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精选13篇)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1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09国贸(2)班09533236张敏敏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作为在校学生的我们应该培养一些必备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理财能力、应对能力、沟通能力,对市场动态的敏感性,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精神以及专业知识等等。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市场就业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一、国贸行业的特点
1、跟着国家政策走,政策性极强;
2、跟着世界经济走,随时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紧跟市场的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3、看着眼前的想着未来的,本身市场就变化无常,因此做国贸的人应该经常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才能占有市场先机。
其次,国贸中各工作领域联系紧密,人员的工作区域变动性快且大,因此要求做国贸的人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能,专业知识过硬才能适应各个工作职位。而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应在工作5到10年后才会真正确立下来,因此涉及各个职位、业务范围有利于做国贸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以便更好得展现自己的能力。
二、就业难的原因
大体原因有三个:第一,地区差异性大,内陆跟沿海城市相比,由于交通或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可提供的进出口贸易职位就因此有所不同。第二,行业差异性大,热门专业的就业问题相对比较严峻一些。第三,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就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的不同其就业难易程度相应有所不同。
三、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由于很多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在跟在社会上工作了一阵的应聘者相比缺少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经验,对市场认识不够深刻,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届毕业生接受的知识、信息更新,这点正与市场的快速变化相匹配,使应届毕业生比其它应聘者的见解更具前沿性。
而且,由于应届毕业生涉世未深,思维还未被社会完全定格,因此本身的可塑性更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在一些技术的技术上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上应届毕业生更具有灵感。此外,应届毕业生具有一些中年人所没有的冲劲和初出校门想一展身手的那种激情,敢于冒险的精神。因此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一些应届毕业生。
四、企业的用人标准
他们的招聘原则是看所需人才与该校的重点专业是否相一致。
1、你的工作态度是否诚恳,做事是否有目标、有计划。
2、应聘者几点专业知识,是否精通业务,是否有一些工作经验。
3、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因为工作有分内外勤两种,内勤的工作岗位由一些性格安静、做事态度认真的人担当比较合适,比如会计等一些职务。而做外勤的人应该比较能言善辩、活泼外向,比如我们的所学的国贸专业。
除以上三点,企业对有志以做国贸的人还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英语通过六级考核,计算机操作能力一级以上。企业关注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自信,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注重自己的一些言行举止反应给招聘人员信息。我们得知,国企的目标除了跟私企一样都注重于经济建设以外,还致力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因此,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在国企的招聘过程中会有比较好的优势。
五、自我总结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
境,并融合其中。目前,有计算机一级证书、国家英语四级证书,并努力奋斗英语六级中。
同时,我觉得,作为国贸专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2、英语熟练,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及资料,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商务写作、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3、了解本专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4、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2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一个共识。推行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发展大趋势, 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满足个人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如此,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部分高校在将总学分缩减的同时, 增加选修学分, 有些个性化课程模块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1]这既为学生自由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也给予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在增加学生自主性、推行个性化培养的过程中, 必然要求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学科性质、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会事与愿违。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业预期, 武汉纺织大学“具有纺织特色的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本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近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以下简称国贸专业) 调查的数据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分析。本项调查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 以武汉纺织大学国贸专业为例, 研究高校行业背景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 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社会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个特色可能对非行业特色的专业 (如国贸等经管类专业) 的就业可能产生某种影响。第二, 了解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特色的认知。一是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一般认知, 二是对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认知。第三, 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及其特色认知与实际就业差异的原因。
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总体设计与主要目的。整个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这部分设计了11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国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学校就业数据库中的数据, 对国贸专业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类分析, 并与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及其原因。
(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专业面向、就业地域面向、预期薪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认知等四个方面。
2.分析的样本及数据
(1) 专业认知与就业预期调查数据。关于在校学生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在国贸专业2011、2010、2009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21分, 收回117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96.69%。
(2) 实际就业去向的相关数据。实际就业去向的数据为2011届国贸专业有182名毕业生, 其中数据完全有151名毕业生, 有效数据占82.97%。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方向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的偏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到贸易公司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相关工作的意愿和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的意愿高达31.28%, 到其他行业工作的意愿为37.44%。但是2011届毕业生直接到贸易公司、金融业、其他行业的比例分别仅为3.31%、2.65%和94.04%。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虽然到非贸易公司也可能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与贸易相关的工作, 但是, 意愿就业行业与实际就业行业反差如此之大, 很可能表明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的专业面向理解过于狭窄。另一方面, 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工作意愿与实际差距太大, 这可能表明国贸专业在校学生对金融知识比较感兴趣。这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面向认知不足。
2.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学校地处武汉, 考虑到武汉在华中的经济地位和发达程度, 本文将武汉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并列。从表2中不难看出, 到广东、武汉工作的意愿分别为12.42%和18.95%, 但到这两个地区实际就业占比分别为33.11%和26.49%。到上海与北京工作的意愿高达45.75%, 远远超过了实际就业地区占比 (仅为1.97%) , 这一数据反映出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强烈的反差。另一个反差较强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仅为0.65%, 但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为12.58%。
从这些数据来看, 在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经济战略调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注:※中西部不含武汉市。
3.预期薪资与实际行业薪酬之间的差距分析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在校学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资水平分别为5510元和5430元, 考虑到45.75%的学生愿意到上海与北京等发达地区, 学生预期薪资偏低, 这可能与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前景, 宁愿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或是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给予新手的薪酬不会太高。但是考虑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 作为职场新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薪资仍偏高。
注:实际工资水平=平均工资÷12, 单位:元。数据来源:武汉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11》, 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4.学校行业背景与就业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 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可能受到学校行业背景的影响。从表5中不难看出, 国贸专业到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就业人数占比为14.57%在校学生, 低于在校学生认为应该增强国贸专业的纺织服装特色的比例 (为17.24%) 。考虑到武汉纺织大学的行业特色, 到纺织服装等行业工作的国贸专业学生仅为14.57%, 很可能表明学校行业背景对国贸专业的就业没有太大影响, 或者是学校的国贸专业与纺织服装特色联系不是很紧密, 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学校行业背景对如国贸之类的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缺乏认识。
表6反映在校学生确实对学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了解很少, 因为有高达54.42%的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仅“了解一点”, 还有28.57%的学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不了解的原因, 主要是宣传不够。进校前无法通过社会及学校宣传等渠道导致缺乏了解的学生比例为34.13%, 还有43.71%的学生认为进校后学校和学院宣传不够。
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特色了解不够, 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进行规模上的扩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近几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对外经贸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其校名也更改过几次, 1999年由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 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合并与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的认知。
结论与建议
1.从专业面向看, 亟须加强高校在校学生对专业面向的认知与教育
从“宽专业厚基础”的角度来看, 既要强化专业特色, 又要专业面向的多元化。对于国贸专业而言, 既要强化国贸专业区分与如金融学等其他专业的专业特色, 又要强调作为应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授, 增加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面向优势。同时,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本校相关专业的宣传。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主动加强对学校专业特色的宣传可能比知名高校更为迫切。
2.从就业地域面向看,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工作地域重心
过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发展战略的推进, 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亟需各种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自己未来就业的地域。
3.从就业薪资预期看,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薪酬预期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手, 高校毕业生更应看中工作给予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 更应该考虑到就业地域当地薪资情况。
4.从学校发展来看, 学校应着眼于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 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作为行业特色较强的地方高校, 只有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着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才可能真正创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高明, 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福建教育论坛, 2010 (8) :61-66.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3
就业力概念
就业力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概括为受教育者获取及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就业竞争力,具体涵盖求职能力、基本职业能力、职业适应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四个层次的内容。从经济学视角,学生就业力直接反映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从个人发展的视角,就业力反映受教育者获取就业机会、社会认可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社会学角度看,就业力代表高校及其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是衡量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分类培养目标及内涵
人才分类培养以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受教育主体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是大众化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理性选择。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实现一种需求对应一个培养方案,有必要对受教育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归纳梳理和整合,对分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就业力提升路径
(一)做好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四大模块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一步强调人才的经济学基础和经济学逻辑培养,专业选修课中加入考研辅导类的课程,为学生顺利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条件。适度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创新实践班,组织开设利于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选修课程。加强配套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特别是案例类和实训类辅助教材的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凸显专业体色。组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推进教材的撰写、申报和出版工作。
(二)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应用为主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特征,打造校企结合、课内外结合、考试考证结合的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保证学生“技能水平过硬、就业优势明显、持续发展有力”。强化软件实训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配套实验室建设,完善情境模拟仿真教学和手动式模拟教学环节。修订和完善实训教学授课计划,抓好实训课程配套教材建设,使授课内容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塑造并举,做好单证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现状,提升层次,优化结构,为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首先,科研团队建设。以纵、横向课题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做好科研团队建设,在课题申报和完成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校内外学术研讨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其次,创业导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加强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研究,以校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挑战杯等项目为依托,锻炼教师队伍,提升创业指导水平。以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第三,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两个重要支撑,一是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大赛和课件大赛为依托,二是以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
(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策略分析”阶段性成果(JG11DB142);
(2)辽宁科技大学“十三·五”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辽宁科技大学)
关于国贸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问卷 篇4
随着每年大学生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递增,毕业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对于大树下的就业是不小的考验。此卷终于针对国贸专业就业最关心地几个问题进行调查,以便该专业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你的性别
A 男B女您对国贸专业就业形势看法
A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B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C就业形势担忧担D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3你认为国贸专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
A 能,专业对口的岗位很多 B不能,比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
C 我本来就不补想从事该专业方向的工作对于工作的选择,什么对你来说影响最大
A收入B个人发展C公司所在城市D公司名称和规模是否想过实习的经历?你认为实习经历对将来就业有没有用?
A有实习过,有用 B有实习过,没用 C没有实习过,有用D没有实习过,没用 6 您期望的起薪
A1000元以上 B2000-3000元 C3000-4000元D4000元以上你心目中最想去的单位是
A外国企业B政府机关C国营企业D合资企业E民营企业 F私营企业G自主创业 8 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地点是
A家乡 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北京,广东,上海E 其他沿海发区 9 你觉得限制你就业的因素是
A学习成绩B 学校实力与名声C 实习经历D专业技能
E考证书证书F人际交往能力G家庭背景与经济实力各类证件中,您认为能帮你找到工作的是
A计算机证书B 单证员证C 报关员证D 报检员证E 会计证书您习惯于从何种渠道获取招聘信息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B求职网站C 学校招聘会演讲会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5
昨天,一份基于上海市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调查的《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新鲜出炉。根据该报告,管理学、文学、理学同为上海市2008届就业率最高专业大类,而国贸、英语、计算机、金融、法学等5个“热门”专业职场遇冷。
据调查方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研究院介绍,此次调查覆盖了上海市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的67所,本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2310人;在上海就业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5577人;生源地在上海市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1534人。
调查显示,上海2008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中,管理学、文学、理学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法学相对较低,低于上海市本科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5个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热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英语,却成为上海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4.8%。
此外,与上海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853元相比,2008届平均月收入下降明显,降幅达到19%。其中,平均实际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3204元),最低为理学类(2860元)。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6
专业见习、实习总结报告——外语专业就业机遇与形势分析 当前,由于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及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上与商务活动脱节等原因,英语专业毕业生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中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学历低,更是难以挤进相关专业的就业市场,这无疑给工具型语言人才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试从目前中职学校英语专业的招生情况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英语专业招生情况及就业形势分析
据国内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就业蓝皮书发布的报告: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7个专业中,商务英语专业是其中之一。另据搜狐网某文章指出:“由于前几年外语类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体就业形势不太理想,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以本校为例,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情况(见表一)和就业情况(见表二)如下:(表略)
说明:毕业生总人数是毕业时的人数,不包括中途流失的部分学生。
从表一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招生很不稳定,近年有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表二则说明,真正对口就业的人数极少(主要指翻译员、高级商务文秘、商务助理、报关业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相关职业),绝大部分毕业生未能实现本专业的优化就业,被迫转行,造成了专业培养的资源浪费。
很明显,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只有深入剖析原
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找到突围的方向。
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大批企业减产,大批人员失业。在中国,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同时,随着外贸进出口量的急剧下降,企业对单一外语类人才和外贸业务员的需求锐减,这点在表二中可见一斑。
(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合理。
(1)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以前旧模式,课程主要以语言类为主,不少课程内容重复;而商贸类课程不足,特别是接待、商务谈判及交际等所需要的商务知识和相关法律等课程没有开设。(2)课程设置缺乏教学实践的环节,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相对老化。
(三)专业技能单一薄弱,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据人才市场专家介绍,很多企业目前急需的是两类英语人才:一类是从事文字类及口译工作的英语专才,比如翻译及高级口译员。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但是中职毕业生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专业水平;另一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更加青睐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又具备金融财务、外贸、计算机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
三、英语专业发展的设想和对策
(一)贴近市场,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上,改变思维方式,把握好“商务”
和“英语”的主辅关系,以商务承载英语,让英语为商务服务。学校应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设计出着重反映现实商务活动真实情景的课程。如首先设置《进出口贸易实务》等基础商务知识课程,介绍现代工商企业的运作方式,使学生熟悉与企业环境、经营管理、金融财务、法律保险等方面有关的知识和英语词汇及用语;还要设置《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说》等商务英语知识课程。同时,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需求选修相应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广告策划和营销学等。
(二)开设“双专业”,培育复合人才。
针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单一的状况,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另一门专业,走“英语专业+其他专业”的路子,把第二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而不是作为模块选修课,如财务会计、计算机模块课等。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比较倾向于“英语+国际商务”“英语+旅游”这两种搭配。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其他合适的双专业组合,为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基础。
(三)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授课方式。
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环境下使用的专业英语,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彻底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国际商务企业的实际经营业务为教学导向。具体做法有:推行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商务活动,增强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如产品报价的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模仿范例,开口说英语来进行讨价还价,动手填写英文报价单来体验实际的商务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英语技能与商务知识整合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
力。
(四)寓教于乐,开展多种专业活动。
为了让学生增加更多的英语体验,可以经常开展课外专业活动,让学生在忘我的“情景教学”环境下进行口语训练。首先,可以把现有的英语口语擂台赛、英语百科知识赛做得更好,给予更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其次,还可以组织英语专题讲座、影视配音、演出英语短剧、收听英语电台等活动;再次,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涉外实践活动,如与企业外籍员工交流、观摩涉外业务洽谈、担任口头翻译等;最后,在重要的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可以在外语系的班级举行节日活动,把英语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五)自我更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和对业内专业发展的了解;还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适应跨专业的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学校要提供多种进修途径,如教学交流、培训等,帮助教师提升自己。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本校进行跨系学习、交流、培训。
(六)励精图治,打造英语专业的品牌。
学校应搞好学生技能训练,把这项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种子”选手,给予指导教师更充分的指导时间和精神、物质激励;还可以组织辅导教师、“种子”选手到外校学习培训,发现和弥补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可组织教师编写学校或社会急需的教材,无形中扩大英语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展现英语专业的勃勃生机。
四、结语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7
目前的研究大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归咎于:金融危机余威未消,全球国际贸易交易数额急剧萎缩,与中国贸易量较大的欧美、日韩市场需求减弱,严重阻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世界整体经济形势趋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私人投资增长缓慢、出口量日益减少,受整体经济形势冲击影响,外贸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薪措施,故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固然宏观层面的整体经济形势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造成消极影响,但就微观层面而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自身专业素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本文将着力从微观角度对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思路陈旧与实际脱节
外贸行业发展至今历经波峰波谷,已日趋成熟。经过历次洗牌后生存下来的外贸企业相较于之前,其用人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企业招聘外贸专业人才,更看其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另一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国有大型外贸企业占招聘企业主力军的情况,如今这些大企业人员需求已趋于饱和,招聘数量有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会进入到一些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外贸企业机构大,人员多,业务量大,分工比较细的特点有别,这些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数量有限,就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多面性。希望毕业生进来就能好用,一个人要承担多项外贸业务。所以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观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思路,大多认为学科知识就是课程,把学科知识和课程简单地划等号,在课程设计中单一地强调学科内容,甚至把学科内容简单地等同于经济管理知识,忽视了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按照这一培养思路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不过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是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能够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既通晓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本行业所需专业沟通工具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所在。但讽刺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在与外商的交往、谈判时,往往使用的是外语专业出身的翻译人员,他们本身虽具备与外商语言上的沟通能力但并不具备相应的外贸专业知识,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磋商中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竟是本来出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其外语水平不达标而使企业不得已而为之。
除了外语水平以外,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进入企业的从事经贸工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还应具备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贸易知识、营销技巧、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专业素质。而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了解往往只具广度,却缺乏深度,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3 职业资格与实务经验欠缺
当前进行招聘的外贸企业对刚从大学象牙塔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往往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对当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普遍看法是:应届毕业生仅仅是理论方面的高材生,不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而作为招聘主力军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往往没有资金预算与时间花费在培训新人上。这是外贸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录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外贸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其对本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与实务操作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在校期间偏重于理论学习,并未真正接触实际外贸业务,对于外贸流程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而且对于本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关注程度也不足,即使参加此类考试学生也大多抱着“考着玩”的心态,更有甚者完全考前不作任何准备“裸考”应试,并未对此类非学历认证考试给与足够精力的投入。这无疑直接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正式进入工作单位上岗后上手较慢,适应期偏长的问题出现,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 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2.1 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
针对当前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应主动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案以迎合市场需求。结合当前各用人单位的录用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具备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政策研究和管理能力,外语水平较高,同时兼具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注重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注意课程安排的均衡性;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即: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
2.2 开展双语教学,提升外语水平
鉴于外贸行业对外语水平的高要求以及当前学生普遍外语水平不达标的现状。各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形式,开展双语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从原版教材与资料中学习到更加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了解到更加前沿的发展动态,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应用外语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外语水平提高。
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双语课程的设立如果仅仅停留在1~2门课程的水平上是远不能达到目的的,高校需要着力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课程比例,形成系统、连贯的双语课程体系。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熟练的应用外语在课堂上听课、交流、课下完成作业和思考问题。还应注意的是,对于开展双语课中易出现的学生不适应和严重的畏难情绪,在课上走神,不听讲以及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应有充分估计,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和不断改进的方式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达到预定效果。
2.3 拓展课程内容,引入非学历认证教育
报关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资格证书虽与学历教育无关,但拥有这些证书无疑会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与外贸行业相关的资格证的重要性,可以考虑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拓展课程内容将相关资格证的考试培训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发挥非学历认证教育所特有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此类考试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国”字头王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如今却成为了“就业率”以及“薪资”双低的红牌专业究竟是何原因?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难,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莹.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模式[J].北方经贸, 2010 (5) .
[2]赵楠.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08 (5) .
[3]章安平, 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1) .
法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8
法学教育缺乏准入机制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和省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控制学校的校级官员任命、人员编制、招生人数、教育经费等重大事务,对学校的法学教育行使着直接的控制权,学校在很多方面只是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难以自主发展。
院系设置利益驱动明显
近年来,法学教育的经济导向更趋明显,各院校纷纷设置法学院系,不同成本却获得相同的收益,同样学位不同“含金量”,出现了经济学上所称的选劣不选优的“逆向选择”现象。
蓝皮书同时指出,过去中国的法学教育集中于高校的法学院系,教育层次也以本科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纷纷出现,呈现出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共5个层次,法学教育层次、形式和机构之多、之乱罕见。一些院校在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法学院系或者法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成为制约中国法学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加之各法律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法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法学就业率文科中最低
环保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9
环保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据了解,环境工程师曾被预测为在今后几年是需求量最大的热门人才,很多学生也被这样的预测引领进入环保专业。环保专业如今的就业形势是怎么样的呢,一下是环保英才网整理的环保专业人士的就业的几方面特点。
1.工作机会很多,但需从低开始
环保专业类就业普遍呈现工作好找,待遇不高的情况,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由于建筑行业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做环评,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环评工程师需求量不断变大,也逐渐衍生出一些适合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比如环评助理,编写员等。这类工作底薪不高标准为1500很客观的。
2.就业需往发达区,是场持久战
环保行业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大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一般公司在招人时都会要求工作年限在5年左右。坚持不懈,最终会成为应聘场上的宠儿。
3.就业岗位呈现分化
这类工作的范围比较较强。
4.外,选择考取响应的证书。这些证书在就业时会成为加分条
但从业初期会比较难,有志于向这
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 篇10
公司招聘发展的七大趋势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进步,新市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面对未来招聘工作的发展趋势时,必须面对以下主要挑战:
一、招聘媒介进一步多元化和网络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招聘媒介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飞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企业招聘主要手段是内部推荐、当街张贴海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发展到在报纸、杂志上刊登招聘广告,在电台、电视台上做招聘宣传,举办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互联网上的网络招聘、猎头服务、人事代理、招聘外包等。随着招聘渠道的多元化,更加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对当地的劳务市场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认识与了解,熟悉各种招聘渠道的特性,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使招聘资源投放更加准确和有效。
二、中小城市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的进一步弱化
对于位于中小城市的企业,这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必须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在人力资源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各个环节上能真正为求职者着想。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应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如何方便求职者到企业面试,降低其面试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例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可考虑为求职者报销面试来回车船费用、住宿费用,或安排专车接送求职者等手段来吸引求职者到本企业面试。
三、异地招聘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原来的根据地城市,到其他城市拓展业务。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迅速招聘到恰当的人才以配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面对的问题。
四、全球化招聘
同样的,随着企业的业务发展走出国门,企业亦会对跨国人才产生相应的需求。企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经验的人。这要求人力资源人士必须要有拓展全球的眼光,掌握全球化的招聘手段和方式,方能进行全球化人才的招聘。
五、新的职位不断涌现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职位。据统计,现时劳动力市场每年涌现的新的职位有40-50个。对于新职位的涌现,亦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关注新经济的发展动态,了解和熟知新职位的个性特点,明晰其职责和要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招聘。
六、人员流动进一步加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亦越来越低,更加容易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成本亦越来越低,迁移到其他地方或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的成本亦大大降低,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人们转换工作的成本,亦促成了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流动率,影响到企业,则是企业的流失率升高。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在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员的高流失率。
七、校园招聘成为招聘工作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完成,原来大量国有企业人员分流的结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和成熟,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熟手劳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将招聘工作的力度更多倾注于校园招聘,通过有效的校园招聘,进而完善的培训计划,以确保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
1、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2、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2008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02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3、市场需求旺盛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基本情况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
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
4、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尽管IT业人才需求还有较大的空间,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在日趋激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 篇11
摘 要:当前,由于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采取何种科学的就业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土木工程;就业;对策
土木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开始逐步进行升级转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迈步前行,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判,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求不切实际,注定了就业过程的不如意。在新就业形势下,学生如何认清实际、找准就业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对学历的要求
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不一样的。2004年以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本科生甚至是高职生进入工程设计院都比较容易。2004 之后,本科生和高职生已很难进入设计院,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机械施工,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包括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引进新型的人才。企业的改造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其中。另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3.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精细化的,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要求环保、生态建筑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运用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主题,在建筑材料方面,会需要更多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技术方面,安全监测、修复加工等技术大有作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未来土木工程行业企业的运营会向专一化方向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自身,打造科学就业观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当下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对自身能力欠缺客观的评价,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十分盲目,他们往往在进入一个岗位一段时间后才发觉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转而另加选择。轮番几次寻找工作的经历才可能会使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然后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就业观。
2.增强学校教育和自学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下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相对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滞后的,导致很多毕业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无力感。在复合型人才如此缺失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身打造为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那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院校方面需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适应当前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等,要增强对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的了解。
3.摆正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施工单位永远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虽然施工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让很多毕业生敬而远之。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施工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线实际施工的经历,会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一线人员也可实现工程监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更高级别岗位的转变。很多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高级监理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都得益于此。所以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降低要求,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毕业生增多以及教育的滞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改变和端正,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此外,了解新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72.
[2]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9.
[3]李佳,牛晓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与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253-254.
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初探 篇12
关键词:环境专业,就业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在原有环保总局的基础上,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府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新的环保部,也预示着政府对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切。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经费短缺,欠账较多。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现有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巨大的潜力[1]。但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所以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环保人才的吸纳便可想而知。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环境产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由于生产企业和社会对环保人才的吸纳程度有限,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形势远比不上电子、通讯等热门专业,也落后于化学、材料等传统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相对困难”一直困扰着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
1 环境类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于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类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类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专业高校的比例逐年提高[2]。以广东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东高校中设立环境类专业的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此外还有一些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培养该方面的人才,每年环境类专业招生的本科人数2000以上,专科学生数百人左右。广东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能接受的毕业生也就50-80人左右。另外,由于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事业而不是产业,环保相关的公司特点是规模小、产品单一、产值低下,科研条件差。环保类公司企业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与其他行业相提并论,所以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当困难。
以广州某重点大学环境学院为例,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227人,其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人数为12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3%,而2009年、2008年这一数值分别为51%、48%,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该校环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类行业的人数是虽然有所增大,社会对环保人才需求也还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作为国家985重点高校,这些年来有近50%的环境类毕业生从事与环保无关的职业,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2 环境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
一般来讲,20-30人规模的环保企业可以称得上具有一定规模了,50人以上的公司都可以称为大企业了。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还有就是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漏洞,让本该防止或是治理的污染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基础差,底子薄。行业的特性,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往往投入大于产出,赢得微小。客观条件让环境类毕业生的就业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
2.2 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客观上,环境类毕业生逐年递增、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只能接收少量毕业生、环境类公司企业小而少的残酷现实。主观上,学生不愿意离开大城市,据广州某高校统计,他们学校每年环境类毕业生中有将近90%人留在珠三角,而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留在了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另外就是学生的期望值高,存在攀比心理,这样往往错失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功利化也较为严重,在工作岗位上不思进取,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也给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2.3 环境类专业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环保设计院等单位,都要求有相当工作经验;
另外,每年毕业生的增长数量远大于社会需求[3]。
2.4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课程设置和实际运用相差非常大。
如工艺备陈旧落后;另外,学生对一些行业的工艺设计了解甚少。比如测COD,在学校又是试剂又是加热,测一次折腾2小时,而现在水厂是用紫外光直接实时监控[4]。这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各普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多为较新的专业,底子薄,很多都还从属于化工学院;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在学校见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认识参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真正的需求不相适应。
3 扩大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趋势的多元化,学生素质个性爱好的差异性和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依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社会条件、专业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例如大一《大学生活规划》课程,大二《让大学成为职业规划的起点》课程,大三《了解职业、发展自己》课程,大四《职业选择原则与策略》、《求职面试技巧》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对学生进行系统和立体式的培养。
3.1 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安排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时,可适当减少所给条件,增加实验与设计的灵活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专业实习特别是在校外工厂企业实习时,尽量做到既让学生参观,又让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还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毕业设计时可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导师仅指导研究方向,检查工作进度,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5]。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择业上的竞争力。可以设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奖学金,并以此类实践创新活动树立一个标杆、榜样,产生“标杆、榜样效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使其他学生都能向获奖者学习,更好地进行钻研与创新。
3.2 做好就业市场的培育
为让环境类专业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我们应该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组织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报告会、“我的摊位我做主”创业体验大赛、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动员会和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对毕业生的去向选择进行调研,根据不同去向的毕业生进行分类辅导,安排专人收集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与此同时,将就业工作前移、重心下移、触角前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校内校外两个市场,密切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将学生的就业工作贯穿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狠抓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学生管理沟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的重视。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十分看重的素质。企业一般会把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放在素质要求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对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以及为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型环保类专业人才”[6]。
3.4 加强高校环境类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理论扎实、献身于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环境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应成立高等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点或培训机制,由若干高等院校来分别承担不同的培养内容。同时,加强各类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促进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环境工程类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此外,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经验,开拓眼界,促进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李顺兴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94~96.
[2]孔秀琴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9-73.
[3]蒲清平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12-114.
[4]张焕祯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环境保护,2003,2:59~64.
[5]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6]刘文莉,张珍,张崇邦.从就业情况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09(30):354.
生物类专业考研就业形势分析 篇13
点击数:1191 发布时间:2009年6月11日 来源:跨考教育 进入论坛交流
【编者按】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因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会受到世人关注,而成功者俨然成为科学界闪亮的明星。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生物学专业。我国生物学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如想象中
那般美好?
出路:四大就业通道
与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或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未雨绸缪,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长期规划,创造更好的条件迎接未来的挑战。大致而言,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通道:通道一: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
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
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
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如宝洁、玛氏、联合利华、伯乐公司等。这类公司主要招收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待遇非常不错,福利优厚,培训机制也很完善,而且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也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此类单位可以说是生物学专业的最佳出路,竞争相当激烈,对英语水平
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语。
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在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专业中尚未发现专门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如果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就只能挑战“百里挑一”的录
用几率了。毕业生一旦被事业单位录用,工资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有疾控中心(CDC)、物证中心、食品检验处等,但相关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少。以北京为例,每年招收的也不过十几人,且以当地生源为主。这一类岗位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考试,并且考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面试、审核等,且招收人数较少,竞争激烈。不过,这类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且工作稳定,工
作强度不大,福利和各项保障也比较好,是生物专业女生的首选。
3.生物技术服务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生物技术服务公司如上海生工、北京奥科、申能博彩、北京博奥、三博远志等,这些公司一般以引物合成、测序等业务为主,其技术人员主要是操作测序仪、合成仪,工作烦琐、技术含量较低,时常需要加班。硕士毕业生的待遇在2000~3000元之间。科研单位如华大基因、北大生命科技园等对专业基础的要求则比较高,研发工作的辛苦和枯燥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如果想在生物科技领域“出人头地”,不妨试一试,因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能学到一些技术,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但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待遇
一般,如果能获得研究成果,会有一定的提成和奖励。
4.酒厂、生物制药厂等企业的技术人员。目前社会上有不少民营企业,如生产木糖醇、酒精等产品的企业也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岗位大部分是技术员,工作比较辛苦。但这类岗位待遇相对不错,如张裕、青啤、五粮液,待遇较高,硕士毕业生刚工作就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月薪,工作两年后基本上可以成为技术
中坚。
此外,生物学专业特别是微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把目光投向一些生物制药厂和疫苗公司,现在社会上外资和医院附属的制药厂比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一般研究生会比本科生有更多的机会,并且待遇要高于本科生。面试前要对
所应聘公司的背景、产品和专业知识等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通道二:大中专院校及其他教学单位的教师
由于目前的高校都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对生物学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高校对学历的要求较高,硕士毕业要想进一线城市的院校或重点大学有一定的困难。一般大学各个院系可能会留有一定的留校名额,可以去尝试一下。除高校外,毕业生可把目光投向初中和高中学校。因为高考改革,生物课在“3+X”模式中占有比较重的分量,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生物都被提升到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中学对生物教师就有了较大需求。据了解,发达地区重点中学的教师年收入高达6万元,而欠发达地区普通学校教师的年收入则为2万至3万元,学校还能提供各种保险。对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建议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教学实践。千万不要认为硕士毕业后成为中学教师是大材小用,很多中学教师在工作若干年后也纷纷回到学校继续充电。作为研究生,只要表达能力和专业功底不错,应聘中学教师的岗
位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通道三:继续深造或出国
很多人是出于对生物学的热爱而非功利性目的选择学习这个专业的,毕业时他们并不愿意放弃所学投身其他行业。要想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精英,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毕业时,考博或出国又成了他们继续深造的途径。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跨专业,本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是比较好考的。同时,选择一位好的导师也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导师其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差异,这对学生未来的深造方向或就业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
响,因此,考生报考研究生前,不妨先参考一下欲报考导师所带的研究生的就业
情况。
在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学生物将来不是出国就是赌博。”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点出了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的另一条重要出路。生物学专业申请国外高校读研的奖学金会比其他专业容易些,如果没有必然的把握,则要做好自费的准备。相对来说,生物学专业在国外会比国内就业相对容易,但和国外其
他一些专业如计算机、电子等相比,在收入上仍有一定差距。
通道四:转向销售、管理等行业
销售、管理类职位的门槛比较低,沟通能力、耐心和毅力是必备的素质。与其他职业相比,销售、管理具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进入生产生物制剂、生物器材等产品的企业做销售、管理也称得上是学有所用。建议研究生在校时多关注市场调查、策划(包括策划报告撰写)、销售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争鸣:生物学就业是寒流还是暖流?
正方:21世纪是生物世纪,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甚至有人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确,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决不亚于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评出了1995年~2002年各的十大科学成就,生物学科技成果连续6年占据半壁江山。现今,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也都要依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可以
说,生物学专业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
景广阔。
反方:国内生物学产业化任重道远,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堪忧。
尽管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已是必然趋势,但与IT行业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行业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药、保健等相关产业并不发达,不足以吸纳过多的毕业生。而随着国内高校扩招,除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开设生物系之外,很多二类院校也都开设了生物系,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就业竞争自然
很激烈。
生物学毕业生最对口的行业是生物技术行业,而当今生物技术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尖端层面,所需要的人才层次很高。查阅国内知名生物企业的招聘广告不难发现,它们大多要求毕业生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生物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大多数的本科生都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以南方某高校为例,该校2003届生物技术一个班31个人中,只有3人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18人考研,其他10人则分别转往销售或其他行业。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生物学相关专业考研率平均水平达到了38.76%,个别专业已经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其他专业。
展望:生物学的曙光
虽然目前我国生物学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如果可以提前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
划,同样可以在生物学领域大展拳脚。
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相应地,我国对生物产业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增加。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
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7年,我国生物产业更是持续
快速发展,产业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24%。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观论文】推荐阅读: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08-17
国贸就业前景08-3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形势10-24
国贸专业保税区与报关见习报告09-05
2006级国贸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范文09-16
国贸专业见习报告06-06
国贸专业认知报告08-22
国贸专业实践总结报告07-03
高职国贸专业课程10-27
国贸专业毕业实习日记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