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024-05-27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用3篇)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篇1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要善于发挥投资手段的直接拉动作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需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新医改既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五、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社会建设,要正确处理社会领域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要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篇2

(一) 达州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及特点

1978-2006年, 达州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6.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7.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那时的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通过二十多年的调整优化, 到2006年末, 第二产业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由多年的“一二三”型调整为“二一三”型, 刚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到2009年, 达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将由“二一三”型优化为“二三一”型, 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 随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一直保持较高层次的“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从历史上三次产业演变的进程来看, 达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以下特点:一是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举足重轻;二是各产业调整曲折前行;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 各产业调整步伐不快。

(二) 达州市产业发展的走势分析

虽然达州市的产业结构刚刚实现了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 工业形成了化工、机电、冶金、纺织、农产品加工五大特色产业, 其中天然气化工、冶金建材初具现代工业特征, 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 工业总量偏小、重工业过重、产业层次不高、产品加工度低、资源类产品多、企业规模小、分工协作差、布局分散、服务发展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十二五”期间, 尽管国内外经济增长速度均将有所下降, 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但国内外有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中央大力支持西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难得机遇, 该区域有成渝经济区规划正式实施、重庆建设“两江新区”的直接带动, 达州市自身又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比较有利。据此判断, 未来几年, 既是达州市产业开始起飞的时期, 也是产业结构变动大和提升快的时期, 还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黄金时机。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达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性

达州市跟全国其他县市一样, 仍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逐步形成了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 即使现代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 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产业为主的基本结构, 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这种产业体系很难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相适应。首先, 它给达州市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其次, 这类产业所要求的资本密集既耗费大量稀缺的资金, 也难以解决达州市的就业困境, 而且无法给正在加速蓄积的大批高级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 这些人事实上正在并被廉价地错位使用。再次, 难以适应达州市竞争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正在加剧。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主要是通过强化本国各县市的产业优势, 提高产业效率等手段实现的。如果达州市的产业体系长期处于低级状态, 就很难谈得上在各市竞争中保持优势,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达州市迫在眉睫的选择。

(二)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原因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 达州的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经历了蝶变。当初的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小工厂集群转变为如今的以“煤-电-冶-化-建”产业链及天然气能源化工等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结构的产业格局。达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工业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沐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确立了“工业强市、项目兴市”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凸显, 产业层次不高, 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不够强, 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达州市经济的科学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研究

(一)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4333”为主攻方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四个提高”为主攻方向, 即以重点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相应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主, 第一产业以提高特色优势种养殖业比重为主, 第二产业以提高轻工业比重、增加新的工业门类为主, 第三产业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为主;组织结构调整以实施“三大工程”为主攻方向, 即实施大型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分工协作密切化工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产品结构调整以注重“三个扩大”为主攻方向, 即扩大新产品产值、名优产品产值、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值;地区布局调整以“三个强化”为主攻方向, 即强化中心城区的产业带动力、强化产业园区的企业集聚度、强化各区域的产业独特性。

(二)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

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主线, 明确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5%以下,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35%以上。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由1︰4提高到2︰3。各产业内部调整目标是实现“四个百分之十”, 即:第一产业的商品率、加工率、新品种产值、集聚生产规模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机电工业、天然气化工三大行业在达州市工业中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三次产业在园区或基地的集聚度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他目标包括: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争取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0%以上;基本稳定冶金、建材、能源的产量和提高质量, 通过整合形成3户-4户销售收入上百亿的企业, 显著降低单位产品或产值能耗。

(三)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

坚持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口, 通过加快工业发展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 以工业优化升级带动第一、三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通过做大增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开辟发展新空间;坚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立足川东北门户、配套重庆发展、引领秦巴走廊;坚持加快现有产业扩大规模与提档升级, 重点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着力打造综合化工和“能-农-冶-建-机”工业基地、绿色“菜篮子”供应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红绿双色旅游休闲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培育高品质、现代化、品牌化特色种养殖业;做强做精“化-能-冶-建-机”等传统产业, 提升苎麻、畜禽、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工业;调整提升现有服务业, 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服务企业。

区域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以配套重庆发展为引擎, 以增强城市的产业带动力为核心, 形成聚散合理、整体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以招引大企业为主, 以促进现有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为辅, 增加大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 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壮大。

技术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手段, 以建设国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为目标, 加快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特别是高消耗、高排放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四)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处理

需要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第一、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率先和重点发展工业的同时, 不能忽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处理好扩大现有规模和引进增量的关系, 既要做大现有产业规模调结构, 更要引进产业增量调结构;处理好发展阶段与调整目标之间的关系, 调整结构既要努力打破常规, 也要顺应工业演进的规律;处理好提升现有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 既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 也要通过大力引进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也要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好全面推进调整与突出区域重点的关系, 既要求全面地、持续地推进调整, 也不能“一刀切”;处理好配套重庆发展与自主独立发展的关系, 既要坚持融入重庆、服务重庆、配套重庆, 也要勇于担当川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五) 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措施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达州市应以配套重庆发展为突破口, 增加工业门类, 优化工业结构;以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为基础, 延伸化工产业链, 突出工业特色;以相关资源整合为手段, 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以加强企业和区域分工合作为核心,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 , 优化产业组织;以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为引擎, 带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 引进优质项目, 扩大经济总量;以融入重庆为重点, 参与区域分工, 借外力促发展;以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为导向,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以加大金融创新为抓手, 改善融资环境, 支持企业发展;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根本, 提升服务业档次, 优化服务业结构。

四、总结

达州既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 是四川“东进西出”的桥头堡, 又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现代产业的广阔空间。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构建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的目标, 成为真正的强市, 必须把优势变现实, 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现代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要加大农业投入;做好疫情防治工作和优良畜禽品种改良和引进, 力争畜牧业稳定较快发展;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对政府来说, 对农业种养户实行多种补贴;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数量, 如农民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 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等。

第二, 关键是加快工业发展。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不断延伸和完善“煤-电-冶-化-建”产业链;加快培育上市公司;立足资源优势做大支柱行业;加大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对未改革改制国有企业的改制进程, 盘活闲置资源。

第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 拉长物流产业链;满足需求, 扩张住宿餐饮业;加强商圈长远规划, 提升批发零售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完善保障体系, 承接消费升级, 扩大其他各种服务业规模;提升城市化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化, 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采取切实措施,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包括享受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方便子女就学、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等, 将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务工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享受劳动、医疗等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对加快达州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DB/OL].http://www.sc.gov.cn, 2010-06-02.

[2]、工业发展支撑达州崛起[DB/OL].达州传媒网, 2010-10-28.

[3]、达州市科技顾问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达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B/OL].http://www.dzkjw.gov.cn/kjgwt/, 201012-16.

加快推进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篇3

2012年12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勉励广东企业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广东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最早也最充分,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性的体会和认识也应该最痛切也最深刻。要继续大胆探索和扎实工作,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转型升级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汪洋书记反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句“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警言,可谓振聋发聩。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全省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并将其摆在了“路径”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扩内需稳外贸、“双转移”、“腾笼换鸟”、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今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广东省环保厅出台的《关于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创建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环保达到较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将申报成为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提出工业园“绿色升级”的省份。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广东树立“生态为重”的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广东建设的决心。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的广东省情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转型升级不仅是广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不仅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加快转型升级的共识与合力,努力创造产品附加值高、发展质量好、能够支撑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上一篇:富华游乐城游玩记叙文下一篇:成长的故事600初一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