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通用8篇)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1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作者:民盟眉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009-6
一、当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1、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首先,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其次,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企业赢利能力弱。
2、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少,新产品开发少,且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第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第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塑造能力弱,全国知名品牌少。第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能力弱,资金短缺制约了做强做大。第五,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老板亟待提高。第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差,优质原料制约明显。
3、政府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政策措施不力。
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二,项目扶持上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倾斜不够。第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费负担重。第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没有真正被认识。
4、农产品加工业行业整合度低,行业服务、行业互助和行业自律有待加强。
第一,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好,行业整合与行业服务跟不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概括地讲,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政策措施扶持不力和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
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问题,要建设好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主要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1、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建议由市委农办牵头,根据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的特点,进一步规划并明确区县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抓住优势特色产业,突出重点,做强做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第二,市、区县党委的农办作为农口牵头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整合农口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指导引导工作。
2、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第二,研究支持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税收政策。第三,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扶持项目时,重点向深加工企业倾斜。第四,市委农办要加强与市经济主管部门和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协调好金融机构对农产品贷款担保工作,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3、推进农产品品牌工程和农产品营销行动,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产品更好地走向国内外市场。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工程。建议市委农办牵头,在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中确定一批有潜力的品牌,进行重点塑造,重点宣传。其次,要认真实施农产品营销行动。
4、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其次,要努力造就一支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
5、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服务的水平。
首先,要积极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其次,要整合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量。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 我市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1 从数据上分析
一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 人员分布不协调。全市种子管理部门共有人员52人, 区县两级从事种子试验示范的专业人员较少, 专科毕业的人数更少, 使我市农作物试验示范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是第一线科技人员职称比例偏低, 学历层次不高, 人员结构不合理, 高级职称人员偏少。
三是科技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人员老化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改进。
四是农技人员使用不够充分。一方面, 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 大批的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大量存在, 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1.2 从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体制不够健全, 机制不灵活。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有两大因素, 即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 管理体制也不顺。农技推广机构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 造成专业技术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形成了农技队伍青黄不接, 后继乏人。
二是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科研成果被闲置。近年来, 农技部门由于科研和人员经费不足, 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创新, 致使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办公室, 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人员知识陈旧, 观念老化, 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对农业高新技术不了解, 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熟悉, 在市场经济中安于现状, 缺乏拼搏精神, 从而不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建议
2.1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 用好现有科技人员
一是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使科技人员能够在建设新农村的主战场中大显身手,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人才建设的多赢。在实施中, 关键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并制订一整套扶持、优惠、激励的政策。
二是充实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理顺编制人员, 做到在编在岗, 专业对口, 学以致用。要改善待遇, 千方百计稳定农村各类农技人员队伍。
三是对现有人员按照专业属性和职称高低实行定岗、定责制度。要确保为农服务部门必要的人员、经费、技术推广和服务经费的到位, 真正让农业科技人员用其所长, 尽其所能。
2.2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引进、培养专业科技人才
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 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全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引进人才良好环境。
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改善科技人才的学习、生活条件, 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 增强服务意识和本领。
2.3 进一步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品种试验示范人员知识及时得到更新
首先, 要抓好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各部门、各单位应进一步开展对科技人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培养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
其次, 要切实做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业余教育、专项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和选派一定数量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到有关院、校、所培训深造等方式, 让他们经常“充电”, 促使科技人员知识常新, 成果常有。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3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保持
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大小水产加工企业34多家,被列为国家级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华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华盛、华忠、香海、水产城),温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其中年产值逾亿元3家(华盛、华忠、香海),5000万元以上9家,并有8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华盛水产品加工厂和华忠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还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全市年水产加工能力12.2万吨,水产冷库37座,日冻结能力780吨,冷藏能力每次4.3万吨。2008年水产品加工产量7.6万吨,同比增长5.71%,产值7.62亿元,同比增长8.1%,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5%。水产品加工产量、产值、创汇额分别占温州市的32%、30.5%和46%。水产品总产量、渔业总产值均居温州市的第三位(产量仅次于苍南、洞头,产值仅次于苍南、乐清),在全省排名列为第九位,跻身全省十大渔业强县之列。
二、水产加工与流通业发展情况
水产加工与流通业是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工园区崛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1年开始兴建**水产品加工园区,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目前该园区已基本形成,规模和设施属国内一流。实际使用面积380亩,计划总投资3.1亿元,现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先后有16家加工企业入园兴建新厂房,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万吨级以上冷库4座(华盛、华忠一期已建,华忠二期、渔业冷冻一厂在建),千吨以上6座。加工园区建设规划先进,布局合理,与**水产城连成一片,实现了产、供、销、渔、工、贸一体化,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2004年被省科技厅命名为“浙江省科技兴海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2006年我市被中国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水产品特色加工之乡”。
二是流通渠道畅通。2001年建成了总投资1.3亿、占地104亩、建筑面积67290平方米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水产城,拥有摊位644个,年交易量达29万吨,交易额29亿元,其电脑信息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大型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设施均居国内一流行列,属全国百家最大商品交易市场、全国首批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定点采集单位和省百强市场。
三是龙头优势突出。如知名的华盛、华忠、顶味、香海、冷冻一厂等上规模加工企业相聚一起,其产量、产值、出口量、创汇额、利税等指标已占全市水产加工总量的80%以上,且企业员工达2500余人,占全市同行员工数的70%以上。这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与辐射效应和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千家万户,有力地推进渔业产业化的进程。
四是科技含量提高。我市水产加工企业历来重视科研开发工作,近几年纷纷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水产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科研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进行科技联姻,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华盛、华忠等企业聘请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水产加工专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目前全市已有5家(华盛、华忠、眯眼、香海、顶味)水产加工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科技型企业,分别承担了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10多个,有的还获得创新奖、进步奖。华盛水产加工厂投资3200万元率先兴建了温州市首座万吨冷库,冷库实行自动化电脑程控操作,冷藏的温湿度进入计算机程序。
五是注重行业创新。华盛加工厂在2007年投资5600万元建造了全国第一艘海上移动水产加工船“华盛渔加1号”的基础上,2008年又配套了三对(6艘)水上加工捕捞带头船,大大提升了我市水产加工档次。“华盛渔加1号”引进日本先进水产品加工流水线3条,可以把水中捕获的鲜活鱼虾,在海上直接加工成成品、出口创汇,不仅确保了海产品的鲜度与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减少了渔船返港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省油耗,延长海上生产时间,为渔民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顶味食品公司引进美拉德热反应和微囊生物工程食品工艺新技术,从低值鱼类中提取香精、香料等调味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华忠、拓海水产食品公司引进韩国鱼糜加工先进成套设备与技术,开发人造蟹肉以及鱼丸、鱼饼等系列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这些都是属于水产品深加工的新项目,是21世纪新技术应用的范畴,体现了生产力内涵。
六是品牌意识增强。我市水产加工企业为
适应市场需求,跟随世界潮流,采用现代化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强化品牌战略,使加工品种向着“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如华盛水产加工厂先后开发了“大三元”牌丁香鱼和鳗鱼片等上百种熟食小包装;华忠公司利用低值鱼类开发的人造蟹肉、鱼糜、鱼丸等系列“华辉”牌(省名牌)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进入了欧美等市场;香海食品有限
公司的“奥和”牌(省名牌、著名商标)小黄鱼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打入了全国各地超市,成为送礼佳品。全市水产加工产品四大类(冻品、干制品、腌制品、休闲食品)200多个品种,已正式注册产品商标20余个,其中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华盛“大三元”牌虾皮,全省水产品仅2家)、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近三年来,我市水产加工企业参加欧盟、国内各种农博会、渔博会、科交会、展销会等活动,先后获取省级以上的奖杯、奖状30多个,其中金奖7个、银奖16个。
三、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市水产加工与流通业发展迅猛,成效斐然,但与市领导的要求以及与全国先进县(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山东的青岛、烟台以及广东的珠海、江门等地一些大型水产加工企业,其年出口额达亿美元相比,差距甚大,就本省而言,我市年出口额仍落后于舟山的定海、宁波的象山,居全省第三位,尽管我市水产加工业规模与效益虽居温州前列,但仍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我市水产加工业所存在的问题,除了面临的渔业资源继续衰退和全球性金融风暴外,主要是企业多而散,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积累投入资金能力偏低,社会化组织及自我防范风险和参加市场竞争能力不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其次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三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议与对策
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增大出口创汇能力,分享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历史课题。一是必须牢固地树立忧患意识,不断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二是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水产加工业向纵深发展,加快低值水产品综合开发,以及合成水产食品、水产保健食品、美容食品等开发,不断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与档次;三是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品加工业运行质效,包括完善加工质量保证体系,信息服务系统,加工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投资格局以及渔业标准化产业组织化程度;四是必须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包括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对水产加工业的投入,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开拓水产品加工市场,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发展产业经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的水产加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对策:要坚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技为本,梯次推进,规模发展”的20字方针,围绕着进一步建设水产加工园区,做好“四大文章”:
一是立足建设国际化水产加工基地,全力做活做深国际认证大文章。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安全卫生,绿色消费的需求,建立健全水产加工生产标准体系,整体推进国际认证工作,使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中国际认证率达80%以上,为水产品突破技术堡垒,挺进国际市场开辟更加广泛的“绿色通道”。
二是做好建设规模化水产加工体系,全力做活做深培植龙头企业的大文章。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实现**水产加工也由“点式”向“板块结构”迈进,力争在近期内再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温州市级龙头企业3家。
三是立足于建设集约化水产加工基地,做活做深科技创新大文章。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引进和科技攻关机制及人才开发机制,实现**水产加工业由增加体劳力型向提高智力型的跨越。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4
福安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及《中共福安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安市2018年重点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安委办〔2018〕53号文件)要求,今年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研究制定了调研方案,通过听取汇报、走访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相关部门关于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我市12个乡镇、街道,查看了范坑茶叶、松罗饮料、穆阳线面、罗江烘焙食品等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乡镇领导、企业代表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还前往永安、沙县、政和考察,了解兄弟县市好的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特点
一是涵盖领域较广。
产品涵盖10个大类、25个小类,涵盖领域居宁德市前列,初步形成以茶叶加工为主,烘焙食品、粮油食品、果蔬食品、水产品加工、休闲食品、肉制品、矿泉水饮料、酿酒、中药材及特色农副产品为辅的产业体系。二是企业数量较多。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多家(其中茶企6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2家(其中茶叶企业30家),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千万元以上企业20家。全市拥有龙头企业104家,其中省级24家,宁德市级62家,本级近18家。取得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163家(其中茶叶企业61家;饼干、糖果、糕点企业27家;酱卤肉制品企业18家;米、面企业14家;豆制品企业8家。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黄酒、果酒、酱油、蜂蜜、饮料、植物油、畜禽水产等企业)。三是呈现集群发展。
我市形成一批以茶叶、果蔬、休闲食品、饮料、粮油产品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如茶叶加工,主要集中在社口、城阳、甘棠等几个茶叶主产区,主要生产“坦洋工夫”红茶、绿茶为主;烘焙食品,主要集中在赛岐和罗江,主要生产饼干、面包、糕点等;果蔬等特色农副产品,主要分布在潭头、城阳、穆云等乡镇;毛竹加工企业6家全部集中在赛甘区域,集群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四是品牌成效初显。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商标品牌2103个,约占宁德市市商标品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驰名商标2件,“坦洋工夫”商标和新坦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图形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0件,如新味茶食、格尔食品、顶丰食品等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宁德市级知名商标32件,如福安葡萄、水蜜桃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五是产业向外拓展。
我市现约有农产品加工从业者15多万人,其中约5万福安籍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从事以烘焙食品或早餐食品为主的食品业,为南方重要的食品人才输出基地。福安籍人员在各地创办和领办的食品实体不下5000家,在多个城市形成福安食品商帮,加工规模逐年扩大,最大的福安籍食品企业——晋江友臣食品年产值近20亿元,成为晋江食品加工核心企业。二、做法和成效
㈠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民生产业。一是积极申报项目。农业会同财政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支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技术改造。如2017年争取上级资金1100万元,主要扶持葡萄精深加工、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等;
2018年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项目建设需求申报,争取上级资金350万元,主要扶持建设蔬果处理中心2个、冷藏库25座、烘干设施14座。二是加大品牌推介。通过2017年“坦洋工夫”独家冠名央视戏曲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努力实施以“坦洋工夫”为重点的公共品牌战略;连续多年举办“斗茶赛”“葡萄节”“线面节”、推介福安特色小吃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促进产业提升。三是政策推动。市财政逐年增加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达1000万元,加强扶持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福安市2018年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关于福安市竹业产业发展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四条措施》等系列文件,组建市农垦集团,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㈡提升质量,推动创新。全市食品企业获得QS工业品生产许可的有400多项,基本上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率先在全省茶业系统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定期对各乡镇春、夏、秋茶叶进行例行抽检;积极组织实施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完成初制厂房清洁化改造7.25万平方米,初制厂改造升级167家,引进各种先进茶叶生产加工设备249台(套),大幅改善我市茶叶加工企业的卫生环境和装备条件。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任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重点,有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支持我市茶叶、水产、果蔬、畜牧、林竹、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势领域和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专利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工农业科技项目。如福安市丰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柚子茶研究与开发》、福安市农天笑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泥鳅生态养殖示范与推广》2个项目获得宁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获得补助231万元。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新新品牌。如:福建原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原生园”牌绿竹笋通过国家食品安全认证,其绿竹笋保鲜技术取得3项国家专利,解决绿竹笋保鲜销售难问题,实现了笋制品加工企业零的突破。
(三)牵手电商,开拓市场。
我市从建立健全电商运营网络、建设电商服务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助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一是建立健全村级电商服务网络。至目前全市建立市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106个。通过和阿里巴巴、菜鸟物流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对接绿生源、农度、乡村有约、闽特汇、安果汇等本地农产品电商平台近30家,结合顺丰冷链物流、福安市葡萄产销联盟等,形成福安葡萄上海站、深圳站、广东站、厦门站、福州站、泉州站、浙江站等物流经营店,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二是培训电商人才。目前,我市共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电商人员5000多人次。三是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对接绿生源、农度、乡村有约、闽特汇、安果汇等本地农产品电商平台近30家,参与指导农产品标准化包装分级、冷链物流、商场对接等活动,帮助建立营销线上平台,开展线上电商销售服务。今年农业局、商务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了“新技术、新农业、新零售”为主体的福安市农产品(葡萄)新零售创新大会,国内的50多家电商企业、平台与福安农产品加工企业、葡萄种植大户现场展开线上线下一体新零售对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市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本地农产品产值近2亿元。㈣发挥优势,延伸链条。调研组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增加了农业收益,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葡萄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面积5万亩。为提高葡萄质量,葡萄均需疏果,仅松罗乡,全乡葡萄疏果达7万担。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使其变废为宝,将葡萄进行提炼、深加工,生产专利产品酵素系列保健品、果脯及葡萄醋等,企业创产值4000多万元,农户每亩增收600元,促进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福建省正堃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果农修弃的葡萄枝制作灵芝生长菌桶,同时,利用兔粪便、兔内脏、腐叶草及灵芝采收后的废弃菌桶等,生产生物有机肥,用于葡萄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随着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特色葡萄酒加工业也应运而生,赛岐的“一家亲”、松罗的“九家红”“绿声源”等品牌葡萄酒、葡萄醋、葡萄果汁投放市场,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和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
三、问题和不足
㈠全市宏观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约占总数的5%,存在大量家庭作坊式小微企业,年产值多集中在500万元以内。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多数企业生产产品为初级产品,如初制茶叶、线面、烤肉、茶油、饼干、面包、蛋糕、蜜饯等传统食品,加工品种中初级加工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比例约为90:10,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三是行业发展压力较大。由于受限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不良金融信贷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全市食品、茶叶加工产业完成产值24.16亿元,下降21.43%;2018年1-5月,食品、茶叶加工产业完成产值7.56亿元,下降11.66%。
㈡企业微观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人多,但高层次和技能型人才很少,自主核心技术欠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模仿多、创新少,多生产市场同质化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属于“家族经营”,存在小农经济思想,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多单打独斗,少联合经营。三是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受不良金融信贷的冲击,当前我市融资担保、在保总额增幅持续下降,银行贷款增幅低于企业对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由此导致企业资金普遍紧张,部分企业资金断裂,出现还贷困难,经营难以为续。四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多家,取得生产加工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的只有163家,只占17%多(茶叶企业占10%多),有的企业对食品安全认识不足,为了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搬硬套同行的管理制度,一旦获证后就搁置一旁,不去执行;少数企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农产品在种植阶段经常使用农药等。
㈢配套服务方面:一是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关联服务业的能力薄弱,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政策扶持不够到位。市里没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散落,导致食品企业环评困难,无法审批,企业电价较工业园区企业贵;政府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对茶产业较重视外,尚无针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企业除银行贷款外,其他融资方式较少,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缺乏长期股权资本的投入和支持。三是品牌运营能力不足。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的商标数量约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一,虽然产品商标众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宣传不足,品牌推广较弱,市场认可度较低。如“坦洋工夫”公共品牌打造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多茶企只关注自身品牌的宣传,对公共品牌的宣传不够热心。四是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缓慢,如全市600家茶企,只有50多家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茶叶以外的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认证较匮乏。
四、建议和意见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
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履行好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能,进一步明确主抓食品加工的政府分管领导及对口管理部门,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研究解决。建议聘请科研院校或专家为顾问,帮助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好“顶层设计”;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队,抽调精干人员,协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存在困难,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实施企业家培训。组织企业家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高端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家管理和创业能力。二是组织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强化新产品研发,避免产品同质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企业内部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批能力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三是大力推行电商。鼓励企业自建垂直电商平台,入驻天猫商城、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通过对接政府电商专项资金项目,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电商平台建设步伐。
㈢建立产业集中园区。建议政府要规划和建设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由政府投资兴建标准厂房,租赁给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用,以加工园区为载体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以解决非园区内企业无法审批环评的问题以及避免小微企业购地建厂房后生产流动资金跟不上,导致有的企业有厂房后又无法生产的弊端,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认真对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8〕17号),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建议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安排,统筹一定额度资金,专门用于培育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二是尝试有资本金实力和良好资信的非金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每年提供一定的风险资金支持,试点逐渐改变政府资金无偿支持变有偿支持的投资方式,发挥基金多渠道筹资功能,广泛吸收公众闲散资金,做大风险投资资金池,并帮助组建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和建立科学的投资风险评审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依赖。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建议对产值突破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企业用电增量在1万度以上的,按该企业当用电量较上年同期用电量增加的部分,给予每度电价补贴;对纳税新增的部分,给予奖励;对当购置设备300万元以上、产值超亿元、税收超200万元的食品企业,给予企业贷款利息银行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补助。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认定为省、宁德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一定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产品研发、技术提升等领域,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五是减轻企业负担。建议富信担保公司从支持本土农产品加工发展的角度,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措施,提供信贷担保时调整降低保证金和担保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参照工业园区电价执行。六是引进和培养产业人才。鼓励农产品加工人才返乡创办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部门协作统筹安排,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产品加工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产业人才。七是推进产业招商。每年举办多场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开展产业招商,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食品行业龙头落户福安,或吸引福安籍食品企业回乡创业。
㈤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参展补助经费,用于资助食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食品展览会、设立福安食品产业专业展馆,推介宣传福安特色农产品,提高福安加工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开展品牌价值评估,确定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重点加大对“坦洋工夫”“穆阳线面”“穆阳烤肉”“绿色油库”等知名品牌的支持力度,发挥区域品牌或特色产品优势,壮大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
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顺应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不断提高的新要求,强化农产品原料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高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全面开展SC认证及ISO9001-2000国际质量、HACCP食品安全等质量论证,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积极推广应用普通数码、一维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方式对产品赋予身份证明。参考电机电器、茶叶企业享受的产品质量检测政策措施,为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质量安全及产品检测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监控和记录从“原料到舌尖”的生产、仓储、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APP等途径进行数据采集跟踪。
㈦壮大两个产业集群。我市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同时也是南方烘焙食品产业重要推广基地,茶叶加工和烘焙食品加工是两大食品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建议重点壮大茶产业集群和烘焙食品产业集群,茶产业集群以依托市农垦集团、隽永天香等龙头企业,烘焙食品产业集群以依托新味食品、顶丰食品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加快企业联合、联盟步伐,实行联合投入、联合销售、联合标准、联合品牌,促进分工协作、深度融合,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目标共进、互惠互赢。茶产业要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加快社口坦洋工夫城建设、完善茶青交易市场,开发茶饮料、速溶茶等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5
产业园区的建议的答复
市工信委:
《关于规划建设某某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建设某某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必要性
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组成部分,是“工业兴市”的重要内容。工业的发展需要产业园区带动,农业发展更需要产业园区带动,建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可以快速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至2013年底,我市尚无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我市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0亿元,农业总产值24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1,远低于国内浙江、湖北等地区的比值3:1。同为地级市的湖北襄阳市,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1391亿元。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明显落后,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势在必行。
二、某某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承担主体的作用
某某国有投资公司是农业投融资平台,作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承担主体更能发挥平台作用,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向园区集聚,加速推进园区建设。具体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1-
1、策划准备方面。在2年来的运营中,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已谋划5个园区方面项目,并与5县进行了对接。如xxxx南菜北运蔬菜产业园区、某某市种蓄场农牧业(加工)循环产业园区、xx侗寨茶都等。
2、金融方面。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已确立农业金融为主业,并开始筹建小贷担保公司、农业发展基金等项目,可为入园企业及园区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方面支持。
3、招商引资方面。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已筹建龙头企业协会,通过协会建设可把龙头企业整合至产业园区中。
4、农产品营销方面。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已建某某市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可为入园企业提供销售方面支持,更好链接园区企业和市场。
5、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方面。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已筹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将在土地流转方面发挥作用,为园区加工企业整合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
三、产业园区选址及规模
建议首选xx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的突破口。
选址理由。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可成为xx新区汽车工业园区的强有力补充,容易形成工农互补及一、二、三产联动的新局面,并促进xx新区的建设。二是xx新区已完成城区的征地,形成了新型的城镇化,大量的农民从地里解放出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有利于农民就地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三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需要一批上规模、标
准化的农产品基地提供原料,选址xx新区可带动xx县及第三城区的开发。
建设规模。园区规模建议为1000亩,分二期建设。第一期300亩,第二期700亩。投资强度约200万元/亩,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一期完成时间约2-3年,二期完成时间约3-5年。
四、建议
鉴于湖北、浙江等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省份,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建议市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促成产业园区的建设。具体如下:
1、建议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列入市重点项目,授权某某国有投资公司牵头,组织发改、工信、规划、住建、国土、工商、环保、农业等部门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
2、建议市政府在xx新区划拨1000亩土地资产给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给某某国有投资公司做为园区建设启动资金,并把市内其他涉农资产划归某某国有投资公司,由某某国有投资公司融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3、建议市政府优先考虑并安排产业园区的建设用地,降低地价,降低企业入园门槛,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引导并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及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企业。另在用水、用电、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入园企业快速成长。
某某市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6
30多年来,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有大幅度增长。但是就整体而言,农牧业开发程度低,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也较轻,具备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条件。今后相当一个阶段,农牧业生产的目标和任务应该从产量增长为主转向稳定产量提高质量并重,特别要注重产品安全,增加绿色农畜产品,提升农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 疏通绿色产品输出通道,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的新型基地。
实施这一战略的路径是 :政府科学规划宏观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农牧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牧户为经营主体,以金融保险、仓储物流、科技服务为支撑,共同营造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原料生产、加工增值、流通销售各环节全面发展。
(一)政府科学规划宏观指导,企 业积极配合
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科研部门、农业院校和生产基地结合,转移成果,提高主导产业的产能和质量。
政府采取专项补贴、种养大户奖励,种养大县奖励、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龙头企业、联户经营、专业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政府优先扶持主要农作物和 畜种改良
划拨专项资金改良肉羊、肉牛、细毛羊、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品种, 引进培育肉用型牛、肉用型羊、细毛羊、玉米、小麦、马铃薯专用品种。继续用专项补贴鼓励种养企业、农牧场、农牧大户积极推广主导品种和配套技 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畜产品供给。
二、发展精深加工,增加绿 色产品产能
全区已经具备一定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综合加工率达到52.3%, 牛奶、羊绒等加工业保持国内领先,肉类、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沙)六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大型骨干企业起到突出支撑作用。今后应该调整结构,扶持龙头,突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扩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产能, 淘汰部分落后产能。
(一)政府调整规划有保有弃,扶 持重点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在平等竞争中重组兼并转型升级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价格和品牌优势整合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政府重点扶持肉羊、肉牛、马铃薯、饲草饲料、有机果菜等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已经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国家级的著名品牌、自治区的名牌产品。
(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 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
企业在发展中摸索出不少联系农牧户的好模式 :扎兰屯奇佳兔业公司统一建设养殖场,提供种兔、饲料和技术服务,由养殖专业户承包养殖,解决了加工企业和养殖户订单难兑现、产品质量不一致等问题,企业和养殖户双赢, 养殖户一个养殖车间平均收入10万元以上 ;内蒙古草原万旗畜牧饲料公司吸纳农村劳动力百十多人,安排下岗职工59人,带动115个草业种植户增收200万元 ;博天糖业察右前旗分公司, 带动9个旗县糖农17000户,每亩甜菜纯收入800—1000元 ;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采取“反租倒包”、“聘农为工”等模式,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生产资料入股、转移就业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分配 ;内蒙古赛诺牧业科技公司实现了“牧民增收、环境改善和企业发展”的梦想,牧户为企业提供草场、棚圈、受体母羊、劳动力及合格产品,赛诺公司为牧户提供种羊、移植胚胎、杂交羔羊、饲料配方、饲养管理技术等全方位服务 ;“赛诺模式”下羊群可实现2年3胎,繁殖率达到150%, 比传统模式提高近1倍,每只母羊的效益增加约450元。
龙头企业发展离不开广大农牧户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和农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共赢,推广这些成功的模式,建立种养业、加工业和销售业的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做大的不二选择。
三、 质量安全需要综合治理
(一)改革现有监管体制
国务院已经把多头管理的食品安全职责整合,组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明确由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预计自治区和盟市一年内可以完成职能整合,建立和国家体制相对应的机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 落实监管责任。
(二)建立健全各类产品标准体系 和检验检测机构与制度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健全检验检测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制度,对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保证质量安全,保护名牌产品声誉。
(三)继续推进无公害、绿色农产 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加强证后监管,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主要产业和主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
(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农业主管部门要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兽医器械,实行许可制度。
(五)利用媒体宣传农畜产品质量 安全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常识
涉农企业、社会和消费者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企业知法守法自律经营 ;让社会力量监督企业 ;及时通报揭露违法违规农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 ;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监督,维护自身权益。
四、龙头企业需要不断创新
当前产业化经营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适应 :分散的小农户、小牧户提供的农畜产品原料和现代加工业的要求不适应 ;加工流水线要求不间断原料供应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降低人力、管理成本,而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不能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这种要求,大部分肉类加工线利用率不超过三分之一 ;大型企业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而目前很多龙头企业制度仍沿袭家族式指令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层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能动性 ;企业缺乏制度创新,产品创新 ;现行金融体制嫌贫爱富,农牧业投入效益低、抵押担保难、资金周转慢,不被金融企业所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龙头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集聚资源、改造资本结构, 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塑造驰名名牌,通过创立品牌扩展发展能力。
龙头企业协会要组织行业调研, 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调查体系, 完善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检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为决策服务,为会员和农牧户服务。协会要沟通龙头企业和金融界的联系与合作,为银企对接建立经常性的渠道。协会要组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农牧业产业化和各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追踪分析国内外市场动态,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
五、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化解企业资金缺乏困局
(一)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 社会资金直接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改变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建议开展龙头企业直接发行企业债卷的试点,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可以直接购买龙头企业债卷,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二)降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土 地流转、金融信贷的门槛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7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为此,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抓好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的要求,围绕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坚持搣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讲求特色攠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入手,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规划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
(一)科学编制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各区县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不管是示范村,还是整治村、特色村,规划深度应以村镇的总体规划为基础,再根据实际,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二)要高起点规划,要形式多样化。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可做到适度超前;以县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突出特色规划中心村,以乡镇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因地制宜规划自然村落;规划建设模式做到形式多样,规划部门要提供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
(三)新村镇的建设,严格管理制度。各地新村镇建设应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乡镇可以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要把制定的村规民约,与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村镇规范要体现“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重点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二、细化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笔者认为,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借鉴其他市(州)的经验和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特提出到2010年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对量化指标(仅供参考)。
(一)生产发展。有一个能保证持续增收的农产品,农产品商品率在85%以上,并达到安全食品的要求;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等保证生产条件,农村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在5人以上;农田旱涝保收率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在500度以上;自然灾害成灾率小于10%,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低于10%,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6000元,从事非农就业比重要达到7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农户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在40%以上;磚混结构住房率达到85%以上,城镇化水平大于38%;有村医疗站(室)、参加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在8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100万元以上。
(三)乡风文明。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老弱病残皆有所养,社会风尚良好;和睦相处,扬善弃恶,社会治安良好。
(四)村容整洁。按照“六化”要求,即,一是布局优化。村组建设规划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灵活自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二是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三是村庄绿化。绿化率达到50%以上。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四是路灯亮化。村内公共场所安装有路灯。五是卫生洁化。村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六是河道净化。河道整治达标,水体通畅,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管理民主。有一个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村党组织,一个按照民主集中制建成的村民委员会;有一套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如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健全;村民民主意识增强,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管理。
三、抓好试点示范,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抓好试点示范,聚集政策、资金、人才优势,通过以点带面,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了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采用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的方法,建议市上安排规划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2006年市上可重点突破一定数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2008年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到2010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大的发展;各区县也要相应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示范点;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选点的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有合理的规划。规划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村民休闲的需要和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状况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四是坚持农民自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地平均水平;五是正在形成农村产业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一定的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四、整合管理资源,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与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只有组织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新农村建设从有形抓起向无形深入,使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一)建立四大机制,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强化领导,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牵头部门,落实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可成立“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目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市、县、乡(镇)、村四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网络体系,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机制。三是量化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围绕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攠的要求,制定全市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评价体系,把主要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各项任务责任化、考核化,把搣软任务攠变成硬指标。四是明确奖惩,建立激励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调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二)统筹各方力量,强化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试点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交通、农业项目、教育、医疗卫生、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示范村”建设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市、县、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着规划优惠收取费用;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乡村修建水泥路可给予补助;争取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应足额安排建制乡镇卫生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五是探索建立村镇整治建设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通过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多种途径筹集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门应研究和组织落实农村宅基地复垦周转指标。鼓励企业开发、业主承包等社会力量投资村镇整治建设,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增加投入,形成搣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攠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拓宽整治建设资金渠道。确保有限财力、物力向示范村、整治村集聚,努力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等方面形成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农口部门、卫生等要抓好农村生产发展,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改厨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文章来源莲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8
3关于我市城郊集镇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
城郊集镇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加强城郊集镇建设和管理,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郊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在城郊集镇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区各出口和城郊集镇“两点一线”之间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市区出口和镇区入口“亮”化延伸不够。从市区到欧庙、竹条、牛首,过了岘山和柿铺便没有了路灯。除尹集乡外,城郊各个镇区入口也没有路灯。二是出口路“绿”化不够。根据有关规定,国道、省道两旁绿化带宽度每侧按5米以上进行植树绿化,有条件的路段可加宽到10米以上,但我市各出口路大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多数路段只有一到两行稀疏的景观树丛。三是部分出口路路段“宽”度不够。襄荆高速公路通车后,市区到尹集乡段成为进出城区的交通要道,随着余家湖化工工业园的兴建,市区到欧庙路段,车流更加密集,但这两个出口的部分路段宽度不够,已成为制约车辆快速通行的瓶颈。四是镇区基础设施老化。据了解,城郊集镇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已严重老化。樊城区牛首镇区几乎没有一条完好的路面,车辆一过,尘土飞扬,当地群众称“晴天冒烟,雨天冒泡”。卧龙镇有的主要路面近十年没有进行任何维修,加之积水浸渍,几乎一步一坑,车辆不能正常通行。欧庙镇3.5万人没有一所公厕和一个垃圾中转站,只有一条路有路灯;牛首、竹条两个集镇虽然前几年安装了200多盏路灯,但已全部损坏,没有一盏能亮。
(二)脏乱差现象严重。一是路容较差。从市区到城郊集镇的各出口路上,乱搭乱建、垃圾乱放的现象比较严重。207国道岘山段,一边毗邻汉江,一边紧依岘山山体,本该是自然风光秀美之地,但马路两旁修建了许多房屋,遮挡了旖旎的汉水和美丽的岘山,与这一带风景很不协调。305省道尹集乡凤凰村段,马路两旁乱建房现象随处可见,不仅破坏了马路两旁的景观树丛,而且这些楼房横七竖八,无序排列,杂乱无章。二是镇貌不佳。进入欧庙镇镇区的两个入口,不仅道路两边杂草丛生,而且其中一条常被占用作为交易市场,每天上午11点之前,基本不能通车。在收割季节,当地居民经常在镇区主要街道的路面随意打场晾晒,有时甚至铺到镇政府门前。在牛首镇,各类电线如蜘蛛网般挂在路灯杆上,严重影响镇貌。
(三)建设缺乏规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市区各个出口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具体建设规划,除尹集乡外各个城郊集镇都没有完成城镇总体规划,更没有控制性详规。比如,牛首集镇总体规划是1989年编制的,距今已有20年的历史,由于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过期不能使用;竹条的集镇规划从1990年编制到现在,因为无钱付费,图纸至今没有到手。由于缺少规划,集镇建设只能“指手为界”,想一步、走一步、再看一步,随意性很大,导致镇区内外建房混乱。
近年来,城郊集镇建设和管理停滞不前,我们分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市区和工业园区,没有将市区各出口路建设、城郊集镇的发展和功能定位与市区发展统筹考虑,各级财政很少列支城郊集镇规划和建设经费,导致投入严重不足。以2008年为例,市财政投向襄城和樊城“一乡四镇”的基础设施资金267万元,镇平50万元,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和小修小补,对于道路维修、公厕改建和排水管网改造等投资较大的工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同时,由于这些集镇已划归城区,不再作为省集镇建设重点支持对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及
专项资金难度很大,导致城郊集镇建设资金从源头上断裂,集镇建设停滞不前。
从主观上讲,管理不到位是重要因素。尽管“一乡四镇”都成立了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但集镇的管理没有纳入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导致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种”房子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集镇的部分基础设施,比如绿化带、下水管网、路灯等,责任主体不明,无人管理,影响了镇容镇貌。
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区出口和城郊集镇“两点一线”地区的建设和管理,我们建议:
(一)加大景观路建设力度,使出口路“美”起来。景观路是提升襄樊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要按照一路一景、风格各异的建设标准,打造通行顺畅、景色宜人、富有生态特色的道路环境。
一是将出口路“绿”起来。要加大对市区出口路两侧的绿化力度,从市区到万山之间,要进一步拓宽绿化带,沿途多栽大树和古树,使其风格与襄阳古城和隆中厚重的文化氛围相适应。万山至隆中段,要在现有基础上,建成“花卉苗木产业走廊”,作为隆中景区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其它路段要按照两旁不低于20米(五至六行)的要求进行绿化,让市区各出口路成为风景宜人的绿色长廊。二是将山水“显”出来。市区到尹集、余家湖路段要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重点对真武山、千山、岘山、汉江与出口路间的地面建筑进行清理,使道路与山体和汉江之间无任何障碍物,让山显出来,把水露出来,提高出口路的品味。三是将出口路两旁农舍“掩”起来。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各个出口路沿线村庄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样式,连片建设。对于确实无法搬迁的零散农户,也要通过绿化,将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四是将出入路口“亮”起来。要加大“亮”化工程建设,将路灯适当向市区出口和镇区入口路段延伸,使城郊、镇郊之间过渡平稳。比如将路灯从岘山延伸至余家湖,将余家湖工业园区和市区从感观上连为一体。
(二)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使市区和城郊集镇联系“紧”起来。要将“两点一线”区域和城市未来发展统筹考虑,进行功能分区,提前进行布局,在此基础上,推进市区和城郊集镇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为城郊集镇提供舒适的环境。
一是公交先行。加大城郊集镇和市区的联系,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着实解决居民的出行问题。要进一步优化公交布局,在现有线路基础上,增加班次,缩短时间间隔,方便居民出行和农产品进城,让公共交通把城郊集镇和市区真正连为一体。二是公共服务紧跟。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宽带、3G网络、给排水管网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覆盖“两点一线”区域,推进城郊一体化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城郊集镇的吸引力。三是改善路况。要适应形势变化,对市区各个出口路进行适当扩宽和提高等级,在马路中间设立隔离带,人车分行,从而提高车行速度,在市区和集镇之间形成便捷快速的通道,缩短市区和集镇之间的时空差距。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城郊集镇“靓”起来。
一是将城郊集镇建设纳入市区城建投资建设计划,每年从城建计划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分批分项目逐步解决城郊城镇的镇区道路、排水管网、路灯、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市、区建设部门做好城郊集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向省政府、省建设厅争取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集镇建设。三是做好市政设施经营文章。要针对城郊集镇经济相对发达、民资丰厚的优势,积极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一些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推向社会,缓解资金压力。比如,对镇区内保洁权、公交车线路营运权、垃圾拾荒权、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等经营权实行公开拍卖、竞价招标,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大监管力度,对集镇管理“实”起来。
一是要加大集镇监察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城建办,赋予其行政执法权,从城区政府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中抽调人员,充实执法力量,开展网络式执法。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小集镇规划修编成果,尽快编制好控制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推荐阅读: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7-04
关于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议发言稿05-13
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09-08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1-22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10-03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07-03
关于加快中心镇村建设的若干意见05-23
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07-20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