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25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芮城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摸清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情况,促进全县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市教育局有关通知要求,9月中旬,我县成立调研小组,深入基层,通过听取汇报,发放调查问卷,与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座谈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分析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探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基础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9所,在校学生 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 人;初中14所,在校学生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 人;小学58所,在校学生20225人;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10006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教育以办“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教育为目标,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实施以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1、合理布局抓均衡,优化资源配置打基础

2007年,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均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在每个乡镇所在地办一所标准化小学、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办好所有初中的工作思路,及时把工作重点向农村学校转移,以高标准农村幼儿园建设来吸收、涵养、稳定农村学校生源;以标准化小学的建设带动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共同提高,提升农村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在完成校安工程、农远工程、装备建设“三大工程”的基础上,去年以来,我们突出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两个重点”。

一是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在全面加强农村初中及乡镇示范小学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优化整合西陌、永乐、阳城教育资源,创办了西陌、永乐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了阳城中学和杜庄中学,进一步提升了三个乡镇整体办学实力。

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投资3000万元,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加强农村学校仪器设备、图书、多媒体、音体美卫器材等设备配置,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附属生活设施建设。

三是实施城区学校均衡。我县城区有四所初中,分为县直、民办、农村等不同类型,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配备对县直初中倾斜,每逢新学年开始,家长都想让孩子上县直初中,造成班容量过大,而农村初中则相对冷落。为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我们大力实施城区初中均衡,将一所民办校改制为公办校,将两所农村校改制为县直校,四所学校全部限为10轨,每年均衡一个年级,三年到位。去

年,我们以城区四所初中毕业班教师为主体,综合考虑其近年来的教学成绩和实际教学能力,将158名教师均衡分为四组,由校长随机抽签确定本校教师,担任新学期初一年级教师。今年参与教师109人,两年来参与均衡教师占城区初中教师总人数的54%。另外还通过均衡城区四所初中硬件及生源,缩小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有效地遏制了“择校择班”,使身处城区的农村孩子也有进入县直校的权利,形成了城区四所县直校资源均衡,和谐相处,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培训教研育名师,提升师资能力抓关键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师要均衡。我们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把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好教师留得住,留下的教师好起来。

一是政策激励。我们出台了《关于选派城区优秀教师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建立城乡教师互动长效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区教师职称晋升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支教工作经历、调入城区的教师在农村支教一年后方可进入城区学校工作政策。绩效工资发放上也向农村倾斜,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每年比同等条件下城区教师多领6000元。2011年,我们将2010年新招录的近113名城区教师全部派往各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二是情感感召。在我县“关注教师、关爱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节活动年年有主题,偏远农村教师年年受慰问。去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出资30万元表彰了十位功勋教师、二十位标兵教师,其

中十五位来自农村基层。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农村50周岁以上教师进行体检,着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以待遇留人,让优秀的师资队伍安于农村教育,以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效推动农村学校的发展。

三强化培训。今年,我县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实施“十百千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启动“十百千计划”,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培养出10位名师、名校长,100名优秀校长,1000名骨干教师的工作目标,确立了“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培训思路,采取“集中培训、送培到校、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外培研修”等多种方式,全面实施了新任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发展计划、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和校长高级研修计划,实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2011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专业培训50余次,参训教师4800余人;2012年,先后派出100名中小学教师到天津师大、山西师大进行研修,有效促进了全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3、创新机制增活力,扩大优质资源为民需

针对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建立了“高中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盟区办学、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三种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①高中集团化办学。2008年,我们将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陌南中学、博立中学与芮城中学捆绑发展,形成了在县城以省级示范校芮城中学为龙头组建高中教育发展集团的工作思路,教育集团在管理上

实行“六统一,三独立”,“六统一”即:统一校名、统一法人、统一生源配置、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对外宣传。“三独立”即:教师编制独立、学籍管理独立、财务记账独立。教育集团的组建,均衡了三所高中的师资和生源,增强了薄弱校发展的信心,提高了群众对薄弱校的信任度。陌南中学由集团校成立前的2007年、2008年达线仅2人到今年达线162人,博立中学由2009年达线26人到今年达线164人。与此同时,随着集团校的成立,全县搭建起了各高中普通班竞争的平台,使普通班的老师和学生都增添了信心,改变了过去“一校独大”的局面,顺利实现了我县从向重点班要质量到向普通班增效益的转变,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②义务教育盟区办学。根据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学研究水平及学校所处位置等指标,以优质学校为主体,以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为目标,大力实施“三维盟区建设”。一是城乡盟区。以城区四所初中为龙头,分别与各农村学校联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城乡学校;二是区域盟区。根据各校地理位置,将全县中小学分别划分为城区、东片、西片、开发区四个盟区,实现区域内学校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联校盟区。以各乡镇示范校为龙头,与本乡镇其它小学联合发展,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联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实行学校之间人员的双向交流、管理经验交流、校本教研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流互助、携手共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

③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为了满足全县幼儿“好入园”、“入

好园”的需求。今年,我县大力实施名园带动战略,采用县直名园办分园的形式,对乡镇薄弱幼儿园进行接管,由县直园统一管理和运营,人财共管,坚持办园理念、管理模式、师资调配、保教计划“四统一”,发挥名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名师、管理等优势,带动乡镇分园同起点、高水平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管理,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化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4、强化管理促规范,实施素质教育育新人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均衡的必要条件;提高每一名教师的素质,是高位均衡的关键;教好每一名学生,才是高位均衡的目标。2011年,我们以1号文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规范招生秩序。我们坚持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乡镇划分学区,城区按街道划分学区,高中城区实行电脑派位,严格实行就近入学,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拒收学困生,不得开除学生。在高中招生政策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将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2011年,农村初中生线下50分录取,有效保证了农村初中生公平进入高中,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确保了农村初中学生生源的稳定。

二是实施“三项重点治理”。全县统一作息安排,严格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严格落实双休日制度,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一至周五家庭作业;出台《芮城县教师从教“十不准”》,坚决杜绝体罚

和变相体罚学生,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是改革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逐步实现教研室评价学校、教研组,把教师评价权交给学校,把学生评价权交给老师,评价权力下放,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评价机制改革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分层要求,重在发展”的质量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人才观,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变传统的一条龙排队为成绩达标制,根据起点的不同,高分高要求,低分低要求,不搞一刀切,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引导教师面向所有学生组织教学,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校的评价采取综合评价机制,采取合格+特色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全面育人的功能。

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高考、中考、职业对口高考成绩连续数年保持全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幼教先进县、全国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县等。

三、存在的问题1、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问题。自2000年以来,我县初中小学没有再分配新毕业生,而自2003年暑假,实小、三中开办寄宿制以来,先后从乡镇选拔293名教师进城任教,又先后有200名教师出口,其中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造成目前我县农村学校教师年

龄老化,尤其是小学教师,目前平均年龄在43岁以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的中心校没有音体美专职教师,音体美课不能保证,英语、微机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4、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实际困难。布局调整工作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一些村队干部或群众的认识问题,加之个别乡镇缺少应有的力度,至今依然没有完成调整任务。布局调整后,确实存在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从群众利益考虑,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5、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受社会就业、用人制度及教育自身基础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小学、初中的非主要学科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措施及建议

二0一二年九月十七日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 三县 (市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化“危”为“机”, 县域经济逆势上扬, 特别是去年以来,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1、发展速度快

去年前三季度, 襄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 同比增长15.3%;宜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 同比增长16%;谷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 同比增长17%, 增幅居襄樊各县市第一。三县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8—3.5个百分点, 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速1.9—3.6个百分点。预计, 襄阳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以上, 增长15.5%;谷城将达到80亿元, 增长16.7%;宜城将达到83亿元, 增长16%, 由前两年的慢步小跑实现了奋力快跑。

2、工业形势向好

去年以来, 三县 (市区)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超过40家, 共新增132家, 达到456家。前11个月, 襄阳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 同比增长58.1%;谷城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9亿元, 同比增长57.6%, 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 增长52.5%;宜城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 增长57%。

3、投资势头强劲

1—11月, 襄阳区累计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同比增长68%;谷城县完成26.37亿元, 增长67.4%;宜城市完成28.3亿元, 增长63.3%。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三个县 (市区) 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 累计增速高出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襄阳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9亿元, 同比增长30.3%;宜城市完成2.3亿元, 增长25%;谷城完成1.74亿元, 增长22.7%, 其国税收入突破了2亿元, 增长21.29%, 在襄樊各县市位居第一。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襄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5元, 同比增长13.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59元, 增长10.2%;谷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30元, 增长16.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00元, 增长20%;宜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 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00元, 增长12.8%。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

襄樊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 襄阳区曾经是湖北省的十强县, 枣阳市进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几年襄樊的县域经济一度裹足不前、发展相对滞后。而近年来, 三县 (市区) 经济快速发展靠什么, 就是靠科学的发展思路、积极的发展目标、扎实有力的发展举措。近几年, 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襄樊市委、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的精神,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明确目标, 着力抓园区、着力抓招商、着力抓创业, 聚精会神发展经济, 奋力向前赶。发展取决于目标的定位, 否则奋斗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三县 (市区) 紧紧围绕襄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的总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 纷纷自我加压, 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襄阳区明确提出实干兴区, 三年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 五年进十强;宜城提出“两翻番一冲刺”, 即三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四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奋力冲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谷城提出三年翻番、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 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股不服输、奋力追赶的精神气, 从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现场, 所到之处令人惊喜, 令人振奋, 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市) 战略, 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县 (市区) 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结合本地实际, 开拓创新, 各打各的优势牌, 各走各的特色路, 着力建设百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扩规升级, 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水平, 不断做大特色、做强特色, 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襄阳区发挥毗邻东风汽车集团襄樊基地、襄樊市中心城区和农产品生产大区的优势, 重点培植机电汽配、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过百亿元支柱产业。目前, 该区机电汽配企业达到112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 60%的企业与东风公司建立了紧密的配套关系, 以长源东谷、荣华汽贸、鹰牌轴承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汽配产业群去年前11个月完成产值48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1%, 发动机缸盖、轴承等10多个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华中光彩、天润、国邦物流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00亿元。谷城县实施“百亿工程”和“成长工程”, 以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为重点, 加快培植百亿级产业。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 全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宜城市结合本地实际, 着力盘强农副产品加工支撑产业, 盘大化工、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 盘出机械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两大新兴产业, 构筑宜城工业经济特色。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产业化思路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襄阳区引龙头、建基地、调板块、扩规模, 加粗延伸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0家, 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 过10亿元企业2家, 国家级企业2家, 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10亿元以上。谷城以“贡品农业“为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种养业, 打造鄂西北茶叶品牌旗舰、湖北省油茶大县、湖北省生物质能源大县, 石酒公司的“霸王醉”、“汉家刘氏”茶叶已经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该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0%, 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我们看到,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 三县 (市、区) 成长出一批重量级的“巨人”企业, 培育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小老虎”企业。襄阳区去年新增工业企业200多家, 工业企业发展到1025家, 其中新增规模企业48家, 总数达到159家。引进的襄阳鲁花年可生产花生油10万吨、菜籽油6万吨, 年产值20多亿元。谷城县始终把做强做大本土企业作为发展战略, 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和培植, 一批重量级本土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发展、跨省市布局, 成为全国的行业“领头羊”。骆驼蓄电池公司销售规模三年三大步, 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年销售额由三年前的8亿元增长到15亿元, 在云南、北京、四川兴建了分厂, 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由三年前的6亿元增长到15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谷城现有的1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 本土企业占72.6%, 产值占88.2%, 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8家, 过15亿元企业2家, 过30亿元企业1家;税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 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 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襄阳区着重抓好企业成长梯队建设, 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年度发展目标, 对产值在300—500万元的潜力企业, 从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扶持, 促其提档升级, 成长为规模企业;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 建立储备数据库,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增加了3倍多, 在全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 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单元。宜城市扶持中小企业实行“三个到位”, 一是各项激励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采取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放宽领域、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拿出100多万元, 对在纳税、品牌、科技、创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奖。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将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三是融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到位, 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谷城县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 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潜能, 去年新发展工商企业200多家。

3、强力抓好招商引资, 培育经济增长点

三县市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增强实效。襄阳区围绕机电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确定招商重点地域, 明确项目的招、管、建分工, 密切协作, 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建设速度。去年共新引进、续扩建各类项目209个, 协议投资161.72亿元, 投资过亿元项目36个;目前在建及建成投产项目171个, 占项目总数的82%, 完成投资112.43亿元, 占协议投资的70%。时瑞达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项目, 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000万元;泰升实业投资3亿元的高档包装和钢构项目,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谷城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 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 县“四大家”领导驻点招商, 并且调整优化县、乡、村、企四方利益分配结构, 调动了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成效显著, 全年引进县外项目超过260个, 引进资金超过36亿元, 增长158%以上。同时, 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 全年开工和续建项目334个, 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6个, 过亿元的30个, 总投资200亿元, 增长135%。项目全部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利税20亿元。宜城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对招商成果突出的, 政治上重用, 经济上重奖;对招商失败的, 多理解、多包容、不责难。去年以来, 该市共引进65个项目, 总投资75.1亿, 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亿元以上的20个, 其中17个项目竣工投产, 34个项目开工在建, 1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所到之处,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到处都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为襄樊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 在创新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

环境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县 (市区)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 一手抓硬环境建设, 一手抓软环境优化, 两手都很硬, 抓出了成效。一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向前推进。三县 (市区) 通过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区主干道、污水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 极大地增强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各地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一方面自身挖潜, 盘活存量土地。对破产企业、长期停产的企业, 以及一些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土地, 进行清理和置换;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 加大移村腾田力度, 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对城中村集中改造、成片开发, 腾出土地供项目所需。同时, 各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想方设法充实资本金,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宜城市金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1000万元扩充至3200万元, 去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切实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放贷, 实行绩效挂钩, 增加信贷投放量。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构建发展平台。各地采取市场化的办法, 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办好工业园区。襄阳区近几年采取市区共建、区镇共建等模式,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 园区建成面积近16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其中, 深圳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 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 共引进项目40个, 总投资60亿元, 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谷城县着力培植百亿元级经济园区, 在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技术密集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骆蓄、美亚达等产业园区, 去年“两区”技工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亿元。宜城市完成了宜城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和雷河·大雁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 配套完善了宜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连接雷河、大雁两大工业园的雷雁大道, 两个园区连为一体后, 整体面积将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4家, 去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 税收可达1.5亿元, 出口创汇可达7800万美元。四是建立健全落实与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三地都建立了“四大家”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 完善了绩效考评办法, 形成了“目标同一、标准同一、考核同一”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评机关”和“群众评科长”活动, 切实解决“上热下冷、上急下缓、中间梗阻”问题。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事项、提效率的“三减一提”, 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 为企业提供“低门槛、零障碍、高效率”服务。环境变了, “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长源东谷集团公司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 “襄阳的环境与三年前企业入驻时大不一样啦”。去年长源东谷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与襄樊康豪机电等3家企业包团组建成了年销售规模可达30亿元、税收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 将集团总部设在了襄阳开发区。湖北三环集团分期投资20亿元, 到“十二五”末在谷城建成年产200万车桥、产值近百亿元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有企业的二期、三期扩改建项目比比皆是, 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三地党委政府将群众反映最基本的要求落实到位, 全力抓好社会维稳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国企改革改制的扫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园区征地农民办好养老保险,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 在各乡镇建立了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心合一”的基层工作平台, 因案施策, 有效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三地近年来上访总量、批次均大幅下降, 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风正,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尽管三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 三县 (市、区) 已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并上报主管部门, 审批还有一个过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三县 (市、区) 的共性问题。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 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由于电力管理体制制约, 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建设全由地方政府承担, 谷城县政府为此已投入2000多万元,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2、产业支撑不强, 龙头企业不多

三县 (市、区) 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不强, 在围绕终端产品开展分工联合、做足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方面仍很薄弱。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不大,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素质不强、装备不先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3、政策落实不够好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 下放了一大批审批审核事项, 得到基层普遍拥护。同时, 各地也反映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有些权限下放得不到位, 有的放了又回收。如省对县市实行计划、资金、信息、项目“四个直达”, 但有些部门还是不能有效做到“直达”, 有的部门服务不到位, 县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

4、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策, 但在县一级, 发展工业面临着体制障碍。依据现行税收政策, 一种情况是产业属于无税产业, 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70%以上是国税, 地方留成只有30%左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80%属地税。以谷城县为例, 国税收入连续五年位居襄樊县市第一, 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襄樊县市第五位。工业发展快, 税收贡献多, 可用财力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2年以前, 全县增值税和所得税合计8284万元, 地方可用财力4679万元, 比重为56.5%;2008年, 全县两税总和达到2个多亿, 地方可用财力8000多万元, 比重为40.8%。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比重将越来越小。谷城是山区小县, 发展农业资源不优, 不能享受农业大县的各项补助;发展工业, 每年给国家作2个亿的贡献, 地方受益却不多。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实际, 仍是湖北的经济“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 就没有湖北省经济的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 集中5到10年时间, 引导各种力量向县域经济集中, 调动各种资源向县域经济倾斜,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赋予县 (市) 更大的经济社会自主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清理整顿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 扩大县 (市) 的管理权限。二是重视和加强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 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 尤其是要解决村 (社区) 办经济实体不见税收的问题, 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把税收转移到村级, 以调动发展村组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切实降低门槛、放宽环境, 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鼓励党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分流或保留公职, 创办民营企业, 从事个体私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 参与企业经营。四是建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补偿机制。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路。五是建立支持转变发展方式补偿机制。基层普遍感到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必要, 但“五小”企业多集中在县域, 是当地的重要财源, 强转影响发展速度, 慢转或不转又影响发展质量, 处于“两难”境地。比如, 谷城县近几年来关停了黄姜、小造纸等20多家企业, 地方税收减少了600多万元, 也没有得到任何补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转变发展方式执行起来难度大、效果差、时滞长。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 在转变发展方式上, 对关停并转的企业, 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 合理安排过渡期和补贴;对改造型企业, 实施专项财政支持;对新型企业特事特办, 加强扶持。

2、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围绕争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百强县 (市) 的目标, 整合有限资源, 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县 (市) 予以重点扶持, 冲刺全国百强。二是做好湖北省产业的空间布局, 突出特色, 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特别是在大项目安排上, 对县适当倾斜。三是继续安排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调研中, 从县 (市) 主要领导到企业家, 对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安排的20亿元财政间息资金给予充分肯定, 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提振了信心, 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纷纷要求增加2010年的资金安排额度。建议省政府继续提供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 进一步改进资金管理办法, 加强对资金使用及效益的监管, 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保障资金安全。

3、加大缓解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困难的工作力度

土地、资金仍是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国土部门要加快对县级土地规划修编的审批工作, 省政府应制定分类激励性政策, 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用地, 相应降低报批费用, 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省级留成比例, 支持基层引建项目。二是整合专项资金, 明确重点, 集中资金办几件能成的事, 切实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强政银企协作, 向银行推荐信誉好、资产优、潜力大的企业, 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三是建议省政府与电力主管部门协调, 帮助地方解决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投入问题, 或省政府从转移支付中给予解决。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 体育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5-01

小学生的年龄出于7-14岁之间,是各项体能与心理自然发展的敏感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4%左右,这种比例结构说明抓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体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1.1城乡差异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我国城市乡村体育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之下,农村的小学体育教育质量较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有3节体育课。但是研究表明,被调查的县级小学只有32.8%按标准要求开设,乡镇小学仅有13.2%,农村小学进本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而且仅有21.4%安排每周有一个课时。即便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高新区,课时安排也没有达到足课足时开设。

1.2中外差异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育部有关部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市、区)监测显示,四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教育部有关部门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2007年一项对800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我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只有38.8%,大量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向体育教育倾斜。国外孩子:在美国,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有80%以上的孩子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日本孩子在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新加坡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松,但学校都会在每天下午两点后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2.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滞留的影响因素

2.1 思想陈旧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水平。基于这一个思想,体育教育变成了教育中的附属品。在学校、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的质量基本是无人关心。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有班主任自行安排,或者被其他课程代替。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体教结合”,然而在农村教育中却显得那么淡薄。

2.2器材、场地、经费缺乏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 22-30 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 84%;31-39 岁的教师占 16%,40 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2.4 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3.发展对策

3.1 有关部门提高重视

为保障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农村小学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指导等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切实保护体育课的实施。

3.2建设相关设施

学校应该拨出经费加强体育教育建设,增加学校体育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减少体育教育资金的挪用现象,同时要加大体育投资,保证小学体育器材的质量。

3.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经常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教育心得,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给予鼓励、肯定、赞扬,从中教育孩子在生活做人的道理。

3.4加强学生家长沟通

家长是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家长对与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加强学生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提高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物质保证,从而可以让孩子得到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保证,真正意义上让少年儿童能够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

4.展望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客观不足,但是国家、学校、教师们只要付出努力便会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身为农村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发扬体育人的拼搏精神,发掘和合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发展特色,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体育教育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艳波,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因素的调查[J].高师理科学刊.2010.01

[2]郝作杰,浅谈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于子初,浅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作者简介: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校园校舍利用情况的报告

某某某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某某某州中西部,全县国土面积3827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共100个村民委(社区),103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46.0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87万人,占总人口的64.92%;2010年9月,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所,其中完中3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职业初级中学1所,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含民办学校1所),普通初级中学14所,小学164所,幼儿园19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50个。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92094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5131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4569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292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330人,小学在校生49974人,在园(班)幼儿8798人。全县有教职工5625人,其中专任教师5408人,专任教师中:普通高中383人,普通初中1342人,职业高中87人,职业初中85人,小学3302人,幼儿园209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农村学龄人口日趋减少的实际,根据省、州教育发展的规划及相关文件要求,综合我县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大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适度集中办学,促进了城乡 1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撤点并校”的同时,也产生了校园、校舍闲置的情况。我县接到《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普查工作的通知》(云教函[2011]175号)及《某某某州教育局、某某某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普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文教基[2011]17号)等通知后,我县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成立了调研小组,对我县中小学校闲置的校园校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排查,认真填写好《某某某县农村中小学校闲置校园校舍情况调查表》,并对当前闲置的校园校舍的利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现将某某某县农村中小学校闲置校园校舍的利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闲置校园校舍的基本情况

我县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适度集中办学的过程中,共产生闲置校园面积240020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59009平方米。(其中涉及教学点176所,闲置校园面积187414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46713平方米;完全小学31所,闲置校园面积52606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12296平方米。建成年代1990年以前: 闲置校园面积86233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30788平方米;1990-1995年: 闲置校园面积44722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7862平方米;1996-2000年: 闲置校园面积28136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4037平方米;2001-2005年: 闲置校园面积21567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3124平

方米;2006-2010年: 闲置校园面积6665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902平方米;)

上述校园、校舍产权分为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两种。目前大多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得不到及时维护,部分校舍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二、闲置校园校舍处置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教育系统内部调整使用。建筑质量较好,产权属于国有资产的闲置校园校舍,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如:调整用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勤工俭学、实训基地、教师周转用房等;

2、调整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教育系统不再使用的闲置校园校舍,应根据其使用特点,调整用于农村公益性事业;

3、置换、变卖、出租。对已明确产权归属,且不适合用于教育等农村公益事业的闲置校园校舍,可以依法置换、变卖、出租,所得收益根据闲置校园校舍的产权归属进行分配。

4、按照法定程序公开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变卖校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校产。对乡、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乡镇要牵头并组织学校、村委会研究商定处置方案,规范处置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中小学闲置校舍处理收益,优先用于所在乡镇的教育事业。

5、按属地原则积极向当地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加强勾通联系,乡(镇)及时召集有关学校、村研究处置方案,落实使用管理职责,防止校舍失管失修,闲置荒废。对被村民私人占用的,乡、村两级要协调做好清退工作。

三、闲置校园校舍处置和利用的基本情况

闲置校园面积为112472平方米,校舍面积为19035平方米;转为成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的的校园面积为2868平方米,校舍面积为577平方米;转为教工住宅的校园面积为10163平方米,校舍面积为20888平方米;转为村级卫生、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的校园面积为91965平方米,校舍面积为16206平方米;出售或出租的校园面积为16135平方米,校舍面积为1782平方米;其他使用方法的校园面积为3650平方米,校舍面积为220平方米;废弃的校园面积为2371平方米,校舍面积为301平方米;

四、闲置校园校舍处置和综合利用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原因

一是部分校舍年久失修,无人看管,已形成危房;二是学生流动和学龄人口的减少,师资不足等原因难以达到教学点规模;三是转化为卫生、福利、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用房,缺少改造资金;四是产权不明确,资产归属不清,造成处置难度大。

五、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建议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尽早处理,避免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或变相流失。

二、建议将闲置村小进行公开拍卖,经费用于发展教育,一是用于弥补当地集镇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或“寄宿制”项目建设,二是用于建设县城学校,以缓解县城内学校容量的不足。

三、暂未处理的闲置村小,建议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当地乡镇政府落实村社对闲置村小予以妥善保管,避免人为的造成更为严重的资产流失。

四、存在债务的村小,建议尽早拍卖,其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某某某县教育局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市委政研室与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就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2所,中等职业学校16 所,在校学生6.6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6所,各类培训机构2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57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2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0%,有98%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滕州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137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在今年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奖牌总数列全省第4名。五年来,全市累计有6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0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5%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2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2000人。滕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市职业中专、薛城职业中专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系178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大中企业,分别成立了枣庄市机械电子职教集团、枣庄市数控技术职教集团和枣庄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共享。在专业发展方面,我市有7所学校的10个专业被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薛城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省中职数控专业培训基地;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与青岛青纺联合办学初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薛城区职业中专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6万平方米、实训中心50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1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

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3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6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6.2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目前,台儿庄、薛城等区已具备条件,可率先组织实施。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2.53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关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纠风办:

按照川纠办函〔2006〕12号和宜纠办〔2006〕11号文件的通知要求,我办高度重视,立即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XX县梅白中心校)和一所中学(梅白中学)对文件中提出的要求进行了调研,并就全县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及全县推行情况

今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XX县194所中小学(其中初中23所、小学171所)实行了这一新机制,涉及学生人数58986人,其中初中19343人,小学39643人(13名特殊教育学生);教师2963人,其中小学教师1724人,初中教师1139人。

该制度实行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目前各学校运转正常,教师相对较稳定,特别是学校收费难度降低,学生欠费现象明显减少,家长负担明显减轻,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确保了基础教育的积极实施,尤其是条件非常差的学校和学生能就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机制的实行,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正常学习及教师的正常工作,在大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但各地财政状况不一样,导致地方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支持、投入差异更大,因而改革的实际结果、效果有差异。

2、改革后,新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未出台,但是国家补助经费用途规定严格,学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而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在实践中积累的奖励制度、办法受经费限制,无法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奖励教师,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3、相关后续工作不配套,工作中衔接不及时。新机制实行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由于不曾预料,导致相关工作不配套,工作出现空档、不衔接的现象,尤其是在经费供给、补助等渠道上出现了一定的断档期,客观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

4、特殊情况比较多,原因千差万别,解决起来难度大。①“普九”后新增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②个别规模、实力特别弱小学校上级部门按学生人数补助经费其实际效果与大型学校差异明显;③民办公助学校与全公办学校的差异明显;④一些学校过去搞借资(向学生家长借款,学生毕业时退还)全部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新机制运行后无经费退还学生家长。

三、建议

1、按照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地区、学校差异。

2、积极建立新的学校软、硬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

3、搞好相关后续工作及衔接工作,尤其是经费供给方面的衔接,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4、专题研究、一事一议解决个案问题。

XX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整体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3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推动我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化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截至今年上半年, 全市1200所义务教育学校, 已有708所通过了“达标”评估验收, 占总数的56.41%。其间, 我们还先后对477所达标学校进行了随机复查回访, 进一步促进了区县、学校积极巩固成果, 不断提高水平, 全力把创建达标变成工作常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回顾3年来的工作, 全市义务教育的主要成果体现在3个层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是区县政府的教育职责得到落实。随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逐步深入, 义务教育在全市各区县已经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并形成了规划优先安排、经费优先投入、资源优先保证的新局面。为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检查指导。不少区县的“一把手”还定期听取汇报, 现场解决问题。目前, 河西区、河东区、南开区、红桥区、东丽区、北辰区、西青区、静海县等8个区县的“达到度”已经超过60%。其中, 东丽区为98.15%, 北辰区为94%, 河西区为86.36%。值得欣慰的是, 5个远郊区县在学校数量很大、整体基础薄弱、财政经费困难的情况下, 去年以来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正在跟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步伐。

二是区县教育的管理方式开始转变。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 通过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差距, 努力办好每所学校, 教好每个学生, 正在由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为。2008年以来, 各区县教育局都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 精心组织, 统筹规划。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仪器配备等有关部门, 不仅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 结合标准的相关规定, 各司其职, 合力推动。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 加大了对普通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 主动帮助学校查找问题, 理清思路, 解决困难, 落实标准。教育督导部门也坚持“监督和指导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督导检查的同时做好具体指导, 促进辖区学校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种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不仅体现了效率, 更加凸显了公平。

三是基层学校的素质教育有了发展。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使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硬件”的规范化, 不仅使校舍更加牢固、安全, 环境得到净化、美化, 而且使城乡学校全面实现了集中供暖、水冲厕所、标准场地和电子监控。特别是教学设备的再次补充和图书资料统一配送, 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历史差距, 为所有学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基础条件, 激发了广大校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目前, 无论是已经达标的学校, 还是正在创建的学校, 都把“软件”建设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 积极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办学思想更加明确, 规章制度更加系统, 运行机制更加健全, 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尤其是以推进高效教学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形成新的共识以后, 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受到了学校的广泛关注,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大课间活动和“2+1”项目的认真落实、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定期开展, 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是这些根本性的变化, 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 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市义务教育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阶段。今年, 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的有关政策, 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择校问题在中心市区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义务教育学校较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效果, 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认同。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

为了确保今年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工作目标, 年初的蓟县会议以后, 我们就责成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 对各区县的有关情况开展了摸底核查, 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认为, 当前有4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制约着今年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目标的落实。

一是区县工作还不平衡。今年3月底市政府在蓟县召开现场推动会后, 各区县政府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落实张俊芳副市长讲话要求, 并客观分析现状, 采取有力措施,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重新调整了标准建设计划。根据初步统计情况来看, 下半年将有400所学校申报评估验收,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可望实现。预计年底, 河西区、东丽区、北辰区、宝坻区、宁河县等5个区县的达到度可以实现100%, 河北区、红桥区、武清区、静海县、蓟县、滨海新区等6个区县的达到度可以超过90%, 河东区、南开区的达到度可以接近90%, 西青区能够达到80%以上, 和平区、津南区由于种种原因达到度距9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整体推进难度加大。今年, 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攻坚”之年。之所以用“攻坚”来定位, 是因为经过两年的评估验收以后, 剩下的学校普遍条件差、基础弱、“欠账”多。不要说加倍投入、加紧建设及加快装备配置、加速教师调配的任务非常艰巨, 就是指导学校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也有很多工作要做。至于农村地区, 这些困难更为突出。今年下半年, 蓟县有90所学校需要验收, 武清区有65所学校需要验收。这么大量的学校需要创建和达标, 难度肯定更大。

三是突出矛盾比较集中。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矛盾。比如中心市区, 本来就老旧校舍较多, 校舍面积紧张, 再加上前期城市建设拆得多、建得少, 造成现有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明显不足。不仅新建、扩建必须协调用地, 就是改造、提升也有较大困难。这个问题和平区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是近年出现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断提速,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 他们随迁的子女急需入学。再加上新项目需要大片拆迁, 新农村也在加快建设, 这些地区的生源也急需安排。本来运行平稳的学校, 生源突然增加, 造成巨大压力。这个问题先是出现在近郊四区, 随后又凸显于滨海新区, 而且预计还会有更加严重的趋势。

当然,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 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不少, 比如学校施工过程拉长、教学装备到位滞后、农村教师学科失衡、学校管理过于粗放等, 总之都是影响全局工作的因素,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提出方案、切实解决。

三、下一阶段的任务和工作的要求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是本届政府的工作任务。下一阶段的任务还将实施两年。这两年我们计划做如下安排:今年下半年, 对400所学校进行评估验收, 完成达到度90%的总体目标。2012年进行扫尾, 包括4项工作:一是对另外10%的学校进行评估验收, 确保工作目标全面落实;二是对区县撤并的学校进行专项督导, 现场核实认定, 确保完成任务真实可靠;三是对已达标的学校进行随机督导和复查回访, 确保创建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四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现代化标准建设, 进行评估验收, 确保这个项目能够全面覆盖。应该说, 这是党和政府的愿望, 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只有这个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我们才能向全市人民群众正式宣告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了高水平、均衡化。

为此, 我们还要从3个方面着力做好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应该贯穿工作的始终。各区县要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指导义务教育学校、全力推进这项工作的同时,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是通过缩小学校之间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一件实事。它也是通过落实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战略举措。所以, 我们一定要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定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各区县政府要对今后两年的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具体详实的办法, 按照整体部署, 争取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努力破解工作难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同样也会伴随工作的始终。所以, 能否理性对待这些困难和问题, 把困难当作机遇, 把压力变为动力, 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各区县一定要把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 认真分析情况, 充分挖掘潜力, 本着既实事求是又竭尽全力的思想, 提出有效措施, 做好方案, 抓好落实。不管是历史积累的问题, 还是近期出现的矛盾, 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不能回避,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下一阶段, 各区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区域“十二五”规划, 把学校布局调整切实纳入其中, 完善学校建设整体规划, 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 确保学校建设工程又好又快按时竣工、交付使用。同时, 有撤并学校任务的区县, 要按计划做好撤并工作;有班额超标现象的区县, 要按规定保证逐校达标;有学校面积不足的区县, 要按要求做好校舍资源整合;有需要校舍加固、旱厕改造、集中供暖、设备补充等项目的区县, 要按标准全部落实到位。总之, 区县政府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 努力破解难题, 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建设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

三是充分发挥督导作用。去年年底,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具有天津特色的统一决策、标准实施、督导保证的教育行政机制基本成形。下一阶段,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将针对上述任务, 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的评估验收和对区县的督导检查。在此期间, 各区县政府也要在组建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同时, 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把督学队伍建设和责任督学制度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专项督导和随机督导的作用, 指导、督促学校按照标准加强硬件管理、加紧软件建设。要把指导学校提炼办学理念、挖掘特色优势、健全精细管理、完善电子校务、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文化建设、规范一日生活、推进高效教学、开发课外活动、落实社会实践、扩大交流合作、促进社区互动等方面列入督导范围, 在加强工作监督的同时, 搞好工作指导, 帮助学校在现代化标准建设这个平台上,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使全市义务教育真正走在全国前列。

芮城县教育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效果;解题思路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6年9月份,对白水县仓颉中学和白水中学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教学使用效果的专项调查,总共对三个年级六十九个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以便解决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题目与分析结果

(一)多媒体教学是否增强了您对学习的兴趣?

1.是76% 2.否15% 3.甚至降低4% 4.其他5%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1.传统教学6% 2.多媒体教学79% 3.无所谓15%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你的学习:

1.帮助很大27% 2.有帮助52% 3.一般29%

4.帮助不大6% 5.一点帮助都没有2%

(四)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时,哪一种方法你掌握的知识更多?

1.傳统教学23% 2.多媒体教学55% 3.差不多22%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你对教学内容的感觉:

1.形象生动、记忆深刻52%

2.与常规教学差不多13%

3.速度太快、印象不深34%

分析:通过以上问题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帮助最大的是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达到了73%。这都从不角度反映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的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多少有些原因是老师的操作不熟,课堂秩序往往被打乱。还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播放的速度。

(六)你__老师在课堂中采用视频辅助教学

1.喜欢68% 2.不喜欢7%

3.说不准,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25%

分析:这个问题单独设题,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除了用课件展示外,经常会以视频的形式讲解某个知识点,有68%的同学回答了喜欢,原因基本是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说明多媒体视频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七)你认为多媒体课堂有以下哪些不足?(多选题)

1.不习惯多媒体教学16%

2.过度直白,缺乏想象22%

3.无法及时做笔记83%

4.信息量大,理解较难36%

5.其他16%

分析:设置这一题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發看看多媒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足:83%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速度过快,无法及时做笔记。36%的同学认为信息量大,理解较难,从这点也同时揭示出无法及时做笔记的原因,说明老师讲课时要注意讲课的内容和速度,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前进,以便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四、最喜欢和最不喜使用多媒体的课程举例

(八)请选出你最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为什么喜欢?

语文9%数学5%外语3%历史12%地理18%

政治3%物理2%化学3%生物25%

分析: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学生大多都是对副科使用多媒体教学感兴趣,原因可能是这些科目本身学生比较放松,因此能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喜欢主课使用多媒体的同学少的原因可能是主课记忆的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记笔记及记忆。

(九)请选出你最不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为什么不喜欢?

语文8%数学29%外语8%历史4%地理0

政治8%物理5%化学1%生物1%

分析:学生不喜欢这些课使用多媒体教学除自身原因外,基本是跟不上教学内容,无法记笔记,不能很好地理解重点内容,依然感觉枯燥无味。数学不喜欢的比例最高,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课堂节奏决,学生思维跟不上

基于数学自身的抽象『生与逻辑性等特点,课堂上往往需要教师的严密推导过程。但数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后,省去了教师用粉笔书写数学逻辑推导的过程,教师只需要点击鼠标,程序化的板书就会很快呈现,课堂节奏就快了起来,再加上由于课件的呈现方式快而多,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思维节奏跟不上屏幕显示的节奏。

2.对解题思路的分析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

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上课时按照课件的既定程序进行,课堂上只需按动鼠标或操纵遥控器,课件便按顺序播放。当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教师却难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甚至回避或忽略学生的新想法。这与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3.注重课件的外在形式,分散学生的集中力

有的课件制作过于追求亮丽的动画、图片以及声音等媒体的呈现,会使学生眼花缭乱,使学生只关心这些媒体本身的华丽,而忽视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要精心设计与思考后再使用。以下是我提的一些理论建议:针对课堂教学节奏快,课件设计应该合理布局,尽可能使屏幕呈现简单化,减慢课件播放速度。版面的设计要汲取传统的黑板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的需要逐条逐句地显示,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进行随时补充或更改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

上一篇:市国土资源局大力加强基层队伍“-三新”建设下一篇:履行岗位职责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