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11-17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精选7篇)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2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3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0%,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1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其次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五、建议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

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1、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3、转变就业观念。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二三线城市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西部地区锻炼成才,步树立起“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2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支撑:

1.从就业部门统计看。2013年至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50540人, 2014年至11月份新增就业51195人, 同比增长1.3%;从领取失业金人数看, 2013年11月份, 参保职工85687人, 领取失业金总人数7053人, 其中新增领取2461人, 占参保总人数的比例为2.8%。2014年11月份, 参保职工93523人, 领取失业金总人数6749人, 新增领取589人, 占参保总人数的比例为0.6%。就业、失业数据一升一降, 说明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就业岗位比较稳定。

2.从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看。2013年, 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 (市场上提供岗位与求职人数之比) 为1.08, 2014年市场求人倍率为1.2, 供大于求的比例进一步拉大。2014年市人才市场进场招聘单位5140家次, 比去年增加540家次, 累计提供就业岗位约19万个, 比去年增加1.38万个。

3.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2013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0%, 2014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3.5%。而且市外转移比例进一步降低, 市内转移比例进一步增大。2013年市外转移占总量的54%, 今年基本各占50%。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态势愈加明显。

二、就业形势稳中有忧

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未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多为“4050”等劳动能力较弱的人员, 继续转移难度增大。至2013年11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680人, 至2014年11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619人, 同比下降1.08%。

2.二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是就业的重点也是难点, 近两年在漯河就业的大学生约为1.1万人, 大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 每年都有近千名大学生不能实现当年就业。就业难的原因除受就业观念的影响外, 很大程度上与学用脱节有关, 50%以上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3.“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选择性就业成为就业新常态。求职者找工作对薪酬、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为生存而就业正向体面就业、质量就业转变。 (最近我们的人力资源市场调查显示, 求职人员中, 12%的求职者是新生劳动力求职, 26%的求职者是因为失业重新找工作, 62%的求职者是因跳槽而找工作。) 另一方面, 我市大部分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随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 (近两年来, 每年企业员工的工资涨幅都在15%左右, ) 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限, 工人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调整空间较小, 继续涨薪压力较大, 交齐社保更是有心无力, 与职工要求存在差距。

4.就业压力初现端倪。前一段我市银鸽集团“退二进三”淘汰落后产能, 一下子有2100多人分流, 经内部安置后仍有近1500人马上要进入失业状态。

三、就业形势忧中有喜

2014年, 在进入人才市场企业中, 服务型企业占65.7%, 如信息服务、物流、家政、餐饮、销售等。生产型企业占34.3%, 如食品加工类、电子科技类、建筑类等。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快, 用工量呈上升状态。

四、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趋向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3

一、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不利因素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河南高校毕业生是44.6万人,2012是50万人,而2013年将达到51万人,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突破80万,就业形势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从全省的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的提高,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总数巨大,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升,但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性别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女性毕业生就业率低于男性毕业生。

4.地区性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省会郑州、省辖市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而选择县(市、区)、乡镇、农村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二)有利条件

1.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省委、省政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多次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省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列入重点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2.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已经深入人心。自2003年以来,河南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一把手”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建立目标责任制,狠抓落实。

3.河南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来,河南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对缓解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将直接拉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4.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河南省成立了由20家省直单位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总体就业压力大

一是总体就业数量非常巨大,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严重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三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中国大学生教育逐步由“精英”走向“大众”,毕业生薪酬水平下降,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从而导致大学毕业初期就业率低、失业率较高。

(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实习实训环节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四)毕业生自身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知识陈旧,不能很好地转化成能力;对就业准备不足,目标模糊;依赖性强,创造性不足;就业理念滞后,就业能力欠缺。以上都是毕业生能力危机的表现,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五)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

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7月,温家宝在浙江考察经济运行情况指出:当前经济趋稳的形势还不牢固,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三、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二)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倡导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拓展就业空间,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提供毕业生下基层所需资金、编制和待遇,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到贫困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丰富网上双选、远程面试、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建立信息丰富的网络数据库,尽可能多的召开网上招聘会,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力争使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改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偏低,就业指导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千方百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素质。

(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要尽量做到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高校要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招生、培养部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有针对性地对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进行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强化实践育人意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体系。要把学生就业同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半年实习与就业岗位相挂钩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七)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2010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不能进行单方面的考虑,应结合大学生本身、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到,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在物质上在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并且任何事物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整个社会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意识上在于人的思维依赖于客观联系,是概念的联系。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由于种种原因结合而造成的。

首先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近年来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极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在这里,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是一对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到,矛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而这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的,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学生需要就业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同时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的严重失衡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学生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学真本事而使自己能够在这个竞争极度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需要在严重缺乏的社会劳动力需求中发挥自己的所有特长,抓住机会找到工作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点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与统一。例如,如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那么就自主创业,虽然这样会经历更多的苦痛,但是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艰辛的付出必然会收获硕果。

其次是因为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到了辩证的否定观,即事物的自我否定;同时,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它的实质是“扬弃”。既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既是“扬弃”,那么就应该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成分和积极因素同时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和不合理的因素。对于滞后的高校教育而言,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摒弃以前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和理念,合理配置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资源和理念,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最后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到,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看到高薪职业的好处,更应看到高薪职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应首先考虑自己能否被录用,录用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其忙碌的生活。同时不能够小看低薪职业。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得漂漂亮也是一个人的本事,更何况当今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可能连低薪职业的位子都不会留给大学生。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发现优秀中的瑕疵和良好中的优点。

以上所提到的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以及紧跟原因提出的自己的建议。除此之外我认为,大学生本身还应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不能感性地去对待就业问题,应当理性地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阐述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方法,即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而后运用理性思维及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所以要求大学生自主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5

2. 用最美的姿势告别2022,用最美好的自己迎接2023,别让琐碎人或事,破坏了你的好心情。

3. 在这就要过去的2022年我才真正的体会到:种下快乐收获幸福,种下怨恨收获痛苦。你给世界几分爱,世界就会回你几分爱。在这就要来临的2023年我坚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超越过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4. 就算很害怕,很迷茫,也不要放弃希望,未来的你是幸福的你,永远坚信这个,再见2022,你好2023。

5. 回顾2022年,在工作上我们互相帮助,在生活上我们互相照顾,快把这些收起来吧;我要在2023年里继续我们的快乐,继续我们的和谐。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合作愉快,事业更上一层楼!

6. 一年拼搏一年努力,今天团圆犒劳自己,该吃尽情吃,该喝尽兴喝,2022的成绩2023的喜,多给自己点欢喜,愿2023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7. 昨天,已经走远,炫耀又有什么用呢,昨天只能用来回忆。今天才是新的开始,把握好了今天,才能充满信心地迎接明天。

8. 终于还是失去了你,但我已经尽力了。

9. 失望大概就是,入睡前和你说晚安,你没回复,第二天早上醒来依旧没有。

10. 带着2022年最初的梦想,倔强翱翔在在2023的海阔天空,让梦想飞得更,有了曾经的构建,奋斗不用头再来即刻迎接2023光辉岁月!祝你2023拥抱怒放的生命!

11. 时间不同,心境不同,努力不要不同,幸福不同,快乐不同,感情不要不同,目标不同,环境不同,努力不要不同,2022走过,2023开始,人生走出一点不同,愿辉煌伴你远行,祝你2023成功。

12. 风起云涌,不甘落寞,人生航线,竞争激烈,奋发图强,立志坚定,大胆创新,思变求稳,锐意进取,大事可成,祝君事业顺利!

13. 一心一意的努力不会白费。认认真真的生活,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14. 关上2022年的窗户,打开2023年的大门。愿年末的钟声,带给我们新年的欢喜;愿年末的钟声,带给我们新年的祝福;愿年末的钟声,带给我们新年的幸运。2022年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2023年我们一起加油!

15. 生活看不透,年华算不清,岁月理不出,日子留不住,成功失败一箩筐,2022幸福在身旁,奋斗努力往前走,2023成功更向往,愿好运伴你走2023,幸福伴你齐飞。

16. 不再悔恨从前,也不急于寻求将来,我想要的,此刻都有。我未得的,努力去挣。从此不辜负每一次吃的苦,不辜负所走的每步路,不再逃避过去,不再寻枝可依。当一个人终于能够安顿自己,成全自己,疗愈自己,才是真正地学会了爱自己。

17. 如果所有人都祝你新年快乐,那我祝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18. 春之初,栽下了理想的种,培出了勤奋的土,浇灌了坚持的水,施上了热情的肥,最终在2022年结束之际,收获了成功的果,然而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美好的生活继续持续,幸福的日子长长久久。

19. 日子一天天划过,太快了,主要是时间不停歇,所以就一眨眼,真的感觉一眨眼,12月马上过去了。没什么其他的心愿,希望家人朋友都平安健康。2023,就快来了。

20. 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一定要记住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笑容。

21.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告别2022,迎接2023。

22. 总结2022年的不足,2023年你才有更有目标的向前进。

23. 对自己狠一点,逼自己努力,再过几年你将会感谢今天发狠的自己。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再见2022,你好2023。

24.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

25.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26.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程山水一年华。2022再见,2023你好!

27. 有些事注定成为故事,有些事注定成为故人,不必挂念,不必留恋,偶尔记起,再见2022,你好2023。

28. 过去辉煌不容忘记,美好明天需要奋斗,新一年已经到来,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我们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愿同志们再接再厉,努力向前,再创新辉煌。

29. 我要别有用心的告诉你,我又陪了你一年哦。

30. 总有无悔和后悔,总会无奈和不舍,总有简单和复杂,总有感慨和冷淡,总有难忘和想忘,生活却仍要向上,梦想依旧要奔忙,愿2023幸福相伴,快乐更长。

31. 不论好坏,我们没有选择的只能向前走,不告别过去,只是迎接更好的未来。2023,愿离梦想更进一步,愿家人身体健康。

32. 风尘仆仆随着新年的钟声消散在2022,快乐幸福尾随着辞旧的欢笑迎面在2023,祝你扫走寒风,迎接暖暖的春风,生活甜蜜如花,家庭和谐如画!

33. 亲爱的,公司过去的一年,是艰苦的一年,是开创的一年,更是丰收的一年,因为有了您的不懈努力,我们才会把公司做的如此顺利。

34. 我最孤单最无助最难过的时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熬过来的,你说我凭什么不坚强,再见2022,你好2023。

35. 时间飞逝留下了往事的回忆,岁月沧桑沉淀了青春的美丽,2022让我们告别过去;未来的岁月留给我们无限遐想,辉煌的明天等待我们奋力去闯,2023让我们展望未来,迎接辉煌。

36. 一份如意,祝自己开心,一份祈祷,祝自己健康!一条围巾,送你温暖整个冬天!2022已说再见,挑战2023,业务冲刺,离过年靠近了,2022一晃要混结束了,2023要努力哟。

37. 一钩弯月挂眼前,几分思念在天边,说声问候送吉祥,寄句祝福度平安,冰雕玉刻雾凇雪,晶莹剔透琼世界,为你铺下白玫瑰,不信公主不快活。

38.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丰收还是潦倒,无论顺利还是坎坷,无论纠结开始坦荡,无论无悔还是后悔,请重整脚步,重新起航,过去已是一年,2023新篇,愿你万事如意,丰收新年。

39. 你好2023,让我们觥筹交错,为我们自己,为了爱我们的人及我们爱的人祈祷祝福!祝愿所有朋友们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40. 过去的过去,无论多艰难,留在2022的年末里,带着收获的的点点滴滴,装载在2023梦想的舞台上,祝你舞台绚丽,梦想成真!

41. 生活留住朋友,留住牵挂,留住经验,岁月留住温暖,留住感动,留住祝福,2022留住感情,留住温情,留住深情,愿2023的你更快乐,2023的你更成功。

42. 愿2023的时间齿轮,带走疾病、痛苦、压力、焦躁和不爽,愿2023的快车装满,幸福的美酒,快乐的餐具,健康的食品,和睦轻松的空气。特邀请你一起乘坐,开始我们又一年,美好的旅程!

43. 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懂你的人最温暖。2022再见,2023你好。

44. 站在2022的末端,告诉自己:过去不回头,未来不将就!

45. 岁月悄悄,掠过发梢,2022,即将逝掉。回首往日,近在咫尺,付出辛劳,收获欢笑。酸甜苦辣,悲喜交加。2023,新的一年新气象,愿你努力向前,拼搏向上,收获更多希望。

46. 留住2022的快乐,记住2022的成功,告别2022的失意,习惯2022的压力,攒起2022的经验,撑起2022的人气,拼搏2023的新年,迎接2023的新颜,把2023的目标放的更远,把2023的成就夺的更灿烂。

47. 这一年是忙碌的,也是幸运的,希望来年我们可以再接再厉。

48. 都说时间是良药,但治好的全是皮外伤。

49. 拜拜就拜,下一个更乖,期待2023。

50. 收获不多,总结一下,付出不多,鼓励一下,感受不多,加强一下,经历不多,思考一下,一年繁华一年过,2022又走过,新年新篇新生活,2023快乐。

再见2022展望2023文案

1. 曾今付出了真诚,收获了朋友的友情;曾今付出了真心,收获了恋人的爱情;曾今付出了真情,收获了父母的亲情。2022的付出我无怨无悔,2022的收获我快乐无比!

2. 年末了,幸福大抽奖,恭喜你被抽中“最佳幸福王中王”大奖,祝你幸福,好运一直延续到2023,再加油,愿你的“幸福快车”穿越3生3世,幸福永远!

3. 2022年:追求高远,成了空言;挫折连连,成了便饭;困难险阻,一天一现;诸事不吉,烦恼无边;痛定思痛,总结经验;但愿2023年,刻苦再拼,峰回路转,雨过天晴,成就心愿!

4. 2023,句号在即。总结几句,再接再厉:忙学习,看成绩;忙工作,有收获;忙家庭,满温情;忙祝福,保友谊。付出多多,收获多多,愿2023年的你好好努力,争取佳绩。

5. 结束了2022,让我们保留一年的欢笑和幸福,抛弃一年的痛苦和悲伤,在新的一年里续写我们的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兔跃,龙游四海!

6. 生活丰富又精彩,快乐辛劳紧相随。一年汗水一年累,换来硕果一大堆。优秀先进全是你,奖金分红也不亏。愿你2023再努力,公司兴旺你最美!

7. 一年辛苦一年努力,一年成绩今天记,拿出开心和甜蜜,一年幸福放杯底,愿你多点快乐,多点幸福,多点甜蜜,多点如意,来年工作更顺利,身体更健康,心情更快乐,天天好运气。

8. 汇聚平日的祝愿,凝聚心底的真诚,搭载新年的吉祥,在中秋佳节的祝福声中,恭祝您和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9. 2022就要过去,你要舍得,舍弃忧伤,得到快乐,舍弃痛快,得到幸福,舍弃疾病,得到健康。2023马上来到,你要珍重,珍惜眼前,重视未来,珍惜生命,重视健康,珍惜机遇,重视专一。愿你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0. 年末办年华,商场已打价格战,准备工作要充分,货比三家精挑选,小心别把陷阱钻,购物之前列清单,进入商场心不乱,吃的用的往家运,开开心心过大年。

11.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说:今生有你是我的幸福!

12. 留住好心情,把祝福送给你,愿年末的钟声,带给你新年的欢喜,愿2022年多多总结,2023年成功多一点,2023年顺利多一点,2023年开心多一些,2023年成功再多些。

13. 鲜花,为你此刻的荣耀绽放,掌声,为你此时的成功响起,过去的一年你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新的一年里,愿你事业大踏步,业绩连连升,年终再次与成功会师!

14. 每年短信都很卡,今年提前一点发,就算网络再怎么忙,保准我是第一个,祝福提前到:运气顺顺顺,一切旺旺旺,一年更比一年强!收到有福啦!

15. 整一整心情,回顾下付出,捋一捋思绪,体味下收获,拍一拍尘土,计算下成果,看一看短信,回想下收成,2022付出了汗水滴滴,收获了硕果累累,奔走了角角落落,丰收了金光灿灿,2023祝你再展雄风,再创佳绩!

16. 新年将至,辞旧迎新,新的开端在等待您,那般得阳光灿烂!诚挚地祝福您——新年快乐,幸福常伴!

17. 2022年走到尾声,2023年开出新声,愿你机遇再一跳,吉祥绽美妙,生活更奇妙,心情更美好,事业更顺利,运气身边绕,来年辉煌创新高,事业升__。

18. 2023又一年,时间眼看要过完,总结过去有苦乐,不少忧愁不少烦;历尽困苦终收获,收获事业和友情。展望来年有希望,但愿事业都顺利,没有忧愁没有烦!

19. 回顾2022:成功不能遮蔽奋斗的渴望,失败不能停止追求的脚步,展望2023:还要朝着理想的方向,最后到达人生的巅峰!愿您2023生活美好,事业精彩!

20. 2022结束了,结束了一年的悲伤和痛苦,结束了一年的阴霾和愤懑。2023年到来了,到来了快乐和幸福,到来了财运和桃花。祝你2023年一年好运!

21. 2022即将过去,不要把烦恼留到明年,斩断;不要让成功止步于此,延续;不要把压力深藏心底,释放;不要把真爱孤独囚禁,行动;不要让祝福错过表白,祝你2023平安,顺利,幸福,快乐。

2022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6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形势,认清国情。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重视程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师队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改革 新思路

底,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倡导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的今天作用显而易见,因此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探寻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在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大学生是有知识的新一代青年,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亡。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①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各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策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将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势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情况和态势,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持不同观点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看待形势会得出不同的观点。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学会用唯是物辩证的观点来观、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用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③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形势,对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德育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④大学生正处发展的可塑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自身阅历、学识的局限性,易造成思想道德的缺失。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陶冶情操,分清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力度不够,并没有把它当成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来看,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的大纲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用于该课程的资金匮乏,难以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进行创新,相关的辅助教学环节如参观学习、名家讲座等难以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只是辅助性的,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认为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来得更加便捷、容易,因此忽视了课堂的学习。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针对性而言,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照本宣科,过于僵化,没有着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问题来进行设计。就时效性而言,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的形势和时事,在内容的新鲜度上面有待提升。以此造成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内容枯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教学方式单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数的限制,教学往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教师缺乏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高校每学期开设相关讲座,但不具备持续性和针对性,加之相关经费的匮乏,外出调查或社会实践等方式难以实施,多以简单的参观学习结束,由于部分教师在参观前并未系统设计参观目的及相关问题思考,致使大多学生在参观时都走马观花,这些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师资队伍有待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政工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很少配备专职的任课教师。这些老师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加之自身工作繁重,难以在教学上专心钻研。并且其中部分老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技能匮乏,致使教学效果受限。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和不稳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弊端,并且对相关课程老师的培训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导致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走出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良好的教学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1)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各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中去,明确教学目标、课时及学分,完善相关制度,使教学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明确负责该课程实施教学的部门,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而言,要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不能从眼前利益出发,积极引导他们从国家安全、民族大义的新高度、新层次去理解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来自网络等新媒体形形色色的观点,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课堂上安排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和政治立场,成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容选取上首先要参照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的精神,其次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具体形势,并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来具体分析策划。做到内容丰富,与时俱进,讲授材料既有感性材料的支撑,又有理论高度的提升,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讲比赛、主题辩论、参观学习等教育方式,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其次高校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创新思维,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学生打造品牌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要依托校外力量开辟教育实践平台,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外官员、专家学者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讲座和做形势报告,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个社会实践和课题带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4)提升师资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⑤“形势与政策”课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任课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各高校在选任该课程的教师时,应综合考虑目前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讲授技能、年龄结构,合理分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⑥积极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从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 卢洪信,温明.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9:47-48.

③ 赖中平.大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85.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⑥ 李合亮.“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5):52-53.

2022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7

“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

摘要:“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正式发布,获得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响应。宣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路线图。“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同沿线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我国分别同俄罗斯、欧洲签署了发展规划对接的联合声明,使“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带一路”也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重点。

正文:一、“一带一路”概念由来

9月7日,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月,主席在访问欧洲时表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5月21日,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年11月8日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主席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

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1、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2、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

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3、推动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各种机遇

1、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

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

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2、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3、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结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首先,自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 剧锦文 经济日报[N] 中国社会科学院 /4/2 第13版

[2] 王义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 人民出版社2015

[3] 冯并著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 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2022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8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北京奥运会和2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2022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9

《浅议环保节能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由于我国国情中人口基数大、能源需求多、污染现象突出,尤其人口日益增长、社会生产日益扩大,经济发展和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明显。经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分析了节能环保的必要性,并环保节能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环保节能;经济发展;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庞大、能源相对缺乏、生态较为脆弱,伴随人口增多、现代化与城镇化速度的增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与环境冲突障碍较大。所以,我政府非常重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就号召“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政策,将节能环保立做国策之一。到,我国领导人又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号召。

经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经济发展上面,1981-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一次能源消耗年均增长仅为5.4%,单位GDP能耗下降64%,重点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有较大幅度降低;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资源产出率低,目前,中国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如果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计算,节能潜力可达3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既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环保节能产业对经济的发展有如下作用:

1、是一类新式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要节约,节约有利于增长。增长和节约并非相悖的,节约自身就是一类增长。同时,节约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实施,不能因噎废食,不顾经济发展而节约。我国要实现的是发展与节约有机融合的经济增长歌剧。入市哦我国于“十二五”期间达到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节能规划,根据年经济增长率7.5%来衡量,20仅一年就能够少消耗6.2亿吨煤,这样的节能幅度,至少能够增加6.3万亿元的GDP(根据20市价),而且,降低能耗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社会因污染而造成的损失。这样一来,一本二利,产生双倍的经济利益。

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环保节能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巨大力量。根据控制总量、摈弃落后的原则,减少盲目投资、粗放型扩涨,提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装备的速度。促进企业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水平。努力完善能源产业结构,激发社会开发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将地区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和谐的统一到一起,按照实际环境承受度与生产潜力,根据优先开发、特别开发、定量开发、严禁开发的不同类别来划分实施,确立不同地区的潜力定位,促使打造各具特点的地区经济格局。反之而言,必须大力调节与优化经济发展歌剧,达到经济增长模式的高效改良,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才可在根本上确保环保节能目标的达成。环保节能和完善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生产进步是互相联系的。按照相关部门衡量,若是现有的第三产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一个百分点;若是高技术行业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比例减少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能够随之减少1.3百分点。

3、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

要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就要彻底履行我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节能和环保提供技术支持。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家利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一批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相关投入,促进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专业化节能和环保服务体系。

4、促进了经济依法管理

为了保障节能环保的实施效果,我国制定了《节约能源法》,确立相关目标责任制,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大力建设十项重点节能工程,提高主要耗能单位节全程通管理与监督审查力度,推广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与标识准则,促进政府部门的带头环保节能。加大研究完善《循环经济法》和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打造良性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增强经济试点地区的实施强度,促进重点行业、试点地区的良好经济发展。增强环保节能相关知识、政策的推广与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环保节能的思想意识。

5、引导新的经济文明

节约节能不仅仅一类新式生产模式,而且是一类新式社会生活模式;是一类新式价值思想,亦是一类新式处世哲学。在以往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转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经济发展局面,开始了环保节能的发展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是经济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在古代就有号召节俭的良好风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名言警句还有很多,一直被大家所传承和相应。当然,我国现在所提倡的节能环保产业,本身是有着新的时代精神与理念的。

参考文献:

[1]陈亢利,姚兴霞,邓燕平.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04).

[2]刘新勇.政府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边界探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03).

2022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10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损害,本文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食品的源头,近年来频繁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红心咸鸭蛋”等事件触目惊心使得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问题

11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环节众多其中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的最关键环节。而我国是一个以小农户为主,且农户数量庞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分散的农业生产大国,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有限,法律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与欧美等大规模,科学化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不同。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数量庞大,门类众多的各类农业标准规范、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个别经济利益至上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在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时并没有按相关标准要求,使用见效快、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添加禁用物质、在农产品未过施药间隔期就上市销售,导致违规使用、误用、超标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事件中可以看出那些奶农、养猪户只知道添加这些东西牛奶可以买个好价钱,猪可以长得快些、瘦肉多些,并不知道添加的这些是什么物质,属不属于法律明令禁用的物质,法律意识相当淡薄。[1][2][4][6]

22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中不合理的运输、贮藏等造成农产品的污染事件也常见于报端。例如,由于设备技术水平、资金、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现全程冷链控制的要求,导致一些牛奶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按法律的规定保持低温的要求;另外,个别人的利益驱使出现粗制滥制、运输中不注重卫生、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也用来运输其他物品,甚至是有毒有害品,没有专车专用,混用现象,销售过期产品等种种现象,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个别经济利益至上者为了防止鱼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生病、死亡,使用孔雀石绿;为了防止白菜的腐烂变质在运输、贮藏过程中使用甲醛等致癌物质。这些都是由于利益驱使且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手段导致现实中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33由于农产品各生产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导致存在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的现象。我们知道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较长,涉及从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到具体饲养、种植过程再到运输、贮藏、销售等众多环节在这么多环节中使信息能够在上下游之间顺畅传递是一件十分困难、复杂的事情。这就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交易环境认识有限、信息获得并不充分的状态,同时他们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意隐瞒有关信息损害另一方的利益甚至欺诈等手段,使自己占据交易的有利地势。因此,在这种交易情况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养猪户在出售生猪时隐瞒了,生猪刚刚用完药还在休药期的消息,致使还在休药期的猪进入了流通环节而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销售商隐瞒了种子、农药、化肥掺假的消息,使得这些种子、农药、化肥使用后才能发现,造成了农民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果。[1][4]

44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黑名单制,而我国的法律法规是以罚代责,重收费而轻执法,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责任心不强,罚款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胆大妄为搞权钱交易,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给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是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

11首先,政府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使我国的农业向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的方向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壮大农业经济,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农业生产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大科普宣传工作,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科普知识和素养,如采取科技入户、对口辅导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技能,科学用药、测土施肥,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于违禁物质要加强宣传杜绝使用;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从生产方式和理念上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3][4][5]

22目前针对流通领域以及各个环节接口间的法律法规欠缺,使得实施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链大打折扣,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加强接口监管,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在生产、运输、贮藏的各个环节采取实时监控,对掺假、售假、信息瞒报、违规添加等情况实施严格的法律制裁,重典治乱。[1][4][6]

33积极有效进行普法教育以各种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普法落到实处,加强反面教材的宣讲教育,强调违法的责任,完善法制建设、填补法制空白,提高违法的成本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任重道远,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每位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必须肩负的责任和永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小欣,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类型及其政策含义[J].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1994-(465-470).

[2]张荣现,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张丽,等.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4]马文菊.农产品质量问题及采取措施[J].北京农业,(2).

[5]朱晓禧,等.面向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6).

[6]李长健,等.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介绍:

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上一篇:澄城特色婚俗下一篇:资产委托经营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