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体系

2024-07-16

现代农业体系(共12篇)

现代农业体系 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是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今后发展任务作出的综合判断。要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组织型式,强化服务支撑。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绝不是把农民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在解决“谁来种地”的多种路径中,最有效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最近,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方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万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二是制定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是家庭经营,要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上下功夫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占主要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上就解决了温饱。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变,这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能动摇,我们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作用。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的升级版,不仅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家庭农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二是专业务农。三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15倍。如我省安邦公司的代耕户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对夫妇年收入10~15万元。我认为:我省的家庭农场种地100亩左右,养牛20头左右,这大致就是这两类产业家庭农(牧)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目前,我省制定出台了《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家庭农场登记工作意见》,今年启动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将重点培育10000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

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余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首先要从这些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中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度,强化权能。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开展生产者补贴试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营销贷款试点、逐步实现“愿保尽保”等措施,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各级财政设立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三是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针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点,鼓励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家庭农场在支付土地租金、购买农资、改良土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民合作社,要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上下功夫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有明显区别:一是合作目标具有双重性。二是经营结构具有双层性。三是组织管理具有民主性。

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9万家,入社农户195.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提出还是要以发展为主,一方面在数量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培育1000个省级示范社,组建100个联合社,力争到2020年,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另一方面要促进规范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在发展中规范。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关键举措:一是项目对接。创新政府财政支农方式和机制,促进财政投资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广泛对接,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二是信用合作。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评定,建立信用档案,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合作社贷款领域,满足小额贷款需求。同时,鼓励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用农民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三是用地保障。落实相关土地政策,按程序给予办理农用地使用手续。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上下功夫

我省农业产业化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以开放促发展,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采取参股、并购、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培育聚集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组织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洽淡,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上去,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集聚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打造。我省实施的“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将在全省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园900个,综合园100个,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投资的集聚区。农副产品加工一直是我省的短板,2012年,我省启动了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扶持重点,3个重点县每年投入1亿元,滚动扶持3年,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我们感到,扶持的力度还要加大,扶持的范围还要扩大,扶持的产业还要集中。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真正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农产品销售必须适应新形势,在稳固现有门店销售渠道的同时,拓展新途径。

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很快,我省各地都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比如湘潭市的“华绿模式”、衡阳市的“安邦模式”、岳阳市的“田园牧歌模式”和湖南金丰公司的“六代一包模式”等,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总结他们的做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集中托管模式。二是套餐服务模式。三是看单点菜模式。四是连锁经营模式。下步,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必须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拓宽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性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强化项目资金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积极推广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供销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鼓励基层供销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提升规模化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体系 篇2

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分散经营有其不足之处。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制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同步动荡;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农业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出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发挥好村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农业体制创新的方向所在。要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提高其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

现代农业体系 篇3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17

尽管农机推广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在农机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机推广工作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体制,是保证我国农机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笔者总结完善农机推广体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农机推广工作重要地位的宣传,为顺利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确定农机推广中农民对农机需求的主体地位,是完善农机推广体制的关键;四是构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五是增加农机推广财政投入,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做保证;六是改革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

1 加大农机推广工作重要地位的宣传,为顺利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机化工作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展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部分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农机推广部门本身没有以身作则,工作积极性差,部门整体工作热情不高;二是地方农民对农机推广工作不重视,不配合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工作。所以要加大个别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农机推广部门本身做起,农机推广部门要定期开展动员大会,鼓舞大家的热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在当地要经常举行活动,到农村去调研,了解百姓心声,和百姓交朋友。可以在村里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以及媒体的舆论作用,广泛宣传,提高农机推广工作在当地重要性认识。大力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但为以后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做好农机推广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2 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机推广工作关系到农户的根本利益,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方便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机推广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法规,尤其要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要广泛宣传,精心组织,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做好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工作,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只有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要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往往还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加大对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宣传力度。只有将农机技术培训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可以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或者结合农机推广开展一些比赛,将先进实用的科技传到农民手中。除了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营造人才的客观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形成人才竞争,这样才能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

3 确定农机推广中农民对农机需求的主体地位,是完善农机推广体制的关键

农民对于农机的需求极为明显,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需要接触的农机种类和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农民在农机需求方面占据着主体地位,在确定这个概念后,农民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以及运用的热情就会增长,这对于农机的推广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得农民相互之间进行各类新型农机技术的交流以及推广,这能够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得到有利改善。

4 构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

扩大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方法是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广方式,尽量做到与多元化的市场接轨。掌握关于农机方面有用的信息,及时做好调整,对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可以使用网络加强与其它机构的联系,以此来扩大其服务平台。这能够增加农机推广的范围,减少相对局限性,从而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

5 增加农机推广财政投入,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做保证

资金不足是导致农机推广无法有效展开的一个最直接原因,这就需要国家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得农机推广有效化,从而增加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可能性。

6 创新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

农机推广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素质、能力等方面欠缺的问题,这使得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降低,为了使农机推广的质量以及水平上升,就需要对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首先要对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加强其对于农机方面知识的累积。创新工作原则以及录取体制,以公平为主要原则,提出奖罚制度,从而增加整体能力以及水平。

7 结语

要想实现农机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化、实用化,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分析,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实际运用起来,从而对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实现预期目标。但现今,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得这些方案进行缓慢,只有不断的进行探讨研究,才能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当前,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2004—2016年连续13 a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更是把“三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 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 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 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 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对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农民安居乐业, 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国家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 《公报》数据显示,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但是, 我国现有的研发成果转化率却非常低, 仅为10%, 远远低于国外农业科技的转化率。为什么这种高投入换不来等同的回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特殊性, 基本采用的都是行政化推广手段, 也就是以政府为主, 其他科研单位、农业高校为辅的科技推广体系, 相对单一, 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推广多样化的要求。

1.2 科技成果供给和农民需求脱节

一方面, 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各级政府农业推广中心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供给的3个重要支柱, 一直以来都是自成系统, 相对独立, 缺乏统一管理和相互协调, 优势不能发挥, 难以获得高效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只注重科技创新研究, 对农业科技推广关注较少, 大量科研成果都被束之高阁, 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低, 推广困难, 造成研究成果极大的浪费;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虽然推广能力强, 却缺乏农业创新知识和技术的武装, 导致推广内容同样满足不了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 农民和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极度渴望, 具有强烈的需求, 但苦于如何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这种成果供应和农民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使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名存实亡, 收效甚微, 限制了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1.3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匮乏

推广人才的质量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极为匮乏, 梯队结构也很不合理。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都是20世纪90年代分配的大中专生, 人员老龄化严重, 而且又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较差的原因, 很难吸引到年轻、有活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人才, 导致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衔接不上,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另外, 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也比较严重, 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 知识更新不及时, 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1.4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

目前, 国家虽然在农业科研创新研究的投入上逐年增加, 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专款专用, 而用于后续科研推广的经费少之又少, 导致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经费与设备支持。因此, 有针对性地搞一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比较困难。

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创新对策

2.1 创新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 以科研单位、农业院校、龙头企业和民间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推广体系。积极探索“科研单位+示范园+企业”“农业高校+实训基地+企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龙头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农业高校+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模式, 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农业高校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社会职能[1]。

2.2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保障机制

2.2.1 增加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是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公共财政始终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因此,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包括技术推广经费、项目费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此外, 还可以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资助制度和多种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个人、中间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投资, 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使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机制向多元化发展[2]。

2.2.2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

我国颁布和修订的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法》《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快速、有序的发展[3]。但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 有些条款操作性并不是很强, 尤其缺乏一些有效的法律激励政策, 难以适应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有必要进行修改完善, 以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教育职能,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其次, 要严格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上岗条件, 严把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入口关;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并对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进行奖励;依托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政府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 运用现代培训手段, 采取多种创新培训形式, 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让他们的技术、知识得到及时更新,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4]。

2.4 加强“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与推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专业化和共享化等新的趋势。因此, 政府应加快信息基础工程建设,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整合政府、大学、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科技成果推广资源, 打造集技术培训、咨询、交流、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在线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专家在线平台, 为农民和农业专家提供视频交流、双向互动、零距离接触的渠道, 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利用专家远程诊断系统为更多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 实现专家技术服务综合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朝华.广东农业科技推广投入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2) :37-41.

[2]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1 (6) :243-248

[3]王力坚.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3) :5998-6000.

现代农业体系 篇5

经营体系

2013年2月22日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6.84亿元;规模种养大户917户,其中种植业424户,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养殖大户493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1%。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39元。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从技能培训上入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近年来,全县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3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0多名。设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与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市级以上农民创业带头人达118人。

二是从土地流转上入手,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与基础,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21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耕地、茶园、山场等资源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县共流转耕地2.5万亩,茶园2万亩、山场10万亩。

三是从优化服务上入手,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县每年摸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社创建联系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在销售渠道、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家,其中省级4家,全国示范社1家;结

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建立银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试点,2012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达到6041万元,抵押面积3.74万亩。

四是从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县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奖补资金超过3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下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措施

(一)培育“三大主体”,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一是以提素质、强技能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四茶二花一叶”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土地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种养大户;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出资

成立合作农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2013年重点在茶叶、养殖、粮油、蔬菜等产业,选择条件较好的专业大户,扶持建立一批家庭农场;二是以建制度,促规范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以产业链、产品、品牌为纽带,选择1-2个主导产业开展示范联合社的建设,力争2013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家以上;三是以强实力、增带动为重点,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产业和品牌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和现代管理技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围绕我县的“三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茶叶茶干产业集聚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选择1-2个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

(二)完善“三大机制”,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等方式,重点探索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力争全年土地、茶园、山场流转面积1

万亩以上。二是完善服务指导机制。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支持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鼓励与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卖店。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三)强化“三大保障”,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奖补力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林网、水利设施、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加大农机具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

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专项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简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办理流程。积极探索扩大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降低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现代农业体系 篇6

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特、高、深”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就是要把品种、品质、品牌往优质上调。优化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特,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往特色上调,提高土地产出率。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甜粘玉米、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吉林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国家级示范点,10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30个国家星级企业。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产力。重点建设万昌、孤店子2个以水稻为主的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按29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逐项抓好落实。强化全程机械化、高光效、航化作业、节水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深,就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抓住资本跨界的机遇,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互联网”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发展“五大”水利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万昌先导区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探索“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服务超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新模式,破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粳稻贡米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发展“农业+互联网”上,打造智慧“三农”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应用,提高精准农业的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加大土地确权力度,促进规模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总结推广龙潭“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各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扩大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和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年内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总结中粮、磐石吉高物流“粮食银行”试点经验,推广“粮食银行”新模式。

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清收还林上下功夫。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开展全市“六清”行动,重点推广磐石市“永红村”模式。从明年起,探索乡镇集中处理垃圾的新模式。在农村厕所革命上,把“小厕所、大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清收还林上,要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确保停得下、还得上、活得好。

五、構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在提升赚钱能力上,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每年让2万名以上农民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向新农人转变,提高他们在现代农业领域、进城务工领域赚钱的本事。在拓宽赚钱渠道上,搭建好劳务输出平台,拓宽来钱儿道。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存量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做好量化试点,使资产变资金、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平等参与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农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速,缩小城乡差距。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篇7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 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 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 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 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 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 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 较上年增长29.7%, 带动农户340万户, 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 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 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 (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 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 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 实现产品增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 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 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 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 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 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 (A) 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 取值范围0~1, 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 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 (B) 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 用B1、B2、B3、B4、B5来表示, 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 (C) 包括25项指标, 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 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 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 因此, 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 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 用矩阵R表示:R= (R1, R2, ..., Rn) T, 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 (C1, C2, ..., Cn) , ΣCi=1 (i=1, 2...n) , 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 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 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 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 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 对山西而言, 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 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 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 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 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 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 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 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 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 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 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 损害双方利益。因此, 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 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 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 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 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 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 组建企业集团, 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 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 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 改进生产加工工艺,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 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 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 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 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 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 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 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5年) [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 2012-11-9.

[2]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 2013 (2) :17-18.

[3]蒋永穆, 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 2012 (12) :19-25.

[4]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 2006 (6) :577-580.

[5]刘云.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对策三农, 2012 (5) :30-32.

现代农业体系 篇8

1.1 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按照稳粮调棉兴果促畜的结构调整方针和南疆主要围绕发展特色林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的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棉花生产优势。突出发展特色林果业,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势特色林果面积迅速扩大,加强标准化优质果园建设和优质果品生产。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1.2 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起色,农村二、三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扶持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

2 南疆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 南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较低,投入(融资)能力严重不足,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2.2 农业结构总体优化不够

种植业中粮棉占据主导地位,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林果面积扩大,但农户庭院式传统经营占比高,许多优势产品结构雷同,果品总体质量不高。果粮、果棉间作生产面积扩大,给粮食生产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畜禽养殖鲜有规模,多以传统养殖为主,现代畜牧业孕育程度低,还未成为南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3 结构调整受人口、资源、生态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

2.3.1 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率高,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对土地依赖程度高。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土地盐碱化、沙化程度高,适于耕作的面积较少,耕地面积难以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较小。

2.3.2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转移就业难、工资性收入低(把农民收入构成在此作全面分析)。

2.3.3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结构调整面临“双重挤压”。

棉花价格大幅波动,林果产量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市场销售困难等问题,影响农民增收。

2.3.4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够,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带动能力不足。

2.3.5 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低,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能力不足。(包含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都比较落后)

3 推动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引领打造全产业链

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强势龙头企业群体,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提高转化率、增值率,抓紧制定出台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行动计划。

3.2 加快构建南疆高标准农业生产开发平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突出抓好优势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调整优化粮棉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农牧林结合,实现大农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一批以县为单位的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亮点。

3.3 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抓紧规划建设南疆地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继续深化农产品市场开拓,提升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继续在南疆地区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标准化加工水平和包装品牌,力推一批原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有效对接的营销新模式。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南疆农业深度融入区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马惠兰.新疆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现代农业体系 篇9

2011年3月, 农业部根据“十一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的经验, 组织开展了“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共确定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涵盖了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3个功能研究室和1144个综合试验站, 共计聘请了50位行业首席科学家、1051位不同岗位科学家和1144位综合试验站站长, 成立了573人的执行专家组[4]。

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部分省市陆续启动本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组建各地的创新团队[5]。据统计, 2008-2010年有17个省市启动了地方创新团队的建设, 另外, 甘肃、辽宁、江苏、浙江、河北、湖北、青海等省也已经制定了当地创新团队的建设方案[6,7]。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地方的延伸和补充, 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 天津市启动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1 天津市参与“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情况

1.1 1个功能研究室

承建1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中的1个功能研究室:国家兔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首席科学家:秦应和) 的加工与综合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 负责毛加工与综合利用。

1.2 9个综合试验站

承建大宗蔬菜、葡萄、奶牛、蛋鸡、大宗淡水鱼类、虾、贝类、鲽鲆类八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体系中的9个综合试验站:

(1)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 ;

(3)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武清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海林养殖场) 和北辰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梦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

(4)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团泊湖养鸡场) ;

(5)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

(6) 国家虾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汉沽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汉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

(7)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农学院) ;

(8) 国家鲽鲆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的天津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 。

1.3 3位岗位专家

3位专家受聘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各研究室岗位专家:

(1) 孙德岭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受聘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遗传与育种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负责花椰菜育种;

(2) 田淑芬 (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 受聘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栽培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负责华北区栽培;

(3) 张平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受聘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工与贮运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4 4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

4位专家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 (1) 葡萄产业:田淑芬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 (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 ; (2) 奶牛产业:于静北辰综合试验站站长 (天津市梦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 (3) 兔产业:张毅综合研究室主任 (天津工业大学) ; (4) 虾产业:张学彬汉沽综合试验站站长 (天津市汉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

2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方向

2.1 设施蔬菜

蔬菜产业是天津市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2007年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的要求, 并开始实施4412工程, 四年时间新增设施面积45万亩, 累计投入资金100亿元, 2012年又启动设施农业提升工程, 旨在保证设施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近几年天津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截止目前设施面积已达到60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29.1万亩, 大中小棚20.9万亩, 面积千亩以上园区20余个, 设施蔬菜总产量436.5万吨, 总产值65.2亿元[8,9]。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已成为当前天津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并为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 天津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 设施蔬菜已占蔬菜总面积的60%, 规模、质量、产业水平都取得很大进展, 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突出表现为产量和收益水平较低, 在一家一户的主体模式中, 日光温室平均亩年收益为2.5-3万元, 冷棚为1-1.3万元;而河北为3.5-4万元, 山东寿光地区为5-6万元。因收益不高, 导致设施蔬菜从业者生产积极性较差, 而且在新建设施产区甚至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 空置率在20%-30%。

2.2 生猪

养猪是天津畜牧业中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本市生猪出栏达到350万头, 生猪养殖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约占天津市畜牧业总产值的50%。近年来, 随着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下, 本市农村的养猪模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天津市规模化养猪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粗放的生猪生产。但随着新的养猪生产方式在本市全面推广, 许多关键技术尚未及时到位导致了规模养猪生产成本升高、疫病控制难度加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公信度低等问题日渐突出[10]。抗生素等兽药无论是在疾病治疗还是在饲料中作为促长剂使用都对猪肉安全造成潜在危害, 日益凸显的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复杂性给养猪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养猪生产的设施水平和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规模化高效养殖的要求。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好这些养猪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需要把多学科、多行业的技术力量有效组织起来,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持续开展协同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通过在体系中组织实施天津市养猪产业发展所需前瞻技术创新研究、重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等内容, 可进一步促进本市生猪产业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为农业增收提供技术保证。

2.3 食用菌

天津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小到大的过程。天津市广泛栽培食用菌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至2011年天津食用菌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 食用菌从业人口已达1万多人, 生产已初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等重要科研成果积极有效的推广, 一改以往食用菌栽培多以平菇为主, 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设施栽培以平菇、香菇、白灵菇为主, 工厂化栽培以金针菇、杏鲍菇等为主, 珍稀菇类开发方兴未艾的产业格局。本市食用菌生产的品种多元化、专业化、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同时, 食用菌栽培模式也得到大大丰富, 形成了设施栽培、工厂化栽培、林下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11]。

充分利用各科研机构、省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 面向本市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以加快行业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应用技术和配套装备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为目标, 围绕食用菌科学基础理论、标准化种植技术、循环产业模式、产品品质与安全、贮藏保鲜与物流技术开发等的重大科学问题, 以项目为依托, 重点开展本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联合研究与开发、食用菌产业需求的共性技术、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行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通过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为天津市食用菌行业搭建开放性、综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平台, 推进食用菌种业、标准化栽培技术、贮藏保鲜、物流技术与材料、装备的开发创新, 促进食用菌领域高技术、高附加值与高效益企业的力量整合, 加快食用菌领域高素质、专业性、综合性人才基地的建设, 提升本市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产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

3.1 建设目标本着试点先行, 稳步推进的原则,

可以初步选择本市具有优势特色的设施蔬菜、生猪、食用菌等农产品作为先期试点, 不断探索经验, 再根据试点情况, 逐步扩大, 分批建设。最终在建成设施蔬菜、生猪、食用菌、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奶牛、海水工厂化养殖、大宗淡水鱼、虾、河蟹、葡萄、花卉、生物农业等13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2 体系框架及职责

体系建设涵盖三个层次:

(1) 创新团队

由首席科学家和岗位专家组成, 负责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开展产业技术发展中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的研究集成;开展产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监测、收集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等;指导综合试验站和科技示范户的建设与运作。

(2) 综合试验站

主要依托各区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对产业综合集成技术先行先试;培训指导示范户的技术人员;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 及时反馈到创新团队, 提供应急技术服务;负责科技示范户的筛选、示范、管理。

(3) 科技示范户

由综合试验站负责进行筛选, 科技示范户负责按照综合试验站的要求对相关品种、技术进行示范,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加快科技新成果的推广。

3.3 管理体制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审定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统筹协调科技资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成立协调指导委员会, 负责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规划制定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对各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业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 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各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

依托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网络系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管理平台, 通过网络实现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的日志填报、日常管理、问题讨论、科技示范户的信息查询等。

3.4 遴选方式

(1) 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依托现有本市科研院所、高校、技术推广部门择优产生, 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条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 经协调指导委员会提名, 经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首席专家所在单位为创新团队建设的依托单位。

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根据本产业的技术需求、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等情况, 确定创新团队中各研究方向的岗位专家候选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 由协调指导委员会组织评议后, 报领导小组审批确定。首席科学家兼任其中一个研究方向。

(2) 综合试验站和科技示范户

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和各研究方向的岗位专家根据本产业农产品区域布局, 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等情况, 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 提出综合试验站的建议名单, 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核备案。

科技示范户由各综合试验站制定管理办法, 负责筛选、示范、管理、备案。

3.5 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 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1) 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 围绕本产业发展的五年目标, 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 由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本团队内的人员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年度计划 (合同书) , 报协调指导委员会, 经审议后, 由市农委、市财政局审批下达。

(2) 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根据审批下达的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年度计划 (合同书) , 制定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 (二级合同书) , 在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和工作基础等情况, 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 提出综合试验站的建议名单, 经协调指导委员会评议后, 首席科学家、各研究方向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分别根据相应职责签订任务委托协议。

(3) 考核评估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考评制度。每年度, 由首席科学家根据委托协议内容指标, 对聘任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以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

协调指导委员会根据合同书内容指标, 对创新团队和首席科学家进行年度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审核。根据考核结果, 确定是否拨付次年的支持资金, 以及对参与体系建设的人员进行调整。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 根据不同情况, 全面或局部调整首席科学家、各研究方向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

3.6 建立专项资金保障

对列入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计划的项目, 其基本研发费和示范推广费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各研究方向、各综合试验站每年支持一定经费, 首席科学家另外每年支持管理经费。对于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依托单位, 岗位专家, 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

4 小结

目前, 天津市农业科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研与推广结合度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单位拥有科研成果, 但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 推广部门虽具推广体系, 但缺乏成果来源。二是项目之间相互独立, 缺乏联系, 关键技术集成度不高。以往的科技项目主要为单项技术研究, 往往解决的是生产中一个环节的问题, 不能系统有效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2]。

建立相关产业技术体系, 聚集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人才优势, 打破部门和学科界限, 联合攻关, 形成合力, 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技术先进、高度集成、匹配度高、全方位的技术成果, 充分发挥单项技术潜力, 并将该技术成果在试验站实施快速落地对接, 在应用中进行完善和熟化, 形成研究、推广、示范一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建立一个短平快的研究与推广模式。为提高本市相关产业竞争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建立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构建地方创新团队,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借产业技术体系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培植地方优势特色产业, 实现与国家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补充, 是促进和提升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整合科技力量, 借鉴国家和其它省市产业体系建设的经验, 立足科技研发本地化, 解决生产关键难题, 形成天津市特色主导产业, 增强科技竞争力,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参考文献

[1]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的通知[R].农科教发[2007]12号, 2007

[2]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R].农科教发[2007]14号, 2007

[3]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二批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R].农科教发[2008]10号, 2008

[4]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R].农科教发[2011]3号, 2011

[5]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R].农科教发[2008]5号, 2008

[6]伍莺莺, 许宁, 张昭, 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2) :70-73

[7]张鸿, 何希德, 彭建华, 等.基于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6) :32-36

[8]王健, 王树恩.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机化, 2012 (1) :44-47, 34

[9]张建树, 王学忠, 李小刚, 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1) :1-4

[10]张天懿.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1]张俊飚, 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3-21

现代农业体系 篇10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张红宇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节约劳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与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高焕喜认为现代农业具有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优质化的产品。黄传武认为现代农业是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新兴产业。刘巽浩提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化商品农业, 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张术环认为现代农业是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 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3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肖义、于德运以我国珠三角、苏南地区的工业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综合开发的探索为例, 指出现代农业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 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 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更注重的是综合效益, 其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 能够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 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现代农业也是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从农业内部做增粮、增收的文章是具有极大空间的。开发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成为国家一号文件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开发农村市场的主要突破口。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层面看,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农业和农村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及市场化、国际化重大而深刻的转变, 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结合, 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等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 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这些转变, 都将深刻地影响现代农业的建设。

结合我国国情与目前农业发展实际,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 我国新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 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 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 培养新型农民, 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建设现代农业, 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发展健康养殖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四) 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加大乡村基础建设力度, 发展新型农用工业,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六)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 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积极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

三、我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 由于各地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发展潜力和发展道路的不同, 从而制定的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异。现在各地制定的指标一般都比较繁琐, 而且有些是属于定性的, 很难量化。有的运算非常麻烦, 又不确切。有些不能反映本地特点, 具体指标过多、过细, 主题不突出, 容易在操作中造成指标层层分解、行政达标、该抓的没抓好、不该抓的却大搞形式主义的弊病, 损害农民利益。国内理论界和行政部门都同意用一套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但在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指标数值的多少、指标数值的确定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分歧。对构建现代农业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和内容, 提出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综合评定的质量和实用效果。为此, 系统结构的构建, 一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另一方面要以系统论、现代统计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构建指标体系, 以求规范, 准确地反映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要求。

2、简单、易操作原则。

体系中的数量要适中, 内容要简化, 定量指标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并且数据要精准, 具有可获得性。

3、层次性原则。

现代农业的指标必须全面反映现代农业中的人力、产业、科技、装备、市场体系、效率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每一方面由一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 指标一般越向上越综合, 越向下越具体, 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 形成一个评价系统。

4、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

系统指标的选择将充分考虑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和真实可靠性, 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指标数据, 以保障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揭示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完备性与相关性原则。

农业是一个涉及科技、人才、市场、产业、装备制造等诸多部门的复杂系统, 指标体系要全面地反映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选取指标的完备性与相关性。

(二)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在对我国农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结合实地调研、统计的资料, 按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采取分析法逐步分析, 直至可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和评价, 从而初选出评价指标。

2、指标体系的完善。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现代农业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初选的指标未必是科学合理的, 因此有必要对初选的指标进行完善处理, 一般包括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 单体测验即检验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 那些难以取得准确资料的评价指标是不可取的, 正确性是指计算内容、计算方法都应该是正确的。整体性测验是测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完整性。重要性测验的一般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 然后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 保留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是检验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3、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框架。

依据上述的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思路, 在参考现阶段国内众多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经过严格的分层筛选, 确定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整个指标体系分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两个层次, 如表1所示。

(三) 指标体系解析

1、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

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农业基础建设和物质装备水平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水平。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劳均用电量、农村每平方公里公路总历程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数值越大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水平越高。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是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沼气与太阳灶的普及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森林覆盖率越高, 自然灾害成灾率越低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程度越高。以上8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手段, 这些指标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相关性,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水平。

2、农业产业化指标。

农业产业化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所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即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所在,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必然表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反映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重是反映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在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 现代农业程度越高, 必然表现为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 以上5个方面是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3、农业科技指标。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 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 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的步伐,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化程度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RD经费占总收入比例、年度新技术推广面积比率、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电脑普及率等5个指标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4、农业投入水平指标。

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推进,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又一次重要的机遇。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给予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农村教育投资比率、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比率、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5个指标的高低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5、农业市场化水平指标。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所以农业的商品率是反映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 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变的重要方面, 很具代表性。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创汇能力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指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呈正相关。

6、农业人才指标。

建设现代农业, 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人力资本,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努力造就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成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年度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比重的大小是反映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的高低, 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越高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越高, 二者呈正相关。

总之, 现代农业是包含投入机制、产业、农业装备、市场体系、科技与人才等的综合性建设。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了解其要素、背景、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要素、背景、结构及功能都将发生变化, 所以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要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J].政工研究动态, 2006 (7) .

[2]、高焕喜.简论现代农业[J].山东农业, 2003 (4) .

[3]、黄传武, 唐任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和途径[J].经济纵横, 2006 (8) .

[4]、刘巽浩.回归低熵化, 还是走向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1) .

[5]、张术环等.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 2004 (11) .

现代农业体系 篇11

一、淮南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状况

近两年淮南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覆盖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各个方面,农业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农户的服务及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已达1700多家,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专业农民有近5万人。从服务内容看,包括从事农业机械化耕种、水稻育苗和机插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机收及收购、农产品运输与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为农服务行业。从服务组织看,有从事农业服务的农民专业协会1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9家,农资连锁经营店268家,为农服务龙头企业32家,乡镇设立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和农经服务站等各类公益性服务组织,以及遍布全市的个体服务组织等。从服务内容看,有公益性的、有市场化的,有传统方式的,有现代方式的。尤其是以合作社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的“店集模式”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服务型合作社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土地托管”的“店集模式”,是发生发展于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一种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方式。地处凤台县西南边缘西淝河边上的店集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近些年也出现了大批年轻、有文化的“智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业“还怎么搞”的问题突出了。村委会牵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安排农户的农地农活。成立专门提供农事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农业等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购置农机、药械、烘干机等设备,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工作。合作社受农户的委托把全村的土地都管理起来,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旋耕、统一播种(插秧)、统一开沟、统一排灌。

“土地托管”的“店集模式”,很好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适应了巩固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惜地、难种地的矛盾。“土地托管”不改农民一家一户的承包关系,将土地集中经营,通过服务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承包农户的同意下开展了土地置换,使“小田变大块”。二是适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较好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业服务组织开展农事服务,帮助农户开展农业生产,使许多外出农民不再在农忙时节往家赶,减少了路途辛苦及费用,不再为耽误工作发愁。标准化的农业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据测算,店集村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托管的农民土地2013年亩产稻麦合计1053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288公斤,增产率38%。三是适应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形势,较好地解决了零星种植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的矛盾。农民需要服务促使大型农业机械的不断引入,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种到收都有机械代替。如淮南市的小麦机条播78万亩,水稻机插秧55万亩,小麦、水稻机耕率、机收率都达98%以上,农村很难再见到牛耕人种了,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农机手的合作服务,扩大了服务规模,充分发挥机械利用率,提高了农业服务效益。四是适应了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新形势,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农业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利用组织的凝聚作用,为每个农民的发展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五是适应了农业精准化发展的需求,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农业服务业的服务,是一个标准化、程序化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行为,要求各类服务组织细化服务质量,精准服务,以得到最大的效益。据统计,接受服务的农民,在种子、肥料等农资投入上每年每亩可节省260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淮南市的情况看,虽然农业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服务组织规模和服务能力问题。服务型合作社有300多家,但年服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服务业务单一,有做农机服务的、有做农资服务的、有做农技服务的。总体看门类较全,但具体到某一组织,却只能单项服务,相互协作配套服务较弱。二是服务的标准化、规模化问题。由于服务具有竞争性,组织间的不当竞争时有发生,服务不标准、不规范,既不利于农民,也不利于服务组织持续发展。三是服务品牌问题。淮南凤台的农业名声越来越响,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褒奖,凤台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但真正的服务品牌还没形成。四是投入问题。开展农业服务,不仅基础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大,而且科技人才投入也大。以农民为主组织起来的服务组织(合作社),技术人才和大额资金恰恰是短腿。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服务业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服务促发展充分顺应了农民“惜地如命”的民意,符合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宣传力度。

(二)加大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切实重视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出台相关支持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为“农业服务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帮助解决服务标准、服务规范问题;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服务组织升级设施设备,改进服务手段;制定人才支持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和有能力有愿望的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加入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快品牌打造。建议政府鼓励和引导服务组织,协作配套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特别是支持和引导各类公益性服务机构(组织)与社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加快服务品牌打造。

责任编辑:洪峰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繁荣现代物流业 篇12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 陆地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3024公里, 辖17个市、140个县 (市、区) , 总人口9367万人。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国家各部委以及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 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 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 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5966亿元, 同比增长14.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212.2亿元, 同比增长2 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37亿元, 同比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9亿元, 增长18.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75亿元, 增长23.5%。今年以来,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一样, 基本面是好的, 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前三季度, 生产总值增长13.1%。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

在推进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 把现代物流列入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六个重点之一, 制定实施扶持政策,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物流资源, 积极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推动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管理、开展物流业务外包, 推动工商携手发展第三方物流, 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 全省铁路总长3 3 4 8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21.2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033公里;拥有机场9个, 沿海港口29处, 年货物吞吐量5.8亿吨, 其中青岛、烟台、日照港年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通信光缆覆盖所有城乡, 宽带互联网用户超过500万;建成和在建物流园区67个, 等级货运站494个。二是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到5000多家, 其中, 山东中邮物流公司、山东交运集团、山东博远物流、山东盖家沟物流集团、山东佳怡物流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海尔物流公司等22户企业先后入选全国物流1 0 0强企业。三是物流信息化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线、GPS配送车辆监控、专用叉车等先进物流装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 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9.54亿吨, 比上年增长16.98%, 今年1~10月又同比增长了24.0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年来致力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在把握理论动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实践发展、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提高我国物流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物流行业向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物流年会在我省召开, 为我们向先进省市区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山东参加会议的同志一定要抓住机遇, 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和陆江会长的重要讲话, 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全省物流发展的新局面。同时, 也诚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代表会后在山东多走走看看, 加强与山东企业的交流合作, 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上一篇:小众化下一篇:吸附与解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