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形势分析(通用9篇)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篇1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篇2
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为了保持良好的就业状态, 大部分人就不断地变动着自己的就业岗位、专业、职业甚至居住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中,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伴随着就业机会的不断增长, 劳动力供与求之间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下岗职工呈现增长趋势, 失业率也有所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提高了, 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劳动合同呈现短期化的趋势, 职业变动速度加快;就业质量下降, 工人平均劳动时间变长, 并且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量有所增加;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虽然我国城镇从业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 劳动力景气指数也提升了, 但对于失业、下岗职工来说再就业的难度就增大了, 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促进就业的任务仍就十分艰巨。
二、当前影响就业的因素
1. 科技的发展水平。
科技的发展对于劳动者就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其一, 科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在相同条件下, 即使投入同样多的资本, 能容纳的劳动力也必然的减少了。其二,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生产向深度、广度方面进军, 这时会出现一些新的工业企业以及一些服务行业, 必然会给劳动者带来了一些就业岗位, 这样就拓宽了劳动就业的渠道。
2. 人口因素。
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 是影响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 人口众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人口多还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 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不利于劳动就业的选择, 也增大了劳动者寻找就业门路的难度。
3. 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
商品经济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所以在人才的选择上也很慎重。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压力, 企业必然会对职工的素质高度重视, 所以一些低素质的劳动者则很难进入企业, 因此对于一些素质低的就业人员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企业会随着市场行情来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调整就业人员。从另一方面来看,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
4.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状况不同。
不同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的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
5. 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观念。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劳动者来说素质越高, 就业观念越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越容易;反之, 素质低, 就业观念陈旧的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难度就越大。
6. 政府的重视程度。
每个国家, 不管处于什么时期都会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一项工作。对于我国来来说, 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 政府不仅要重视, 而且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劳动者就业, 比如采取一些有利于劳动者就业的措施, 发展劳动力市场, 规范中介机构, 对失业者加强培训等。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1. 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 因为失业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 所以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国家在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 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使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主权, 使劳动者拥有择业的自主权, 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 城乡协调发展, 企业自主用人, 个人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供求, 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 逐步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实现公平的竞争就业体制。同时, 也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动就业的发展, 逐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训练, 大力发展劳动服务行业, 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就业岗位。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这并不是国家放松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仍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在逐步挤出劳动力, 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也会达到一个峰值。那么, 剩余的劳动力转向何处呢?毫无疑问, 转入第三产业。有人说“第三产业是一国工业化中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人口的部门”, 的确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水平, 也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
3. 促进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发展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一个国家企业总数的95%以上, 能大量的吸收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 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 大部分中小企业能比大企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真正起到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尤其是在吸收失业劳动力方面, 更是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企业, 他们即有合伙制公司, 也有股份公司, 因此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也就发展了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了, 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 我们应学习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制定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 给他们提供金融支持、技术支持, 并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由省级统筹, 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 并且省级统筹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日益深化的全国性的保障金支付的危机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省区收支不平衡, 在省级统筹面前中央政府又无力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从另一方面来说, 省级统筹制约了劳动力在省际之间的流动, 不利于有序流动的全国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因此,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经验, 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都应尽快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引入正确的轨道, 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前提和改善生活的基本途径。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 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就非常严峻。更好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大的局势, 也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梅.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1) [1]李小梅.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1)
[2]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013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篇3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面对略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缓未影响整体就业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就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态势。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稳中求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以此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 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分析表示,就业形势未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明年农民工招工难仍将上演
尽管从整体上看,由于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历史同期,但报告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3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依旧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一直是两大重点就业人群。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明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回暖的态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将不成问题,预计年后招工难、企业短工的现象仍将上演。
张翼同时强调,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今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在整体就业形势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是明年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在莫荣看来,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是目前劳动就业领域新的发展趋势。莫荣解释说,对于就业质量问题,国际上有多个测量维度,如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劳动者收入水平等都是就业质量的内容。
对于如何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在回答本报提问时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简单体力劳动的需要,增加对脑力劳动和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劳资关系的法律调节,特别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维护工作。陈光金建议,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变。
大学生求职还需补点啥?
每年年末岁初,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候,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准备简历,参加考试,进行面试……可结果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毕业生顺利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有些人则面试参加了很多,结果却都是“对不起,你不太适合我们这份工作”。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如果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管理与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过硬,无疑会成为竞争中的一把利剑。
如今,团队训练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都在本单位推广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的方式,这是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大学生“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注定了他们求职的坎坷命运。
高教学会前会长周远清就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成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在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西南交通大学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每年暑期都会加开实践小学期,王文革是该校中文系图书策划实践小组的指导老师。在谈到为什么要增开暑假实践学期时,王文革说:“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我们更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借助暑期,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工作中的利器,增强学生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发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也已开始了以加强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有特色大学郊区分校的尝试。从教师及教学角度,寻找有效的途径,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原本书声琅琅的象牙塔,也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浅谈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篇4
我曾在深圳某工地上和一群连捡带偷拾破烂的孩子聊天,他们说自己不想读书,耍两年后就去做民工。有个民工给我说:他们村几十年出了个大学生,家里负债几万供完大学后却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做民工实在。最后他问我:你说,要害子们读书干什么?又花钱又没用。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在听到这位民工的话后,从心底里感到悲哀,怎样安放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这是我寒假在深圳打工时的亲身经历。也许,这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从小学到高中,寒窗苦读十几年,每年几百万莘莘学子才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然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并且大学毕业生在逐年增加,有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着失业。尽管国家创造了许多为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但这种做法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此,有的人选着考研,有的人选择考公务员,而有更多的人只能回家待业,对于许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回家待业无疑是大门最不幸的选择。因为这些贫困山区的大学生们,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是何等的艰辛。他们要么是贷款完成学业的,要么是借债完成学业的。他们的负债是好几万人民币。银行贷款毕业后就会有利息而他们回家待业将面临的问题是何等的严峻,他们要么外出打工或者回家守着那二亩薄田,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银行的贷款不能个还,欠别人的债也不能还。这些对于众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和考验。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篇5
前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稳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国家对于教育也逐步提高重视,这使得我国具有一定学历以及工作能力的就业者数量这在逐年增加,就业者数量与工作岗位数量不相符使得越来越多的就业者面临巨大的就业挑战。想要使我国就业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中作出调整,使经济结构促进更多就业机会的产生。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成为我国基本的未来发展目标。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的概况
1、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正在进行逐步的提高,但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出现类一项新的问题,就业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进行更好发展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就业者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增多而就业机会却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很多具有一定学历的就业者很难找到相应合适的工作。就业单位的发展速度较慢,其用人量几乎达到较为饱和的状态,新企业的数量也是较少的,所以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就业者的就业机会过少进而造成一定数量已经进行工作的工作者失业,这一社会矛盾是恶性循环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想要使我国建设的速度更快,就要首先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2、重视我国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重视我国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发展工作,将就业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能够使我国人才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很大,其中主要就是使我国失业者数量以及没有就业机会的就业者数量增加,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对于发展过程中的我国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解决就业问题能够促进我国一些企业的扩大发展,并能够产生一些新兴企业,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1、经济结构导致的用人需求量减少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是较为稳定的,所以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十分平稳,这就使得企业的规模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扩大,进而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是十分有限的[1]。经济结构导致现阶段我国出现用人需求量较少,大量的就业者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进而使得我国的人才资源遭到较为严重的浪费,同时无业者数量的增加导致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及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调整经济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就业者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就业者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其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庞大数量就业者的基本学历以及自身条件都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就业者的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都是较为欠缺的,所以使得其不能得到宝贵的就业机会。就业者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理的实习机会,使得其缺少进行正式工作的相应能力。就业者自身的原因对于就业问题的产生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从基本上提高就业者的自身素质以及锻炼其工作能力是一项主要的措施。
3、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的部门有时会产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空职对于就业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进而能够对于企业的更快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缓解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用人需求量
想要从基本上来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解决,就要调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使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更多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就是首先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我国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对当前经济结构作出合理正确的调整,促进我国企业进行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兴企业的发展,这样企业所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能相应增加。
2、提高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
我国现阶段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是存在较大问题,所以从就业者的自身来解决就业严峻的问题也是一项主要的措施。提高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主要在其进行教育中实现,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使就业者受到高水平的教育进而提高其基本素质[2]。在就业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实习机会,这样就能锻炼其进行工作的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改进,这样就能够减少在正式工作中出现失误的的可能,使就业者就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3、合理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
合理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是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部门,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但实际中人力资源缺少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进行招聘工作。在企业中可以对一些较大的部门进行具体化建设,就是将大的部门变成一些小部门进行协同工作,这样细化的工作分配不仅能够使更多就业者得到就业的机会,还对企业进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就业形势分析 篇6
(一)、就业形势的背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的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研究生、大学毕业生有727万。2014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
(二)、就业形势的现状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有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就业形势的分析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刁”。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大多数同学自身认为热门专业好找工作盲目报考。
四、薪酬低:虽然现在有人大学生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有企业虽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再次是扎堆现象严重。(1)专业扎堆,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同学们也纷纷报考,导致大家一起来哄抢就业机会,而有些就业机会却受到冷落。(2)就业单位扎堆,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06届数据显示达29.85%);政府机关(15.2%)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这也使得“公务员热”不继升温。(3)地区扎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四)、就业解决方法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7
1 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 中国毕业学生中, 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 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 在国家收紧财政, 支出控制严格, 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 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 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 放眼于未来, 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 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积极进取, 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 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 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 去年全国毕业生中, 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 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 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 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 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 固执己见, 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 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 可见, 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 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 让他们专注于国考, 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 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 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 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 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 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 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 技术先进等, 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 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 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 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 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 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 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 直到实习期结束, 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 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 各类民生建设完善, 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 例如房价, 面对高额的房价 (不仅仅是购房价格, 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 , 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 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 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 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 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 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 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 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 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 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 放弃这一招聘要求, 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 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 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 相比大城市的拥挤, 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 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 北上广无一入列, 究其原因, 工作压力过大, 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 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 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 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 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 另一方面, 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 一方面, 由于地域原因, 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 办事情多是依靠人, 不是制度, 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对个人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 由于资源有限, 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 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 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 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 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 关键是放不下身段, 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 这种想法应该转变, 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 但是人才也少, 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 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 能吃苦耐劳, 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 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 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 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 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 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 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
[2]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8) .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篇8
一、主要指标数据情况
(一)主要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431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5万人的66.95%;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68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万人的55.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46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万人的72.35%;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27569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5万人次的77.74%,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283766人次。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5%,比目标控制数4.5%低1.55个百分点(见图1)。
(二)职业培训情况
上半年,全区参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各类职业培训11322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89162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5145人;创业培训18922人。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30630人;创业培训后实现就业4119人,其中成功创业3232人(见图2)。
(三)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上半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需求总人数608143人,求职总人数469145人。求人倍率1.30,表明每100个求职者可以选择130个就业岗位。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再就业情况
1.三项主要指标全区同比情况
今年上半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16.50%、-18.39%、-9.51%。但从上半年各月的情况看,三项指标同比呈现上升趋势,6月的同比甚至已全部转为增加(见图3)。
2.三项主要指标各地同比情况
城镇新增就业:上半年各市人数同比均呈现下降,其中来宾市降幅达40.17%,防城港市降幅达38.48%。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上半年有 10个市人数同比出现下降, 4个市同比增长。同比下降较多的是柳州、贺州、贵港三个市,分别下降64.8%、33.2%、31.7%。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上半年有 9个市人数同比出现下降, 5个市同比增长。同比下降较多的是钦州和贺州市,分别下降36.2%、29.2%(见图4)。
3.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减少,登记失业率呈现上升,主要原因:一是受广西经济呈阶梯状下滑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去产能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停工,用工需求下降,失业人员增加;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劳动者“求职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一方面,大多数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但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偏高,当不能满足其期望值时,宁愿观望等待,也不愿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低,大多数企业的生活、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不完善,厂区上班地点离市区远,对失业人员缺少吸引力;三是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对公益性岗位的依赖性很强,但各地公益性岗位趋于饱和,可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有限。
4.根据《城镇新就业人员各行业分布情况表》,上半年城镇新就业同比减少51467人,同比下降17.46%。从城镇新就业人员在各行业分布比重变化来看,机关、事业单位新就业人数和个体工商户新就业人数比重分别增加2.87%、2.05%,企业单位新就业人数比重变化不大,减少0.24%,灵活形式新就业人数比重减少2.09%。这些变化说明:一是新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相对提高,稳定性增强;二是广西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已发挥了效应,有更多的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了就业,创业促就业的效果开始显现(见图6)。
(二)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
上半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同比减少14.11%,跨省(区)市新增转移人次同比减少11.44%。
同比下降的原因:一是广西“人口红利”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总人数同比下降;二是政府出台多项创业惠民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创业;三是随着广西就业政策宣传到位和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各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递增,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就业,选择外出就业的总人数减少,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总人数同比下降。
(三)职业培训情况
上半年全区职业培训人数同比减少8.02%,其中:
1.就业技能培训同比减少16.03%。其中同比减少的有9个市,减少比例较大的玉林市、贺州市、北海市分别下降77.88%、75.47%、55.47%。
2.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减少4.88%。上半年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3个市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3.创业培训同比增长64.27%。全区14个市均已开展创业培训,其中同比增长的有12个市,贵港市、北海市、河池市分别以1367.73%、320.24%、274.67%的增幅位列前三。
职业培训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下降。各地出台公办培训机构创新性、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少,民营培训机构受到资金的影响开展培训工作进度慢。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三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负担大压力重,也不愿意花钱组织符合条件的在岗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nlc202309081843
相对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下降的情况,创业培训却保持着又快又好的增长势头。主要是因为各市积极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工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激发有创业意向和条件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者的创业热情,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加创业培训。同时,鼓励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培训工种,培育适合本地农民工的创业项目,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人数同比减少18.10%,环比增加13.97%。求职总人数同比减少10.14%,环比增加9.62%。求人倍率1.30,同比下降8.86%,环比上升3.97%。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就业形势。同比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整体经济形势趋于放缓。广西一些本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也受大环境影响,存在减员、减少生产线等现象。机械加工类企业因经营性资金困难导致人员流失较严重;而受到更为严格的行业制度及国家政策影响的餐饮业、服务业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量下降、员工流失现象,限制了新增就业的较快增长。同时,失业人员与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在历年的帮扶以及退休等因素影响下,也呈减少趋势,导致同比数据有所减少(见表1)。
三、主要工作特点
(一)扎实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任务目标完成较好
今年上半年,各市均高质量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有效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就业,主要就业工作指标完成较好,绝大部分市完成率均在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有序。
(二)部分市就业服务工作亮点纷呈,富有成效
如桂林市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成立脱贫攻坚技能扶贫公共实训基地,实施送技能培训下乡进村工程,开展育婴员专业技能、中式烹饪、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共培训学员89人,全部学员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现场签订就业意向49人。梧州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协助企业稳定用工。在市辖区“五园八区”、粤桂合作实验区设立企业用工服务站,向企业派驻招工服务专员,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情况,确保园区企业的用工需要。南宁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绿城南宁产业工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和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助力。
(三)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地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一是人社、财政、银行等部门联合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二是对本地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予以企业新增岗位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多举措稳定已就业人员。三是积极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充分发掘一批有较好发展前景,同时可带动就业的创业项目。四是积极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帮扶就业。
四、存在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期望存在差距。如钦州市工业园区电子制造加工、服装制鞋行业技术工和普工占缺工总量的91.25%;柳州市的制造业和餐饮等服务行业也存在用工短缺现象。
(二)全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国家和自治区虽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没有高度重视,担保基金没有到位,财政、人社、银行没有形成合力,加上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三)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已建立基层工作平台的乡镇存在着服务水平低、人员配置不足、保障经费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基层平台作用的发挥。同时,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工作量大,人员结构、业务素质与日益提高的工作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不够畅通,用人单位、就业服务系统与劳动者三个环节衔接得不够紧密。
五、下一步工作要求
下半年,广西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总体局势
要突出抓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积极做好部分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等服务,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认真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保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二)进一步推进就业实名制工作,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基础
要按时限将辖区内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等人员实名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月进行更新,做到统计报表、台账内容和信息系统记录信息“三对应”。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就业援助对象的服务,指导辖区各地将现有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全部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掌握劳动者就业现状,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基础。
(三)着力推动精准就业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
把职业培训作为实施智力扶贫及技能扶贫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加大对在册贫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努力做到“精准培训”与“按需培训”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员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为实现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通过培训促就业、就业促脱贫。
(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继续加大创业工作推动力度,通过政策落实、培训提质、服务增效、活动助力推动创业创新。根据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在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创业创新、就业服务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式。充分发挥好现有创业基地、园区、平台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好、利用好各级党委政府和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出台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
(五)加强就业形势分析,进一步提升就业形势分析质量
要加强与各县(区)的沟通,及时收集、准确上报各套就业统计报表。加强统计报表分析工作,改善分析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就业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分析的质量,为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提供可靠参考。
机械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9
械
专
业
就
业
形
势
分
析
系别:机电工程系 班级:姓名:张学号:092142辉 021409048
第一章:认识自我一、职业兴趣
喜欢从事教育类职业,机械、外贸研究者等职业。
二、职业能力及适应性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初步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广阔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三、个人特质
㈠我的性格是:
我的性格类型是内向、实感、思维、判断。
㈡特长:
能很快适应各种环境。
㈢特点:
遇事冷静,善于思考和发现,沉静,认真;做事能贯彻始终、得人信赖而取得成功。讲求实际,注重事实和有责任感。能够合情合理地去决定应做的事情,而且坚定不移地把它完成,不会因外界事物而分散精神。
四、职业价值观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职业。
五、自我分析小结
为人正直,做事沉稳,处事细心,作风正派,有高度责任心,情操高尚,乐观宽容。但有时脾气很倔。
第二章: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一、家庭环境
㈠父母的职业:
父亲:农民母亲:农民。
㈡父母对我的期望:
希望我能诚信为人,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二、学校环境
㈠学制
专升本两年
㈡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合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社会环境
㈠我来自:
河南南阳
㈡当地文化: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
㈢当地的价值观:
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提倡合作,提倡互帮互助。提倡“平等,诚信,宽容,互助”。
㈣地区对我的影响:
使我树立了诚信宽容乐助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奋发向上,沉着的性格。㈤社会对机械制造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使机械工程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工业的生产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巨大的产业背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职业环境
㈠我目前的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㈡专业前景:
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CAD/CAM设计、制造,设备管理工作。
㈢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
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②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广阔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③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五、分析小结
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所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应该算是很高。但还需要不断增强专业技能。要在机械制造业有所作为,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第三章: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一、职业目标的确定
学好专业课程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和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成为技术人员。
二、职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㈠目标分解:
1、对于第一个目标,又可以分解为把专业课学好和把选修课学好,以便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
2、对于第二个目标,又可以分解为了解市场,应聘职务,熟悉工作,实习并顺利就业。㈡目标组合:
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有利于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目标。
第四章:具体执行计划
一、在校期间
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
大四考出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大学毕业获CAD应用培训证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㈡能力和素质上:
培养自己的①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③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④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步入职场(初期)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如果你不是技能型人才,如果我不是企业的核心员工,那我就需要在步入职场好好努力,用实际的成绩来证明你自己在公司的作用。确立短期的目标,并且踏踏实实地工作,以帮助我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第五章:分析小结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08-29
就业形势问题与分析05-14
2024年度就业形势分析08-1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08-27
IT行业就业形势分析08-03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8-23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06-12
202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09-30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17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