是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认知、概念认知,让消费者信任产品,而品牌推广的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达到对产品品牌的认知、对品牌概念的认知、对品牌特征的认知;其次是对品牌概念下产品差异化的认知,因为每一种品牌下的产品是有差异的。(4)、不同时期的营销重点 1.导入期的营销重点

前面已经讲过,在导入期以产品推广为主,这时的营销重点是尽可能地挖掘市场,培育市场。2.上升期的营销重点

在上升期时的产品已经获得了顾客们的初步认知,这时许多产品的品牌需要及时抢占有利的市场位置,为今后扩展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个时期除了继续培育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认知自己的产品之外,还要致力于品牌的认知。

在产品的上升期,不仅要给消费者输入产品概念,还要输入品牌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密切结合,这样才能开拓更多的市场。3.成长期的营销重点

每个企业都希望能迅速地进入成长期,因为这个时期消费者的需求空间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因为市场形势大好,难免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不仅如此,还会同时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串货的行为,对市场的抢夺也异常激烈。所以,在成长时期,有远见的企业必须迅速建立市场,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让消费者认知自己的品牌,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时期,提升品牌效应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建立起品牌,购买的人就会迅速增加,购买的人多,企业就可以适当降价,用价格来挤压竞争对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价格战”。4.成熟期的营销重点

进入成熟期,许多需求已经形成,首先企业要划地为牢,圈定自己的消费群体,其次要根据产品特点来划定特定的消费者群,然后区隔市场产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专门的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二、推广中的促销运作

促销活动和推广有所区别,推广是把一个已经形成的事情尽可能的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目标需要恰当利用促销的形式去达成。

促销的根本作用是让消费者更多地购买产品,这个过程需要经常与广大顾客沟通,通过促销和更多的消费者接触、沟通,引导消费者积极、主动地购买产品。(1)不同产品周期的促销

在不同的产品生命时期,促销的目的和手段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接受的方法各不一样。1.前期的促销

在导入期和成长期,主要目的是让消费者认知产品、了解产品,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促使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在上升期一般从产品的功能和品牌的概念去做促销。2.后期的促销

到了成长期和成熟期,产品的功能和品牌的概念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心中,这时促销要强调产品的个性和品牌的特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举行针对性的促销,尽可能在保持原有消费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范围和数量。(2)促销在不同产品阶段的运用 1.导入期的促销运用

在导入期,企业运用促销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认知产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缩短产品适应期,提高通路配销能力。导入期的促销手段主要是建立产品概念。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在建立产品概念时,应该强调产品,而不是其他的事物。2.上升期的促销运用

在上升期,需要扩充市场,建立产品地位,所以需要强化产品概念,在强化产品概念时要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一方面维持产品的价位,不能降价,另一方面增加服务,扩大通路。3.成长期的促销运用

进入成长期之后,因为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所以需要提升销量,怎样提升销量呢?首先要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的认知,不仅认知产品而且认知品牌。4.成熟期的促销运用

在成熟期,促销的目的是保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品牌地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这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促销来实现这一任务。(3)推广中的拉力和推力

在推广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部分,即拉力和推力。拉力就是平时所说的推广工作,对消费者进行思想动员,启发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需求,对品牌产生认知;而推力则是平时所说的销售工作,要有效地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面前。这两个工作在整体营销活动中互为作用、互相配合,同时作用于中间的末端,即消费者。就好像一辆小车,前面一个人拉,后面一个人推,拉力和推力同时使劲,小车才能顺利前进。

1、在导入期,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Æ区域重点铺货

Æ尽量控制末端,增加促销 Æ提供展示机会

Æ批发为辅,激活零售市场 2.推力在上升期的作用

在上升期,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通路及市场的管理上。因为这时我们已经利用一些直营的渠道在消费者当中达成了初步的认知,需求开始加大,需要更多的通路来帮助铺货,所以要加强管理。

3.推力在成长期的作用 在成长期,不仅要有效控制不同的通路,还要增加对通路的各个层面的拉力。4.推力在成熟期的作用

到了成熟期,产品架构和特点已经比较成熟了,通路也根据不同的状态区隔了一定的市场。

拉力在不同的产品阶段,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工作的重点也不一样。

Æ拉力在导入期的作用

在导入期,主要做产品的认知,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接受产品,产生需求,这个阶段的工作要考虑到销售行为与之配合。

Æ拉力在上升期的作用

在上升期,工作重点是广泛告知产品的特性,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利益的深入理解,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试用及采纳本企业的产品。

Æ拉力在成长期的作用

在成长期,要着重创造和强化品牌特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刺激更多的消费者,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及品牌的特性。

Æ拉力在成熟期的作用

到了成熟期,需要运用广告创造产品差异,维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加强末端活化。

三、职能部门在推广中的配合 1.销售部门的责任

销售部门负责推力,也就是销售。销售部门可以利用通路、渠道、人员来扩大市场规模,完成销售的任务。

2.市场部门的责任

入党教程学习心得 篇5

通过参加XXXX年市委宣传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使我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本次课程期间,学校通过教授讲课、入党积极分子分组讨论以及观看党性教育宣传片等多种教学方式,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党史、党性、党章等知识,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参加此次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的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陈述教授的第一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通过陈教授对党史科学的阶段划分以及对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娓娓到来,使我清晰的了解了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阶段完成的历史使命。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阶段共90年的时间,带领曾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经过无数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通过对党章的学习,使我对我们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有了系统、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

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了解了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清晰具体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激发和升华。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党和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应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通过观看党性教育宣传片“为你而歌”第九部,使我深受感动。那些普通的共产党员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勇于创新,勤奋敬业,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优秀风范,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为他们感到荣誉和自豪,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向他们学习。

经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争取早日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最后希望党组织加强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6

最近认真学习了《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教程》,获益匪浅。以下是部分心得,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关于学生会以及学生干部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首先是学生会的角色认知与定位:要摆正整个组织在整个学院的定位,摆正部门在整个组织的定位,以及摆正每个人在部门里面的定位。定好了位,才好想问题办事情。值得指出的是,分团委和学生会的职能定位是有区别和联系的。联系不言而喻;区别主要在于,学生会是学生自治组织,代表着学生权益,必然把学生权益看得更重;而分团委必然先要考虑学院的整体利益。因此,分团委的定位应该更加高一点,而学生会的定位应该更加实际一点:整个学生会的职能可以定位为以下三点:

1、维护学生权益,包括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改善大家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待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以及创造同学们成长成才的机会等。

2、引导学生成长,包括指导和监督各班级班团委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活动的提供咨询及相关支持与服务等。

3、协助学院党政工作,主要是关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等方面的。

在调整定位的过程中,还必须正确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组织和外面单位的关系。

组织内部,最主要是协调好常委和部长及委员、干部和理事的关系,应该强化常委会的权威、强化部长的自主权和执行力、强化理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快乐、高效和创新的团队氛围。

组织外部,重点是处理好学生会与年级委及班委之间的关系,应该重新协调好相互间的职能分工与互动模式。要将年级委及班委纳入学生会的体系中来,二者进行分工与合作:学生会主要负责全局的、统筹的和日常的事务,主要起领导、引导、协调和督促作用;年级委和班级主要通过被领导、被督促、全承包或半承包等方式参与学生工作,在学生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班级各项工作。

其次是学生干部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学生干部是“具有学生会身份的特殊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具有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的特殊的学生”。这要求学生干部既要做好学生,也要做好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干部应当发挥的“五个效应”:

1、榜样效应,树立楷模意识。感染,激励,号召,带动。

2、威信效应,发挥管理效能。尊重,贴近,共鸣,信赖。

3、能动效应,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管理,服务,约束。

4、主体效应,提高责任意识。氛围,学习,活动,主人。

5、协调效应,培养团体意识。维护上级威信,加强队伍配制,正确处理关系。

为了维护和巩固这种定位,发挥学生干部应有的作用,学生干部首先必须强化几种意识:

1、服务意识——勿表现自己、强加于人、高人一等、非权力型;

2、能力意识——号召力、凝聚力、组织力、协调力;

3、整体意识——从整体发展上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从整体比较上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从整体联系上知道每步的重点是什么;

4、效益意识——研究规律方法,整合时间力量;

5、创新竞争意识。其次,必须从MQ、IQ和EQ各方面入手,让决策、管理、组织、沟通协调、表达和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而作为凝聚学生干部的学生组织,要利用党校、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学生干部的传帮带机制,建立学生干部的科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尽一切可能的为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学生干部的权威及影响力的发挥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关于学生会的发展与改革

发展是学生会永恒不变的话题,而改革则是学生会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学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干部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学习,必须要走一条精品发展之路和精兵改革之路。

首先是精品发展之路。学院有学院的办学特色,学生会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是精品的、实用特色。对于横向,要能为各学院的学生会工作提供典范;对于纵向,要能为传承者塑就榜样。我们以管理之鹰系列活动为主轴,以各部门精品特色为支撑,以外联与宣传、班级与宿舍工作为着力点,发挥团体的集群优势,加强学生会、学院与班级的高效互动 其次是精兵改革之路。改革是必然,但改革的方向和形式则有许多可选择的余地。我们的改革必须要走精兵之路:关于精简人员,一定要保证留下的都是精英,而且事能尽人,人能尽力;关于机构,尽可能实行大部制,以有效实用为准;关于精简事务,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能优化的尽量优化,能转移的尽量转移。人员精了,机构简了,事务优了,高质量的精品也就铸造了。

三、关于学生会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适应专业分工愈加细化、竞争与合作越发频繁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支柱。

首先是团队的优化。“简则便,便则灵,灵则活。”要以小团队为主要优化模式,以共同理念为主要凝聚,以核心任务为主要运行平台,以目标管理为主要操作方式,优化团队组合,优化所贷事务,优化互动模式,优化办事方法,以达到灵活(灵活组建、灵活应变、灵活分化)、和高效(高决策力,高执行力,高督促力)的新型团队管理模式。

其次是团队的危机管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则百战不殆。”要想组建精兵团队、进行精品发展,就必须让整个组织和成员树立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方法,提高整体的危机管理能力。

附录:《十八项重要的工作EQ》

哈佛大学的戈尔曼教授(Daniel Goleman)1995年出版的《EQ》一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掀起了一股EQ热潮。戈尔曼发现一个人的EQ对他在职场的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职场的工作表现,他提出了工作EQ架构,经过不断的测试和修正,目前戈尔曼的“工作EQ”内容共有4大项,以及18小项。

一、自我察觉

1、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解读自己的情绪,体认到情绪的影响。

2、精确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3、自信:掌控自身的价值及能力。

二、自我管理

4、情绪自制力:能够克制冲动及矛盾的情绪。

5、坦承:展现出诚实及正直;值得信赖。

6、适应力:弹性强,可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或克服障碍。

7、成就动机:具备提升能力的强烈动机,追求卓越的表现。

8、冲劲: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三、社交察觉

9、同理心:感受到其它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观点,积极关心他人。

10、团体意识:解读团体中的趋势、决策网络及政治运作。

11、服务:体认到客户及其它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有能力加以满足。

四、人际关系管理

12、领导能力:以独到的愿景来引导及激励他人。

13、影响力:能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14、发展其它人的能力:透过回馈及教导来提升别人的能力。

15、引发改变:能激发新的做法。

16、冲突管理:减少意见相左,协调出共识之能力。

17、建立联系:培养及维持人脉。

18、团队能力:与他人合作之能力;懂得团队运作模式。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能在这18项EQ能力中,有5、6项EQ能力特别突出,而且是平均分布在4大项能力中的话,那他在职场上的表现,就会非常亮眼了。

管理学院学生会秘书处刘逸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7

近几年, 许多高校图书馆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在线资源的建设, 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大大地改善了科研和教学条件, 使广大师生从中受益非浅。但从各种调查统计显示:许多高校在线资源的利用率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存在投入较大, 收益较小的现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目前许多从事在线资源开发的团体都在研究能使在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技术和方法。

1. 在线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1.1 主观原因

当今在校大学生没有把优越的条件有效地利用在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校大学生多数都拥有个人电脑。这本应成为图书馆在线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充分条件,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同学在拥有电脑后, 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玩游戏、聊天等活动上, 对在线的学习资源的关注过少甚至忽视。

在校同学在了解和学习使用图书馆在线资源时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图书馆会对新上线的数据库进行海报宣传及定期开展数据库使用方法的培训活动, 但同学们对待海报的关注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走马观花, 并未进行深入了解或尝试使用, 至于定期参加培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1.2 客观原因

1) 宣传方式单调, 宣传力度不够大。现在图书馆对在线资源的宣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海报形式, 宣传手法过于单一, 且海报宣传易受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 往往达不到广泛认知的预期目的, 且学校图书馆在宣传方面投入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也不足。从而使许多同学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图书馆的在线资源, 大大降低在线资源的使用率。

2) 培训机制存在缺陷。有些学校图书馆虽会定期举行在线资源使用的培训活动, 但培训时间多安排在周一至周五, 且培训地点仅局限于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周一至周五是正常的上课时间, 很多本有计划参加培训的同学因上课往往会选择放弃培训。这就使参加培训的人数大打折扣, 培训效果也自然不尽如人意, 最终造成多数同学在需要使用在线资源时却不知如何去使用。

3) 在线资源的页面设计缺乏人性化。图书馆的在线资源页面上对数据库资源的分类过于简单, 未对这些数据库的适用领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 同学们在使用时往往需要逐个点击才能找到适用的数据库。这不但大大降低了在线资源的适用效率, 也对同学们使用数据库的感受有所影响。

4) 在线资源的购买上缺乏针对性。除了一些必要的数据库资源外, 学校在购买数据库前未在老师及同学间进行需求调查, 对老师及同学们对数据库类型的需求缺乏了解, 造成同学们亟需的数据资源没法使用。而学校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出现重叠, 对资源形成浪费。

2. 在线资源充分利用的举措

根据图书馆在线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2.1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方式多样化

要实现在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宣传是根本。在宣传方式上, 除原有海报宣传方式外, 应进行多样化的宣传组合。可在学校图书馆外的地方如宿舍楼门口、前往饭堂的路上设立流动在线资源体验点, 通过传单及亲身试用等方式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在线资源的好处。同时制作在线资源的宣传片,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室的多媒体上播放, 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范围。

2.2 改革培训机制, 使培训机制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可将原先的培训时间由周一至周五移至周末两天, 从而方便更多同学来参加使用培训;同时将各种在线资源的使用方法制作成海报及视频短片, 粘贴于学校的各宣传栏及在教室的多媒体上播放, 一方面可以教同学们在线资源的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也给在线资源的利用作了宣传。

2.3 优化在线资源的页面设计, 使其使用界面更友好

首先, 可将在线资源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并对页面进行重新排版, 同时在页面上建立一个基于各种数据库数据所涵盖内容的搜索框, 以此来提高在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方便同学们更迅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其次, 在页面上设立留言板, 征集同学们使用各个数据库后的感受及经验, 一方面可以了解同学们对数据库的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对后面使用数据库的同学提供指引。

2.4 提高在线资源购买的针对性

可以在页面上进行在线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年级的同学以及老师不同时期对数据库类型的需求, 为学校购买在线资源时提供参考标准。

在线资源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又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如果图书馆在线资源的利用状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 那么这将有益于广大的师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实践与认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5) .

[2]吕莉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8

无为县农委:陈先法

一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安徽省人事厅组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一书。通过学习,受益匪浅,在整本《教程》众多内容中《公务员心理调试能力概述》一篇最使我震撼,情出笔尖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做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公务员在工作中代表国家利益与形象,不断要有公务员必须的综合能力,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换言之,公务员工作成就就是公务员素质能力、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表现。健康的心理是这种表现的必要条件。

何为健康的心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标准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要达到上述境界谈何容易,据权威人士调查测算,心理健康四个等级中达一等的不到10%,二等占人群70%,三等占15%,心理健康极差恶化能成为精神病患者要占5%.这是多么一个可怕的数据。又据我国重庆医科

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对一年来心理咨询者进行分析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是男性公务员且40岁左右居首,焦虑、抑郁、失眠、头痛是他们的常病。

本人看了上述数据资料令人吃惊,同时非常认可。基层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有过之而不及。我在和一些同事在平时交流中常听到唉声叹气,有的同志牢骚满腹,究其原因又无所以,这些状态很可能就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近日,在电脑上看见一则新闻:XX省一检察院官员因抑郁症自杀,更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又闻XX县法院一法官无故在其办公室上吊自杀,经查也无其他法律原因。按理这些同志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上都是较好的,为何还自寻短见,通过学习《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概述》,本人找到了答案:这类同志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心态失衡才走上了不归路。

在学到《公务员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时,使我对党内腐败现象又多了一层认识,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恨不能斩其根杀其苗。我有几位老领导曾公正廉洁、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在我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在近几年中纷纷落马,被金钱这种糖衣炮弹击中。多可惜呀,因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我认为,除了他们党性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外,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公务员确实存在下述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压力大。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一些个性突出、能力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气馁,阻碍创新能力的发挥,有人思想报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

2、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公务员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和私人小团体关系精力支出大,认为这比作出成绩更重要,过度自我保护。

3、公权意识淡薄。即公权私用,少数公务员乐于结交“大款”相互利用,贪污腐化的风险低,一些公务员的行为处于“灰色地带”,是非观念淡薄。

4、自我意识有偏差。有些公务员在工作中总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对自我缺乏正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怎么办?我认为必须要调适。

二、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是公务员必须的能力

公务员心理健康不只是某个公务员自己的事。首先,是关系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作为基层公务员工作生活环境决定了每天要面向广大群众,肩负服务群众之责,如果你时常

孤僻,怎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怎能联系和服务群众。如果你时常不安、焦虑和怨恨,又如何搞好工作,工作不顺,势必带来各种麻烦与矛盾,如此,你虽然作为一名让人羡慕的公务员,但是你的生活不可能谈的上幸福。其次,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关系家庭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在上面所述的一些案件中由于某些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直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麻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健康。有心理障碍的公务员比例不断上升,这将是多么可怕的现象,这个问题是社会不安宁的隐患。最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家素质的具体表现。公务员的形象直接反映国家的形象,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国家的声誉,公务员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表现在群众都有好坏反映,对社会起示范作用,因此,每个公务员的表现都与社会文明关系密切,是国家素质整体体现。

三、公务员应学会调适心理克服灰色心态。

公务员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属于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其个体也具备一般人的性格,不能将公务员神化而促使其固步自大、傲不可视,从而“弱不禁风”,通过学习《提高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本人从内心觉得如要尽量完善公务员心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务员的人生观我个人理解就是公务员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公务员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把每一天的时光都要看成美好的时光;要把每一天的生活看成美好的生活;把每一天的工作看成快乐的工作;纵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这样那样的不愉快,也要学会化不愉快为愉快的本领。在基层我们面对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矛盾,解决群众疾苦,有时苦口婆心、三番五次,从而使群众满意,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然而有些同志对待自己生活和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却无法解脱,不能站得高、看得远实在可恶。所以我们不但要善待别人更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能在别人门前好看戏,而自己门可罗雀。

说到价值观,这是当前众多同志头脑糊涂的地方。我认为人生价值并不是一个人工资多少,而是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的认可度,如果这个问题不清楚将导致人们走入歧途,这可能经常提到的人生拐点。

就我个人来说,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不高,还要培养子女,可以说现在是一无楼房可居、二无储蓄可谈,但是我觉得我在群众中可称为“清白”两字,对社会自认为有点贡献,问心无愧。有了上述认可,我认为人生价值不为太低,所以知足常乐!

(二)、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沟通更要端正生活态度。

“屋漏偏遇连阴雨、人生常有不如意”这大概是一首歌的词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作为公务员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落伍,如何与时俱进,自我调节沟通是必须的。

如何调节是我常想的一个问题,在解放战争年代那些先烈们在那种环境中都能奋发图强、牺牲自己,都不曾有什么郁闷、痛苦、头痛、精神病。解放初期,人们饿着肚子干革命,也精神焕发去争取胜利。而如今大好形势下还存在住着洋楼、坐着轿车----还心烦意乱、百事不爽。我认为公务员首先应该自己跟自己谈谈话,应该问问我是谁?我怎么了?我到底有多大本领?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等等。

个人对话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玩世不恭,不能用辨证唯物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站在自私自利的观点上必然心理不平衡,这是根本原因。

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学习心得 篇9

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 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授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在各种情形下的不同行为决策和对风险的把握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让我颇有感触。

一、做好信息收集,多角度分析问题,理性决策。人的一生总是要做出各种不同的决策,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很可能一个决策就改变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要尽可能的多采用理性决策。怎样才能做好理性决策呢?第一要针对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而且要尽可能的收集全面,第二要根据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第三要做好方案的评估,第四要选出最佳方案。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锚定效应和框定效应,多换位思考。做好了这四步,就能更好地应对处理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减少决策偏差。正如课堂上学习的陈天桥创业案例中所写到的那样“在每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陈天桥的创业故事都会重写。”我们也一样,在每个转折点,我们都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慎重决策,这样才会给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偏离自身理想的发展道路。

二、避免判断与决策偏差,做好风险管理。在工作中,由于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有感觉偏差、认知偏差、记忆偏差、环境偏差,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群体思维”,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及风险的产生。从巴林银行倒闭的这个案例中,我再次感受到风险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肇事者尼克.里森违规操作,加之严重的赌徒心理,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式,然后又隐瞒重要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完全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再加上巴林银行混乱的内部管理和不得力的监控措施,使巴林银行失去了多次遏制风险进一步扩展的机会,最终导致百年(文秘园地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银行毁誉一旦。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在与市场的博奕过程中,将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做好风险管理。

三、按照三参照点理论,做好底线调控与目标调控,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制定一些奋斗目标,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为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可我们可能很少考虑过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有时还可能将底线就设置为了目标,也因此无法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例如在给客户理财的时候,就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他的底线、现状和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能为客户制订出可行的理财方案,告之客户在何种情况下可获得高的收益,在何种情况下可保本不亏。否则如果只乐观的设定益目标,那么在出现风险状况时,客户将很难接受和认同。决策和风险一样,无处不在,怎样管理好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此想用《大学》里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全面风险管理

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所以以下都围绕企业管理进行阐述。这里的定义是参照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6月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与企业内部控制

说到风险管理,有个概念是必须要提到的,即企业内部控制。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不能真正理解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要么将两者完全隔离开来,要么只是简单地将它们等同起来。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差异呢?目前国际上基本上是接受了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内也有译作《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对两者的阐释。按COSO框架,两者的联系为:

(1)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框架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将之作为一个子系统。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维持充分的内控系统也是国内外许多法律法规的合规要求。因此,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为: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四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对内部控制做了权威性的定义。19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

教授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美国“水门事件”调查结果,立法者和监管团体开始对内部控制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为了制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国外腐败实务法案(1977)”。该法案除了反腐败条款外,还包含了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条款。该法案成为美国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第一个法案。1978年,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提出报告,一是建议公司管理层在披露财务报表时,提交一份关于内控系统的报告;二是建议外部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内控报告提出审计报告。1980年后,内部控制审计的职业标准逐渐成形。而且,这些标准逐渐得到了监管者和立法者的认可。

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此后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是风险管理走向实践化的一个重要文件。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份框架此后被纳入政策和法规之中,并被各国数千家企业用来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加以更好的控制。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的AS/NZS 4360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澳新ERM标准,这标志着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

上一篇:精选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名言下一篇:文具作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