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06-12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通用11篇)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

[键入公司名称]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结业论文

汪晓月 2012/11/22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上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会计学专业人才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面广,前景较好。待遇丰厚,初级人员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大学毕业生基本在1000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畅,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因此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职工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企业的大幅度萎缩,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急骤下降。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财经类、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09年会计专业就业率较去年相比幅度下降较大,可见会计就业的紧迫!会计人员工资更是下降至湖底,基本在800元左右,而且竞争大。

之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已渐渐复苏,此时经济会有所增长,各个企业慢慢步入轨道,新的企业会不断涌现,此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会有所舒缓。而会计这个职业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企业的复苏与增长,相信会计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

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7月1日麦可思--腾讯联合发布的2009届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6月10日,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该报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与去年持平,仍为84%.《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目前,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八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对于就业率持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同样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据《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总量的34.2%.其中七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总结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冲击因而成为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问题的解决虽然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从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及的种种情况来看问题的解决还是任重而道远还有大量的上作要做。首先政府要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高校要调整好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有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大学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2

近几年来我校日语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不懈的对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 发扬优势、改正不足, 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思想, 尽量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下面是我作为辅导员在日语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几点做法。

结合日语系实际情况, 认清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

造成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两大原因: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基础。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换, 2003年以来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人登记失业人数高居不下,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形成了“三峰叠加”的严峻局面。导致高校毕业生局部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2.“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 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率, 并且暴露出许多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有业不就”即: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 完成就业, 但是他们不能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 导致眼高手低, 自己想去的地方, 进不去;而想要自己的地方又不愿意去。以前, 日语系有部分大学生还保留着陈旧的观念, 总想找个“铁饭碗”有个稳定的工作。很少有人相信企业, 肯到企业中就业。这就白白流失了不少就业机会。“无业可就”即:黑龙江省的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劣势, 就业机会和发达省市无法相比。且日语系是师范专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对的是教育行业, 而目前我省日语还未普及, 高中阶段开设日语课程的学校凤毛麟角, 日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就相对较少。一般高校教师又要求必须是研究生, 这就严重阻碍了日语系学生在高校就业, 导致我系部分学生无业可就。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依据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 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 跨行业就业的障碍, 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 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使毕业生就业环境更加宽松。

1.面对市场经济, 面对新形势, 以就业为龙头,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新的发展观, 人才观和质量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 不是政府, 也不是主观愿望, 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越有竞争力, 日语系的社会声誉就越好, 生源就越好, 各方面的投资就越多, 日语系发展的就越快, 为了使日语系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系领导对就业给予高度重视, 改变办学理念, 一改以往的那种对用人单位的“等、靠、要”的形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系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先后到二十余个省市进行调研, 了解各地需求情况, 并且与众多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工作重点由招生向就业转移,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就业, 系领导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 并且积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多次组织教师学习鸡西大学的“3N”系统的研究成果。

2.加强就业指导建设。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职业观念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日语系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 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化、专家化工作队伍。一改以往的高年级授课形势, 采取4年一贯制,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 就给他们讲解就业的重要性。采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3.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课程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变化。重点突出日语系的师范类特色, 按照市场经济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深入思考, 推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开办导游班, 提高择业能力。从2005年开始, 日语系与市旅游局合作, 获得全国基础导游考试培训主办权, 学生经辅导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导游班至今已开办6期, 共有300余人通过考试, 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并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提高了学生择业能力。

5.开展就业技巧训练。按照学校就业指导处的统一安排, 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学生学习就业指导系列课程, 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压力, 调整就业心态, 熟悉就业政策与程序, 掌握就职及应聘技巧;同时未雨绸缪, 在低年级学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 引导他们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提前进行准备, 规划设计, 并为实现目标而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

6.严守教学质量与标准, 为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夯实基础。首先, 要严把入口关。本着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日语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近年来一直稳定招生规模, 每届招生稳定在100人左右。2007年日语系实现了一表招生, 学生生源质量更加稳定, 为今后的教学与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 坚持标准、小班授课。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在专业教师及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 坚持标准, 一直坚持实行小班授课。新生每年编班不管人数多少, 坚持每班25人左右,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同时小班制的实行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机会, 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最后, 实行班主任制。2005年, 日语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率先在我校实行了班主任制, 每年新生都由出国留学研修过的精读教师和外籍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制的实行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 而且在学生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增强学习日语的兴趣, 树立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7.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毕业生专业竞争力。近年来日语系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考试办公室主办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的《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这两项能力考试代表着国内及国际上专业日语水平的最高标准, 并得到国家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既是检验日语学生专业水准的试金石, 也是今后学生顺利就职及出国的敲门砖。毕业班学生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 《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在50%左右。这两项资格考试通过, 为学生在外资企业就业及出国留学深造抢得先机, 极大地提高了日语系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8.拓宽国际就业市场, 深化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 提升我院就业层次。日语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把视野转向国际。近年来先后与日本和韩国的明星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宏前大学、上越教育大学、新潟产业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日语系二、三年级都有十多名学生有公派出国学习一年的机会, 这种机遇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一般通过在国外一年的学习锻炼, 学生的口语水平都会突飞猛进, 专业知识及能力更加突出, 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 生活环境及习惯逐渐适应。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供不应求, 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花旗银行、惠普软件等国际知名公司工作。还有的学生通过这次出国留学的机遇, 刻苦钻研, 积极联系, 归国完成学业后即考入国外大学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为今后的人生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前景。根据最近三年的统计, 日语系每年毕业生出国及考研的人员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左右, 为毕业生分配拓宽了就业面, 提高了就业率及就业层次。

9.加强廉政建设, 规范就业管理。为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 我们经常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坚持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公开, 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 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开, 坚持“择优推荐、公平竞争”的原则, 同时对学生的自荐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 杜绝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努力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以国家政策为依托, 继续发扬日语系传统优势

1.政策环境优势。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 进一步扫除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 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经济环境优势。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 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经济的增长必将刺激对人才的需求, 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必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 潜力很大, 必将成为吸纳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3.区域环境优势。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国家大力扶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一定会吸引众多日资企业到东北三省投资建厂。这就需求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 必然为日语系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4.自身环境优势。日语系在单独建系短短的5年时间里成功申报了硕士学位点, 教学水平和教学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名度逐年上升, 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日语系注重特色建设, 打好“师范类”这张牌, 每年为教育事业输送大批专业性人才。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对策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又何以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蔓延深化,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环境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

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而与去年滞

留大学生一起,预计将达到600万。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表示,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供给增加,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内部裁员,外部停招=市场需求减少。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将有近50%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恒大集团、中海地产、银城地产等地产大户也纷纷传出取消全国招聘计划,而东亚银行长江证券、富国基金、韦莱保险今年均尚未启动校园招聘计划。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甚至破产,如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对外做加工贸易的厂子,经济效益下降,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金融危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缩减成本,而减少员工的数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

就业的形势只是外在的影响因素,而解决此问题,广大的毕业生不能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应对金融危机下严重的就业形势。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愿意从自身考虑,对自身的期望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现象。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显示:企业更需要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好、有团队精神、有实干精神的人。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多参加社团活动,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就业背景下,仍然可以游刃有余。

(二)了解市场需求情况

当前情况与以往的情况有所差别,许多企业原定的招聘名额都有所缩减、甚至取消。针对这样的现象,毕业生必须依靠学校、网络、政府报告等手段,了解自己期望的企业是否在招聘,招聘单位缩减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市场需求中是否有立足之地,同时自身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是否一致等问题都是值得当前毕业生关注的。

(三)准确定位自己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2009年毕业的学生遇到了双重“寒流”,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而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招聘人数缩减到历史“新低”。在这样的矛盾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悲观,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二是准确摆正自己的自身定位,将原来的期望值下降,或者找好自己自身价值最适合发挥的企业;三是对自身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使自己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成败。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分析客观形势、认清自我,积极搜集相关职位信息,多参加招聘会和宣讲会,主动大胆地向合适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主动出击才能赢得机会,被动地等待在当前形势下是不切实际地坐以待毙。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而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更属于能够主动出击的人。机遇稍纵即逝,不去主动捕捉搜寻机会,纵使你本身能力突出、表现优秀也是枉然。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培养并形成独立的、积极的既符合个性特质,又适应社会先进性甚至引领社会先进性的态度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要将“主动”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五)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素质和练就过硬的能力是关键。一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能力,健康的心态和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企业所看重的。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独有而他人无法取代的能力。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一定要理性认识客观环境和自我条件,改变悲观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参考文献:

[1]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第2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3.2.

[2]宣烨,张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市场周刊.2008.3.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来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

政府数据显示,2007年实际上有495万的毕业生,但是还有100万没有就业,2008年560毕业生,还有150万没有毕业。到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本在预料之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增加,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裁减员工和用人需求量减少,等等,都是原因之一。09年中国将有 610万大学生毕业,根据人力资源部的目标,力争就业率达到70%,专家估计可能还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

连续五年,大学毕业人数,以近20%的速度递增,而就业比例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谈谈美术专业就业前景

美术专业是艺术类高考招生最多、应用最广的专业。考入大学可报考的专业有:动画、视觉传达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广告学、美术教育、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美术染织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画行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仅喜欢动画的学生增多,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也大量出现,包括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事实上,动画专业并不是唯一的宠儿,游戏、新媒体、数字艺术、科学艺术、互动艺术„„,太多的称呼已让人眼花缭乱,而是市场的需求也要求动画专业进行细分。工作方向:游戏公司、动画公司、软件公司、电影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教育机构、杂志社或出版社等单位。游戏人才就业情况高过了CG行业中的其他分支。目前国内游戏人才缺口已逼近60万,仅北京、上海两地的人才需求就超过30万。游戏美术人员的需求已经占到了就业大潮的浪尖之上!(摘自《新华日报》)

上文中提到的“动画专业”仅仅是众多美术新兴专业中的一种,比如这两年刚刚出现的还有“会展专业”、“文物管理与鉴定专业”、“艺术策划与管理”等,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美术类还会出现更多的“宠儿”,因为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崛起。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艺术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就业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一些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却成了多方争抢的“香饽饽”,美术设计等实用专业的人才尤其供不应求,如大型国家工程、小区规划、城市建设、标志性建筑、交通枢纽、产品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于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T界面、多媒体艺术、舞台、会展、VI形象、旅游产品等。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看好。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争先恐后到热门艺术专业“预定”毕业生,数千元月薪聘用的起价标准已十分平常。

其实,这几年出现的高考艺术热,究其原因不乏就这两条:

1、艺术专业就业面越来越广;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篇5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一)不利因素。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统计,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约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的50%。

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劳动力增量需求明显萎缩。由于扩散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企业流失的岗位增多,新增就业岗位出现了萎缩态势。

3、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城乡分布不合理。

(二)有利因素。

1、党和政府极其关心大学生就业。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

3、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创造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要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要积极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标准,要让他们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科学地、合理地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6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是医学类专业中就业率最靠谱,同时使是就业压力最小的一个专业了。它不像其它医学类专业那样工作压力大,不管在精神上还是工作强度上,几乎没什么压力,最关键是很少有加班。

医学类专业的薪资待遇都是很高的,口腔医学也不例外,补一颗牙最少也要几百块,而且现在很多人都有口腔问题,自然不担心会丢掉工作。

信息安全

这个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通信、计算机、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而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专业的就业都不成问题。毕竟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去设立该专业,所以目前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所以信息安全是十分具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据统计,在本科主要专业中,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排在第一位(6972元),相信未来这个专业依旧能够保持其优势地位。

金融类专业

金融学不建议成绩不好的学生报考,这个专业对学历要求高,除非是报考进入专业实力比较受认可的大学,不然学出来以后想要有个好的发展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行。

金融,是离钱最近的行业,这个金字塔的塔尖上永远都是一批有资源有钱的精英。而这个专业最好的去处,就是银行、央企和国企这样的单位。当然,能在这些单位上班,回报率自然不会低。

本文编辑:小杰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7

一、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 毕业生就业率。

2011年、2012年, 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4607、5163, 就业率分别为97.48%、97.93%, 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就业率处于较高比例。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5320,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率明显低于2011年和2012年, 仅为76.54%, 这是自2000年以来就业率首次下跌最为严重, 可见“最难就业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落实就业单位。此外, 2012届男生就业3191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18%, 女生就业1865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12%;2013届男生就业2636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9.55%, 女生就业1436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99%。工科院校受专业特点限制, 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依旧存在, 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仍有待加强。

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2012届5163名本科毕业生中, 77人出国出境, 884人升学, 118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 723人到国有企业, 2326人到私有企业, 20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2013届5320名毕业生中, 38人出国出境, 883人升学, 36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 587人到国有企业, 2511人到私有企业, 22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比, 私有企业成为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分别占到毕业生人数的45.05%和47.20%。此数据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2012届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情况基本一致。参加国家征兵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人员有明显上升, 这与近年国家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投身基层, 并对服务期满的毕业生配备一系列优惠政策密切相关。此外, 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趋向多元化。

3. 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

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动物科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艺术设计、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从专业就业来看, 粮食工程专业就业率独居榜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率靠前。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 学校粮油和材料加工两大学科优势突出, 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 2012届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 2013届有7个为理工类专业, 理工类专业就业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4. 毕业生地域流向情况。

2012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 (市) 依次为:河南3768人 (其中郑州2767人) 、江苏158人、山东152人、河北92人、广东92人 (并列) 、浙江79人、湖北63人、天津61人、山西50人、上海50人 (并列) 、北京34人。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份依次为:河南1808人 (其中郑州1742人) 、江苏129人、山东122人、广东124人、天津72人、上海63人、浙江60人、河北57人、北京53人、山西35人。可见, 毕业生偏好本地就业十分明显, 其中河南郑州是毕业生流入规模最大的城市, 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工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是河南籍, 毕业后考虑留在河南省会郑州工作成为大多数河南籍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加上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 所以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而相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数量偏少。此外, 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就业人数也较高, 这是由于邻近省市间的就业信息较为通畅;在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邻地区较为相似, 毕业生更易适应, 在邻近地区选择上也会有倾向性。

5. 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 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单项素质得分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职业道德、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业务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排名后五名的分别为: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同时, 用人单位提出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重点加强在校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趋势

1. 就业区域省市地区差异明显。

大学生就业市场, 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河南籍学生毕业以后选择本地就业趋势明显, 且大多选择省会郑州, 致使河南地级市区吸收优质人才困难。同样,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远远大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此类情况都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能够合理有效配置。针对这一问题, 国家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组织领导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 为进入基层和部队的大学生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到西部就业, 一方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地域结构上的供求矛盾。

2. 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明显。

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 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学校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等应用性专业, 如粮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市场需求较大, 而其他专业人才尤其是文科性供给已达到饱和的状态, 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异, 受制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 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 行业紧缺型人才长期供应不足。

3. 大学生就业渠道差异明显。

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 分别有45.05%和47.20%的毕业生进入私营企业工作, 仅有2.29%和0.68%的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一方面, 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机关人员趋于饱和, 且招考程序复杂, 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吸纳人才的能力逐步减弱, 毕业生仍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 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有着巨大的人才空缺, 主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却门可罗雀。

4. 非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

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动手能力等一系列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非认知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包括自我剖析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顺利发展能力等品质特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固有的大学生教育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新的人才观、学习观、发展观、价值观构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动力。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过分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 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网上广泛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的说法, 这句话基本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一种现实。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了诸多问题, 如婚姻、家庭等, 所以, 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性别歧视甚至直接注明只需要男性。这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 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是相悖的。但是, 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歧视状况却普遍存在着, 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近两年男女就业率比较进一步印证, 就业性别歧视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 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 根据就业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高校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做出及时的相关性分析, 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可以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实行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个性化特色;可以大力扶持特色学科, 发展优势专业, 扩大专业适应面, 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注重个性化教育, 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

个性化教育要有针对性, 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重视职业发展教育, 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 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 促进个体职业发展。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提高就业服务的全方面覆盖, 提供高质量、持续性的就业指导,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道路。

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

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就业方面看, 众多大学生追求公务员的职业, 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上还不太理想, 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和2013年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仅有2.29%和0.68%, 但是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几乎占到50%以上, 很多毕业生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想法与行为。因此, 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找好自己的定位, 认真评估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就业环境, 设计自己长远的人生职业规划。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非公经济单位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同时, 重视创业教育的引导, 虽只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式, 但创业可以产生就业率的倍增效应, 可以使毕业生更好地锻炼、发展和提升自我价值。

4. 开拓多元化就业渠道, 新媒体助推信息化建设。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8

【关键词】广西 高等院校 体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67-02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逐步改革,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早已从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模式。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这一大局势的影响,根据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专)等6所院校的体育专业就业率的统计,广西高校体育专业2013—2015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38%、89.56%、88.61%。与其他师范专业初次就业率相比,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还显落后。

一、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特点。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由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浓厚的专业色彩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能在本行业的教学或者机关、事业等内部单位消化;二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欠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拓展空间;三是随着体育科学的进一步综合化,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在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行业里也参与了就业竞争,这就使得体育的相关就业领域的选择更加有限。

众多研究表明,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虽然不如河南、山东等省份那么严峻,但比起往年已大不如以前,近年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显然,体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局势。有研究表明,89.4%的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大都是用签订临时就业协议书的同学数量除以总体毕业生的数量来计算得到的。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大都在80%以上,更有甚至95%以上。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计算就业率的时候把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签订临时就业协议的学生,甚至把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都列入了“就业”行列。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该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2015年该人数超过了700万,分别为727万、749万,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往届的毕业生,这个数据就会更加庞大,就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很少有人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初期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二、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市场经济下的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必须与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进行同时研究,着重考虑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高校、社会及家长和学生关注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一,从今后一段时期看,浓厚的专业色彩和相关行业有限的吸纳毕业生能力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就业危机状况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人才需求微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根本转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寄希望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兴起和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上游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社会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那时的体育经营人才和相关从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预见,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由原来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阶段由原来的每周2节体育课改为每周3节体育课。这也使得目前所有的中小学将面临着体育教师不够的状况,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成了社会紧缺的专业,这给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根据对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农村中小学当中,体育教师满编率仅仅有45.37%,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代课、顶岗、转岗教师在从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想体育教师要不到;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不愿意到村小学工作;县级特岗招聘每年分给体育专业的指标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村小学代课,等等。

第四,根据对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4个城市的16所公办幼儿园的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广西城市公办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所调查的16所公办幼儿园中,仅有3所的体育教师是满编的,有14所的公办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希望引进专职体育教师,有8所公办幼儿园60%左右的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有7所公办幼儿园70%左右的体育教师到岗前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专业教育。并且,这16所公办幼儿园中,男性体育教师仅有6名,所占比例尚未超过5%,这一状况值得思考和注意。

三、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四大矛盾:一是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矛盾;二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三是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四是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解决这四大矛盾,还必须分层进行,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各个击破,方可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必须解决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巨大矛盾。政府应出台各种有利于解决就业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政策,全面、仔细、有效地落实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例如,政府帮助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等),实习表现优秀、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优先与实习基地签署就业协议。

第二,从社会经济层面而言,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为此,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办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调整自身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让体育教育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过去重理论培养、轻实践操作的培养倾向,让体育毕业生真正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建议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定向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期间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人才毕业后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样既能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体育产业缺乏实践人才的棘手问题,达到互利共赢。

第三,从人力市场调配层面而言,应解决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并在充分分析各种有利的国家政策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多等的现状,以及“体育健身”、“体育养生”、“运动治未病”等观点的出现,促使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朝着多样化选择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QQ、微信等建立就业交流群,使每个毕业生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招聘信息,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还可以建立企业、单位、学校等与毕业生直接交流的平台,争取在毕业生就业与人才招聘之间建立更便捷的纽带。

第四,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而言,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是造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的最直接原因。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教育。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建议负责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负责人多组织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与毕业生交流,站在毕业生自身的立场上真正帮助他们。通过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寻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彰显自身的价值才能主动赢得更大价值”的观念。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问题,这将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等综合性问题。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为社会、政府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根据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及毕业生高校体育工作者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龙汉武,周瑞.解读高校全员就业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2]史术光.江西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3]年大琦.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邢素时.齐齐哈尔市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9

2013年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内蒙古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3874人,其中本科生49464人、高职高专生59445人、研究生4965人。在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岗位需求数呈下降趋势。截至目前,毕业生签约率为22.56%,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4个百分点,基本保持稳定。与往年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经济形势严峻导致就业需求有效岗位明显减少,持续经济低迷导致2013年全区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其中以建筑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为明显,还有一些新兴技术产业也受到较大冲击,另外,近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数量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二是企业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三是基础性岗位仍是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纵观整个招聘市场,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如销售、家政、客服、装配流水线等,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类岗位则很少。四是毕业生求职择业趋于稳定化,心态总体理性化、实际化。由于对就业环境的担忧,毕业生求职意向更加趋于求稳,热衷于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0%。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生多数面向区内择业,特别是集中于呼市、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区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物价上涨和生活压力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薪酬方面的心态开始趋于理性化,对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可以理性看待,尤其开始重视各项保险费用的缴纳。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0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就大学生就业背景来说,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2.企业用人的时候,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3.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下面说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再者政府部门也要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张毓洲(1962- ),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与管理。(河南新乡 4531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0-01

目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8%逐渐提高到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495万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①。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抱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走出高校大门。然而现实并非这些“天之骄子”所想象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曾经的天之骄子,被谁抛弃了?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办公室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到底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单位招过来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很低,甚至有些是零工资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一是地域供求不平衡,一方面,沿海、大中城市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尽管广大的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但由于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二是城乡学生的观念不平衡,城市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三是学历层次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四是专业需求不平衡,新兴专业如通讯、电子等用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老专业如历史、考古等却需求甚少、供过于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但是他们不放弃,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②。这些人是在校大学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并且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部分社会经验,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更加渴望、更善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有优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就业趋势都将是供大于求,使这个问题将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及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比大学生强得多,而国家的政策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特别是下岗后,许多工人能及时充电,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岗位上,他们更有优势。

(三)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就业观的现象③。他们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有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尽管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实,边远地区、西部更需要大学生去建功立业,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能实现自身价值,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学生更容易在西部建功立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创业意识更差,也是就业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教育滞后,社会职业中介职能不足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上依赖于高校,而一些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教育,致使学生接受就业教育较迟、较少,对就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职能不足,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服务项目,使毕业后的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十分茫然。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来解决。

(一)国家要从政策上帮扶大学生就业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及西部去、到基层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直接从大学生中招收国家公务员,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等④。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扩大宣传,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要做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宏观控制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毕业生是各高校走入社会的“成品”“宣传品”,其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发展。各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即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等。应该从大一学生抓起,加强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⑤。社会上要设立相关的就业咨询机构,安排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要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

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⑥。

[注释]

①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6):16-17.

②④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5-56,25-30.

③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8-9.

⑤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3):17-18.

上一篇:葛底斯堡演说——总统林肯先生 中英对照下一篇:笑冰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