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

2024-07-02

现代农业建设(精选8篇)

现代农业建设 篇1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领,是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的重要支撑。经过学习调研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言。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园区建设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区培育建设现代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区)50个以上,每个乡镇1—2个。

三、建园标准:规模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600亩以上;生猪存栏3000以上;养牛500头以上,养羊2000头以上;家禽存栏超2万余只;水面养殖超100亩。

三、建园要求:

(一)特色优势明显:围绕粮食、油料、瓜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林木、干鲜果八大主导产业选择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带动增收明显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建设既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特色产业强镇富村为基础,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进一步促进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集聚,现代农业园区要以一产为主,合理配套布局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二)科技水平领先:强化园区建设的科技支撑。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扩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范围和速度。积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应用和广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农林、农渔结合立体种养,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实行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配套,提高园区内生产过程和产品科技含量。园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三)产品优质安全:扩大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大力安排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设备,采取业主自检和监管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园区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园区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100%。注重发展品质农业,鼓励园区内各种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采取品牌组合、重组等方式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共同打造名牌农产品。

(四)设施装备优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涝方便,用电便捷。注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肥。园区农田有效灌排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达95%以上。大力应用先进设施装备,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现代设施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园区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园区内先进机械的应用,扩大农机化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园区内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达80%以上。

(五)运营机制健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

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引导工商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形成政府引导各有生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统一服务等形式提高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降低农产品销售环节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园区建设的活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好的经验,推行园区建设项目法人化管理,形成政府加强服务,业主自主经营的机制,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

(六)服务体系完善:健全“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农技人员园区建设的对口联系包服,强化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服务。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按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形成配套的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机、植保、信息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鼓励采取挂钩结对,委托代办,对口服务等多种方式推进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埇桥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整合配强办公室。各乡镇组建相应的园区建设工作班子,确保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严格考核奖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压实一把手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三)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编制好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中要注重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注重规划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注重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建设方案,乡镇和园区建设方案要经区现代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实施。

(四)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区政府探索建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管理新方式以及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建后管护的新机制。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把各级安排的性质相近,用途一致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格局,合理配套公共财政资源,使财政资金集中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积聚优势。二是突破金融瓶颈:探索创新整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组建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扶持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拓宽农业贷款抵押物范围,打造一批“不脱农,多惠农”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三是加大农业保险力度:积极完善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将设施大棚、拱棚、果菜、畜牧养殖等都纳入保险范围,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网络。

(五)扩大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要借助园区的先进设备和经营能力,为园区周边农民提供农资、农机、植保等生产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埇桥区农业委员会

王大志

二O一四年六月

联系电话:*** 6

现代农业建设 篇2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涉及阳高、天镇、大同、浑源、灵丘、广灵、左云七县和南郊、新荣二区, 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中低产田面积广阔, 产业化规模较小, 发展现代农业既蕴含着巨大潜力, 又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一方面, 农村旱涝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 由于多年失修,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调蓄水能力较弱, 地表水资源短缺, 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而与此同时, 城市和工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 农业进一步成为弱质产业, 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二)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部分地方农村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 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 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种植结构单一, 农业科技水平低, 农业生产力落后, 土地产出率不高。传统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使不少地方农业发展缓慢, 年复一年, 面貌依旧, 难以突破增长的瓶颈。

(三)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竞争力不强。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 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产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尚不健全,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由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成本增加, 风险增大, 成为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四) 农业污染呈逐步加大趋势, 农业生产安全面临挑战。目前农村普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滥用激素、抗生素, 过量使用饲料, 大量焚烧秸秆, 随意排放农业垃圾, 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也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些地方由于生态退化、污染加剧, 失去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紧紧抓住国家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任务,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提升开发实效, 为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强基固本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应充分利用项目综合、资金综合、措施综合的三大优势, 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砂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 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实现了“藏粮于田”、稳产高产。近两年来, 大同市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0.85×104hm2, 造林0.03×104hm2, 生态综合治理0.06×104hm2, 改良土壤0.14×104hm2, 技术培训14732人次,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 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近两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 其中养殖项目7个, 加工项目4个, 储藏保鲜批发项目2个, 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 培育了不少国家级及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三)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近年来, 大同市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 借助于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引进了一大批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 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储存、加工设备, 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 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内涵开发、科技开发为主的发展之路。

(四) 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财政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近两年大同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8522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资完成5789万元, 地方配套完成3083万元, 自筹资金完成8209万元, 银行贷款完成144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 通过贷款贴息、有无偿相结合等方式吸引各种社会投资, 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模, 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今后,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紧密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统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生态保护四个重点, 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我市农业的园田化示范区、产业化开发区、现代化辐射区, 实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大目标。

(一) 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持之以恒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要针对全市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 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亩投入标准, 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开发, 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 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集中资金办大事, 坚持“藏粮于田”, 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进一步聚集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项目区上, 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项目区建设, 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 全面推行节水灌溉, 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要配套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林网防护和道路建设, 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种植模式, 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开发, 实现规模效益。力争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二) 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壮大主导产业, 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要针对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小, 加工能力弱, 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增收难、增收慢的实际,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支持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 促进农村产业化组织制度的创新。要把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作为战略性任务和工作突破口, 力争在短时间内把项目区建成优势产业突出、农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

(三) 以推广适用农业技术为重点,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以创新科技推广费使用管理机制为突破口, 大面积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 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良种繁育、配方施肥和绿色无公害种养技术, 使项目区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先进成熟适用技术入户普及率明显高于当地非项目区。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采取多种方式, 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 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农业技能。三是要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功能。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繁育建设, 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

(四) 以生态项目建设为重点, 实行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在开发的同时, 不仅要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而且要实现绿化美化, 大力提高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同时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做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周边绿化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的支持力度, 构建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为全市山川秀美、发展现代农业做出新的贡献。

四、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 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了项目和资金。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生命线, 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要务。只有强化保障, 严抓管理, 不断创新, 加强机制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才会保持健康和发展活力, 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才会有良好的机制保障。

(一)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投入保障。主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的支持。要积极争取、主动汇报, 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和显著的开发成效, 赢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力争使国家、省对大同市的投入逐年增加, 不断扩大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规模。二是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充分保障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资金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市、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 逐步增加开发项目, 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受益范围。三是切实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市县要把财政配套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提前安排, 足额落实, 予以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各项目区积极争取其他渠道的相关资金, 统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四是引导和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运行机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农民创造力, 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 给予农民更大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五是引导民营、信贷等社会资金增加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参股经营、贴息、补贴等多种扶持方式, 引导和带动民营、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要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资本运营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 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安全有效运行。一是要通过全面建章立制, 逐级细化完善, 建立起从项目计划到资金拨借, 从监理验收到报账核算等涉及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 使资金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二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全面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在立项上实行专家评审制, 确保资金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资金分配上实行绩效考核制, 坚持奖优罚劣, 力求公平合理;在投入政策上, 集中主产区, 照顾贫困区, 做到统筹兼顾, 激发活力。三是要对项目县实行量化考评、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要打破开发的“大锅饭”, 对综合考评成绩差、验收问题多、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项目区核减投资、核减项目, 奖励成绩突出的地方。

现代农业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机 维修 网点建设

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工作的需求,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 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3~4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区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千台,却没有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镇修理。由于沒有农机维修点,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1.2修理技术差,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有的村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没有营业执照、没有修理资格证书、修理工具简陋,工作内容仅是拆换零件修理,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2.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农机维修业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数量不断增加, 原有的农业机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新购置的农业机械,也有需要修理、保养。如果不及时维修,农机将会停止工作,活机变死机,浪费投资,耽误生产,造成损失,这样就会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有了农机维修业作后盾,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2农机维修业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农机出现故障,农机维修人员就会及时帮助修复,使之及时投入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实践证明,农机维修业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2.3机手需要农机维修点为其服务

目前农村中农机手存在三种情况:农机出了小故障,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农机出了故障,需要修理时,自己不愿动手,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农机手缺乏农机技术知识,一点小毛病也不会排除,而是送到农机维修点进行修理。

3.加快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3.1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时,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制度化。

3.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重视。每年的培训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的形式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国家培训经费,解决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3.3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方圆在5~10km比较合适。

3.4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更好地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3.5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4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最近,全区干部职工都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共建共享”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活动。通过深入学习“共建共享”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建共享”,必须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而农业经

济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则不会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稳固之基。坚持共建共享讲话精神,对于建设阎良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阎良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航空基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我在这里谈谈我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建共享”讲话精神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批评意见。

一、在坚持共建共享讲话精神指导下,正确认识阎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几年来,我区农业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在这几年的农业发展中,我们坚持用转变、拓展与提升战略,先后实施了农业的“1125”、两河三路产业带、“5个10”和今年的“6825”工程,使我区的农业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绿色无公害化的发展之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阎关路为主的甜瓜、以郭靳路为主的蔬菜、两河一塬为主的优质杂果、以东部两镇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和以甜瓜套种棉花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以“瓜、菜、奶、果、棉”为主的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使全区目前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甜瓜(西瓜)面积达到5.5万亩,奶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量连续四年处在全市13区县的前列。但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还依然没有摆脱其为弱势产业的地位,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不足;三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四是在市场经济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与模式不够完善,相对滞后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五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些都是制约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也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只有建设好现代农业、发展好现代农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才能很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二、坚持用共建共享的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而言,要坚持以市场和以共建共享为指导,大力实施农业“6825”工程。在6个产业带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受益面广、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项目带动农产品优质基地、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建设,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推进特色块状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规模和质量档次,努力把我区农业建设成渭北地区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地、集散地,加工地,成为西安市农业的特色板块产业。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同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做好科研成果、技术优势的共享,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市科研机构联系合作,依托已建立的30多个甜瓜、蔬菜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努力解决好农民渴求解决的种子种苗,节水、节肥,种养设施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技术和农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在阎关瓜果产业带、新兴蔬菜产业带、郭靳路蔬菜产业带、西域高速路果蔬产业带和关中环线107省道经济产业带等6个产业带内,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努力在品种优质化、种养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管理科学化上有新的突破,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做好产业带中的园区示范建设、新品种的培育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努力使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指导,努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在培育新型农民上,要按照“政府主导组织,多元主体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市场辐射调节”的办法,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抓手,充分依托农村科技文化大院,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会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出农技

110、电子农务和远程网络视频教学的“多位一体”的技术服务模式,积

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搭建好市场信息平台。鼓励有一定资金和市场经济头脑,热爱农业的人领办农业合作社,努力使这一组织成为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积极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也使更多地农民成为农业作务技术水平强,有农业发展眼光,敢闯经济市场,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强的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3)、做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同科技局、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和广电企业合作,在健全巩固和拓展全区现有农业电子农务、农技110和农村30各基层信息服务点等信息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外延西宁、武汉、南昌、上海等20个外地市场信息点,扩大农业信网络的覆盖面和联系范围,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依托全区19个协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区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队伍,规范和优化我区农产品售销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售销,积极解决好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到区外搞种植,拓展农业新的发展空间,弥补资源的不足,创造新的发展天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扶强企、育新企”的方针,大力扶持发展佰耀、亚宏、晶晶、航城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引导生产、联接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农民合作社的作用,提升现有的新兴蔬菜协会、关山甜瓜协会、北屯奶牛协会等协会的服务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协会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引导和规范西禹高速果蔬产业带、107省道产业带等农业用地的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5)加大农村和农业生产环境治理,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绿化工作,配合有关单位部门村庄的绿化美化,利用农村实施沼气能源建设工程,做好畜禽粪便的净化处理,积极推广畜禽健康清洁养殖,有效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和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利用综合开发项目,做好农业生产的水渠、生产道路和产田改良;三是要按照绿色生态和质量安全的理念,积极做好我区5.0万亩农产品基地的认证和建设工作,积极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促进清洁生产,减轻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

二〇〇七年五月九日

现代农业建设 篇5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论文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6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

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探析 篇7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目前,河南农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油料产量、牛饲养量全国第一、羊饲养量全国第二、生猪饲养量和棉花产量全国第三。形成了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及其它特色产业带。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其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的改善

1、水利设施改善,电网得以改造。

目前,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已达到262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4 8%。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到推进与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大的改善。

2、农业机械化大发展。

据(第二号),2006年末,全省大中型拖拉机13.94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163.5%;小型拖拉机549.64万台,增长185.5%;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44万台,增长210.9%;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97.57万台,增长257.6%;联合收割机11.99万台,增长1052.9%。

3、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目前全省农村86.6%的乡镇已有综合市场,60.4%的乡镇有专业市场,53.2%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

4、农村社会文化得到大发展。

近年来,改扩建职业学校68所,建设了381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新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准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源资本。截止2008年8月,全省已有220万人接受过“绿色证书”培训,14万人接受过新型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

5、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已有现代农业的雏形。

2006年末,河南全省温室面积4.40千公顷,大棚面积28.78千公顷,中小棚面积14.73千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50.06千公顷,食用菌7.08千公顷,水果11.48千公顷,园艺苗木6.29千公顷。

6、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截止2008年3月,河南已有13个县(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25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243个,面积达2276万亩,有708个无公害农产品、272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通过了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7、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

形成了以省农科院为中心,由21个市级农科(蔬菜)所、30个县级农业试验站组成的全省农业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截止2007年上半年底,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910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3918家,占总数的43%;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399亿元,有287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022万个,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9%,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025元。

(四)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目前河南农产品出口基地已达221个,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并且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阳为重点的禽肉,漯河、周口、许昌为重点的肉类,郑州为中心的食品加工,驻马店、周口为重点的芝麻,三门峡为重点的苹果汁,郑州、开封为中心的大蒜,南阳、商丘为重点的辣椒,信阳为重点的淡水产品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域,出口区域优势凸显。

二、河南农业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特色产品比较优势

驻马店的芝麻、许昌的烟叶、信阳茶业、新郑大枣、中牟大蒜、开封西瓜、道口烧鸡、新乡的林果等产品都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河南有“中国特产之乡”的称号,每年特色农业经济效益超过5000多亿元。

三、河南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3000美元,而2007年河南才达到1670美元。(2)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而河南约为55%。(3)城镇化水平大于65%;,2008年河南城镇化率才超过了3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10%,而河南2006年末是15%。(5)农业机械化程度大于85%,而河南才达到50%以上。(6)农民受教育年限12~14年,河南只是7~8年。(7)农村成人文盲率小于10%,河南2007年农村文盲240万人,占5.2%。(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大于1200美元,而2006年河南才500多美元(3851.60元)。(9)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在80%以上,河南是48%。(10)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2008年河南80%左右。

按照上述标准来对比衡量,河南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除了人口文盲率一项达到了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以外,其他指标相差很多。

四、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选择

(一)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发展模式

近几年,河南省很多地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出现各种各样的模式。既有新乡县刘庄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老典型,又有李连成带动下的濮阳县西辛庄村与濮阳县留屯镇这河寨村在韩书杰(硕士村官)带动下的贫困地区能人带动模式;还有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贸工农科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漯河模式;新乡市凤泉区耿庄市郊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清丰县政府引导扶持带动裂变型模式;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等。

分析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河南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客观实际,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发展模式应该走政府规划引导,依靠村委、高素质人才、龙头企业等的带动;采取政策激励,推动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以合作社为纽带,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发展生物技术与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相结合;以建设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科技示范区等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的多种产业类型模式为方向。并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类型模式、经营组织与启动模式。

总的发展方向模式是要用工业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采取市场化运营,合作制管理,标准化生产,科学化推进,通过以工支农,以工补农,加快粮食深加工和转化,大力发展产业一体化,推进河南现代农业的建设。

(二)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模式多样化的选择

1、技术路径模式的选择

河南现代农业建设要选择机械化发展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即要考虑为克服农业资源供给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选择能更多替代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技术发展模式;又要考虑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带给农业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可能,从而选择替代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2、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

(1)能人带动或集体组织带动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或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入股;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这些模式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形成规模,组建公司,或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再进行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科技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

(2)农业科技园区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高校孵化、企业运作的原则,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3、按地区比较优势进行的现代农业产业类型模式

(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食品加工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以郑州为中心沿京广线和陇海线扩展,依托河南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特色产业带的优势,以及交通便利优势,在这些地区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发挥比较优势。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2)在郑州、新乡、洛阳等城市郊区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型农业。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发展融为一体。这种模式要对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使作物整齐一致,道路纵横交叉,花卉、瓜果相互点缀。

(3)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也就是对具有天然资源(如山水秀丽的地区)特色、人文历史资源特色或者经过加工可以创造特色的地区,开发出配套服务和产品,带动周围农村全面发展的模式。如对生态环境较好,生物丰富多样,还是革命的红色地带的信阳大别山及南阳伏牛山地区,就应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型的发展模式。并且在这些山区还要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对豫南、豫西南山区丘陵地区应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豫西丘陵山区和南阳盆地边缘岗地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全省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率低,适宜发展林果业;在豫南山区因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应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以山腰(地面)种果、栏舍养猪(鸡),塘面养鱼,水面养鸭(鹅),猪(鸡)粪酵制沼气用作照明及燃料,沼液作肥料,立体布局、环境生态、循环发展,以达到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环境生态率的最大化。

(5)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农业模式。对于原阳的大米、以及强筋的高质量小麦、信阳的茶叶、内黄的大枣、以及河南的粮食加工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同时对于河南的辣椒、开封的西瓜、长塬的红提、信阳的板栗、伏牛山的猕猴桃等要首先能占领国内市场,这些产品的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展。

参考文献

[1]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年10期。

[2]裴东鑫:“河南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加强能力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进程 篇8

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1、“涌泉”行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督查组,制定和实施管理及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制度。

2、“涌泉”行动咨询服务体系:包括搭建北京市农科院“涌泉行动”信息服务互动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于一体的专家服务通道,为京郊农业提供全方位技术、市场等服务。

3、加强“涌泉”能力建设,涌现一批成果。

(1)提高工厂化农业综合示范能力,建设门头沟都市园艺综合示范工程。

在院区合作的基础上,以门头沟京西生态旅游带为背景,建立京西绿色园艺产业带,以北京碧琨种植中心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以莱波特农庄和琨樱谷山庄为旅游观光示范基地,建立集生产示范、观光休闲、出口创汇于一体的设施无公害园艺产业带3000亩,进行包括蔬菜、果树在内的都市观光园艺综合技术示范。示范推广蔬菜、果树优良新品种、观赏栽培技术及安全绿色优质栽培,带动京西园艺产业快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果蔬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配合延庆生态县建设及满足出口蔬菜生产技术需求,与延庆县小丰营出口蔬菜基地合作,推广应用系列天敌昆虫、高效低毒农药组合配套技术,测土施肥和肥料调控技术。建立和应用以植保和施肥管理为主的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减少化肥使用量30%和化学农药7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0个百分点。建立中心示范区200亩,辐射3000亩。中心示范区果蔬产品达到安全食品生产标准,产品中禁忌农药和重金属、硝酸盐等含量检出率低于国家规定指标,提高果蔬产品安全合格率5%以上。

(3)提高农产品加工服务能力,建立鲜切菜加工工艺体系。

瞄准鲜切菜市场需求,与北京格林万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卡瑞特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欲农优质农产品种植公司合作。筛选和推广适合鲜切加工的蔬菜品种4~6个,开发鲜切菜产品3~5个。建立鲜切菜清洗、切割、灭菌、包装、保鲜等环节的技术规程。推广鲜切菜货架期达10~14天的综合保鲜配套技术,适合鲜切菜包装的薄膜2~3种,鲜切菜防褐变安全药剂及配套技术,从而丰富鲜切蔬菜品种,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使企业提高产量,加工总量达到2万吨。

二、项目进展

1、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保证体系,包括以院长为组长、各所主管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督查组和“涌泉行动”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建立了与基地(5个)互动的技术推广网络。完成了“涌泉行动”咨询互动体系建设。

2、在门头沟碧琨蔬菜生产基地,针对蔬菜蓟马、线虫的严重发生,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观光栽培等实际问题和需求,实施了蔬菜观光袋式栽培,以生防技术为主体的病虫综合防治、测土施肥、肥料调控、节水灌溉等系列配套实用新技术,使得蔬菜生产安全水平和科技含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技术集成和开展蔬菜健康栽培奠定了基础。

3、在延庆小丰营出口蔬菜基地,针对苗期病害、小菜蛾、菜青虫的严重发生和肥料氮肥的过量使用等问题,实施赤眼蜂和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安全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在门头沟琨樱谷山庄,针对农业观光旅游之需求,完成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建设京西第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业观光采摘百果园。现已定植樱桃、核桃等果树。建成后的琨樱谷山庄观光旅游农园观光采摘种类主要有鲜果、干果、食叶经济林园,辅以观赏草、观光蔬菜构成,面积达2000多亩。树种主要包括樱桃、梨、杏、李、海棠、草莓、苹果、欧李、猕猴桃、毛桃、核桃、枣、板栗、柿、树莓、桑椹、山楂、香椿、栾树、花椒等20多种,品种达百余个,将呈现“周年有花有果”的旅游休闲采摘的秀美怡情景观,并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前部分树种已定植完毕,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

5、鲜切菜加工方面,在对鲜切菜清洗、切割、灭菌、包装、保鲜等环节关键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与裕农、格林万德、绿洲3家企业在包装材料筛选、厂房设计、土豆黑褐、品种筛选等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推动了产业的科技进步。

上一篇:乡镇党委书记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升职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