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2024-10-19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共8篇)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1

浦城县教育局文件 浦教[2010]60号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 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各中学、中心小学,局直属学校:

为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大干150天,实施‘五大战役工程’‛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落实为民办实事,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现场会的要求,现将加快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工作机构

成立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庄怀庭任组长,党委书记朱素春、督导室主任刘上游、副局长姚吉荪、纪委书记吴振华、副局长周文杰、督导室副主任傅礼忠任副组长,成员由徐红、姚舜、赵耀华、周贻辉、廖文亮、林俊、华小君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文杰兼办公室主任,姚舜兼办公室副主任。

二、明确工作内容 县本级项目4个:浦城第一中学综合教学楼、浦城第三中学厨房餐厅、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餐厅、浦城职业技术学校宿舍楼。乡镇级校安工程项目12个:石陂中学教学楼、石陂叶村小学教学楼、富岭中学学生宿舍、富岭前洋小学学生宿舍餐厅、濠村溪口小学教学楼、山下中小学生宿舍、仙阳中小学生宿舍、古楼中学学生餐厅、古楼洋溪小学宿舍餐厅、永兴中小学生宿舍、盘亭中小学生宿舍、水北中学学生宿舍。灾后重建工程项目2个:濠村中心小学宿舍楼、九牧中学教学楼作为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落实工作要求

1、狠抓建设进度。县本级项目:浦城第一中学综合教学楼已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10月底前完成地基施工,12月底前完成二层楼板;浦城第三中学厨房餐厅、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餐厅,9月中旬完成招投标,9月底或10月初开工,12月底竣工;浦城职业技术学校宿舍楼9月底前完成招投标,11月底前完成地基施工,12月底前完成地面二层楼板。校安工程12个项目(含2011年2个项目)及灾后重建项目2个项目9月中旬完成招投标,9月底或10月初开工,12月底前完成工程80%。校安工程项目必须在明年8月1日前竣工,灾后重建项目必须在明年4月底竣工。

2、狠抓管理机制。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解决工程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上级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3、狠抓督促检查。坚持平时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旬反馈。

4、狠抓责任落实。将工程建设责任落实到领导和学校,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挂点项目建设,将工程进度、质量监管与廉正建设相结合,实行全过程监督,努力建成‚阳光工程‛,认真落实‚质量问责制‛,做到‚事前有规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完工有管护‛,确保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各学校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人,将项目建设列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

附:浦城县教育局2010年实施民生工程安排表

浦 城 县 教 育 局 二0一0年九月一日

抄送: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县委副书记李建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教工委书记叶芳,县政府副县长张昌华。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2

为解决市区建设工程按预拌砂浆进行设计标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市建设局于日前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区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盐建招投[2010]1号, 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不但明确了传统砂浆与预拌砂浆的对应关系以及施工做法、技术要求、材料用量及质量验收标准应当执行的规范, 而且明确了市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重点监管工程范围, 同时要求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合力推进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在文件颁发前, 市建设局还专门召开了3次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3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95号)精神,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残疾人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备,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3号)的重点内容,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首要任务,也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工作水平、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原则和目标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委 —1—

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将残疾人“两个体系”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到2012年,缩小与全省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差距,初步构建具有衢州特色的残疾人“两个体系”制度框架,全市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安全的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生活保障和医疗康复服务更加完善,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与全市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三、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深入贯彻《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衢委发„2009‟20号)精神,积极开展五大专项助残行动。

(一)“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行动。采取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帮扶,残疾人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贷款贴息帮扶,市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帮扶等实施形式,每年扶持就业创业的残疾人达到650名以上。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专项用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争取到2012年,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帮扶对象和贴息帮扶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创建10个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和30个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其中安置就业的残疾人人均年收入达到当地人均年收入水平。

(二)“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专项行动。从2010年起,为全市100名符合条件并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6岁残疾孤儿及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人工耳蜗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使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抢救性康复治疗。

(三)“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建设“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为劳动年龄段的智力、精神残

—2—

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庇护工场、工(农)疗、职业培训等服务。2011年底前,建设5家省级标准的“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和18家市级标准的“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工疗站),满足残疾人基本照料,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

(四)“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救助”专项行动。将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范围,同等条件下,可适当提高残疾人家庭补助标准。2011年底前解决全市现有15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危旧房改造问题。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当年保障金征收额度1%用于农村低保残疾人、一户多残和残疾鳏寡孤独户的危旧房改造项目补助。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救助长效机制,确保“发现一户、解决一户”。

(五)“农技110信息直通车助残”专项行动。有计划地开展农技110信息直通车信息助残、科技助残、培训助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扶贫就业、信访维权等项目服务。2011年底前,力争70%持证并有手机号码的残疾人得到直通车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切实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各项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纳入政府及其部门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强化配套措施,大力推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级残疾人组织要及时掌握和反映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积极主动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强化政策扶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加大彩票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两个体系”投入机制。

—3—

(三)加强基础建设。各地要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信息服务网络和基层组织队伍“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在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2012年底前,完成县(市、区)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建立完善以残疾人基本信息数据为基础、保障和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服务网络。认真落实衢委发„2009‟20号文件的各项规定要求,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村)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促进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的落实。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4

教思政司函[200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部思政司拟于2006年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以培育和凝练大学生精神为重点,以开展主题教育为主线,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开展主题教育、展现特色亮点,系统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宣传和树立大学生优秀典型,凝练大学生精神,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开展全国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组织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各高校巡回报告;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开展当代大学生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大讨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地各高校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典型事例,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典型、争先进、树新风”活动;同时,要做好有关优秀大学生候选人的组织推荐工作。

二、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今年是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庆祝建党6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各地各高校也要以此为契机,结合本单位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纪念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加强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开拓与建设,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建设标兵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建设力度,在人、财、物方面要予以充分的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召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研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机遇,探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和如何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认真总结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果,积极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组织开展“魅力校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评选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征集、评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电视专题片;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南》;结集出版优秀学术论文和优秀电视专题片文稿,为全国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做好有关活动的组织工作,认真总结本地本校在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经验,突出亮点,及时报送,互相交流,切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思政司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5

教职成〔2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1.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先实施教育技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扩大 国民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正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紧迫任务。

3.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于有效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家支持、学校创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加快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网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动态适应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5.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三、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6.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泛在、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职业院校要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普及,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政府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7.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 建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8.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超前部署、积极推进、创新应用。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指导建设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各地按规定确保全国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报送和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9.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教育部制定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各地和职业院校要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务、校企合 作等关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10.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订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有关企业,支持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健全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重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主管培养,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11.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按照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示范性职业院校、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及其他机构向社会提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建成农村和城市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当地科技文化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终身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多渠道创新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优质信息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机构远程共享。

12.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 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引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办好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工业设计(CAD)、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行业企业用人紧缺和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切实加强管理,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13.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成立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研究制订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协助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参与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或受委托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活动进行资格认证、质量评定和绩效评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服务机制、专家团队和技术支持体系。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领导机制,设立数字校园管理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本校的信息化工作。

14.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我部备案。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衡量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适时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评估。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职 业教育先进地区等国家项目评审、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施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试验区项目,发挥其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15.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各地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国家和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其他教育专项经费和职业教育工程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向职业院校捐助符合标准的优质信息化软件、资源、设备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信息化设施和信息服务。

16.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研讨活动,促进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项目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各地、学校、行业、企业和有关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加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17.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范管理。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专项管理规范。要求职业院校、研究机构、有关企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增 强法制观念,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做到科学、诚信、自律。开展健康数字校园创建活动,切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共建共享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化创新、高效率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6

国土资发〔2012〕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财务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按照国务院关于“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全国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各地实施。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规划》,确保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的实现,迫切需要加快编制和实施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特别是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千方百计做好工作,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快推进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切实落实《全国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全国规划》提出了土地整治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明确了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了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任务。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要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统筹安排农田和村庄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同时,安排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低丘缓坡荒滩土地开发利用、旧城镇旧厂矿改造和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等各项活动,逐级分解《全国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矿废弃地集中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土地复垦专项规划。

省级规划重点分解下达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工程和投资方向;市级规划重点提出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分解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县级规划重点确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布局和工程措施,明确实施时序,提出资金安排计划。规划编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做好与城乡建设、农业发展、产业布局、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研究成果,摸清各类土地资源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现状,科学分析土地整治潜力,深入开展重大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坚持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切实做好规划协调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

本次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成果报经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并做好衔接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要在2012年6月前完成,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没有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不得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三、抓紧编制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要按照编制规划、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统一部署并同步推进的要求,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紧制定和分解下达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安排落实项目,确保按时、保质、全面完成各项土地整治任务。

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每年依据《全国规划》总体安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状况、土地整治资金征收入库情况,以及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布局、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安排情况,制订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下达各省(区、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2012年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见附件。

各省(区、市)要依据《全国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基本农田划定,应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在全面摸清已建成和通过不同整治措施能够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建设规范》)要求的各类基本农田面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制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计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计划要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推进”原则,建一片成一片,避免因分散建设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生产经营效果。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不得充作新建任务。

实施方案要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通过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及各种途径能够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面积,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及具体建设任务,并对资金需求进行合理测算,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各省(区、市)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倾斜。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2012年6月底前把本实施方案报部,以后每年2月底前报当的实施方案。

四、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各地要按照土地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主要目标,以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着力推进土地整治示范省、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打造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加快推进在建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加快实施,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要按照部省协议要求在2012年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并认真做好总结验收等工作。今年,各地要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引领,在认真总结评估116个示范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500个示范县特别是已纳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范围的市县土地整治项目安排和工程组织实施,按照《建设规范》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紧实施一批新的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治项目,并同步准备下一批项目,滚动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安排优先考虑建设条件好、地方积极性高、项目实施进展快的地区。

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范》及有关工程建设和预算定额标准,认真做好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工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施方式,在强化政府主导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监管到位的前提下,优化、简化项目申报和前期工作程序。有条件的地方,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探索“以补代投、以补促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确需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的,要严格履行程序,并把施工单位能否安排当地农民参与工程项目实施作为综合评标条件之一。

五、加强土地整治中的权属管理,维护好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各地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要按照中央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地籍调查和权属管理工作。

土地整治前,要按照确权在先的原则,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没有产权纠纷。土地整治中,整治项目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确保调整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土地整治完成后,要根据权属调整方案和调整协议,依法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土地相关权利,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更新地籍调查等相关图件、数据库和统计台帐,建立新的地籍档案并上图入库,确保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和完整性。

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机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二)落实资金保障。在保持现有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费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分配时与各地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挂钩。使用新增费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不受有关新增耕地率规定的限制。要结合土地流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要按照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与实施管理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势性强。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价,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完成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情况实行奖优罚劣。

(四)强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后管护。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行永久保护。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成果,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和重大示范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时解读相关文件和工作方案,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附件: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7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发展措施,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党政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谋划湖南发展,明确了“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总任务。“四化两型”就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就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教育强省领导小组,出台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州和各职能部门。各地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并建立健全了投入保障监督机制。2011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545.48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78亿元,增长29%。从今年开始,将按照国家部署,落实4%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我省的16%财政投入要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督促各市州、市县区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不断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和科学统筹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计划,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发展,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素质。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两项督导评估”内容,并设立1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力争到2015年,建设1万所合格学校,初步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相对均衡。2011年,全省共投入19亿元,建成合格学校1168所,目前共建成4861所。

三是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统筹职业教育规划与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立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23个职教集团,加盟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达到1893家,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四是以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校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技奖14项,全省高校与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是以农村师资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全国首创实施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011年共择优招录了3637名农村小学、幼儿园师范生进行公费培养。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招聘4397人到农村任教。

六是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中小学宽带开通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数字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图书资源校际流通和大型仪器设备校际共享。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当前,教育强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与活力。

一是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南承担了7个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并对应安排了51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校也至少安排了1个自选改革项目。我们把改革试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认真组织,统筹谋划,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目前各项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如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多次推介湖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

二是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以省部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分配机制,建立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新途径。

三是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重点,努力促进湖南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高校来湘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收规模。加强政府间教育交流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承办好“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提高湖南教育国际知名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教育民生

坚持把教育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化解教育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安排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全省城镇共安排40多万农民工子女上学。

二是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省政府将14所市州中心特殊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3亿元加快建设。目前有12所特殊学校配套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盲、聋哑和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5%。

三是建立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300万余人次,确保了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资助制度。

浦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的通知 篇8

建保〔2012〕1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建交委、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农垦部门、林业厅(局)、侨务办公室、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农业局、林业局、侨务办公室、总工会,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

为认真贯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2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部署,扎实推进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积极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逐步开展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全国成片棚户区(危旧房)力争

户区改造工作的监督指导,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工矿(煤矿)企业要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投入力度,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

四、大力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较少的省(区、市)要争取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其他省(区、市)要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对林区(场)没有经济来源的特殊困难家庭,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妥善安置。要尽快研究房屋产权证明办理问题,健全具有林业特色的住房管理办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其他林业基层单位符合条件住房困难职工,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

五、积极推进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剩余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在2014年年底基本完成。要注重规划先行,优化垦区危房改造布局,方便生产生活,促进垦区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切实解决好特困职工安居问题。将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统一纳入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中央补助支持范围,加快实施改造。

六、进一步做好各类棚户区(危旧房)调查摸底。各地要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截至2012年底尚未实施改造、在改造的各类棚户区(危旧房),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侨务等部门,要

协商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注意发挥好工会、行业、社区等各类组织的作用,认真组织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省级住房城乡(住房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侨务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县调查工作的指导,确保调查范围内的棚户区(危旧房)不遗不漏,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要做好上报数据的汇总、审核和分析工作,保证调查质量。各地要认真做好调查总结,将调查情况连同附表,于2013年1月底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

按照《关于对国有工矿棚户区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建保〔2011〕199号)要求,已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调查摸底和上报工作的地区,要进一步核实情况,并纳入本次调查一并上报。

七、切实抓好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组织实施。各地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合理安排改造时序,有序推进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要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意愿,扩大群众参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落实好土地、财税、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完善小区居住功能。要把好规划设计关、施工质量关、建筑材料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要加强改造后的住房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上一篇:感觉不错的爱情伤感语录下一篇:学生代表新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