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就业

2024-10-04

农业就业(共12篇)

农业就业 篇1

导读: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保障问题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能否融入城市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就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 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四个方面, 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就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巨大障碍。目前, 虽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界限已经打破, 农民工获得城镇户口;但是另一方面, 与之配套的就业保障制度却没跟上, 就业歧视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依然存在, 这让不想回农村种地、又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的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中间, 成为边缘人。“‘要地不要人’的传统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因此, 建立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农业业转移人口就业现状

㈠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 占35.7%, 其次是建筑业占18.4%, 服务业占12.2%, 批发零售业占9.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 住宿餐饮业占5.2%。

㈡就业岗位不稳定

受宏观大环境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工种决定了岗位的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季节变动均会造成劳动力供求失衡。而失业的这部分人群短期内无法掌握新技能, 无法填补新的职位空缺。比如房地产业不景气, 就会辞退大批的建筑工人。以四川为例, 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达40.7万人。

㈢缺乏参与就业保障的积极性

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是初中毕业, 文化程度低, 缺乏远见及忧患意识。购买保险会损失眼前利益, 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积极性。2012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仅为8.4%, 2013年为9.1%, 2013年参加工伤保险及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8.5%、17.6%。从数据可以看出他们自身缺乏就业保障的意识。

㈣与企业用工关系不固定

农业转移人口又属于城镇全部就业人口中的低端层次, 他们与企业用工关系不固定。2013年资料显示, 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出农业转移人口比重为41.3%, 即将近60%的外出农业转移人口是不签合同的, 也无正式的劳动关系。

二、就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缺乏就业保障方面有效的法律法规

梳理国家十余年关于农民工的法律, 没有针对就业保障方面的专门法规。我国1999年出台的《失业保险条例》, 只对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做了较完善的规定, 农民工并不包含在内。国家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反就业歧视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及大量的政策、文件, 如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将农业转移人口的休息休假权、平等就业权和劳动报酬权等权益较为系统的确定了下来。2006年,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文指出要“用三年 (2006—2008) 时间, 达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其他相关配套的执行监管制度和惩罚措施迟迟没有出台, 导致现有的就业政策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㈡部分地方政府人为限制就业工种, 存在明显就业歧视

虽然早在2003年, 国务院就发文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 但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地方禁止、限制农民工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等较好的行业。如报考公务员对户籍、生源地做了限制。《上海市201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显示, 报考乡镇公务员职位的, 须具有本市户籍;外省市社会人员报考本市公务员, 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深圳招考街道办普通雇员都要求有深圳户口。事业单位须符合当地“人口准入条件”。部分银行在招聘时会注明本地户籍优先。

㈢就业服务及管理缺位

由于政府对企业规范用工等监管不够, 劳动力市场极不规范, 农业转移人口求职经常遭遇招工诈骗, 导致他们大多以亲朋好友互相介绍工作居多。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 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小时;往往拿最低的工资, 2013年资料显示, 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 (不含包吃包住) 2609元, 低于2013年城镇集体单位工资平均数3242元。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护不到位, 遭遇拖欠工资等情况他们只能沉默或采用暴力手段解决。

㈣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缺乏相关的技能知识

农业转移人口工作频繁变动, 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2013年数据显示, 农业转移人口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有32.7%, 其中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29.9%。完全未参加任何培训的占绝大部分。

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接受雇佣和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享有与城市就业人口均等的机会。城市劳动力市场报酬高、工作条件稳定、安全性高。比如有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大型销售人才专场招聘、中外名校MBA专场招聘会、金融专场招聘会等。但农业转移人口因个人条件受限, 一般只能参加农民工专场招聘等较为低端的层次。

三、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保障体系的措施

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权益, 规范劳动关系, 各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㈠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督促企业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以前政府为招商引资, 没有强调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参保。和谐社会下政府要责成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严惩不规范的劳动关系, 不能再流于形式。健全劳动标准体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强化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签订劳动合同要列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 以激发其工作的动力。

㈡政府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是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宏观政策,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日本为了消化劳动者,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再发展;二是政府也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由专门机构向他们提供专项贷款, 以减少他们季节性就业不充分的状态。如甘肃省庆阳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 县 (区) 财政安排200~5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 对自主创业者给予扶持补贴;再次, 可扶持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可以吸纳很大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

㈢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政府要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加强政府监管, 彻底消除招工歧视、招工诈骗、非法招工等行为。可考虑在安置房社区、农业转移人口较密集的街道, 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 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咨询, 让他们通过职业介绍点和人才专项服务活动、信息交流中心找工作。要构建人力资源市场“搭台”、民营企业“唱戏”的招聘模式, 更好地解决农村转移人员的就业问题。如甘肃庆阳市2011年以来,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密集举办各类招聘会237场次, 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9063个, 达成就业意向66797人, 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872个。

㈣对失业人群进行以再就业为核心的职业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大多不明白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对于实现市民化的必要性。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农业转移人口互动的培训体系。企业通过培训、激励措施等让农业转移人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等举措, 逐步构建起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农业转移人口也会逐渐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良好意识, 养成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更新自己的职业技术知识水平。

㈤建立健全就业保障的法律保护体系

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配套出台更详细的执法监管制度及惩罚措施。比如在农业转移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如餐饮、建筑等第三产业, 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及收入水平, 建立最低工资标准, 并责成相应的机构加强对工资支付监控。对监控不力的机构要追责。部分“老大难”企业还要督促其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 从法律上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支付保障体系。社区要着手在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地建立法律援助中心, 让他们有合理的诉求通道, 同时提高其法律意识。要建立全国性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保障体系, 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 缩小城乡的差距。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保障问题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能否融入城市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就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 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四个方面, 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农业就业 篇2

截止到 12月24日,37576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06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780元,0-2年工资3443元,3-5年工资4554元,6-7年工资6705元,以上工资7705元,8-10年工资9730元。

招聘要求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66%;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66%。

就业方向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就业岗位

安装监理工程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长春。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20个]、朝阳[10个]、广州[6个]、南宁[5个]、西安[5个]、大连[4个]、烟台[4个]、乌鲁木齐[3个]、商丘[3个]、武汉[3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长春[24999元]、哈尔滨[23332元]、牡丹江[23249元]、无锡[23213元]、苏州[22943元]、宁波[21399元]、沈阳[9元]、南京[19165元]、大连[18142元]、长沙[17799元]、葫芦岛[1749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农业工程类,其中农业工程类共6个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农业工程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08位。

农业类高职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 择业 就业 就业指导对策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渐消退,但自然灾害的频发和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使得全球经济的复苏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的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仍存在着很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然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为大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农业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搭桥,是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对学院2011届的农业类毕业生进行了择业与就业方面的调查,结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工作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院的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

本次调查以学院2011届农业类毕业生为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1份,收回500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访谈60人次,基本达到了调查的目的。调查期间,设计了20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分解为专业设置、就业观念、就业规划、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实力等五项分指标来具体加以分析。

1 农业类高职学生就业调查

1.1调查对象情况

表1 学院2011届农业类毕业生就业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2011届农业类毕业生共有671人,其中男生436人,女生2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5%和35%;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分别为247人、42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7%和63%。学院2011届农业类毕业生以农村学生和男生为主,兽医专业因为以宠物养护为教学目标,所以城镇学生占了多数,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也因专业培养目标有别于其它农业类专业而显示同样结果,动物防疫与检疫、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因就业岗位对性别没有特别要求,使得这些专业学生男女比例较为平衡。

1.2就业调查结果

1.2.1专业设置

从学校方面,专业培养方案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作用来看,有82.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有51.5%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工作比较有用,68.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有兴趣,认为所学知识在未来的人才市场将发挥一定的竞争力。从社会方面来看,我院有62.5%的学生对现在的新兴职业、热门职业有一点了解,但很了解的学生比例很少,只占2.5%,然而完全不了解的也有21.5%。52.4%的学生有点了解学院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对就业的影响,26.6%的学生不了解;48.2%的学生对行业企业有一点了解,但不是很透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行业企业是比较陌生的。从学生个体而言,我院有48.5%的学生对根据自己的个体特征适合相应的职业持一定的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比例只占6.5%。

1.2.2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重视发展,重视实惠的选择趋向,能否发挥个人特长,在单位里是否有发展机会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在调查时表示都有自己理想的区域和单位。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在行业选择时普遍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愿意到国营、外资、股份制企业的总比例高达85.5%,而表示愿意去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则不到10%。就学生个体而言,38.5%的学生理想中的就业地区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5.6%的学生选择学院所在地,同时也有32.6%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发展。

1.2.3就业规划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67.8%的学生对未来有了初步的合理规划,但仍有20.3%的学生对未来没有考虑过,这令人担忧。从学生对于学校及专业选择的原因来看,60.7%的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所限,28.5%的学生认为选择高职院校可以取得一技之长,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86.8%是自己意向和家庭意愿。50.5%的学生觉得从事社会劳动主要目的是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也要与现实物质生活相联系,20.6%的学生则认为就是多赚钱来丰富生活。面对薪酬问题,很多学生一直视它为大学生就业理想程度的“风向标”。调查显示,对于工资薪酬要求,72.5%的学生期望在2000元以上,而有18.5%的学生期望在1500元以上,两者的总比例已超90%,同时有41.4%的学生选择初次就业失败后降低标准,继续择业,也有23.5%的学生选择初次就业失败后坚持标准,继续求职。另外,28.6%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

1.2.4就业心态

在就业心态上,对于就业难题的解决,26.4%的学生选择寻求家长,68.3%的学生选择寻求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依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仅占5.3%;近46.9%的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就能就业,有32.9%的学生对于就业持比较困难的态度,有10.6%的学生对前途感到比较担忧,仅有9.6%的学生持乐观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从学生自身毕业后求职规划、就业目标及择业因素方面来分析,有50.4%的学生打算毕业后要找个好工作好好干下去,但也有36.2%的学生存在边走边看的想法,而基于这样的就业目标,很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在于收入高、福利好,能发挥才能、符合个人兴趣两大因素加起来的比例高达80%以上。另有13.4%的学生希望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

1.2.5就业途径

就业途径是就业资源、就业手段、就业信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一般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合理并充分地运用各种渠道是成功就业的保证。从各类因素的选择上看,64.9%的学生对学校就业推荐工作程序有所了解,但也有33.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就业信息的选择上,学生选择依靠网络、家庭朋友及人才市場的比例分别占35.2%、32.8%、30.8%,对于学校的推荐就业依赖性小。另外,学生对《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的了解并不透彻,有64.2%的学生有点了解,但有21.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

1.2.6就业实力

就业实力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专业技能、市场竞争力和各种必备素质等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51.2%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除了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专业技能,30.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其他专业技能,但也有8.6%的学生认为就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运气,与所学专业并无太大关系。提高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锻炼胆量、口才是我院学生准备求职时首先考虑的三大规划设计因素。当然,学生对自身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所具备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朗,68.6%的学生认为自身具备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素质,有25.9%的学生认为自身具备专业特长,动手能力强,只有5.5%的学生比较注重改善和创新等条件。

2 学生择业与就业特点分析

调查发现,我院农业类高职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择业时却不能正确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和评价自己。综合调查结果,我院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择业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下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平等自由,提倡竞争,奖勤罚懒,强调物质利益。高职学生的追求和憧憬较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学生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甚至离家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

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甚了解,同时忽视对自身客观条件的分析与定位,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选择单位。高职学生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优越、完善的政策和较为富裕的生活环境,这些都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密切相关,说明许多学生对舒适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追求强于对社会的责任。

2.2择业观呈现多样化趋势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通过市场寻找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择业观也出现了多样化。调查显示,学生毕业后有初次就业,也有自主创业,还有继续求学的。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出现倾向于愿意到国营、外资、股份制企业的总比例高达85.5%,而表示愿意去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则不到10%。

另外,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许多学生有先找一个单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以后再寻找更适合自己工作的趋向,甚至在初次就业失败后,也有降低标准、继续求职的想法,“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广大毕业生中流行。

2.3就业核心竞争力薄弱

调查反映,我院高职学生在就业实力、就业途径的综合利用、就业心态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的环节。虽然我院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工作比较有用,对所学专业感觉比较有兴趣,在未来的人才市场将发挥一定的竞争力。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除了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有必要学习其他专业技能。提高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锻炼胆量、口才是我院学生准备求职时首先考虑的三大规划设计因素。学生普遍懂得拥有扎实的核心竞争力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对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行业区域经济以及当前社会形势了解甚少,削弱了就业核心竞争力。

3 就业指导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在找工作时的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无疑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一盏明灯。如何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要,是当前学院的一项紧迫任务。学生的就业质量如何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毕业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是否明确,专业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针对我院学生呈现的特点,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

3.1加强就业指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有着多重角色的,他们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和职业工作介绍者,又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者,还是心理辅导员和家长的代理人。指导人员应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力、专业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目前我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较少,且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真正应有的效果。因此,要重视组创一支高效、精干的就业指导队伍。

3.2与时俱进,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建议对一年级的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等课程,这样帮助学生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才与发展的目标。对二年级的学生开设诸如《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材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与方法;注重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法规、政策、心态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重点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树立诚信意识。

就业指导要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自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里承受能力、基本礼貌礼仪等知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校外企业、社会各部门多方联系,着力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平台,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

3.3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学生择业自主性不断增强,择业观的多样化,应着重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同时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树立自信意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我院农业类专业学生就业一般都不成问题,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利用身边一切人脉资源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逐渐对自身的能力特长、个性需求和真正就业意向判断不清,甚至很迷茫。

总之,学校及各部门、学校与社会各界、家庭等都要齐心协力,互相沟通合作,切实改善学生不良的就业择业观,探寻更多的服务学生就业的各种方法,尽量给学生制造多种多样的就业、择业机会,使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罗双平.职业选择与事业导航[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19.

[2]沈劫,郁顺华.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41-42.

[3]张倍倍,徐文杰.关于高职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的调研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0,(39):201-203.

农业就业 篇4

1 分析就业现状

笔者通过对本校2015届宠物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 就业率虽然达到了100%, 但分布不是理想。从就业分布的信息中能够看出, 大多数从事宠物行业的毕业生均分布在广州、上海、无锡等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 只有小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在中小型城市就业;从薪酬中来看, 由于是初次就业, 学生的薪资普遍较低, 大部分在每月2000~3000元范围, 少部分在2000元以下, 就职的单位有宠物药品、用品营销, 宠物诊所 (医院) 以及宠物美容院等, 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通过深层次的调查笔者还发现, 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于学生的再就业过程之中, 如:狭小的升职空间、不稳定的就业心态、随意性的就业、过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创业盲目性等, 以下将着重选出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1 不稳定的就业心态

在读书期间, 经过学校的教导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 我校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 还是在意志品格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他们正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复杂的社会现实时, 各种问题的出现极大的挑战了他们的自信心, 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 有少数的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眼高手低, 有着严重的攀比心理, 敬业奉献的精神也十分缺乏, 因而时常出现跳槽的情况。

1.2 过大的心理压力

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 对生活环境的变化, 某些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经过几年的院校生活, 他们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 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环境以及新的工作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的甚至会对生活产生恐惧, 显然, 以上心理状态的出现是难以专心工作的, 自然难以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1.3 狭小的升职空间

无论是宠物企业, 还是宠物诊所, 在他们之中的关键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学历要求都非常高, 如:在宠物医院中从事日常店面管理、诊疗以及手术的大多是本科学历, 甚至硕士学历, 即使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实践技能, 然而其由于学历偏低, 依然会在工作中受到限制, 此时某些学生就会产生迷茫、烦躁的心理情绪, 甚至会逐渐失去对工作的激情。

2 就业建议

2.1 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

对学生的结业工作指导, 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需要对宠物行业市场需求有充分的调研, 给学生一个全程的创业和就业指导, 而不是单纯的就业帮助。通过一些有效的举措, 不但能够将学校同各国宠物企业的联系增强,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2.2 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

就业指导工作应当简单的报告、说教以及动员等方式, 要从实际出发, 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确保学生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学习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从而能够真正的接受就业指导。

2.3 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

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 切忌千篇一律的说教形式,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 需要采取不相同的指导办法。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和就业需求, 才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

3 总结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5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林业体系在许多地区还没有突破,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林业产业开发工作亟待加强。林学专业的毕业生将在这个行业中大有用武之地。林学是一个侧重理论的专业,在这个崇尚实用的年代,如果毕业生不想继续读书深造,而想马上就业的话,那么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各类企业将是最好的选择。同时,我国正在建设大量的生态林业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等。这些工程也都是林学专业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这些与林业、木材业相关的企业或工程中,本专业人才胜任的多是技术人员,从事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木材加工等技术工作;或者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科研、推广工作。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如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等也需要林学专业的人才,毕业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这些单位,一般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创业理想的同学,可关注国家有关大规模繁殖森林的政策,根据时势与个人条件自行创办有关企业。

就业分析:

农业就业 篇6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以下举措:加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与对口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就业基地;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创业能力;联合办学;技能;诚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河南省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方针、政策,不断强化“一把手工程”、拓展市场空间、提供就业信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一、加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养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是新形势下的重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学院每年组织的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学院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之中。目前,学院成立的学生专业协会18个,如动物养殖协会、花卉协会、电子协会、创业协会等。各协会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把协会的活动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协会的特色,又进行了创业实践,经常去学院的实习基地锻炼动手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些协会的锻炼,学院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学院毕业生创办的养殖场、兽医院、宠物康复中心、种子经营站遍布河南各地,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与对口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就业基地

学院自2004年起,就先后与东莞精成科技集团、河南四季胖哥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雏鹰集团、许昌众品实业集团等30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冠名协议,开展联合办学。高职的学制是3年,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2+1”,也就是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以是2年,去实习企业实践的时间是1年。实践课程一律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安排教学与生产,在业务繁忙期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业务淡季时,学生返校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既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平稳、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三、注重就业指导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选择统编教材作为主讲教材。课程的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学院教学工作要求实施。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就业指导“全程化”要求,把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现有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并积极为实现成功就业而努力准备。

有针对性地在三个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可在实施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鼓励个性发展,并在辅导员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大学二年级应让学生逐步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自身特长、潜能与爱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学三年级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人职业倾向,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点进行择业技巧训练、择业诚信教育和自荐书的设计与包装;根据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利于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此外,学院根据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走进校园,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题讲座。

四、强化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明显区别就是强化学生的技能。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重视技能大赛的内涵推进作用,将大赛作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各系挑选精干力量,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案,确保集训目标明确、训练扎实有效。特别是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是由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技能赛事。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手在大赛中取得了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为河南省和学院赢得了荣誉。另外,学院各系每年也会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如旅游管理系组织客房中式铺床服务技能大赛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动物科学系举办家禽解剖技能大赛等。

五、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迷茫,一个人的思想指导他的实践,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教育是源头。诚信是立身之本,就业为学生之重,就业诚信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包括“诚信”在内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院有品牌效应。但是,客观现实中大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随意违约以及拖欠助学贷款等就业失信现象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就业诚信”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回避、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没有诚信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求职简历造假。简历等求职材料是很多用人单位对众多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决定是否继续对其进行考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应聘求职的“敲门砖”。但是,不少大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简历中动手脚,他们向所应聘单位递交的一份沉甸甸的求职简历有自己虚构的内容和造假的材料。有的是虚构学生干部任职与专业学习培训经历、伪造相关证书和资格,有的是虚填社会实践经验等,想第一时间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二是轻易违约。学生往往把签就业协议看得很轻率,当遇到好的单位时,就重复签约,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也给学院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所以,在就业教育中要与诚信教育相互融合。在大众化背景下兴起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理所当然地就是高校学生诚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一种丰富和拓展。一是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引进大学生就业时的诚信教育,有利增强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与时俱进,多结合社会前沿,以大学生就业教育为切入点,拓展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改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脱钩的现象,实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的相互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二是院团委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也要突出诚信意识,从而慢慢地渗透,学生们才能有诚信的自觉。三是继续举办“道德讲堂”。2014年10月,由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园艺园林系承办了道德讲堂——“诚信的力量”,主题就是把诚信作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守的道德理念,号召学生对逐步建立的诚信体系充满信心,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诚信的公民。这样的道德讲堂必将对大学生产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晓.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构建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唐雪雷,孙永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3).

[3]陈莹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3).

[4]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2).

[5]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农业就业 篇7

1 主要做法

全市到2012年底农村劳动力327万个,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96万个, 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1万个, 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达到了40%, 农民人均纯收入5995元。

1.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创业

开展农村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创业教育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素质和从业技能。农业部门从实际出发, 积极争取农民学历教育、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中央阳光工程培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专项技术培训等项目资金, 利用已经形成的一系列培训基地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近年来, 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73.3万人次, 全面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 除了自身实现创业梦想有效增加收入外, 大量的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解决就业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

1.2.1 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吸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采取各种措施, 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 2012年新增63家, 累计认定各种规模化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334个,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1万人, 平均1个农业龙头企业吸纳93个劳动力, 实现销售收入86.2亿元, 上缴税金2.25亿元。

1.2.2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有效解决富裕劳动力当地就业。

据2013年4月不完全统计, 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了1255个, 其中, 从事种植业的464个, 从事养殖业的665个, 从事种养殖业结合的123个, 从事其他产业的3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4225.48hm2, 平均一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3.37hm2土地。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40219.32万元, 家庭农场平均经营收入32.05万元。在家庭农场就业劳动力总数6386个, 其中农场家庭成员劳动力4319个, 长年雇工2067个。

1.2.3 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市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心, 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到2012年底,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1295个, 是2009年的2.6倍, 合作社成员4.12万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13.5万户, 在合作社以及与合作社有关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 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

1.3 加快土地流转, 奠定新型组织发展和劳动力本地就业基础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75万hm2, 到2013年六月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08万hm2, 占农村承包面积的10.7%, 比2012年底的2.64万hm2增加4366.67hm2, 增长16.54%。按农村土地流转流向划分, 流转农户的1.58万hm2, 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513.33hm2, 流转入农业龙头企业的6180hm2, 流转入其他经营主体的5913.33hm2, 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51.49%、8.17%、20.08%、19.22%。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流转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大量的吸纳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转移, 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近照顾家庭的问题,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业环境相对滞后, 难以适应创业人才需要

现在我市农村拥有创业意愿的人很多, 可是真正能以创业带动地方致富的人却很少。最近几年, 国家虽然已经认识到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创业问题高度重视,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创业。但对农民创业问题一直重视不够, 由此而导致我市农民创业政策很不健全, 不仅缺乏总体的创业政策框架, 而且也缺少具体的支持政策。农村劳动力在创业时农民融资贷款, 争取政策扶持, 用地、环保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 使农民新办企业异常困难。

2.2 农村创业人才少, 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各类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加之近年来, 大量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小孩, 客观上导致在家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另外, 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仍然十分有限, 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3 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单一, 创业扶持经费不足

我市是农业大市, 327万农村劳动力, 培训任务和培训量很大, 单纯靠一年几百万培训经费, 很难开展实用对路的专业技能培训, 更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培训只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带有共性专业的简单培训上, 培训效果不明显。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管理政策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缺少相应优惠政策, 缺乏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等专项资金及投入渠道, 用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4 创业机制不健全, 服务创业功能差

对农村能人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资源开发、经济实体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用地、用水、用电, 以及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等方面扶持不够。对农村人才使用、奖励、保障等制度的激励性机制不完善, “重视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吸引、留住人才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同时对农村人才的跟踪服务亦不到位, 尚未形成人才开发的整体合力, 从而制约了农村创业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3对策建议

根据我市实际,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针对当前农村创业人才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创业环境滞后的问题, 促进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使农村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1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要利用各种媒介, 通过报告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他们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总结他们成功经验和做法, 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 尊重创业人才良好创业成才大环境。政府每年开展“农村创业先锋”评选活动, 对成绩突出的创业带头人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和支持农村创业人才积极参与青年人才各种活动, 锻炼他们的技能和能力。

3.2加强农村创业人才培训

创业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因此要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至关重要。要结合农村实际制定长远的培训工作方案, 为搞好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基地培训、农民创业”的指导思想, 重点培养创业意识, 提高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 组织农村创业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 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农民创业培训方法。将文化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理论授课与企业实习相结合, 侧重于解决创业人员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引进科学的创业培训理念和教材, 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实用性。

3.3制定支持农村能人创业的政策环境

一是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培育农村创业人才经费和支持创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 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从资金上支持各类农村能人创业。二是鼓励农村创业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他们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在农村劳动力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中, 在资金、信贷、融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以全方位的支持。四是创业减免费用。对创业企业登记注册、开展经营活动等, 可通过免收登记、管理和证照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减免企业所得税。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创业园区, 对入园企业减免场地租金, 提供一条龙服务和税收优惠。

摘要:针对曲靖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 对农村劳动力培训, 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组织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资源创业发展, 等方面的现状, 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希望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 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就业 篇8

关键词: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外语的意识也在提高,学习外语的环境也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对纯学习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本研究重在了解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重点分析该部分人群的就业思想、择业意向现状及就业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方面知识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几个方面。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届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占31人,女生占169人。

用人单位方采用访谈形式,访谈企业为广州世冠集团、PEAK南昌运营中心、深圳高级英才国际教育学校、浙江宁波凯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10家用人单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态度、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原则、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及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态度

面对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同学持乐观态度,57.1%的同学持一般态度,17.6%持不乐观态度,另有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在被问及外语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否存在优势的问题时,73.7%的同学认为外语专业相对与其他专业来说没有优势,他们认为现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太多了,而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只是一门交流工具,只掌握英语一门技能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另外的26.3%的同学认为外语相对与其他专业存在优势,他们认为现在对外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很大,而且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的掌握运用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强很多。

2. 就业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刚就业时期望的月薪这一问题时,有7.4%的同学选择1000元以下,37.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7.7%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12%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另有5.2%的同学选择了4000元以上。

这一数据结果比较符合目前市场对外语毕业生的基本待遇,表明以往应届毕业生对招聘单位所提的要求过高即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有所减少,大部分同学的就业期望趋于合理化。同时,这也表明了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市场行情会主动地去了解,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3. 专业对口

在回答“据您所知,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相不相符”的问题时,1.8%的同学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完全相符,43.1%的同学认为基本相符,50.1%的同学认为不太相符,另有5%的同学认为是毫不相符。在涉及以后期望参加哪方面工作时,34.4%的同学以后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业务工作,16.7%的同学选择人事公关部门工作,14%的同学选择翻译工作,20.4%的同学选择教育工作,9.3%的同学选择自由职业者,另有5.2%的同学选择其他职业,例如导游等。

这两项调查显示的结果反映出外语专业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现象,从他们所预期的职业结果来看,占比较大比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方向和教育方向,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了完全与英语挂钩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样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去竞争教师的岗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当今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在应聘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诚信、正直等素质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对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专业水平的同学19.9%,心理素质占18.3%,交际能力占22.8%,组织能力占3.7%,适应能力占8.7%,团队合作占15%,预见性占1.2%,应急处理能力占9.4%,挑战极限能力占1%。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和团队合作是大部分同学认为最重要的几项素质。此外,在对外语专业专业技能的调查中,选择语言技能的同学占25.4%,专业知识占20%,跨文化交际知识占4.5%,思辨能力占13.7%,人际沟通能力占30.5%,创新能力占5.9%。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素质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三项调查结果可看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毕业生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包括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几项能力。

5. 择业原则

关于“您的择业原则是什么?”问题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选择薪酬待遇的同学占36.1%,兴趣爱好占52.4%,社会需求占8.8%,大众趋势占2.7%。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必须考虑诸多因素。为了了解哪些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我们也设置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为选择专业对口的同学占7%,工作地点占15.7%,福利待遇的占22.3%,企业知名度的占4.5%,单位发展前景的占20.2%,个人兴趣和施展才干的机会的占30.3%。

从以上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是个人兴趣及施展才干的机会,关注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是否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总的来说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是用长远的眼光去选择一份职业,不会单纯地只看重薪酬待遇并把它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6. 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

当被问及“您的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哪条途径”的问题时,选择学校的就业指导的占26.2%,选择网络的占57.4%,选择报纸杂志的占9.4%,选择培训机构的占1%,另外有6%的人的就业知识技能是通过父母、好友等其他途径获得的。在就业过程中,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什么呢?针对外语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调查得知6.5%的人认为是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有39%的人认为是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有16.2%的人认为是人才招聘网络,另外还有38.3%的人认为是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走关系。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的得知,超过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去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即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获得就业知识技能的比例仅占26.2%,这个结果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指导人员来说是值得深思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方面的的作用还需要更充分地发挥,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7. 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当被问及“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时,14.5%的毕业生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33.3%的毕业生选择了信息量少,35.7%的人选择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5.6%的人选择了能力不足,另外有0.9%的人选择了其他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就业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然而众多信息中毕业生最希望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呢?通过调查我们得知29%的毕业生选择了各企业及其招聘信息的介绍,31%的毕业生选择了企业对录用员工的标准,26%的毕业生选择了面试技巧,另外有14%的毕业生选择了更多企业员工的现身说法。

四、调研给我们的启示

(一)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

(二)大力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大力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节、学术征文比赛、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研讨等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邀请、聘任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大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学,开展“企业家进课堂”活动,指导学校开展学术活动;还可聘请当今知识经济实业界的著名人士来校作报告,介绍经济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实习能力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年级、分专业做好就业指导。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大二、大三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四为“就业实践期”,学生应将目标确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公司信息等方面。要准备参加各类招聘会,通过预习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定位教育,引导学生向基层就业。

五、结语

此次调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就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就业单位相对层次在下移,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学院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基层做起。

参考文献

[1]周琳.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1).

[2]张云仙.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工作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4).

农业就业 篇9

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大学生到乡镇开展“三支一扶”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学以致用、建功立业。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等。

其次,政府反对就业歧视,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提倡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大学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

再次,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效益,从而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城镇化建设、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2005年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且,中共中央2004年至2010年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在2008年的两会上,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这一增长幅度历史罕见。不久后,国务院又决定,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的投入,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伴随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增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具有现代生产意识、先进生产技能、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人才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释放出大量就业空间,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前往基层和农村就业,并迅速成为农村基层管理者和受农民欢迎的科技骨干,尤其是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贫困地区开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契机

2003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2008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行的“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精神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键是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吸收,因此,开发贫困地区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例如,部分农业院校大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承包、基层管理,以及到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工作,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牧场主。

总之,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农业院校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农业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将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与机遇,农业院校大学生要把握住机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并且,伴随我国“三农”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创造出很多基层就业岗位,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1]高云,白玲.依靠制度建设促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23-125.

[2]黄和文.基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60-13361,13381

[3]王丽娟,郭志宏,胡凯,等.关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50-152.

[4]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01-302.

农业就业 篇10

一、加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养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是新形势下的重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院每年组织的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学院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之中。目前, 学院成立的学生专业协会18个, 如动物养殖协会、花卉协会、电子协会、创业协会等。各协会在活动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把协会的活动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 既有协会的特色, 又进行了创业实践, 经常去学院的实习基地锻炼动手能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些协会的锻炼, 学院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 学院毕业生创办的养殖场、兽医院、宠物康复中心、种子经营站遍布河南各地, 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与对口企业开展联合办学, 建立就业基地

学院自2004年起, 就先后与东莞精成科技集团、河南四季胖哥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雏鹰集团、许昌众品实业集团等30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冠名协议, 开展联合办学。高职的学制是3年,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2+1”, 也就是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以是2年, 去实习企业实践的时间是1年。实践课程一律到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与学校共同安排教学与生产, 在业务繁忙期间,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业务淡季时, 学生返校学习理论课程, 这样既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也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更平稳、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三、注重就业指导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 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选择统编教材作为主讲教材。课程的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学院教学工作要求实施。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按照就业指导“全程化”要求, 把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现有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 逐步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 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 并积极为实现成功就业而努力准备。

有针对性地在三个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可在实施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鼓励个性发展, 并在辅导员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大学二年级应让学生逐步了解就业市场, 并根据自身特长、潜能与爱好,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学三年级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人职业倾向,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重点进行择业技巧训练、择业诚信教育和自荐书的设计与包装;根据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并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利于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此外, 学院根据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 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走进校园, 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题讲座。

四、强化技能,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明显区别就是强化学生的技能。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 重视技能大赛的内涵推进作用, 将大赛作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各系挑选精干力量, 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案, 确保集训目标明确、训练扎实有效。特别是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这是由教育部发起,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 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技能赛事。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学院选手在大赛中取得了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为河南省和学院赢得了荣誉。另外, 学院各系每年也会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 如旅游管理系组织客房中式铺床服务技能大赛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 动物科学系举办家禽解剖技能大赛等。

五、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 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 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迷茫, 一个人的思想指导他的实践,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教育是源头。诚信是立身之本, 就业为学生之重, 就业诚信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包括“诚信”在内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使学院有品牌效应。但是, 客观现实中大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随意违约以及拖欠助学贷款等就业失信现象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就业诚信”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回避、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 大学生存在的没有诚信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求职简历造假。简历等求职材料是很多用人单位对众多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 决定是否继续对其进行考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是应聘求职的“敲门砖”。但是, 不少大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往往在简历中动手脚, 他们向所应聘单位递交的一份沉甸甸的求职简历有自己虚构的内容和造假的材料。有的是虚构学生干部任职与专业学习培训经历、伪造相关证书和资格, 有的是虚填社会实践经验等, 想第一时间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二是轻易违约。学生往往把签就业协议看得很轻率, 当遇到好的单位时, 就重复签约, 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也给学院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所以, 在就业教育中要与诚信教育相互融合。在大众化背景下兴起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 理所当然地就是高校学生诚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教育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一种丰富和拓展。一是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引进大学生就业时的诚信教育, 有利增强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应该与时俱进, 多结合社会前沿, 以大学生就业教育为切入点, 拓展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改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脱钩的现象,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的相互结合,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二是院团委在举办各种活动时, 也要突出诚信意识, 从而慢慢地渗透, 学生们才能有诚信的自觉。三是继续举办“道德讲堂”。2014年10月, 由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园艺园林系承办了道德讲堂———“诚信的力量”, 主题就是把诚信作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守的道德理念, 号召学生对逐步建立的诚信体系充满信心, 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做一个诚信的公民。这样的道德讲堂必将对大学生产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志荣, 邓云晓.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构建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6) .

[2]唐雪雷, 孙永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12, (3) .

[3]陈莹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 2008, (3) .

[4]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8, (12) .

[5]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8) .

农业就业 篇11

摘要 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应的分析,为今后的教学做出方向性的研究。

关键词 云南农业大学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去向 调查研究

本文对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自建院以来所毕业的七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今后体育教学提供现实性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届所有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关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等相关性文献。

2.问卷调查法。制订并通过因特网发放问卷120份,采取E-mail分发及回收的方法。

3.访谈法。针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对高校专家教师访问。

4.数据统计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自建院到现在一共毕业了559人。

表1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表

部门高校公安、武警

、消防中小学俱乐部国营

企业私营

企业考研

升学自主

创业其他

人 数548256167610252427

比 例0.9%8.6%45.8%2.9%13.6%18.2%0.9%4.3%4.8%

(一)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目前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当中特岗教师所占87%,同时大部分父母送孩子上大学的目的。从调查结果中得知,近几年从事中小学教师的比例逐年下降,到私营企业及自主创业比例逐年增高。

表2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择业标准调查表

择业条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发挥个人特长升学

人数563216412

比例48%26%13%3%10%

(二)從表2可以看出,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大部分学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升学和个人特长的发挥在就业因素里排在末席,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家庭情况,都想尽快就业,尽快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但调查得知来学校对体育专业招聘单位,所开出的薪水远远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

(三)对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从全国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十分严峻,毕业当年就能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积压的往届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使体育专业成为难就业的“长线”,针对我校毕业生现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1.就业观念

首先,现在我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2000年以前,大多数还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企业、健身场馆、各类俱乐部等兴趣不大,抱着找个金饭碗的观念来上学,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当今毕业生从业的主流,但由于岗位较少,大部分人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没有回报,而其在这一时间内还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这样的结果学生和学生家长都知道的,但他们仍然要去尝试。其次,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等。

2.学校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学主要面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但到中小学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今后就业和学校所学的知识没有联系。学校大部分教师只上课,而不关心就业和当前的就业状况,以及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教学和就业基本脱离。

3.学生就业自我准备不充分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准备不充分,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未来的工作联系到一起。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长远规划,大部分学生对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及变化不关心,对今后自己的职业目标很模糊,没有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

4.培养方式陈旧

随着现在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体育教师、教练员市场的不断饱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所需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在不断扩大,只满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目前,我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然定格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从而形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就业不挂钩的格局。

(四)对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1.找个固定的工作的就业观念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想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必须做到持之以恒,从早做起,从广做起。

从早做起:对新生及新生家长进行就业宣传,开展专题性的就业讲座,让学生在大一就明确目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并且促使学生早做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早做准备。

从广做起:当今就业形势不仅仅让有子女在上大学的家长知道,还要让在就读高中或初中的家长都知道。

2.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从教技能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健身技能的指导和传授,增强体育专业毕业生在教学岗位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应扩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做好职业设计与规划,拓宽学生专业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社会对体育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把握学生可能就业的新领域、新动向,并根据其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扩大就业范围。

3.促使学生做好职业设计与规划,拓宽学生专业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社会对体育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把握学生可能就业的新领域、新动向,并根据其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扩大就业范围。

4.体育课程教学适应学生所需,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合理化。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学习。例如现在各大健身中心都比较需要健身会籍顾问方面的人才,但为何没有此专业,这是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凤梅.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职业.2010(3):26-27.

[2] 程绪彪.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108-109.

[3] 李宇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6):94-96.

[4] 陈阿娜.金融危机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100-102.

[5]于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国家就业政策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192-193.

[6] 李慧林.河南省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供求关系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6(5):67-72.

[7] 卢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51-252.

[8] 徐彬,冯秋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80-81.

[9] 杨伟,黎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素质结构调整[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170-171.

农业就业 篇12

一、农业科学化的发展要求为农业学科的大学生提供了舞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基础和保证。但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离现代化、科学化的水平和要求很远, 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严重滞后等等。尤其在当下改革攻坚时期, 农业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强烈呼唤大批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 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

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 自主创业是农业学科毕业生的一条广阔明亮的就业大道。目前如何将科技成果及时而高效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科学化的重中之重。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 我们要摒弃一些落后和世俗的观念, 到基层就业不是在就业强压之下而被迫选择的事情, 更不是大材小用, 而是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创造出现实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光辉事业。基层是我们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和国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能丰富我们的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事实上, 关注新闻媒体我们就会发现, 不少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兴办养殖厂、花卉水果基地、种植等已经不足为奇,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之处和价值所在。这样, 不仅收获了不错的收益, 而且还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 带领乡亲和家乡致富, 个人的价值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挥。

(二) 农业科学化要求大批受过专门的农业学科科技和管理人才

有学者就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农业生产中引入大量的高新技术, 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毫不夸张地说, 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光明。”1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农业科学化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化、技术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农业工业化, 使得以体力为主的农业生产和管理转向以机械、自动化为主, 但是对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 必须由受过专业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高知识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胜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走集约化、内涵型的生产之路。科学管理在我国传统农业模式之下是缺位的, 农业科学化管理人才也是农业学科大学生一展宏图的地方。另外, 目前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高度关注, 因而顺应时代发展, 出现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趋势, 这些新兴的领域同样需要广大的农业学科专业人才。

(三) 需要大量农业学科大学生投入农业科研的研究

二战之后,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准,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农业专业的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对于农业科研的人才, 不再仅仅是懂农, 更重要的还需要更多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 农业的科学化发展要求大批多元化、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过去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 农业学科大学生也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 被迫选择了考研之路。对于农业科研的创新研究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达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化的强烈呼唤, 对于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就目前我国来说, 由于传统单一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农业科研和管理的中高层人才还是严重短缺。

二、国家、政府和学校等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就指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2014年至2017年) 、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援助、进一步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推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工作部署。

(一)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生活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比如到基层就业可享受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政策;享受住房、落户自由等优惠政策。作为农业学科的大学生, 更应该有为三农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国家鼓励和号召之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仅仅是“到大城市去、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而是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于农业学科的大学生来说, 这同样也是就业选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 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所以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的基层和贫困地区正是农业学科大学生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并且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引导农业学科毕业生到基层、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等就业,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 政府积极倡导消除就业歧视, 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

十八届四中全会, 法治成为共识和必然。对于之前出台的一些促进就业、消除就业歧视的相关政策法规, 必然得到依法推进和实现。因此, 就业的公平公正得以在法律层面上得到真正的保障。另外, 经济困难学生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上了大学以后, 有很多同学就认为读大学花了不少钱, 因此对于以后的经济收入期望值会比较高, 希望能挣更多钱, 减轻家里负担, 如果就业岗位收入不理想, 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放弃;此外由于经济问题, 造成了他们就业投入成本不足, 缺乏有效及时的就业信息资源, 从而导致他们敏感、焦虑的心理。国家和政府对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是相当关心的, 也提出过很多具体的执行措施, 比如要求高校给予适当的求职补助,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服务, 各地政府要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等等。

(三) 强化就业指导, 提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我们知道, 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的同时, 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的综合, 各种新兴学科呈破竹之势在学科之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对过去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专业狭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国家、政府和学校都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按照“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部署,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首先, 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为学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的农业学科不只是学习单一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加设了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以及公共政治、法律、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 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去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其次, 就是逐步建立起了长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目前的高校绝大多数都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并且设置了网页, 专门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进行咨询服务和答疑、为大学生收集就业岗位、开设大型招聘会等等。最后, 就业指导课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里不再只是几次讲座或者选修课, 而是更加正轨和长久, 有的学校已经将它作为必修课, 并且延续和贯穿整个大学时代。对于农业学科大学生来说, 由于多种因素, 语言表达、社交能力等相对薄弱, 因此就业指导和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社会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学科大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 并且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八大也一直重申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也一直伴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

(一) 贫困地区合理而科学开发的要求为农业学科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通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进入新世纪, 又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和胜利。我们知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之下, 贫困地区的开发必将走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因此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我国一些贫困的地区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而这一过程中, 急需大量的农业人才。我国的大部分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 交通不便, 导致了信息闭塞, 所以对于一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为了生存, 人们就必然采取低层次、粗放式的开发形式, 但这些形式又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如此恶性循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内在地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就业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并且加大了投入以后, 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会得到改善, 如此良性循环, 而这些对农业学科大学生来说, 是巨大的就业契机。

(二) 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了更多的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对农业高校来说, 开展面向‘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农科大学生增强‘三农’意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巩固专业思想具有促进作用;面向‘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把传授知识的领域与使用知识的领域全线贯通, 对培养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情感、信念和志向具有一种感召力、激发力和推动力, 是疏通人才通向生产第一线的通道。”2农业学科本就是为培养和造就农业科技人才, 服务三农自是题中之义, 而为农村基层输送人才也就是农业学科神圣的时代使命。要是离开了三农这一服务对象, 农业学科的教育自然也就是无本之木, 因而到农村去实践、体验和就业, 是农业学科大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又不断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客观要求。同时,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艰难环境的磨练, 对于劳动及其劳动成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 所以体验农村基层生活, 是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最佳方式, 增进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转变过去对农业学科专业的认识, 抬起头, 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科价值和人生价值, 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农业学科大学生具有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 除了非常对口的农技推广部门等这些就业岗位, 还可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从事一些基层管理和科技讲解等工作, 而且目前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又有一大批的岗位为农业学科大学生敞开了大门。

(三) 帮助确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方向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知道, 就业难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主观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到农村基层就业是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是能力不强的表现。就当前情况下, 农业学科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也首先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 或者是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和国企, 甚至是为了留在好单位或大城市, 宁可“不务正业”, 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也不愿去急需农业学科尤其是科技人才所需要的地方去。传统的观念必须打破,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 高校大学生作为“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的顽固观念必须打破, 抱着“当国家干部”、“一定要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必定是四处碰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所作的工作部署, 我国农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还有很多的发展潜力没有开发, 广大农村和基层都需要专门的农业学科人才, 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创业的人才。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在这当中, 有助于农业学科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 真正培养和树立起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敬意。通过宝贵的实践经历, 可以帮助我们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 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理论焦点, 并且将它一直坚持下去, 学以致用,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 高等院校的农业学科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后备资源, 他们在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 他们的就业情况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学科人才资源是否得到最大合理有效配置。在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 对于农业学科大学生来说, 更重要的不是在于抱怨就业难就业苦, 而在于如何把握和抓住就业机遇, 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 从而寻找到目标,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每一年的社会热点和难点, 对于农业学科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到底果真如过去传统观念中, 农业学科就是一个弱势学科和冷门专业?到底农业学科大学生面临着哪些就业机遇?本文认为在当前, 农业学科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机遇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化的发展要求为农业学科的大学生提供了舞台;二是国家、政府和学校等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学科大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农业学科,大学生,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把握形势精准定位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7) .

[2]马延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5) .

[3]汪志君, 厐博.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1) .

[4]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 2014 (1) .

[5]张志平.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引导[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2) .

[6]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

[7]梁梅, 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 2009 (1) .

[8]常徕.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 (9) .

上一篇:现代简约下一篇:口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