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2024-09-30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通用8篇)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1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一、2006届毕业生就业统计

178 2006091750 池璐 男 共青团员 天津市市辖区 汉族 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79 2006092790 王慧民 男 共青团员 河北省石家庄市 汉族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180 2006093590 赵振云 男 共青团员 河北省石家庄市 汉族 石家庄供电公司

181 2006093670 阴春晓 男 中共党员 山西省晋中市 汉族 国家电网公司常州超高压管理处182 2006090700 杜文娟 女 共青团员 山西省运城市 汉族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

183 2006093070 孙中锋 男 中共党员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汉族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电业局184 2006092140 陆春阳 男 共青团员 辽宁省鞍山市 汉族 东北电力设计院

185 2006090550 王占成 男 中共党员 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 汉族 广州发电厂有限公司186 2006091270 许鹏 男 共青团员 吉林省白城市 蒙古族 珠海明源机电工程公司187 2006092810 孙伟忠 男 中共预备 江苏省无锡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188 2006093160 房瑞飞 男 共青团员 江苏省徐州市 汉族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189 2006093720 薛健逢 男 共青团员 江苏省南通市 汉族 南京中德保护控制系统有限公司190 2006091290 赵晓东 男 中共党员 江苏省南通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191 2006093730 徐俊 男 共青团员 江苏省扬州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192 2006091630 俞伟国 男 中共党员 浙江省绍兴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193 2006090200 童凯 男 共青团员 浙江省金华市 汉族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194 2006090210 王云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合肥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195 2006090100 戴惟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蚌埠市 汉族 湖南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196 2006093110 李晓鹏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马鞍山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197 2006091240 吴汪兵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安庆市 汉族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198 2006092130 鲁珉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安庆市 汉族 广州发电厂有限公司199 2006091741 曹德发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黄山市 汉族 广东电网公司梅州供电局200 2006091420 程立新 男 共青团员 安徽省亳州市 汉族 湖南省永州电业局

201 2006091930 张运英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萍乡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2 2006090580 殷昌智 男 中共党员 江西省九江市 汉族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3 2006090960 曾飞 男 中共党员 江西省赣州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04 2006090500 刘文阳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汉族 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205 2006090800 姜涛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抚州市 汉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206 2006091540 廖美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上饶市 汉族 美的集团电机事业本部

207 2006092340 金瑞 女 共青团员 山东省青岛市 汉族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8 2006093770 王群 男 共青团员 山东省威海市 汉族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9 2006091070 郭涛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 汉族 广州发电厂有限公司

210 2006090190 邱大伟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郑州市 汉族 日新(无锡)机电有限公司211 2006092840 孟凡提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郑州市 汉族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212 2006093010 张靖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鹤壁市 汉族 湖南省湘潭电业局213 2006092100 梁夏涛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新乡市 汉族 湖南娄底电业局

214 2006091920 张鹏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新乡市 汉族 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2***60 姚帅 男 中共预备 河南省新乡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16 2006093930 李国栋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焦作市 汉族 湖南娄底电业局

217 2006093080 毛二斌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濮阳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18 2006093690 杨兆阳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许昌市 汉族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219 2006091600 汪旭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信阳市 汉族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220 2006092600 周宜辉 男 中共预备 河南省信阳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221 2006090860 宋良振 男 中共党员 河南省驻马店市 汉族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22 2006091500 焦晨骅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武汉市 回族 国家电网广东惠州超高压管理处

223 2006091250 夏雨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慧通商务(深圳)有限公司

224 2006090360 侯怡宁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25 2006091580 史纹龙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湖南省永州电业局

226 2006091990 王莺芳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上海广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227 2006093100 吕毅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28 2006093300 朱琳 女 中共党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武汉市给排水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229 2006093340 赵昌宁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湖南省衡阳电业局

230 2006091670 曹欢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231 2006091000 温少林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232 2006093850 李江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武汉市 汉族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

233 2006092270 周俊涛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石市 汉族 广电集团茂名高州供电分公司

234 2006092190 王勇刚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235 2006091890 肖高涛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慧通商务(深圳)有限公司

236 2006092520 王荣震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慧通商务(深圳)有限公司

237 2006092480 王超 男 中共预备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238 2006090220 卫晨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广州维奥伊林变压器有限公司

239 2006093120 黄道文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十堰市 汉族 广电集团茂名高州供电分公司

240 2006093750 鲜成 男 中共预备 湖北省宜昌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41 2006090410 艾明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宜昌市 汉族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242 2006091720 卞海林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宜昌市 汉族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243 2006091680 樊启瑞 女 中共预备 湖北省宜昌市 汉族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244 2006091300 周长喜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襄樊市 汉族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45 2006090890 王雷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襄樊市 汉族 珠海明源机电工程公司

246 2006093350 赵璐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襄樊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47 2006093030 吴亮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鄂州市 汉族 广州维奥伊林变压器有限公司

248 2006093000 袁欢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湖南省湘潭电业局

249 2006092380 陈文文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国投中煤同煤京唐港口有限公司

250 2006091610 王威 男 中共预备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251 2006090080 程超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湖南益阳电业局

252 2006093331 周俊超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53 2006091660 让攀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孝感市 汉族 湖南省怀化市电业局

254 2006093870 雷何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

255 2006090180 鲁万新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56 2006090480 刘铁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57 2006090840 孟佳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南京南瑞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258 2006091230 王才孝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259 2006091520 李蔚凡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260 2006091710 张媛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61 2006092860 李杰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荆州市 汉族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262 2006092830 聂明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63 2006092540 张胜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湖南娄底电业局

264 2006091840 沈超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

265 2006092060 高光宏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湖南益阳电业局

266 2006091470 郭立雄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67 2006091280 许津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68 2006091030 汪梅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武汉市洪山电工科技有限公司

269 2006091040 张锳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270 2006090570 吴凯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71 2006090470 刘坤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72 2006090050 许隐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3 2006093680 易帆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274 2006093610 喻慧琴 女 中共党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275 2006093490 李鑫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局

276 2006090390 孔淑琴 女 中共预备 湖北省咸宁市 汉族 慧通商务(深圳)有限公司

277 2006091440 付旭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咸宁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278 2006091370 赵霞 女 中共预备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279 2006090130 何健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80 2006090140 黄松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281 2006092150 吕杰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282 2006093630 郑小丽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广电集团茂名高州供电分公司

283 2006093140 何建伟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广州市旺隆热电有限公司

284 2006093150 高文彪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上海广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285 2006090160 李飞鹏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汉族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86 2006090780 胡习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仙桃市 汉族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287 2006091730 别士光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仙桃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88 2006091690 李冲 女 共青团员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仙桃市 汉族 斯比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289 2006093660 赵文才 男 中共预备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仙桃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90 2006093320 周俊峰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天门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291 2006091200 彭国平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天门市 汉族 顺特电气有限公司

292 2006091530 梁文武 男 中共党员 湖南省长沙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93 2006090110 龚盛 男 中共党员 湖南省长沙市 汉族 深圳宝昌电力有限公司

294 2006092370 陈嘉 男 共青团员 湖南省衡阳市 汉族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电业局

295 2006092930 陈波 男 中共预备 湖南省邵阳市 汉族 湖南省邵阳电业局

296 2006092170 唐鹏 男 共青团员 湖南省邵阳市 汉族 湖南娄底电业局

297 2006090940 姚龙 男 共青团员 湖南省益阳市 汉族 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298 2006093480 李伟民 男 中共党员 湖南省益阳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299 2006092820 彭银波 男 共青团员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电业局300 2006091050 张楚仪 女 中共预备 广东省佛山市 汉族 广州维奥伊林变压器有限公司

301 2006091081 黄华星 男 中共预备 广东省佛山市 汉族 顺特电气有限公司

302 2006091390 左云芳 女 共青团员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汉族 美的集团电机事业本部

303 2006090170 梁宇强 男 中共预备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汉族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304 2006090230 谢光 男 中共预备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瑶族 深圳市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

305 2006091430 邓万力 男 共青团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汉族 深圳市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

306 2006093190 陈克伯 男 共青团员 海南省万宁市 汉族 深圳市中海建筑工程公司

307 2006093780 孙晓峰 男 共青团员 重庆市 汉族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308 2006093700 杨光勇 男 共青团员 重庆市县 汉族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309 2006093310 朱赵田 男 共青团员 重庆市市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310 2006091410 陈轲 男 共青团员 四川省成都市 汉族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311 2006091800 姜静 男 中共预备 四川省自贡市 汉族 广东智光电气有限公司

312 2006092210 杨亚林 男 中共党员 四川省绵阳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313 2006092440 刘灵君 男 共青团员 四川省遂宁市 汉族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314 2006093060 唐琪 男 共青团员 四川省南充市 汉族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3***20 陈洛风 男 中共党员 四川省广安市 汉族 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316 2006090120 桂传林 男 共青团员 贵州省安顺市 回族 国家电网公司常州超高压管理处

317 2006090240 徐成 男 共青团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汉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318 2006091910 余程 男 共青团员 云南省昆明市 满族 湖南益阳电业局

319 2006090730 陈浩 男 共青团员 云南省曲靖市 汉族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320 2006091100 李翔 男 共青团员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佤族 西安西电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

321 2006092970 黄斐然 女 共青团员 陕西省咸阳市 汉族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322 2006092460 童强 男 共青团员 陕西省榆林市 汉族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323 2006093710 杨昌海 男 共青团员 甘肃省金昌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324 2006093860 李博 男 共青团员 甘肃省庆阳市 汉族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325 2006092510 王百灵 男 共青团员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蒙古族 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

326 2006093250 王栋 男 共青团员 山东省日照市 汉族 广州发电厂有限公司

327 2006092090 李轩 男 中共党员 湖北省荆门市 汉族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电业局

328 2006092040 陈选豪 男 共青团员 海南省儋州市 汉族 斯比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329 2006092300 敬一立 男 共青团员 甘肃省庆阳市 汉族 湖南娄底电业局

330 2006090990 李海斌 男 共青团员 黑龙江省 汉族 湖南省怀化市电业局

331 2006093470 刘怜周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吉安市 汉族 湖南省柘溪水电站

332 2006093220 刘永建 男 共青团员 河南省驻马店市 汉族 广州市旺隆热电有限公司

333 2006092730 占旭锋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黄冈市 汉族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334 2006090970 朱艺 男 共青团员 湖南省常德市 汉族 湖南省常德电业局

335 2006091880 吴满洋 男 共青团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汉族 南京南瑞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336 2006092420 黄超 男 共青团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汉族 广电集团茂名高州供电分公司

337 2006092360 童文婵 女 共青团员 四川省德阳市 汉族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

338 2006091760 葛鹏 男 共青团员 江西省上饶市 满族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339 2006092200 危涛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鄂州市 汉族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340 2006091550 刘琦 男 共青团员 湖北省随州市 汉族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341 2006093280 董曼玲 女 中共党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汉族 江苏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

二、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1、2009届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

我院2009届本科毕业生共500人,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有163人,占32.6%,出国留学的有38人,占7.6%。按照学生就业单位的类型划分,到电网公司工作的有139人,占28.0%,到电网公司研究院2人,占0.4%,到电力设计院3人,占0.6%,到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工作的有56人,占11.2%,到发电公司(主要是核电)工作的有28人,占5.6%,到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的有8人,占1.6%,其他占7.6%,不就业准备专心考研的有24人,占4.8%,从就业地域划分,湖北省141人(其中104人在武汉读研,占20.8%),占28.2%,广东省70人,占14%,湖南省33人,占6.6%,江苏省21人,占4.2%,陕西省7人,占1.4%,上海市11人,占2.2%,北京市19人,占

3.8%,浙江省30人,占6%,四川省7人,占1.42%,山东省6人,占1.2%,福建省9人,占1.8%,安徽省11人,占2.2%,甘肃省5人,占1%,云南省9人,占1.8%,国外42人,占8.4%,其他占12.8%。

由于用人单位在选聘学生时评价标准很多,对一个学生评价的方面也是很多,所以就业去向的评价体系是很复杂。下面主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就业去向做一分析,分析的可能非常不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2.考研

2009届毕业生报考我校研究生的有192人,录取69人,录取比例只有35.9%。其中学习成绩85分以上有8人,他们放弃保研资格而考清华、浙大、上交和本院电自。80-85分人数最多,为40人,这部分同学是考研的主力军,平时成绩比较优秀,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考研意志坚定,考研成绩也比较理想。75-80分有18人,这部分同学可能平时学习不太认真,但考研认真准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70-75分只有3人,这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再加上可能考研意志不坚定,所以考研成功的很少。

3.电网公司

部分各省网公司对成绩要求对比

从地域上看,除了广州和深圳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理条件优越的大都市基本没有在本院招人,而就业于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发达省份的学生都基本分配到了该省的二线城市。华中、华南、西南等省份对本院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大,其省会城市如长沙、昆明、重庆、成都等招人也较多。

因各省网公司的调度中心、电力试验研究院、设计院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基本为硕士以上,所以在上述单位就业的只有三人,分别去了佛山电力设计院、湖南省试验院以及新疆电力科学研究院。

从对成绩的要求来看。各省网公司中,广东电网招40人,人数最多,竞争也最为激烈,对成绩要求也最高。主要高分学生也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局,基本都在80分以上。

湖北省电力公司招19人,但武汉供电局只招1人,其他就业主要在咸宁局与黄冈局,对成绩一般,大多集中于70-80分之间。

湖南省电力公司招25人,主要是长沙、株洲、湘西局。对成绩要求一般,招录同学的分数分布也比较平均,主要在70-80分之间。

云南电网招6人,4人去了昆明局,对成绩要求较高,在80分左右。浙江电力招了9人,杭州局没有招人。毕业生主要去了温州、台州、安吉等地,分数要求较高,在80分左右。安徽电力招8人,主要集中在芜湖局,要求成绩接近80分。四川电力招3人,分别去了成都与德阳,对成绩要求在80分左右。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负责管理、运营、维护和建设南方电网跨省区骨干网架和重要联络线,各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在09届毕业生所招的10人分别去了广州、贵州、柳州和安宁。其对成绩要求在80分左右。

4.发电企业

发电企业的毕业生集中于核电公司。此外就业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毕业生几乎没有。而核电总体来说对成绩的要求非常高,几乎都在80分以上。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要求成绩比较高,平均分达82.6。要求思想道德水平高,身体健康且无挂科。到大亚湾的毕业生最多,有10人,其他分别到了福建宁德、台山核电和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中核集团招了9人,其中秦山核电5人,三门核电2人,福建福清2人。要求与中广核相仿,平均成绩也达82分。深圳能源集团为上市公司,深圳能源集团所属电厂发电能力占深圳本地电源的三分之一以上,集团的利润总额每年均超过20亿元,在全国电力行业中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招2人,要求在80分左右。

华能集团招2人,分别到了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与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其中到东石岛核电的同学加权达85分。

5.电力设备制造企业

国有电气设备生产厂:另一个主要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做南瑞集团、国电南自、许继、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特变电工、西电集团等国有知名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也包括麦克奥迪电气、深圳汇业达、南京磐能电力科技等电力设备配套企业。要求成绩较好,有能力,思想觉悟高。

南京南瑞和深圳南瑞就业地理位置优越、企业效益好,对成绩要求也非常高,加权都达到了82分以上。

而如西电集团、东方电气、特变电工等大型国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因地理条件处内陆不太发达地区而受关注较少,对成绩要求也有所降低。

09届没有人就业于ABB、西门子、施奈德、GE等国际电气设备制造巨头。

6.其他行业

在其他行业的就业人数为27人,涵盖了汽车、航空、烟草、IT、钢铁、电力机车、造船等传统制造行业以及新兴产业。这类企业在同学们看来属于“非主流”,考虑到在其他行业就业今后发展可能受专业限制影响,再加上电力行业本身待遇较好,所以关注得比较少。

二、我院学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问题

就业过于集中于电力行业,特别是电网公司,忽视很多成长空间很大的企业,从而错失了很多其他的机会;就业地域青睐东部发达省份,而西部内陆的实力雄厚企业以及电网公司很少受关注;就业信息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出击,并且对面试与笔试准备不充分(从深圳南瑞笔试面试反馈的情况来看,06级准备就业学生在这方面得情况比较突出,给单位的感觉是学生比较浮躁,就业准备很不充分),能进入500强大公司的很少。

从06级目前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热衷电网公司的势头更甚。现在电网公司大规模的招聘还没有启动,但很多制造行业的公司都已纷纷来到学校开招聘会,很多同学关注的不够,或者仅仅把这些招聘机会当做自己“练兵”的舞台,占用了很多机会,如深圳南瑞本来录用8人,但仅有2人愿意签约,给学院与单位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单位跟我说,如果是这种情况,以后就不来学院招聘了。

2、建议:

(1).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要着眼于个人长远的发展,要有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决心和魄力,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选择职业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而这正是许多找工作的同学所忽略的一点。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找工作时更多的只是被动跟风。对于这部分同学,建议利用MBTI职业测试了解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构思规划,对职业选择而进行的一个包括人格类型,适合领域,适合职业以及如何定位的测试。

(2)现在500强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实习生项目来直接选拔人才,而对于这点我们学院的学生都不够重视。建议同学多主动出击,不管决不决定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能够参与其中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3)找工作并不比考研轻松,这也是很多同学所忽视的。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复习相关专业知识,导致参加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过不了笔试,面试也没好好准备,导致错失机会。

(4)有些中小型企业、上市公司一些名气不太大但却有着巨大成长空间,比如一些新能源相关产业的风电、光伏企业,搞电动车的企业如比亚迪等等。在这些企业中工作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成长机会,但是同学们对这些企业不太了解因而不予关注。建议同学做就业选择的时候不仅局限于电网公司、电力局的待遇和要求,更要从整个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出发,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增长点,从一些公司的业绩与效益出发,分析公司的成长空间和个人可能的成长空间。

(5)近几年电网公司加大了招聘力度,大量的毕业生得以进入电网公司工作。从各单位人才体系、梯度考虑,进入电网公司后竞争激烈,大多数人的发展空间有限。简单的说,从一般情况来讲,电网公司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进一步提升的岗位都是刚毕业几年的大家的师兄、师姐,同学们未来的提升需要等到他们的提升空出位置才有空间。所以在关注待遇、地域的同时,也同样要关注以后的发展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2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电气信息领域发展而来的新兴学科,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气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的被运用在了工农等各个领域, 并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 电气工程专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每个高校的必备专业和重要专业之一。但是从目前基本的电气行业就业现状来看, 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是逐渐趋于饱和的, 再加上电气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 是的行业竞争增加, 因此对于电气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的向复合型和专业化的高学历方向发展。

在目前电力市场化的今天, 无论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面对就业, 还是选择继续深造, 都将是增强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面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首先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 在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 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必然是社会所需要的, 这对于毕业生来说, 既是一种压力, 也是一种动力, 因此只有更专业, 才能更好应对社会, 更好就业;同时, 还应该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 除了具备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意外, 还应该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 电气行业目前很多的岗位都是要求工作人员能吃苦, 且工作环境恶劣, 因此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 还应该加强实践, 提高实践能力, 更好的适应人才的新需求。

二、独立学院促进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探讨

1.构建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与国外很多的先进教学体系和先进技术相比, 国内的电气工程教育不仅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独立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正在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基本具备了培养本科电气工程人才的能力和条件, 而与此同时, 国内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教育还需要完善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因此构建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至关重要。所以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在基本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还应该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或是兴趣爱好, 更加系统地、深人地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

2.努力搭建“教学、科研、实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和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 因此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 要想更好促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必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注重技能培训和实习锻炼, 进而更好的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这就要求独立院校要坚持“学”与“用”的结合, 在完善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是学生就业的重要目的地, 如果通过学院的努力, 可以将专业教学和企业联系起来, 以就业为目标, 构建“教学、科研、实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 无论对学生、学校, 还是企业来说, 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此很多的独立学院也开始了“3+1”教学模式的尝试, 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很多的经验。

3.积极引导就业, 加强就业工作信息的及时反馈

从学生入学起, 高校就要对其进行专业教育, 让他们了解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要让学生提前参加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招聘会, 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避免择业时好高鹜远或妄自菲薄, 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做到准确定位, 从而在就业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此同时, 院系各部门, 还应该及时将就业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让清楚和理性的认知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如每年要根据就业工作的各类反馈信息, 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将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独立学院就业市场的不断开拓将会是缓解当前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手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就业新形势下, 电气工程专业也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和电气行业的人才需求相联系, 顺应当前的大形势, 积极完善就业政策, 拓展就业新途径, 注重综合性电气人才的培养, 努力培养出专业素质、科技素质、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 进而不断满足当前电气行业的发展需要。作为独立学院, 更应该从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际出发, 在完善校园资源的基础上, 要不断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努力建造更加完善的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

摘要:电气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产业, 近些年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 如今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独立院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都将是工作的重点。电气工程专业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 每一年都为社会供应很多的专业性人才, 但是伴随着专业招生数量的持续上涨, 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饱和, 很多应届毕业生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这对于独立学院的院系各部门都将是一个挑战。本文也将从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新要求出发, 针对独立学院也提出了关于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新途径, 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独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专业分析及其就业前景[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38-39.

[2]冯雯雯, 王月红, 王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53-56.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良心态;调整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公认的事实。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是其所在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毕业生不能就业或就业不理想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给毕业生本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高等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适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使每一名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现状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大学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面对社会,大学毕业生心态表现不一,他们有的厌倦学生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充满了对社会的渴望;有的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进入社会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还有的将社会理想化,真正进入社会感到与想象的截然不同,对就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悲观、浮躁心理。仔细研究大学毕业生负面心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对症下药,及时调整大学毕业生的良好心态,对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心理影响。

2、就业压力过大与学校缺乏心理指导之间的矛盾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心理影响。

中学阶段,学校为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家长也将考入理想学校作为唯一的目标,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在家长、学校的双重包围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稍有不顺心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多数学生心理不健康。心理疾病不象生理疾病那样容易发现和诊断,平时也没有象身体检查那样进行常规的心理检查,因此,心理疾病容易被忽略。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往往在毕业年级才进行就业指导,而且只重视就业政策、方法、技巧进行讲解,学生心理的指导较为薄弱。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就业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内心迷茫、急躁,对前途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学生就业。

3、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心理影响。

4、传统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心理影响。

二、大学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的调整措施

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需从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三方面入手,共同培养学生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1、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者应注重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机制无处不在,人们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巨大竞争压力。就业也是一种竞争,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工资收入稳定的事业单位就业竞争压力尤为激烈,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失败。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者应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现状,从日常点滴做起,为毕业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时有起码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会自我安慰,当心情郁闷时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发泄,有效地消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进入毕业年级适时开展就业心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用人单位。就业是大学生一生中的大事,在对用人单位识别中有时缺乏经验,有时难以决定是否应聘到用人单位,学生工作者应做学生的参谋,为学生出主意,启发和鼓励学生详细考察和比较用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当毕业生应聘失败或遭受其他挫折时,学生工作者应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选择恰当时机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接受现实,及时改正自身不足,勇敢面对现实。

2、学生家长应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及时对子女进行心理疏导。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学阶段,学校利用开家长会、家访、学校公开日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进入大学后很多家长认为子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解决,再加上学生家庭住址离学校较远,学生家长很少关注子女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学生家长应通过各种渠道,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在学期末、毕业前等学生心理容易发生波动的時期,学生家长应采取电话沟通、网络聊天、书信、到学校了解情况等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长与子女沟通时应讲究方法,不应过分责备;应做子女的知心朋友,不应高高在上或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应及时了解子女心理现状,多倾听子女的想法,给子女合理的建议。

3、学生本人是核心。

学校和家长是毕业生心态调整的外界因素,毕业生本人客观判断社会需求,主动调整自己良好心态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大学毕业生应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整,对自己进行科学评价和定位,选择符合实际的期望值,尽量减小与社会实际情况的差距,使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打破传统观念,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在自身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应主动与学校和家长取得联系,调整心态,勇敢地面对就业市场,主动推销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各种不良就业心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高校学生工作者对毕业生心理的指导以及家庭的疏导。对毕业生而言,应善于调整心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恰当选择用人单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季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26-28.

[2] 凌文辁.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59-62.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4

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与分析-基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的调研

本调研报告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专家咨询、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就调查中得出的基本结果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作 者:吕平孙亚朋 贺龙军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 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 年,卷(期): “”(22) 分类号:C91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毕业生   就业状况   调研   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5

状况调查

姓名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但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迷茫、困惑、失落、焦虑等不良心态,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心理期望,就业观念,人格缺陷,就业心,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 这一过渡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式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将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或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教育系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晰、教师职业目标规划不完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以及考研结果、情感归宿、离别感伤、经济状况、未来前途和跨行业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方面的影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而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趋于内化,这无形中更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调查显示,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占11.1%、有压力的学生占88.9%,其中,有正常压力的学生占38.4%,压力很大但能正确处理好的学生占37.4%,压力很大、很苦恼、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占13.1%。在压力来源方面,学习压力占21.9%,经济压力占21.3%、就业压力占38 %、能力压力占11.6%、其他压力占7.2%。在就业压力原因方面,就业岗位不足、竞争太激烈占75.5%(其中:理想工作岗位少占24.1%,大中城市就业岗位少占18.7%),专业不对口占7.6%,能力不足占10.2%,自我推荐不够占

6.7%。其中,大中城市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则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职业目标期望与失落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单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向往高薪水、高起点、高收人、高回报;向往能到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中小城市、基层学校、私人学校或企业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城市占48.3%、中小城市占34.9%、农村占8.6%、去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6.6%、偏僻边远地区占

1.6%。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大多不希望再回到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不愿“吃回头草”。特别是许多男大学生,就读师范本身就心犹未甘,感觉屈才,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不看好,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希望能从跨行业就业中找到理想的职业。由于大学生的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进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行为的偏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优化建议

(一)认清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师范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教育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教师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其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

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理想职业时,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明确职业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找工作不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人、工作条件、就业地点等因素,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职业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工作条件不太理想,但发展前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地区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当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及东北等经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业,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经济、教育发展的热点地区。因此,大学生抢先到西部或东北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就业,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或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悦纳自我,捕捉就业机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正确认识自我职业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只有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自身的潜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认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认识并悦纳自我以后,要善于抓住有利机遇,做到主动出击,毫不犹豫,有敢试敢闯的精神;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惧怕失败;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系统及科研部门不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唯一渠道。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顺利就业。

(四)直面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

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教师生涯或其他职业生涯都将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认清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形势,明确教育人才素质需求标准,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或素质不高,出现求职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自身定位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你择业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等,对此大学生要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具体原因,并认真对待,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悦纳自己,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心态,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也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某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慰藉,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法,如向朋友、老师倾诉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以求得心理平衡。最后,还可以采用自我转移、自我松弛法,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心理缺陷。其实.生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只是在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适作用下,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而已。因此,毕业生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客观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完善,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6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审阅我的来信!

我叫罗培金,是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我想应聘的是贵公司的电气工程师岗位。贵公司有良好的培训和合适的工作氛围,我真诚地希望能够在贵公司提高自己并为公司作出应有贡献。

得益于百年矿大的雄厚师资和优良学风,我得以在大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系统地学习了电路、单片机、电机学、plc、自动控制原理等一系列电气行业人员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相关行业软件的设计方法与编程语言;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和英语六级考试,能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并能阅读相关英文文献。

本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省级数学建模和校编程大赛等多项竞赛并获奖,创新意识强,有锲而不舍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一直进行勤工俭学并带过家教,培养了相当好的敬业精神;喜欢钻研,善于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担任过班长等职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乐观自信,兴趣广泛,与人友善,人际关系融洽。

我的目标是从底层做起,勤奋而诚恳地向他人学习,努力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进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争取作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来更好的为社会和本公司服务。

我的地址是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松三b4092室,电话为***,邮箱是 luopeijin521@163.com。真诚地希望您能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给我一次迈向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敬盼回音!

再次感谢您抽空阅读我的简历及求职书。

此致

敬礼

您真诚的求职者: xxx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7

针对就业问题, 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 (2011) 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 (2003) 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 (2007) 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 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 (2010) 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 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 体育社团、体育倶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 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 就业渠道比较广, 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 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 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 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 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 信息量少, 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 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 而且选择去中小学, 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 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 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 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 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 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 市场供求量小, 而且信息量不足, 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 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 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 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 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 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 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 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 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 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 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 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 普通劳动力就能甠任, 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 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 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 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 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 总体而言, 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 收入相对稳定, 也有利于个人发展, 所以, 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 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 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 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 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 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 也无法把握, 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 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 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 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 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 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 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 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 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 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核心竞争力, 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 拓展工作思路,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 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 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 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 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 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 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 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 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 思想教育引领, 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整就业心态, 调整就业期望值, 准确定位,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 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今的就业市场, 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学校应引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珍惜就业机会,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多学习、多操作、多磨砺。鼓励毕业生走入基层, 走入广大劳动群众当中, , 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 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 拓展就业渠道。与此同时, 学校要培养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3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发展思路, 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 整合教学资源, 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 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1]。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发挥各自的优势,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大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 2003 (3) .

[2]张辉.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24) .

[3]陈晓星.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 (6)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生就业与分析 篇8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1

在高等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与青睐。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均与研究性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有着显著区别,培养能务实、善创业、敢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其应对职场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齐下功夫,是应用型大学在就业指导上面临的一大课题[1]。

1 应用型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数量激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2010年毕业生总数已达631万人。大众化教育的实现,使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1.2 缺乏良好的求职技能与在岗培训机会

应用型大学开设的专业通常紧扣地方经济、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突出务实创业精神、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其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较之普通大学毕业生更有优势。但在求职技能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则相对缺乏,另外,在校期间缺乏真实的专业岗位培训也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原因。

1.3 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就业流向不合理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各类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等用工单位。但大量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目标及未来的前途迷茫,没有一个阶梯型的职业规划,不愿发挥其在校所学,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还是更愿意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的发达城市以及中心城市,这种毕业生流向的不均衡性往往造成局部的供过于求的局面。

2 应用型大学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教育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2]。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构成分为如下四部分:

一是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当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基础能力包括“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掌握新知和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等。基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后能否迅速成长的根本所在,因此,求职者的基础能力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

二是业务能力,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的相关业务问题。业务能力包括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两个层面。业务知识是基础,业务技能是核心。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必须以业务知识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技能。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这是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构成要素。

三是创新能力,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一定的创造新思维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将极大地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有更高一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本科生具有“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有个性特点的突出素质和能力,如“领导能力”;三是有其他专业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如非艺术专业毕业生有艺术特长等。创新能力使人才具有了附加值和升值的潜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最有效率的人力资源投资。

四是求职能力,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职业能力和技巧。求职前准备期应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认知与求职目标定位能力”等;求职中应聘期应具备“招聘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抗挫能力”、“求职应聘技巧”等;求职后实习期应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角色认知能力”等。求职能力在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3]。

3 提升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3.1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应用型大学就业市场满意度

全面开拓就业市场,到各地市、到用人单位举办就业沙龙,掌握就业形势和信息,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上门”推荐毕业生。以毕业生信息发布、就业训练营、就业沙龙和就业大赛等活动为载体,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媒体、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中的美誉度。提高对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加强对毕业生就职前的专项教育,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就业诚信方面让用人单位满意。

3.2 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结合各应用型大学主题教育,通过多维度的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眼高手低”的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这里所说的“眼高手低”与传统意义不同,主要是要教育学生要有在重要岗位从事重要工作的开阔视野和远大眼光,同时还要具备在基层、在一线、在艰苦和困难的岗位上创造业绩的能力和思想准备。

另外,结合就业训练营和就业大赛等指导模式,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自信心、求职技巧、沟通表达、展示自我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四个到人”的活动,即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指导到人,对毕业生的模拟面试体验到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到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情况跟踪到人,从而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4]。

3.3 建立毕业生信息平台,实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三方互动

各研究型大学应该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专项数据库,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等,把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现实表现作个性化的记载和分析,为用人单位提供形象化的推介,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同时加强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合作,及时发布招聘会与用人信息,提升各校就业网的服务功能,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就业信息平台。

3.4 完善“优生优就”和家庭困难毕业生资助工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推动优秀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真正做到“优生优就”。帮助家庭经济情况困难与就业竞争力薄弱的“双困”学生,经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能力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各类毕业生全面就业。

另外,以就业带动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论证的技术支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体验、创业孵化、创业研究,为毕业生资助创业构建有特色,有实效的创新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凤军,葛海燕.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4):52-53.

[2] 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3] 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2009(6):126-127.

上一篇:优秀作文难忘的中秋节下一篇:工商所领导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