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2024-05-24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精选12篇)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1

自古以来, 我国被视为农业大国。而传统农业的发展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而每年的农作物产量是无法预测与保证的。如今,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实现农业、畜牧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 农业、畜牧业也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应用平台。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成员, 它再一次掀起信息产业发展的热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延拓, 它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应用,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被看成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所在之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生产必然也将会与物联网相结合, 这一应用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能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1 物联网的介绍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气体感应器、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感设备, 实时采集所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 采集其光、声、电、热、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网络。

1.2 物联网的作用

物联网的作用是实现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以便于物品被识别、管理和控制。

1.3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与技术

当前,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者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开放的、有扩展空间的物联网体系构架, 所以其可分为3层体系: (1)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 它的任务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采集信息, 并智能化识别, 将获取的信息通过接入的设备与网络中的相关单元进行资源共享与交互。 (2)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组成的, 包括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它是承担感知层所得到的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3) 应用层。主要用来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 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 发挥物联网的智能作用。

2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

2.1 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调控

在传统农业中, 人们通常都是根据自我经验来感知判断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浇水、施药, 这样农民就需要不断地观察庄稼生长情况, 从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农业生产中, 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 影响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生产环境。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 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施药、灌溉, 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容易过多或过少供给的弊病。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 也减少了因肥、药过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是这样的产业需求, 远程测控技术就产生了。通过在种植业大棚、养殖池及养殖场内布置各种无线传感器及其他智能控制系统来采集信息, 来获取农作物、动物生长的最佳生长条件, 将信息获取方法应用到无线传感器节点, 为生产现场的参数精确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传输信息到监控中心, 形成数据图, 农业人员可以依据参数的变化, 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设施, 进而获得动植物生长环境条件的最佳水平, 参数实时在线显示、更新, 实现对大棚的远程监控、肥水灌溉监测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等, 为现代农业信息实时监测及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真正实现了“在家也能种田和养殖”。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各种“食品安全门”不断触摸着消费者的承受底线, 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加担忧。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健康、生命安危、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农产品, 想从根本上保护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完全透明化管理, 建立从产品源头治理监控到最终消费的追踪溯源系统, 保障产品安全, 已成为消费者关心的话题。物联网应用技术可加大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 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2.3 农业自动化节水灌溉

利用传感器感应土壤的湿润程度, 并根据安装时设定下的条件与接收器进行通信交流, 进而决定灌溉系统的阀门是否需要打开以及合理安排所需的水量, 从而达到自动节水灌溉的目的。可在温室、庭院、花园绿地、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农田井用灌溉区等区域, 实现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的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集成化, 促进节水农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

2.4 粮食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粮食仓储领域, 可实现贮粮的动态监测;应用于粮食运输领域, 实现粮食运输合理化, 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使运输过程可视化、透明化, 做到运输车辆的合理、准确、及时调度, 提高运输合理性;应用于卸粮搬运, 实现粮食物流的无缝化连接, 大大提高粮食物流速度。降低粮食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浪费, 进而做出合理的配送决策, 使粮食物流的各运作环节都得到提升。

3 农业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技术标准与成本问题

物联网建设是需要依靠大量的传感器监测传输数据的。虽然目前国产传感器芯片已大规模使用, 如公交卡、酒店的房卡等。但是, 高频和超高频高端芯片, 如酒品与服装的标签, 与国外相比仍然有欠缺, 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此外, 在近距离无线通讯方面, 蓝牙、Wi Fi等无线传输芯片已经实现国产化, 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的限制, 仍很难走向大规模的应用。在信息的获取、传感器与数据平台应用和人机交互接口等方面, 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这样厂家也就没有办法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 终端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加之农产品的本身利润就不大, 使用该系统所增加的成本就显得更高, 所以目前只是适用于一些高价值的农产品。

3.2 缺乏专业人才

一般农学专家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并不多, 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陌生, 这样在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较大矛盾, 所以需要各地分批进行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 进而将该技术逐步推广到农业生产的各领域。

3.3 多部门协同合作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一个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采集的信息广泛, 在各个不同的环节建立信息采集点, 需要气象、环境、检验等部门和政府、企业、农户之间进行大量信息的传递、共享和分析, 并且有效地整合多部门的信息及功能, 这对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普及是至关重要的。

3.4 商业模式问题

目前, 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模式为: (1) 农业主管部门自己买单所作的推动项目; (2) 运营企业自己买单所作的示范性项目; (3) 有需求的大型农场为自己的物联网应用买单。这些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成本高、产业链参与不够主动等问题, 需要激励产业链各个参与者, 构建更为合理有利的商业模式。

4 小结

物联网是又一场科技革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任重道远, 是挑战更是机遇。这种科技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信息的公开化, 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较大的改变。但是它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 具有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 其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海量的数据存储、信息智能化处理, 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 使得网络成为人与农产品进行交流的必需途径。因此, 就会出现许许多多关于安全、控制、配合等问题需要去解决。尽管农业物联网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 但是随着我国大力推动信息化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 相信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 农业智能生产时代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2

摘要:研究农业技术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则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增强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增进比较效益,形成自我扩张与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具体说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科工贸等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和高效农业体系。以此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农业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指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并向经济、社会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

一、生物技术。它是定向地,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的一门高新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专业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研制,全国共享的农业经济、资源、信息网络等。

三、核农业技术。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资源创制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农副产品的延贮、保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四、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指工厂化种植和养殖、计算机农业控制等现代技术设施所装备的专业化生产技术。

五、多色农业技术。有:绿色农业技术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蓝色农业指水产品和水体农业。白色农业是指食用微生物产业、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

六、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高新技术向农业的移植,以及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从

而达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

三、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创新,其运行的高效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前提。农业高新技术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关键。本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农业增产中的20%-30%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70年代有60%-80%归于农业高新技术的进步。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增产中也有10%-40%是靠高新技术的进步实现的。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原子能辐射等逐步扩大应用并转向产业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及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广泛采用农业高新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改善不良的耕作制度,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改良土壤,防治沙化,以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对实现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承录.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甘肃农业.1996(12)

[2]霍学喜.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框架与政策结构.1998(4)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培育壮苗;田间管理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种植技术的有效使用,促进了我国农业产品的不断优化改良;在科学技术不断涌入当今社会的今天,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种植方式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农业种植者的心中。本文将对辣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运用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1 设施建造

在进行辣椒优质高效栽培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施工建造,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辣椒的种植不能够选择在寒冷的环境下生长,所以在进行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建设设施的质量,保证辣椒能够在其所构造的生长环境下存活。

1.1 搭建

棚脚人土深度一定要达到40cm的标准。避免边缘土壤因耕作而逐年下降,造成大棚倾斜。大棚的三道连接杆与骨架接触部位用铁丝扎紧扎牢,有的用竹竿做连接杆,应问隔2—3 a更换1次,以防竹竿老化,大棚倾斜。

1.2 养护

如地面不平整、土层厚薄疏松不一,大棚可能会向一端倾斜,一旦发现,应及时扶正。

1.3 维护

经常保持棚膜清洁,一般棚膜使用2—3 a后必须更换,以免影响透光率,造成大棚栽培效益不佳。在大棚使用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尖锐物碰撞棚膜,以免划破棚膜。

2 播前准备

辣椒的种植工作需要相关的种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施场地的筛选,在筛选好适合的场地之后,应该做好对场地的规划建设调整,确保场地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适合辣椒的耕种。之后,为了提高辣椒所在区域的供养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施肥的方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供给条件。

2.1 设施场地选择

由于辣椒的生长需要不断的从地面摄取能源,所以在进行场地的选择过程中就应该选择土地肥沃,土质松软的种植区域进行辣椒的种植。

2.2 整地、施肥

在场地筛选过后,我们需要对筛选的土地进行整理耕种,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对田间的杂草进行清除。在种植之前,为了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可以通过在土壤中施撒有机肥料,来满足辣椒日后的营养需求。

3 培育壮苗

3.1 品种选择要求

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优质种子。所选品种需具有以下特点:①耐低温、耐弱光、耐湿、抗病的辣椒品种;②大果型、耐贮运的品种;③生长稳定、株型紧凑、适合密植;④早熟、座果成果率高、结果期长、品质优、产量高。

3.2 精细播种

选择温暖的晴天中午播种。播种前浇足底水,将发过芽的种子直接撒播于预先准备好的苗床内,种子撒播均匀,撒播种子后覆营养土1.0—1.5 cm。适当浇水,采用中拱棚内高畦育苗。准备好防雨薄膜和遮阳网、用防虫网等设备。

3.3 苗期管理

在辣椒苗生长过程期间我们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调整辣椒生活环境的温度,适时的进行阳光的照射,保证室内的温度达到了辣椒生长过程中的要求。在进行浇水的过程中,要定时地量的进行水源的补充,确保在秒期生长的辣椒苗能够得到充足养分的供给,以及适当的生活环境。

4 定植

4.1 温室消毒

彻底清除室内前茬残株、落叶等杂物,用硫磺粉30~45kg/ hm,加敌敌畏乳油3.75 kg/hm 2拌锯末,在室内均匀分堆点燃,密闭熏蒸1 昼夜,降低病虫基数。

4.2 适期定植

当10 cm 土壤温度达到15 ℃,温室温度达30 ℃时,选择晴天定植。行距60cm,穴距30cm,每穴2株,將苗定植在垄上或垄肩2/3处,及时浇20 ℃左右的定植水。

5 田间管理

5.1 温度管理

定植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28℃。缓苗后至深冬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3—27℃,夜间15一170c,白天棚温达30℃时要开天窗适当通风。10月20日前后上草苫,草苫的揭盖以温度为依据,若夜温过高,可早揭晚盖草苫;12月下旬至2月上旬,注意加强保温,白天温度达30℃时开天窗通小风,夜间棚内最低温度保持在12℃以上;2月中旬以后,逐渐加大通风量,晴天中午棚内气温不超过32。C。当棚外夜间最低温度达15℃以上时要昼夜放风。

5.2 水肥管理

(1)浇水:在苗期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对成长过程中的辣椒苗进行管理。在进行浇水灌溉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定量对其补充,浇水的量要事宜,浇水量最佳的程度当以透底为好。(2)追肥:施肥的一般选料主要以氮磷钾肥料为主,在追肥的过程中不能一昧的进行肥料的施撒,应该在周期半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肥料的合理施撒,施撒的质量主要依照种植的面积确定。

5.3 整枝打杈

在辣椒生长出来的时候,需要对辣椒进行修剪,一般来说一个枝叶上面生长的辣椒为一个最好。由于主干分出的枝叶较多,如果分支的果实过多就有可能压设枝条。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分支枝条最好生长一个辣椒,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摘取其上的枯死枝叶,较少不必要养料的浪费。

6 结语

机器视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篇4

1 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系统组成

机器视觉也称之为计算机视觉, 是一种利用机器代替人眼进行观察、测量与判断的技术, 首先利用摄像机获取目标的图像, 然后通过计算机算法将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颜色、形状和尺寸等的测量与判别[1]。

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光源、摄像机、采集卡和计算机构成。摄像机通过光电传感器将被测物光形象转化为电信号, 并且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图像采集卡是连接摄像机和计算机的纽带, 主要作用是把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并将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进行保存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能够获得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 通常需要使用光源提供的灯光照明, 以便图像的获取和处理。

2 机器视觉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

2.1 在农业生产前的应用

进行种子质量检测。农作物种子质量的好坏对作物产品的优劣与作物产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成芳等[2]详细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原理和发展动态, 并且从系统软件、硬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综合描述了机器视觉在种子质量检测中的运用。陈兵旗等[3]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水稻种子进行了精选, 首先提取长宽比和面积等特征参数, 并建立有关稻种类型的数据库, 进而对稻种类型进行判断, 然后通过扫描线数和扫描线上黑白像素的变化次数来判断种子是否破裂, 最后利用不同阈值提取的稻种面积差来判断稻种是否霉变。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对种子种类、发霉和破损情况等进行判断,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2.2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2.1 作物生长信息监测。

农作物的生长调控、缺素诊断、产量分析与预测都是以作物生长信息为基础和依据的, 因此, 通过机器视觉的方法对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进行监测, 成为当今机器视觉在农业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张云鹤等[4]设计了农作物茎秆直径变化测量系统, 通过测量图像中作物茎秆直径像素数、图像中参照物直径像素数和参照物的实际直径求取作物茎秆直径。使用该系统对黄瓜茎杆进行直径测量, 绝对误差在0.002 mm以内。王文静等[5]设计了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水下鲆鲽鱼类质量估计系统。该系统利用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半滑舌鳎进行了检测, 提取了鱼的面积、等效椭圆长宽比和圆形度因子等形状参数, 并将各参数分别与质量进行数据拟合建立二维和三维维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估计出生物的质量。

2.2.2 病虫害与杂草监测。

病虫害和杂草直接危害着农作物的生长,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 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因此, 检测并获取害虫的分布情况、位置、生长情况等对农作物的生产具有巨大的意义。邱道尹等[6]设计了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大田害虫检测系统, 利用神经网络分类的方法对常见的几类害虫进行了分类。通过现场试验证明, 该方法简单可行、识别率高。毛文华等[7]以国内外的研究为例, 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机器视觉在杂草识别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分析了采用植物纹理、颜色、多光谱和形状等特征来识别杂草的理论根据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尹建军等[8]利用摄像机采集标定靶图像, 根据摄像机的透视模型对图像进行处理, 求出48个靶点质心的像素坐标, 然后通过DLT最小二乘法建立摄像机隐参数矩阵。实践证明, 该方法对杂草定位的误差在23 mm以内, 能够满足杂草识别与智能化喷施的需求。

2.2.3 营养胁迫诊断。

在农业生产管理中, 由于缺素初期的作物和正常情况没有太大差别, 很难被察觉和诊断, 而利用机器视觉的方法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的判断, 进而降低损失。

毛罕平等[9]在作物营养元素亏缺的识别和自动检测中, 利用植物的叶片特征和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组合, 挑选出能够用在分类器设计方面的特征向量。试验证明, 利用二叉树分类法的模糊K近邻法对缺元素的番茄进行识别和测试, 其误差在15%以内。张彦娥等[10]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一种温室黄瓜叶片营养信息检测系统, 通过求取叶片含水率、含氮率与含磷率分别与各个分量之间的相关性;试验证明:该方法获取叶片颜色分量、亮度指标等参数, 能够作为计算机视觉技术作物长势和作物营养信息监测的指标。

2.3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3.1 农业机器人。

对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 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课题之一。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为农业机器人的自动除草、施肥和施药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俊等[11]在综合分析农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机器人视觉导航中多分辨率路径识别算法, 并将色彩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路径识别中, 利用小波分析变化法进行边缘检测, 结果表明, 结合导航系统期望跟踪的路径特点分析可以比较准确的识别路径。安秋等[12]通过AVR单片机的下位机来控制4个电机的速度和实现与上位机的串口通讯功能, 提出了将线性扫描法和最小二乘法结合使用的思路, 实现了农业机器人的视觉导航算法, 使机器人能够在农作物之间行走。

2.3.2 品质分级。

利用机器视觉的方法对农作物进行分级, 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并且为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蒋益女等[13]对苹果质量等级识别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对苹果图像进行梗蒂、缺陷识别后, 提取目标区域, 并求出纹理和几何特征参数等, 并通过Pearson对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SFFS对特征进行选择, 去掉冗余的特征, 最后使用KNN分类方法对苹果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 该识别方法对苹果等级识别与人工判别结果非常接近, 可以推广到其他产品质量等级检测和识别。李江波等[14]对鲜香菇外部品质计算机视觉检测与分级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摄像机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后, 获取香菇菇盖的圆形度、最大直径、色调均值等特征参数对香菇进行分级。试验证明, 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香菇进行分级的准确度为94.2%。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

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由于农作物形状的多样性、周围环境的复杂性、理论和实际的差异性等因素制约着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试验条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3个方面着手。如在设置和模拟试验条件和硬件系统设计时, 应多方位、全面地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先进技术, 使设计更加完善。在系统软件算法的开发阶段, 需要将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算法多与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相结合使用, 寻求出适用性强的新算法[15]。

在现代农业中引入机器视觉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自动化水平, 而且可以使人类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一方面, 与人类视觉相比, 机器视觉具有快速、非接触性、无损和准确的特点,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生产和管理自动化方向和发展。另一方面, 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集成, 也将会为机器视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开辟新的空间。

摘要:介绍了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系统组成, 讨论了机器视觉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的应用状况, 并且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机器视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

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6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移动存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9-02

1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完成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地区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在对信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和使用上普遍存在差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难题。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内以教师讲解和简单操作为主,其效果不佳,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2 使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使用网络开展课前预习 教师和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课前要了解自己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其他资源设计教学提纲课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并将资料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上,告知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主动到平台上下载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应该主动下载平台上的资源,课后抓紧时间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教程或者利用辅助平台。

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公园的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踊跃回答,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美丽的家园。学生也通过网络方式的课前预习,对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使用网络进行课堂活动 课堂的讲课过程是考查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的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和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碰到的困惑,或是课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学习,最终将所学知识加以整体运用。学生在课中积极提出自己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将本堂课的整体内容再讲解一遍,并重点圈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促使学生针对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分析。

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的“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5人一个小组,将问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以小组间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分享各小组的成果,教师从中做相应的总结即可。

3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网络条件的制约,会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在线学习平台而无法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和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告诉学生,并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来解决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知识的贯穿和问题的解决,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1]。

如在教学指法过程中,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载入游戏,带领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或者让学生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另外,教师要根据这一堂课学生吸收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游戏方式学习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整理和归纳,借助相关的有效资料进行复习和巩固。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主要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做铺垫。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是都可以上网,时间上也不能统一,距离真正实现在线学习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课前学习资源的发送及平台的使用[2]。在需要讲述知识点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特点,教师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事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教程刻录到光盘或者复制到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中。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限制,家里没有网络,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拿着制作好的课件光盘或者U盘回家观看学习。

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手法,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学生一学就会,然后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也愿意学。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的需要完成相关教学课件以及视频教程的设置,也可以帮助学生准备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文本、图片、模型等,存储到相关移动存储设备中,用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4 结束语

目前,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加大普及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得到培养。笔者认为,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可以开展个别辅导,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依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不是非得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1):73-77.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现代农业,应用

物联网是指针对有限管理对象的特定网络, 其以完善管理以控制为主旨, 利用网络、识别器及传感技术等将管理对象相互连接, 从而完成情报处理、信息识别与感知、决策执行、态势诊断等智能化控制与管理过程。将物理网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中, 可改善原有的传统农业经营管理方式,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节省大量人力、物理, 并采集有效作物及作为环境信息, 提高种植和监测的科学性。因此, 加强有关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探讨, 对于改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体系

物联网网络架构主要由网络层、感知层、应用层构成, 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1.1 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能够开展基础服务的基本条件, 其主要用于传输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利用广电网、互联网与通信网等完成信息数据的计算与传递。

1.1.2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利用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及读写器等, 完成对监测对象的识别、感知与信息获取, 然后将获取的信息同网络层的设备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1]。

1.1.3 应用层

应用层是完成输入输出的控制终端, 其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分析与决策, 其可通过PC机和现代智能手机等采用智能化应用程序完成特定服务任务, 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

1.2 物联网关键技术

1.2.1 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网络主要采用较多的传感器节点按照无线通信模式架构成一个多跳自组织的网络系统, 进而完成数据的融合处理、量化采集及应用传输等过程。所以, 传感器网络系统能对网络覆盖区域内的各类对象信息及环境进行采集、感知和监测, 由此实现实时计算分析的服务。

1.2.2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完成对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手段, 且是物理网应用与服务的关键, 主要用于对物联网所需数据信息的收集。传感器通常由转换元件、敏感元件构成, 根据位移、电、湿度、热、声、力和光等信号对物体信息进行感知, 进而向物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原状信息。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也大部相同。在传感器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的推动下, 逐渐涌现出更多高性能的传感器类型。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传感器自身的网络化与智能化、信息感知2个方面。

1.2.3 无线自动识别技术

无线自动识别系统主要由天线、读写器及电子标签构成, 其一般工作原理为:在天线的射频场内放入电子标签时将会形成感应电流, 电子标签自身被激活而转化为内置电源;电子标签利用内置天线把标签内的存储信息向外传递;读写器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和解调, 然后, 将信息传递到后台应用系统实施特定处理。此处理过程完全自动化进行且能在各类非正常环境下应用。当前的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在交通运输、动物识别、物流管理、农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控、医疗卫生及产品追踪中获得广泛应用[2]。

2 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2.1 农业信息推送

通常认为农业信息推送仅仅指天气预报方面, 然而当代农业的正常发展则需要依靠其他大量支撑因素, 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养殖业中, 相关监控人员便能实施掌握鱼塘数据, 并对未来数据变化进行预测, 通过短信平台将数据信息传输到各养殖户手中, 提醒养殖户及时采取疾病预警、天气预警等防护措施, 以尽量降低恶劣环境因素导致的损失;还有部分地区将测土配方及施肥数据等实时传输到农民手机中, 为农民的施肥及播种等提供技术支撑。

2.2 农产品质量监测

目前,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多发, 其中食品监管不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监管中, 可为食品质量检测提供有效支持手段。已研发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到当前畜牧业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 包括产品加工、饲养、食品流通和防疫灭菌等。如将无线自动识别芯片注入到生猪身上, 对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的总体生命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特别是对生猪的饲养生长过程, 可实时监测体温及生长环境等数据;待生猪屠宰后, 对各地区的猪肉销售店安置电子溯源秤, 消费者在猪肉购买过程中可收取有关视频安全溯源码的凭证条, 根据凭证条上的溯源码对生猪的屠宰单位、饲养单位、检疫部门等信息进行查询。

2.3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反应强烈并能将生物浓度转化成电信号实施检测的仪器。其主要将微生物、酶、核酸、细胞、抗体、组织及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质制作的敏感材料当做基本识别单元, 使用压电晶体管、氧电极、场效应管、光敏管等制作理化换能器, 同时, 具备转换器与接收器的功能。生物传感器是将医学、生物、物理、化学及电子等多种技术进行结合使用的高新技术, 其本身具有投资小、高灵敏度、可在恶劣环境下完成在线连续监测、选择性强、分析效率高等优点, 且其具备集成化、微型化及智能化等优势, 在环境监测、动植物检测等领域中均可适用[3]。

生物传感器的具体应用: (1) 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温室内使用生物传感器, 利用不同传感器节点对土质p H值、成分、湿度、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气压、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进行测量, 然后在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对温度环境、施肥等进行自动控制, 以此为农作物生长营造最优氛围。在温室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加强信息数据分析处理, 并将传感器节点同无线传感器结合, 由此将无线传感器传输数据进行大范围的管理和分析, 实现农业管控的高效化与科学化。 (2) 对于水产养殖行业, 水中的氨氮含量、p H值及溶氧量等都会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 利用生物传感器可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 对溶氧量、p H值、水温及氨氮含量等水质参数进行检测预警, 在参数出现异常时便采取自动防控措施进行处理并将事故信息及时传输到养殖户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可有效改善种植、养殖产业的产品品质,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2.4 节水灌溉无线传感网

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灌溉所需的用水量通常会占到总用水量的70%以上。因维护技术缺陷和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 使得当前灌溉用水浪费非常严重, 其有效利用率仅在35%左右。如果能对土壤墒情信息进行监测, 进而调控灌溉水量及时机, 由此便能有效改善用水率。若通过人工定时进行墒情检测, 不仅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还会影响检测实际效果;而使用有线测控系统, 一方面需进行综合布线排线, 且扩展效果低, 另一方面容易给农田耕种等造成干扰。所以通过研发设计出一种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此种系统主要采用能耗低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按照Zig Bee自组网模式进行架构, 能对土壤墒情进行连续在线监控。农田节水灌溉控制的自动化过程, 不仅能够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缓解当前灌溉用水紧张的难题, 还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应加强有关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物联网使用关键技术及重要应用模式, 以逐步改善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曹静, 凡燕, 朱科峰, 等.物联网应用于江苏农业的发展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 2010, 13 (14) :74-75.

[2]朱会霞, 王福林, 索瑞霞.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6 (10) :61-62.

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篇8

1 温室大棚农业自动化监控装备的应用

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 监测和控制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和科研等行业应用较广泛, 特别是温室大棚自动化监控装备, 备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1]。温室大棚能够为经济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温室栽培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温室大棚主要通过自动化传感器技术对温室内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把采集的环境信息反馈到处理器中, 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作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环境要求的不同, 作出相应的自动操作合理的控制温室温、湿度, 创造出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2]。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节水灌溉自动化监控装备的应用

节水灌溉自动化装备主要以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为基础, 与传统农耕技术相结合, 把农作物对土壤湿度和对气候的要求以专家库的方式进行搭建, 通过对作物的不同时期的需水量给予经济的灌溉。灌溉自动控制是现代节水灌溉发展的前沿技术, 对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及品质, 还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 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3]。自动化灌溉技术是自动化技术在农田灌溉中节水、节能、减排和智能控制的应用, 能够促进现地化农业的发展, 实现农田管理的智能化, 为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提供借鉴模式及经验。该技术已成为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节水技术正日益走向精准化和可控化。

3 精准农业自动化装备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指以信息为基础, 利用传感器及现代先进的监测技术, 完整、准确、及时的了解土地和作物的详细数据, 结合精确时空统计分析, 及时迅速的做出决策的一种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物质循环中养分的输入和输出, 防止农作物品质变坏及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了多余肥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增加农民收入。

4 其他农业机械装置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装置上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固有农业机械装置的操作性能与作业性能, 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4]。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遥感技术来操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实现机器自动行驶, 自动检测耕深、耕宽等指标自动完成作业, 减轻操作人员负担, 节约人力成本。

5 结束语

在一些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和其他农业自动化装置方面, 我国农业的自动化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特别是人们日益关注精准农业。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自动化的发展, 在智能化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 人工智能也是将是农业自动化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4页) 的发展趋势, 今后在农业自动化控制当中将会不断地出现智能化系统或者是农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劳作。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挑战与课题是继续促进农业自动化的发展, 并且要推动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建光.基层乡镇农业机械化服务刍议[J].南方农机, 2015, 46 (5) :69-70..

[2]温效朔.机器人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与应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1) :3445-3446.

[3]杨静, 张磊.农业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4) :166-167.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篇9

1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 建立农业数据库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农业应用中的数据分析整理之后, 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数据库, 把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价格以及农业研究发展趋势的相关数据内容整理成数据库, 建立相应的农业网站, 让农民也能实时了解相关内容、相关资讯。全国各地都可以在农业网站上更新最新研究成果, 更新数据库[1]。各大高校也相对应建立农业资讯网站来提供农业最新数据以及提供技术帮助, 让更多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最新农业信息。

1.2 现代农业开启电商时代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诞生,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的乐趣。而把农业产品放在网络中销售就是最明智的渠道之一, 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 同时也扩大购买人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 加强售后管理, 在自己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比如生产出嫁接产品或者不仅推出成品农作物也可销售种子、幼苗等, 满足各个领域各种人群的需求, 这样能大大增加销售额。而网站人员和大型销售平台也会给予农民技术帮助, 让农业正式走向信息化[2]。

1.3 农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代多媒体的应用给农民带来了很多便利。计算机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趋势以及所需的土壤环境、水分、空气湿度做系统化分析,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机器灌溉, 控制农作物所需气候, 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 更为农作物创造出更有利的生长环境, 增产就变得指日可待。将其有规律性地建立成一套系统的农作物生长模型。研究透彻多媒体设备, 狠抓技术应用, 进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就能得到更多农民的认可。而利用好专家系统就变的极为重要, 专家系统实质上是计算机程序系统, 利用已存储的专家知识来解决问题, 利用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来完成某一领域的任务[3]。使农民、农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先进技术来解决农作物生长、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问题。

1.4 农业遥感技术的应用

当今农作物生产过程中, 遭遇病虫害的侵扰是减少产量的重要问题。而建立现代遥感技术就能准确的预知气候和病虫害的准确信息, 从而更科学的管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论是播种、灌溉还是施肥、喷洒农药都可以变得更加简单、合理。让农作物管理者能更好了解各种精确信息, 让一切都变得简单、有规律可循, 从而使农业走向信息化。

2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前景

目前, 我国信息化技术的覆盖面和应用面都很广。在农业上的涵盖面积更大, 在农业生产、农作物栽培、新型农作物培育以及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首要优势是具有大量的数据资源, 丰富的资料库, 做到资源共享。在这种程度上就满足了农作物培育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基于这种实时资源共享的优势, 信息技术会在农业生产中越走越远。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能给种植人员实行技术帮助, 把复杂的技术知识转换成简单易学的道理传授给需要的人, 让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带来的巨大改变, 不仅能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生长模型, 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 才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才会显得必不可少[4]。信息技术总能带给我们及时高效的信息, 使管理者能及时调整策略, 使经营方向越来越明朗, 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越来越好。

3 结束语

随着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能给农业带来巨大影响。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最根本要素, 能够提高劳动力, 增加产量。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让农业走向信息化才是当下农业的核心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产品的生产;二是农产品的营销。同时又能准确预测气象和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所以说, 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业是当今的农业发展的主流,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石元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J].科技导报, 2003, 21 (8) :3-6.

[2]于宁宁.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J].世界农业, 2014 (1) :27-30.

[3]郭晓君.农业转型与知识农民的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 35 (1) :103-106+117.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10

1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现代农业完成了到“精准农业”的变革, 并逐步展露了深化的趋势。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支持下, 现代农业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 质量和效率都所有提升。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短时间内满足了经济市场需求。同时, 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最显著的标志, 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使其在满足人类生存需求之余, 赋予了农业更多价值和意义,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实践

新时期,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长效发展, 其在农业领域的引用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笔者主要从监测生长、品质分级和信息传播3个方面, 探究了计算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实践, 具体表述如下。

2.1 监测生长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渗入, 实现了对植物生长的实时监测, 既可以精准地了解监测设施内植物的叶片面积、叶片周长及叶柄夹角等生长参数, 还可以根据果实颜色及大小等判别其成熟度, 如此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水、施肥等措施, 对提高植物生长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 精确地定位农作物和土壤背景中杂草的生长及分布情况, 为高效、变量喷洒除草试剂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 国内外主要还是采用声测、诱集和近红外等方法, 分析农作物生长中的病虫害情况, 但是有关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业昆虫识别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郑永军、毛文华等学者曾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草地蝗虫识别方法》一文中, 提出运用蝗虫形态特征因子对检测天空和草地子图像运行区域进行分类的设想, 将大大提升跃起蝗虫的识别率。计算机视觉技术与昆虫数学形态学理论的结合应用, 还将在农业虫害监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景广阔。

2.2 品质分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种质检测及品质分析当中。尤其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代表, 它是指将采集图像信号通过CCD摄像机转换为数字信号, 并进行计算机处理的技术。其与计算机识别技术结合在农业种质检测中的应用, 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投入, 还提升了种质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此外,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还可以进行农产品无损检测, 根据分析得出的产品表面颜色、形状、亮度以及尺寸等物力参数, 评估农产品的质量等级。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我国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种质检测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诸多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逐渐深入,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 罗志扬等在探析杨梅颜色与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时, 通过颜色量化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有效掌握了产品加工中的颜色变化, 消除了人们甄别颜色时由光学、生理、心理等影响因素引起的感官错觉。

2.3 信息传播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计算机等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同样,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农产品最大的价值在于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 只有质量得到社会公认, 才能获得良好的收益, 从而稳定、持续的发展。农产品从种植到消费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化过程,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通常情况下, 农产品受季节、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推广不力, 很容易影响其后期销售, 进而出现积压滞销的现象, 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经济损失等不可估量。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建立起了农产产业体系, 将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 创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在及时了解经济市场行情做出产业合理化调整的同时, 还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掌握农作物生长、加工等信息, 从而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及兴趣。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加速了农业产业信息传播, 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未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由于能力有限, 本文有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 因此, 希望更多学者参与到农业发展研究中来, 并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建议。同时, 农业生产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积极引入先进计算机技术, 在具体应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应用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宗威.浅析大数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J].山西农经, 2015 (10) .

[2]谈青青, 吴健康.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及其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农机化, 2015 (4) .

现代教育技术中伦理问题审视 篇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伦理 审视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2005年在AECT04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技术应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就是将伦理学的理论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领域,运用技术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伦理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与伦理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技术应用给教育带来的伦理问题为落脚点,努力寻求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而产生的伦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现代教育技术遇到的伦理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道德沦丧现象

教育技术是用来优化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教育者在应用该手段时,应当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育资源等方面突破传统教育条件的各种壁垒,扩展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教育更有灵活性和人性化。这是现代教育技术蕴含的积极的道德效应。

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过程中,教育技术总是存在定位偏离的情况。人们在接受该教育手段的同时,对技术出现了盲目的推崇和过度乐观的情况:对新技术充满敬畏之心,认为高科技就是权威;认为技术是万能的,现代技术可以使教育的现代化变成现实;在未清楚知识掌握规律及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产生何种影响之前,夸大新技术对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

人们在享受新技术为教育活动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要承受技术带来的道德沦丧的影响,如信息崇拜、信息污染、知识过量、隐私泄露、数字鸿沟、文化霸权、知识产权被侵犯等。此外,由于新技术强大的展示和传播的功能,使信息量大幅增加,学习者容易出现疲劳、厌烦、焦虑以及失去学习兴趣的不良影响。

(二)技术的不当应用造成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人们对教育中技术因素有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却逐渐忽略了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导致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中,由于可以应用多种教学媒体,虽然教学活动中知识信息的传递更加有效率,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挤压,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成分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学模式日益机械和沉闷。

多媒体等技术使教学空间由以前的“教师—学生”演变为“教师—机器—学生”,师生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降低,新技术无法直接传递教师的情感、价值观,无法传递教师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学生变成了纯数据的接受物,只能随着技术设计者的思路發展,且面谈中特有的情感热度也无法产生,这使师生情感被多媒体阻隔,传统教育中亲密无间的师生之间情感被物化,关系逐渐冷漠化。教育也逐渐产业化。

虽然有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技术更加重视的是效率,掩盖了人们的道德判断。人们更注重使用现代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却忽视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知识接收的过程中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对师生感情的珍惜,忽略了对自我的思考,忽略了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养成。

(三)产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信息技术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因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人们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信息获取量的差异,导致信息迷航及数字鸿沟的出现。教育技术设施先进的地区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名师课堂,学生们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而在设施不完善的偏远地区,因为设备原因或者技术手段的因素,学生无法获取到同等的教育资源,这样就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失衡,教育的质量也产生了进一步的分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伦理问题的原因

(一)技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人们对它只有最基本的要求:实用和效率。并没有人过多地关注技术其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人们忽略了其价值理性的存在,过分对教育技术依赖,只注重实用和效率,而忽视了传统教育的道德情感。

(二)伦理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不足

有学者指出:如今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已经迫使其成为与伦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现实警示我们,对技术的批判必然要走向“伦理转向”。技术伦理的研究较晚,1980年以后才开始研究,人们开始关注技术的伦理问题,如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并对其进行道德研究。而在此之前,伦理学并未对教育技术有所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伦理学的理论指导。

(三)道德教育的不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实施所带来的道德沦丧、教育信息资源分配不均、人文关怀缺失等一系列现象,阻碍了教育在道德伦理建立上发挥作用。并且,道德沦丧等现象的出现也使得道德教育更加有难度。要使新技术手段符合伦理价值,必须要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而目前,对技术开发人员、应用人员进行技术伦理的教育并没有专门的课程,道德教育尚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三、如何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加强道德教育,建立行业伦理规范

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伦理问题,首要要加强道德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实现。第一,树立道德模范。可以通过广播、报告的方式进行舆论的宣传,以发挥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开发具有伦理道德教育意义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蕴含伦理的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对师生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对人们的认识也有决定作用。因此,要大力要开展道德伦理的实践活动,使师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各类伦理问题的正确方式,从而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伦理知识。

其次,在教育技术的开发及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伦理规范。教育技术的研发、传播、使用的过程中,都应当参照指定的伦理规范。建立责任主体制度,对责任主体在利用教学技术时进行伦理规范的约束,要将虚化的伦理观念转变为可以参照执行的具体的要求,引导教育双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依照伦理规范执行的应给与奖励,违背伦理规范的应予以惩罚。

(二)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

要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传播知识时应当遵循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道德规范。其次,应以正确的教学观为指导,不能只一味追求速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违反社会伦理道德,不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新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有效的教学传播技能,在诸多教育资源中,选取适合学生的资源。教师要有能够鉴别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及时纠正自己及学生的行为,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知识素养。

(三)运用中要以人为本

教育的主体、对象都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加完善,因此人在教育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应当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教育的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要以人为本,应当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燕妮. 现代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 2010.

[2]王建刚, 魏君, 廖开明. 现代教育技术中伦理问题审视[J]. 中国报业, 2016,(05): 89-90.

现代农业中栽培技术 篇12

1 设施建造

在进行辣椒优质高效栽培之前,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施工建造, 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辣椒的种植不能够选择在寒冷的环境下生长, 所以在进行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要严格保证建设设施的质量, 保证辣椒能够在其所构造的生长环境下存活。

1.1 搭建

棚脚入土深度一定要达到40cm的标准。避免边缘土壤因耕作而逐年下降, 造成大棚倾斜。大棚的三道连接杆与骨架接触部位用铁丝扎紧扎牢。

1.2 养护

如地面不平整、土层厚薄疏松不一, 大棚可能会向一端倾斜, 一旦发现, 应及时扶正。

1.3 维护

经常保持棚膜清洁, 以免影响透光率, 造成大棚栽培效益不佳。在大棚使用过程中, 注意不要用尖锐物碰撞棚膜, 以免划破棚膜。

2 播前准备

辣椒的种植工作需要相关的种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施场地的筛选, 在筛选好适合的场地之后, 应该做好对场地的规划建设调整, 确保场地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 适合辣椒的耕种。之后, 为了提高辣椒所在区域的供养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施肥的方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供给条件。

2.1 设施场地选择

由于辣椒的生长需要不断的从地面摄取能源, 所以在进行场地的选择过程中就应该选择土地肥沃, 土质松软的种植区域进行辣椒的种植。

2.2 整地、施肥

在场地筛选过后, 我们需要对筛选的土地进行整理耕种,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对田间的杂草进行清除。在种植之前, 为了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 可以通过在土壤中施撒有机肥料, 来满足辣椒日后的营养需求。

3 培育壮苗

3.1 品种选择要求

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优质种子。所选品种需具有以下特点: (1) 耐低温、耐弱光、耐湿、抗病的辣椒品种; (2) 大果型、耐贮运的品种; (3) 生长稳定、株型紧凑、适合密植; (4) 早熟、座果成果率高、结果期长、品质优、产量高。

3.2 精细播种

选择温暖的晴天中午播种。播种前浇足底水, 将发过芽的种子直接撒播于预先准备好的苗床内, 种子撒播均匀, 撒播种子后覆营养土1.0~1.5 cm。适当浇水, 采用中拱棚内高畦育苗。准备好防雨薄膜和遮阳网、用防虫网等设备。

3.3 苗期管理

在辣椒苗生长过程期间我们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调整辣椒生活环境的温度, 适时的进行阳光的照射, 保证室内的温度达到了辣椒生长过程中的要求。在进行浇水的过程中, 要定时地量的进行水源的补充, 确保在秒期生长的辣椒苗能够得到充足养分的供给, 以及适当的生活环境。

4 定植

4.1 温室消毒

彻底清除室内前茬残株、落叶等杂物, 用硫磺粉30~45kg/hm2, 加敌敌畏乳油3.75 kg/hm2拌锯末, 在室内均匀分堆点燃, 密闭熏蒸1昼夜, 降低病虫基数。

4.2 适期定植

当10 cm土壤温度达到15℃, 温室温度达30℃时, 选择晴天定植。行距60cm, 穴距30cm, 每穴2株, 将苗定植在垄上或垄肩2/3处, 及时浇20℃左右的定植水。

5 田间管理

5.1 温度管理

定植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28℃。缓苗后至深冬前, 白天温度控制在23~27℃, 夜间15~17℃, 白天棚温达30℃时要开天窗适当通风。10月20日前后上草苫, 草苫的揭盖以温度为依据, 若夜温过高, 可早揭晚盖草苫;12月下旬至2月上旬, 注意加强保温, 白天温度达30℃时开天窗通小风, 夜间棚内最低温度保持在12℃以上;2月中旬以后, 逐渐加大通风量, 晴天中午棚内气温不超过32℃。当棚外夜间最低温度达15℃以上时要昼夜放风。

5.2 水肥管理

(1) 浇水:在苗期生长的过程中, 需要对成长过程中的辣椒苗进行管理。在进行浇水灌溉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定量对其补充, 浇水的量要事宜, 浇水量最佳的程度当以透底为好。 (2) 追肥:施肥的一般选料主要以氮磷钾肥料为主, 在追肥的过程中不能一昧的进行肥料的施撒, 应该在周期半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肥料的合理施撒, 施撒的质量主要依照种植的面积确定。

5.3 整枝打杈

在辣椒生长出来的时候, 需要对辣椒进行修剪, 一般来说一个枝叶上面生长的辣椒为一个最好。由于主干分出的枝叶较多, 如果分支的果实过多就有可能压设枝条。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分支枝条最好生长一个辣椒, 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 应该摘取其上的枯死枝叶, 较少不必要养料的浪费。

结束语:

上一篇:高校声乐教育下一篇:控制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