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2024-06-22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精选4篇)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篇1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躬行服务促调整—##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该乡已逐步形成了以反季节地埋香菇、百合、瘦肉型猪、野鸡、水鸭、竹木加工为主的种、养、加几大支柱

产业,全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种养大户50多家,专业作坊、家庭作坊1000多个。更为可喜的是,该乡广大农民群众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真心服务下,调整结构的热情高涨,群众闹事的没了,到政府请教调整经的多了,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该乡的主要作法是:

一、创新思路“引”

过去,该乡也号召农民搞过结构调整,但收效甚微,有些农民还栽了跟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农民对投身农业结构调整迈不开大步。针对这一情况,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信守的是眼见为实,只有看到赚钱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因此,党委政府在年初制定工作思路时,突出作好“引导”文章,一改过去那种行政命令的作法,让典型引路,让外来老板、经济能人带头,进而激发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引进外地老板。去年底,党委政府经过深入市场考察,认为种植反季节地埋香菇是一个好项目。今年元月,党委政府出资组织村干部、部分农民代表先后四次到江西省铜鼓县参观反季节地埋香菇的种植基地,大家深受启发。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党委政府又多方联系,引进了江西铜鼓县科委和浙江永泰公司来该乡进行香菇生产的基地开发,与农民签订了技术指导和收购合同,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全乡已发展香菇200余亩,并已初出成效。二是大力推介本地典型。本地的种养大户最具示范带动作用,为了扶持大户发展,党委政府定期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认真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乡已有各类种养大户50多个,仅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瘦肉型猪养殖大户就有20多个,这些大户产生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三是鼓励村干部创业。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年终评优秀支部必须看该支部是否带头调整产业结构,评选优秀村干部必须看其是否有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现任村干部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并有显著成效的,增加年工资500—1000元。同时,党委在调整充实村级班子时,把结构调整搞得好、带头致富的经济能人作为优先考察对象。在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全乡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进行结构调整的村干部。杨家村支部书记王有才带领其它三位村干部投入13万余元发展香菇20余亩,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发展香菇近100亩,成为全乡香菇生产的基地村。四是积极推进“爱乡回流”。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掌握了灵通的市场信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党委政府时刻注意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了密切联系,用乡情、亲情、感情“三情”感化他们,邀请他们回乡投身农业开发。金牛竹胶板公司老板肖劲松,就是通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才回乡创业的。

二、倾斜政策“扶”

为了创造农业结构调整宽松的政策环境,党委政府从制定优惠政策入手,对参与结构调整的企业和农民从各方面给予扶持,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一是制定各种奖励政策。年初,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乡经济发展奖励的决定》,出台了14条优惠政策和减免措施。规定凡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个,无论利用本地资金和外地资金均给予企业投资股东和引进经办人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内实缴国家税金5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企业负责人或股东3的现金奖励;对农民投入资金进行结构调整,在技术、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二是开展信贷扶持。为解决农民资金少、缺少信贷扶持的困难,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出面与银信部门协调,主动承担风险,为农民担保贷款。在发展香菇生产过程中,乡党委书记刘建平带头为两位村民担保贷款3万元,全乡干部共为种植香菇的农民担保贷款45万元。“利益群众享,风险干部担”,该乡的作法《湖南日报》、《益阳日报》相继作了报道。三是扶持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为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解决各家各户小生产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党委政府在98年成立瘦肉型猪养殖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今年初又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发起成立了香菇生产合作社、百合生产合作社、野鸡生产合作社、水鸭生产合作社等几个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农户自愿组成。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政府给予了有力的扶持与指导,对每个合作社给予500元的启动资金,并指导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工作规划、工作制度等。对合作社成员在税费各方面给予优惠,如对瘦肉型猪合作社的牲猪出售,由政府出面与县畜牧部门联系,对其牲猪检疫实行七折优惠。由于政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篇2

就湖南益阳市这个农业大市而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奔小康任重道远。近几年来, 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就, 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151家龙头企业, 有1000万亩基地, 有130亿元产值, 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但就省内比较;企业个体没有长沙、株洲大, 著名品牌没有岳阳响, 上市公司不如常德多, 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规模小, 拉动力不强。全市150多家龙头企业产值不到90亿元, 仅相当于山东省一家龙头企业的规模, 除去几家较大的企业外, 平均产值也就1000万左右, 尚未形成一家真正的企业集团, 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全省十家标志性龙头企业, 我市没有一家。由于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力差, 很难担起拉动一方带领农民致富的重担。

二是研发能力弱, 后劲不足。企业间的竞争, 关键是研发能力竞争。在我市的五大农业产业链中, 依然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大路产品居多, 粮食、竹木、纺织、水产等几大优势产业中, 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很少, 真正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是个别, 产品更新换代太慢。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 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实行技术合作的也不40%, 大部分企业仍属于初加工型, 利税率低.

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紧密。由于企业规模, 无法给处于上游的农户提供有力的保护。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或天灾人祸, 企业就只能弃农户而求自保, 不能做到一荣俱荣, 这无疑伤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目前, 我市真正能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农户抗风险补偿金的企业很少;农户、基地和企业尚未成为有机的整体。

农业产业化经营肩负着发展地方经济与带动农民致富双重使命, 可以说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将严重阻碍我市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此, 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市3年前制订的五大农业产业建设规划, 虽有一定的操作性, 但几乎涉及到了我市农产品加工方方面面的, 缺乏重点, 方向不明。建议重点规划粮食加工、木加工、纺织、水产、茶叶五大支柱产业, 粮食加工以高档精米和营养挂面业及副产品开发利用为方向, 竹木加工以板材、林纸、高档竹地板、竹家具及竹贴面料为方向, 纺织以高支纱品牌成衣和发展竹麻混纺为方向, 水产以品牌名特优、鲜、活品出口和深加工制品出口为方向, 茶叶以黑茶为方向, 集中优势力量, 重点突破, 带动全盘。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和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如竹木加工、茶叶加工等, 要制订企业准入门坎, 避免重蹈竹制品加工企业多而滥、低而劣的覆辙。特别是目前黑茶产业来势好, 进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仅安化县即从以前的十来家发展到目前的33家, 还有不少企业准备进入, 一窝蜂的后果必然导致乱价格、烂市场, 达不到1000万以上投资的企业应当实行整合.。为使黑茶产品不漏税、不烂价, 可以实行定市场销售或实行专卖。杨树产业也是我市今后看好的一大资源产业。不能每家种植企业都上加工项目, 必须优先保证龙头企业用材。在杨树产业上, 建设优先发展林板一体化, 相对林纸一体化而言, 林板一体化投资省、见效快, 环保压力小。

二是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农民在利益分配关系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 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模式中, 农民获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产业化系统总的获益水平的高低, 并且取决于龙头企业有意识的让利程度。因此, 要通过改革去明晰产权关系, 健全利益分享机制, 拧紧产业链条。对我县来说, 一是要狠抓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产品销售等服务网络, 建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注重利益联结, 进一步明确农企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 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合同, 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三是加强和注重法律和社会信用建设, 巩固农企利益关系。以农村信贷金融环境整治入手, 开展重合同、守信用的法律知识教育, 建立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建立协调一致的农企利益关系和保障机制, 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推进。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篇3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保监会开始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等6个省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14个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全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试点初期的6家增加到25家,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过去10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49%,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均创历史新高。2007—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对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保险覆盖面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赔款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政策性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保险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预算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保费补贴预算额度已经达到98.1亿元。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5个,具体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糖料作物、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基本覆盖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亿元,其中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35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8%。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原则。条例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损益,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具体的政策和办法正在制订之中。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分担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仍属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物化成本”为标的提供保险,处于“保成本”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保产量”、“保收入”相比,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以种植业保险为例,2013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每亩保额分别只有311元、251元,这对于分散的小农户而言尚有一定作用,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由于生产总成本较高,按照这个标准投保就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发生风险,保险赔偿额远远不能弥补损失。这是一些地方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品种相对较少。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日本、韩国农民主要通过农协参加农业保险,参保率几乎100%,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包括中央和地方提供补贴的品种),以保生产成本为主;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产量水平或收入水平进行投保。

三是政策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从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日本、美国、西班牙等的实践看,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支持、巨灾保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而我国由于政策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方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没有建立,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仍面临较高风险,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

二、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通过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欧、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农业保险政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生物能源开发、金融炒作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近年来各国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农业直接补贴、价格调控等支持政策的相互协调。

(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保费补贴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区别不同地区和品种,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当降低主产区省级财政对粮食作物、生猪的补贴比例,不再要求粮食生产大县、生猪生产大县配套补贴保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主产区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同一农产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险种,可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政府保费补贴的水平,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三)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应坚持以灾害补偿为主,重点保各类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要适应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农业风险增大的基本趋势,稳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由目前的“保物化成本”,向“保生产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收入”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享受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障水平,尽快达到“保生产成本”的程度。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目前“低保障、广覆盖”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品种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险种,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自主选择。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除了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之外,要逐步将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重点包括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设施农业、家禽养殖、肉牛肉羊、苹果、柑桔、香蕉、茶叶、蚕桑等。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品种,符合条件的由中央或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五)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目前,为了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向国际市场购买再保险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展了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实践探索。要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在国家层面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式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篇4

成喜发

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两城建设”(即“建设湖南最开发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北湖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一区三中心”(即:打造核心城区和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作为典型农业乡的同和乡,必须立足同和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为郴州城区的“菜篮子”、“果盘子”和“米袋子”提供优质产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是同和乡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同和乡基本情况及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同和乡位于北湖区北部,是典型农业乡。距郴州城区25公里,处于北湖区近郊。全乡土地总面积51.1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8000人。全乡有耕地8200多亩,林地 5.8万多亩。在气候方面,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水量1470mm,无霜期290天。

在地形上,境内东北部为山地,西部为丘陵,西河自南向北贯穿5个村,两岸为溪谷平原,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且森林覆盖率高,土地资源和物种资源丰富,污染少,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二、同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

同和农业发展现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优质稻、优质烟叶、特色水果、林木、绿色蔬菜等五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效益明显,初步形成同和农业特色。

(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品有 3个。特色农业总规模达2.3万亩,产值过亿元。

三、同和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面临的自然风险大,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改变。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不高。

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压力大。

四、如何发展同和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同和乡资源、生态、气候和特色优势以及产业现状,大力发展无污染、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建设特色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在区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积极开拓郴州乃至省外市场,提高我乡农业主导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产地品牌,全面提升同和农产品竞争力。

(一)抓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二)抓好一批现代生态农业园建设。每个村都要结合本村产业现状规划建设一个以上现代生态农业园,全乡重点抓好长廊生态农业园、曹家田优质烤烟基地和同和雾柚基地等三个较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园,以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带动全乡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抓好循环农业发展。如大力推广猪——沼——果、烟、菜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以山上(地面)种果,栏舍养猪(鸡),塘面养鱼,水面养鸭(鹅),猪(鸡)粪酵制沼气用作照明及燃料,沼液作肥料,立体布局,以达到环境生态,农业循环发展。

(四)大力发展无污染、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区内外知名优质农产品。

上一篇:蹦蹦跳跳的游戏 阅读答案下一篇:关于学士学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