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精选8篇)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体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反哺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涔天河灌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优质高产创建行动,重点抓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积极对接国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各类基地建设。抓好40个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抓好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和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蔬菜、油料、棉花、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布局,加快油茶、茶叶、竹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丰产基地县。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以长株潭城郊生态休闲农业为龙头,以市州精品休闲农庄为骨干,以特色生态民俗家园为基础,建立完善全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络。集中力量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力争经过3-5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粮油、生猪、烟草、棉麻、果茶、水产、竹木、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区适水农业带、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55”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突破生猪、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瓶颈;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1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加强主要用材、木本粮油树种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技术及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研究,力争在油茶、生物柴油、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有较大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围绕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清洁社区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稻、优质稻、杂交辣椒、工程鲫、双低油菜、油茶、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继续巩固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扶持农业专家领军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认定、保护、退出机制。认真抓好超级稻分子育种、生猪产业化、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物联网综合服务科技工程、生物纤维转化生物质能源、茶果蔬加工、南竹、黑茶、藤本植物等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实施。从农作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生物农药等领域遴选1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建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基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国家杂交水稻实验室、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实验室、茶叶加工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农作物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林业生态观测站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省农作物海南南繁育种共享平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心、南方航天育种基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级科研机构要突出抓好农业、林业、水利、动物科学四大科研机构群等建设重点,市级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县级科研单位逐步建设为地方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集成优势,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稳步发展农林业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民营农林业科研机构发展。完善农林业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为平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着力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与农业大县、企业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推进行动。继续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并将其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内容。实施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智基地和星火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三、充分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2012年继续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35座大中型水库和1070座小Ⅰ型、1303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广泛开展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2012年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治理农村地区小河道、小流域,加快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9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气象远程超算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鼓励供销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作用,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点抓好“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建设。逐步建立一批规范的交易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重点培育以长沙红星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湖南西部农博会和湖南茶博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者与农资批发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的对接,开展直供直销。逐步规范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信通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搭建 “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公益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推进新农村网络及视频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的服务。结合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利用我省新型工业化技术成果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提升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加快农机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湘潭九华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建设,做强岳阳和株洲收获机械、长沙和衡阳农用运输机械、益阳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双峰小型加工机械等优势农机产业园。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开发适地适用新型农机具。深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改革,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插秧、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加强对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崩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2年完成规划营造林602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创建一批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乡村,提升生态文明
水平。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工作预警预报,提升防火、灭火技术装备与水平。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太阳能、污水净化处理等生态节能工程,2012年新建10万口户用沼气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对农村的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产地改良与修复,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全面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速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设立全省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向农业农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科技副县长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湖南)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国有与民办相结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有特色、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同一地区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坚持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速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向社区有序聚集,土地向经营大户等适度集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
试验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建设一批绿色社区,使之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积极支持城镇规划和城镇扩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加速提质。坚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县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经济总量过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经济强县市,激励有条件的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和中部百强县市。努力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对增量与存量一并进行考核,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示范水平。稳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推进连片示范、联镇示范和跨区域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冷水江市试点和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和村级管理。积极推广攸县镇村同治经验,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2012年直接帮扶贫困农民80万人。注重标本兼治,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关心支持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12年完成1万人避险安置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2012年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好林区林农、农垦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对各市州、县市区分管“三农”工作的党政领导进行分期集中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
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合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广开门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掘优势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创投基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全国试点省建设。继续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财务管理和廉政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三农”工作督促检查。尽快建立和完善“三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三农”重大决策、重要措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督促检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农民负担重点县监控工作,对连续三年列为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县的党政一把手实行问责,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就农业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2013年11月27日在山东农科院考察并座谈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韩长赋指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 必须牢牢把握五个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是解决矛盾和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事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夯实农业科技根基关键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十三五”时期,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要紧紧围绕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谋划和展开, 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目标, 努力在促进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方面下工夫,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在创新方向上, 从注重数量为主, 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 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 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在创新重点上, 实现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在创新机制上, 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积极性、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鼓励金融等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
韩长赋强调, 要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三年来, 联盟逐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院所与企业齐抓共建的格局, 参与联盟建设的单位上千家、企业上百家, 搭建了一大批平台, 涌现了一大批典型, 创新了一系列机制。下一步, 要瞄准产业、企业或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秉持大联合大协作的精神, 合力打造目标聚焦、任务明确、团队协同、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强化引领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制度性创新, 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注入创新活力,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在解决重大问题、创新运行机制、创造发展条件上下功夫。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3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六方面的推进措施:
一、千方百计争取粮食丰产丰收。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健全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技术服务;认真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续建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西芝回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在全市创建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方8个,完成小麦、玉米示范展示高产攻关田各1个,每镇创建1个千亩示范方,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百里邙岭6670万平方米林果种植产业集群建设,全年新发展林果种植面积20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黄河滩区6670万平方米高效农业开发建设,使棉花、花生、蔬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335万平方米,加快发展水产养殖,2014年建设水产标准园133.4万平方米;着力推进南部山区6670万平方米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建设,使核桃、柿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4002万平方米;在伊洛河沿岸大力推进设施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新发展温室大棚20万平方米,创建蔬菜育苗点1~2个,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将巩义市丘陵、山坡的不利条件逐步转化为蔬菜林果、观光休闲等发展优势。
三、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认真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场改扩建项目。推动商都蛋鸡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组织好春秋两季动物集中防疫和日常补免补防,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免尽免密度达到100%;认真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及执法办案工作,及时办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案件和动物卫生监督案件。制定我市饲料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加大新条例的宣传力度,指导督促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申报,力争2014年7月1日前全部改造到位。继续加强奶业规范管理,规模奶牛养殖场及奶站管理达到四个100%。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整合各类项目、奖补资金,引导更多龙头企业加速规模扩张,不断增强其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做好全市土地流转管理规范的指导工作,力争将土地承包纠纷矛盾解决在基层;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平台做好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流转信息电子备案等服务工作。
五、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重点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检测室规范化建设,强化日常监管,积极开展为农户免费提供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服务活动,加强获证“三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确保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投拆受理率、查处率达100%,确保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六、认真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惠农政策,做好农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退耕还林等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全市农业农村发展。
(作者单位:巩义市农委)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4
灌涨镇立足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人力优势和资金优势,围绕"引项目、建园区、兴产业、富农民”的工作思路,以发民现代高效农业为核心,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多策并举,加快土地流转。一是健全组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镇政府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股务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二是开拓思想,转变观念。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安徽、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引导农民转变思路。三是舆论宣传,广泛动员。面向全镇村民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并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民创业、本地商业发展相结合。四是通力合作,外引内联。结合本镇实际情况,面向社会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和项目。五是加大投入,实施功能配套。镇政府先后投入资金85万无进行了水电路配套,同时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5
近年来,省市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抓项目、建园区、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优先、服务体系健全、富民增收
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截止目前,全区共实现土地流转3.5万亩,建成市级农业示范区1个,启动建设区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乡镇级产业小(园)区25个,累计建成生猪、猕猴桃、蚕桑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乡级产业小区98个,园区核心区示范面积达5万多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5万余亩,带动发展特色产业4万余亩。在昭化园区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香葱、猕猴桃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元坝园区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优质桑园1000亩,建成川北最大袋料地栽黑木耳基地500亩;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亩,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建园创业,培育养殖业业主90个、种植业业主171个,采取“公司+业主+基地”的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和业主集约经营土地,加快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获得股金、取得薪金,有效增加了收入。
(五)突出督查督办,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区人大、政府、政协相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实行分片负责,从相关区级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现场工作组,在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建设进度和把关工程质量。二是严格效能问责。将园区建设任务全部细化成项目,实行倒排工期,项目落实到每周,进度明确到每天,要求必须按进度完成任务,因特殊原因耽误工期的,必须加班赶上。无特殊原因延误进度的,实行责任倒查,诫免谈话,直至给予组织处理。三是定期督查督办。每周五以《园区建设落实动态》通报人员到位和进展情况,每周一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在建设一线研究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把园区建设纳入工作目标,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经验可循,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园区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依然存在。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调,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流转,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是要突出园区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重点。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
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平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园区道路、河堤、土地调形等基础建设和猕猴桃、生猪、蚕桑、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发展,确保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6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行业适应新形势,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卷烟上水平,原料作保障”的客观要求;是烟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烟草行业自2005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烟叶生产条件,打牢烟叶发展基础。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并不断扩大试点规模,从整村推进扩大到整县推进,再到今年推行的“四位一体”整县推进,试点从2008年的13个22.6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32个123万亩,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烟面积比例达74.6%(同比提高11.6%),种植集中度提高,“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明显(2009年试点亩均用工23.32个,比大面积烟叶生产的34.63个减少11.31个),由于基础设施改善,烟叶生产水平提升,烟叶质量稳定,亩产值增加,试点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升,较好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征与实质。然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前尚处探索阶段,试点面积小(2010年仅占总植烟面积的7.74%),远远不能满足“
532、461”品牌发展对原料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大局,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
532、461”品牌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烟叶发展方式,改革创新,以“四位一体”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为卷烟上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
一、深化认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发展的大局上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烟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我们行业的重大历史任务,符合烟叶生产发展规律。从我们烟草发展自身的角度看,通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基础牢、队伍稳、用工少、效益高、质量优、特色显,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保障,是行业实现稳健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站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烟草行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作用,把各项工作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满腔热情投入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当中去。
1、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但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十分巨大,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多年下发的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明确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全局。
烟叶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也是烟草行业面临的“烟叶、烟区、烟农”难题。为此,烟草行业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先从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奠定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的基础。自2005年起至今,烟草行业连续5年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水工程、烟路、烟机、烟房、漂浮育苗棚、中低产田改造),至2009年,全国已具备排灌能力的基本烟田达2556万亩,占全国3005万亩基本烟田的85.1%。云南省2005年-2009年共投入烟草补贴资金58.2多亿元,建设烟水工程75.5万件,覆盖基本烟田928.6万亩,在今年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73.29万亩;新建密集烤房35580座。烟区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涝能排、旱能灌、渠能通、路相连,农田质量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促进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几年行业还要再投入400亿元资金,按照每亩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全面解决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努力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在打牢发展基础的同时,烟草行业于2008年启动了以“一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程,并逐年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烟田基础设施大有改善,种植规模度大幅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水平逐步提高,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增加烟农收入效果明显。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已超其本身意义,现已成为了全国“以工哺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2、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行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烟叶生产政策性较强,烟叶种植计划由国家下达,烟农按种植收购合同面积种烟,超合同种植属于非法种植,有效实现了烤烟生产既能满足卷烟工业的原料需求,又不至于让烟叶产量过分膨胀而造成市场混乱。但在现实生产中,这样的政策性调节也会失灵,调节失灵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不得不想起1997年的烟叶生产“大跃进”,当年的烟叶产量严重超计划收购2000多万担,巨大的烟叶产量过剩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猛烈的冲击着整个烟草市场。铺天盖地的烟叶,对于烟草行业无异于一场灾难,众多烟草企业亏损,而且过多的烟叶无法正常收购,非法流入市场,这给制假烟的商贩提供了很好的制烟“机会”,卷烟销售市场也备受打击。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是烟叶远超计划种植引起的,而造成超计划种植的原因之一是烟叶收购价格提升,烟农种烟热情空前高涨,烟农更是铤而走险并存在侥幸心里,合同外种植,在这种状况下政策调控也就失灵了。若是按这个思路想,那我们把收购价格调低,降低烟农种烟热情,烟叶产料自然就就下来了,这样想似乎有些道理,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最好办法,况且过分的依赖价格杠杆来调节烟叶生产,容易引起市场和行业动荡,而且烟价定得过低,即体现不出烟草行业以价格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还会使烟农种烟热情以及对烟草的信任度降低,因此,以价格杠杆调节种烟规模应慎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要在强化烟叶生产控制上和优化烟叶生产管理经营模式上下功夫,要按“四位一体”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使烟叶生产始终以卷烟工业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做到生产布局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生产基地化,以解决传统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不能统一管理非法种植的问题。并且要使基地单元与卷烟工业形成有效对接机制,以种植订单化的方式来决定单元产量,然后再按单元的产量来与烟农签订种植合同。这样就强化了烟叶生产调控能力,并且使生产管理更为合理、有效,更体现烟叶供求的调节规律,从而稳定了烟草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卷烟上水平的必然要求
推进卷烟上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是行业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尽快实现卷烟上水平,烟草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对花样繁多的品牌进行整合,从千牌号整合到百牌号再到“两个十多个”,从中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来重点培育“
532、461”大品牌,全面提升中国烟草国际市场竞争力。但要使卷烟上水平,从烟叶种植到卷烟生产,最终至卷烟营销,严格控制好整个生产销售链的每个关键点都同等重要。要从优质品牌培育推进卷烟上水平,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优质原料的供应和保障,原料保障水平的高低事关推进卷烟上水平的进程和效果和行业发展大局。原料保障上水平,不仅要求所产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风格特色明显且符合“
532、461”品牌配方要求,还要求这种特色烟叶的数量及等级结构能满足品牌发展上规模的需要。当前我国大部分烟区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由于散户经营种植,存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种植耕作模式不科学,机械化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烟叶质量不均,风格特色不鲜明,等级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大品牌发展对原料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烟草行业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建设试点,总结探索出“四位一体”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不仅实现了减工降本,烟农增收,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生产整体水平,烟叶质量均匀,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烟叶质量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增强了为卷烟工业提供优质特色原料的保障能力。
4、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提升中国烟草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烟草大国,烟叶和卷烟产量全球第一(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我国还不是烟草强国,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贸易额偏低,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力不大。特别在植烟主产国中,我国弱势比较明显,无论是产品的竞争力,还是市场竞争力都比较弱,国产烟叶与国外烟叶相比,在内在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香气的质和量上相差较远,原料质量是限制卷烟上水平和提升中国烟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子。因此,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努力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生产特色化、原料供应基地化是实现卷烟上水平、提升中国烟草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导向为主要特征,集“现代烟草农业、特色烟叶开发、资源配置、基地单元”四位一体整县推进建设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试点面积较小,用此模式生产的优特烟叶数量有限,提高培育“
532、461”品牌原料保障水平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科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改革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力争全面实现原料生产现代化、烟叶质量特色化、供应基地化。
1、规划要做到全面统筹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内容多、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各地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要突出重点。一要突出整体性,要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规划布局,以烤烟为主规划轮作作物。二要突出特色,要以烟叶特色(品种)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以品牌需求导向规划基地单元,根据坝区和山区特点分别规划。三要突出社会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之一,因此,要突出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农业、水利、国土、气象、民政、扶贫、工商、保险、防灾等)参与;以烟草扶持为主,整合多部门资金形成合力;要突出烟农为建设主体。四要突出综合配套,突出烟水(以水源为主的烟水工程)、烟路、烟机、苗棚(现代化设施)、烟房综合配套,突出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综合配套,突出风险防范保障体系综合配套。
2、规划稿要请专家论证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知识,仅靠烟草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于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整体规划完成后,需请各方专家进行多次论证。一要规划一个论证一个,以免过于集中论证导致多而杂效果不佳;二要提前让专家阅稿,要在召开论证会前2个月将规划稿提前交给各方专家,让专家有充足的时间阅稿,查资料,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三要安排充足的论证时间,此类论证不同一般项目论证,在时间安排上最好不作具体要求,尽能可地让每一位专家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阐述各自见解;四要反复论证,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再请专家来论证,直到专家认为可实施为止;五要尽量组织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的人员参加论证会,不仅能直接听取专家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到位,而且能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是一次难得的培训机会。
3、规划实施要分步走
由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需要集中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当前现有能力有限,全面推进极为不现实,因此,规划实施要分步有序进行。第一步,优先安排建设基础条件好、政府和烟农积极性高、烟叶风格特色突出或具潜力的区域,计划第一年集中推进一个县3个以上基地单元,分三年完成;第二步,计划第三年集中推进另一个县;第三步,按三年一个县的建设步伐推进。此外,为加大推进步伐,在规划实施方案中要体现“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有效形成合力来扎实推进。例如,红河州泸西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将全州所有的资金安排整合到这一试点,把各分公司的人员抽调一部分到这一试点,不仅建设效果好,而且使从各分公司抽调过来的人员受到了全面培训,他们将成为本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建议借鉴此模式,逐步、逐县、逐单元一一推进,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三、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的措施建议
1、建立有效土地流转机制
规模化种植是烟草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而在当前我国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户均土地面积小,达不到种植规模化的要求。在这种制度下,国家规定农民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经营权,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预,但允许土地流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双方切身利益,因此,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配套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的有效性。
建立规范化烟田流转管理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是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延续,是烟田合理流转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的规范化烟田流转管理体系尤为重要。一是规范程序管理。引导流转双方严格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规范登记管理。严格按照程序登记、备案,增强烟农进行农地整合的安全感,同时这也可以使政府掌握土地整合流转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提高烟田流转工作高效运行。三是规范合同管理。要统一制发流转合同文本,对土地整合流转合同的内容进行审查、指导,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创新烟田流转经营机制。鼓励能人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经营,也可以以村委会、公司或合作社为主体,租赁连片土地,组织劳动力,发展规模化专业经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制。一是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有能力的个人或组织吸收农民以承包地折价入股,组建土地流转经营股份制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获取股金收益或利润分成,提高农民土地的投资收益。二是实行租赁经营制。由开发业主直接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协商议定,在一定期限内将相应区域内连片的耕地租赁下来,进行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要充分发挥乡(镇)、村在当地的牵头、协调作用,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可尝试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土地流转专业服务信息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互通信息,解决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和矛盾。
2、转变生产方式,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根本要求和烟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以商业为主型”向“工商合作型”转变,努力实现生产基地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烟叶资源配置改革为切入点,以基地单元建设为平台,一是建立“商业主体、工业深入介入、职责明确、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工商合作有效机制,做到工业明确烟叶质量要求,工商共同研究布局生产,共同制定包括品种、栽培、烘烤、收购等一整套的生产技术体系,以确保所产烟叶质量符合工业要求。二是建立购销对接机制。三是建立完整的供销信息反馈系统,以有效指导基地单元烟叶生产。
要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要在提高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一是加大现代化育苗工场和现代化烘烤工场建设力度,全面实现“两头工场化”。二是积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实行专业化服务创造成条件。可通过积极发展烤烟专业合作社、烟叶生产协会、烟农互助组等多种合作组织,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还可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懂技术会管理、发展潜力大的烟叶种植户,进行重点扶持培养,在密集型烤房建设、化肥农药供应、优质烟苗提供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引导和促进种烟农户向种烟大户发展。三是发展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育苗专业队、机械服务队、施肥专业队、植保专业队、烘烤专业队、分级扎把专业队等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努力在烟叶生产主要劳动环节实现专业化。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提高烟叶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收费价格,保护烟农利益;鼓励扩大专业化服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提高资金积累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建立核心原料生产技术体系
建立一整套基于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烟草农业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生产实践证明,科技是烟叶第一生产力,只有坚持走“科技兴烟”之路,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烟叶技术体系,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烟叶生产的贡献率,提高科学种烟水平,才能生产出符合卷烟配方要求的优质烟叶。不同卷烟品牌对烟叶原料质量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也不同。培育“
532、461”品牌必然要求有风格特色突出和数量充足的核心原料作保障,因此,烟草农业要以“
532、461”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通过工、商、研、产区联合开展生产布局、品种、栽培、烘烤等技术研究,建立一整套优特核心原料生产技术体系。一是优化布局。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烟叶生产布局在既要能生产出风格特色突出的优质烟叶,又能合理轮作并实现粮烟协调发展的区域。二是优选品种。要在广泛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确定种植品种,既要能充分彰显烟叶特色,又能让保证烟农收入。三是优化栽培技术,要通过广泛开展先进实用生产新技术推广示范应用,总结集成能充分彰显烟叶特色的一整套核心生产技术,既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持烟叶特色,还能保证烟叶“高效、生态、安全”。四是建立烟叶科技推广体系。既要建立工-商-研-烟叶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又要建立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烟叶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施肥、植保、烘烤等),还要建立烟叶生产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确保烟叶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
烟农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主体,要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必然要求有先进理念、先进思想、能较好应用先进技术、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烟农队伍作支撑。因此,着力提高烟农队伍综合素质,建立职业化烟农队伍尤为重要。一是通过广泛开展育苗、植保、施服、烘烤等各种专业化技术服务培训,对合格者发给上岗证,对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建立一支从事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新型职业烟农队伍。二是通过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烟大户等各种生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除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外,还要进行生产政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建立一支了解烟叶政策、懂技术、会经营、能独挡一面的烟叶生产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烟草技术骨干和后备人才,培养一批种烟能手、农村烟草技术带头人,整体提高烟农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烤烟生产技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型烟农。
5、建立烟叶信息化管理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7
1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1.1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 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014 年, 柳州市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08.51 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财政收入31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1.05%[3]。柳州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008~2013年的6年间, 柳州市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第1 产业产值由85.52 亿元增至159.29 亿元, 年均增加11.49%。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第2 产业产值由543.66亿元增至1274.93 亿元, 年均增加16.11%, 第3 产业快速发展, 第3 产业产值由276.08 亿元增至575.84 亿元, 年均增加13.75%[4]。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基础不断增强,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吸纳劳动力能力更加强劲,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推力。
民族地区区位优势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性机遇。国家实施“一路一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战略, 广西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及柳州可以抓住广西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充分发挥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用, 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过的《柳州、来宾、河池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桂中城镇群, 强调以柳州市作为核心城市, 推进“柳来河”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事业等一体化发展, 构建综合实力居西南都市圈前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群。桂中城镇群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从而加速资源和人口的聚集, 推进柳州市、来宾市、河池市等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1.2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为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 党中央和民族地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 加大对城乡水、电、路、气、住宅、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柳州开通至南宁、桂林等铁路客运专线, 铁路交通已进入高铁时代。三江至柳州、柳州至梧州等一批高速公路全面开工, 城市交通干线互联、互通和交通节点疏解工程逐步推进, 以及柳州白莲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柳州已经基本形成内外快速畅通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2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 民族地区农业基础仍非常薄弱,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严峻挑战。
2.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
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总量差距悬殊。2014 年, 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274.17 亿元, 而工业总产值达4419.86 亿元, 工农经济总量差距悬殊, 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14 年, 柳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06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693 元, 2 者相差18087 元。较低的农村民收入减弱了农业现代化的动力[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2014 年, 柳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0.94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6%。其中,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17.63 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93.31 亿元, 比上年是下降1.1%。其中, 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 农、林、牧、渔业投资47.06 亿元, 比上年下降4.7%。从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来看, 城乡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 表明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
2.2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近些年来, 民族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 但是, 农业发展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粗放式为主, 导致农业效率与效益低下。2014 年, 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208.51 亿元。其中, 第1 产业增加值157.12 亿元;第2产业增加值1312.54 亿元。第1 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1%, 第2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43%。第2 产业增加值是第1 产业增加值的8.35 倍[6]。粗放式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造成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悬殊差距, 严重障碍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2.3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
近年来, 柳州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对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区位、经济基础、产业特色等差异影响, 柳州各县间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距。2014 年, 柳江县GDP总量是188 亿元, 而同年三江县的GDP总量是36 亿元。柳江县GDP总量是当年三江县GDP总量的5.2 倍 (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 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3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抓手, 以健全农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为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3.1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成立农村互助合作组织, 把农民相对分割分块土地连片集中起来,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经营需要;构建多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扶持和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大力发展各式农民生产合作社,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和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制。当前金融体制大多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弊端, 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现代农村金融环境, 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力度。
3.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特色产品,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特色化;设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选择部分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 引进到农业产业园区进行生产,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生产;研制和生产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农业机械, 并提供优质服务和推广, 提高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学校、科研院所 “科技下乡”, 加强农业生产“产学研”结合, 深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化;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时, 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注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3.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 建立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现代民族特色农业产品示范基地、建立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园区。加快县城、中心镇建设, 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带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加快提升传统工业生产水平, 发展现代民族特色工业, 培育民族特色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县域工业效益。加快县域信息化发展, 建设经济信息平台, 逐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加强农民科技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逐步实现农民知识化。深化改革城乡公共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4健全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机制
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 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投入。组织、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形成多元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保险组织服务创新, 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保险组织全方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不断创新农业保护政策, 保障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摘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任务。近年来,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为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良好机遇。但是, 民族地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思路,柳州市
参考文献
[1]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4年统计公报[EB/OL].柳州市人民政府网, 2015-8-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8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3、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空间。一是通过农交会、展销会等平台,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1-23
国新办介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07-05
推进农业现代化10-27
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07-24
嘉鱼将重点推进7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11-18
加快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09-11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08-03
推进创新农业科技09-21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永春现代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