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2024-07-23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精选12篇)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1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 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证高效优质生产。

1 农村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就

1.1.1 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对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 粮食、棉花、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供应丰富, 为我国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2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开发应用了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航天育种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了盐碱地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持续有效控制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另外, 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改革, 编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2009-2011) 》。2005年4月, 国家农业部与科技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5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从2004起开展以“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2004~2008年共培训1580万农业劳动力。2008年底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 至2009年10月底, 培训各类人员80余万人。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推广经费不足

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步履十分艰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目前, 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人员较少, 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较高。受编制限制的影响, 近年来一直没有新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严重影响推广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经费缺乏的影响,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队伍整体技术素质不强, 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生产上所急需的特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方面知识的需要。

1.2.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并且缺乏“科技兴农”积极性、主动性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 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 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兴的农业技术, 大多数的农民采取观望态度, 不愿积极主动学习使用新技术。虽然有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 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 自身没有足够能力去配备相应的农业设备, 这也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农民缺乏“科技兴农”主动性还源于部分农业科技效益不高、收益不明显。

3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基层农业站基础地位的认识, 克服传统的大农业思想, 消除片面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思想, 在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能的前提下, 扎实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发挥基层农业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用。

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通过骨干人员培训、举办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 加强知识更新, 重点学习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知识, 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养多面型人才。

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进行。要加强基层农业站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通过展示, 增强农民群众的感性认识, 提高农民群众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业合作组织、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好的掌握运用农业科技, 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事业, 要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 将农业科技寓于农业文化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 政府必须要积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深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帮助广大农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责任, 切实担负起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重任,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 采用不同的科技文化建设方案,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切实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工作。

4 总结

在农村的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面对的困境有很多, 但只要政府和个人有坚定的信心, 必将克服所有的困难, 成功突破难关, 取得长久的成功和长足的发展, 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 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 扩大资源面、扩大发展渠道和发展方式, 用最好的农业推广技术使农业反哺工业, 农业促进经济, 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保证农产品的高效生产, 实现科教兴农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2

(一)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实现粮食生产十三连丰

2015年,XX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从18万亩,扩大到35万亩,包括孔镇、化楼、花园、郑店、杨安镇30万亩大方田和丁坞、黄夹、西段、铁营、寨头堡5个万亩示范片,通过与农开、国土、交通、水利等多个相关部门协调,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强沟、田、林、渠、路配套综合建设,建成方连片大方田30万亩,形成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操作机械化的格局。并顺利通过XX市专家和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审查复核组测产验收,万亩方小麦十亩攻关田最高产量709.95公斤/亩,玉米十亩攻关田最高产量913.3公斤/亩。在粮食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粮食单产和总产持续增收,粮食种植面积170.3万亩,总产达到98.75万吨,平均单产达579.84公斤/亩,其中:小麦总产46.47万吨,单产544.8公斤/亩;玉米总产52.28,单产615公斤/亩,均较去年有所增长,实现粮食生产“十三”连丰。

2015年,XX市棉花面积3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0公斤,面积略减,单产与去年持平。

(二)多措并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助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思路,积极开拓创新,探索谋求发展小枣、马铃薯、调味品、畜牧、金银花等支柱产业的新途径。一是拓宽企业与外界交流平台。今年9月,成功召开了XX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业对接会”,此外先后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三届农交会、安微中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第五届生态农业博览会、中国(济南)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加强了企业宣传推介与交流。二是搭好企业与政府沟通诉求的桥梁。充分发挥部门作用,深入摸底调研,动态掌握全市企业资金、科技、冷链物流、加工设施、上市、园区建设等详细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系统数据,同时帮助企业积极申报XX市龙头企业、XX市放心品牌、XX市放心农业园区、农牧业投资基金、专项债券项目、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等等,正等待批复。截至目前,XX市共培植XX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5家,位居XX市首位。

(三)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品质蔬菜产业

乐陵作为全国蔬菜生产580个重点县之一,按照“稳粮、扩菜、重牧、兴林”的总体思路,以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一是推进规模化蔬菜园区建设,发展种植面积100亩以上蔬菜园区90多家,水、电、路三通、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蔬菜园区达到37家,蔬菜园区的总面积达到26000亩。二是继续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并顺利通过XX市专家组验收,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3801.5公斤。在郑店、花园、黄夹、丁坞、大孙、朱集推广马铃薯种植,市财政统筹资金22万元,向各重点基地免费发放脱毒马铃薯种85吨。三是发展调味品蔬菜种植。通过企业带动,辣椒小拱棚育苗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移栽种植面积7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0000亩,大葱种植面积15000亩。此外康乐生态种植合作社承担了农业部2015菜果茶标准化创建项目,并顺利实施。

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4万亩,产量达到92万吨,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大小拱棚达4万亩。

(四)发展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助推统防统治技术推广

2015年,XX市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有了新的突破,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建设示范项目落户乐陵,新增植保公司2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合作社2家,拥有大中型施药机械30余台套,日作业能力可达3000多亩。重点扶持发展XX市献保植物保护有限公司,XX市孔镇东楼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和XX市香彤家庭农场等三家具有统防统治作业能力的单位,大大提升了XX市的统防统治能力。依托项目建设,小麦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万亩,蝗虫防治面积3万亩,极大地提高了药剂防效,用药次数明显减少,降本增收,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市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五)多措并举创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打造高效推广网络体系

1、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信息化。在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点、手机施肥指导短信平台和掌上施肥咨询系统基础上,2015年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暨便民服务热线,是集施肥咨询、农技信息、病虫草害防治信息查询与推送、耕地养分预警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预测预报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随时拨打6812316便民服务热线,咨询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2、建立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络。为促进配方肥大面积应用,确保供肥质量与价格,挑选产品质量好、市场信誉高的肥料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供货渠道,遴选了10个信用好、经营好的农资经销商,设立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对接服务点。

3、扩大肥料科研实验基地。在郭家南夏科技小院成功基础上,2015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在朱集镇王清宇村建立第二处科技小院,开展金丝小枣优质高效综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小麦、玉米的“同步营养肥”和枣树的“棒肥”研究取得显著效果,正在申报专利。此外,盐碱地改良取得成功,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认可。此外还设立4个土壤墒情与旱情自动监测站、20个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点,44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打造全市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体系。

(六)抓好农民科技宣传培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人才

1、抓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2015年,XX市被列为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XX县,农业局按照生产技能提升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两线并行开展培育的创新模式,立足粮食、蔬菜、果树3大主导产业,对200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设施农业大户开展针对性培训(包括粮食种植100人、蔬菜种植50人、枣树种植50人),采取田间课堂与集中授课相结合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灵活培训方式,取得良好培训效果,为新型农业经主体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强大的人才支撑。

2、抓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依托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和九个乡镇区域站的作用,按照“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技指导方式,实行层层培训、结对指导,并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重点围绕小麦、玉米等作物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开展多方宣传指导,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户。2015年,先后组织农技人员培训300余人次,农民培训6000人次,培养主导产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

1、开展专项整治,维护农资市场秩序。抓住春播、三夏、三秋等农时生产关键时节,集中力量,开展各项专项整顿行动,先后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百日会战”、蔬菜基地百日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农资下乡宣传周等系列针对性整治行动,2015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5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70余户,拉网式整顿农资市场11次,未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100%。

2、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进一步规范高毒农药备案、进销货电子台帐,实行药品采购入库赋码,建立农资备案产品展销大厅,展销辖区内经营者所销售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样品,且全部进行抽样留存备案,建立“一户一档”留样备查资料,初步实现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询,从而加强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协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问题环节,为XX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八)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

2015年,XX市三品一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50万亩“金丝小枣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功获批,“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发布会上作为典型进行了发言,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达到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县市区,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材料申报。新认证“绿色食品”标志8个,面积33.5万亩。截止年底,XX市共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120.5万亩,包括31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和1个地理标志。此外,还培植了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产品、山东老字号产品等共20个拳头品牌,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地区。

(九)借助渔业项目资金动力,助推水产养殖迅猛发展

2015年,先后承接实施2015年XX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渔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渔业病虫害防控补助项目,争取项目资金525万元。

1、打造现代渔业养殖基地。依托2014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在铁营乡建成占地3400亩、池塘面积1602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共有池塘202个,打造台田1000亩。目前正积极实施2015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在寨头堡乡冢上村建设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建成后可拥有工厂化养殖车间1.3万平方米;此外寨头堡乡史家村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也正在扩建,计划将工厂化养殖车间扩大到2.6万平方米。三个基地建成后,XX市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面积将达到0.3万亩,工厂化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成为全省现代渔业养殖的模范板块。

2、抓好渔业技术推广,推进生态健康养殖。通过对渔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广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生态防控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健康安全管理措施,不断扩大生态健康养殖规模。2015年申报通过了省级健康水产品养殖示范场1家,市级健康水产品养殖示范场2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2家。同时狠抓渔政执法,共查处电鱼案10起,共收缴电鱼机10台、清理“地笼网”、“迷魂阵”200余个,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8月,成功举办了XX市第一届“佳佳开心农场杯”钓鱼大赛。

(十)抓好惠农政策落实,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自2015年起,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补贴对象为全市种粮(小麦)农民。今年补贴标准为125元/亩,共补贴资金10661.48万元,补贴小麦种植面积85.29万亩,涉及农户10.59万户。此外圆满结束小麦统一供种工作,完成统一供种面积65.56万亩。发放种粮大户补贴资金148万元,共补贴种粮大户和种粮家庭农场231户,涉及面积37076.95亩。

(十一)积极开展项目争取工作

物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物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12-2

在目前农业生产中,各种农用化肥出现的大量问题,是摆在我们搞农业生产的广大工作人员、管理干部面前急需解决的大课题。农用化肥在很长的时间内,极大的提高了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但是,随之而来的长期使用或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地地力衰退逐年板结加重,自然环境的各种污染,各种农作物品质指标下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严重影响了现代大产业可持续性健康有序的发展。解决这些棘手的办法就是发展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其发展、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重要手段。

1 物理农业技术的内容

1.1 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磁场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用磁场对农作物种子进行直接磁化处理,通过物理作用,激发种子酶的活力,改善种子素质、幼苗素质,使其作物根系发达,活力增强,增强抗害虫能力,改善作物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吸收水、肥的能力,使作物稳健生长,以达到增产目的。试验证明:种子经磁化后,发芽率高,幼苗、植株长势旺盛,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籽粒饱满,粮食作物和蔬菜产量普遍提高10%以上。

1.2 声波助长技术

根据植物的声学原理,利用声波对植物进行特殊处理,以促进植物高产、抗病、早熟。该技术,不污染环境,完全合乎绿色环保的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成功。产生声波的设备叫声波助长仪,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音箱发出的声音对植物施加特定的频率声波,使声波频率与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系统频率相一致,达到共振,提高植物活细胞内电子流的运动速度,增强植物的光和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可以帮助植物促进呼吸作用,促进植物早熟1周左右,含糖量提高2-4%,增产20%以上。此外,对植物发出的谐振波还能提高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呼吸能力,防止各种病虫害的生长。

1.3 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

这种种子处理技术是通过种子在自由落体的运动中相继接受等离子照射和交变电磁作用,从而达到提升种子的活力,提高种子防病、抗病性,增加产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证明,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多种农作物有明显效果,在增产的同时还可改善农作物的品质。这种方法无任何化学物质与污染,而且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操作简单,种子处理成本低,技术性能可靠,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1.4 电子杀虫技术

电子式杀虫灯是利用病虫害的趋光性、趋波性、雌雄飞蛾趋性等特点,采用具有特定光谱的特殊光源和灭杀装置,在夜间开启光源将害虫引诱飞来,在飞扑光源过程中,使之触到设在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高压电网瞬间放电将其击杀死亡,达到有效地阻断害虫的生殖繁育链,降低危害农作物的虫口密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可诱杀果树害虫、蔬菜害虫、粮食害虫、森林害虫等多种害虫。

市场上还有一种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其原理是:当杀虫灯需要工作时,开启高压电极网,系统根据光照亮度自动亮灯。利用黑光灯特定波长和外围筒体颜色,针对昆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的特性,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白天用颜色,诱导害虫产生趋光趋色兴奋效应,引诱害虫扑向杀虫灯,杀虫灯外配置高压网杀死害虫,使害虫落入专用的接虫盘,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1.5 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该技术是根据直流电流土壤消毒原理、土壤微水分电处理原理以及脉冲电解原理合成的土壤电化学消毒技术原理,在直流脉冲作用下离子发生移动,使负脉冲PH值增高,正脉冲H+增高,土壤酸度增加,进而有效杀灭土壤传播的病源微生物。该技术可有效解决连作障碍这一难题,避免作物连作减产、品质下降、土传病害猖獗等问题,适用于农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韭蛆等微小害虫、根系有害分泌物、土壤物理性缺素症等连作障碍的克服处理及土壤改良等。对土传病害防治率可达90%,根结线虫防治率达93%。

2 现代物理的优势与前景

(1)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效的利用农业物理技术,可减少各种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最终到达增产的目的。

(2)实施合理的物理农业技术,对绿色食品有着很好的推广作用。

(3)实施物理农业技术,在治理病虫害,保护食品安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总之,现代农业物理的推广及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环保指标和作物本身的品质,加强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21世纪是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我们国家是一门新生事物,在推广和应用现代物理农业这项农业科技新技术上提高大农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是摆在我们农业战线上每一名工作人员面前尤为重要的课题。

3 结语

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新技术,物理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以便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全县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 认真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农业投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态势。尤其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投入多, 建设标准高。针对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多的实际, 舞阳县把引进项目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紧抓国家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的大好时机, 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等各类涉农项目, 有效解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据统计, 全县已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3.2亿元, 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现状。如县国营农场健康水产养殖园区, 先后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硬化园区道路3000多米, 打配机井10眼, 铺设输水管道4000多米, 购置节水喷灌设备20台套, 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1.5万米, 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一平”,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机制新, 经营模式活。全县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分工, 而且出台政策扶持, 鼓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并逐步形成三种经营模型:一是承租反包型。如:吴城镇北高村蔬菜保护地高科技园区, 在不改变群众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 坚持有偿自愿原则, 将农户的土地连片承租, 对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改造, 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然后再反包给农户经营。二是业主负责型。如:保和乡振乾生态示范园, 通过引导实施土地流转, 由进区项目业主投资, 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企业”, 对园区实施企业化经营。三是科技承包型。如:县原种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组织科技承包实体, 对项目进行总承包和单项承包, 实施“定人员、定项目、定效益、定奖罚”的责任机制, 签订承包合同, 实行市场化动作。

三是技术新, 科技含量高。通过大力引进人才、技术、项目, 积极与外地高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 园区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目前, 全县已有20多个园区与省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 并先后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5项, 其中高新技术10余项。如: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新品种, 市场供不应求。吴城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引进了美国大约克夏种猪、杜罗克等新品种, 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二、存在问题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比, 与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集聚程度还不够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发展较快, 但仍存在着分布较散、核心区面积偏小、产业配套不完备等问题。仅水产养殖就有8个园区, 蔬菜园区更是多达12个, 园区规模偏小, 缺乏有机整合。由于园区集聚度不高, 加大了相关产业的配套难度, 不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规模经营比重还不够高。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对园区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严重阻碍了园区经营规模提升。从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来看, 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从个体经营规模看, 种植业专业户户均200亩, 蔬菜、水产专业户户均经营面积分别为80亩和65亩。从园区的整体规模看,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均为850亩, 千亩以上的仅有4个, 仅占18%。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偏低、经营规模偏小, 制约了园区规模效益的提升。

三是产业水平提升还不够快。许多园区的品种优质化、特色化水平还偏低, 种养技术比较传统。目前, 蔬菜业的设施化率低, 水产业仍以常规品种为主, 花卉苗木的引繁技术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园区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化水平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园区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等现象。全县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仅20家, 1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均销售额不足600万元。加工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与园区的关联不够紧密, 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 减弱了对园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综合开发程度还不够深。生态农业高效观光园区还刚起步、开发建设水平还不高, 优势园区“重生产保障、轻生活生态”的情况仍然存在, 园区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相关配套产业还不完善, 特别是为园区优势产业生产配套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不利于推动园区升级和功能拓展。

三、思考与对策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功能立体化”的要求, 加大力度, 做优做强, 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 加快园区集聚化进程。一要加快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调整, 严格控制在园区规划区之外的区域新建规模以上的农业项目和大型农业基础设施。二要加快优势产业在园区内整合。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不断发展壮大以县国营农场为核心的水产养殖园区、以吴城镇北高村为核心的蔬菜园区、以文峰乡李斌庄为核心的食用菌园区、以文峰乡齐礼村为核心的林果花卉园区等四大示范园区。三要优化产业配套布局。按照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原则, 合理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配套集中区, 优化产业链, 放大产业集聚效益。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 提升生产规模化水平。一要以多元化投入为重点, 积极培育经营大户。围绕四大优势产业, 推出一批有吸引力和有特色的重点项目, 积极吸引客商投资开发, 着力培育一批园区规模经营大户和产销龙头企业。二要以股份化为重点,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重点在园区核心区内,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 加快土地向园区和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三要创新园区经营机制, 多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和建立以各类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 实行园区“连片布局、联户管理、联合服务, 分户包干、分户收益”的“三联两分”园区生产经营新型联合体, 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着力提升产品优质化水平。一要加快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应用力度, 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 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水平。二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园区要按照农田标准化、水利现代化、栽培设施化的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花卉苗木园区要积极应用组培、花期调控等先进技术;水产养殖园区要探索实行复合型养殖、智能化养殖。三要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在各类园区, 特别是林果、蔬菜等园区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 强化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切实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四是完善产业链条, 提升经营产业化水平。一要积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培植竞争优势, 同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三要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 完善利益保护机制, 促进其规范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5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0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基于光声电磁的传感器、3S技术、激光扫描器等各类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物与物之间,小的如手表、钥匙,大的如汽车、楼房究竟通过什么方式和电脑网络互联呢?其实,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物”里内嵌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让它可以“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就可以和物体“对话”了,物联网就是传达“声音”的媒介。

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慧化的程度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应用,将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上迈出的一大步。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2]。物联网在农业上应用现状

物物互联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如:传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物联网的应用,通过实时传感采集和历史数据存储,能够摸索出植物生长对温、湿、光、土壤的需求规律,提供精准的科研实验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功能,能够及时精确地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达到高幅度增产的目的;通过光照和温度的智能分析与精确干预,能够使植物特别是名贵花卉的花期完全遵循人工调节,目前,关于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项目有很多。比如: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为作物选择和耕种方式提供指导;粮情信息监测,为监管部门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数据;农业大棚温室监控、田间自动化管理,通过连续监测土壤湿度数据,实现多点同时滴灌补水;二维码动物溯源,通过食品追溯标签使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1.1 农副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事故频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生产到销售缺乏监管。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则可以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而物联网则可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物联网事件追踪,国内已有多个地区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物联网产业应用的突破口。

目前,国内已出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猪肉安全为例:进入农贸市场的猪肉安装上电子芯片,以跟踪猪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以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即在农贸市场的猪肉经营店配备电子溯源秤,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可索取含有食品安全追溯码的收银条,凭借收银条上的追溯码查询生猪来源、屠宰场、质量检疫等多方面信息[3]。这种做法目前在成都、青岛等地区已经展开。1.2 农业信息传送

天气预报是重要和首要的农业信息之一,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支持因素。应为农民打造更宽广的农业信息渠道,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应从天气预报到施肥选择,从种子遴选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所包含信息范围也应涵盖广义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渔业[4]。目前,在黑龙江部分地区已实现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传输到农户手机上的业务功能,在山东日照部分地区启用了“真伪兽药短信查询举报系统”让养殖户和兽药经营户参与兽药监督。这种农业信息传送不仅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多拓宽业务的选择。1.3 智能化培育控制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智能化培育控制。通过在农业园区安装生态信息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对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从而及时掌握影响园区环境的一些参数,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诸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基础设施,确保农作物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5]。2 物联网在农业上应用展望

物联网农业应用链上的其它环节,如电信运营商以及终端商应充分发掘潜在市场,为各自在物联网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未雨绸缪。为监管部门提供食品安全追溯的行业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将方案发展到奶制品、畜牧业、养殖业和渔业等方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与有关行业协会、统计部门展开合作,为农户提供有用的农作物产销信息,为温室、系统和芯片生产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在芯片生产上应具有针对性,开发适合特定业务(如信息溯源)的芯片;加大对芯片应用的配套设备的研发[6]。

农产品生产不同的阶段,都可以用物联网的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在种植和培育阶段,应用物联网分析实时的土壤信息,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在农产品的收获阶段,应用物联网可以实现一个廉价的信息采集, 从而在种植收获阶段进行更精准的测算。3 物联网技术在我市农业上应用的措施与建议

依托政府、专业协会、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联合中心。基于传感网络和3G网络融合的新应用,首先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进行示范应用,通过在温室内布置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和控制器,使得园区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3G手机或电脑,进行远程监测、远程控制浇灌和开关卷帘等设备,并可实时查看到农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实现对农业大棚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1 示范应用研制智能化监控、人工辅助管理技术

适用于一般经济条件的农户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人工管理加以实施。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温室综合环境变量监控系统,各种温室作物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系列传感器、计算机芯片与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湿度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3.2 研制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技术

适用于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农户、设施农业企业以及示范展示,提高温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对智能化实时监控及动态决策方案通过综合环境控制与电动执行器自动实施。其关键技术包括温室控制模式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由中心控制计算机、现场控制机、系列传感器、电动执行器和局端总线型数字通讯网络等组成的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具有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温室是集农业科技上的高、精、尖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最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比较人工的控制来说,智能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相对恒定的控制大棚内部的环境,对于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植物来说,更能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损失。相对生产来说,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大棚生产以后,产量与质量比人工控制的大棚都有极大的提高。3.3 农产品物流和安全管理与溯源

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方面,需要对储运环境的温度和农产品的水分进行控制,环境温度过高可能会发生大批农产品的腐烂,水分不足品质会受到影响,在这个环节要借助物联网的帮助。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畜禽产品从养殖、屠宰刀运输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实现质量溯源,可实现畜禽生产档案管理(畜禽信息、饲料信息、疾病防疫等),实现FID标签和条码间信心的转换,条码标签的打印,基于网站、电话和手机短信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细细的溯源查询功能。结束语

尽管设施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相比国外先进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单位产量低于国外的30%,单位产量成本大于国外的50%,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产品质量远低于国外水平。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没有获取专家指导的途径,大多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生产管理粗放,造成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低[8]。

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农机企业要抓住物联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到早学习、早认识、早研究、早部署、早见效,切实加强科学研究部署,积极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的结合点,确立研究及应用方向。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7

1 加强农艺技术与农机的紧密结合

现代农艺理念下, 先进发达的农机应是广义意义上农艺的一部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是一个既熟悉农机又熟悉种植技术的团队, 农机运用和推广人员应与农艺技术推广人员密切配合, 合力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而农艺技术推广人员制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应符合大规模使用现代农机具。大庆市各地自然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差异不大, 农业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县域为基础比较实际。县级农业部门可以从农业示范区建设起步, 农机部门应积极组织技术力量, 依托农业示范区 (基地) 建设项目, 主动与农艺技术推广、水利等有关技术部门协调与合作, 在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下进行农机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 以获取最佳效益[1]。

2 整体优化农作物结构, 开展规模化种植

2.1 选良种, 加强节水技术应用

近年来, 极端天气多发, 在干旱的条件下, 很多农作物无法存活, 更谈不上有高产量。县级农艺技术推广人员应帮助农户选用抗旱能力强的种子, 针对区域特点整合优化农作物结构, 通过选种抗旱品种来确保丰产增收。同时, 应加强农艺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进一步提升抗旱能力。

2.2 开展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对于农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更加适合农机具的全面作业。新型农业经济环境为开展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条件。县级农业部门可以通过培养栽植大户, 鼓励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 在让农民平等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效益, 提高农民的收入。

3 合理施用化肥, 防治病虫害

3.1 加强施肥技术指导

县级农艺技术推广人员应着力加强施用化学肥料的指导, 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农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及营养。要让农民走出只有多施肥才能高产的误区, 根据区域土壤实际科学合理施用化学和农家肥, 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率, 增加产量。

3.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治病虫害

田间管理是高产丰收的重要保障, 合理灌溉、松土抗旱、及时封垄等都需要农艺技术人员的科学指导。同时, 防治病虫害也十分重要, 采取及时喷洒农药等措施预防病虫害比治理病虫害更为重要。

3.3 加强绿色健康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

当前, 绿色种植已经深入人心, 舌尖上的安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加强绿色种植理念的宣传引导, 倡导绿色种植, 加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 提高农民绿色健康种植意识, 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形成可持续健康的农业发展前景。

总之, 有限的耕地条件下, 要全面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就必须着力加强县级农业部门农艺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 引导农户科学种植, 综合考虑区域实际, 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生产设备与生产条件, 加强抗旱节水、农药化肥的施用管理[2]。通过多方合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经济, 同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农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率, 为农业丰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现有耕地面积无法扩大的情况下, 进一步推广先进的农艺技术, 加大农民的种植技术指导, 是当前县级农业部门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 根据本地区实际, 加强先进的农艺技术推广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艺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农机,规模化种植

参考文献

[1]张梅, 朱广文.农机和农艺技术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13 (10) :222-225.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8

1 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三大功能

监控功能、监测功能、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功能。

1.1 监控功能系统

根据无线网络获取的植物生长环境信息, 如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接收无线传感汇聚节点发来的数据、存储、显示和数据管理, 实现所有基地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显示给用户, 并根据以上各类信息的反馈对农业园区进行自动灌溉、降温、卷模、进行液体肥料施肥、喷药等自动控制。

1.2 监测功能系统

在农业园区内实现自动信息检测与控制, 通过配备无线传感节点, 太阳能供电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路由设备配备无线传感传输系统, 每个基点配置无线传感节点, 每个无线制系统传感节点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提供各种声光报警信息和短信报警信息。

1.3 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功能

从管理农业生产角度, 视频与图像监控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比如:哪块地缺水了, 在物联网单层数据上看仅仅能看到水分数据偏低。应该灌溉到什么程度也不能死搬硬套地仅仅根据这一个数据来作决策。因为农业生产环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农业信息获取上的先天性弊端, 而很难从单纯的技术手段上进行突破。视频监控的引用, 直观地反映了农作物生产的实时状态, 引入视频图像与图像处理, 既可直观反映一些作物的生长长势, 也可以侧面反映出作物生长的整体状态及营养水平。可以从整体上给农户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决策理论依据。

2 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应用的几个方面

2.1 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典型示范、学习培训、指导服务等多种形式, 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顺应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加快转变传统生产观念, 在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开辟网上销售渠道, 开办特色网店, 实现“既要种的好, 更要销得好”。目前, 全县已有22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网上销售, 计划到2018年打造100家智慧农业型经营主体。

2.2 广泛应用智慧农业中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精准农业

2.2.1 推进田间物联网应用。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广泛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环境监控系统, 精准监测地温、气温、墒情、土壤养分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 建立和完善病虫害在线监测系统、农情田间监测系统,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2015年优质水稻田间物联网应用面积达666.67hm2, 效益2 000元/667m2, 是普通水稻的3倍。

2.2.2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搭建农机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农机管理系统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指挥及执法监控系统,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提高应急处理、执法监控的智能水平。应用数字化排灌技术, 推广精准灌溉设备、水计量设备、水位传感器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实现水田需水灌溉和水费计量自动化。建立和完善测土配方、精准施药数据库, 指导农民精量精准科学施肥用药, 加快实现“三减”目标,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3 建立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健全追溯数据录入、监管信息综合统计、追溯码生成、终端查询等功能, 为消费者提供系统完备、查询便捷的农产品质量信息服务。组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省级平台或自建质量追溯体系, 通过多种途径, 使经过认证的绿色农产品企业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以消费者方便查询和重点关注的信息为重点, 统一规范农产品质量追溯内容, 全面录入农产品的产地, 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投入品, 重要生产过程短视频及农产品质量标准、营养成分等基本情况信息, 提升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可信度,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智能可监控系统, 将生产过程后的视频信号链接传输到销售区市场, 使消费者通过视频显示屏幕实时查看生产作业和作物生长情况, 提高生产环节透明度, 提升销售区市场对我县农产品的信任度。

2.4 全面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2.4.1 深入信息进村入户。以农村信息需求为导向, 构建查询便捷、系统完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 实现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能培训、市场供求信息等公益服务, 农村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经营性服务, 求医问药、水电气话费代缴等便民服务的在线化, 与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结合, 开展专家在线解答, 面对面服务, 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2.4.2 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依托省、市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平台, 建立一批市场信息采集点, 定期采集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和销售信息, 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价格、成本收益、供求趋势等信息, 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4.3 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实现土地流转动态管理, 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信息网上查询、合同签订指导和抵押贷款等服务。

智慧农业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障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智慧农业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使弱势的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产业;智慧农业能够彻底转变农业生产者、消费者观念和组织体系结构, 催生以大规模农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欢.多利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现代智慧农业园[J].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 (3) :25-27.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9

亮点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 提高了吉安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加速了“黄牛”下岗、“铁牛”上岗的进程

吉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慢转快的过程。过去, 农民种田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据资料显示, 2002年底以前, 全市农机总动力只有133.8万千瓦, 联合收割机只有182台。近年来, 在党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 吉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突飞猛进。2004年, 相隔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吹响号角, 当吉安市本级财政安排10万元用于全市农民的购机补贴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 农民开始踊跃购买农机具。随后从2005年至今, 中央及各级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力度, 2005年全市共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330万元, 2006年达到500万元, 2007年达到1020万元, 2008年达到27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运作, 启动了农民的自有资金达2个多亿, 短短的几年间, 全市就新增加农机固定资产近3个亿。政策的引导,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市场辅助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

为什么农民购机的积极性飞跃式上升?主要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农民通过算帐对比了解到, 机耕成本远比畜耕成本低, 因此, 农民纷纷放弃耕牛, 购置“铁牛”。如吉州区瓦桥村06年前有耕牛860头, 减少到现在的86头;泰和县灌溪镇新居自然村在06年前有耕牛60余头, 减少到现在的8头, 螺溪镇木龙村戴前自然村由06年前的18头, 减少到现在的1头;安福县寮塘乡英塘村小组由06年前的30余头, 减少到现在的8头, 降幅分别达到9 0%、8 6%、9 4%和7 3%。农业机械以其方便、高效、花钱不多的优越性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弃牛购机, “铁牛”取代“耕牛”的势头越来越猛, 在田间很少见到牛耕田的情景。如今, 农民站在家门口等农业机械上门来服务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据统计, 到2008年10月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93万千瓦, 是2002年底前的2.9倍, 年递增率达18%以上。联合收割机达4800余台, 是2002年底前的25倍, 短短5年多时间的农业机械保有量, 超过了从建国以来到2002年底50多年的总量, 五年超过五十年, 已经成为现实, 农业机械化在吉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亮点二: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引导, 推进了吉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及秋冬季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围绕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 吉安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引导, 作为重头戏来抓。这几年主要是在水稻高产万亩“示范片”创建上做文章。全市13个县 (市、区) 都创建了规模在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片”, 各地把“示范片”作为推广先进农业机械的有效平台, 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不同季节进行适用机具的推广示范, “示范片”里显身手, 农机为农作业忙。比如, 泰和县在高产“示范片”建立了水稻工厂化育插秧示范基地, 吉州区在高产“示范片”举办了规模巨大的以机插秧为重点的“百万农机闹春耕”活动, 吸引了广大农民到现场观摩, 有效地推动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引导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作业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实验对比非常关键。通过实验对比, 农民发现, 在水稻种植、收获两个环节中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 可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化栽插比人工手插可平均节约成本30元/亩左右, 提高单产30~50公斤/亩;机械收获较人工收获可减少损失20元/亩以上。农民的认识提高了, 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高涨了,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程度也就随之而提高了。

到了下半年, 在吉安农村还可到处看到农机战秋冬种的景象。农机手们已把农机作业从“春耕生产”和“夏收夏种”中, 扩大到了“秋冬种”, 为秋冬季农业生产开辟了一条作业渠道, 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 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拖拉机奔跑开沟的场面, 为全市发展油料生产, 开展油菜种植而大显身手, 机械化的开沟种植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政府、农民双满意。

亮点三:农业机械化服务程度的提高, 促进了吉安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吉安,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变得越来越活。这些合作社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和“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合理调配农机资源, 确定农机作业价格, 签订农机作业合同, 从育秧到收割, 有序地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机的利用率, 满足了农民的生产需求。如青原区炉下农机专业合作社, 今年上半年, 承担了当地“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的机械化作业任务, 进行统一浸种育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耕机收、统一配方施肥的现代化农业操作示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10月底, 泰和县马市农机专业合作社, 组织机手跨县到吉州区承包了2000亩的油菜种植任务,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队伍越来越大, 也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农业生产季节超前、农时缩短、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于是农村剩余劳力愈来愈多, 弃农经商、进城务工的队伍愈来愈大, 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民增收渠道的扩大。据不完全统计, 吉安市大约有六十余万农民进城务工, 而这些农民不需再回家“支农”, 安心在外工作, 增加了收入。形成了一种“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外出务工队伍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良性循环链条。

农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 也成了吉安农业机械化的一个亮点。2007年吉安市降雨偏少, 旱情百年一遇, 全市农机系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抗旱抢种保苗第一线。吉水县农机部门在抗“旱魔“战斗中, 敢与天公试比高。组织了38个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 奔赴全县各个旱灾区, 免费帮助农民修理各种抗旱机具。泰和县螺溪镇农机站站长熊红生自抗旱以来, 天天加班加点, 对前来修理机具的机手有求必应, 热情服务, 为农民检修农机具200多台, 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在2007年抗旱期间, 全市农机系统共组织623个抗旱小分队, 分赴抗旱一线, 投入抗旱的机具达32万余台 (套) , 实现了抗旱机灌面积318万亩, 其中抢种二晚面积133万亩, 抗旱保苗面积185万亩。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10

1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走进了人们的农业生产中, 过去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因为其耕作效率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所以,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出现是一个必然趋势。而我国因地区差异, 所适用的机械设备类型不同。比如新疆地区地域辽阔, 有上千万公顷的优良农田, 适合使用现代化农耕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而在我国西藏等地区, 地理海拔较高, 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发挥作用, 只能用小型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总体来看,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2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1 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 多为“每户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 采取牛耕方式耕作, 效率低下, 所以常常出现人们填不饱肚子的现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一亩三分田”模式被大规模农场所替代, 通过应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过去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工作任务,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 同时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比如从现在的播种到施肥都可以通过农用飞机进行科学化管理[2], 彻底摆脱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2.2 新品种的培育时间大大缩短

在传统的新品种培育过程中, 必须经过胚培育等繁琐阶段, 然后再进入大棚进行移植, 经过漫长的等待才可以得到新品种。而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趋势下, 现代育苗可以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进行科学检测、管理, 可以使幼苗生长期内所需的温度和湿度达到精确水准, 最终培育出健康的幼苗, 缩短育苗期限[3], 节省大量时间。因此, 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大大缩短育苗期限, 在短暂的时间内培育出高品质的幼苗。

2.3 有效防治灾害, 促进农业稳态发展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大因素, 过去自然灾害的出现会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 甚至出现绝收。例如大旱天气, 过去一般是靠天吃饭, 仅仅借助雨水进行灌溉, 农作物多由于缺水而出现枯死等现象;而当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灌溉, 减小旱情, 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损失。此外,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 可以利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 采取可靠的措施, 及时对旱情及病虫害等灾害进行预防[4], 以有效减小损失, 促进现代化农业稳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结语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对于当代农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效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不但节省了人力、财力, 而且也扩大了生产规模, 促进农民增收。利用好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可以促进农业生产高效进行,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为农业经济稳态发展贡献出巨大力量。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人力劳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 只有不断推广农业机械设备, 才能够紧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潮流, 才能够扩大经营规模, 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基于此, 探究农业机械对农业效率提高进行分析, 促使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林, 李智.农业机械对提高生产效率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 2016 (1) :9-11.

[2]周宇航, 李庆, 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 2015 (3) :5-7.

[3]吴坤.探讨农业机械新技术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 2015 (5) :247-249.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11

双辽市委书记刘树毅、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宋国地、市政府副市长刘慧、农业局长刘兴业、牧业局副局长李杰参加了会议。

会上重点听取了当前春季农业生产情况。一是增加春季生产投入。全市共投入备耕资金4.4亿元,投入底化肥14万标吨,农肥投入559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70万亩,发展畦田4万亩,大力推广“先育335”、“郑单958”等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进一步做到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单产,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抗旱打井,发展水浇农业。全市共有抗旱水源井25853万眼,其中大井11749眼,小井14104眼。今年新打抗旱大井340眼,使全市的坐水种能力达到了140万亩,全程灌溉能力达到了60万亩,其中,地面管灌面积达到了26万亩。三是狠抓粮食高产创建等科技项目的落实,提高技术到田率。我市共抓了7个方的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每个方1万亩。其中:水稻5个,玉米1个,花生1个。推广玉米畦田栽培模式片2.25万亩、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3万亩、水稻防渗保水剂节本增效技术10万亩、旱作节水灌溉技术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0万亩、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面积50万亩。

今年我市共新开发水田3.8万亩,水田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发展到了35万亩。截止17日,全市水田插秧面积达1万亩,25日基本结束。花生播种预计25日可以结束,目前已播15万亩。全市瓜菜等作物正在陆续播种和定植。

目前全市的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补贴已全部发放完毕,总补贴资金1.3725亿元,其中粮食直补426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9467万元。全市农机具补贴资金1720万元,也拨付到财政,农机部门正在进行统计申报工作中。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 篇12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标志是机械化。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目前, 全市农机具保有量8.5万台 (套) , 其中拖拉机3.6万台、配套机具5万套、农机总动力52万kW, 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4%。从农机保有量、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看, 排在全省前列;但从农机类型上看, 小型农机具占总保有量的95%, 比重过大。由于小型机械的大量长期使用, 造成了耕地犁底层变浅, 土壤板结, 抗旱防涝能力下降, 影响了作物产量, 严重制约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和粮食增产;同时, 由于小型机械的作业量严重不足,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正在有序推进的土地规模经营构成严重制约, 也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以玉米种植为例, 经测算, 一 台20马力小型拖拉机一天 (以10 h计) 可耕地30亩、播种60亩;一台100马力大型拖拉机可耕地120亩, 播种300亩。与小型拖拉机相比, 大型拖拉机耕地深度可达30 cm以上, 而小型拖拉机耕深只有12~13 cm, 同时大型播种机由于大多是气力式排种器, 播种效果好, 可保证苗全、苗齐, 增产效果在5%以上。因此, 必须改善农机装备水平,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逐步取消小型农机具。2008年, 密山市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市, 在白泡子乡齐心村、胜利村和蜂蜜山村建立了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1260户农民的5.1万亩耕地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项目区农民当年通过粮食增产、劳动力转移、机车作业收费让利三项, 累计增加收入756.2万元, 户均增收6001.6元, 人均增收1938元。另外, 针对水田作业的特殊情况, 密山市积极推广水稻小池改大池技术, 增加水稻实际种植面积, 推广大机械规模作业, 实现了省力、省时、省钱、增收的目标。

密山市现有耕地270万亩, 其中水稻6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70万亩, 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面积达到200万亩。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必须打破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 将全市适宜大型机械化耕作的土地科学划分成若干个大的作业区, 以区为单位, 组建若干个千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 装备大中型农机具, 使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7%。同时, 在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上提供及时、优质服务, 进一步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逐步构建起“大农机”的发展格局。以农机化的大发展提高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 实现密山农业机械化的新跨越。

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要选好种子。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种子要素与农业科技要素的结合最为密切, 对农产品增产和提质都至关重要。目前, 农民在选种上处于自发状态, 互看互学, 看别人种什么丰收了, 自己明年也种什么。有时地头挨地头, 种子年年换, 产量各不同。种子和积温、土壤特点、旱涝条件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各方面条件入手, 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 将各地积温差别、土壤情况, 以及不同种子种植条件作出详细整理和宣传, 要明确告诉农民这片土地上最适合种植哪一类型的种子, 原因是什么, 为农民做好指导, 避免盲目选种。

上一篇:转向顶推技术下一篇:讲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