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通用9篇)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1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
--列席市政协三届十次常委会的发言稿
(2013年6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我叫***,高级工程师,是**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时也是建市10周年献礼项目之一--工业大道项目建设办副主任。今天,我有幸列席市政协三届十次常委会,并在会上就《关于**市建市十周年献礼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的视察报告》进行发言,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借这个机会,就如何加快我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谈“一点体会”和“四点建议”:
首先,谈一点体会--回顾建市10年,是卓有成效、鼓舞人心的十年。全体**人聚焦内涵建设,抢抓发展机遇,在建设美丽**的进程中一路高歌猛进,鸿篇不辍,奋斗的身影无处不在,奋斗的足迹熠熠生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令人欢欣鼓舞……
其次,谈四点建议--展望新的10年,是激情满怀、成就梦想的十年。“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新的十年,满载责任与梦想的**人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如何通过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来加快开放合作、加快南崇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市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成为了当前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下面我就如何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谈几点自己肤浅的认识,算是班门弄斧,旨在为加快推进我市建市十周年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议政建言,献计出力。
一是突破征地瓶颈,解决项目用地问题。目前,我市人均占有土地日益减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涉及征地拆迁项目日益增多,土地价格逐年调整,各种拆迁补偿政策标准不一及失地农民对长远生计的后顾之忧等诸多因素带来拆迁难等问题尤为突出,我作为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承办单位的人员,深知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是开展重点项目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我建议,针对征地拆迁工作,建立征地个案处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以政策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群众和管线权属单位为服务主体,灵活得当处理,以此推动征地工作顺利进行,按期交地,让项目真正落地建设。
二是加强项目跟踪,推进建设进度。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把项目建设进度细化到每一月、每一旬,排出时间表,实行倒计时,一天也不放松地抓紧抓好,尽早竣工投产达效。对于进展缓慢的项目,相关负责的领导和单位要强化督促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对于列入计划但尚未开工的项目,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抓紧做好规划、选址、环评等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抓好资金落实,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领导分管责任制,做到一个重点项目,一位领导分管,相关单位全力配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三)开展评比活动。对项目建设推进较好的单位进行公开表扬、表彰,对不好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告诫。
三是领导重视到位,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点项目的分管领导,除了要关注项目建设进度外,应该更多地关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容错环境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建立,征地拆迁赔付,项目资金落实;项目造价变更等系列问题,有时候单靠承办单位无法解决,建议项目分管领导应主动给予相应的协调解决。此外,各重点项目分管领导要组织、督促重点项目承办单位加快项目工作,落实项目建设计划,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同心同德,凝聚合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程。重点项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的一盘大棋,所以推进项目建设应当是整体协调,全盘推进。
(一)加强协调督促。凡涉及重点项目的重大问题,由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其它事项由各重点项目责任领导和主管部门协调落实。各有关部门必须把市重点项目建设有关事项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其认真办理,限期办结,并及时报告。
(二)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市政府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通报会,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负责督办的市领导定期不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于涉及重点项目的非重大问题,主管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尽快解决问题。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或困难,相关部门应以大局为重,加强协作和跟踪,共同给力,共同解决。
经略既张,宏图将举。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加快开放合作,加快南崇经济带建设,需要大项目的拉动。就让我们点燃激情,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在建设美丽**的历史长卷中书写灿烂的一笔!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2
1承德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一直以来, 承德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 紧紧围绕《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努力探索具有承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在生态文明支撑体系、彰显体系、运作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1.1生态文明支撑体系
(1) 坚持生态修复和建设, 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都周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治理工程“、稻改旱”农业节水示范、绿色矿山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改善生态环境; (2) 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 根据区域承担的生态功能,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每个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
1.2生态文明彰显体系
坚持把《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加速实现城市各生态系统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 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承德。
1.3生态文明运作体系
(1) 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2) 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突破,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以生态优势为依托,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4生态文明保障体系
把强化体制转轨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努力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牵头、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2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流域生态补偿不足
承德由于其特殊区位特点, 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政策, 对承德经济发展制约性影响较大, 而生态补偿机制一直不到位, 亟需建立科学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流域内的和谐发展, 实现承德“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2.2生态环境较脆弱
承德生态环境良好, 属于生态交错区, 生物多样性较高, 但是生态环境抗阻能力较弱,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极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断流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2.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面积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造成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目前全市已实现了县城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覆盖, 但村镇一级的环境基础设施还亟需加快建设步伐。
2.4生态创建进展缓慢
目前全市有14个乡镇、13个城镇和12个村分别被命名为 “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城镇”和“省级生态村”;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 但这些创建成果距离国家生态创建三个“80%”的目标要求, 还相差甚远。
3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思路与对策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以市委名义成立市级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 由市委书记任组长, 负责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落实, 县区同时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3.2实行指标分包制度
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包给市级领导, 从上到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县区及各有关单位, 按照指标要求, 将承担的建设工作与本地区、本单位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3创新考核监督机制
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 将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 同时严格实行问责, 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 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追责。
3.4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巨大, 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 通过市场化手段, 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的融资体系。
3.5建立奖励扶持机制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 对污染减排、清洁生产、绿色系列创建等重点项目以及生态文明创建予以奖励或补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充分调动全市各层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6加强社会参与能力建设
构建承德市生态文明地图信息系统, 提供显示承德全景地图、生态文明属性查询、信息更新、信息反馈等各项便民功能, 拓展政府采集舆情民意的渠道, 实现民主决策, 促进社会和谐。
3.7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从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出发, 广泛开展“生态、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 全面推进承德的生态文明教育, 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4结语
总而言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丰富、完善的过程, 承德还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继续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摘要:多年来, 承德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出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省级社保统筹的建议 篇3
一、县市级统筹导致社保基金风险点多达上万个
目前,我国社保统筹主要以2000多个县市为主(这里的“市”是指县级市),这就意味着社保基金实际掌握在多达200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手中。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在各个县市统筹单位里,社保“五险”基金在行政管理上划属不同的“管理中心”;若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养老基金,在2000多个“块块”统筹的县市里,又存在着至少7项“条条”保险基金。如此条块相加,我国的社保基金潜在“风险点”多达上万个,与世界任何国家社保制度相比,都堪称是罕见的“碎片化”模式。
二、潜在“风险点”成为现实“风险源”的主要动因
(一)出于公共目标,堂而皇之地挪用社保基金
例如,对地方政府而言,当某项险种基金出现当期和阶段性支付缺口时,与其从其他渠道融资予以弥补,不如采取混用或透支的方式更为方便,最典型的就是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基金相互之间的临时透支挪用。再例如,由于社保基金投资保值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在面临扶持困难企业、发放各种生活补助,直接用于生产投资等所谓重大经济问题时,社保资金的挪用就成为一种“选择”。
(二)出于地方局部利益,社保基金常常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主要目标
在GDP至高无上的大环境下,社保基金常常被视为实现“政绩工程”的最佳投入资源,社保基金在地方政府手里便会采取各种变通方法,千方百计地突破限制,以实现地方政府的政绩目标。
(三)由于管理水平有限,制度存在诸多疏漏,从而导致出现管理混乱,甚至引发腐败
在县市级统筹管理中,管理混乱和账目不全等现象,既可能是干部管理水平所限,是个队伍建设与素质提高的问题,也涉及到工作态度和社保制度建设的问题。例如,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决策不民主,投资不透明,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再加上某些制度不尽合理与科学等原因,都可为实现地方经济目的和政治目标带来方便,甚至产生利益输送,导致腐败和犯罪。
当然,导致地方政府从制度执行者变成制度违规者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执法不严和认识不足,地方政府一般都很容易把社保基金当做普通的公共基金来看待,遇上机会,上万个潜在风险点就很容易变成现实风险源。
三、统筹层次低导致难以克服的制度痼疾
(一)县市级统筹导致社保基金监管层次太多,监管力度层层衰减
在纵向上,社保基金监管体制呈现出中央、省、地市、县市这样一个四层级监管结构,其直接后果是在纵向上信息传递严重损失,监管力度层层递减。再加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及其劳动保障部门只有业务指导权而无管辖权,对其违规挪用行为便无从知晓,无从下手,无能为力。在横向上,监管跨度是2000多个县市统筹单位和上万个统筹基金,在地方社保部门基本没有专职监管队伍的条件下,这种“碎片化管理体制”只能听任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指挥,任由其摆布。
(二)县市级统筹使社保基金违规成为一种常态和“制度伴随物”
地方政府本应是社保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但由于社保制度内部和外部条件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又是社保制度的主要违规者,成为社保基金的日常违规主体。这种畸形的体制架构,正逐渐变成一种制度常态,仅靠中央政府实行搞运动式的“大检查”和突击式的“大审计”,不是治本的办法,不是一个正常的制度结构。
县市级统筹还造成许多其他问题,严重影响劳动力全国性流动。例如,统筹层次低造成劳动人口异地转移接续关系困难,退休人员异地居住不能享受社保待遇,地区间、行业间的待遇差距十分明显,城镇社保覆盖面扩大难,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参保意愿低且退保情况严重。这种状况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也影响了中央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社保体系远景目标的实现。
四、实现省级统筹的可行性和采取的措施
(一)将社会统筹从县市级提高到省级,好处至少有三:
一是统筹单位从20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资金风险几率将大大减少,社保基金安全性将大大提高。二是监管结构将减少2个层级,监管力度将大大加强。三是省级统筹可以解决和化解许多其他矛盾,例如,提高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扩大社保覆盖面,进而为实现全国统筹打下基础。
(二)实现省级统筹的难点在于克服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
为此,应采取三条措施:一是在设定计算养老金待遇的社会平均工资基准时,一定要以地市甚至以县级为单位,而不要以省级社平工资水平为基准,以激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多缴费;二是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将社保征缴状况纳入省级政府对县市级干部考核条例中,将其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三是中央政府将实现省级统筹作为考核省级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从近年社保制度内部和外部客观环境看,实现省级统筹的条件和可行性已逐渐具备
一是诸多省份正在陆续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二是许多省市社保部门正在加快推进“五险统一征收”的进程;三是省级对县市级干部状况及其对市县级资金征缴情况等信息基本是对称的,与四级架构下“隔两级”监督体制相比,其监管力度和效果必将有效提高;四是目前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特点是省内差距远小于省际或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距,这决定了省级统筹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要小于全国统筹。
(四)尽管实现省级统筹已具备一定可行性,但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负面影响仍不可掉以轻心,有关部门应予以专门研究考虑
将其与社保基金安全性相比,实现省级统筹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因为社保资金安全性及其社会影响,已不是单纯的社保制度单项改革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问题。鉴此,建议将实现省级统筹作为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尽快进行试点,近年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铺开。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4
旅游配套产业建设的建议
提 案 人: 单 位: 联系方式: 邮 箱:
案 由: 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有待推进 主题词:服务产业、旅游、建议
唐山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服务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程度不高,发展规模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业作为涵盖服务最广的行业,是服务产业的典型代表。2016年,我市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届时必将有大批游客来唐参观旅游,值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建设,必将对唐山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市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的服务产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规模逐年增加,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升,服务人群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忽视。1.发展规模不够 唐山常住人口760万,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6000亿以上,根据人文地理学对于城市规模的划分,已经属于典型的大中型城市。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相较于其他产业,服务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是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唐山三产占比分别是8.90%、60.10%、31.00%,而同期全国三产占比分别为10%、33.90%、46.10%,可见唐山服务产业在本市的三产占比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期与同级别其他城市相比,唐山的服务产业规模也是不够的。2.发展程度不高
与一线发达城市及其他主要大中型城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不高,各服务行业服务标准低,没有突出专业人才,经营发展模式老套,缺乏创新等。我市目前的服务产业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服务休闲集聚区很少,不能满足我市及来唐游客的旺盛需求。3.发展速度滞后
近十年来,我市服务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32%左右,低于全省 同期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产业总量连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我市的服务产业发展是相对滞后,而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转型推动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不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各项经济发展问题不断凸显。4.发展无规划,管理较混乱
在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大多根据市场调节自行规划,政府则起到辅助规范的作用,服务产业也不例外。但由于服务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各行业又与其他产业间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效应,致使服务产业自身根据市场调节进行规划发展并没有那么成功,对于该行业的市场监管规范及服务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从而出现了发展无规划,管理较混乱的局面,对于服务产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对现有的服务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二、基于服务产业的现状,我市旅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旅游业涵盖多种服务行业,各种服务业又支撑着整个旅游产业。二者相互包容又互相支撑,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各项资源开发以及配套产业建设滞后情况严重,虽然随着这两年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视,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而言,发展水平有限,制约因素还有很多。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吃住行——什么都有,但是不够突出
我市服务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满足本地居民需求之后,再来为外来游客提供服务的。以吃住行为例,全市各种餐厅、酒店、交通出行工具供给充足,各种类型、规模的服务都有涉及,但是特色明显,服务突出,让人印象深刻,慕名而来的服务单位貌似微乎其微,大多数都是保证基本需求,模式单一,千篇一律的服务。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旅游资源如此,对于旅游后勤配套产业支撑也同样试用。
2.游购娱——大有发展,却是十足短板
游购娱等方面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旅游发展六要素中,相较于吃住行不得不说还是短板。虽然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方面开始逐步重视并进行扶持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先天资源有限,这几方面还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1.政策环境
尽快出台鼓励服务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主要服务产业项目以及薄弱稀缺服务产业项目予以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政策上引导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优化服务产业各项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在监管范围内有节制的扩大行业规模,活跃行业发展程度。2.市场环境
扩大本地需求与外地需求相结合,推进供需对接,供需均衡;规范行业间合法竞争,相互竟合,集聚经营,维护好市场;发展好本地经济,营造良好经济形势,奠定服务产业发展基础;想方设法创造优越的市场环境,推进服务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进步。3.资本环境
对有需求的服务产业企业进行金融资本支持,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利息费率,保证企业发展资本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服务产业企业经营成本,保障企业运转经营。4.社会环境
在社会营造鼓励服务产业发展的氛围,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市服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扩大规模,增加服务产业在三产GDP中所占比例。
四.加快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产业新发展 1.吃
1)支持知名餐饮品牌发展,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对我市现有的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餐饮企业,如鸿宴饭庄、东来顺、凤凰园等进行重点支持,帮助推介相关特色美食,使唐山拥有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知名餐饮企业代表。
2)规划特色美食街建设,集聚地方特色美食。美食街往往是人们到一个城市旅游必须要去的地方,美食街不经能够积聚人气,推介本地美食,还能增加本地居民灵活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规划建设一批美食街项目,既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也为外地游客游玩提供了一个选择,因为美食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2.住
推动本地住宿业分级发展,形成高中低三档住宿供应层级,满足不同阶层游客及商旅人士对于住宿要求的需要。同时加强住宿业的管理与监督,保证相应层级的服务质量。推动住宿业与旅游业的沟通协作,旅游业为住宿业提供市场需求,住宿业为旅游业提供后勤保障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行
发挥区位优势,保证道路畅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市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以及航线航班予以维护保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设旅游专列,方便外地居民来唐旅游;对主要景区景点通行公交线路,提高景区周边的交通可达性,保证畅通,方便游客前往。4.游 整合现有优势旅游资源,进行集中优势开发。对现有的已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景区,进行基础设施完善,增强景区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对新兴的、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侧重的增加游客旅游过程中活动参与感受体验,提高游客来唐旅游的体验感与满意度。同时加强对主要优势旅游资源的集中宣传推介,打造品牌景区,推广唐山旅游名片,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到两个知名景区,提高唐山旅游知名度。5.购
建设旅游集中购物区,推广唐山本地特色商品,打造一批知名的有本地特色的商品集聚区,积极开发并推介本地手工艺品及地方特色美食,为游客来唐旅游采购旅游纪念品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借助旅游间接宣传推广效应,将唐山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如板栗、麻糖、酥糖、烧鸡等推广到外地市场,提高知名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增加我市旅游吸引力也有很大的帮助。6.娱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5
民革张家港市总支
“菜篮子”虽小,却是社会关注、政府重视的大课题,既关系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近年来,我市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出台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新建优质蔬菜基地蔬菜配送、销售奖励被贴方案”,而且还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列入2011年市政府实事工程,可见市委、市政府对“放心菜”的重视。但在调整中我们发现,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的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放心菜”工程的推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基地建设的进度,推进缓慢。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老百姓对此拍手叫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进度缓慢。2011年初,市农委根据实际情况,将3000亩“放心菜”基地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分二期推进,各1500亩。但由于基地建设涉及土地调整、茬口安排、电力设施、资金配套等因素,实事工程推进的进度缓慢。例如,乐余镇红闸200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由于镇配套资金没到位,以及电力设施投入没着落,基地建设缓慢,4月份开工的项目至今仍未产出。截止11月底,全市优质蔬菜基地开工面积虽达到3094亩,但完工只有1846亩,投入生产的只有1480亩,分别占开工面积的59.6%、47.8%。从总体进度看,只完成一半。
2.安全系数的保障,令人堪忧。目前,我市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虽有3000亩,但与全市50000亩蔬菜种植面积相比,优质蔬菜种植规模仍然较低,不及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而且3000亩种植规模中,还有部分是由老基地改名换姓变更而来的。例如,锦丰镇金南港村的400亩“放心菜”基地,就是由小棚改大棚改来的。即使忽略这一因素,全市优质种植基地面积,仍满足不了城乡居民需求。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加大了蔬菜安全监管力度,蔬菜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外来蔬菜面广量大、难以一一检测、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超标等仍旧令人担忧。同时,由于全市尚未建立起蔬菜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警示机制,没有起到引导群众安全消费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百姓对“菜篮子”安全的堪忧。
3.优质蔬菜的营销,阻力不小。菜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居民,事关优质蔬菜基地的产出与居民消费。在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各级政府都投入了不少财力,但在完全市场化运作后,“放心菜”进入市场有点难。“放心菜”进入菜场后,大家争着买,给“普通菜”带来了竞争,以致少数市场对“放心菜”销售作了限量规定,不准多卖。比如,市第一集贸市场迫于行政压力,虽开设了二个“放心菜”直销点,但每天只准直销点销售 “放心菜”1000斤,人为阻挠,致使相当部分老百姓吃不到“放心菜”,严重背离了农贸市场服务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初衷。为了解决销路,部分生产基地不得不将多余的优质蔬菜销往外地。比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基地直供的形式,在苏州园区苏雅路开设了“常阴沙田园卖场”,销售产品就包括基地生产的优质蔬菜(见2011年7月18日《城市商报》)
4.专业人才的短缺,无法回避。蔬菜种植,起早摸黑,非常辛苦,年轻的从业人员不多,大多为40、50农民,而且外地人居多,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极为紧缺。随着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的逐渐应用,特别是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的品种引进,采用物理、生物等技术,以及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新技术的应用,人才紧缺给蔬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难题。例如,金南港、金常青等蔬菜种植基地去年招收了七、八个大学生,由于地处偏僻、生活单调、工作辛苦,如今留下来的只有
一、两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全靠各地农业部门 的技术员在手把手地教从业人员。优质蔬菜种植人才短缺、后继无人的困境,无法回避。
二、建议与对策
发展优质蔬菜,事关我市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承载着民生和民心工程保障的“双重使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品卫生安全需求愈来高愈强烈,而能否买到“放心菜”则是群众对政府的长久期待。面对这一现实,如何让吃上价廉物美的“放心菜”?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防止政策落实打折扣,切实为“放心菜”工程“扶上马送一程”。许多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局限,落实起来往往难度很大。2010年出台的《张家港市放心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明文规定:对放心蔬菜基地的建设资金,镇级基地,市、镇财政各补贴50%;镇(区)配套补贴资金必须足额到位。比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乡镇配套补贴资金没有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再比如,刚出台的《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明文规定,承担“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地,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农业用电、用水等减免、优惠政策,但在新基地建设中,电力设施费用却减免、优惠不了,供电部门不接电,基地建成了却投不了产。
二是加强产销安全保障监管,切实为“放心菜”工程提供可靠保障。“放心菜”工程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诸多环节,但最主要的环节是产销环节。在生产方面,建议加强对农业投入产品使用监管,对所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农药进行配送;同时,实行产地准出制度,由各农副公司或市农委安排专人监管,像建筑工程的监理一样,巡回查看台帐记录,抽查生产用药、用肥等情况,并将5亩以上的规模蔬菜种植纳入监测范围,建立健全索票索证制度。在销售方面,重点抓好各级市场出售的各类蔬菜检测,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引导人民群众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集中销毁,防
止“弃明投暗”,流入乡下。
三是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放心菜”工程营销新渠道。在市区和各镇主要农贸市场设立“放心菜”直销点的基础上,严禁各类农贸市场限量销售“放心菜”,大力推进平价直销店建设,为优质蔬菜进入市场创造条件,让群众分享真正实惠。在“农超对接”上,对超市销售优质蔬菜的税收,实行“先征后奖”的激励措施,对“农超对接”的交通工具和燃油进行补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创新蔬菜配送模式,依托“12345”探索网上订购,在各居民聚居区建设中、小型的自产自销区(点),建立直通居民小区的配送网络平台,减少中间环节,亮证销售,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四是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培育,着力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优质蔬菜种植,根本在科技,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到各类蔬菜种植基地上门服务,巡回传授,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让优质蔬菜基地种植人员尽快掌握各类种植技术,着力提高优质蔬菜基地种植水平;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同时,加大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抓好优质蔬菜种植、深加工、生物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6
提 案 人:民革新泰支部
通信地址:新泰市民宗局
内 容:
构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重要举措。2010年我市将城乡客运一体化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截止目前,理顺了公交公司管理体制,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新规划了城乡公交线路,提升改造了部分站所等附属设施,更新了34辆公交车,为下一步的一体化管理打下了基础。为更好地推进公交客运一体化,实现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城乡公交客运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复杂工程,是一次改革和创新,涉及面较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建议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确保2011年该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树立大公交理念,搞好统筹规划。立足大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城乡客运实际需要,把公交客运规划置于全市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大框架,科学规划运营线路,统筹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市良好公交客运环境,建设统一的公交车停车场,停靠站点,在车辆、线路、站点的布局上,搞好城区与城镇、村居间的有机衔接,实现公交客运资源无缝隙覆盖。
三、统一运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构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对现有城乡客运主体的改革,是对运营主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和洗牌。建议参照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从公交的公益性考虑,整合现有公交客运运营主体,实现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化。关于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提 案 人:渠红梅
通信地址:市民族宗教局
联系电话:*** 案 由:关于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内 容:
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密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客运需求与之俱增,而我市现有的城乡公交和客运资源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结构布局都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突出表现为:管理主体多,各自为营,缺乏统一整合,城乡客运主体散乱,竞争无序,安全隐患大,客运覆盖线路之间冷热不均,在票价、停靠点、运营时间上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监管,广大农村农民享受不到城区公交的便利服务和低价优惠政策,城区公交的公益性和农村客运的逐利性矛盾日渐显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市城乡客运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一是有利于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便捷、经济、安全、优质”的运营服务,缩小城乡差距,体现和谐运输。二是有利于客运行业统一管理,彻底改变多元经营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局面,提高城乡客运整体竞争力,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有利于城乡客运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减少资源浪费,保持城乡平衡、资源整体平衡。因此,构建城级公交一体化已成为政府、交运部门、客运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势在必行。建议:
一、理顺现有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主体一体化。政府应通过明确行政主体,改革现有多头管理的体制,实现管理主体一体化,明确由交通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革改制工作及行业统一管理,履行监督、协调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好管理主体的作用。
二、树立大公交理念,搞好统筹规划。要强化“大公交”理念,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立足大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城乡实现客运需求,把公交客运规划置于全市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大框架内进行科学谋划,对已编制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进行细化补充,使规划紧紧跟上城市、城镇、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规划的统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坚持公交优先原则,科学配置公交资源。从全市大城市建设的长远角度,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运营放在优先位置上,重点向城区新建社区,农村乡镇、行政村辐射延伸,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市的良好公交环境。在车辆、线路、站点的布局上,搞好城区新建社区、城镇、行政村之间的有机链接,逐步实现公交资源无缝隙全覆盖。体现便民、高效的原则,综合考虑线路长短、走向,道路状况,人口密集程度,冷热线搭配等因素,科学配置,逐步健全完善,形成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运营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
四、统一票价,全面落实优惠补贴政策。政府统一制定公交客运价格,城乡居同一票价,全面落实城乡居民乘车优惠补贴政策,使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学生等特殊人群都能享受优质、优惠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惠顾于民。
五、统一运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难点和关键是对现有城乡客运主体进行改革,这是对运营主体切身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洗牌。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稳妥操作。建议参照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多从公交的公益性来考虑,使改革回归到公益性上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是鼓励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采取以资为村为纽带,收购、并购、入股、联合等市场化的运作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紧密型经济实体,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使经营主体由小、散、弱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变。二是鼓励公司收购。以市公交公司为依托,由改造主体出资收购原经营者的经营权,原经营者直接退出客运市场,对原有从业人员优先录用,从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改造。三是建立退出机制。设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使部分原客运经营主体,逐步退出和萎缩。四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原有经营主体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服务质量招标投标方式,优胜劣汰,重新取得运营资格的原经营者和车辆,服从新公司安排,特许继续运行。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7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2个百分点。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要尽快弥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目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医疗、养老保险方面的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存在着项目不全、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导致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有两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仍然是“半市民化”状态,没能在城镇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这种只能到城市打工、经商、就业,但不能在城镇落户的城镇化的模式,在全局上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此外,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日益突出等等问题也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以及更长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重要内容。
二、PPP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
1、有助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与供给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求来看存在着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的矛盾,不仅有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供给分布不均的问题,表现突出的就是医疗、教育、交通等在城乡区域之间的供给不均衡。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来看,主要是以政府提供或者公办公共服务为主,民办机构等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事业中的参与度远远不够。无疑这些供给结构性问题制约了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的提高。“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无疑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正是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施,对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促进经济社会领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2、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服",将一部分政府职能交由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来提供服务
政府向市场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公共服务等准公共产品是其应有责任,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但这并意为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包括远期规划、财力投入和服务监管、生产运营建设等诸多具体操作都必须由政府来完成。民营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PPP模式激活市场活力,动员社会资源,调动社会资本及企业丰富的技术人才及管理支持,从而也使政府能更好的发挥总揽全局、远景规划、服务及协调监管的能力,更好的促进项目的实施。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这其实就是简政放权的切实之举,不仅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社会资本也能确保收益,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3、有助于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加入公共服务领域,缓解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资金不足的问题
当前,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方仍以国有和公办为主。一方面是因为民办机构及社会力量自身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公共服务项目一般期限长、投资大,收益相对较低,对项目的远期规划及风险控制要求比较高,社会力量难以独立完成,故不愿过渡涉及。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的门槛高,很多行业和领域甚至禁止社会力量进入,有些行业或领域准入标准或有降低,但在风险或者问题产生时,行政监管执行有时存在随意性,或者前后不一致,使社会力量难以遵循,抑制了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积极性。PPP公私合营模式中合理的利益保障及风险分担机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同和契约减少了政府部门执行随意所造成的损失,也能够确保社会资本自身收益实现最大化。另外,PPP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合理的价值机制,吸引市场力量参与,有利于完善财政投入的管理方式,不仅缓解了政府短期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还可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提质增效,有效分担城镇化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风险。
三、进一步推进PPP项目实施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正确认识理解P P P项目所具有的“公共性”特点,明确PPP项目的适用范围
PPP模式是一种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是政府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改革,是一个艰难创新过程。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中,成功的案例及可提供的经验借鉴并不充足,国外的一些案例可能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要理性、全面认识PPP的特点,不能过度夸大渲染PPP的前景,误导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
一方面,要强调PPP项目的“公共性”特点,避免过度强调PPP模式的融资功能。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地方政府面临经济建设和前期债务偿还的双重压力,有很强的融资冲动。由于PPP模式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市场,缓解政府大量提供公共产品却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所以一些地方在推行PPP项目时,更多地赋予其化解债务、扩大投资的功能,将PPP模式纯粹看作融资工具,显然这种认识是偏面的,也是不可取的。过度强调PPP模式的融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最为重要的“公共性”特点,可能导致将本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变相的融资。另外,虽然PPP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需要支付资金,如果没有坚持物有所值原则,忽视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论证,忽视项目后续运营期间的监管,忽视企业的未来营运能力及收益平衡,最终必然会导致百姓“买单”,失去了推行PPP模式的本来意义。而且,由于PPP项目合约一般期限长、投资大,随着PPP项目落地数量的不断增加甚至会使政府形成大量长期债务。
另一方面,要清晰认识PPP项目的适用范围。据财金76号文件《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说明,在现阶段更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要求,即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由于这四个原则性要求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标准或门槛,所以在实践中出现PPP项目识别困难,甚至对PPP模式适用范围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些PPP项目在具体对接过程中并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项目论证和识别,匆忙上马,个别项目公共性特点并不明显,一些甚至是原来的BT项目换换包装打造成PPP项目,呈现出非理性的一哄而上,变相增加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成本和政府债务压力。
2、加快推进P P P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
PPP项目涉及范围广,从项目的立项、评估、筛选、招投标、监管、统计、合约制订实施、利益及风险划分等都需要良好的统筹协调及管理,这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及合同规范、评估技术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们在PPP制度框架顶层设计方面还有待推进。
一是健全国家层次的PPP法律法规,避免出现项目运作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制约PPP项目推进的情况。由于PPP项目一般时间长达10年以上,参与主体必然更关注长期运营管理、融资、利益分配及风险的控制,尤其是对于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是否公平、监管机制是否有效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涉及这些内容。目前PPP项目运行多以行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为准,不仅对PPP项目的实施约束性低,而且一些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及缺乏弹性,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如PPP项目采购相对于政府采购有特殊性,出台了单独的规定,但有些领域还存在空白,在预审结果公示中,没有明确说法,只能对照参考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法等,而招投标法仅对工程及与工程相关的货物及服务的采购及招标做出相关规定,这会导致据此所定PPP合约的约束力降低。所以如何尽快推动统一的高位阶立法,为PPP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迫在眉睫。
二是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PPP项目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程序复杂,从政策制定、项目的识别、评估、审批及管理等涉及诸多部门及各参与主体,目前仅仅前期准备工作都涉及立项、可研、环评、土地等方面,因此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作将是PPP项目成功落地运作的关键,此外财政部门多级PPP机构在政府采购中如何履行责任,政府交易中心平台的职责是什么,招标代理机构如何确定,PPP项目是应由政府采购代理平台统一办理还是业主项目单位选择等都是亟待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仅由设立在财政部门的多级PPP机构进行相关的工作,难以充分发挥统筹管理和协调作用。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以及政府信用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PP项目是否成功推行,它更能体现PPP模式公私合营的特点。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以河南省为例,截止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财政厅PPP项目库已入库的726个项目(总投资8415.31亿元。)中,仅有81个寻找到社会资本方,签约社会资本方包括央企、省内国企、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本对PPP项目观望多,参与少,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PPP项目多数是投资金额较大,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参与方众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对社会资本的投融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盈利点在哪里?风险如何分担控制?没有合理的机制保障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二是社会资本对政府诚信履约信心不足。由于PPP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一些PPP项目的政策随意性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PP的发展。PPP项目难落地,主要也与地方政府执行力差、政府与企业间缺乏契约精神有关。过去曾出现过一些地方政府承诺缺失、不讲信用使企业收益受损的现象,如何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的约束机制,确保政府换届、换人不影响社会资本的合理回报也是促进社会资本进入PPP项目的关键。
4、加快完善P P P模式推行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合作者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监管者。政府要树立平等意识和合作观念,培育增强契约精神。行业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领导也要加强对PPP政策的熟悉、了解与掌握,集中力量做好政策制定、引导和长期规划,提高指导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建立高效的PPP工作推进机制,减少PPP整个全生命周期中审批审核的程序和环节,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宣传和培训,积极推动PPP项目落地。目前,PPP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PPP的研究也处于对其他国家经验理论总结阶段,本土缺少充足的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就目前对PPP项目的需求来讲,理论研究不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人员少。一些政府官员和民间资本对PPP更为陌生,一些专门从事PPP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也有欠缺,实际操作中往往照搬照抄既有的文本和案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PPP模式的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建设与技能培训,打造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同时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PPP项目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动PPP项目落地。
第三,完善监管体系,确保公共利益。PPP项目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宽,因此要建立一套具备透明性、权威性、独立性、可问责,同时又具备专业知识的监管体系,利用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确保项目的质量和风险控制。一是项目起始阶段对项目识别的监管,要明确PPP项目的适用范围,避免出现“新瓶装旧酒”;二是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进行监管,确保“物有所值”原则得到贯彻执行;三是要加强项目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考虑公众的需求,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共利益。
摘要: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的推广使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财政收支状况、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意义重大。当前我国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PPP模式的特点、适用范围认识不足、顶层设计不到位、民间投资参与难度较大等,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
关键词:PPP模式,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守清、冯珂:PPP热潮中的冷静思考[J].城乡建设,2015(8).
[2]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5(4).
[3]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人民论坛,2016(3).
[4]连瑜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PPP模式[J].山西财税,2015(5).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8
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山东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
《意见》指出,山东将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计划到2015年,完成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并面向国内外正式推出。到2020年,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到2020年,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打造培育一批粮食、油料、果品、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产业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根据《意见》,今后将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覆盖山东主要品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先期在有基础的地区设立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推介山东农产品的窗口。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义乌各筹建1个,在全省17市各筹建1个,在境外筹建1个。
推进“食安山东”
力争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超98%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山东将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加快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大力推进“食安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后,山东将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形成目录,由政府统一组织发布,动态管理,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
此外,山东还将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加强“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认证管理,健全认证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三品一标”包装标识;研究制定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使用的授权和监管办法,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 篇9
填报时间: 2010-03-26责任单位: 崇州市民政局
------------------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工作会暨项目加快建设年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认真学习传达了市委书记范毅同志《创新举措破难题全力打好攻坚战确保“项目加快建设年”目标全面实现》的工作报告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并进行了认真贯彻落实。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做好各项民政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市2009年下半年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的措施和工作的要求,并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了部署和动员。会上,局党组书记刘天全同志号召全局同志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发展整体提升”的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落实责任,提高效率”,以昂扬的斗志,全心身投入到工作中,全力做好“三保”各项工作,使民政工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服好务,全面或超额完成“项目加快建年”各项民政工作目标任务,努力为我市发展全面恢复、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这次会议精神,我局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民政福利设施项目建设。
要按照市委“加快项目建设年”和灾后重建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质量,加快民政福利设施项目建设。一是对现已开始实施的5所农村标准化敬老院建设项目,力争在9月底前全部完工,11月底前实现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入住。二是要切实抓好灾后重建的崇州市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崇州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崇州市救助站和老龄服务设施等重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9月底前全部启动实施重建项目。三是尽快启动实施公益性公墓的实施方案,尽快解决在项目实施及新农村建设中坟墓搬迁的问题。通过民政福利设施提高民政事业的城乡整体服务功能。
二、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水平。
1、要扎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同时要积极探索城乡低保的进出制度,积极探索低保边缘特困群体的救助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2、认真抓好安身新居工程建设工作,要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结合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等项目实施安身新居工程,力争今年修建安身房150户以上,尽快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的住房问题。
3、继续实施阳学圆梦工程,阳光育苗工程,确保低保家庭的子女圆上大学梦。要认真开展
“慈善一日捐”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捐赠活动,力争今年慈善捐款达到100万元以上,争取更多的慈善资金用于我市的慈善事业。
4、进一步提高农村标准化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对民政局统一管辖的农村标准化敬老院实行规范化管理,要从敬老院发展院办经济、开展健康有益活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财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将民政局去年和今年新建的11所敬老院创建为四川省一级模范敬老院。
5、进一步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工作。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年内力争建成崇州市救助站,对救助对象实行100%的救助。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要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建设工作,配合组织部门全力完成在全市推行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轮导向,两轮驱动”三会合治的农村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模式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整体水平。
2、要认真开展村民自治工作,积极创建村民自治模范市,通过今年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各项工作为创建村民自治模范市打好基础,力争明年创建成功。
四、进一步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要继续强化地名公共服务工作,积极推行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数字地名等专项事务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要按照国家标准、对城区、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的街、路、巷及时进行命名,完善街路巷牌的设置,定期对已设置的地名标牌进行维护,充分发挥好地名区划的服务功能。要继续强化殡葬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加大殡葬执法力度,配合相关部门重点解决好在城区乱放电子炮、乱撤纸钱和乱埋乱葬的问题。要尽快启动我市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工作,解决在新农村建设和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坟墓搬迁的问题。要继续加强民间组织的服务指导工作,要重点为农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服好务,使其充发挥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五、严格按照政策继续强化优抚安置服务工作。
要认真做好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就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沟通协调,落实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政策,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继续巩固我市双拥模范市的成果,不断创新双拥工作的模式,在保持我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的基础上,全力争创四川省第六届双拥模范城。
六、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进一步强化老龄事务工作,认真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
系建设,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维权、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好敬老助老和“庆重阳”活动,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襄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9月26日举行,全会科学谋划了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明确了“四个襄阳”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路径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三道河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加快推进“四个襄阳”建设,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于近日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实施方案,并以党委文下发各二级单位、局机关各科室,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指导思想:围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共建共享和谐水利,促进水利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学习、卓有实效,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会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把全会精神贯穿到具体实践中,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和谐水利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习内容:学习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学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的主题报告。
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写心得体会、做“问计襄阳”调研、征集建设性建议等多种形式,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组织领导:成立全会精神学习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人事教育科,主要负责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活动。
具体步骤:贯彻落实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1年9月29日-10月30日),主要是精心组织,制定方案,营造氛围;第二阶段(2011年10月31日-11月5日),主要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认识;第三阶段(20011年11月6日-11月15日),主要是狠抓落实,开展实践,注重实效。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广元质监局以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全市系统实际,采取五项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一、加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力度。按照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快组织制定一批现阶段全市农业生产急需而目前没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可遵循的农业标准,重点制定全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其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农产品加工配套标准体系,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
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扎实做好新建项目的培育申报、到期项目的考核验收、己建成项目的效益跟踪和技术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根据全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育申报7个特色农产品争创“四川省名牌产品”,指导帮助“川珍”牌天麻、“天马”牌黑木耳、“白龙湖”初榨橄榄油等3个到期“四川省名牌产品”进行复查确认,争取保留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培育申报1个特色农产品争创“中国名牌”,力争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培育、创建、考核确认6个特色农产品为“市知名品牌”,复查确认5个今年到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继续保留“市知名品牌”称号。
四、加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争创3-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协调做好旺苍米仓山茶叶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广泛宣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效。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立足于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活动,注重加强强制性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增强广大农民和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为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09-08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1-23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10-19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12-04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1-22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