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结构(共12篇)
农业经济结构 篇1
摘要: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产生的问题了, 实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持续存在, 并且只要经济与产业形势与大环境在改变, 这个问题会不停地产生于出现, 要想知道如何做出调整与改进, 就必须对其结构问题进行深度细致的分析, 本文从产业结构开始分析, 再到三个产业的分别分析与集中讨论来进行研究。希望给后来者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调整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结构相比于产业结构来说, 是一种宏观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是指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果, 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结构等等, 是一种包含消费, 生产, 进出口等的宏观运行体系。而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的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比如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的方式等等, 从而眼球处其中的变化与规律, 推测出其发展规律等等。也就是说, 产业结构的研究及研究产业理论也研究产业关联理论。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国内的经济政策偏向性明显, 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不利, 经济的增长模式变得具有高负荷, 因而便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结构性或者地域性的生产过剩, 或者是高成本导致的低效益, 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产业十分的分散, 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很少有交集, 更少有合作与双赢。又如, 因为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发生的改变, 使得投资主体的不健康成长, 同时也导致了科研与产业分离, 这就回让企业无法享受到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好处。
2. 产业结构发展趋同化
农业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导致不能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又由于政策或者地方保护, 或者片面的市场需求调查, 导致的重复生产, 这两者都将导致生产结构的趋同化。生产结构的趋同化毫无疑问的会导致资源分配率低下, 重复投资和重复的过剩, 整体降低了行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 农业内部结构不成熟
我国农业的飞快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成熟。首先是农业产品在发展优质产品上成效不高, 虽然我国在某些产品在国际上需求很高, 然后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无论是品种和品质上都有所欠缺。其次, 很多农业企业对产品的在加工与包装都并不重视, 很多农业企业的销路并不远, 所以对产品的储藏和运输, 保险等不重视, 又因为觉得客户群体是普通大众, 就并不太重视包装, 种种原因使得产运销体系不健全, 全靠产品而不附加加工业的利润, 会使得产业的盈利模式的单薄和抗风险能力减弱。再次, 没有利用地域优势, 而是使得农产品分布混杂, 没有形成区域规划布局。
4. 第二产业博而不精
我国第二产业生产力很强大, 然而第二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无论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生产不了高新技术产品, 还是因为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不上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与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基础产品占有率大, 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发展受阻。我国工业化的缓慢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很难提升, 我国虽然出口额很高, 但是其中外资企业占有量超过一半, 这对本土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对国家经济也多了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其次, 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缓慢, 不重视研发新技术, 甚至可以说忽略研发投资, 这使得产业升级变得非常的艰难。与此同时, 对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核心部件的一来对于我国的经济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将使得我国很多产业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因此变得非常被动, 只能降利来维持发展。再次, 我国的产业模式比较刻板, 这会给企业带了稳定的订单, 然而同样让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没有太多的想法了, 同时, 我国的产品对于进口和组装依赖性以及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低下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产品的渠道和结构变得单一而僵化。
5.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然而第三产业的的发展水平滞后, 同时, 第三产业的总量小, 导致其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本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同时,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大, 同时, 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欠佳, 这队第三产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6. 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是, 我国第一产业应该是比较劳动上产率在稳定的基础上, 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显著上升, 但是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同时由于工业的从业人数的减少, 但是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的过程并不顺利。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对我国从事低水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结构的不合理与效益低下也从侧面说明我过三次产业间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 低生产率的劳动力对于就业问题也是十分不利的, 然后整体的提高劳动力效益是依赖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细化的, 故而即使经济持续增长, 就业率依然还在上升,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7. 结构能源效益差
我国一直强调对于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的能源效益占比的提高使得高能源效益占比的缩水说明了结构能源效益的低度化。在现状而言, 我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无法绕过的。故而能否轻型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能源的弹性, 是提高结构能源效益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
[2]何雄浪, 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 (季刊) , 2007 (4) .
[3]何艳.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1) .
[4]江飞涛, 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 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 .
农业经济结构 篇2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调整而调整,必须要树立起联动意识和全局观念。要将着眼点放在调整环境优化和调整机制建立之上,坚持以调整促进产业,再以产业带动调整。我国目前还正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所有的方向调整和区域布局都应该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当前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还要注重区域特色。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极为不错的区域特色发展方向。各地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一个统筹性的规划,使主导产品在符合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向规模化和区域化方向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农产品之所以会出现难卖现象,主要是因为低档次的农产品的生产过剩,真正优质的农产品的市场空间还是极为广阔的。所以,当前的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当要抓住各种机遇,使各种“名特优新”品种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3.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要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及其产业化之间的联动,就必须要发挥正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但是,这并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而是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制度。仅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是很难调整市场缺陷的,这就对政府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政府一定要以广泛调查和科学论证为基础,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对各区域加以比较,并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状况,对主导产业加以确定,并制定出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经济,而后便逐渐提升其从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3.3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之间的有效联动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动力,还是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要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要导向,还要将农业产品能否适销对路作为具体检验标准。在对市场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之后,需要对流通渠道进行开拓,积极在各地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销量确定产量。如此一来,就需要对合同制加以全面推行,用法律的形式对合法合同法律效力进行维护。购销合同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产品与其他加工品销路,先进的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优质率。
3.4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其实非常明显,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并没有非常看重龙头企业的作用,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没能够得到响应程度的发挥。龙头企业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组织者,还是相应农业产品市场的开拓者,更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整个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枢纽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那些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强大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所以,对工商企业加以引导,逐渐使其进入农业的开发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之后,对其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那些有实力的企业朝着龙头企业的方向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当地的基地农户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不仅优势互补,还互惠互利,二者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自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所造成的损失,更关键的是,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进而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5发挥信息服务作用
信息的引导服务作用也是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中不可忽略因素,要确保所做的调整能够适应市场,就必须要保证其是在市场基础上所进行的调整,而要实现二者的沟通,就必须要使信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因为如此,政府就应当改变原有的生产计划制定和行政命令发布形式,实现典型示范和信息引导。当然,所开展的信息服务不仅要准确全面,还要及时,制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标准。
3.6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科技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所以,需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民营科技实体、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积极到农村建立农业开发基地,进行农业成果引进和加快农业的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积极在育种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的多抗性动植物新产品。此外,还应该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以尽可能多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增添更多的新项目。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极为重要的,应将这一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提高之上,将实验和示范、培训与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甚微紧密,二者相互依存,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就得将其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而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农业产业化还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造成了重要影响。而通过树立联动意识和全局观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等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天喆.湖北省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曾伟.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效应分析一一兼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J].昆明学院学报,(01):62-66.
[3]赵晓芬.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县域特色经济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15):41-42.
农业经济结构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业经济结构;问题;对策
一、阻碍农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与之相对应农村金融体系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体系单一性与农村经济体系多元化不对称。从金融服务提供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部分,其中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而民间金融则主要包括民间自由借贷以及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这种金融体系尽管比较庞杂并且看似完备,但在实践中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自身改造以及商业化改革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身上的“农业色彩”越来越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极为微弱。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其商业性逐渐强化,而合作性逐渐弱化,其服务于农户的动力正在逐渐淡化;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极少用于支持农村;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贷款风险集中于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不足;民间借贷作用巨大,但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业务发展缓慢。
2.农村信用社承担的重任与其资产质量不对称。行社脱钩之后农村信用社被仓促推上“农村金融服务生力军”的位置,其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一方面,它要承担全面服务“三农”的重任,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在所有金融机构当中是最差的。
3.政策金融的功能与其业务规模不对称。从理论上讲,政策金融机构承担着支持、扶植农业生产的重任,担任着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市场机制偏差的功能。而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工具单调比支持力度呈减弱之势。目前我国政策性支农的信贷工具有扶贫农业开发贷款(由中国农业银行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这三类信贷工具对于内存日趋丰富、层次日趋复杂的农业经济活动来说,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的。
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农村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与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市场规模相适应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1.加快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在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当中,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是国家整体金融改革布局的结果。从我国今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看,这一大的格局在还将维系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著这一格局的内部结构的固定化,也不意味着我省的决策部门对此无所作为。首先,我们应该以此轮信用合作社改革为契机,重组我省的信用合作资源,通过剥离、置换、联合等等多种途径,优化信用合作资产结构,在此基础上健全信用社的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制度,使之能够成为服务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次,通过创造各种有利的制度环境,催生不同形式、不同产权结构、不同业务范围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国家正规性金融机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2.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分散小额信贷依然是满足农业信贷需求的主要品种。商业性金融机构之所以对这类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这类业务属于零售业务的低端产品,各种成本费用相对较高而边际收益偏低。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体系。这里所说的金融市场是指广义的金融市场,即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鉴于我国目前整体的金融制度安排,相当一部分农村市场资金逃逸“三农”领域是一个不争的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必然产物。为此有观点
山西省农业经济结构分析与研究 篇4
1 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2年—2013年, 调研样本涉及山西省所有地区, 共调查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953个样本户, 家庭常住人口3 299人,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46人, 比上年下降1.4%。在家庭人口中, 农村人口为3.27人, 比上年下降5.3%。
调研样本人口组成分布见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家庭收入分析
现金收入指标见图2。
从图2可知, 在2012年—2013年间的山西省现金收入中,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本地从业工资性收入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外出从业性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主导地位。家庭经营性收入从2012年的21 710 141元减少到2013年的21 100 513元, 减少了609 628元, 降低幅度为2.81%;本地从业工资性收入从2012年的5 388 223元减少到2013年的5 110 746元, 减少了277 477元, 降低幅度为5.15%;外出从业性收入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从2012年的9 741 937元增加到2013年的11 355 432元, 增加幅度为16.56%, 表明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其他收入分析
其他收入指标见图3。
从图3可知, 在2012年—2013年间的山西省农村家庭现金收入中, 亲友赠送收入和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政府得到的收入基本上无变化。亲友赠送收入从2012年的265 607元增加到2013年的322 490元, 增加了56 883元, 增加幅度为17%;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收入从2012年的495 120元增加到2013年的567 600元, 增加了72 480元, 增加幅度为14.64%。从政府得到的收入, 两年基本没有变化, 比较稳定。
2.3 其他非借贷性收入分析
其他非借贷性收入指标见图4。
从图4可知, 在2012年—2013年间的山西省其他非借贷性收入中, 保险收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医疗报销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保险收入从2012年的74 609元增加到2013年的120 803元, 增加了46 194元, 增加幅度为61.91%, 表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其他非借贷性收入从2012年的156 780元增加到2013年的211 430元, 增加了54 650元, 增加幅度为34.86%;医疗报销从2012年的333 901元减少到2013年的175 461元, 降低幅度为47.45%。
2.4 家庭支出分析
家庭支出见图5。
从图5可知, 在2012年—2013年的山西省农民家庭支出中, 家庭经营性费用和购置生产性资产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家庭经营外投资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其中家庭经营费用占支出的主要部分。家庭经营性费用从2012年的9 256 148.5元增加到2013年的9 440 311元, 增加了184 162.5元, 增加幅度为1.99%;购置生产性资产支出从2012年的487 350元增加到2013年的776 810元, 增加了289 460元, 增加幅度为59.39%;家庭经营外投资收入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从2012年的2 194 800减少到2013年的2 103 800元, 减少幅度为4.15%, 表明农民收入支出较稳定。
2.5 生活消费支出
生活消费支出见图6。
从图6可知, 在2012年—2013年的山西省生活消费支出中, 食品、衣着和住房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且增加幅度不明显;用品支出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食品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4 336 257元增加到2013年的4 470 828元, 增加了134 571元, 增加幅度为3.10%;衣着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1 420 808元增加到2013年的1 457 328元, 增加了36 520元, 增加幅度为2.57%;住房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3 271 671.5元增加到2013年的3 707 623元, 增加了435 951.5元, 增加幅度为13.33%, 表明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用品消费支出表现出减少的幅度, 从2012年的1 678 190.5减少到2013年的1 641 073元, 减少幅度为2.21%, 变化幅度不大。
2.6 服务支出分析
服务支出分析见图7。
从图7可知, 在2012年—2013年的服务支出中, 生活服务支出和文化服务支出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保险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且变化幅度都不明显。生活服务支出从2012年的1 437 101元减少到2013年的1 231 437元, 减少了205 664元, 减少幅度为14.31%;文化服务支出从2012年的2 746 854元减少到2013年的2 586 968元, 减少了159 886元, 减少幅度为5.82%, 表明农民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有所下降;保险支出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从2012年的472 327增加到2013年的489 105元, 增加幅度为3.55%, 增加幅度不明显。
2.7 其他支出分析
其他支出分析见图8。
从图8可知, 在2012年—2013年的山西省农民家庭其他支出中, 旅游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他支出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且变化幅度都不明显。旅游支出从2012年的138838元增加到2013年的147689元, 增加了8851元, 增加幅度为6.38%;交通通讯支出从2012年的775146元增加到2013年的1068694元, 增加了293548元, 增加幅度为37.87%;其他支出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从2012年的1 005 979减少到2013年的354 410元, 减少了651 569元, 减少幅度为64.77%, 下降幅度较明显。
3 结论
(1) 山西省农民家庭收入中, 外出从业性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明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现金收入中, 主要以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收入为主, 在其他非借贷性收入中, 保险收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医疗报销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2) 山西省农民家庭支出中, 家庭经营性费用支出和购置生产性资产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明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农民家庭服务支出中, 保险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农民家庭其他收入支出中, 旅游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明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农业经济结构 篇5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需要重视并不断的加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改进的效率,才能拉近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距离,并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从而将产业关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使其所需要的消耗资源减少,并降低成产成本,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工具、新材料、生产工艺等等,这有才能体现经济分工的细节之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2。3 加强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基于长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基于短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体现是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农产品需求结构一旦发生变化时,农业经济结构也必然会出现对应的变化。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来分析,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不断改善的需求。
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产业结构 绿色奥运 人文奥运 科技奥运
盼望着,盼望着,2008年奥运会渐行渐近。雅典奥运会圣火已熄,北京奥运会圣火正待点燃。备战奥运,征战北京成为新一轮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唱响了全球人民心声。锣鼓震天,世人瞩目北京2008。
雅典奥运会举办非常成功,并且赢利。北京奥运会将如何举办,能否赢利,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与产业结构会有什么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当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的角度去审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考察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这一客观背景。因为,体育与现代社会的广阔背景交织在一起,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各种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
1.纵观中国社会的变化,体育正在悄然变更着价值观
随着人口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家庭结构等社会结构的演进,体育价值观呈现出健身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目标达成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在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中,正在由过去单纯的把体育作为健身手段向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转化,即由体育手段论向体育目的内容论转化。这种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成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
2.体育也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如何善度闲暇已成为社会问题。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闲暇活动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闲暇文化的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它以扩展生活空间的形式调节人们的生理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欲望的满足感,人际社会关系的调和感,目标达成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形体健壮的美感。逐渐把体育作为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使其经常化、普遍化,体育健身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大型体育健身比赛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使人们在享受体育愉悦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1)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2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体育作为第三产业,随着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朝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从表可以看出,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52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6.9%,从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随着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从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休闲娱乐体育消费、生态体育消费和保健康复体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且还增加就业人口,拉动内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竞技体育向着产业化、商业化趋发展
隨着社会的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深受人们喜爱的程度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得竞技体育向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不再是为了单纯追求丰富文化生活和民族利益为惟一目的的活动,而更多的是通过竞技体育的运作在满足人们欣赏体育技艺表演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追求其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对于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竞技体育在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时,同样也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创造着经济价值,运动员的职业化和竞技体育的商业运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价值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各种竞技运动的角逐,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这种趋势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增强了竞技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由于社会投入和体育自身产业收入比例的增加,从而扩大了体育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使竞技体育更趋社会化。新世纪随着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加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率和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3)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文明
新世纪带给我们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在转型,体育在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运动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正经历划时代的除旧布新的嬗变过程。关注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它将极大地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才能形成现代文明的主体,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才能有基本保证和真正动力。体育运动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二、奥运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中国2008奥运会的主题。北京市在承办奥运会时,将围绕这三种理念,实施场馆建设、城市规划和商业开发,由此带动环保、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
1.奥运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北京市第一产业的特征是城郊型农业,其核心目标是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提供充足的产品,并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屏障。首先,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们菜篮子的问题,奥运召开时,参赛者、观众、记者等等大批的涌入北京,如果农业发展不好,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品种不够丰富,运动员、观众等的饮食成本就会增加,却得不到期望的饮食效果,当然会影响奥运的顺利召开。其次,第一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从资源供给方面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奥运的召开将会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要求第一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所以,2008年的奥运会表面看来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却间接的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增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北京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然而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现代农业靠常规发展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内部结构。北京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农业又是耗水大户,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用水需求争取在5年~7年内全面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争取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完成京郊农业立体化,并逐步向全方位生态农业转换。
2.奥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为了迎接奥运会召开,北京市将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场馆、城市道路、交通、能源、环境等设施的建设,显而易见,大会将为工业和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如果按北京市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且每10万元投资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280万个就业机会。
(1)绿色奥运与第二产业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叶文虎介绍说:北京市70%以上的环境污染是与能源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而北京目前能源年消费总量已超过3800万t标煤,位居全国第二,近几年一直以415%的速度递增。北京市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在40%左右,煤炭使用效率低,与城市现代化和实现绿色奥运的愿望不大协调。据权威部门检测分析,煤炭燃烧中释放出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是北京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减少煤炭用量,而代之以天然气,将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所以北京抓住“绿色奥运”的契机,转换能源结构,大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最多的部门,九五期间工业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60%左右。而且其中的80%左右又都集中在5個能耗行业中,特别是钢铁行业。假设钢铁行业的增加值在工业部门中的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电子通讯业的增加值,那么这百分之一的行业结构变化每年将节约能源41万t标煤,其节能和减排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在今后5年内,北京市应将工业部门作为推行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压缩能耗高的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传统行业中,引入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高新设备;在现代企业中,继续有重点地更新与改造通用耗能设备。
(2)科技奥运与第二产业
奥运会已逐渐成为举办国高科技的一个巨大展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并制定了科技行动计划,采用进科技手段解决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全面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确保2008年前在北京建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上,建设数字奥运的标志性工程;着力研究开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体育器材及科学训练配套技术以及兴奋剂检测技术。估计2008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成为北京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3.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北京市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同时也将客观上为第三产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服务业等各行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将得到优化升级。由于第三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此我们仅从旅游业、保险、交通等几个方面论述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1)人文奥运与第三产业
①旅游业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而北京市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北京市已经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希望十五期间成为支柱性行业,但是近10年来尽管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却呈减缓之势。显然,如果没有新的题材来拉动新的需求,旅游业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很大的难度。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的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观光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将成为北京旅游产品的五大支柱,旅游环境也将得到大力的改善。
②保险业
北京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计划会形成的巨大保险市场。按照北京奥运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所有为奥运会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在工程完工后,建筑物还需要投保财产险。第二个阶段是奥运会的比赛期间,保险规模也是异常庞大。按照国际惯例,奥运保险多由举办国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承保,而国外公司则以强大的实力和优越的品牌参与竞争。所以,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奥运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保险产业必须不断的走向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③交通业
从奥运会组委会了解到,到2008年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承运量及运营速度。城市轨道建设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在城市不同区位上的配置格局,经济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2008年我们为世界奉上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繁荣美丽的北京城。
(2)科技奥运与第三产业
从对北京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效益的供给因素分解。我们可以知道1978年~2003年,北京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第三产业最高,为53.6%,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以技术进步贡献率最高,为51.4%。北京这一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已远远超过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证明北京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三、北京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市2002年~2008年各部门产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产业间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不会发生过大变化;
第二、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与奥运会的举办和筹备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如体育产业,房地产业,计算机及仪器依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和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彩选业等,这些也是未来几年,应重点发展的行业。而受需求直接和间接拉动相对较小的产业的发展将会相对缓慢,如农业轻工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有2008年奥运的因素,也有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因素,如虽然建筑业仍是申奥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但国家和北京市为了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过热的势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因而总体上看,建筑业产出的总产出中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北京作为首都,经济是外向型的,同时对外依赖程度也很高。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既是举修全市之力也是举国之力,办好奥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样北京成为一个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大进大出的地区,相对于北京来讲,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较大。北京市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好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不适宜发展的行业,部分行业可以通过大进或大出保持供需平衡。
四、结语
奥运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助推器,它必将推动北京乃至中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中国将会报以世界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
[2]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3]廖明秋东朝晖曹永凯:北京奥运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4]肖焕禹冉强辉: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发展走向,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38卷)第8期
[5]李伟伟余际从:2008奥运会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影响,资源与产业.2003年8月
农业经济结构 篇7
从本质上看, 产业结构就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调整各种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调整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配和转移。而经济增长的含义具体指的是经计量在质量和数量上获得提高和增长。自1998年到2010年间, 我国基本每一年都会发生天灾, 还有的年份天灾比较严重, 一年就发生多起, 而农业的发展受气候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天灾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使我国农业生产量下降。这样就造成农产品的供求产生波, 直接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具体方法
1.1 出现要素转移效应
如果经济结构出现变化, 一定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效果。在某些产业或者是部门之中资金和资源等会出现一定的收缩, 但是在另一些产业或者是部门之中这些资源和资金等又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情况就会促使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发生流动, 但是这些生产要素一般都会向那些生产效率较高和生产收益较大的产业或者是部门流动。在这些资源和要素出现转移之后, 经济就会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也会不断的提高。而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就是通过调整各种要素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 种植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且种植业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即使到了现在, 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也大于50%。与种植业相比,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小得多。但是从生产率角度来分析, 种植业在农业四部门中生产效率是相对较低的, 所以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种植业的比重就明显的减少了, 而其他几个却明显总多了。在这一调整过程中, 大量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渐向渔业、林业和畜牧业中转移, 这就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并且从长远来看,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经济是十分有利的。
1.2 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 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 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 例如运输、加工等, 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 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 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 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两者会相互制约, 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 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1 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 需要更加的重视, 必须要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 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 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 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 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 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 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 并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 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2 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 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 但是从短期来看, 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 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 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2.3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 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 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 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 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 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 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 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 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 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 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 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 .
农业结构调整中国人膳食结构改善 篇8
60年间的变化, 令人感慨万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肉、蛋、奶极度匮乏, 市场凭票供应, 现在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 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从过去过节的“稀罕物”, 变成今天百姓餐桌上的平常物。据统计, 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t、禽蛋产量2 701.7万t, 均居世界第1位, 奶类产品3 781.5万t, 居世界第3位;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4.9 kg、20.4kg、28.5 kg, 而1949年, 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 kg、0.7 kg, 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现在, 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 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 肉类品种也呈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 从1949年的3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4%, 增加到2008年的20 583.6亿元、35.5%。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中, 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2008年末, 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56%、38%、44.6%、36.1%、81.6%和76.9%, 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 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正近2 000个, 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 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 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 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 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 已形成了肉、蛋、奶等畜产品生产产业带。
农业经济结构 篇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开放的经济体中, 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是该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结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外贸结构上, 外贸结构的合理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外贸水平和国际经济地位。作为国内经济和外部经济的重要体现, 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协调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上的关注。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 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
在对外贸易和外贸结构方面, 尽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很多国家及学者所验证, 然而众多学者采用不同国家不同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各有差异, 而且就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即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的分析也有所不同。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全发、舒元 (1998) 利用我国1978年-1995年的相关数据, 并采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 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 主要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少0.083%, 而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加0.066%,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 是因为我国当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粗放型、数量型的, 外贸结构很不合理;还提出我国出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赖明勇等 (2004) 也认为, 在技术进步日益成为决定各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下, 应重视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 而且还提出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 在对外贸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王永齐 (2004) 通过构造贸易结构测度指标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分析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陈海波、魏啸 (2013) 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国内地域结构、国际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得出结论:五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分别为12.7%、22.9%、4.7%、43.4%和16.2%。
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由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 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 在理论方面, 周叔莲 (1983) 在其著作《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中有详细的阐述, 用实践来检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并注意到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的制约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 提出该观点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刘伟 (2002) 用1990年-2000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 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拉动的, 但从长期看,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带动。刘建平 (2006) 和李延军 (2007) 都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广东省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不同经济阶段,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是不同的, 但是都证实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协同互动关系。黄茂兴、李军军 (2009) 采用多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干春晖、郑若谷等 (2011)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探讨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稳定性, 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 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不稳定。
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
对于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熊荣植、卢晓媚 (1990) 认为产业结构决定外贸发展类型、规模, 反过来, 产业结构又制约外贸结构的发展。施祥正、吴进红 (2006) 从产业结构软化的角度, 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认为产业结构软化对外贸商品结构的集约化、国际贸易服务的科技含量及技术贸易的层次都有影响。蓝庆新和田海峰 (2002) 将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经济总增长总效应中分离出来, 阐述了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但并没有就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武海峰 (2004) 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状况, 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增长与我国的贸易政策有密切关系, 技术进步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要素资源, 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张亚斌 (2000) 把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看成两个不同的系统, 认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由该国家的生产结构及生产地比较优势决定的。袁欣 (2010) 认为外贸结构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 认为两者是“原像”和“镜像”的耦合关系, 在中国外贸结构并没有真正反映产业结构, 呈现分离现象。
实证研究方面, 陈建华等 (2009) 利用1978年-2007年的贸易总量中各组成部分增长率与结构变化的乘积等相关数据, 度量了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结果发现, 出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但是其研究只是注重了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没有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结构的影响。郭利红 (2004) 实证研究了我国外贸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长短期关系,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传导机制。陈虹 (2010) 利用1980年-2008年的结构变动指标数据分析了外贸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并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主要是以国内业结构为前提的, 并且表现出贸易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之间的矛盾。
五、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地区和数据的差异, 学者对双结构以及其对经济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大多数还是正效应。
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我国已成为经济第二大国, 外贸总额也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经济结构不合理, 外贸依存度较高, 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在出严重的畸形。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以及外贸结构优化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梳理的众多文献主要是从“量”上进行的研究, 而且对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的偏少, 这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摘要:开放经济体下,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作为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主要体现, 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外贸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并做了简单的评述, 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外贸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献评述[J].改革与战略.2010 (08)
[2]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3]黄茂兴, 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 (09)
[4]熊荣植, 卢晓媚.产业结构与外贸发展[J].国际贸易.1990 (04)
[5]赖明勇, 许和连等.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问题[J].求索.2004 (03)
[6]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7]施祥正, 吴进红.产业结构软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2006 (09)
[8]陈海波, 魏啸.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 (09)
[9]蓝庆新, 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 (02)
农业经济结构 篇10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报告指出,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报告指出,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 大力推进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 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 增加森林碳汇, 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公顷。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农业经济结构 篇11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增长的成本,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增长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分析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各产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来分析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两者关系的量化结构。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协整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目前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方法——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之所以采用协整理论,是因为时间序列都很有可能是非平稳性的序列,非平稳的序列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否则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如果若干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然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存在,反之也成立。对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后,然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的话,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长期关系与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关于协整理论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方法,如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法等,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选取198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关系,选取1980-2008年的各产业的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结果及启示
通过协整性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GDP每增长1%,能源消费增长0.5571%,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
2、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而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能源消费短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能源消费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
3、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
4、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2、从能源消费对各产业的影响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未能明确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数量关系,即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建立普通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的失真,不能很好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间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主成分回归法来进行分析。
选取1980-2008年各产业增加值与各能源品种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我们利用插补的方法进行补齐。
(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强相关性,并且各个结构对各自总量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结构图如下:
从图1-1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987,经济结构与标准化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8,同时标准化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程度达到0.993。各产业增加值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标准化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5,其次是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83,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73。各类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最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从整体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是能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单向因果关系,要实现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逐渐改变这种高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来看,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着比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更加趋向于合理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最紧密,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这也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
农业经济结构 篇12
一、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的途径
从我国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来看,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的途径有很多, 首先, 通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以此来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其次, 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 使传统的农业技术逐步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此外,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的途径还体现在通过农业救济支出, 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困难, 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提高其生活平水的方面上。
(二)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经济结构建设中,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也会受到一些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结构, 以及财政投入与民间投入结构, 基础设施投入、科研投入、直接生产性投入等的结构合理、优化程度。此外, 消费性投入比重和生产性投入比重的具体情况也会影响到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效果。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将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一定要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解释和数据说明
如果想要做到从整体上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效果, 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对我国以往的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从而分析其中的优缺点, 然后对相关的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本文主要选取我国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各项支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农资金比重的数据作为财政支农支出的替代变量, 用相关的二元反差系数作为城乡二元差距的替代变量, 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分析来解释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效果。
在对其指标和数据进行解释的时候, 为了确保财政支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选取的时候, 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二元反差系数是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口比重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二元反差系数越大, 表明两个部门的差别越大,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反之, 越弱。
(二) 序列平稳性检验
序列平稳性的检验主要是为了求得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所采取的检验方法为ADF方法, 最终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 每一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也就是说他们本身都是非平稳的, 而他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对城乡发展差距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的研究也必然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不仅可以稳定农业生产, 保证农产品的供给,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差距, 实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人员一定要在充分掌握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期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 指的是国家传统部门相对于现代经济部门来说, 占有较重的比例, 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仅是国家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 而且也是导致国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如何更好的通过财政农业支出等经济措施对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进行转化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的实证进行分析, 以此来为其效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峰.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研究[J].财贸研究, 2009;3
[2]江栋.财政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 2011