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2024-11-2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共8篇)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1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新农法〔2010〕100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局,各地、州、市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有关精神,如期完成农业部“农业综合执法三年覆盖到县”的工作目标,现就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是强化行政执法,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有效途径。我区自1999年开始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经过十年的试点、示范、推广,农业综合执法得到稳步推进,2008年成立了自治区农业执法监察局,到2009年全疆已有5个地州、4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农业综合执法在打击各种农业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开展情况与全国其他先进省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执法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机构不健全,地区间工作开展不平衡等方面。有个别地州至今未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对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依旧采用分散执法和多头执法模式,存在消极等待、左等右盼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农业执法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8‟2号)的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必要性,拿出新思

路,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建立适合新任务、新要求的体制机制,把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快进度,努力完成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三年目标任务

农业部提出“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时间在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实行综合执法”的目标任务,2010年是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攻坚之年,目前我区尚有近一半县(市)未开展综合执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快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任务。尚未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地(州)要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计划,拿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加快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步伐,2010年选择1-2个县(市)开展试点,为2011年全面实行综合执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已部分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地(州)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剩余县(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工作任务,实现2011年覆盖全部县(市)的工作目标;已经全面完成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地(州)要加快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努力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

三、创新机制,把握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农业综合执法是系统内部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措施,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整合内部执法资源,调整内设机构职能配置上。推进综合执法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综合执法主要是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不是所有行政管理权的综合,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二是在体制内进行调整,不跨部门。三是重点在县级。县级农业部门是农业违法案件的基本管辖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农业执法任务,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是加强县一级。四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的综合执法模式。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方向从新成立机构、新增加编制、新招聘人员逐步向依托现有机构,整合农业内部执法资源,调整内设机构职能配置,确定综合执法范围,配备相应人员,然后申请编制部门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批准成立

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和相应的检查权转变。2009年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09﹞8号),明确提出了没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的县(市),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在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相应职能,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已经开展了的地方,应保持相对稳定。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是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三年覆盖到县目标的关键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8﹞2号),主要领导亲自抓,把推进综合执法纳入到整体工作去谋划、去部署,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要加强对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对推进得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对停滞不前的通报批评。自治区农业厅将适时派出工作组对各地州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努力推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确保2011年底前全区农业县(市)全部实行综合执法。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农业综合执法体系通知

抄送:农业部,厅领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2010年3月26日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2

1 总体要求

1.1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要求,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健全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加快构建统一权威、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公众消费安全。

1.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明确政府、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定位,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先行开展试点,分步推广应用;坚持农业部门主导与部门协作相结合,建立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障追溯体系全程可控、运转高效。

1.3 主要目标

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选择苹果、茶叶、猪肉、生鲜乳、大菱鲆等几类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试点,逐步扩大追溯范围,力争“十三五”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2 全面统筹规划,实现整体推进

2.1 建立追溯管理运行制度

出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加强农业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扫码入市或索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鼓励各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产品追溯管理地方性法规,建立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促进和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行为。

2.2 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

建立“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国家平台,赋予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执法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权限,采集主体管理、产品流向、监管检测和公众评价投诉等相关信息,逐步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各行业、各地区已建追溯平台的,要充分发挥已有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与国家追溯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将追溯管理进一步延伸至企业内部和田间地头。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如实记载农业投入品使用、出入库管理等生产经营信息,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2.3 制定追溯管理技术标准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制定农产品分类、编码标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关键标准,统一构建形成覆盖基础数据、应用支撑、数据交换、网络安全、业务应用等类别的追溯标准体系,实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各地应制定追溯操作指南,编制印发追溯管理流程图和明白纸,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

2.4 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应用

国家平台将于2017年上线,届时将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的省份开展区域试运行,根据试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国家平台业务功能及操作流程。优先选择苹果、茶叶、猪肉、生鲜乳、大菱鲆等几类农产品统一开展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探索追溯推进模式,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实施范围。

3 推动多方参与,规范实施要求

3.1 强化农业部门追溯管理职责

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制度,将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逐步纳入国家平台管理,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组织辖区内监管、检测机构加快应用国家平台,规范开展监管、检测信息采集,及时将基地巡查、执法检查、检验检测、产品认证、评估预警等信息纳入国家平台管理。开展追溯示范点创建活动,组织辖区内统一规范开展追溯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2 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应按照国家平台实施要求,配备必要的追溯装备,积极采用移动互联等便捷化的技术手段实施农产品扫码(或验卡)交易,如实采集追溯信息,实现信息流和实物流同步运转。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包装上市,加施追溯标识,确保农产品可溯源。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统一配备必要的追溯装备设施。

3.3 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

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创新市场机制,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追溯体系建设。激发第三方机构活力,鼓励其为国家平台提供配套服务,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追溯服务业规范发展。

4 加强监督管理,拓展追溯功能

4.1 加强追溯监督检查

农业部门要加强追溯信息在线监控和实地核查,重点对主体管理、信息采集、标识使用、扫码交易等有关情况实施监督推进落实各方责任。规范监管、检测机构信息采集管理,确保监管、检测信息及时准确上传。健全追溯管理激励、惩戒机制,建立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对不履行追溯义务、填报信息不真实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惩戒力度。

4.2 发挥追溯功能作用

加强国家平台功能应用,积极开展农产品全程追溯管理,强化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管,快速追查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追溯信息,提升综合监管效能。用可追溯制度倒逼生产经营主体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内部质量控制,落实好第一责任。畅通公众查询、投诉渠道,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透明度解决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不对称问题,提振公众消费信心。

4.3 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平台决策分析功能,整合主体管理、产品流向、监管检测、共享数据等各类数据,挖掘大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和可视化。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的联动机制,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5 强化保障措施,夯实工作基础

5.1 健全工作体系

依托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或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能的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队伍,落实各方职责,积极争取工作经费和保障条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层追溯管理业务能力和水平。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专家组,为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2 完善法律制度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步伐,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法治化,重点将主体管理、市场准入、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处罚措施等关键要素纳入法律范畴,为追溯管理提供法律依据。5.3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快追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经营主体、检测机构和基层监管机构追溯装备条件。积极争取和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装备设施配置、信息采集和标识使用补贴力度,建立追溯与项目扶持挂钩机制,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的积极性。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追溯技术研发与相关产业促进政策。

5.4 强化社会共治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3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以下简称病虫害)多发、重发、频发国家。防控好病虫害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职责,植物保护是公益性、公共性、社会性防灾减灾事业,建设现代植保体系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提升我国植保防灾减灾水平,增强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能力,服务现代农业,现就加快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植保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减灾的第一要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害灾变规律发生新变化,一些跨国境、跨区域的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发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粮食持续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加强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增强病虫害防控能力,挖掘减损增收潜力。

(二)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農药残留超标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施用农药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建设现代植保体系,尽快改善病虫害监测防控手段,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生产过程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毒素残留,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工最多、强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之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谁来防病治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难题。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病虫害分散防治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集成应用病虫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农药的使用,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害虫种群猖獗发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破坏。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提升现代植保的物质装备技术水平,走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发展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和绿色田园建设,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五)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构建运转高效、职责明晰、管理规范、执行有力的植保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处置和执法监管能力。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力支撑。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4

并编办字[2005]115号

━━━━━━━━━━━━━━━━━ ★ ━━━━━━━━━━━━━━━━ 关于组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通知 各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牧业)局:

根据省编办和省农业厅《关于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意见》(晋编办字[2004]179号),经市编委会议研究同意组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现通知如下:

一、组建农行政执法队伍的原则

组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执法原则。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实行职能统一行使、人员统一管理、力量统一调度、经费统一安排、文书统一印制的“五统一”管理原则。凡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其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

(二)分级执法合理划分职责的原则。城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以区为主,按辖区范围实施综合执法。

(三)管理与处罚相对分离的原则。相对集中农业行政处罚权。建立政策制定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离、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测、检验相对分离的执法监管体系。

二、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

(一)组建太原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市农业局领导。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0名,依照公务员管理,领导职数:支队长1名、政委1名(配副县〈处〉级)、副支队长3名(配正科级)。所需人员从市农业系统承担执法工作的事业单位通过考试考核选调,编制按考一抽一的办法调整。

(二)各县(市、区)组建县(市、区)农业(牧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全民事业单位,规格为副科级,隶属县(市、区)农业局管理。领导职数1-2名。

各县(市、区)农业(牧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编制控制在5-15名,农业比重较小的区,人员编制可少于5名。具体由各县(市、区)确定。所需编制,原则上从各县(市、区)农业(牧业)系统事业单位中调整解决。

三、执法范围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农业(牧业)行政综合执法的范围是:

(1)农作物种子;

(2)农药;

(3)肥料;

(4)兽药;

(5)饲料;

(6)基本农田保护;

(7)种畜禽;

(8)动植物及其产品流通、市场监管;

(9)农业环境保护;

(10)草原;

(1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12)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13)野生植物保护;

(14)农村集体资产;

(15)农村土地承包;

(16)农资、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宠物市场和宠物医院的检查监督。

四、市、县(市、区)农业(木业)行政综合执法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草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作

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山西省生猪屠宰和检疫管理办法》、《山西省肥料管理办法》、《山西省农业

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监督管理条例》、《太原市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条例》等农

业(牧业)法律、法规,相对集中行使农业(牧业)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监督处罚职能。

(2)依法受理违反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举报,组织开展农业执法检查,查处重大农业违法案

件。

(3)依法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大型农资市场、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宠物市场和宠物医院的检查监督

管理。

(4)审查办理重大案件、跨地区案件及上级部门交办的案件。

此通知

太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太原市农业局

二00五年七月十二日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5

工商消字【2009】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消费维权理念,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全面落实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将12315建设成为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以下简称“四个平台”),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改善服务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实践特色,依法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职责的重要任务。

各级工商机关要从坚持执政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消费维权与促进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充分认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四化”建设和完善、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构建 “四个平台”是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功能和提升水平的具体体现。各地要按照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更新消费维权理念,加大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四个平台”,特别要在扩大网络覆盖面,完善功能,规范运行,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消费维权的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以建立健全12315信息网络体系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

要建立健全省局、地(市)局12315中心和总局、省局12315数据分析中心,实现总局到工商所五级信息化网络贯通,完善12315中心功能,切实提高12315行政执法效能。

(一)加强12315中心建设,切实保障诉求渠道畅通。要建立健全以省级局或地(市)局为单位相对集中受理的12315中心,完善12315信息化的消费者申诉举报受理平台。尚未建立12315中心和受理平台的,年底前要全部完成。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各个不同时段12315电话的呼入量和接入量等特点,采取扩充电话线路、开通长途受话、增加受理坐席、设置语音导航、开启夜间自动录音、开设互联网受理通道以及合理安排值班等有效措施,着力完善12315中心受理功能,做到及时、准确、快速地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申诉、举报,确保消费者诉求渠道畅通。

(二)加强12315数据分析中心建设,努力实现12315网络五级贯通。要加快总局和省局12315数据分析中心建设,尚未建立省级局12315数据分析中心的,力争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各地要按照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规范——申诉举报分册》和《咨询分册》(工商办字„2009‟6号),尽快修改完善省局和地市局12315数据库。要加快省内12315数据向省局数据库统一集中的步伐,并按照规定向总局进行汇总,定期更新。要对12315数据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尽快

实现12315数据信息与企业注册、竞争执法、广告监管等业务系统信息的共享。

(三)加强12315短信平台建设,提高12315信息互动能力。要按照总局《关于全国12315短消息平台技术方案》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积极协商当地电信管理部门建立12315短信平台。已经建立短信平台的,将原有短信号码调整为12315。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依托省局或地市局两级相对集中受理模式,尽快增加12315短信发布功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开通12315短信受理申诉举报功能。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发布市场监管信息和消费警示、提示,切实提高对市场消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快速应对能力,使12315信息来源于社会公众,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努力实现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的信息互动。

三、以建立健全社会消费维权组织网络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

要继续加大“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建设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扩大消费维权组织网络覆盖面,切实抓好规范化运行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消费维权组织网络作用,将消费纠纷就近化解在基层,和解在企业,解决在源头。

(一)继续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要加大农村“一会两站”建设力度,争取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一会两站”组织网络全覆盖,同等重视、同步发展城乡消费维权工作。要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会两站”纳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工程,充分利用当地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社会资源,搭建12315城乡远程消费维权平台,为城乡“一会两站”消费维权提供网上在线指导,积极促进和谐社区和和谐村镇建设。特别是针对“家电下乡”商品开展专项咨询和跟踪指导,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供“零距离”维权服务。

(二)继续大力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工作。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拓宽消费纠纷和解的“绿色通道”,积极促进消费纠纷和解。有条件的地方要搭建12315视频维权平台,使12315中心在线直接了解消费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时为消费维权联络站点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实现12315中心与消费维权联络站点的信息互通和维权互动,增强消费纠纷和解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使12315真正成为工商部门倾听民声、畅通民意的平台。

(三)继续大力推进社会维权网络规范化建设。要按照总局《关于加强“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切实抓好“一会两站”规范化运行和管理。要加强对12315消费维权站点的工作指导和人员培训,实行工商所专人负责指导,维权联络员培训持证上岗,促进和带动城乡消费维权水平的提升。要按照总局《“一会两站”电子名录系统》,及时登记和掌握当地“一会两站”建设和工作情况,使“一会两站”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化解消费纠纷的重要载体。

四、以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

要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的作用,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主动征求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工商部门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

(一)开展专人接转12315政风专线工作。要在12315平台设立工商机关政风专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及时转办消费者和人民群众有关工商部门行政执法和自身建设的投诉、举报,按照规定程序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并积极配合开展政风政绩的监察和执法效能的监督工作。

(二)开展12315政务公开工作。要将12315作为工商部门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12315平台,向社会广泛宣传工商法律法规,实时发布有关政务信息,推动工商系统行政执法权力运行公开,推进依法办事、强化监督,扩大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提升工商部门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三)开展多渠道的12315执法监督活动。要充分利用工商系统门户网站、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站等渠道,开设专门12315意见箱、建议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继续开展12315 “社会开放日”、“领导接待日”和“回访消费者”等活动,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工商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五、以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快速处置和分析发布机制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

要进一步优化12315工作流程,完善信息快速处置、跟踪督办、综合分析等功能,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12315监管执法工作水平。

(一)强化指挥调度职能。各省级局、地(市)局要建立12315申诉举报中心指挥调度机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大对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调度、分流转办和督察督办,使之成为工商部门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快捷高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

(二)强化快速处置功能。要进一步优化12315工作流程,减少流转环节,一般性申诉件,可探索直接向工商所分流,避免逐层分流造成时间的拖延;举报类以及对公用企业、限制性竞争行业等重要申诉件,按照管辖权限分流转办,并要跟踪督办,及时反馈,切实提高申诉举报处置效率。12315中心在分流申诉、举报件时,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把关,注重排查12315信息中的违法案件线索,在及时调解消费申诉的基础上,依法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确保申诉举报案件依法调解和对违法行为查处落实到位。

(三)强化执法协作功能。要在进一步明确12315受理范围,依法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和举报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执法协作。12315中心要与当地政府12345、公安

110、质检12365、物价12358、卫生12320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消费维权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之间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要积极借鉴

长三角等地区采取消费维权协作的做法,积极建立跨区域消费纠纷调解机制,推进跨省、跨地区的区域性消费维权执法协作,以实现异地申诉举报的当地解决。

(四)强化数据综合分析功能。12315中心要在进一步做好咨询、申诉、投诉和举报数据分析,提高12315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预测性,根据12315网络体系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和举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消费政策和关注改善民生实施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充分开发利用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按规定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努力实现消费维权由事后受理和调解处理为主向事前调控和防范为主转变。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能力建设,狠抓检查落实 各地要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作为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机构分工协作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把12315行政

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落到实处。要在认真总结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层层细化分解,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抓紧、抓好、抓出新的成效。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切实解决好12315机构、编制、人员、建设经费等问题,为“四个平台”建设提供保障。要切实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注重岗位锻炼,不断充实人员力量。特别要加强12315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消费维权业务知识、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的12315消费维权知识数据库,不断提高12315工作人员消费维权能力。要加强12315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使12315真正成为工商部门热心、诚心、耐心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

(三)严格责任制度,狠抓检查落实。各地要逐级分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大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宣传示范和典型引路方式,以点带面推进全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及时了解建设进展情况,通

过开展电话抽查和实地暗访,强化督察指导工作,有针对性解决基层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等落到实处。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6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日渐弱化,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市政协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为全面掌握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近期,市政协组织了三个调研课题组对全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XX年11月1日零时,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4142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24464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34%,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0.74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形势严峻。据调查数据显示,XX年我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392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3%,高于全省0.02个百分点;我市80岁以XX龄人口约占老年人口的8.91%,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独居、空巢老年家庭日趋增多,独居、空巢老人面临生活保障、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速度呈明显加快的趋势。据XX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4400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88%,较XX年增加0.75个百分点,年增长率0.31%。按此趋势,到XX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8100人,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6.05%。并随着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增长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在XX—2035年期间陆续步入老年行列,我市将进入较长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准,积极顺应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完善老年优待政策,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全市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止目前,市政府先后实施了8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贴,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及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城乡老人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等政策措施;全市建成公办养老机构15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家,拥有床位610张,并积极筹备建设集康复、医疗、养老救孤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XX市社会福利中心;在2个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鼓励探索新型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虽然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保持了与经济社会总体上同步发展,但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与上级要求、社会需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基本养老服务欠账大,结构失衡。全市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13.9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5张,仅为全省平均水平35.3张的39.4%。按照《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XX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4%以上”的要求,我市尚缺养老床位1310张。同时,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结构不均衡,公办养老机构15所,占83.3%,占主体地位;民建公助、股份制等形式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仅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16.6%,入住老人8人。

2、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费短缺。我市各类养老机构平均拥有床位33.9张,且规模普遍较小、入住率偏低,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不足30%,导致机构运营成本相对偏高。而我市公办敬老院日常运转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付的 “五保”和“三无”经费,为了工作需要,每所敬老院还需自聘2—3名护理人员,除少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大部分敬老院自聘人员工资从日常运转经费中挤出,导致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满足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要求。

3、养老服务队伍人员少,素质偏低。入住养老机构的对象多为高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这些老年人对护理人员依赖程度较高。按照养老机构每5张床位配备1名护理员的标准测算,我市现有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且大部分乡镇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护理人员,他们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低下,目前配备的工作人员大多只负责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工作,无法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服务需求。

4、社区居家养老起步晚,基础薄弱。无论是文化传统习惯,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家养老都是老年人的首要选择。我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民政部提出“到XX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的总体目标差距甚远。同时,我市城乡社区基础薄弱,多数村仍处于勉强维持运转的状况,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之社会化程度不高,能够承担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发展滞后,投资主体单一,造成养老基础设施匮乏。

5、养老服务政策到位难,制约发展。国家针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虽然下发了文件,在税收、土地、信贷、水、电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市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方面尚未出台优惠政策,调研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除水电费执行民用价格外,其他方面没有享受到任何的优惠,这不仅阻碍了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也削弱了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市老年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而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40%,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突显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面对我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要按照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广泛宣传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发 展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自觉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二是科学编制布局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基数和供养需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统筹城乡和区域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统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统筹公办和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三是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税收优惠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土地划拨、财政补助、贴息贷款、医疗保险等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对投资规模较大、服务档次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个案一次性投入补贴。二是吸引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采取股份制、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联锁经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 种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公寓、托老院等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一是完善以机构养老为主体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城市人口相对集中、收入水平相对稳定的特点,建设以机构养老为主体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尽早谋划老年公寓二期工程项目,努力打造集康复、医疗、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二是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开拓短期托养、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农村居家老人需求的多种养老服务。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7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

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根据•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聊政办发„2011‟4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普惠制度和特惠制度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建立起全县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城乡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托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 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县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臵。

坚持“救早、救小”原则,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大病救助、医疗救助要优先照顾 2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将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纳入其中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在选房和无障碍改造上充分考虑残疾人出行和使用方便,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应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落实重度残疾人享受养老待遇条件和标准的政策。将城乡重度残疾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由60岁调整为55岁,在55-60岁期间需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承担。

对于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减免或补助。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落实省财政给予补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居家服务补贴等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制度。提高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阳光家园”建设,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得到寄宿和日间照料等服务。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政府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现免费适配。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主导、社会康复机构为骨 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临床研究等康复服务项目。按照县级不少于5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5年内至少建成1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加强残疾人康复网络建设,三级和二级医院要设立康复科,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指导站,配有从事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并配备康复设施和器材。制定并完善聋儿语训、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专业康复机构标准和各类康复技术标准,建立康复定点机构认证制度,提高康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有计划地选聘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加快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逐步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逐步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工伤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残疾的发生;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大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对接受义务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对考 6 入大中专院校及以上的残疾学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残联、民政、财政等部门给予学费补助。

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加大公用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按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

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要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各类特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就业机构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

(三)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山东省†残疾人就 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把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就业工作重要目标任务。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庇护型工厂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臵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落实好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达不到安排比例的单位按规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按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还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收制度。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规定。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扶持各类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五统一”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 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针对性就业援助。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规范发展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业,实施“万名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落实好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探索“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要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逐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街道(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 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安全保护等服务,组织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一处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托养服务机构。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入院甄别标准、机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社会组织的资助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加快托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机场车站码头、居民社区等场所和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严把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 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县电台、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残疾人体育运动专业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文化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具体办法由县残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制定。根据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需求,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荐参加省、市残疾人运动会,参加全国残运会、残奥会和特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要配臵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县级以上图书馆要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定期增配、及时更新适合残疾人阅读的读物;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要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加强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等健康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加大对盲文、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 11 材的图书、音像制品出版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残疾人励志文化产业,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八)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各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各自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水平。城乡基层组织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且财政投入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福彩 公益金和体彩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发展扶残助残慈善事业,创新开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团体的扶残助残项目,完善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残疾人服务业。

(二)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山东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我县全民普法教育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并完善残疾预防、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倾斜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 动,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有关单位要将志愿助残纳入本地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培育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活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捐助活动。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篇8

国食药监许[2011]132号 2011年03月28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风险控制体系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促进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密结合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安全监管状况,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履行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控网络,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现、消除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以及保健食品化妆品评价监测网、安全风险监测网、监督检验网,全方位、立体搭建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满足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交流、早处置”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三个层级的系统内部开放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收集汇总各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信息,开展分析评估,通过平台实施预警,实现各类安全风险信息在监管系统内部的快速交换与传达,通过对各类安全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快速实施或调整风险管理措施。

(二)完善“四个网络”

1.评价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点,通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持续、定期、随机的检验和分析,对全国各地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综合反映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全面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保健食品再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各类保健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以及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物质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结果,对产品不安全或不具备声称功能的,及时予以处理,进一步提高或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要求及其产品技术要求。

3.监督检验网络

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风险程度较高、流通范围较广、消费量较大以及受到消费者关注、易违法添加药物和禁用物质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限用物质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开展针对性监督检验工作,构建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网络,为监管部门提供各类日常监管数据。

4.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以建立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为基础,逐步推进各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皮肤病专业医院或综合医院皮肤科室在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方面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妆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后报送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引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向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申报本企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由各监测评价机构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四、实施步骤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一)建设阶段

构建体系框架。制定“一个平台”、“四个网络”建设的有关意见,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启动体系搭建工作,分阶段完成体系建设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上报、分析评估、信息发布、风险预警等模块的建设。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将建设成果尽快运用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中。

(二)完善阶段

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一个平台”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四个网络”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地(市)、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成监督检验网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提高阶段

进一步提升体系各环节运行成效。健全保障措施,实现体系平稳、有序、高效运转。充分利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制定加快推进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机制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增进相互交流,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制度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体系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扎实推进,稳步开展。

(四)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有关经费支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切实落实体系建设各项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一篇:电脑教室宣传标语下一篇: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