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2024-07-03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精选5篇)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篇1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9.3%;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1%;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7.3%。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4.1%。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2006—2010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21.6%、14.0%、10.9%、9.8%、7.3%。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2010年为例,2010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1.6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2010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政策支持相对不足。2007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扶持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源建设基金10%作为重点传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对传统产业的扶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2007—2010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2010]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2011]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资源、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2001年开始创立中国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2011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5.64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资源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2010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2000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网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三是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2011年8月12日,廊坊日报报道了永清县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时期人才高端战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政策》,按其政策规定,企业引进博士生工作年满1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虽然我市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建议我市制定出台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和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管理咨询培训业大会上提出,当前我国企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拐点,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投入。美国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0%,欧洲国家占到5%—10%,而我国企业仅占到2.5%,具体到我市传统产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低。辜胜阻认为,一个企业培训经费若占职工工资总额不足3%,这个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院企合作,对口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10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2011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网。逐步完善提升网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河北网、廊坊中小企业网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篇2

一、河南省建筑劳务发展现状和作出的突出贡献

(一)河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建筑劳务大省

2012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数65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数居全国之首,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比例居全国前列。在这650多万建筑大军中,三分之二在河南省内施工,三分之一到河南省外,达210多万人。仅北京、天津和山西三省市,就有河南的建筑队伍60多万人。目前,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有河南的建筑劳务队伍,并且已输出到非洲、欧洲、俄罗斯、中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河南已培育出一批建筑劳务基地县

经河南各级政府和建筑业主管部门20多年的悉心指导和培育,林州、长垣、沈丘、平舆、商城等23个县(市),形成了集中的建筑劳务输出基地。这23个建筑劳务基地,从事建筑业的人数达290多万,占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数的46%。这些基地组建有各级各类建筑施工企业792家,其中,总承包企业268家、专业承包企业196家、劳务企业328家。

(三)河南打造出一批特色知名劳务品牌

河南省已打造出了一批全国“建筑之乡”“防腐之都”“防水之乡”等特色的知名品牌。如被称为“建筑之乡”的林州、滑县、获嘉、沈丘等县市的房建,睢县、虞城等县的市政、道路、桥梁;“防腐之都”长垣的防腐保温;“防水之乡”项城、平舆的防水,占领了全国五分之三以上的防水市场。长垣的防腐保温,不但在国内市场上长期称雄,而且打入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被尊为“世界防腐蚀之都”。

河南建筑队伍参建了国内众多具有当代最高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北京西客站、中华世纪坛、首都机场航站楼、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中华世纪坛、中央军委大楼等国家标志性建筑,中国大剧院、水立方、鸟巢、三峡大坝永久闸门、西昌卫星发射塔、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防腐、防水工程,都有河南队伍的影子。

(四)建筑劳务输出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经过20多年的培育,河南培育出一大批年产值几十亿的特级、一级总承包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建筑劳务输出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河南省每年出省施工人数均在200万人以上,每年带回省内的劳务收入均在600亿元以上。有一大批建筑劳务带头人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信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整体稳定。

二、河南省建筑劳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河南省建筑劳务企业总数已有2900多个。建筑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6000个,总承包企业和劳动企业的比例是1∶10,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650万,按照300人办一个劳务企业,也应该有2万家以上。但现在河南省劳务企业不足3000家,说明还有大量的建筑劳务作业人员没有组织到劳务企业中来,仍处于自发或自流状态。如豫南的信阳、驻马店一些县输出到江苏、浙江和新疆的40多万建筑劳务人员,仍然以“亲戚拉亲戚、朋友找朋友”的形式,进入当地建筑市场,河南省建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

(二)龙头骨干企业太少,带动力不强

河南省具有建筑特级和一级的企业太少,参与大项目、承包重点大工程的企业也不多,竞争能力不强,对建筑劳务输出的带动作用不足。江苏有特级建筑企业32家、浙江有特级建筑企业40家,河南只有11家,而且竞争能力差。浙江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建筑企业有14家,年产值最高的超过500亿元。江苏年产值百亿以上的建筑企业有17家,年产值最高的268亿元。河南没有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本土建筑企业,最高的新浦集团也只有50多亿元。江浙的大型骨干企业每年都可带出15万人以上,并且这样的骨干企业有一大批。而河南省的骨干企业,能带出5万人以上的就很少。

(三)外出建筑企业税收过重,所得税税收和企业队伍流失严重

建筑业原本就是微利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利润率只有2.7%左右,加之企业投标让利8%~10%,施工中的垫资50%和BT模式100%垫资时间长,还要交付名目繁多的保证金。如投标保证金10%,履约保证金10%,农民工保证金2%,质保金5%等,企业负担太重。如果再按2.5%征收外出施工企业的所得税,企业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很难发展。江苏、浙江等省为给建筑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大都采取了返还所得税的办法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的直接收取0.8%~1%,有的按照2%预收后返还1%~1.2%,有的还规定外出施工企业所得税只缴0.6%。由于河南所得税过重,导致出省施工企业不愿回省缴纳,每年流失税源20多亿元。同时,因其他省市税收低,吸引了河南省一部分企业外流,造成队伍流失。

(四)资格、职称证束缚了建筑企业的手脚

建造师证和职称证是建筑企业资质晋升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和评审依据。河南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卡得过死,导致河南至今仍有2万多名一、二级临时建造师未能转为正式建造师,导致河南省特级、一级企业数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职称证也是建筑企业资质晋升的硬性条件。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对建筑工程获得国家大奖和省级大奖的专业技术人员,免考外语,实行现场答辩的办法,评审中高级职称,使大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顺利获得了职称证书。而河南省至今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建造师和职称“两证”取得难,河南有近1万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被江、浙和山西企业高薪聘请,亦有几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被逼到其他省评职称,成为外省企业骨干。

(五)融资环境差,缺乏有力的合作竞争平台

河南省至今没有建筑企业融资平台,政府部门没有出面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银企合作方式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因此,在招投竞标时,外省骨干企业有银行作后盾,能够为投标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保函,使他们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取胜。由于河南省的融资环境差,缺少有力的合作竞争平台,骨干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不敌对手,几十亿、上百亿的重点工程被江浙特级企业拿走,造成河南省建筑业与其他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影响河南建筑劳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滞后,政府重视不够

多年来,河南省没有出台对建筑业和建筑劳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规划,没有制定以河南省政府的名义表彰、奖励、命名建筑劳务基地和建筑之乡等激励政策,经营环境不够宽松,对发展较快、为当地作出重大贡献的龙头骨干企业,政府也没有给予重奖和扶持。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在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中呈现出不足

河南省建筑劳务管理办公室,是18年前成立的自收自支管理体制,编制70人,现占自收自支编制人员25名。根据单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劳务办内设机构24个,实有在职人员147名。河南建筑劳务管理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全部为自收自支编制,管理庞大的建筑劳务队伍,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河北、安徽等省事业全供、参公管理的体制相比,明显缺乏优势。

(三)企业外部环境差,各级政府主推不够

由于河南各级政府对建筑业发展重视不够、政策滞后,对建筑劳务发展推动不力,对企业管得过死,卡得过严,所得税过重,建造师证和职称证取得难,没有减轻企业税收的政策,没有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

四、加快河南省建筑劳务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建筑劳务发展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政府应将建筑业强省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来抓,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规划,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对省内外建筑企业进行统一协调服务和宏观管理,各市县相应地出台有关文件。同时,每年要以河南省政府的名义到外省召开一次建筑企业和建筑劳务推介会,在省内对优秀劳务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命名“建筑之乡”“防腐之乡”“防水之乡”,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对发展较快,为当地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企业,应给予重奖。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政治上给荣誉,物质上给待遇,社会上给地位;同时,要在近3年内,选择农村劳动力充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一定建筑业基础的县,培育和发展3~5个新的建筑劳务基地,备足建筑劳务后备资源,保证建筑劳务发展需要。

(二)改革管理体制,健全服务机构

目前,最迫切的是,改革河南省劳务办管理体制,改变劳务办的编制形式,改变服务费用的供给渠道,由自收自支改为财政全供,彻底改变收费服务的管理体制,构建建筑企业满意的服务型机构。亦可借鉴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省劳务办事业全供、参供管理的体制,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搞好系统管理和全方位服务,承担起对全省建筑劳务发展的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工作。

(三)抓紧解决企业资质提升、从业人员职称等问题

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协调国家人社部,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解决2万多名一、二级临时建造师转正问题,对长期在施工一线、年龄偏大、成绩突出的临时建造师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将其转为正式一、二级建造师和评审为中高级工程师,同时,为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晋升创造条件。

(四)制定合理税收政策,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其他省市有关所得税政策,对外出施工企业的部分所得税以减半征收或按工程量大小梯次减免税收,出省施工企业的所得税可以统一按0.8%~1%征收。对本地企业征收所得税的标准为: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按1%;产值在1000万~5000万元范围的按0.8%;产值在5000万~1亿元范围的按0.6%;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按0.4%。虽然,河南省降低了所得税率,却涵养了税源,能够吸引外省大批的外出企业回到河南缴纳所得税,避免了因所得税过高,大量的外出施工企业在省外较低市县缴纳所得税的局面。同时,建筑业行业管理部门应向税务机关提供建筑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

(五)不断借鉴外地经验,努力提升河南建筑劳务管理整体水平

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等省高度重视建筑劳务业的发展。江苏、浙江两省20多年来,始终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每五年召开一次“四大班子”参加的全省建筑业发展大会,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到会布置工作,制定发展目标,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要求下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文件,解决建筑行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两省每年还以省政府的名义在外省召开一次建筑业推介会,向省外宣传、推广本省企业。江苏、浙江等省都出台了税收、融资、职称考评、资质评审、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先奖优等一系列促进建筑业和建筑劳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上述几省的先进经验,河南应积极借鉴。

(六)下功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要不断借鉴先进经验,像林州、长垣那样积极培育和组建资质级别高、资金实力和装备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在全国建筑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建筑业的领军人物;对发展较快,为当地作出重大贡献的龙头骨干企业,应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在河南省建基地和企业总部,共谋发展。要培育出一批像浙江中天、南通二建那样年产值达到几百亿元的企业,争取在3年内培育出10个以上年产值上百亿元的骨干企业,5年内培育出5个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以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形成集聚竞争效应,使他们立足河南,驰骋全国、走向世界。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篇3

一、浙江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从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共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个、工业(高新)园区45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浙江开发区设立26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了有益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进了占全省近1/2的实到外资,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实现了占全省1/5的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发区已成为浙江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一是规划起点不高。不少开发区早期对规划重视不够,空间布局“小、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浙江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国家核准面积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多数开发区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完成;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降低。

二、省内外正在转型升级开发区的趋势特征

经过26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开发区关联十分密切;开发区的职能已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据了解,外省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280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300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390平方公里,大连、青岛开发区都是400平方公里,沈阳开发区480平方公里。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200平方公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180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

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如同我国大庆、鞍钢等城市早期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一些开发区已呈现出“工业区——新城区——行政区”的发展走向。在商务部每年发布的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报告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天津开发区在2004年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孤岛》的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开发区要走出工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开发区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当初批准设立于市中心的文三路电子一条街,跳跃到钱塘江南岸发展,实行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不但突破了高新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空间局限,而且推动了杭州城市由“依湖发展”到“跨江发展”。短短几年,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已矗立在钱塘江南岸。

三、浙江省开发区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已形成了共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

2、开发区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浙江省开发区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8805家,外商投资企业86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02家。2009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49.1%、33.14%、37.29%、20.3%。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开发区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6.5亿美元,设立各类研发、技术中心785个,持有各类省级以上著名品牌(商标)1985个,拥有各类专利授权5.5万件,大专以上学历员工87.9万人。可以说,开发区作为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

3、开发区整合提升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撑和体制保障

根据省政府部署安排,近两年全省各地分批组织实施了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已开展整合提升的第一、二批52个开发区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5872平方公里,其中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26家,共整合各类园区198个。有近20家开发区纳入浙江省正在加紧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未纳入的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已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平台。随着开发区行政托管区域的扩大,倒逼开发区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实现了领导职务高配,增强了开发区统一协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加快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1、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

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六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加快从注重发展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从偏重资金输入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转型,促进吸引外资与自主创新结合,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四是加快从依靠政策驱动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型,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五是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发展方式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六是加快由建设单一工业园区向工业区与新城区联动转型,同步推进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

2、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发区整合提升后,区域面积拓展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也不再是单一工业和单纯经济,而是一个统筹发展、综合经济的区域。因此,提高规划水平,加强规划引领,发挥规划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省发改委已牵头编制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并会同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开发区(园区)结合各地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明确开发区(园区)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方向、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在浙江省优势区位和重点区域,确定一批重点开发区(园区)先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开放载体和产业平台。

3、精心打造一批国别园区和产业集聚高地

在浙江省绝大多数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完成空间拓展、做大平台之后,下一步要重点引导开发区向“精、特、高、强”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山东开发区建立国别(地区)园区和江苏开发区设立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办好新加坡科技园、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北欧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日本光电产业园、台湾电子产业园的做法。重点培育一批国别(地区)园区,发挥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使产业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通过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努力把浙江省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4、顺应生态文明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开发区

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支持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开发区科学生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着力抓好省批复的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完成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环境整治任务;重视发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开发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

5、发挥考评导向作用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

省商务厅从2006年开始这方面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建立一套被省内开发区广泛认可,在国内别具特色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增速相统一原则,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权重合计占50%,反映规模和增速的权重分别占30%和20%,在权重分配上体现了好字当头、质量优先;二是在发展质量10个指标中,反映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质量认证、员工素质等指标就占8个,有利于引导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在综合效益10个指标中,反映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出效益、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指标也有8个,有利于促进开发区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开发区主管部门可以参照省里办法,加强对开发区的综合考评工作,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6、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篇4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

降库存 降产能 降成本 降杠杆

2.自()年后,制造业内部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

2011 2012 2013 2014 3.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逐渐的进行分化,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的发展。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2016年的四个季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指数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景气景象。

5.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历经持续性长期阶段,这表现在()个方面2 3 4 6.工业向西发展的趋势在2013年出现阻碍,2011-2015年第二产业以及工业产业重心主要向()转移。

东 南 西 北

7.以()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成为重要新动能,珠三角地区的3选项4打印、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制造 全面发展 创新 智能制造

8.上海市为打造科创中心,吸引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和资源,出台科创中心建设“()条”,从落实人才户籍政策、扩大创新资助经费等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关键领域创新型平台以及天使投资协会,整合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创新资源。21 22 23 9.“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安排,主要包括()大走向。

二 三 四 五

10.(),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加强金融制度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增强金融制度规范

11.随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走向深入,不仅要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开放,而且要加快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的互动,进一步缓解我国服务贸易的()。

顺差 逆差 差距 分歧

12.在限制方式上,可以采用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采用的措施,一般为禁止外资进入的投资领域、对外资所有权有所限制的领域以及基于互惠条款的限制措施,减少业绩和高管等涉及企业具体运营的附加要求,增加外商投资的()。

积极性 参与度 创造性 数量

13.在民营企业方面,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的是()。

实行同一化措施

中心企业之间合并以整合资源和联手国际巨头 实行差异化战略 打造“隐形冠军”

14.按照()的原则,僵尸企业本应该是退出市场的,但造成现阶段这部分企业“僵而不退”的原因在于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这类企业积重难返,企业难以拿到“死亡证书”。

统一性 规律化 市场化 公平性

15.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通常扩张速度非常迅猛,但相对来说缺乏良好的管理能力,在面临外部不利冲击时,无法准确且及时地作出应对,以致陷入发展困境。

中型 大中型 小型 中小型

16.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外资企业是冲着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未开发市场来的。依靠这些优势,外资企业在()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迅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18 19 20 17.()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22.87%下降到22.7%,而外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率由2010年的19.25%提升到20.46%,实际税负率差距缩减为2.24%。政策优惠丧失,税费负担加重,结合成本上升以及竞争加剧,F选项4I的流入量也在不断下降。

2010 2011 2012 2013 18.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指的是()。

军民融合 国有企业改革 集体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19.()与人力资本流动捆绑在一起,成为自由流动最大的障碍。

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 子女教育 以上均对

20.“四新经济”是融合发展的,()是基础,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市场的最终体现,而新模式往往是重要的实现方式与手段。

新动能 新技术 物质条件 环境

21.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多边或双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和构建,如()。

WTO 选项1PE选项3 IMF 以上均对

22.济宁市发展目标,到(),改革开放50周年时,与全省同步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迸发、动力强劲。

2020年 2025年 2028年 2030年

23.20世纪()初期是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4.()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1980-1999 1990-2002 1990-2000 2000-2018 25.()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比较平稳,2000-2013年,年均增长24.3%。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6.2017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

中国 美国 日本 法国

27.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28.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在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一些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不包括()。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

29.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有()。

水电 风电 核电 煤炭

30.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位。

一 二 三 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两个主要开放阶段,中国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发展 沿海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创新

2.我国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发展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宏观经济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 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环境

3.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网络化 数字化 智能化 以上均不对

4.从结构上来看,()仍然是出口的主力。煤炭 机电产品 原油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5.()的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东北地区才完成了工业化一半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

长江三角洲流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 京津冀地区 雄安新区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仪器仪表属于新兴行业。()

正确 错误

2.产业的新模式不仅为转出地的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产业转型升级腾挪了空间,也带动转入地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原有的潜在要素资源成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要素。()

正确 错误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化一直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消失。()

正确 错误

4.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西北部,创业氛围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干涉降低,创业环境较以往有较大改善,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能力。()

正确 错误

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加速融合,伴随社会分工形态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更新,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

正确 错误

6.跨国企业全球研发布局,一方面是基于东道国重要的市场地位或巨大的市场体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配置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

正确 错误

7.信息化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

正确 错误

8.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处于附加价值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仍为高新产品进出口主导方式。()

正确 错误

9.新开放观提出,要转变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观念,就要用全球化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站在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从而提升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

正确 错误 10.“一带一路”倡议统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自贸试验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落脚地,两者同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篇5

副市长杨灿培谈我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23日惠州日报黄金十年 《惠州日报·旅游周刊》十周年纪

2001年到2011年,是惠州旅游快速增长和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惠州旅游业在这黄金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数量上,还是从服务品质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1月4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惠州市凯宾斯基大酒店举行了“惠州旅游黄金十年”座谈会。惠州旅游黄金十年的辉煌,将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新的十年将是怎样的一个前景?日前,副市长杨灿培就我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 记者:惠州旅游走过了黄金十年,请您谈谈这十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杨灿培:“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旅游景区(点)70多个、星级饭店71家、旅行社48家、旅游餐馆和农家乐10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75万,间接从业人数达16.5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3510”旅游工程,强力推进南昆山、罗浮山生态旅游项目和环大亚湾五星级标准的酒店群建设,全市新增国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2家、国家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2处,创建两个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博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501.03万人次,过夜人数达107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0.82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在黄金十年中,我市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龙门、博罗两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还荣获了 “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村、龙门铁泉度假村等荣获 “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我市旅游将逐步形成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

记者:十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请问惠州市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样的旅游发展目标?

杨灿培: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市旅游业主要是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实现各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惠州的旅游发展应立足珠三角,面向粤港澳,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惠州的旅游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稔平半岛滨海旅游组团)。通过百里生态旅游带的建设,把惠州各主要旅游组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出规模优势,实现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至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300亿元。全市4A景区达到15个,5A景区1个。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记者:要实现以上目标,您认为我市旅游业还应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灿培:要达成以上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升产业地位。按照《惠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惠州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客流的联系,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基本格局。

其中“一心”是惠州市中心区。以西湖、红花湖、高榜山、东江游等为基础,以象头山、叶挺故居、惠阳古树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客家围屋、乡村景观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和 “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

“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定位为惠州市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以S244省道、粤赣高速、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为主要轴线,北起南昆山、罗浮山,南至东环大亚湾海域,囊括惠州所有生态旅游特色资源。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近期以东江为纽带,整合惠城区东江沿岸的景观、游憩资源,结合两岸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及灯光工程等辅助性工程,树立东江游整体休闲氛围。在此基础上,整合东江流域的民俗文化,以节庆、主题文化餐厅、豪华娱乐邮轮等形式为载体,使东江游成为展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名片。

“三区”即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和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以森林度假为依托,重点建设罗浮山旅游宗教文化度假区、南昆山森林度假综合旅游区、象头山和莲花山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并将温泉大观园、农民画乡及香溪堡旅游区纳入大南昆旅游区的范围,带动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旅游、农民画乡体验旅游等多种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江河、山水的有机结合,具备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同时山水中点缀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以高档滨海休闲度假为主,抓好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和天后宫美食一条街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巽寮金海湾整体形象包装的同时,整合好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生态低碳的旅游消费理念。要着力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要着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着力从注重设施建设等硬件因素转向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鼓励各地进行旅游体制改革,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地区,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其次是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选资和开发力度。努力推进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各县(区)旅游部门对全市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积极跟踪服务。创新招商思路,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高标准选资,以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大发展。

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记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惠州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才使得我市旅游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请问下一步惠州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灿培:惠州旅游从十年前排名十几位一跃而成为广东前六名的旅游强市,这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当然是密不可分的。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注重风景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城市周边农村与生态环境的开发,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紧紧以度假旅游为核心,构建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在擦亮“罗浮三宝”、“南昆八珍”、“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名优特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继续开发新的具有浓郁惠州和岭南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在主要城区和旅游景区开辟旅游商品专营区,规范旅游商品经营活动。

“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擦亮旅游品牌。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房展会、工业产品展销会、旅交会等会展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促销推介惠州旅游产品,打造“休闲惠州·度假胜地”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惠州,把惠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在继续巩固现有国内外旅游市场基础上,开拓旅游市场。在国内市场方面,积极开拓粤西、粤东、京广、京

上一篇:小草观察日记200字左右下一篇:我眼中的新江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