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2024-10-22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通用8篇)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1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

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

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

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2.[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3]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2

幸福是一个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 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讨论,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是一段时期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它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幸福, 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欲望, 一旦得到满足、目的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幸福感;精神幸福是高级的幸福, 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寄托, 达到生存和发展。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心理条件下, 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个体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 表现在人们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 很多西方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 使它和GDP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成为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心里参数。2011年3月5日,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央视《小撒探会》采访时, 特将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纳入2011年幸福公式之中:幸福=2011+百姓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可以说, 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 社会发展和民众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 是祖国的未来, 国家的栋梁, 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候, 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备受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 本人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对就业质量影响幸福感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挑战;近几年各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1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 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供大于求, 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一段时期很难缓解。很多大学生因学习方面的问题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和失望, 前途一片渺茫, 另外, 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 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感到了强大的压迫感, 削减大学生的就业幸福感。调查显示有23.8%的同学觉得就业压力很大, 感到前途暗淡, 而45.3%的学生担心社会不能提供自己满意的好工作, 但最震惊的是, 在所被访者中竟然只有16.9%的人信心十足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社会立足发展,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的就业幸福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 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许多高校都片面地追求大而全, 针对社会热门的专业扩招或者争着审办新热专业, 导致师资人员配备数额不足, 专业化程度不高, 就业指导, 就业观念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方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热门专业毕业生短短几年供大于求, 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满意度和幸福感。

3、家庭因素

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家庭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家庭的重大问题。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 中国家庭重视度非常高。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就业竞争中主要依靠自己具备的人力资本, 而对于就业有重要资源配置作用的社会资本, 一般都是通过家庭来获取。也就是说许多大学生就业的结果, 是整个家庭努力争取的结果, 包含了家庭对就业方向、待遇、地点等方面的期望。一方面, 大学生与家庭的择业观不统一, 对就业结果的接受很勉强, 就业幸福感较低;另一方面, 受家庭文化、经济社会地位、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不坚定, 就业目标不明确, 使就业幸福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很多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母过分的关爱, 使得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别人感受, 心理承受力弱, 精神状态不佳, 与人交往时, 互不谦让, 交际进入恶性循环, 协调能力不足, 就业信心不足, 角色定位不准, 眼高手低。从大学象牙塔走出的学生把个人眼前的利益放在首位, 注重工资待遇、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条件, 不能吃苦耐劳, 工作中盲从、攀比和依赖等心理, 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共存。调查显示, 约有11%的学生来自城市, 12%的学生来自乡镇, 77%的学生来自农村。受父母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工作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稳定的吃财政饭的工作是他们的首选。这些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1、政府角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鉴于此, 各级政府积极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和制度,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继续出台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特岗等项目的优惠政策;畅通更多就业渠道, 大力度扶持自主创业,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减轻缴费, 充分保护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 提高就业增长率,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让大学生有更多择业余地,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政府要积极敞开信息大门, 资源共享, 共建劳动力、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域限制, 疏通大学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 营造毕业生合理流动的宽松氛围。此外, 政府还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培训、举办免费招聘会以及简化各种人事关系办理的手续, 提高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2、学校角度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中配齐、配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对处于职业生涯发展起跑线上的大学生们实施幸福教育, 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 帮助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信念, 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幸福观。开展生活辅导和心理咨询, 将所接受的幸福教育中传递的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把握自己人生方向, 引领自己的未来发展, 在合理信念的支持下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感染身边的人, 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 去调整自己思想情绪、完善自我, 最终走向幸福。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服务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类高校要立足校情,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 准确判断并预测未来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就业趋势, 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区“十二五”规划要求, 特别是适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 提早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据此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教育部就业电子信息系统政务功能, 合理利用QQ群、飞信等信息交流平台, 提供给毕业生个性化的服务信息。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职业中介等单位的联系,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并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 同时还要组织各种就业专场招聘会。院系还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数据库,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职业发展测评等工具, 对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等学生重点培训, 加强个性化指导。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 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开拓视野, 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 为大学生提供了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 激发潜能, 产生动机, 推动行为, 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 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 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使其最终体验幸福。

3、家庭角度

中国家庭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共识。但家庭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中, 不应忽视客观正确的引导直接决策和包办。据调查显示, 许多大学生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与家里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相关, 也有许多学生认为依靠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就业很正常, 而具体是什么工作岗位不是那么重要, 或者是不由得自己选择的。在中国人情和关系的社会里, 一方面家庭可以适当调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扫清障碍, 扩展信息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风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正面客观地教育大学生,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客观分析就业形势, 从而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 实现人力资本价值, 真正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4、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通过外界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心,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 集思广益, 勇于展现自己, 表现自己, 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 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 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积极面对就业形势, 充分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和良好就业环境, 把握各种就业机会, 充满信心, 树立主动竞争意识、服务中西部、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思想, 结合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特点, 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除了学习扎实专业知识外, 主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创业者协会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 提升自身的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利用寒暑假去体验与专业相关或者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工作。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真正达到就业质量的提高, 贴近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总之, 在就业工作中, 坚持以人为本, 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幸福状况, 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的同时,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 更应该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毕业生就业幸福, 家长高兴, 用人单位和政府也满意。只有我们大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努力, 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提升, 就业质量的提高开启新的篇章!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 就业不仅关系国家的稳定发展, 也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 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然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诸多因素, 成为制约就业幸福感实现的障碍。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因素, 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幸福感,就业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严标宾, 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3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4

大学生就业论文: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邓永超

(华南农业大学人事处,广州510642)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极其重要。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培训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45-02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1月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包括“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今年教育部也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要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层次。

笔者在高校具体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的教学工作,担任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室的指导老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比如,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求职技巧,有些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心理素质差,等等。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

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尽早、有效地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要积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等于“职业生涯发展辅导+求职指导”的工作模式,对大一新生进行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教育,在大三学生中进行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对大四毕业生加强求职技巧培训。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对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要求。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兴趣、性格等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个人的特点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沦把人的职业兴趣分成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把人的性格分为四个维度十六种类型,是当今全球最为权威、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

作为职业规划课程任课老师以及就业指导老师,笔者运用上述理论,对大学生实施全程就业指导。从大一起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性格评估工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类型,积极探索工作世界和职业环境,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有意向进入的职业领域中的校友进行职业生涯访谈,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具备的素养,对照自身的个性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就业能力提升方案。方案包括:1)职业定位,即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当前面临的问题等;2)行动计划,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这样,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规划好大学生活,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养,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很多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表示,招聘到的员工符合岗位需求。

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尤其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党团组织和各类协会的活动,从实践层面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创业、社会兼职、社区服务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比赛活动等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春运期间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服务活动,选拔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运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活动。在校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明晰了工作岗位要求,从而能对照自身,根据社会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建立一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让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暑假或寒假到单位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了解岗位和社会所需,对照自身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北京联合大学近五年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结合起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们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到与大学生专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安排有意向去该领域工作的大学生多参加基地工作实践,(本网网 )帮助大学生较早地融入了单位,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三、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咨询,是运用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选择职业及职业适应不良者进行职业常识、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存在奠名的恐慌,有些则灰心丧气,消极对待。而学生只有对就业充满信心,克服就业焦虑,积极地投入应聘竞争中时,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消除学生的就业焦虑,帮助学生克服就业中的困难,使学生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就业准备及求职应聘中,增加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带有共性的,因此,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开展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如,针对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挑战和面对应聘挫折等情况,开展主题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能振作精神,积极应对就业挫折。

此外,还可因人制宜地开展个体职业心理咨询。例如,在指导学生就业中,针对少数大学生存在就业焦虑、谈到就业就心烦意乱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引导他们消除紧张、积极应对各种求职面试情景和职业环境。有些学生家庭关系一般,看到同学靠家庭关系找到好单位心里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员工本人的能力,业绩是需要能力创造的;找工作关键靠自己,积极应聘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就业能力的过程”。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不想去从事较辛苦工作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要吃苦耐劳,自觉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和行业锻炼,接受社会昀检验,经受磨难和挑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先就业再择业、创业。

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劳动保障部最新开发的《CErI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职业适应性预测和诊断,通过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上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释放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积极求职,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提高了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有些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简历制作粗糙,不能体现自身优势,缺乏求职技巧,表达能力欠佳,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很好地与单位沟通。笔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系列培训和讲座,丰富毕业生的求职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上网、找去应聘的单位的熟人了解情况,查找资料,详细了解单位情况、职业环境,深入剖析自身个性特长,归纳出自身与单位及岗位所招聘人员相匹配的素养,制作出针对性强的简历,并指导学生不断修改简历,突出自身职业优势。三是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特长、就业意向等,并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四足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应聘过程的指导,特别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生应聘前,帮助学生分析单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出谋划策,并到招聘现场了解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面试结束后向学生指出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聘技能。五是建立公共邮箱和就业博客,方便学生交流应聘体会和经验,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例如,农学专业的毕业生陈某来自农村,学习刻苦努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但表达能力较差,简历制作没有反映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有意向的工作领域是农资公司。根据这一情况,我指导他多方了解农资公司的特点及岗位需求;多次修改简历,根据具体的用人单位制作不同的简历,突出自身与岗位要求相符合的素养;在面试前对具体的面试单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并鼓励他与同窗好友进行模拟招聘互练,指导他对自己在应聘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他的求职应聘技能不断提高。后来,他所应聘的一家实力很强的某农资大型公司认为他表达能力强,肯吃苦耐劳,专业技能强,欣然录用了他。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自我分析 篇5

--浅析个人毕业就业前景

时光荏苒,看似漫长,经历起来却又稍纵即逝的四年大学就快要收尾了```

再次站在大学门口,让我突然有种追悔莫及的冲动.感慨很多事情为何如今才开始顿悟.虽然听起来似乎很懊悔,但终究已改变不了什么:毕业的终究要离开,就业的终究要步入社会。

偶尔几次会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免多出很多不快与恐慌。

不曾充分享受大学美好生活却要被迫“离校”;未经事故就要面临就业责难。如果我们的知识犹如钢枪利剑,我们的成熟度足以“采摘”,自然不会出现如此心虚的表态。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然而很显然,刚刚初出茅庐的我们脑子里填满地还是学校里的“游戏规则”,胸腔里充满地依旧是对报效祖国的“高压血”。根本无法短时期与社会接轨,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得不考虑的“扰民”因素,列举如下:

其一,近年来国际经济趋缓,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岗位数量虽多,但是待遇较高的还是少数。每一年校方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校园招聘会,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这让多数同学感觉到就业如同在 1

风雨中行走一样,曲折而又艰险。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另外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大学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也随之在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本科大学生的起薪已由往年的 2000 元/ 月下降至 1000 元/月;研究生的月薪已降至 2000 元/月。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就业,采取“零起薪就业”的办法。随着本专科毕业生一年接着一年不断增多,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各大高校不但没有减少就读学生人数,反而打着提高全民素质的幌子,年年扩招。由此可见, 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而且当前,一方面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以往热门的法学毕业生现今六成难就业;因这些原由我们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了严重的“脱轨”现象。这样所谓的客观因素让我们喘不过气,就算试试运气,却又就业无门···

外因终究制约不了事物的发展。其二,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值有些飘高。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不论是谁包括我自己也是觉得既然上了大学,有了本科文凭,凭什么不能要求有份儿体面的工作。说白了就算是体面的工作如果酬金不高,我们也是不会动心的。换位思考一下,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我们暂时怎么可能有那么强的能力。进公司入政府就去领导别人,我们觉得都不可能,被我们领导的人岂不更是不服。在网上的调查中还发现,我们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发展机会、假期要求和福利等方面。这些方面公务员队伍做得最好,可是近些年的形势,让我们趋之若鹜,却又心有余悸。西部虽然如今实行大开发,人才急缺,但是我们还是很少将其内部的就业岗位考虑在内。真是宁愿受东部的“挤”,也不愿受西部的“苦”。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及我们大学生本身的各种原因, 大学生就业被一座座的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我的同窗很多希望可以在沿海经济发展繁荣的城市找份工作好好生活,我曾经考虑过,但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⑺⑼⑵⑼⑷⑷⑻⑶⑼事后我分析过,虽然不少人对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前景较乐观,但是不可否认,那里的就业形势同样越来越严峻,随着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作为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我们,如今应该尽量完善自己,而并不是自身不变而去时时抱怨社会、企业和政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自己,并且尽量完善自己。其一: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们毕业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真正成为一位复合型的人:如果你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 ,那么你还会天天发愁找不到工作吗?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其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社会现状,了解社会动态。就业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可以进跨国公司、个私企业,也可以自主创业、合作兴业,还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志愿服务等

等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不应该目光短浅,认为必须去国企才能有前途,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相信自己,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的。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⑺⑼⑵⑼⑷⑷⑻⑶⑼其三: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靠良好的政策导向,引导学校、大学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我们应该自主择业、就业、创业;考虑到西部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去,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看好东南部地区;考虑到农村基层去,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其四:了解求职渠道。现场招聘、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一些学校内设置的现场招聘,一些专门的就业网站,以及报纸都是不错的选择。

谈了这么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然而文中我也列举了一些短期内完善自己的良策妙方。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相信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很有帮助。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不能灰心,人无完人,关键在于认清自己,尽力完善,而绝非抱怨。相信和我一样的即将毕业的有志青年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努力充实自己,会有那么一天,等成功来敲门。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6

主要课程:航海力学、航海气象学、电路与电机、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海洋船舶驾驶、海洋货物运输、海商法、船舶原理、船舶自动化基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海事管理部门、船舶管理部门、航海业务部门、航运企业、港口、码头、航道管理部门、集装箱业务部门、国际航海业务通信部门、船厂、国际劳务输出、海关公安及边防单位等。

航海专业就业方向

航海专业毕业生经国家海事局考试合格后取得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主机动力3000KW及以上三副、三管轮见习证书、GMDSS普通操作员适任证书、无限航区船舶值班水手、值班机工适任证书和专业培训证书等。可从事与航海相关的技术研发或具体操作的专业人员.造船厂、船舶主机厂及其他与轮机工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

航海专业就业前景

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航海科学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海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但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享誉全球的发展成就。航海人才前程似锦,目前航海人才供不应求是中国航海事业的人才现状。目前,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航海类院校在校学生每年约1.8万人,其中海上专业的学生在7000人左右。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到船上工作的海上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不足6000人,在全国航海类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供求比是1:6。

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篇7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 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有所不能”的方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完善就业市场, 统筹和优化各种资源,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013年大学毕业生699万人, 为历史之最,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但从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来看, 和上两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表1~表3) 。报告显示, 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比2012届 (90.9%) 略有上升;从就业满意度来看, 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6%, 与2012届 (55%) 基本持平。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从近三届的数据还可以看出,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3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 (3250元) 比2012届增长了202元, 比2011届增长了480元[1]。

%

%

注:数据来源于凤凰数据网

现在都说就业难, 找个工作并不难, 而是找个待遇好的工作难。就业的现实和期望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表明现在大学生关心不是就业数量问题, 而是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 大学生、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政府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理论上看, 大学毕业生占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到5%,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就业质量应该很高, 但现实却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 把分配和安置大学生完全推给市场,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失灵和大量就业不公平的现象。所以, 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市场是最有力的、也是最灵敏的指挥棒。市场会不断地引导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做出调整。比如, 一些城市开始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过去是大批劳动者涌向沿海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现在是生产资料到中西部去寻找劳动力。同时, 一些企业在积极改善劳动环境, 加强人文关怀, 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以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 稳定职工队伍[2]。市场既无法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也无法解决就业过程中市场失灵问题, 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对自身的职责认识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 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市场,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1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不通畅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主管单位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共青团、残联、妇联和地方政府等等。“各自为政”和“政出多门”使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服务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就业公共服务职能还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匹配和简单的就业指导, 如相应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咨询、档案保管等服务内容和质量都远远赶不上市场急剧变化的需求[3]。

2.2 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不到位

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本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出台一些具有障碍性的就业政策, 主要表现在待遇好的就业单位只限于本地生源和本地户口的大学生。这样人为政策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调节。在用人单位实行歧视性政策方面, 如学校歧视、学历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面相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等, 这严重侵犯了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对此也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甚至听之任之。

2.3 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不论是立法执法还是法律监督都有些不合理。有些立法和执法要求大学生履行的义务多, 享受的权利少。法律监督也没有明确的主体。这些法律法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保障。在政策方面, 尽管政府每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颁布有关措施, 但没有将重点放在构建面向所有劳动者群体的公平就业环境和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这种政策分割, 特事特办的就业政策取向, 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公平化的客观要求, 而且导致了制度安排的畸形和政策措施的低效化[4]。

2.4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不规范

我国就业市场是“二元制”结构, 这是由经济上“二元制”结构决定的, 导致了就业市场出现了产业分割、分配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所有制分割。在东南沿海地区、在大城市和在国家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高, 工作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就业质量比较高;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和民营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 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 就业质量比较低。另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常常遇到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通畅和就业政策有歧视等问题,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而大学生是弱势的个体, 无法和强势的用人单位相抗衡。

3 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仍不令人满意。所以, 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仅要在认识上提高, 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3.1 理顺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 整合相关单位的职能, 明确人保部门的就业局为唯一的主管单位, 建立问责机制, 把大学生就业质量纳入政府的考核。在服务体制方面, 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主要的服务单位, 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增加其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失业预警等职能。

3.2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

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 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给毕业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 依法予以严惩, 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3 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

在《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颁布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法》, 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 使大学生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加强执法和法律监督。另外就业政策的决策要科学和民主, 执行也要有可操作性。比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等就业人员身份性质的明确。

3.4 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

对于“二元制”的就业市场, 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近期看,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福利保障功能,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5]。对于无序竞争, 就业信息要透明, 就业渠道要通畅, 就业歧视要消除。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建立就业信息的“大数据”, 所有的就业信息交由公共就业服务中心, 再由中心发布给高校, 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负责联系用人单位, 筹办招聘工作, 推广学生, 并且消除歧视性的政策,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是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仅关心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也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和政府的信心。市场在决定大学生资源配置的同时,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善就业市场, 就一定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据此,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完全依靠市场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还得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质量整体不高的背景下, 由政府来完善就业市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完善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孔悦.2013“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率超九成月入3250元[EB/OL].[2014-06-16].http://hn.ifeng.com/jingji/jinrijingji/detail_2014_06/16/2436155_0.shtml.

[2]信长星.人社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供求结构矛盾[EB/OL].[2011-01-28].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wenjujiuye/20110128/3344398.shtml.

[3]孙娜, 刘德宇.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职能的完善[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0) :3~5.

[4]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 2006 (4) :17~19.

华中农业大学就业 篇8

关键词:就业素质 就业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86-0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3年已经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或许比很多在职多年的人要高或者深一些,但是在实际经验上或者一些动手能力上远远比不上一些老员工,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刚毕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有了怀疑,也使学生本人产生了挫败感。这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本人都是不利的。

1 之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抽取足够的样本,只是从一部分案例中挑出一些事件或者简单的一些规律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的。抽取的样本对于研究来说并不是具有代表性的,这样就很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对真是状况进行推断。没有将高等学校将学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来考虑,也就是之前研究的角度比较片面或者单一没有办法全方位的考查和衡量大学生就业的整体问题。

2 大学生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表现出的能力缺陷

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主动的去寻找就业机会,只是等待用人单位来招人,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待遇的要求太高,不能摆正心态,对就业压力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没有好的规划和设计,又加上不了解现代社会对于员工的整体要求,导致找工作时没有相对突出的点,也就是没有任何比其他人多的优势。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一些体现出来的是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差等等缺点,现在的社会需求恰恰需要的就是综合能力强的人。

3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够适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条件。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有全面的发展以适应将来毕业的时候就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也是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4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将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作为一门课程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目体系,首先,大学应该将就业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导向,加速教育改革,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要以“单一学科”的课程模式,教师要改变的是之前都是单一以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教课的上课方式,现在学生要采用自己主动去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还有就是研究性学习这几种方式,并且以这几种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同时,也要开设包含选修课在内的实践活动课,教学课程一定要突出以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其次,高等院校应及时关注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变化,只有掌握了市场对学生的整个就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及时地将课程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将高校现在的专业课程实际内容与整个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状况转变过来。最后,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化为指导方向来完善学校的培养策略和方案,把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一定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建立起将就业作为导向、将应用作为依托、将能力作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

学生自己和高校都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化的素质训练,当然都是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前提的。第一,学生把自己的专业和专业特长两方面相结合,可以自愿组织在一起来面向社会去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的活动,这样学生也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以及未来自己要从事行业在整个社会地位、未来的发展形势、趋势,从而增长一些社会和职业技能的经验。第二,高校要与一些企业联系起来,增加一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一些专门的方式来培养企业型的人才,比如说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企业在学校开展培训和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等合作机制,将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活动当中去。学生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模拟的训练,这样也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缩短。第三,高校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就业素质、能力拓展培训的专门场地,积极开展就业素质、能力拓展训练所必须的项目。一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一些专门的训练,例如:兴趣培养、心理训练、管理情绪、性格训练、思维训练、挫折训练、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等。通过这些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增加更多的技能,更具有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更有自信,给将来就业加一下砝码。

在学校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职业讲坛、训练营、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比赛等活动同时对这些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还可以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来点评。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用人状况等等,对大学生未来在职场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做以详细的解答。学校应该培养专家化的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就业做好专业的指导。作为就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要有很好的业务素质,孰知相关法律法规,一定要有很好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的就业指导老师,才能将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很好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5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因素有很多,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是高校毕业生进入职称的基础条件。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所向往的工作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杜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0):141-143.

[2]吴克燕,蔡洁.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6):188-120.

上一篇:我爱六中,我爱智慧班!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建筑施工行业用友金蝶方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