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2024-05-14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精选8篇)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1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谢卫民,李日京 就业指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2

1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根据党十八大重要文件指示,深化教育改革工作,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党和国家队高等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创业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高校扩招过程中,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文件,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对将来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在参与创业活动中,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职业规划,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业教育意识弱

第一,高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的第一集团,更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在高校中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形式化严重,片面的将创业大赛、创业活动当作是创业教育的全部。第二,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规划中,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第三,社会各界尽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关注,但是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加上高校宣传力度不够,也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用于创业教育的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讲师原来都是辅导员或刚毕业的硕士生,在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就走向工作岗位,缺少实际的经验,在教育过程中也将重点放在理论基础知识上,对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造成极大的打击。

2.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前提。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课程安排时长不合理、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等等,另外,大部分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与大学生文化课程的结合程度较低,给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推广造成严重影响。

3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需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探索对策。

3.1加强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证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良好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工作。一方面,高校相关领导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支持,从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效整体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创业活动,包括一些创业竞赛等。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3.2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高薪聘请一些创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讲座,传授创业成功的秘诀等,启发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二,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从专业培训、社会调研等几个方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第三,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经验,根据高校具体的情况等,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

3.3加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我国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各门功课的结合与渗透。同时,为了改变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对象范围小的问题,还需要在高校中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实践性较强,还应该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为今后的创业之路积累经验。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正在一每年几十万的数量增加,给社会就业造成极大的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相关领导加强对其的重视,注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等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指导,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丽宝第.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5(2):144-145.

[2]杨颖会,秋麒麟,黄蕾.浅析景德镇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5,23(9):99-100.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C962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尴尬: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近年来一再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各职业技术院校生存环境也亟待改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 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见

高职教育从建立、发展至今天不过短短十几年,与传统的本科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相当的差距。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进口上较本科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文化素质较差,录取在最后一个批次,尽管在教学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但在社会上高职教育却常被看成是“二等教育”。不少用人单位基于这样的社会认同,常常不能正确、平等的对待高职毕业生。

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宁要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高职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第二,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30%,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则更居其次。第三,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知识上讲究系统、全面,缺少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专业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尚不能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到岗位上立即就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尽量缩短见习期,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毕业生的规格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些是由于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上不及中专生,在基础理论上不及本科生,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

3 高职毕业生择业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有的高职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留恋大城市,只愿意到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国营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工作。党的“十五大”已明确确立,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国有企业也纷纷改制成为了股份制民营企业,它们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而许多高职毕业生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认为国有企业饭碗有保障,民营企业名声不好听。至于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偏远落后的地区如四川的“三州”,即使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就业,认为条件艰苦,没有“前途”,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在择业时处事不果断,遗误了“战机”。

4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中,可以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为: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爱岗敬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知識面;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能够达到如此要求的毕业生为数不是很多,多数学生在个人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进品格素质教育的方式、弥补知识素质的缺陷、加强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综合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拥护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的敏感性、责任心,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要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第二、文化素质。大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的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第三、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过硬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有: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等等。毕业生这方面的素质缺陷主要是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一些用人单位的人事负责人认为,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学生缺乏拼搏意识,没有吃苦耐劳、从基层小事做起的心态和准备。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自信、豁达、乐观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完美的人格品质,有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的毕业生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个人定位不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单位,而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讲究急功近利,而忽视对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适应社会、新工作环境的能力不强;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差。

5 学校在就业市场开辟和就业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开辟方面都下了大力气。但是,在就业市场的开辟过程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重点、没有远见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渠道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在就业渠道的具体开拓方面缺乏总体思路和详细的部署。比如,针对各专业特点所做的就业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如何利用校友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院系两级在开拓就业渠道方面的分工与协作等等。注重对主要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对非主要专业的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4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最近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对策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结语

云南就业形势分析与优化对策探讨 篇5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优化对策;云南省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将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增加就业需求,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还将不断增加,失业问题仍然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来看,受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云南自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影响,云南省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愈加不协调、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对就业增长较为不利。

一、云南就业形势分析

1.城镇就业总体平稳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

为了促进就业,云南省政府采取积极就业政策,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根据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53%,城镇登记失业率3.96%,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2015年云南省提前完成就业目标,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近几年来较低水平,保持在4%以下,比2014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2.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就保持基本平衡,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机构招聘各类人员17.9万余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16万余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从全年来看,求人倍数均保持在1以上,说明市场需求略高于供给(见图),总体平衡。

4.第三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主体,企业用工总体稳定

2015年,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为所占比重依次为10.75%、38.23%、51.02%。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劳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需求超过第一、二产业需求的总和,虽然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保持着高需求量,但与上季度、去年同期相比,比重则有下滑的趋势,分别下降了1.48个百分点和1.57百分点。

在用人单位需求中,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占总需求人数的96%;机关、事业单位仅占总需求的1.68%。企业中以内资企业为主,其中,需求人数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内资企业总需求人数的73.71%,比去年同期上升1.02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占企业用人的16.17%,比上季度上升1.08%,比去年同期上升1.02%。由此可见,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个体经济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从各行业需求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五个行业,上述行业的用人需求占所有企业需求的66.66%,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其中住宿餐饮业占总需求的16.06%、制造业占14.92%,建筑业占总需求的14.07%、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需求的11.07%、农林牧渔业占总需求的9.97%。与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第2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的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35个百分点、1.35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则分别下降了3.63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说明作为主要传统行业,制造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依然起着很大作用,但吸纳能力下滑,而住宿餐饮、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吸纳优势在逐渐显现,就业需求趋向绿色行业。

二、云南就业存在的问题显现

1.云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云南劳动力就业市场跟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而这类现象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第一,“民工荒”。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有:(1)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关注,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村不断得到落实,农村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陆续回家务农,导致民工数量减少;(2)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工作,而这类工作大部分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过低,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人员流动频繁;(3)农民工自身原因。目前,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已基出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较强,知识水平较高的第二代农民工,我们又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高,对于找工作比较“挑剔”,一些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招工困难。第二,“技工荒”。“技工荒”指的是在就业市场中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出现短缺的现象。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对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云南省内培养的技术工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云南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2008年为5271人(高级技师139人)、2009年为5262人(高级技师465人)、2010年为5255,2010年云南技工学校毕业生26758人,比上年增长52.4%,但就业率仍高达96.5%。在云南企业职工中,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22.6%、集体企业为23.1%、其他企业为18.1%。可见,企业技术工人比例较低,与当前企业需求相比,具有较大的缺口。2.云南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企业有招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同时鼓励延长劳动合同期限,是中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之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2010年,云南省城镇单位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96.8%、98%、98%,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74.7%、81.3%、83%。农民工的合同签订率明显低于城镇单位职工。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云南省展开大规模劳动力市场清查活动,三年来,责令各类企业为84.2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追发劳动者工资8.7亿元,督促2万余户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2.5亿元。尽管如此,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中,如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建筑业等,由于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经营规模小等原因,用工时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比较低,即使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劳动合同条款不全,内容不规范,权利与义务覆行不到位,随意更改合同条款,以及随意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就更谈不上按时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了。

3.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云南大学生就业总体还算稳定,从2008年开始,云南每年大学生毕业生超过10万人,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初次就业率“看起来”还不错,但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的现象很普遍,就业率也就只能供参考,未必能真是的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认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很多学生想一次就业定终生。有绝大部分学生想“努力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但公务员这类单位提供的岗位却极有限。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资金等,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还了解不够,有部分学生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对走入社会,面对挑战有一定恐惧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教育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

三、优化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方式调结构放到了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产业的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我国仅垃圾循环回收利用行业就能够创造约一千万的就业岗位,绿色产业对拉动就业有强大潜力。向绿色经济转型,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方向,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受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结合云南省气候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对外开放优势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的绿色产业将是云南省2016年乃至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将是未来拉动云南省就业增长的主要产业,目前主要应大力发展以下产业:

(1)加快发展服务业。目前,云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以及我省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大幅提高。由于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这将有助于增加就业。

(2)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把云南省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坚持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建名牌,把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兴特色农业有机结合,重点培育有云南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一批具有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显著提高云南农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3)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相结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促使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人员培训减少失业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需求,带动就业增长。

2.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目前,云南省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作为私营经济的主要成员,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较大,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还吸收了大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当前云南省正在进入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高端信息化、提升全域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财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针对实施中小企业实施更宽松的税收政策,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实现企业发展、就业增加、税收总量不减的多赢局面。在金融政策方面,要根据目前中小企业难以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因而利率等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特点,主要以增加信贷支持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出台更多的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和培育一批创新型绿色中小企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增长就业共赢。

3.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场配置效率

根据2015年第2季度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报告显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不高,通过劳动力市场成功就业的求职人员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总数的4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今后还要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效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建现有劳动力资源市场,把全省州市县以上所有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都建成辐射能力强的高标准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援助、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二是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省所有劳动力市场及乡镇、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机构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城乡联网、资源共享。三是优化服务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增强劳动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服务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根据就业市场需要不断拓宽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功能,实行“请进来”和“走过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依托各地劳动力资源市场组织各类就业服务活动和招聘活动,“走出去”就是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互通机制,利用现有省、州市、县、乡镇、村5级劳动力资源网络及时发布各类劳动力供需信息。4.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已经建立,劳动力失业和企业破产裁员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今后劳动力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就业形势的稳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劳动力质量。

(1)创新职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产业转移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新兴产业继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等职业培训,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提升劳动力素质,满足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其费用可列入成本,逐步建立人力资本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在全社会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风气,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的竞争力。

5.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能力不足、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高等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应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去审视和讨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1)深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一是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机构应加强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的对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调查,掌握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号;另一方面,政府人才资源部门强化与各类高校的对接,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传输给高校,使其适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等,确保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型高等院校,在研究性高校中适当增加以就业为目的专业及招生人数,实现研究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双轨制均衡发展。三是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就业评价过程中明确自身优劣势,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四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因此,各类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反馈,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就业后的一年内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其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6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就业形势;自主创业;职业意识

近年来,由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协调状况日益突出,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解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会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会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全国设点最多的专业就是会计学,约有500 所 本科院校和900 所专科学校设置了该专业,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呈现供大于求的现 象。

(二)市场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1.市场一般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参加过大型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投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大多要求有会计经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培训就能尽快上岗,既懂财务,又能交际。学校联系的单位招聘的条件也比较苛刻:(1)招的人少:一个单位通常只招1~2 名会计人员;(2)有性别要求:招兼文员的会计通常只要女生,需要服从分配、随时外派的只要男生;(3)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专业要过硬,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外贸企业还要求英语至少过4 级;(4)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要求:当过学生干部的优先,能吃苦耐劳,形象气质佳等等。符合条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单位从事会计或非会计工作或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其他渠道就业。

2.市场较高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在校大学生不能报考《会计师》,符合报考条件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雄心勃勃,最后则被迫选择放弃。目前,全国具备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的也只有8 万人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生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屈指可数,而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5 万名注册

会计师。

二、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职业意识培养,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灌输、并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2.要紧密联系单位,紧跟市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

3.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4.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及相关实验设施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

(1)深化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之源。当今世界,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阔眼界、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经受锻炼、不断挑战自我、加快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业,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得辉煌的事业,而且可以收获充实、丰富、厚重的人生。

(2)做好创业准备。创业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获得成功,仅凭一腔热血、一时冲动是不行的,必须做精心的准备。一要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创业素质。要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应用写作、人际交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法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发展空间的创业方向,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便创业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的机会,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努力在实践中增强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创业本领;三要加强品行修养,优化创业心态。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从金融信贷、创业孵化、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悉心支持;二是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三是解决创业大学生落户、转档、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四是资金支持,媒体大力宣传。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7

1.1 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 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 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 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 传统产业开始衰落, 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 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 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 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1.2 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1.2.1 就业歧视日益严重。

由于高校毕业升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加之目前中国反歧视就业的法律不健全, 就业歧视得以出现。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由于出现了种种歧视, 部分毕业生失去了很多机会, 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1.2.2 考研热的出现。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 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 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 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 2002年到2007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62万、80万、94万、117万、127万、128万, 虽然有放缓的趋势, 但在一段时间内, 考研人数还会持续增长。

1.2.3 毕业生平均薪酬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和期望收入连续几年都呈下降态势。中华英才网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 2003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元至3000元, 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 期望能拿到1000元至2000元的约占21%, 期望3000元至4000元的约占15%, 4000元至5000.元占到10%。而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1%。但2004年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 薪金期望值在1000元至2000元的毕业生成为主流, 比例高达35%, 比去年高出14个百分点, 而薪金期望值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已经占到总人数的62%, 远远高于去年的49%。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央视《东方时空》栏目2006年一期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特别节目做了两项调查: (1) 雇主最重视面试者的什么素质?调查结果如下:实践能力26%, 专业知识24%, 谈吐表达22%, 个性特征16%, 形象气质12%。 (2) 在实习期内企业家最关注应聘者哪些能力?调查结果如下:学习能力51%, 团队合作能力42%, 执行能力36%, 创新精神24%。调查表明, 毕业生的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 (动手执行能力) 、专业能力 (核心能力) 等最受企业重视。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 却恰恰体现在这集中能力上面。

2.1 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要错位。

2.1.1 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 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 已经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 直至“供过于求”, 有些毕业生却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 体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 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狭隘的行业观念等等。

2.1.2 择业功利化。

许多同学择业过程中, 有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如在选择岗位时过分看中薪水和待遇等短期利益, 对于在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考虑不足。

2.1.3 就业过程中显出极大的依赖、消极与被动。

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由于成长的人际环境相对狭小和封闭, 家庭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 学习心理压力过重等诸多因素, 导致他们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 盲从依赖, 缺乏独立性。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 自己的择业和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 找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 希望依靠父母的力量, 动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甚至前往用人单位联系、面试时都需要父母的陪同前往, 显示出一定的消极、被动与依赖性。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缺乏。

2.2.1 缺乏自主能力。

缺乏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指学习和了解超过教科书和课堂讲授的内容, 其实质是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 其关键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 另一种是创造学习, 后者作用在于通过学习, 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以迎战和处理未来社会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2.2.2 缺乏互动能力。

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都很优秀, 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 特别是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很欠缺。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 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 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 有的大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和礼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

3.1 就业观的培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 对于就业形势、尤其是行业前景等专业性指导不够, 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不正确, 存在好高鹜远、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3.1.1 缺乏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核心能力的体验式、实战式训练。

3.1.2 只限于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责, 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助。

所有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教学、学工、科研、招生等部门有效紧密合作, 孤军奋战, 最终达不到理想效果。对学生就业力的全程塑造, 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3.1.3 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教育部专项发文要求加大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 但不少高校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人员、设备和场地等经费不足, 机构不完整, 设施不健全, 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的就业服务。

3.2 大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力缺失。

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就业问题时所进行的职业方向和价值观选择、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和有效准备, 是大学生就业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3.2.1 职业方向不明确, 职业价值观模糊。

主要表现在: (1)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分不清轻重缓急, 在重决策的时候往往会意气用事; (2) 自己的期望和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 (3) 总是在问自己要什么, 而没问自己能够做什么, 能够付出什么;容易通过攀比来定位, 而不通过自身的实力来定位。

3.2.2 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观念落后。

从2005年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迅猛来看, 其已经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 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 并且其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 这要求广大毕业生,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大公司、大企业上。大学生要适应形势要求, 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4 大学生培养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1.1 全方位择业的观念。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求大批相关人才。还有就是农业, 大学生应该改变到大城市的传统观念, 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第一线去发展。

4.1.2 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特征, 应当把先就业作为在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 而不是就业的终止, 要在实践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

4.1.3 自主创业的观念。

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府对开办企业的条件降低, 使部分有能力与胆识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而且这种趋势逐渐加强。这既可以让部分同学充分展现自我, 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4.1.4 面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意识。

当前, 大学生多数毕业后希望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 就业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是统一的, 应该自觉降低就业要求标准。另外, 我国基层、落后地区、艰苦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 国家在西部投资加大, 工程增加, 这就意味着西部的建设需要人才。

4.2 培养各种能力做好求职准备。

4.2.1 加强专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从总体上体现为科研能力和业务动手能力。业务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能力考察的重点。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拓展专业基础, 加深专业知识。其次, 加强科学研究。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强化各种专业技能。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 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研活动如每年全国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进行科研, 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行研究。业务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 “熟能生巧”, 除一定的天赋和兴趣外, 更多的是要有钻研的精神和意志。

4.2.2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要做到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读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 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仅对交给的工作能得心应手, 而且有发展潜力, 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单位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 大学生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素养和心里健康新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谢维和.从分配到择业[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程良越.以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职业导师, 2007, 2.

[4]盖勇.职业生涯管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5]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5.

[6]刘文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11.

[7]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4.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競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揭牌仪式欢迎辞下一篇:次韵子由送千之侄,次韵子由送千之侄苏轼,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意思,次韵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