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2024-05-19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共7篇)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鲁翠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省长罗清泉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务之急”。市委书记杨松同志在全市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是我市作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决策,是发挥好武汉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作用的有效途径”。硚口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突破性地推进化工企业搬迁、汉正街“老街新区”的建设、城中村的改造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宝丰商务区、中央采购区和古田商圈、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西部休闲服务区五大重点功能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硚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加快都市工业区产业转型步伐,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是开发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园区发展现状结合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形成以下初步思考:

一、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1993年7月,硚口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起步区面积51.79公顷。经过10年建设,开发区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基础配套基本建成,奠定了硚口西部现代制造业的基础。2003年,响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启动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按照“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通过“整体收购、组团开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启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率先在全市中心城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老工业基地整体改造的新路子,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示范效应。经过7年多的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完成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建成工业核心区域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开发区的贡献体现在:

1、有效拉动硚口工业振兴。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都市工业的发展带动下,全区工业经济止住了全面下滑态势并逐年回升,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产值、税收每年保持递增速度。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初步形成电线电缆、印务包装、机械电子三大优势产业。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精心培育、引导扶持下,一批规模企业得以做大做强,逐步成为行业龙头,初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如华源电气名列全市高低压配电柜生产企业前三甲、省新华印刷厂在全省印刷行业中排名靠前、拉伊台克在铁轨生产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涌现一批名优特产品,如皇冠蛋糕、大汉口热干面、飞鹤电线、中华电缆等。

2、有效推动硚口西部城市化进程。一是环境面貌逐步改善。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加快,大批厂房整旧如新,一批无污染、适合都市工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驻,彻底改变了昔日厂房破旧、小乱杂企业扎堆的老工业基地形象,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二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按照“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园区获得国家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市级“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市级“开发区立功或先进单位”、市级“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先进单位”和区级“五好班子”等荣誉称号。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带动了周边村级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乡村体制改革。

3、有效激发硚口西部创业就业活力。一是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从营造氛围、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教育培训四个方面引导园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低租金、零费率”降低创业者门槛,实行税收奖励、租金减免、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二是打造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依托独特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优势,为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建成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园区荣获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市级“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塑造一批就业创业典型。园区涌现出青年创业、巾帼创业、海归创业、下岗再创业等一批创业明星企业和个人。

4、有效实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一是打造一批特色园区。欧洲中小企业园聚集拉伊台克、法山等多家外资公司,洲际机电园聚集永盛科技等从事机电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新华印务、名典屋服饰等成为产业特色突出、集群优势明显的工业园区。二是实施一批企业改造项目。二线扩大生产规模,电缆集团实施重大技改,新华印刷厂引进德国生产线,华源电气增资扩股、组建高新企业。三是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新华印务基地、新华书店图书分拣中心、名典屋基地、汇丰企业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为园区发展增添后劲,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在回顾开发区的成绩的同时,开发区也面临着传统制造产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产业较少;园区企业间配套协作度不够、企业关联度较低;企业知名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征土地资源有限,项目发展后劲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手段单一粗放等,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加之1135片化工企业大搬迁,洲际园区企业腾退,开发区需要大力发展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工业结构面临着调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主要偏重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需要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内涵式经济快速增长。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需要开发区准确握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定位上,呈现集群化和主题化发展趋势

从国内来看,我国开发区大部分园区在产业定位上都追求面面俱到,追求多而全,园区产业多而乱,产业关联度不高,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园而形成企业的空间集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园区在政策上的优势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具有的产业基础优势日渐凸显出来,产业的群聚效应成为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招商”是大部分园区的主要招商策略之一。在未来,园区的产业定位将更强调产业集群的需求,更强调主题化、专业化的产业运营理念,软件园、数码园、创意园等主题产业园将越来越多。

2、在园区功能上,呈现复合化和城市化趋势

传统的园区,几乎都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区。为了更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配套要求,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园区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经济功能区逐步向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开发区转变。现代的产业园区,除了具备强大的产业功能外,在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物流仓储等配套功能上也越来越完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发展成“产业新城”和“产业社区”这类新型经济功能区。

3、在运营理念上,呈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

现代产业园区在运营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日渐明显。一方面,园区从不重视品牌建设到品牌化运营,利用品牌影响力提高园区竞争力,扩展园区规模。以“天安”为代表的国内多个科技园,都在全国攻城掠地,大搞品牌化扩张。另一方面,园区被打上了“工业地产”概念,园区地产化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受开发商的青睐。现在,广州、北京等多个城市都已默许了工业产权分割出售的营销模式,和商业地产一样,工业地产权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园区地产化趋势在未来将更明显。

4、在空间规划上,呈现人性化和景观化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现代产业园区越来越重视规划,人性化和景观化的规划理念将成为主流。传统的园区仅重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高质量的企业,对园区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园区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景观化的理念,以人为本,追求人、自然和产业的和谐共生。

5、在投资模式上,呈现多元化和企业化趋势

在园区的投资模式上,国内大部分园区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投资模式单一。这几年已呈现出了园区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在未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企业投资将成为园区的重要投资模式,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6、在管理模式上,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趋势

在未来,园区的管理模式有望打破政府统管的大格局,将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园区的功能将社会化,逐步由社会服务机构替代管委会,分担园区服务功能,园区服务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涌现出一批专业的园区服务商。

三、构筑产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析发展思路。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其实就是用服务密度高的现代服务业取代产业密度低的传统制造业的过程,是优化城市空间职能、提高城市宏观效益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开发区建设伴随着产业承接,需要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产业郊区布点已成为各大城市空间选择。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中心城区商务楼的开发,制造业大规模向远城区集聚,开发区域布局的郊区增量带动中心城区存量调整的空间优化战略。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纷纷把都市工业园转型为产业园,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不再发展制造业的空间格局。这提示开发区要按照集约、集聚、创新、生态的总体要求,以集约利用土地、拓展产业空间为手段,以推进传统工业提档升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途径,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古田一路以东、三环线以南、古田二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北的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建成由传统工业改造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部经济聚集区三个部分组成的都市产业创新区,实现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转型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汇集、发展优势显著、辐射带动力强、区域功能完善、社会生态和谐的产业园区。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武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教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作为考虑的重点方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消费电子、环保等6大高新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园区开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争取在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市场及融资平台等方面取得探索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建立低碳经济导向,努力占领产业竟争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挖掘古田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底蕴,以铜材厂、轻汽(西区)为空间载体,发展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项目,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制造企业,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或将其服务外包(BPO),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采用企业独立建设、政企联合建设等方式,在中环线附近构建具有区域特色、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区域,打造总部聚集区。策划实施汇丰企业总部、富兴国际企业大道、储备工业地块的开发建设,引进研发、营销、结算、策划、外包等企业总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区域总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吸引湖北省内以及周边省市大企业设立总部。

3、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开发区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司管理模式为主的混合管理模式。园区管理职权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管委会起到的是组织协调作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受到影响。产业园区的运作体系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园区在具体的管理组织设置上要体现这一方向。坚持提档升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商运营管理园区,引入服务商,搭建信息交互、科技支撑、展会展示等平台,有效地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强化招商工作。转变招商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实现招商效率和招商质量的统一,利用现代的客户管理手段提高与目标客商沟通交流的频率,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和借力整合资源的统一,编制好政府关联部门、专业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网络,争取项目信息资源尽可能的为我所用。坚持贴身跟进招商对象与做好推介工作的统一,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招商。

(作者是硚口区政协委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委)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篇2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品牌建设有所突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低, 吸纳就业能力仍有待提升。

(一)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态势,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步伐稳健。以黄河三角洲两大中心城市东营和滨州为例即可见一斑。2010年东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3.94亿元;与2005年相比净增49.1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 年均增速20.6%。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个高于”的显著特征, 即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东营市GDP的增长速度 (14.6%) 高6.1个百分点, 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 (16.9%) 高3.7个百分点。滨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已达到3%, 从业人员近8万人;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到2600家, 其中规模以上单位165家。总之, 文化产业在该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 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二) 文化品牌建设逐渐显现

吕剧小品《随礼》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现代吕剧《杨广和》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小品剧本《最幸福的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获小品类一等奖。草柳编、剪纸、黑陶、齐笔、民间纺织等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和旅游产品展销会, 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扩大了市场。在节会品牌建设方面, 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生态文化品牌、名人名胜文化品牌, 举办了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孙子国际文化节、寿光国际蔬菜节、沾化冬枣节等节庆活动, 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 该地区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增加文化事业经费, 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运营以来, 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节庆会展活动, 带动会展产业迅速升温;总投资50亿元的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和项目选址;总投资6亿元的滨州市文化中心即将完工;总投资4.5亿元的滨州市奥林匹克公园已将建成使用。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东连胶东半岛, 南靠济南城市圈, 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 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 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 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是我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2.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个大河三角洲之一,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的地理景观。历史人文的积累、民俗文化的绵延、革命文化的巨变、工业文化的当代画卷以及戏剧文化的源泉, 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如黄河口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时家村的戏剧文化、老渤海区的红色文化、石油工业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 还有以孙武、东方朔、范仲淹、董永等历史名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以剪纸、草柳编、黑陶、泥塑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各类历史名胜和自然生态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黄河三角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条件。

3.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消费市场广阔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近年来,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效益好、速度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2010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8.5亿元, 增长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77.4亿元, 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308.1亿元, 增长29.3%;进出口总额189.5亿美元, 增长67.3%;增幅分别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1、2.6、4.2和31.4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需求日趋强烈, 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政府重视, 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

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陆续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山东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宽松的政策机遇环境。

5.经济亟须转型,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压力增加, 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迫切。而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高收益、高科技含量等优点, 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制造业的升级过程中, 需要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增加文化附加值, 使我国制造业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二)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文化资源尚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但是缺少“点石成金”的开发方法。文物景点众多, 但是缺少“升华”的创意手段。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 但是仍处于“原生态”状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资源优势尚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2.产业发展程度不高

产业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 文化市场状况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从整体情况来看, 目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规模尚小, 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从品牌上看,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形象模糊, 真正的核心品牌尚未形成;从产品来说, 尚缺少有震撼力的产品。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晚, 低水平、低档次开发问题严重, 品牌深度开发不足, 造成资源浪费, 并且也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文化产业意识不强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发展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相对淡薄。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对文化的经济属性重视不够;对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研究, 从而滞缓了文化作为产业进入市场的步伐。还有不少人认为, 文化是陪衬, 经济搞好了文化自然搞上去、文化投入大、见效慢。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忽视文化的产业功能, 对文化与经济、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认识不足。部分干部职工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还停留在等靠要阶段, 吃大锅饭思想严重, 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对中央和山东省出台的文化政策把握不准, 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4.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角度, 对于哪些产品可经由市场化的模式组织生产和经由市场途径供给消费者, 哪些文化产品是由政府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公众, 目前尚无清晰认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并未真正形成, 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尚未全面展开。前文提到的文化产业集团还只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 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明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具有生产、贸易、投资、研发等综合功能的产业集团式的市场主体。文化生产的投入由于政策性的壁垒主要靠政府投入或靠垄断性经营获得, 竞争力不足, 生产质量和生产规模受到极大限制。

5.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领域。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 名家、大家鲜见, 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管理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努力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是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尽快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从内部需求层面上看,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第三产业、就是抓结构调整、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 努力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 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要准确定位, 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尽快界定哪些是应由市场供应满足公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哪些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真正培育起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经营性单位的转企改制, 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 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多层次、多种类文化产品生产者, 切实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断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文化需求时, 要靠市场配置各种文化资源, 高效率、高质量地向市场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积极培育现代金融体系, 立足依靠市场手段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立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支持兴办中小文化企业, 注重打造文化品牌, 努力构建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 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 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二是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 以资本为纽带, 实行联合、重组, 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兴办中小文化企业, 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推动资本向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创意、会展、旅游、票务、道具租赁等经营领域流动。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 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三是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 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 就必须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打造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品牌体系。

(四) 借鉴孙子文化开发, 做大孙子文化产业

综览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 “孙子”无疑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级资源。借助当前“孙子”研究、开发的良好平台, 努力突出“孙子”这一主题, 确立“孙子”核心品牌, 开发“孙子”核心产品。摒弃以孙子论孙子、以兵法论兵法的狭窄思路, 改变单一孙子、单一兵法的局面。对孙子这一传统资源做出现代机遇条件下的新解读;对应现代市场, 把兵法的内容转化到商业上, 把战场转到商场, 将古典的孙子兵法与现代的经济需求结合起来, 逐步实现传统资源向现代产品的转换;最终把孙子文化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核心资源、核心产品、核心品牌。

(五) 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 是一个高知识、高智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多层次、多渠道吸引和培养文化专业人才, 特别是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努力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高层人才队伍。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既依靠国有的正规院校, 又借助民营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力量;要开拓人才选拔的思路, 通过社会招聘、海外引进等多种方式, 重点解决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库, 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供求信息网, 定期发布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的需求信息, 推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推动文化产业人才中介组织和市场建设, 为文化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六)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对国内外的文化需求加大研究, 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外宣传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重点进行推介, 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国内外介绍文化产业的成果, 通过各种方式组织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品到国内外展览、演出、销售。可以建立国内外文化产业交流的论坛、研讨会、展览;也可以以影视剧作的形式进行宣传, 打响品牌, 逐渐形成相关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逐步形成文化特色, 扩大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影响, 为文化发展提供方向, 还可以借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拉动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这是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黄河三角洲具有深厚的待挖掘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这些在影视剧作的创作生产等每一环节中都可以考虑后续开发, 名人故居、遗址的建设开发、饮食文化的推广、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等, 都是形成文化产业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至于作品本身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人的良好形象、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价值, 既是精神财富, 也是市场买点, 应当把具有全国意义的黄河三角洲故事和人物推出去

参考文献

[1].东营市统计局.2010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11, (3-1) .

[2].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9-2015) [Z].

[3].滨州市统计局.2010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11, (02-25) .

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16-03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以它们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①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文化发展异军突起。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排在出口贸易额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也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1]3-4。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薄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只要我们能制定出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文化产业必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由此可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繁荣文化市场,还是对增强文化传播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没能幸免,沿海制造业出口出现困难,大批货物堆积,工厂由于收不回货款而纷纷面临倒闭,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而在此时,我国文化产业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中国电影产业持续七年高速增长,增幅达到49.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漫网络以40%左右的速度上升;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网络音乐用户数较上年增长6700万,网络视频用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000万[2]260。从这些数字里面,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化产业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具有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文化产业已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为翩翩少年,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表明文化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最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5年以后,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已经超过GDP的增长率,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中。②这个规划描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指明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对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十年,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未来社会局面的殷切期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实质的提高,尤其在近十年,中国人民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此时此刻,我们本应该在享受经济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胜利果实,但由于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时候突显出来,文化建设的不同步导致一部分人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炫富、权色交易等不知廉耻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精神上的空虚也使得封建迷信、吸毒贩毒到处泛滥,这些丑恶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必将损害社会、毒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重要途径[2]56。文化产业在被国家提到战略层面的同时,也在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触,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吸收,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让人民能思想、能说话、能创造,这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还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广泛传播对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有重要作用,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积极拒绝“假恶丑”等思想毒瘤,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主流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保证,是社会呈现积极向上局面的保证,是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保证,也是人民自由、积极、进步的保证。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国家,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总体实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其抗衡。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4]161。在美国主导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合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并成为这些组织里面的主要成员国,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对外将变得更加开放,因此中国文化产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古老的中国曾经孕育出中华文明,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已经不是文化强国,而且中华文明有被世界边缘化的危险。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急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我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力度。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定,国家目前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搞文化产业的人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目前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糟粕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不完善、文化市场的不健全、文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原因。

1.文化体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缓慢。主要表现在:(1)所有制结构面的问题。单一公有制,演员生存没有压力,干与不干待遇一样,做多做少工资一样,没有形成竞争机制。在人事上,没有奖惩制度,演员没有竞争意识,做事没有积极性。以上两方面导致文化机构僵化,没有活力,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2)文化市场开放及文化市场主体问题。文化市场不够开放,限制性条款比较多,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老旧思想得不到及时创新。市场主体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市场概念,一味追求大、多,而忽视文化建设的质量。(3)文化行政职能问题。文化行政部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严重,对文化工作不够重视。文化部门行政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这使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2.文化市场不健全。(1)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来看,国内文化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具有浓郁乡土人情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消费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长江以北具有很高的收视率,而长江以南却并非如此[5]231。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也不平衡,过度重视城市文化而忽略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而白白浪费了资源。(2)文化体制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的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一些文化产品样式追求新奇刺激,价值内涵流于庸俗,甚至明显背离道德底线,但由于可能获得颇为可观的市场效益,便呈现泛滥的趋势。无论是曾风行一时的某些“选秀”,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相亲”,一波接一波的热潮过后,反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3)文化产品的出口渠道单一,没有完整的配套产销链,文化产品不能及时走出国门,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对国际市场文化的走向关注不够,跟不上世界文化潮流,抓不住国际市场的脉搏。

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1)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尤其是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文化资源闲置、开发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地方文化资源紧缺,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日常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已经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由于生产效率的低下,科技含量的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小。所赚得的利润很难满足企业的日常开支,或者仅够维持文化企业的日常运转,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1)构建“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多种文化企业共同竞争、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积极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好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文化公共事业。例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购书量、观赏戏剧和电影场次、电视覆盖率等[6]244,都应该一一加强落实,最后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保持企业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政府尽量做引导工作,不要经常参与文化企业的工作决策,给文化企业一定的自由度,增大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2.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效益。(1)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是文化生产所必需的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交易的场所,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包括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建立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制度等;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品市场。要鼓励发展城镇各类书店和农村各类发行点,拓展城乡出版物市场,提高文化产业效益;(2)拓展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7],提高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在好莱坞电影节上赢得“最佳外语电影”、“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道具装饰”、“最佳原创音乐”四个奥斯卡奖项[8];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北美放映的头三天,票房收入达1780万美元,成为北美票房的新冠军[9]。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文化产品只要创新好、制作好、营销得当,必然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3)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文化产品的消费价值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这种价值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进行等价计量,它包含着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诉求。因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以其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外,还要建立与社会价值相匹配的评估体系,以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3.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支柱产业。(1)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原有的行业分类,文化与旅游、文化服务与文化休闲、文化与娱乐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扶持地方带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做到资源分配合理最大化,从而带动文化企业利润最大化;(2)大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实际上是观念、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需要借助一定形式和媒介来实现。当代文化产业链条上众多行业,包括文化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等都将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而获益,使文化产业能够为相关产业扩大规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发展机遇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2]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邹广文,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

[5]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苗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扩大文化消费[J].经济日报,2011,(11).

[8]《卧虎藏龙》获奖:好莱坞阴谋?[EB/OL].中国新闻网,2001-04-09.

[9]《英雄》北美票房逞英雄——3天坐收1780万美元[N].晶报,2004-08-31.

[10]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篇4

2010-3-1

5近年来,xx工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十一五”年均增长达20.8%,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得益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得益于民营经济蓬勃

发展。但随着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等问题日渐突出,工业经济外延式扩张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更大突破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其特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三是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二、xx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主导作用突出。,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增长21.2%,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9%,高于上年42.6%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41亿元,增长24.2%,增幅居全省第4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中,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32个行业生产实现增长,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53.4%、105.6%、97.2%和75.2%。

二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好转,税收就业平稳增长。,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1.4%,增长23.5%。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95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8户,比上年增加27户,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中联重科、益阳电厂、科力远、纳爱斯、益阳电业局等5户。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8亿元,增长76.3%。工业对税收增长、居民增收和劳动就业的贡献较大。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2.88亿元,增长9.1%,其中工业企业实缴国税10.33亿元,同比增长11.3%;15个乡镇工业小区实缴税金1.36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规模工业吸纳就业人员10.45万人,增长8.9%。

三是企业研发投入逐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达2.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35%;工矿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20项,同比增长81.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3.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专业技术人员0.84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1%;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0.7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44%;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在全省排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是集聚发展态势明显,资源利(来源:好范文http:///)用效率提高。园区工业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主平台作用日益明显。,全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规模企业已达143家,实现增加值61.23亿元,增长21.8%,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7.2%,仅次于长沙、株洲排第3位。工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全市新投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达标率为100%;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218.55万元,同比增长20.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五是环境保护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全市规模工业电力、有色、化工、造纸、建材、纺织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66.9亿元,增长14.3%,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7%,比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35%,比上年多下降3.8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分别为42.65千克、24.78千克、0.22克和0.02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8%、2.0%、69.9%和6.3%。

六是投资引资力度加大,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1亿元,同比增长36.8%,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3.46亿元,增长33.4%;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1.92亿元,增长19.2%。15个乡镇工业小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9亿元,增长52%。,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7.16亿元,增长21.6%;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4亿美元,增长84.6%;引进内资73.48亿元,增长19.7%。

三、xx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差距

在关注工业经济发展

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益阳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资源消耗高等实际问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力不强。,益阳十大产业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8092万元,增加值2042万元。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9户,完成增加值164.4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8%和3.9%;户均销售收入7371万元,户均利税399万元,户均利润208万元,分别为全省水平的73.9%,35.8%和45.1%。xx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企业“孤军作战”现象。

(二)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特色不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园区工业企业143家,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区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园区特色不明显。各地都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的园区的主导产业有四、五个,协作能力不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

(三)产业链条过短,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全市多数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产品单一,结构雷同,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益阳木业产业基本停留在原料采购到单板初级加工的环节,有色冶金行业主要为他人提供原材料,机械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是为外界提供零部件生产。即使有些企业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如纳爱斯、科力远、沅江纸业等,他们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也还有很大部分需要从外地采购。

(四)技术创新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全市竹木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企业生产设备简陋,设备精度很低,产品质量不高。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xx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如xx的纺织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粗支纱、白坯布为主,附加值高的高档纺织产品比重不大。三是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目前,xx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不少企业仍以加工和贴牌为主,即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在市场上真正叫得响的产品和商标不多。

(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仍然不优。目前,xx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量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一是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全市综合性网点较多,专业性网点较少;农贸市场较多,生产资料及工业品市场较少;综合性市场较多、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性市场较少。二是从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多以运输、配送、货运代理为主,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不健全,全市工业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或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解决。据xx电子行业协会反映,xx电容器行业60多家企业,近90%没有银行贷款。此外,工业用地供应紧张,企业招工难,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加快推进xx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益阳来说关键就是要加速大项目集聚,加快大企业裂变,在调整提升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一是抓住机遇,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的“多事之秋”,许多企业发展处于调整组合、优化升级的难得机遇,许多行业或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招大引强战略。一要重点攻关,竭力争取省里对xx的支持,充分利用xx“承接产业转移地”的金字招牌,对接省里及外地的重大转移项目;二要对投资巨大或产值贡献突出的引资企业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增强对大型企业的吸引力,如对投资或产值过亿元的引资企业实行奖励;三要对大型企业的引资人或引资单位实施更高标准的奖励,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二是加大改造,在本土企业的产业升级上求突破。本土企业具有稳定性强、贡献突出的特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改组改造力度,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生产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使本土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继续发挥领跑作用。

三是政府引导,在企业联合上求突破。xx大量层次低、规模小、发展慢的小型企业亟待联合重组,特别是竹木加工、建材和纺织行业尤为突出。要由政府引导,在资产界定清晰、人员定位适宜、利益分配合理的前提下,推进股份合作,使企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散的状况。

四是攀龙附凤,在发展贴牌经济上求突破。要和大城市中的知名企业主动对接,为大企业生产贴牌产品。一方面可以降低本地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大企业的指导监督下,提高产品精度,提升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和大企业同步发展的目的。

五是重视研发,在产品创新上求突破。要改变过去由企业自主研发但收效甚微的状况,建立重点行业新产品开发机构。研发机构应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可以先期投入研发经费,广泛招聘高级技术人才。也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研发,新产品转让给企业时一次性收回研发成本及相应利润,保证研发机构的持续运转及企业产品不断更新。

六是修订规划,在建设特色工业园上求突破。建立特色工业园,可以实现规范管理、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要在现有产业分布的基础,进一步修订规划,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园区,为更好地开展对外招商和实现产业集群创造条件。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篇5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国发〔2009〕3号文件,专门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彭水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贫困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彭水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以工促农具有非常大的艰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彭水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如今,彭水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近年来,彭水工业发展迅速、增长明显,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彭水经济总体水平仍保持增长的势头。据《彭水县规模以上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09年彭水工业经济运行势态良好:除原煤生产同比下降2.7%之外,发电量、水泥、供电、复烤片烟、食用植物油和钡盐产品都呈增长的势态。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彭水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同时也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有规模的企业太少,大唐公司一只独秀,支撑着彭水工业的总量;特别是流动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一直制约彭水工业发展的瓶颈。

彭水的农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彭水农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从气候特征来看,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这些条件有利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业科技成分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耕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58%,园地占农用地2.45%,牧草地占农用地的0.78%,这种农用地结构过

于单一,不利于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彭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城乡发展特点,政府领导各部门积极推进城乡经济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改革措施方面。根据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彭水政府各部门协同,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新的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彭水县政府、各乡镇部门建立新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专职干部队伍。并且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吸引杰出人才回乡创业、大学生考村官等途径,为基层党组织组建了一批后备之才,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证了充实的人才队伍。二是户籍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彭水千百万农民幸福生活的工程,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入手。林地方面,推进木材砍伐管理改革,确立采伐指标,办砍伐证的审批环节简化;同时创新木材经营模式,实行家庭与企业联合经营,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与公司按比例分成。宅基地方面,严格执行一个农户一个住宅的制度,通过政府补贴,清理闲置农宅,为建设新农村做好“清洁卫生”。耕地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地、系统地、高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创造财

产、为农民增收。

(二)资金筹措方面。在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资金的筹措是多方面的:向上级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向银行贷款、人民投资等等。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瓶颈。彭水县属于财政补贴区,上级的财政拨款是个大项。彭水政府从中央给重庆的一百多项优惠政策中,梳理出九十几个对彭水的优惠政策,向上级争资近亿元。其次是招商引

资。近年来,彭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参加中国第一届“西旅会”,引资3亿元;参加渝洽会,签定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亿元。再次是银行贷款。2010年3月4日,彭水自治县举行“农发行重庆分行与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金融服务计划签约仪式”。彭水共获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授信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54.35亿元。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农村公路建设、森林工程建设、龙虎水库、职教中心建设、摩围山风

景区、土地整理项目,授信资金达13.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300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90%,行政村通达率提高到65%。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4万亩烟水配套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三是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五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六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农机

具推广300台,机耕23万亩,机插0.4万亩,机收0.1万亩。

(四)产业发展方面。几年来,彭水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彭水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县GDP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8%;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7%,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9%。农业经济发展势态较好。通过抓好传统根基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引导农民万元增收,彭水农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一是强化传统主导产业:2008年,粮食产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3.9%;油菜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4.0%。;收购烤烟28.03万担,比上年增加42.9%;出栏肉猪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08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8万亩。12个乡镇、38个村建成了魔芋基地,发展魔芋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种植商品魔芋基地1.6万亩,实现产值1400万元。

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推行,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工业与农业得到较快地发展。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挖

掘空间,各项措施有待强化,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

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水工业与农业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层次地把政策向西部倾斜;并借助“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发 [2009]3号”文件的东风,这个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县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上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据可依、有路可行的。现就对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

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两个角色定位

农民为主角,政府为导角。这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意义重大。农民是主角,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为导角,就要利用其职能为农民服务,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主导

作用。针对这两个角色定位,谈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抓教育,提高主角文化素质。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根据彭水经济发展的现状,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2001年,全县高中入学率仅仅为13.3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中入学率逐年提高。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小。针对彭水教育落后的现状,彭水县教委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重庆南开中学与彭水第一中学“捆绑发展”;县职教中心与重庆交通大学协商,构建“统筹城乡职业

教育发展试点办学基地”;统筹城乡师资培养培训,对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全国招录大学生毕业生、引进特殊人才和选派大学生共391名等等。提高彭水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彭水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重抓中职教育,成为快速提高彭水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水县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力度。县教委创新招生思路,将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辍学生及复转军人、返乡农村青年等纳入招生范畴。并鼓励职业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采用初三提前分流的作法,按照学校引导、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把初三学贫困生或潜在的流失生单独编入职业教育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担负着重任。政策铺路,教育应当先。彭水教委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使一系列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为彭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2.发挥导角的引导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搞活农业经济示范区。由于大山的隔阻,历史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彭水县农民把自给自足当作终极的追求。他们没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化,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起。政府须发挥其导角的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政府的引导,不能单靠开一个会,发一个宣传册子,给一本理论书籍,要通过政府牵头,引进有经验的企业或是激励当地有创业热情的杰出人才,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不搞形式主义,全力投入工作,细化措施,切实为百姓作想。让农业经济示范区建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目前,彭水政府已经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有了不少的构想。建设6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每个示范园各1000亩,共6000亩。构想需要胆识与创新,实现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有效地领导,农民必然会有序地跟进。对于彭水县来说,农业经济示范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让其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程,政府各部门须引起高度地重视。

3.发挥导角的主导作用。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于从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彭水农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它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显得弱不禁风,需要政府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给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亲民富民的政策举措,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拥护。其内容涉及15个政策大项、163个政策文件、400余个政策项目、11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彭水县政府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对这些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出对彭水有利的政策,具体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一是施行补贴政策,二是施行奖励政策,三是

实行技术帮扶,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优惠。

过去常讲“走出去,天地宽”,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仔。现在我们应该说“走回来,天地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规划了崭新的蓝图。但是,政府的惠农政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不可以一蹴而就,惠民政策不是诱饵,“钓”住农民之后就置之不理;更不可以搞表面文章,有规划、有政策,却没有或少有实际行动。农民的创业之路,初见雏形,道路还很坎坷、前路还不够明朗。政府发挥导角的作用,要给农民鼓励、给农民支持、给农民保障。在创业的路上,政府是大后方,要大力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其铺路、为其掌灯。

(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剥夺。大量的农业资源廉价流入城市:廉价的农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于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大,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为了让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调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分析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在城乡的经济融合中自立自强。

1.彭水县资源要素分析。自然资源是彭水所有资源中的主体部分。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从人力资源来看,较为贫乏。彭水县人口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比重小。对于开发现代工业与农业经济而言,彭水人力资源是相对落后的;从信息资源的层面看,彭水县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但是彭水的油桐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油桐之乡”的美称。同时旅游资源蕴含丰富:有郁山盐丹文化、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别是彭水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使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声名远播;至于资本,对彭水来说,这是一个资源的大缺口。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彭水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都是因为资金不能落实,导致迟迟拖延开发时间,甚至放弃开发;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讲,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彭水属于“一圈两翼”区域,拥有政策优势;二是彭水县处于渝东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线以及乌江航线为彭水提供交通便利,与兄弟县、其它省市的联系紧密。

2.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十七大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资源向农村流动。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症结,彭水县政府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切实做好“资源三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第一项资金下乡,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一步步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职能,让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为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府出面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第二项,文化下乡。一方面向村或居委分发图书,建设图书管,让老百姓用读书来替代打牌赌博,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电视的媒介作用,家电下乡,让电视先进门。用电视打开老百姓瞭望外界的窗口,让其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让文化关怀弱势群——这是文化下乡最本质的意义。在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受到歧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因为经济力量的薄弱,社会主流文化向城市、向小资阶层靠拢,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化下乡,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舆论宣传、亲民政策的引领,把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农村来。文化艺术的创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哀鸣、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对于彭水文化下乡而言,要大力培养县文联队伍,让他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在斗室里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去听老百姓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带去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能欣赏的艺术品。在与老百姓的频繁交流中,不仅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还能给老百姓精神安慰、文化熏陶。第三项人才下乡。这方面,彭水县作出了一些成绩。比如说选派干部到基层,考村官,支教等等。但是彭水一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每年从乡镇借调、考调老师进城以支持县城发展的举措,有悖于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理念。教育是发展之本,惠农政策本应加大教育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某的乡镇,教育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成绩喜人,因为一批批地抽调教师进城,导致学校人才资源缺乏,教学实力不断减弱,恢复元气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乡镇倒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剥夺仍在继续。其实,彭水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换一种人才奖励机制,改变乡镇教师把进城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上级部门应该关心下级工作人员的疾苦,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3.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挖掘村落或社区的内部资源,并达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农村不是政府的新农村,不是企业家的新农村,而是老百姓

自己的新农村。正如前面谈到的,农民才是建设发展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人才支援、文化支援,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的内部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农民成为“吃自来食的娃娃鱼”,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的。彭水县整合农村内部资源,依然从三方面入手: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彭水县农村所有资源中,经济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来源分为:农业资源的转化和民间资金的筹集。彭水县农业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待挖掘而已。政府的财政倾斜,要紧跟农业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上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政府对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政府激活了农业资源高效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农村经济就能蓬勃发展。所以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基础,是一个大项,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少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走向了富裕。在农村,这批人相对来说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本。怎样让这笔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彭水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回引”工程。比如成功人士肖仕斌回乡创业就是一个例子。他投资1300万元修建太原乡政府综合楼和移民街,能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对于“回引”工程,政府要加强保障措施,竭力让返乡的成功人士在当地创业谋到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回引”工程才有生命力。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既要发扬黔中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对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因为区域的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全国各地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行的。要结合彭水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习俗持批判的态度。比如彭水农村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鬼神观念以及部分文人心中的把贫穷当诗意、把落后当淳朴的思想都是亟待转变的。由于彭水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多年来靠体力劳动推动农业的发展。这铸造了彭水人豪爽,粗犷、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美好的品格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以体力主导的农村,也形成了严重的男权思想,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现代经济建设中人才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迷信思想,把丰收寄托了鬼神,不利于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部分文化人消极思想作祟,安于现状,降低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等等一系列不良文化是需要排斥的、摒弃的。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不可舍近求远。以其人治其地,本身就蕴含科学的因素。当地杰出人才与政府的支援型人才相结合,外来经

验与本土行情相结合,共同探讨一条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三)以城“代”乡促发展

这里的“以城„代‟乡”就是要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放眼整个中国,“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更不必说彭水城乡的差距了。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形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农村;其次要让农民享受城市人同等的政策待遇,拆掉户籍门槛,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速度;再次是

要给农村一个现代化的灵魂,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其软实力。

1.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必须先因地制宜地规划,方能集中有效地建设。两山夹一沟,是彭水的特殊地貌。针对这个地理特点,实施高山大移民政策,农民汇集于平坝居住。生活区域择优并集中化,有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有利于政府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人群集中方能经济地、集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三,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经济往来,发展农村商业贸易。彭水政府提出的“高山生态,半山生产,平坝生活”的理念结合了彭水的实际,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要把这个科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从长远看,高山大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走好,走坚实,政府方能大力把资金向农村建

设投入。

这几年,彭水政府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就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经验的总结。电视能到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就能到;汽车能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才能到。在县域内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村村通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路的质量,不要把公路修来放牛。2008年,彭水已经实现乡镇公路油化和硬化,完成了“两小时彭水”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村级公路的硬化才正在起步,政府须加大力度,努力为百姓完成通达工程。水乃生命之源,加快农村水里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彭水政府的规划,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彭水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监管力度,不能让水利设施成为空架子,不少地方出现水库无水可装或者是装不住水的现象。政府大力地争资立项搞惠民工程,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进彭水的农村,发现成群结对上山砍柴的现象没有了,绝大多数家庭由过去的烧柴做饭转变成用电用气做饭。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进入家家户户,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只要政府做好彭水县高山大移民、合理规划农民居住环境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会高效有序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会落到实处,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村人享受城市户籍的优待。《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指出:“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提出了“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自愿有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当农民具备向城市户籍转变的基础之后,户籍改革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一定要遵守该原则,不能为了图政绩而用行政手段,带强迫性地让农民接受户籍转变。否则,将有一大堆后患,直接导致的应该现象就是成批的城市流浪者。因为户籍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部分农民已经具备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且多年在城市谋生,而因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户籍的优待,对他们而言,户籍改革已成为逼在眼前的需要。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精神,户籍改革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彭水政府当深化户籍改革前期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乡镇各部门配合拟定改

革受惠的农户数额,为推进户籍改革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基础。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篇6

一、我市支柱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工业支柱产业以冶金,化工、煤炭及深加工,建材,机械以

及医药食品等产业为主,这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是支柱产业规模快速扩大,贡献不断增强。2006年,全市310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五大支柱产业企业264家,比上年增加60家,总数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85.16%,其中:冶金10家,化工、煤炭及深加工121家,建材92家,机械28家,医药食品1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96174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02%,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2.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9.96个百分点。

二是支柱产业产品优势较为明显。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的一批产品产量在全国或全省占有较大份额,具有较强的产品优势。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中:成品钢材349.25万吨,占全省的34.31%;生铁819.84万吨,占全省的33.9%;平板玻璃626.36万重量箱,占全省的100%;水泥391.15万吨,占全省的10.57%;原煤1127.19万吨,占全省的43.94%;焦炭102.98万吨,占全省的25.91%;金属切削机床794台,占全省的18.59%;改装汽车1232辆,占全省的32.31%;电风扇229351台,占全省的100%。此外,我市的工业陶瓷、低压电瓷、烟花爆竹等产品都在各自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是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6年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305736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78%,其中:冶金为1100986万元,化工、煤炭及深加工为770342万元,建材为306484万元,机械为81273万元,医药食品为46651万元。五大支柱产业的应交税金为151414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1.40%,其中:冶金为47090万元,化工、煤炭及深加工为72375万元,建材为24501万元,机械为4790万元,医药食品为2658万元。

二、我市支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五大支柱产业,就其总产值和增加值而言,在××工业30个行业大类中举足轻重,是××工业的有力支撑,但与真正的支柱产业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产业链延伸度不够。一个地方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度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我市的支柱产业还仅仅是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更没有形成产业带、产业群。比如冶金产业是我市产值份额最大的支柱产业,真正的骨干企业只有萍钢,企业只有中间产品在××本地生产,产品的产业链在本地没有形成,对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作用甚微。

二是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未真正形成产业链,大多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主要生产上游产品以及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企业规模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就连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产业也只能以加工制造基地的角色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这些产业已逐渐向开发设计、品牌经营、产品营销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比如冶金行业,既没有资源优势,又没有产品深加工优势,产品没有做精、做深、做细,附加值不高,并且还是能源消耗大户,在目前的油电煤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粗放型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制约的变数影响太多,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玻璃和陶瓷这两大传统产业也同样存在着上游产品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三是支柱产业内企业合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同类企业之间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本地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产业内企业合作氛围淡、企业间交流少,有的甚至搞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看似很旺盛,其实内耗严重,实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比如我市的陶瓷产业,内部重复建设过多,集体生产能力过剩,一旦有外地资本或品牌进入该行业,本地的企业立马受到冲击,处于被“洗牌”的地步。此外,支柱产业与科研机构或地方高校的合作尚未真正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支柱产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主要表现为:缺乏大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成效不佳,资金投入和人力资

源严重不足。虽然今年以来我市招商引资的氛围越来越浓,来萍投资考察的客商也日益增多,但真正在××落地生根的大项目并不多,有些项目虽然落地,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暂时还发挥不了产业的聚集、带动作用。另外,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或者说,符合条件的高素质研发人才非常缺乏是制约我市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缺少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这是内陆

地区的共性问题,但对××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比较突出,既反应在量上不足,更反应在质上不高,既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我市市属企业中,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这和企业的规模有关,但也和企业缺少精通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有关。

三、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的对策建议

1、认清形势,正确判断,不断增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的主动性

首先要对××的工业及其支柱产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即××的工业及其支柱产业不仅规模、技术、产品水平比较低,企业结构不合理,而且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数量不够,质量不优,一段时期内还形不成整体竞争力。其次要理性认识、科学应对全球化的、高科技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升级形势,对承接产业转移,要有一个标准,要吸取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训,科学合理地选择转移产业,而不能搞“一锅端”,要使承接的产业能在××长期、健康发展下去,为优化××的产业结构发挥作用。

2、遵循产业内在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支柱产业发展方向,为支柱产业的裂变储存能量

(1)科学制定支柱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一是要科学定位支柱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品发展方向,尽量不与周边地区支柱产业进行同水平同方向竞争,在规划中要对符合定位的企业项目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或鼓励。比如“陶瓷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应该是深加工,只要项目符合这个定位,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在科研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投资等多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鼓励。二是做好支柱产业之间,支柱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产业的规划,在规划中对符合配套协作的项目明确具体的支持与鼓励政策。一方面尽可能地使××地区的支柱产业之间有一定的协作联系,如“化工产业”应该利用煤炭、冶金等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品尤其是排放的污染物,对于这种有利用关系的项目政府就应该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支柱产业的配套、服务产业应尽可能地安排在本地区,尤其是要通过规划,使现有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协作,对符合这种配套协作关系的项目尤其是现有企业的改造项目也要给予政策支持。如××的机电行业如何通过改造为客车、钢铁产业的提供配套服务,政府应该具体规划、指导,并在规划中确定具体的改造标准及其支持措施与办法。

(2)科学制定支柱产业的产业内规划

主要做好四个规划:一是各支柱产业的核心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及其创新、升级的规划;二是各支柱产业内的技术服务,产品配套协作规划;三是各支柱产业内对于填补产业链空白和延长产业链的规划;四是各支柱产业内的技术、产品的扩散规划等等。

(3)加强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与引导

对核心企业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其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cam)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系统等一些大项目;对中小企业,政府要针对其数量多,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特点,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并通过这个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低成本地应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同时,要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信息化水平和技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

3、科学谋划、布局工业园区,不断增强支柱产业的集群效应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篇7

根据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记录, 2015年伊金霍洛旗拥有各类工业法人企业485户, 实现工业增加值354.6亿元, 占GDP的53.7%。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户, 实现增加值325亿元, 占全部工业增加值份额9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全旗工业的中流砥柱, 对整个工业经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015年, 伊金霍洛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2亿元, 同比下降10.8%;实现利润104.9亿元, 同比下降32.2%;实现利税200.5亿元, 同比下降19.3%。从主要效益指标数据可以看出, 伊金霍洛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 今后以煤为主的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 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1.1 宏观环境趋紧, 企业运营难度增大

从国际形势看, 西方发达经济体整体上处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期, 复苏进程比预期要差, “债务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了世界经济走势。同时, 我国国内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 全面深化改革发令起跑, 在新能源加快发展和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政策效应叠加下, 煤炭价格持续低迷, 加之煤炭和能源化工市场需求疲弱, 企业盈利水平下滑, 且企业自身融资困难, 工业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受市场行情、销售不利、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影响, 部分煤矿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亟待拓展产品销路。

1.2 工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从全旗工业企业结构来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化工、电力行业,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低。2015年, 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1亿元, 其中主导产业煤炭

开采和洗选业及开采辅助活动企业完成产值733.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1%, 产业结构呈现“一煤独大”的格局, 导致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同时,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日益趋紧, 工业项目环评更加严格, 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周边环境要求提升, 都对工业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3 煤炭企业负担较重

当前, 煤炭企业产销大幅回落, 但各类税费仍然必须全额上交, 致使企业资金压力加大。虽然从2014年起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 但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后, 税率从3.2%提高到9%, 加上采空区土地使用税费9元/m2、矿区环境治理补偿费15.2元/吨等, 据不完全测算, 煤炭企业销售一吨煤所需上缴的税费在30元以上, 在当前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深感资金压力巨大, 希望降低征收税率, 减轻企业运行负担。

1.4 工业企业资金短缺

工业企业大多是靠自我积累, 自我筹资发展, 融资的主要手段仍是银行贷款为主, 对股东投资、风险投资等现代融资方式比较陌生;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市场稳定性差, 资信等级不高, 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 致使银行不愿意对其放贷;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资金短期拆借, 而银行办理贷款时间相对较长, 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目前, 全旗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资金普遍偏低, 担保能力与覆盖面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在企业生产经营交易中, 承兑汇票大量出现, 有些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不得不提前贴息兑现, 其损失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更加紧张。

1.5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规范, 缺乏企业文化, 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企业归属感、凝聚力不强;多数中小企业业主文化素质不高, 普遍有小富即满的思想, 创新创业的进取意识不强, 多年以来企业维持在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部分企业员工文化程度不高,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 技术人员缺乏, 亟待加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而一些新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工艺较落后, 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 产品结构单一, 缺乏核心竞争力,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 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2.1 切实加强工业企业运行监测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增大了科学决策的难度。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 认真、及时分析国内、外市场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走势, 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对策和措施;要积极深入企业厂矿调研, 掌握工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对工业企业出现的新困难及时跟踪预警;对重点企业和降幅较大的企业, 找出症结, 解决问题;对亏损、停产企业, 实行“一企一策”, 帮助企业扭亏增盈。

2.2 不遗余力推进产业升级

一是围绕建设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基地, 做优煤炭产业。按照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建设大基地、大集团、大企业, 提高煤炭集中开发度和集约化水平。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步伐, 淘汰落后工艺, 提高开采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采率。推动煤炭企业建立内部物料循环系统, 实现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煤炭伴生物和开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煤矿洗选配一体化建设, 鼓励新建煤矿配套同等规模选煤厂, 已整合煤矿配套建设群矿选煤厂, 加快推进在建洗选中心及坑口洗选煤厂建设力度;二是围绕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新型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做精煤转化产业。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增值和深加工, 实现“煤从管道走”、“煤从空中走”,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重点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三是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做大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以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 依托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区, 打造内蒙古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园区, 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非资源类新兴产业, 围绕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2.3 齐心协力突破融资瓶颈

积极帮助企业发布融资需求, 创新政企银合作方式, 大力推动银企对接合作, 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参股、风险投资、企业债券等多渠道、多手段融资方式;鼓励民间投资、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的兴建, 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融资服务;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进一步支持企业尽快上市;各职能部门, 从各自系统, 积极帮助企业争取资金, 形成宽口径、多层次帮助企业争取资金的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降本增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困难。

2.4 持之以恒做好企业服务

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职能, 主动服务企业, 综合运用政策支持, 结合自身职能特色, 出台优惠政策, 普惠相关企业;充分利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优势, 加快搭建煤炭等大宗工业产品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平台, 鼓励企业利用网络开展贸易;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适当提升劳动报酬待遇, 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 加强人文关怀,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降低员工的流失率;设立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 鼓励工业企业、民营经济标杆企业领军人物到高等院校深造进修, 或邀请国内著名管理类专家前来授课, 帮助企业分析形势、开拓思维、提高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陈凌霄)

摘要:工业经济是伊金霍洛旗经济的主体, 占全旗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 伊金霍洛旗工业产业结构日趋成熟, 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本文从分析伊金霍洛旗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入手, 就工业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思考并提出有关对策, 为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思路。

上一篇:2022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甲方代表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